雜誌內容

藝術歷史中的神學爭論

歷史上,教會允許藝術家將耶穌和聖經人物作為藝術品中的人物,經歷了一番激烈的爭論,甚至是流血事件。 早期出現的耶穌圖像,顯然帶有偶像崇拜的意義。羅馬帝國時代,皇帝要人們敬拜皇帝圖像,就像敬拜皇帝本人一樣。猶斯丁年後,基督和馬利亞的聖像漸漸代替了皇帝的圖像,出現在皇宮大門上和錢幣的背後上(AD685-705),也成為人們敬拜的對象。 由於這種圖像帶有偶像敬拜的意義,利奧三世(AD717-741)起來反對使用圖像,他認為圖像敬拜如同當年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其後果必然會受到上帝的懲罰。 公元754年時,在康士坦丁堡召開了主教會議,會議認為所有使用聖像行為都是偶像崇拜。因此,耶穌、聖母馬利亞,和新約聖經中使徒的畫像均在禁止之列,只有十字架、聖經和聖餐中的餅和酒才是基督教的象徵。此會議之後,幾乎所有的聖像被毀;聖像擁護者則被開除教籍、斷肢折臂、遭到放逐的命運。史稱為破除聖像運動。 公元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會議譴責了破除聖像運動,會議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它只是人物的仿製品。圖像的重要性只在於它能使人們記起原來的人物,如果否認沒有任何圖像可以真正代表基督,實際上就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因此基督徒應以尊重十字架和聖經的態度來尊重基督、馬利亞和聖徒們的畫像,但不能把畫像作為偶像來崇拜。 此後,基督教的藝術作品大都以聖經新約為主題,以耶穌為中心。比如耶穌潔淨聖殿、最後的晚餐、各各它山和耶穌升天等,都成為聞名於世的藝術珍品。 屬天與屬地之間 今年的五月份,位於洛杉磯的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舉辦了題為《屬天與屬地之間﹕基督和聖母的形像》的畫展。展品共計有三十件,都是以耶穌和馬利亞為人物的藝術珍品。這些作品的珍貴之處是它們見證了發生在藝術歷史中的一段難於忘卻的神學爭執。 十六、十七世紀時,儘管藝術家不會因聖經人物而被放逐、殺頭,但是把耶穌、馬利亞畫成人還是畫成神,又成為爭執的焦點。 耶穌是道成了肉身,將天父的愛活在世人面前。那麼,耶穌的畫像中,耶穌應該是一個普通的人?還是一個神人呢?而在聖經中是普通人的耶穌之母親,又該是什麼樣的形像呢? 從藝術的角度看,要真實反映生活,耶穌和馬利亞都必須體現出普通人的特徵。早在1603年時,有一幅名為「聖母之死」的畫,畫中的聖母是一個普通的婦人,結果羅馬天主教拒絕接受。 從教會和基督徒的角度看,既然耶穌是完全的人又是完全的神,僅把耶穌畫成普通人,在心理上是難於接受的,他們願意看得耶穌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神性。因此天主教拒絕把聖母畫成普通人的藝術品,不但是出於神學上的考慮,也有情感上的因素。 頭上的光環 三十六年之後的1639年,藝術家們又創作出了一幅同名的油畫,畫的也是聖母馬利亞。不過這時畫中的馬利亞,被崇拜者所包圍,臉上也透出一股神聖之氣,更有創意的是,馬利亞的頭上罩著一圈神聖的光環。從此這種光環就成為耶穌、馬利亞畫像上的特徵,也成為基督教神學和西方藝術爭執的焦點。 比如馬利亞的屬性是什麼,是否因為她是耶穌的母親,從而就有了神性,因而她的頭上就可有神聖的光環,同時也被稱為聖母?天主教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基督教卻是否認這一點,馬利亞並沒有神性。但如果要基督徒們否認頭上有神聖光環的馬利亞畫像,情感上有點過不去,畢竟她是人類救主的母親呀! 在那些表現人性的耶穌藝術品中,耶穌充分體現出人的特徵,人們可以看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而體現耶穌神性的作品,耶穌被美化成為有完美的體形,帶有神聖光環,且是高出群眾一頭的人。注重耶穌神性的畫像,雖然表現了耶穌屬天的性質,但卻少了屬地的意義。尤其是一些要表達耶穌原本有上帝的形像,反倒虛己,成為眾人之僕的故事的畫像。比如耶穌替門徒洗腳,當耶穌帶有神聖光環時,觀畫者心中就很難有耶穌是眾人之僕的感覺。這多少與聖經原意有些出入。由此可見,引發爭執是可想而知的。 今天,這種頭上有神聖光環的耶穌畫像還是隨處可見的。但現代人已不在耶穌的人性與神性之間作爭執了。他們更視藝術品是在表達一種信仰的內容。不過這種爭執曾在文藝復興時期成為藝術創作的焦點之一,同時這個爭執也曾給教會帶來神學上的爭辯,甚至引發起教會內部的激烈衝突。 攝影鏡頭下的基督教 2002年的年底,法國巴黎有一個歷時兩個月,題為「基督的攝影作品(AD.1855-2002)的展覽。攝影展將從攝影師的鏡頭的角度,讓參觀者認識耶穌在西方文明中的獨特地位。這個展覽的主辦者為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這種形式的展覽還是第一次,2003年時該展覽有可能巡迴到美國來舉辦。 這個展覽的特色之一是舉辦者不是基督教組織。組織這個展覽的負責人說,作為位於被基督教和回教稱為聖城的耶路撒冷的博物館,或許更有可能只從藝術品質的角度,而不是宗教的角度選擇展品,更能組織起一個反映一百五十年來的有關基督教攝影作品真正風貌的展覽來。 儘管展覽組織者從藝術的角度,而不是從宗教的角度出發選擇作品,但他們盡量避免會可能引起基督徒反感的作品。畢竟展覽是在基督教文明的歐洲舉行。 十九世紀中葉,攝影師們試圖將經典的基督教藝術作品透過攝影鏡頭,作嶄新的藝術表達。或許是經典作品猶如難於逾越的藝術高峰,或是大多數的攝影作品只是將原來的藝術作品翻拍照片而已。大多數西方人都認為當時的攝影作品缺乏靈氣,不像原作具有屬靈上的激勵作用。 不過,到了二十世紀,攝影家們開始超越傳統,他們不再簡單地模仿原作,而是用鏡頭來重新闡釋基督教。 基督教攝影史二階段 從這次展覽作品看,可以把歷時一百五十年的基督教攝影史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十九世紀重現傳統作品的階段。這個時期的作品是文藝復興時期經典基督教作品的重現,不同的是由演員來表演,再用鏡頭記錄下來。因此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耶穌和新約故事為主。如耶穌的最後七言、十字架、聖嬰耶穌、最後的晚餐等等。 第二階段是二十世紀,這個時期的作品特點是打破傳統,攝影師們不再作傳統藝術品的模仿者,而是用鏡頭來重新闡釋基督教。這個時期的作品雖然仍有基督教的主題,但其內容和理念,融入了大量的世俗思潮,基督教的含義反而不斷減少。 比如釘在十字架上的不是耶穌而是一名婦女的作品,可以說是女權運動思潮下的產物。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橫掃歐洲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藝術思潮,也在基督教的攝影作品中反映出來。三十年代後,德國納粹主義也使得攝影作品中滲入了政治的含意。比如有一幅作品「希特勒/十字架」,畫的就是希特勒站在雲端上,手指向背著十字架的耶穌。 二戰之後,基督教的攝影主題中又加入了社會、商業的話題。最常被使用的是「最後的晚餐」,攝影師們用這個主題來表達某一團體被出賣的現實。這時圍坐在長桌邊的不再是耶穌和十二門徒,而是不同的人,其中有一位是背叛者。這時的作品除了標題和形式與基督教有關外,已無基督教上的意義了。 此後的攝影作品,便進入了藉用基督教標題,來表達不同思想和理念的階段。例如「猶大的親吻」、「馬利亞和馬大的兄弟拉撒路」等等。 早期的攝影作品著重在用鏡頭重現經典藝術品的藝術效果,和其宗教上的意義。戰後的作品卻是藉助觀眾頭腦中對經典作品的認同,來傳達更具一般意義的宗教意識。 這個展覽給基督教文化傳播工作者的一個信息是,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之深,使得世俗的文化工作者不斷借用基督教的標題,而使基督教世俗化。作為基督徒的文化工作者,能否正本清源,力圖傳達真正的基督教精神,實在是一個責任重大的任務。

我們在天上的父

當人來到神面前,開口向神禱告時,第一句話應怎麼稱呼神,才是恰當又得體呢?有人喜歡呼喊「主啊」,取其尊貴的涵義;有人慣用「耶和華啊」,著眼於舊約神啟示祂自己是自有永有的特性;有人愛用「神啊」,可說是一般的稱呼用語。耶穌則喜歡用「父」這個字: 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太6:32)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麼。(太7:11) 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太7:21)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 在人間眾多的人際關係裡,主僕、夫妻、師生、君臣、母女、父子、婆媳、官民等,神自己先選上「父親」這形象來啟示祂自己,必然有祂的原因。我們來到神面前,叫一聲天父,就可以享受親密的父子、父女特權── 天父的供應 天父的引導 天父的管教 天父的保護 天父的愛心 就在「父親」的稱呼裡,含著血濃於水的生命關係,標示著家族光榮的互相依存,隱含著「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人品延續,並帶給做兒女的「克紹箕裘」的自勵。 今年的六月15日是美國的父親節,許多人利用這節日表達對父親的感恩。兒女們送父親禮物,往往得費一番心思。至於我們送給天父最好的禮物是甚麼呢?今年你不妨預備個別出心裁的大禮──父親節那天,打開聖經,誦讀馬太福音第六章24-34節,並向天上的父獻上敬拜、讚美的感恩。叫一聲「天父,謝謝你」,就可引動那坐寶座者的慈愛笑容。 如果你身為地上的父親,請獻上一句衷心的仰望:「天父,幫助我做一個像你一樣的父親!」這句簡單的禱詞,最能觸動父神的心弦,因為培養出維妙維肖的兒女,正是父神的心願。 約翰穆珥(John Muir)是個偉大的自然科學家,他對大自然觀察入微,因此,有人尊稱他是「美洲自然學之父」。 在他年幼時,有一年穆珥的父親帶領全家橫越美洲本土。這一年的旅途中,他常常沐浴在日落與晨曦的光輝裡,置身於無垠的大草原,和白雪皚皚雪景裡。這一年的經驗之旅,在他心中播下對神的敬畏,開啟了他對大自然的探索興趣,並永久地塑造了他人生的軌跡,種下了熱愛大自然的種子。 今年的父親節,何不懇求天父幫助你彰顯祂的榮美,好將熱愛天父的種子,播在你兒女的心懷裡。這樣的禱告是永被紀念的。

生涯規劃

現代人一談到「生涯」二字,最常聽見的連接詞便是「規劃」。 與「生涯」有關的名詞,除了「生涯規劃」一詞外,名目繁多,例如:「生涯發展」、「生涯成熟」、「生涯輔導」、「生涯教育」、「生涯管理」……等,這些名詞的意義與內容,雖因涵蓋之層面與探討之觀點不同而有所差異,但都具有「關照現在、規劃未來」的涵義。 何謂「生涯」、「規劃」?所謂「生涯」(career),根據《牛津辭典》的解釋為「一生的發展與進步」(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rough life);《韋氏辭典》稱「生涯」為「前進的方向」(racing course);《辭海》謂之「生命的限際、生活、生計」;《大辭典》謂其「生的極限、生活、生計。」上述前兩本辭典對「生涯」有進一步的解釋:「生活之道」、「專業知識」與「職業訓練」……等涵意。 「生涯」CAREER英文原意為「兩輪馬車」,引申為「道路」;意即「人生的發展道路」。 簡言之,生涯是指一個人的人生旅程,不單指工作或職業,而是包含了人生命過程中的各階段與層面。 「規劃」是指籌謀策劃;意即按照一定的程序、計劃去完成所設定的工作。 無論是「生涯規劃」亦或是「生涯發展」都與人生不同階段之角色有密切關聯,也就是一個人在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綜合及結果;這些角色包括兒女、學生、公民、工作者、配偶、家管、父母、休閒者、退休者……等角色在許多重要的場所扮演之,這些場所包括家庭、社區、學校、工作場所……。再者,如同彩虹一般,每一個人在他(她)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彩的、重疊的。 從以上我們可以給「生涯規劃」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在清楚目前個人處境、瞭解自我理想憧憬、找到未來人生目標,依照既定的規格計劃,按部就班的實踐之,以期達成個人生命存留的理念與價值。 規劃理念 古代的社會環境不像今日的瞬息萬變,人只要安分守己地過活,即可安然渡過一生。 周秦.古歌謠《擊壤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莊子《讓王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下之間,而心意自得。」就是最好的例證。 活在後現代的時空,透過平面媒體之報導、電子傳訊之媒介、專家學者之書寫演講,一般人對所謂「生涯規劃」的話題興趣盎然。事實上,「生涯規劃」的概念並非現代人專屬的。 中國古哲學家莊子《養生主》說:「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謂人活著再長年歲也不過百年,要學的東西卻浩如湮海。 從生涯規劃講座座無虛席的現象,我們得以窺見人們處在一個急遽變化的社會中,渴望自己不被時代洪流所淘汰,亟欲在錯綜複雜、極端競爭的環境裡獲得生存的時空與優勢。 因此,完善的「生涯規劃」成為現代人決定錦繡人生的根本,也是奠定未來願景的基礎與動力。 需求層級論 有人說,人生如列車一般。火車從基隆出發,駛向高雄。沿途各站幾乎都有人上車下車;上車的代表新生,下車的代表轉向另外一個領域。 人生就這樣的上上下下,不過是短暫的數十寒暑而已,難道不值得我們珍惜嗎? 又有人認為20歲前的生涯是由父母負責,而20歲以後自己則應當負起全責。因為,個人生涯一切作為,操縱掌握於自己的判斷與行動,好壞順逆由自己主導決定。 既然「生涯規劃」是可以自己去策劃擬訂的,那麼怎樣的「生涯規劃」是最好的呢? 運用「需求層級論」可以協助你我更理性地規劃自己的生涯。「需求層級論」(Hierarchy of Need Theory)是馬斯洛(Maslow,1954)提出的,他認為人的一生伴隨著歲月成長,將產生五種層級的需求:(編註:該文僅引用該心理學家的理論,並非表示贊同他的信仰立場。) 「生理需求」:意即暖飽之需求;是人生存最基本的需求。 「安全需求」:意即免於恐懼、危險以及被剝奪的需求。 「歸屬與愛需求」:意即向心力、歸屬感、人際情誼之需求。「自尊需求」:意即自我的價值感、受尊重和肯定的需求。 「自我實現」:意即個人能充分發揮自我的潛能、勝任愉快的成就感。 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裡,有著不同層級的需要;這並不意味著「高低」、「上下」、「層次」有別。同時,需求不會依照順序出現,數種需求可能同時存在。此外,有些人會一直維持某些特定需求層次,有些人則有明顯的變化和更易。 值得一提的是,遲暮晚年的馬斯洛,在他1971年的修訂版著作中,增加了一項他多年來對生命體驗的結晶──「靈性需求」。 靈性需求」是以追求「利他」和「超越自我」為生命目標,是「超越個人需求、協助他人達到自我實現之機會」的需求,是人最高層次的需求。 生涯規劃 有人說:最好的生涯規劃,就是在每個崗位上永遠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然而,筆者卻深深地體驗到,當我生下第一個孩子時,那不分晝夜的餵哺工作、清理尿布、褓抱呵護的育兒歲月,並不是我個人「有興趣」或「喜歡」去做的事。 筆者在先後生下二男一女,並且選擇長達16年的「育兒生涯」,是基於「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127:3),而我是孩子們的媽、是被呼召來暫管照護的。…
Read more

職場勇士

每個人一生被神所託付要做的工作都不同,規模有大有小,過程有難有易,但無論如何我們卻同為神的工作,祂為我們的一生都有最美好的預備。無論你現在的工作是順利,是艱苦,是喜歡的,或是厭倦的,但有一件事卻是相同的,就是我們都有一份榮幸能與神一起同工,使我們確定我們的工作必定有永恆的價值!

愛就這樣爬上了心頭

楔子── 因為有愛,我們活著才有溫暖。 因為有情,我們人生才有色彩。 而愛與情的感受,卻不是可刻意強求的。 那些在不知不覺中爬上心頭的愛,最彌足珍貴。 篇一 老大要做Project, 為了尋找童年的照片,所有的相簿,都從塵封的壁櫥裡嘩啦傾倒出來,鋪在燈光洩滿的抬桌上。 間歇性的大笑不時爆發出來。 「這是我嗎?還是弟弟!」 第二個、第三個頭顱迅速齊集,笑聲成了混聲大合唱,三人爭相指認,又爭相否認。然後,倏地三個壯丁全跑過來。 「媽媽,妳告訴我們,這是誰?」 我拿過相簿來,自己也不能確認,那久遠相片中的娃兒究竟是誰。都是圓胖的臉,圓胖的四肢,站在草地上,趴在地毯上,看來都是一個樣兒。 「哥哥小時候最怕草地,一站在草地上,就成了急凍人,動也不敢動。」我開始回憶他們的童年往事。 「怕草?哈!你小時候怕草?好好笑哦……」兩個小的指著哥哥笑不成聲。 「你一出生就睜個大眼睛,骨碌碌地轉。小時候最愛笑,阿姨們都好喜歡抱你。」我指著老二說。 「女生喜歡抱你耶!……」一大一小對著老二揶揄起來。 「你啊,小時候掉落水裡兩次,幸虧大難不死,有一次還靠狗爬式的游泳技術,才沒沉下去。」 「哈哈!狗爬式的游泳….」老大、老二一下又成了聯合陣線。然後,三個人重新回到那幾百張的相片裡,大、中、小的頭顱連成了美麗的弧線,在暈黃的燈光下起起伏伏。 我在一旁看著、聽著,心裡的霧氣開始慢慢上騰,久遠的記憶也緩緩上升。 孩子成長的軌跡 曾經,他們溫暖的小手,緊緊攀趴過我。曾經,他們搖擺的小胖腿,蹣跚的走在我身旁,緊緊拉著我的裙角。曾經,與他們在幼兒園門口揮別時,他們聲嘶力竭地哭喊著:「媽媽,媽媽,我要媽媽!」 這一切都彷彿像昨日剛吹過的風,一轉眼,怕草的男孩要上大學了,愛笑的娃兒也抽成了玉樹臨風的個兒,連大難不死的小壯丁,都跨進了少年維特的年紀。 這些年,他們早已收斂了兒時膩在母親身旁的依戀,轉而極力尋求獨立自主。記得老大第一次開車時,我心驚肉跳,但一年來,他開車技術嫻熟穩重,出外辦事,接送弟弟的擔子,漸漸挪移到他肩上,我才驚覺兒子是長大了。 難得的是這些年間,他們手足之間的感情一直有增無減。每每看到他們在小桌旁一起談笑,在陽光下一起打球,在地毯上一起玩牌,我的心就被溫暖的情懷包圍。 周末打開房門,觸目見到他們碩長的身軀,特意擠在窄小的斗室內自搭地鋪,頭臉相對,睡容憨甜,愛的感覺就這樣爬上了心頭。「他是我兄弟」的畫面,燃得一心都是溫暖的火花很多朋友對我們說:「你們家的孩子怎麼教的?我們家只有兩個孩子,還是一男一女,就打得頭破血流,吵得雞飛狗跳的。你們還是三個男孩子耶,可真不容易啊!」 其實回想他們成長的歲月中,我們很少用言語告訴他們,當如何彼此相愛,教訓他們要如何彼此幫助。我們只是愛而不溺愛,管教他們在當管教時。而更多的是為他們禱告,盡力把他們帶到神面前。 正如保羅所說,栽種、澆灌的都算不得甚麼,惟有神叫它生長。我們不敢期盼孩子將來有什麼飛黃騰達的成就,只盼望他們心中常常有愛。 篇二 春風在開著的車窗裡飛舞,桃花、李花爭相穿越籬笆,在漫步小徑上,開得一樹粉紅乍白的時候,我知道春來了與同事散步時,她深吸一口氣說:「真好,春天來了!沉甸的心情也輕快多了。」 另一同事在路上摘了一束嫩紫色的小花,參雜了羞澀的小白菊,插在小杯裡,放在洗手間的抬子上於是,春天的氣息就順著花兒,溜進了嚴肅的辦公室。 坐在綠芽初發的大樹前,為教會將要錄製的CD練歌,寫旁白,那首熟悉的旋律「母親的愛」在耳中一遍一遍迴繞,許多往事,也在腦海中像走馬燈似的起落。 憶往事思親恩 想起多年前的初春,在醫院裡經歷著撕裂般的掙扎,直到那聲哭啼響亮地劃破漫長的等待,痛楚終於被激動喜悅的淚水淹沒。那年,第二次嚐到做母親的滋味,在一樹繁花初開的季節,抱著初生兒回家,特別能感受長冬之後,抱懷暖春的喜悅。 更多年以前的春天,母親也曾經歷同樣的痛楚,讓我在睜開眼的霎那,看見母親美麗的容顏,恰如雨後初開的百合。 成長的歲月中,有令母親煩心的時候,也有令母親舒心的時候。母親常說一句話:「等妳有一天當了母親,妳就瞭解了。」 如今,我當了母親,而且是三個男孩的母親。許多過往的回憶,常在撫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突然鮮明的跳躍出來。許多反省,常會在夜深人靜時猛然襲擊過來。 當年,我也是這樣讓母親憂喜夾纏的嗎?我問自己,淚靜靜地流下。 母親的胸懷 結婚離家後,與娘家相隔八小時的車程。每次回去探望父母,母親總會花上幾天幾夜的工夫,燒煮美食,讓我們一幫食客吃得眼大肚寬。走時還打包裝盒,塞得一車箱滿滿的食物,才依依不捨揮別。…
Read more

萬代足音曳過

那年五月參加了「真愛家庭協會」主辦的全人深度旅遊。 這是一次七天六夜,注重靈、魂、體發展,而且兼顧知性、感性、靈性均衡的「渡假營」。一路上,這30人的團隊,個個滿懷欣喜、歡聲雀躍,被大自然母親擁抱著,遨遊于霞光石隙之間:仰視浩渺星空,巡禮山岳峭壁,穿越荒漠大野,步踱沙丘平林,目墜深淵斷崖、身入死蔭幽谷。一群人圍著蘇教授,聽他講解動植物的生態、岩層的結構,於松針、掌刺之間,評頭又論足;隨著歲月激流的沖刷與沉積,在沙丘、鹽坨上,弓腰撿拾年代所遺落的驚嘆。 我們一行由加州洛杉磯啟程,往東北切入沙漠大荒,跨過加州和內華達州的「死亡谷」,橫越猶他州的美國聖地「錫安山公園」,以及千奇百怪、紅石嶙峋的「布萊斯公園」,南下亞利桑那州,暢遊號稱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的「大峽谷」,隨即西行經金曼市,參觀原住民博物館,追溯印地安人的生活軌跡、緬懷其歷史陳因,最後折返原出發點—洛城。其中,尤以大峽谷的旅程格外令我震撼。 大地瑰寶、峽谷奇觀 經過五天行程,終於抵達夢寐嚮往的大峽谷。展現在眼前的壯麗景觀,令人忘我。它是唯一坐落在美洲大陸的世界奇觀,與亞洲的喜瑪拉雅山、非洲桑比亞的Victoria大瀑布、澳洲Great Barrier 的珊瑚礁、歐洲法西交界的PY鐘乳石洞 、中美墨西哥的Paricutin大火山、及南美巴西的Sugar loaf山等,並列為世界的七大自然瑰寶。 在大峽谷的北緣懸崖,我們尾隨教授,手拄拐杖、足踏危徑,留神腳下每一步,唯恐失足墜下深淵,有些過道窄到只容一人通行,地勢又高低起伏,常見樹根裸露橫梗奪路,一不小心就會絆倒。所以,大家沿途手牽手,行伍間彼此前後顧惜,小心走路,但對著千姿百態的山河和丘壑,還是默默在心版上,刻劃下寸寸縷縷的柔媚與壯麗。 行進中,山色隨腳步的移動而變化,向陽崖壁「崢嶸」,光禿斑駁。才轉過山角,卻驚見草本「爭榮」,濃綠滴翠!不是蒼天厚此薄彼,實是風把種子飄送過來,靠著雨露滋養生長,所以,背風面光禿,受風面有樹。感謝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讓恩澤廣被、慈露均霑的神。 大峽谷乍看之下,一片死寂,但卻有許多生命力強韌的生物。難得一見的紅褐頭禿鷹,穿越林梢,凌空飛去,我們這群都市鄉巴佬,又是陣陣驚呼。但當教授問起「禿鷹何以禿頭」時,卻各個無言以對了,該不會是「聰明絕頂」吧!原來:禿鷹常把頭探進屍身吃食,頭頂光禿,是為減少沾染細菌的機率。想不到,禿頭還是種保護呢,可見神造萬物各有其美意啊。 壁立千仞、長河切割 目擊山谷深處一條蒼碧,蜿蜒如帶,那就是縱橫千里、奔竄不息的科羅拉多河道,緣自當初豪雨沛降,水勢浩蕩,疾馳沖刷過這片大地時,匯成了河流。河水如刀,晝夜不捨地,寸寸鑿削著土石,把地割裂成陡崖和深淵;無堅不摧的激流,怒濤狂瀉,叫高山不得不低頭讓路,成了峽谷;長河切割,令平疇應聲崩陷,落為斷崖,而形成了今天大峽谷的地質奇觀。 谷中殘留的白骨,記錄著過往的歲月,標誌著生命在這裡煙滅,就像永恆邊緣上的一聲嘆息罷了!而長活的,卻是那不止息的流水,以及佇立在塵土中,以靜默見證造物主作為的山林與丘壑! 大峽谷的高深莫測,像一團永遠看不透的迷霧、一道永遠揭不開的謎底,任憑再本事的生花妙筆,都無法訴盡它的高遠;再繽紛的色彩,也無力描繪它的深邃;再敏感的鏡頭,總趕不及捕捉它的全貌。人豈敢言:征服瀚海似的峽谷?只有:臣服於它背後的那位設計師! 人類能像鳥兒般飛翔空中,俯瞰大峽谷的壯麗景色,是經過四千年的努力。雖然這不過像時間軌道上,最末端的幾段枕木,但卻從此改變了人和大峽谷的關係!翱翔可以使我們穿越重重障礙,深入峽谷內的寶庫,驚豔於它的隱秘,但對生命終極的深奧,卻只有回到主掌生命者那裡尋找根源和答案了。 亙古長流、浪花輕濺 峽谷的歲月好像永無盡頭似的,人類在飛逝而過的時間長壁下,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如今,我們正佇立在時空的某一基座上,回首前塵。感覺的不是日月如梭而是自己的流逝,當埋身地底時,它們卻仍昂首,看日落月升、看黎明黃昏! 千百年後,可能峽谷依舊,人事卻已全非,另一批光陰過客,同樣在這悠悠天地間,追念著現在的我們,後人視今,猶如今之視昔,那份「時不我予」的無奈,令人止不住要愴然神傷!在永不停息的時光軌跡中,人的有限和短暫,相較於屹立長存、雄偉壯麗的山河,我們恍若亙古長流裡的小小浪花,僅只輕輕濺起,瞬即消逝無蹤一般。我不禁低首默想,渺小、力微又短暫如蜉蝣的我,在古往今來、上下四方的定位和價值,究竟為何? 大峽谷對我們敞開胸懷,讓浸沐其中的人,在面對不朽景象的瞬間,有跟永恆合抱的偉大體驗,短暫若能與永恆合流,是否就意味著一切均將改觀?在極目所窮的千仞崗與萬里流之間的巖壁上,我看見了「時空」的縮影、觸摸到「永恆」的模型,那位太古前就辛勤的工師,祂的攝理與感動,至今在你我心中未曾停擺! 冥想中時光冉冉,紅日照射下的大峽谷,四散著金光,如虹的晚霞,帶著夾雜些灰綠與棕黃的玫瑰色,慢慢轉為昏暗,黑影悄悄籠罩大地,一道道銀電閃爍,天際一片璀璨,接著隆隆的霹靂聲,迴盪在空谷中,好像萬代歸家的足音曳過,與和鳴的天籟妙音,齊奏著動人心魄的自然交響曲! 曲終人散去,夜幕緩緩降,一幕幕拉起的序簾,又因生命告終,而垂幔謝幕。幕落下了,但億萬個生命的故事,卻一齣接著一齣地上演,如同峽谷壯美的音符,譜成了一首永恆的歌,從地老直到天荒,海角又是天涯……永不停息。 編註:讀者閱讀本文,若同時誦讀摩西所寫詩篇九十篇,兩者的信息互相對照,更能領悟真神的偉大和信仰的寶貴。與壯觀恆久的大峽谷相比,人類確實顯得短暫渺小,但與上帝的永遠相比,諸山與大地也只是時空之下的造物。最可貴的是上帝賦予人類有永存不朽的靈魂本質。人類若效法摩西,在七、八十年的過客光陰裡,將生命投資在上帝的國度計劃裡,人將可在永恆裡,享受神所賜的美善與尊榮。

爸爸不在時

爸爸不在時,更突顯出爸爸回家的珍貴。 爸爸,我知道那天您含淚哄我睡後,就要拎著包包走了,我捨不得闔上眼,想多看您幾眼,怕以後再看不到您了,但眼皮愈來愈重,還是睡著了……。 夢中,看到姐姐拉著您的褲管,抱著您的大腿,不讓您走……,我嚇醒過來,也真聽見姐姐的哭聲,但我依舊躺著,不想下樓送您,因為,我知道您想做的事,向來就不顧一切地做了,我的心很酸,我想我們的家快要破了!以後,我也會像那常被欺負的同學一樣,是個沒有爸爸的孩子嗎? 第二天晚上,我見樓下燈好亮,聽到外婆和阿姨在深深嘆氣,媽媽聽見弟弟在哭,就上樓來拍拍他,又替我們把踢開的被子蓋好,然後把弟弟抱得緊緊地親他臉,輕聲說:「乖乖,不怕,有媽媽愛……。」我瞄見她眼睛下面流著兩條亮亮的水……。 爸爸,在這一段沒有您一齊吃早飯的日子裡,姐姐常常耍脾氣,要您送才肯上學、都快遲到了還在慢慢磨、頭髮亂亂的需要梳頭綁辮子、媽媽常被她一個人弄得又氣又急,眼眶裡滾動著淚水……。 現在,大完便沒人幫我擦屁股,我自己擦不乾淨,會弄髒手;一歲半的小弟弟,肚子餓了沒法等,就大吵大鬧,尿布又得趕緊換;我還不會綁鞋帶、褲子的拉鍊拉不上,等很久媽媽都沒空幫我,好幾次,我就左右鞋子穿反,內衣拖在長褲外面上學去了。 爸爸,我覺得媽媽好可憐!一個人兩隻手一雙腳,三個不懂事、又多事的小蘿蔔頭,樓上樓下怎麼跑得過來?早上起來,她要預備早餐,只應付這群不聽話的小搗蛋,就夠她受的了!再加上煮飯、燒菜、洗衣服、整理亂七八糟的房間,開車忙進忙出,送上學、去買菜、趕去醫院看病,又參加姐妹會,一拖就是三個。晚上,光替我們蓋被,就一夜沒得好睡,難怪白天她看起來,都是好疲倦的樣子! 後來,外婆每天早晚兩次,從她家趕來陪我們,照顧我們睡覺、唱聖歌給我們聽,媽媽心裡痛苦,到晚間教堂去禱告,我們半夜起來找不到媽媽時,有外婆陪著就不那麼害怕了。 最近媽媽出門、辦事、買菜、看醫生,或送姐姐和我上學時,小弟都可以繼續睡覺,不必把他從床上吵醒,跟著到處跑,因為有外婆在家。白天,我們在學校上課,外婆就開車回家做自己的事,她很忙,看書、作筆記,打電腦、寫文章;週末她會來陪媽媽,帶我們到公園玩沙子,還一起上教會作禮拜,總是不忍心讓媽媽太累,我覺得外婆好愛媽媽,我也發現她的頭髮白了一大片……。 爸,真希望您快點回來疼我們和媽媽,好嗎?沒有爸爸的地方不像是家,我們不要做沒有爸爸的可憐孩子!我們每晚都想念您,為您禱告,我們不能沒有您,甚麼時候回來呢?爸爸……。 今天,您竟然真的站在我面前,丟下手中的包包,雙手接住飛跑過去的我,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爸爸!爸爸!一定是天上爸爸聽見我們每天向祂求,求讓您聽見我們的禱告:「爸爸!我們很愛您,也很想您,一直盼著您快點回家來。」所以,您聽見就回來了!是吧? 謝謝耶穌,您不在家的時候,祂時刻陪在我們身邊。現在更好了,我們有兩個爸爸: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家裡,一個在心裡!我不再怕人笑我,是個沒有爸爸的孩子了!今年父親節的禮物太棒了,您送我們一個圓圓的家,我們送爸爸心中滿滿的愛!

告別孤單

「我獨自活在宇宙裡,無人認識我,更無人關心。上帝嗎?如果祂存在,祂也離我太遠,祂厭倦了這世界而搬走了。今天我面對鏡子,看見真實的我,有一個醜陋的疤痕,裂開的傷口,我要永遠長眠了….」 這是一位著名大學傑出學生的絕筆書。他是該校最有前途的學生之一,唸的是醫學院、異常有天份、英俊、運動出色,又很受歡迎,正準備將來成為一名醫生。 他其實並不孤單,而且擁有上述許多優渥的條件,但他卻是一個孤獨的年輕人。當他寫完上述的話之後,就將毒藥注射進自己的靜脈,自殺而亡。 孤單像沮喪一樣,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瘟疫,它也是一個慢性殺手,很少人能完全逃脫。 《時代》雜誌幾年前的一個報導:長期健康研究追蹤結果顯示,單身、鰥寡和失婚者(他們較孤單),患病的機率遠比已婚者高。例如25-34歲之寡婦患心臟疾病的死亡率,比同年齡群已婚婦女高五倍。此外,一般而言,離婚者患中風的是已婚者的兩倍。(註1) 為孤單把脈 馬利蘭醫學院(Maryland Medical School)的身心醫學專家,也是《心碎》一書的作者林區雅各(James J. Lynch)說,孤單在醫學上產生的結果是,自殺、癌症、肺結核、意外、精神失常。尤其是心臟方面的疾病,深受人類之間的友誼影響。 換句話說,孤單和孤立真的會使你心碎。孤單就是即使你處在人群之中,仍感覺不能夠與別人相通,自己覺得十分孤立。 諾文亨利(Henri Nouwen)這樣表達:「孤單的人,無法與人親近接觸。」 心理學家萊特諾曼(Norman Wright),在他的書"An Answer to Loneliness" 中,引用一位孤單女士的話,「我的胃好痛,我的膀臂和肩膀疼痛難堪,迫切需要被抱緊,並向我保證,不論怎樣,我是被愛的。」 孤單症候群 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需要與人溝通、被接納、有歸屬感、互相親密、有人回應、支持、愛,和溫柔的觸摸,萊特博士說:「如果自己內心的渴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會感覺非常孤單。」 比如,當父母太忙沒時間關顧他,一個孩子會覺得孤單,但他可以向誰求援呢?青春期的孩子覺得孤單,因為父母不瞭解他。有幼兒在身邊的母親覺得孤單,因為她太忙了,無暇滿足與自己伙伴相聚的需要。 已婚的夫婦,若不能有美好的心靈溝通,也會感覺孤單。 當一個所愛的人去世,或離婚,或因病被孤立,他/她會感覺格外孤單。 年長的人,經常被家人忽視,自己的朋友又大都去世了,會深深體會孤單的痛苦。 感覺自己無能的人也會孤單,因為他們不喜歡自己,認為別人也不喜歡他,所以把自己孤立起來。 有時隱藏的敵意也是孤單的原因。有敵意的人,他們對人充滿怒氣,所以藉著消極的態度,拒人於千里之外。 另一個孤單的原因是懼怕。怕受傷、怕被拒絕、怕不夠標準、怕失去所愛的人,怕失敗…. 例如,雪倫五歲時,他父親離家出走,她覺得被父親拒絕,從此她下意識地有恐懼感。怕自己若太愛一個男人,他也會離開她。因此她也不敢用全心去愛她丈夫,直到她認知了自己的心結。 相反地,約翰有一個快樂家庭,但因父母工作關係,每年都不斷地遷居。每次他交到一個好朋友,都因遷居之故失去聯繫。當他長大後,變成不敢與朋友深交,因為唯恐又嘗到失去他們的痛苦,於是他只有獨自咀嚼孤單的滋味了。 尋根究底 只要找到真正的原因,雪倫和約翰都可以克服他們的孤單,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一旦認知了自己的懼怕心結,他們便能逐漸地與別人敞開交往,最終必能克服他們的孤單。 如果你有孤單的感覺,你也要盡量去找出它的真正原因。是溝通問題嗎?是感覺自己無能嗎?是怕受傷害嗎?若有上述現象,你也許需要找一個訓練有素的輔導,或善解人意的牧師或朋友,幫助你努力克服這些問題。 幫助別人也是克服孤單的另一妙法,我想到我的祖母,她活到九十歲,守寡多年,但從未感覺孤單。她定期地探訪孤苦老人和病人,在幫助別人之中,她也滿足了自己情感的需要。 沒有人能孤獨生活而不與人接觸,就如林區博士提醒我們的:「如果我們不能建立人與人之間愛的關係,我們的身心健康都將受損。這就是為何我們委身於家庭和朋友,努力維繫彼此的關係,是那麼地重要的原因。」 絕妙處方 除了家庭以外,沒有一處比教會更能找到愛和歸屬感。從教會裡,我們以敞開、積極和實際的方式,享受到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以及友誼。 在這裡,你也可以找到上帝,唯有祂能滿足我們靈性上的孤單。萊特說:「你若遠離了祂,你會有最深的孤單感。」 如果你藉著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回應上帝的愛,祂曾經應許,祂永不離棄我們。(註2)不論你感覺如何,基督必永遠與你同在。…
Read more

天堂 地獄 我心

天堂像什麼?沒有人知道。但有人說,神賜給人平安、喜樂、歡笑,因此人在世時就能藉以預窺天堂的美妙,品嚐天堂的滋味,因而對天堂能有具體的憧憬和盼望。平安、喜樂、歡笑不是海市蜃樓,也不是虛幻夢想,雖然金錢無法購買,卻是人人實際能獲得的。所以,有平安、喜樂、歡笑的人,雖在今世,但「天堂」已在心裡。 與天堂相對的是地獄,既然人在世時能「間接」體會天堂的美好,是否也可能窺探一下地獄的情形呢? 炸燬國王銅像 有一個人,名叫腓利,他對國王非常不滿,認為國王下旨太多,朝令夕改,令人無所適從。腓利沒有見過國王,但聽說國王天天縱酒歡樂,不顧百姓生活,他就義憤填膺,覺得應該對這暴君採取行動。 在試過許多辦法而仍無法接近國王後,有一天夜裡他把城中央一座國王的銅像炸爛,以表忿怒。然而他的破壞行動被人看到,並報告了國王,在國王的命令下,他雙手被銬起來帶到宮中牢裡。 腓利知道,如果認罪的話,不是處決就是終身坐牢,所以大聲喊冤,矢口否認。只是心裡七上八下,不知命運如何。有一天,奇怪的事發生了,守衛居然對他說,「國王下令,你可以出牢,從今天開始,你的工作是每天整理宮裡的花園。」腓利喜出望外,因為除了每日的三餐外,居然還有一間小房子居住。 極佳待遇 腓利漸漸習慣了他的新生活。 但是有一天,平靜的日子突然被一個守衛打斷,「你是否還否認你破壞了國王的銅像呢?」守衛問腓利。腓利心想,原來他所受到的禮遇是要軟化他,讓他肯認罪。腓利知道不能上當,所以極力否認「沒有,我沒有破壞國王的銅像。」出乎意料的,守衛的回答竟然是「如果這樣,那就升你當宮裡的領班,負責宮裡的雜務,也給你加薪,這是國王的命令。」半信半疑,戰戰兢地,腓利就這樣進到宮裡,充當領班。 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問他關於國王銅像的事。腓利心裡明白,他的好日子是暫時的,是個陷阱,尤其是如果認罪的話,遲早要受到破壞國王銅像嚴厲的懲罰, 所以每次他都極力否認。只是奇怪的是,每次否認以後,非但沒有受到懲罰,他的待遇反而還變得更好。事實上,他現在過的生活甚至比被逮捕前的日子還好。 最後,尤其不可思議的,腓利就這樣一路升遷,最後竟被任命為國王的顧問。 晉升國王顧問 當國王的顧問要替國王定決策。以前他認為國王天天縱酒歡樂, 現在卻看到國王治理國家沈重的責任與決策的困難。腓利看到他的決策百姓不明白、不合作時,他覺得百姓真是不可理喻。為什麼他們不能理解他的心意?他本想下令逮捕那些搗亂不合作的人,但這念頭卻讓他想起自己的過去。以前自己不也是如此嗎?自己不是因此而破壞了國王的銅像,進入宮中的嗎? 不認罪之苦 在宮裡身為顧問,腓利更是不能承認破壞過國王的銅像。但他心裡的內疚、不安與恐懼卻逐日加深。想承認罪行,又因否認的時間已太長,不知要如何自圓其說。不承認的話,連睡覺和喝酒都得小心翼翼,以免不小心吐出實情,東窗事發。他沒有朋友,因為心裡杯弓蛇影,不敢相信任何人。 不知不覺中,扭曲的事實已在他心中成為一個惡瘤,不斷成長,不斷製造種種猜疑和恐懼,從許多方面攻擊他。惡瘤根深柢固,腓利飽受煎熬,無法自拔,但卻無可奈何。正如聖經詩篇所說:「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詩32:3-4) 有一天,腓利有機會和國王單獨相處。國王問腓利,「我想你大概很詫異,被捕以後整個事情的發展並不如你所料想的,對嗎?」 腓利點頭同意,「是的,恰恰與我被捕時所想的相反。」 但是,你現在快樂嗎?」國王問。 腓利躊躇了。從一方面來說,他的日子是不能再好了….他現在擁有的物質享受是從來想都不敢想的。但他內心的恐懼、不安,和內疚,也是再惡劣不過了。而且國王對他越好,他的心理負擔越大。 現在面對面與國王單獨相處,實在是無法自持。 「不快樂。老實說,我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也沒有像現在這麼不快樂。我是人在宮裡,心在地獄裡啊。」 國王仔細聽著,「不對,不是心在地獄裡,而是地獄在你的心裡。沒有人知道地獄在那裡,但是人卻能把地獄帶入心裡。」國王停頓一會兒,眼光探索著腓利,繼續說:「而且一個人與真理相距越遠, 而真理又越來越明時,心裡的地獄也會越長越大。」 「我從未這樣想過,這心裡的地獄能除去嗎?」腓利問。 認罪之喜樂 「既然地獄是從心裡而入,也應能從心裡出去。」國王說。 腓利淚流滿面,當場承認了破壞國王的銅像。說也奇怪,在那一瞬間,累積多年的恐懼,不安,和內疚突然都消失了….心裡的地獄,變成了天堂。 聖經上說,「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啟20:15)所以人死後,不是去天堂就是地獄。聖經又說,「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5:12) 腓利的故事並非要說明地獄像什麼,因為這是人在今世無法知曉的。然而故事裡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那就是,天堂與地獄,無論是在心裡或是在未來,完全在於人一念之間的抉擇,而且是人在今世才能作的選擇。你我豈可不慎重地作抉擇呢?

巔峰表現

● Anyone who has achieved excellence in any form knows that it comes as a result of ceaseless concentration.. Louise Brooks 達到巔峰表現的人都明白那是集中精神,不斷努力的結果。 ● It is skill, not strength, that governs a ship. Thomas Fuller 掌控船隻憑的是技巧,而非力氣。 ● Every job is a…
Read more

和另一女人約會?

結婚了廿一年後,我發現了一種別出心裁的方法,可以讓愛的火花永保新鮮。不久以前,我和另一位女士約會,其實那還是我妻子的主意,有一天她說:「我知道妳很愛她。」我很驚訝,立刻爭辯說:「但我愛的是妳呀!」「我知道,但你也愛她呀!」 我妻子要我去看的女士是我的母親。她已經寡居了十九年,然而我忙碌的工作和身為三個孩子父親的責任,令我分身乏術,以致很少有時間和她相聚。那晚,我打電話給她,邀約她第二天和我一起吃晚餐和看電影。 「怎麼了,你還好嗎?」她問道。母親是那種會認為晚上那麼晚打電話,又突然邀約她,一定不會有什麼好事的人。 「我想如果有機會和妳單獨約會,一定很有意思。」我回答。 她想了一會兒,然後說:「我非常樂意。」 那個星期五下班以後,我開車去接她時,心裡有一點緊張,因為從未嚐試過這樣的約會。當我到達她家時,我看她對這樣的約會,似乎也有一點緊張。她在門內等著,身上穿著大衣,裡面那件禮服還是最後一次慶祝結婚紀念日所穿的呢!她的頭髮還特意捲了一下,臉上的微笑像天使一般。 上了車後,她得意洋洋地說:「我告訴我的朋友,我要和我的兒子外出約會,他們都好羨慕,迫不及待要聽聽我們約會的情形。」 我們去一家雖不豪華,但十分雅致,溫暖舒適的餐廳。我母親挽住我的臂彎,好像第一夫人一般。入座以後,我必須幫她看菜單點菜,因為她的眼睛現在只有大的字才看得見。用餐一半時,我抬起頭來,看到母親正在凝視我,嘴角帶著懷舊的笑容說:「記得當你小時候,總是我為你看菜單的。」「那現在妳正好可以休息,輪到我來為妳服務了。」我回答。 一面享用晚餐,我們一面聊天,聊得很愉快,談了許多最近幾年來,各自生命中的一些事。我們聊得太久了,所以趕不上電影。當我送她回到家門口,她說「我要再和你一起外出,但下次讓我作東好嗎?」我答應了。 回家後,妻子問我:「你的晚餐約會如何?」「非常有意思,比我想像的好多了!」我回答。 幾天以後,母親因心臟病猝發而去世。這事發生得太突然了,讓我完全措手不及。 不久以後,我收到一封信,裡面是上次我和母親約會的那家餐館的一張收據,上面有一張字條寫著:「我已先付了賬,因為我確定自己不可能再有機會去了,但我還是付了兩人份的賬──你和你的妻子。你絕對想不到那一晚的約會對我有多大的意義,我愛你。」 從那一刻起,我深深體會,一定要及時說:「我愛你」,並且要常常撥出時間給我們所愛的人。世上沒有任何事比上帝和你的家庭更重要,多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因為這事絕不能拖延到「以後有時間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一大憾事。聖經不是也告訴我們嗎?「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