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轉眼雲煙

人的一生要如何才算成功?一旦爬上「成功」的高峰之後,接下來要作什麼?一個出身清寒的眷村子弟,從小就夢想要成為百萬富翁,在尋夢的路上他曾經大起大落,如今他的富足卻不是建築在豪華住宅與賓士轎車之上,黃高輝一路走來所經過的高山低谷,就像一齣緊湊的戲,絕無冷場。 因為家境清寒,加上有一位患了蒙古症的弟弟,黃高輝從小就體認到要改變受人欺負的命運,就得好好讀書,將來作個有錢人。而當父親的朋友從美國返臺,他聽到美金對臺幣的匯率是一比四十時,他就立志長大後要當華僑、賺美金。 懷抱著這樣的夢想,他進了大學。然而生物系似乎不是為將來賺大錢鋪路的地方,於是他轉到工業工程系。大學畢業後,希望一圓出國發財的夢並未稍減,由於父親的多方張羅,加上他找到一所比較便宜的學校,雖然家境清苦,他還是到了美國,只是改讀起企業管理來了。 拿到碩士學位之後,為了辦身份的緣故,在中國餐館作了一年半的經理兼侍應生,拿到身份之後,又回到老本行去作工業工程師,結果七年之內跳槽七次,雖然薪水越跳越高,但離發財卻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從學易經、風水、算命、改運、迎財神,到買賣期貨,黃高輝全都嘗試過,但是他仍舊沒發財。 決志信主 一九八六年,由於不好意思拒絕朋友的邀請,黃高輝和妻子二人一起參加了朋友教會的佈道會,其實在那一次聚會之前,他的妻子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但就在那一天的佈道會中,夫妻二人都受到感動而信了主,之後他們雖然也參加教會及小組的聚會,不過根深蒂固的發財夢還是在牽引著他的生活。不久他辭去了工作,自己租了一個倉庫,開始當起一人公司的老闆,只是生意並不如想像中順利,連最大的一筆訂單都遭到退票的命運,於是他回過頭來尋求神。 牧師用詩篇一百二十一篇的經節︰「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鼓勵他向神禱告,當他真的這樣誠心地禱告了一個多月之後,雖然倉庫裡的存貨仍然沒有賣出去,但是煩躁不安的心卻改變了,他從神那裡得到了平安。正好這時候有朋友告訴他,做貸款生意的時機不錯,於是他又搖身一變,成了貸款公司的員工,不久便自己開了一家貸款公司。 炒作房地產 貸款公司做了一陣子,做得還不錯,由於與房地產關係密切,黃高輝從估價報告中發現︰加州的房地產正在迅速地飆漲。腦筋動得很快的他,立刻開始炒作房地產,結果在一九八八年,他真的成了百萬富翁。有了百萬身價以後,他覺得自己發了,馬上為自己買了一輛最貴的賓士560大轎車,同時心裡驕傲起來,也漸漸地遠離了神。 由於炒房地產賺了大錢,之後土地看好,他自然也不會放棄機會,又在炒地皮上賺了不少錢,正因為賺得太容易了,所以他不僅大膽地將資金全都投在土地上,還背了許多的貸款。不料,土地悄悄地開始不景氣,手上原先握有的土地,一時之間無法立即脫手,再加上兩個合伙人的退出,簡直是雪上加霜,他立時面臨付不出大筆貸款的窘境,幾乎要破產。「然而,我們的神是一位有憐憫、有恩典的神、祂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黃高輝回憶那時候的情況說。當他幾乎走到絕境時,他再次想到了曾經賜他平安、保守他的神。他又回到神的面前,祈求神再次幫助他度過難關。 度過難關 奇妙的事發生了,在一週之內,他賣掉一塊土地,解除了眼前的危機,之後又陸陸續續地處理掉其它的土地,雖然難關是過去了,可是所有的土地也都沒了。就在一、兩年之間,黃高輝經歷了從百萬富翁到瀕臨破產邊緣,此時的他對金錢有了迥然不同的體認︰「來得容易,去得快!」 土地沒了,從前經營的貸款公司在炒地皮時也收掉了,黃高輝現在要面對的是重新開始。他沒有立刻重返職場,而是每天清晨到教會和其他弟兄姊妹一起禱告,認罪悔改,並將自己未來的事業重新奉獻給神。神再一次向他施憐憫,將他由逆境轉回,他又開了一家貸款公司,當時正值利率降低,貸款生意非常好,當然他又賺了不少錢。然而,他卻沒有因此而與神更親近。 願為主用 直到一九九七年,他在禱告中感到自己當時在臺灣從事的直銷事業雖然做得不錯,卻不是合神心意的事,因此毅然返美,決定重新開始。他這一次回到神面前,不再是因為自己遇到困境,而是真心願意為主所用,為主作個金錢的好管家,用神賜他的機會而賺得的金錢來支持宣教的工作。 回首前塵,黃高輝真正體會到神的恩典,雖然自己曾多次悖逆,但當自己轉回,在神面前哭泣、認罪悔改,神就施憐憫幫助他。同時神也改變了他的金錢觀,從前因為小時候環境苦,養成了小氣的習慣,一心只想發財;如今只要有衣有食就能知足,同時也認清了賺錢的目的不是為了享受奢華的生活,而是要為宣教的事工擺上,讓神的國度更加擴展。神的作為真是奇妙!

腦筋轉轉彎

猜猜標題上的圖形是哪一個英文字?(謎底請見本文結尾) 有一本教繪畫的書,書名是《用右腦畫圖》(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作者佩蒂愛德華(Betty Edwards)提到她教繪畫時有趣的經驗,她說她不了解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開始學習描繪畫圖時都有困難:給學生一張畫好的人像畫,讓他們照描畫一張,可是畫起來就是不像。有一次,實在沒辦法,她乾脆叫學生把人像倒過來,倒著畫,看看學生會畫出什麼樣的圖來。結果,出乎意料的,學生反倒描繪出非常相像的圖。 為了解釋這奇怪的現象,她就提出「用右腦畫圖」的理論。她說,人的左腦是儲存累積經驗和知識的,畫圖時,雖然是看著圖描繪,但左腦如果在潛意識裡,告訴我們人的眼睛、鼻子、臉型該長的樣子,那眼睛就無法發揮功能,仔細觀察由光線造成而表現在圖上的細膩線條。但是人像顛倒過來時,左腦就被愚弄,不再知道要畫的是什麼。舊有的知識和經驗不再適用,不再支配我們,眼睛倒變得敏銳,右腦就把眼睛所看到的忠實地畫出來。如此的畫法,叫做「用右腦畫圖」。 佩蒂愛德華的理論很有意思,因為不單是畫圖,很多時候,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的確是觀察和創意發揮的阻礙。要超越傳統的限制,就要學習不用左腦,而用右腦來看問題和思考。下面是一個例子。 猶太婦人和小販 有一次,一個猶太婦人和一個小販起了爭執。婦人向小販買一個三塊錢的東西,她說付了小販二十塊錢,小販卻僅找給她七塊錢。而小販堅持婦人給他的,不是二十塊錢,而是十塊,所以,找給她七塊錢是理所當然的。婦人和小販都沒有犯罪記錄,兩個人看起來也都是安份守法的公民。沒有人證,如何才能知道是婦人的話對還是小販的話對呢? 猶太人遇到糾紛時,常常請拉比作判決。拉比判案,不需要律師或陪審團,但是一旦判決,就是最後決定,不能上訴,所以判案一定要公正合理。三個被請來判案的拉比討論許久,最後想到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 美國法庭審判的時候,證人要手按在聖經上,宣誓所要講的句句都是實言。三個拉比想到的方法是,讓婦人和小販宣誓時,單獨地在一間房間裡,跪著禱告發誓所要講的句句都是實話,最後要以嘴親吻一下放在桌上的聖經,代表在自己的誓言上蓋了印。 三個拉比的計劃是,事先佈置好宣誓的房間,在角落只點一根蠟燭,讓房間相當昏暗,而且在聖經上薄薄地灑上一層灰。 審判當日,小販先進入房內宣誓,他出來後,輪到婦人進入宣誓 。兩人都出來後,拉比首先問他們是否都按指示吻了聖經,準備講實話。兩人都回答說是。然而小販的嘴上乾乾淨淨,而婦人的嘴唇上有薄灰。案子不判自明,三個拉比當場宣告判決。小販也心服口服,願意接受懲罰。 境相轉移 三個拉比高明的判案方法,並不是靠參考判例,或憑知識或經驗就可得來的。用佩蒂愛德華的理論來說明,那是「用右腦思考」的結果。比較正式的說法是“Paradigm Shift”,飛揚雜誌翻為「境相轉移」(請見飛揚雜誌第七期,一九九九年四月,「境相轉移」一文。),是描述超出傳統模式、法則、典範,因而提高認知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人有這種能力,真是造物的奇妙。 愛因斯坦,因為能超越傳統牛頓物理力學的境相,提出相對論,因此窺探了宇宙時間與空間的奧秘,就深深為這種能讓知識跳躍的腦力激盪現象所感動,他說「對這一點,我認為我是深有宗教信仰的人(a profoundly religious man)。」人心靈的視野經歷境相轉移,便能提升到更高一層境界。 的確,用境相轉移思考法,生命不但不單調,反而是無窮的機會和希望:黑夜中能看到曙光,寒冬時可夢到春天,頹喪中能鼓起勇氣,跌倒了會再站起來,流淚時仍能歡笑,戰爭時能預見和平,平凡中能窺探宇宙的奧秘,最寶貴的是,在似乎看不到神時,仍能深深相信神。 自從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有了分別善惡的知識後,人類就遠離了神。今天我們(左)腦裡充滿了對生活的憂慮,名利的追求,以及社會文化給我們的價值觀。 人對神的認識 「神」這個字,事實上已被人的經驗、知識,以及所煩惱的問題所扭曲。好像畫畫的人左腦會影響眼睛的觀察,人任憑自己的腦子造「神」,結果也是心和眼不能認識神或體驗神。所以,問不同的人,神是什麼,答案都不相同:有人認為神像長白鬍子慈祥的老人;有人認為神像秘密警察一般,專門找人的錯誤而處罰人的法官。有人要見到神蹟奇事才相信神;有人要看到神的顯現或聽到神的聲音才相信有神。還有人認為惡人當道,壞人沒有得到報應,那裡有神?好像許多人一起畫同一個靜物,但畫出來的卻是五花八門。 然而神是神,從亙古到永遠始終如一。如果我們不了解、不認識、不相信,那並非神不存在,也不是神有問題。好像畫圖時眼睛受到腦子的蒙蔽而畫不像時,需要「用右腦思考」,認識神有困難時,也需要「境相轉移」。 見神的背 出埃及記(33:18-23)中,摩西想認識神。但他憑著自己的經驗想法,向神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神答應了摩西,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但是有一個問題,神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那怎麼辦呢?神說,「看哪,在我這裡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 人見神的面不能存活,所以神要摩西不看神的「面」,要看神的「背」。這是什麼意思呢?人不能直接看到神,但是「等神過去」,人就能看到神「一切的恩慈」。所以,要認識神,不要看神「現在」會為我做什麼,會給我什麼好處,而是要境相轉移,看神「過去」的作為──神過去在人類歷史,在我們個人身上顯現的恩慈憐憫、智慧,與大能。 大衛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19:1),保羅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只要我們願意境相轉移,不看神的「面」,而看神的「背」,那本來就無所不在之神的榮耀,就會常在我們心裡,我們也會因認識神而常活在主裡面。 謎底:在此圖形外邊加畫一個框,就可顯出耶穌的英文名字JESUS。

擺平你的仇家

被得罪的人情緒上的第一個衝動是報復,傳統上有仇必報是英雄的本色,大部份的社會文化也是這樣看法。 還有一個擺平你仇家的最好方法是──饒恕他﹗ 百老匯的舞台劇「孤雛淚」最撼人心弦的威力就是在「饒恕」。剛被假釋出獄的瓦真,肚子餓得發昏,幸虧一個牧師接待他。當天晚餐時他狼吞虎嚥大吃一頓,開溜時順手偷了牧師的一雙銀杯。不久被警察逮捕,人贓俱獲,被押解到牧師館來確認。出乎意外地,牧師告訴警方,那銀杯是他送給瓦真的禮物。牧師的愛心饒恕拯救了瓦真,免於再次入獄的噩運。瓦真被饒恕的大愛所感,努力奮發向上。(註1) 被傷害在現代社會中是家常便飯,比如﹕ 頂頭上司答應推薦你升遷,後來卻把你壓下來。 父親離家出走,丟下嗷嗷待哺的兒女。 男/女朋友移情別戀。 配偶外遇。 當眾被人羞辱。 在你最迫切需要幫助的時候,好朋友竟然離棄你。 離婚時,對方找律師狠狠地敲了一筆竹摃。 同甘共苦的創業夥伴,惡性虧空了你的投資金。 父母重男輕女,兄弟所擁有的特權,你都沒有。 同事耍手段踩下你,他自己爬上出缺的高位。 原諒對手吧﹗ 原諒不是懦弱的記號,有勇氣和力量饒恕才是成熟的標記。 饒恕是為那件不愉快的往事,畫上一個句點,不讓自己去反芻過去的愁苦。 饒恕是不讓苦澀的記憶扭曲今天的思考模式。 饒恕是給自己機會,好好享用今天這頓晚餐。 饒恕恩待自己,不讓腎上腺素縮短自己的生命。 饒恕是給像瓦真這樣的人第二次機會。當然,饒恕最能反射出耶穌基督的美麗─ ─祂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血,饒恕了我們的過犯。 這幾節如詩的句子最能表達饒恕的精華。 如果你被一個壞人得罪而受苦,饒恕他。免得變成有兩個壞人。(奧古斯丁) 饒恕比報仇更好。饒恕是君子的標記,報仇是小人的記號。(Epictetus) 饒恕,省下了忿怒的精力﹑仇恨的代價﹑靈性的消耗。(Megiddo) 從上帝發出的饒恕是恩典﹔從別人發出的饒恕是愛心﹔從自己發出的饒恕是智慧 。 饒恕是釋放一個囚犯自由──那囚犯是你。 饒恕就像紫羅蘭把它的香氣抹在那踐踏它的腳上。(馬克吐溫) 報仇比饒恕代價更大。 一個籌算如何復仇的人,他的傷口不會癒合。(註2) 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曾經傷害過別人──說謊、閒話、挑剔、發怒、推卸責任……當我們午夜夢迴,良心指控,心靈不安時,何等希望能夠蒙饒恕,重獲寧靜之心。 聖經應許我們,當我們饒恕別人的過犯,天父也必饒恕我們的過犯。(太6:14-15) 天父樂意給我們第二次機會,你也願意給別人第二次機會嗎﹖ 註1. San Gabriel Tribune, Feb….
Read more

領導統御面面觀

最早接觸「領導統御」一詞已是中學慘綠少年的軍訓課了。小時候與鄰居孩童玩「家家酒」,總是由我發號施令,幼稚園起當班長直到初中畢業。以後的「長」字輩非品學兼優者莫屬,因此私下就認為功課成績好的人即是天生的領袖人才,其他人只能靠邊站,敬陪末座。 大學時代讀《史記》淮陰侯傳有謂:高祖,「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可見領導統御尚有層次的不同。進入廿一世紀,無論在生態環境、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等課題上,人類都面臨前所未有的艱巨挑戰。快速的環境變遷與多元化的社會思潮使得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從。 這是個期待英明領袖的時代,卻也是個領袖神話破滅的時代。在虛擬與實體並存的時代,領導可以是前所未有的重要,同時卻也可能愈來愈不重要,許多獨裁者的銅像被摧毀或遷移即是例證。出身草莽的市井小民,憑著選票,「彼可取而代之」,已到了誰也不服誰的領導的地步。舉世滔滔,捨我其誰?端看我們如何定義「領導」,怎麼期待領導? 領導統御的定義及經典 領導是一種過程,藉此影響他人共襄盛舉,完成任務的一門藝術。韋氏大字典定義領導為:「藉著走在前面或一旁為人引路、指揮、引導其行程」。(To show the way, to conduct, to guide, to direct the course of another by going before or along with.)領導是做出有效率的行為。領導的統御是「允宜領導的能力」(the ability to lead)。新約聖經中保羅告訴提摩太的話:「誰有作教會領袖的抱負,誰就是羨慕一件美好的工作。」(現代中文譯本,提前3:1)故此有關領導統御的經典名著,從前多參考軍隊的名將大作,如《孫子兵法》及馬齊維里(Machivelli)的《君王論》,後有基督教的《屬靈領導統御》(J. Oswarld Sanders),及殷思重(Ted W. Enstrom)的《基督徒領袖的塑造》。如今則以「柯維領導培訓中心」(Covey Leadership Center)之《領導學全書》主領風騷。 如何領導 領導學的實踐比其學說更為重要;柯維繼其《與成功有約》的七大原則,又提出《與領導有約》(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的十大原則,臚列如下: 一、說服力:包括與對方分享和辯論,為自己的立場和欲望做強力的註解,同時真心尊重追隨者的意見和現實。 二、耐性:對人對事均如此,即使追隨者有很多缺點,就算自己會不耐煩,期盼完成目標,在暫時的障礙與阻力下,仍然保持前瞻性,並堅守自己的目標。 三、風度:在面對追隨者的弱點時,應以委婉的態度處理,不應採取嚴厲、粗暴、強烈的手段。 四、可塑性:假設自己不具有所有答案和眼光,對追隨者所表達的不同意見、判斷和經歷,應予肯定。…
Read more

阿花基甸監督

領袖有他的特權——你看總經理在公司年度大會上,頒獎給優秀員工,神采飛揚的臉,反射出聚光燈的焦點格外誘人。你看董事長的座車,那輛剛出廠的超大賓士轎車,把他的尊貴身分襯托得天衣無縫。你看國會議員的辦事處,經常是達官貴人來訪,高朋滿座。這些伴隨著領袖的光環,魅力驚人——許多凡夫俗子看了,不由得拍起胸膛,興起「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企圖心。 於是阿花也集資開了一家貿易公司,做的是哪一天當選全國十大企業的美夢。阿雄也出馬競選議員,做的是選上民意代表後的白日夢。阿杰也頂了一間餐廳,僱了兩個廚子三個跑堂,過過老闆的癮。 可惜,大部份人只看得見領袖享受的權利,看不見領袖付出的代價﹔羨慕做領袖的風光,卻低估了做領袖的重擔。董事長的賓士轎車是看得見的﹔經濟蕭條的那三年,每晚徹夜難眠的苦境是看不見的。總經理寶座的光采是看得見的;市場萎縮時必須解聘員工,瀕臨周轉不靈的艱難是看不見的。阿杰聽過三個餐廳老板成功的故事,哪曉得還有卅個開餐廳失敗的老闆,從不肯開口坦白呢! 野心 想當個領袖是人天然的慾望,這種嚮往的本身並沒有道德上的善惡價值。只是,自以為是領導的將才,卻沒領導的歷練、經驗、品格,和恩賜,這種憧憬充其量只是一種空想而已,不但不能造福人類,還可能禍延他人。使徒行傳五章36~37節所記述的就是這種人﹕「從前丟大起來,自誇為大,附從他的人約有四百,他被殺後,附從他的全都散了。此後報名上冊的時候,又有加利利的猶大起來,引誘些百姓跟從他,他也滅亡,附從他的人也都四散了。」 耶利米書四十五章5節警告這種人說﹕「你為自己圖謀大事麼﹖不要圖謀﹗」一個屬神的人應該以謹慎戰兢的態度看領導的位子。因為,以基督徒的眼光來看領導,領導不是一種個人的特權,而是一種服事人榮耀神的天召,是神聖的使命。沒有神的恩惠,缺乏人生的歷練,又沒服事神的胸襟,成功的機會不大。「野心」這兩個字套在這種人身上正合適。 小心 與阿花阿雄相對應的,是另一種極富趣味的例證——有一種人從不敢夢想做領袖,也不願做個領袖。他們對領導的沉重責任知道得夠清楚,對領導的危險性了解夠深入。這種人若有選擇,寧可做個跟隨者,畢竟小老百姓的日子雖然平淡 ,但至少保證平安。基甸就是這種人的象徵性代表——一個猶豫的英雄,一個充滿領導的將才,卻不敢挺胸承擔責任的膽怯領袖。 士師記六章11~24節記載了這位膽怯英雄的事跡﹕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正是我所差遣的。」擔任民族英雄,做個統領全國的軍事領袖 ,這個位置基甸打從出了母胎從不曾夢想過。他自以為自己不是領導的材料﹕「神啊,我有何德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最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最微小的。」 這個推託的說詞蠻冠冕堂皇的。耶和華神仍然堅持他的呼召。至終,神行了幾次神蹟,才感化了這位遲疑的領袖。 基甸被聖召所感,挺身而出,募集了三百位勇士,使了個「瓶中火把」妙計,竟然擊潰了米甸人數十萬大軍。以色列歷史上以寡敵眾的戰績,以基甸的英勇領導最是戰果輝煌。一個人即使猶豫,但在神的呼召和大能廕庇下,領導的效果仍是十分驚人。「小心」這兩個字正是這種膽怯領袖的最佳寫照。 雄心 如果把阿花、阿雄的「野心」看做一個極端,猶豫英雄基甸的「小心」看做另一個極端,處在這兩個極端中間的是,世上萬千渴望服事神的聖徒,期許自己做個小領袖,祈禱著神的生命從個人身上的自然流露,能影響週圍的人,引動生命的奇異蛻變。 這種甘心服事人、榮耀神的態是蒙悅納的。提摩太前書三章1節所稱許的就是這種熱誠﹕「人若想要得監督(教會領袖)的職份,就是渴望做神的工,這種心志是可愛的。」(意譯)「雄心」這兩個字是這些熱心聖徒的恰當素描。 「野心」的阿花,問題出在空有幻想、卻無領導才能做後盾,很容易壞事。「小心」的基甸一旦響應了神的呼召,奉獻了他的領導將才,就能為神做大事。「雄心」的聖徒,有服事的理想,又有領導的操練,就能為神做美事。在阿花和基甸之間,是你我鍛煉服事、練習領導的廣涵空間。 野心的阿花、小心的基甸、雄心的監督,這三個譜系所代表的領袖典型之間,說盡了「壞事、大事、美事」的領導故事。

另類眼光看領導

領袖是值得尊敬的,他們盡忠於內心的理想,為歷史做出巨大的貢獻,所收到的回饋卻很少——比如金恩博士,為了黑人的民權,連生命都擺上。比如保羅,為了宣揚耶穌的救贖與復活,遭遇多少同時代猶太人的攻擊。比如孫逸仙,為了中止帝制,肇建民國,付出了昂貴代價。 有異象、有膽識、有才幹、有承擔的領導人是時代的珍寶。是他們披荊斬棘,開拓了企業,創造了就業機會,繁榮了社會。是他們組織了一小群科學家,蹲在實驗室十多年,然後提供足夠的數據,倡議新的生化理論,富化了醫學的知識。是他們冒險打通了歐洲直達美洲的橫跨大西洋通路。這些人付出重大的代價,所得的報償,頂多只是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車子好一點,與代價不成正比(可能有少數例外)。真正有作為的領袖是配得愛戴的。 本期飛揚雜誌探索「領導」這主題,選用了四篇文章,從四個不同角度淺談領導,話題涵蓋了領袖的品德、氣質,也涉及領導的技巧、統御。如果你有領導的心志,這些短文可做你的激勵﹔如果你已有領導的歷練,本期內容可做你的參考。 在天平另一端與領導相對應的名詞是跟隨。領袖固然重要,跟隨者更是不可少。人人想當教練,誰來當球員﹖球賽必須有教練也有球員才會精彩。神如果現在把你擺在跟隨者的位置上,恭喜你,那是培養你做未來領袖的先修班。下面這個例子最能說明此項原理﹕ 不久前,有一個極想上大學的年輕女孩,看到申請表上問到「你是不是個領導人物﹖」時,心裡真是涼了半截,雖然她知道她一定沒希望了,但她還是很誠實地填了個「不是領導人物」,然後送進了那份申請表。 萬萬沒想到,不久她收到大學行政主管的來信說「經過審核所有大學入學申請表,我們今年將有1452位領袖新生,但我們決定錄取你,是因為我們認為﹕這麼多位領導者至少需要一個跟隨者吧!」(註1) 不可否認的事實,總有上百的女孩想踏上球賽後的皇后花車,卻沒有幾個願意佈置花車;營造商從不缺想當工頭的人,卻難找到願意釘釘子、鋸木頭的工人;公司裡人人想當總裁,但少有人願意擦擦玻璃。 真正的成功在於用一顆誠實真摯的心使用你的天份,就如這女孩,她雖然知道她不是個領導人物,但她誠實地願作個忠心的跟隨者,使她得償宿願、順利地進入大學。 我想當一個渺小的人類用心靈誠實去反應全能的造物者時,一定也可以得著生命的意義 。(註2) 飛揚網站的「論壇」已經開播,請上飛揚論壇,貼上你的看法。你有話要說嗎﹖你有問題要問嗎﹖「飛揚論壇」是你舒展的園地。 註1﹕S.I. McMillen & David stern, None of these Disease (Grand Rapids Fleming Revell,1984) P.244 註2﹕本文下半段由于尚梅提供。

領導

●Intuitive judgment by the leader is essential, but it is effective only if it has been preceded by thorough analysis. Warren Bennis 能憑直覺判斷是領袖必備的條件,而能分析透徹卻是判斷正確的先決條件。 ●The prime role of a leader is to offer an example of courage and sacrifice. Regis Debray…
Read more

起死回生的天籟之音

三歲的小可,聽見媽媽凱莉即將有一個妹妹時,興奮得不得了,每天都趴在媽媽的肚子上,唱歌給未來的妹妹聽。 凱莉在教會裡是一個很活躍的會友,參與許多服事。她懷孕的過程一切正常,終於開始陣痛了,五分鐘一次,兩分鐘一次,一分鐘一次….但是不幸地,在分娩的過程中,出現了複雜的問題,致使分娩的時間長了許多。終於小妹妹誕生了,但是她的健康情況卻不樂觀。半夜裡救護車緊急地把她送到聖瑪莉醫院的專科加護病房,隨著時日的過去,小女嬰的健康每下愈況,小兒科醫生告訴凱莉夫婦,準備作最壞的打算了。 凱莉和她丈夫接洽了當地的墓園,購買一塊小墳地。原本他們高高興興地在家裡佈置了一間嬰兒室,如今卻要籌備葬禮了。 小可一直吵著要父母帶他去看妹妹:「我要唱歌給她聽。」他說 小女嬰在加護病房進入第二週,看起來度不過這週就要舉行葬禮了。小可還是不斷地吵嚷著要唱歌給妹妹聽,但加護病房是不准許幼兒進去的,凱莉拗不過他,終於決定不顧一切帶他去看妹妹。如果現在不讓他看妹妹,也許以後再也看不到她了。 凱莉把小可打扮成像一個活動的大洗衣籃一樣,帶他進去加護病房,但還是被護士長識破了,她大大咆哮:「小孩子不准進來,把他帶出去!」一向溫文有禮的凱莉這回豁出去了,她瞪著護士長,堅決地說:「不唱完歌給妹妹聽,他絕不出去。」 凱莉把小可帶到他妹妹的床邊。他看著奄奄一息的小女嬰,開始以三歲小男孩純真的歌聲唱:「你是我陽光,我唯一陽光,當天色灰暗,你使我快樂…」小女嬰立刻有了反應,她微弱的脈搏變得較平靜穩定。「小可,繼續唱!」「親愛的,你從不知道我有多愛你,請勿奪去我陽光…..」她的呼吸開始順暢些了。 「繼續唱!小可。」「親愛的,那夜我躺下時,夢見我懷中擁著你…」當醫治的電流悄悄地通過她全身時,小可的妹妹似乎更安祥了。「小可,再繼續唱!」眼淚不聽使喚地流滿了跋扈的護士長一臉。「你是我陽光,我唯一陽光,請勿奪去我陽光….」 第二天──的確是第二天──小女嬰已經完全康復,可以出院回家了。《女性雜誌》稱它為「小哥哥之歌的奇蹟」,醫護人員則稱它為「一個奇蹟」,但凱莉深信這是出於神之愛的「神蹟」。在母腹中聽慣小哥哥歌聲的妹妹,徘徊在生死邊緣時,小哥哥的一首「你是我陽光」喚起了妹妹的脈搏。純真的愛擁有一種神奇的生命力! 李潘燕改寫自網路文章”The Miracle of A Brother's Song.”作者不詳

交棒接棒的藝術

在中學的時候,我曾經代表學校參加接力賽跑(relay race)。我隊實力頗強,被看好為奪得冠軍的一隊。可惜在賽程中,當我把手中的接力棒傳給下一棒時,他手掌接棒的姿勢不對,棒子跌落地上,以致賽跑的時間受影響,結果我隊只獲季軍。 這場接力賽跑因接棒的失誤而引恨敗北,使我學到了一個寶貴的功課。人生猶如賽跑,人人都要去跑他所劃定的路程,但是人生的賽跑不是競賽,而是接力賽。在賽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角色,既是一個領導者,也是一個跟從者。我們是否成功地跑完一生的路程,在於我們有否發揮影響力,造就出接棒的人。 領導(mentoring 或leadership)不單是時下各行各業所注重的技巧與操練,甚至在家庭的建立,個人的成長,師生的關係中,都是重要的一環。領導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1.呼召、2.裝備、3.委派。 呼召 作為一個領導者,絕不能自顧自地跑在前頭,卻沒有理會背後是否有跟從他的人。在領導上有深入研究的馬約翰(John Maxwell)曾經說過:「一個領袖如果沒有人跟從在後面,他並不是在領導,只不過在散步。」呼召門徒(mentoree)是領導者(mentor)所應做的第一步,呼召除了由領導者揀選外,也有跟從者主動跟從的。耶穌在世時,按照父神的心意挑選了十二位門徒(路6:12)。但其中也有人因覺察到耶穌有特別的領導能力而主動跟隨祂的(約1:37;路5:11)。 召呼門徒時,領導者需要知道自己看重的是什麼潛質與品格,也必須與跟隨者有好的溝通,讓他們知道領袖對他們的要求。耶穌揀選門徒時,並不重視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但祂再三強調一個跟隨祂的人必須具有貫徹始終的心志(commitment),不計代價,捨生忘死的精神,並且願意與領導者的理念認同,不以為恥(太8:20,22;路9:23-26)。這些品格值得我們在挑選門徒時作為參考。 裝備 當領導者肯定了他的背後有跟隨的人,他便不能按著個人的步伐向前走,必須顧及跟隨者的潛能、個性與進度,以及領袖與跟隨者的互相協調。在裝備的過程中,除了技巧與學問的傳授之外,領導者需要常常以身作則,活出領導者應具備的風範。 一個好的領導者首先要有謙卑(humility)的品質。謙卑不是指凡事低聲下氣,不斷忍讓恭維,放棄所有權力利益,乃是一種謙和溫柔的氣質,是經過長期的鍛鍊,與神與己有平和美好關係而培養出來的品格。他瞭解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 限度,清楚神所委託的使命,事奉的動機純全無私。有了這種安全感,一個領導者就可以謙和地聆聽下屬的疑問,体貼他們個人的需要,耐性地等待他們在掙扎中成長。 耶穌是一位謙卑的領導者,他在裝備門徒上特別著重肯定他們的能力,按著他們的智力,以淺顯的實物來教導他們,祂更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地勾畫出領袖公僕的形像(servanthood leadership)。祂沒有舒適的居所,親手觸摸醫治貧苦大眾 ,與稅吏罪人一同吃飯,屈膝為門徒洗腳,騎著驢駒子,戴上荊棘冠冕,在十字架上經歷最殘酷的刑罰。祂的門徒經過三年半的循循善誘,耳濡目染,日後都成為謙卑的神僕,建造初期教會的領袖。 此外,一個有安全感的領袖,在裝備跟隨者的過程中,懂得把他們放置在合適的崗位上,讓他們去實踐從領袖身上所聽、所見、所聞的,並給他們足夠的自由空間,鼓勵他們有獨立的思考,容許他們從犯錯的經歷中學習成長。一個領袖給予跟隨者有空間、機會、肯定與祝福,就給了他們能力(enpowerment) 。這是裝備門徒成為領袖的有效方法。 耶穌早已知道彼得將三次否認祂,但祂並沒有以自己的權力過度保護彼得,以阻止這事的發生。相反地,祂以祈禱、警告,鼓勵來裝備彼得,讓他按著他個人的信心與能力去迎戰。彼得慘敗後,耶穌仍以寬恕肯定來重建彼得,幫助他面對自我,從接受自我中得著釋放。到五旬節時,彼得講道能帶領三千人信主,乃因耶穌對他的信任和寬恕。 一個好的領袖,眼中所看見的跟從者不是根據他們此時此刻的表現,而是洞察到他們將來的潛能。 他們心中所思念的,不是重塑一個完全像自己的門徒,乃是如何將自己所受託的使命和能力傳遞給接棒者。 既然裝備門徒的最終目的,不在培育幼苗,而是造就將來的領袖,因此不能過份保護他們,以免妨礙他們的成長,卻需要多鼓勵他們,並提供他們實際學習的機會。耶穌在差遣十二門徒出去之前,除了將趕鬼和治病的權柄賜給他們,又傳授他們如何在一個如狼群般的世界中保持真我,活出真我,祂也預先告訴門徒可能經歷被拒絕,被恨惡,受逼迫等艱鉅的試鍊,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祂也教導他們要有勇氣傳講真理,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的信仰。 現今的神學生和初信主的信徒是教會明日的領袖,在裝備這些信徒時,必須差遣他們短期出去,學習「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的功課。 委派(commission) 既然領導的目的是要將被委託的使命傳承下去,因此當領袖將使命和能力交棒給跟從者的一刻,便是極重要的時刻。這時不但可以決定整個使命可否延續下去,也可以顯示領導者的培育是否成功。 當耶穌要釘十字架離世以前,門徒不但不瞭解祂降世的使命和目的,也不體會祂心裡的憂傷,反而接二連三地出賣祂、否認祂、離棄祂。這樣看來,耶穌的領導似乎並不成功,甚至可說是一敗塗地。然而當耶穌復活後,門徒眼見復活的主,又經歷基督的升天,聖靈的降臨,他們便充滿了勇氣與能力,為福音赴湯蹈火,捨生忘死,將餘下的一生完全奉獻為主,替初代教會立下穩固的根基。時至今日,耶穌的領導仍代代相傳下去。如此看來,耶穌基督的領導是非常卓越的。 耶穌的成功領導完全在於祂的以身作則,奉獻自己造福世人。祂在離世前所說的一番話,總括了祂作領導的精萃:「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約12:23-24) 為了使門徒有機會發揮他們領導的能力,作出比自己更大的事工,耶穌必須死去。這「死」包括身體上的分離,讓門徒得著空間,以發展個別的潛能。這「死」包括犧牲,把個人的生命澆灌在他人的身上,以自己的犧牲換取他人的生命,以無限的愛觸摸改變他人的生命。這「死」也象徵生命的延伸,基督雖然離世,但門徒的生命因祂的死而復活得著莫大的改變。秉持祂的精神,繼續將祂的愛延伸擴展,這是耶穌作領袖成功的秘訣。 從耶穌訓練門徒的榜樣,我們得到許多啟發。所以,一位領袖跑完應走的路程,在委派交棒的時候,他要懂得完全的放下,不再在跑道上作出任何干涉或攔阻。接棒者也須準備好,隨時待命。當領袖交棒給下一代時,同時也給予他莫大的能力與肯定,使他接到棒的一刻,能夠毫無保留,勇敢果決地全力以赴。

成長的彼岸

篇一 決定去「大石公園」的時候 ,孩子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又去公園,我們已經去過好多個國家公園了,我寧願在家。」 「你確定那個公園好玩嗎?值得去嗎?要坐很久的車嗎?」 我沒去過,因此所有的問題都無從回答。 忽然想起孩提時,只要爸媽帶我去參加家庭禮拜,吃到平常吃不到的糖果點心,我就興奮得不得了。那年頭沒有多少的娛樂,更沒有多少錢,所以格外珍惜每一個稍有變化的日子。每一次能和父母單獨出門,回到家都像小王爺小公主一般神氣。 而現在的孩子擁有太多了…. 其實每一次出遊,都是裝箱、卸箱的疲累,查網路、找地圖的繁複,為什麼還這樣的不厭其煩? 「只因爸媽珍惜每一個能和你們相聚的日子,你們很快就長大,會離開家,以後全家再一起出遊的日子是愈來愈不容易了……」我對孩子說,心裡按奈不住升起一股苦澀和傷感。 是年紀愈長,愈能体會失與得之間的劇烈情感嗎?是歲月愈逝,愈能瞭解聚散之間的涇渭分明嗎?還是孩子大了,不再24小時的繞在身邊了,才忽然有時間反芻他們在跟前時的熱鬧與甜蜜? 記得小兒將上六年級的暑假,第一次「擢升」,可以和二個哥哥一起去參加青少年團契。那晚,我依往例打開電視,獨自坐在沙發裡觀賞。空氣冷冽,披上毛毯,換本書看看,還是覺得冷。良久,才發現並非節目變了,也不是書本走了味,不一樣的原來是自己的心情。腿上少了小兒的体重,下巴前少了他的頭顱,座旁少了大兒二兒評論節目的聲音,整個氣氛就全然不對了。 那夜兒子們回來的時候,我伸出手緊緊的擁抱他們。“I miss you guys.” 我說。那是心底實實在在的感受,卻似乎很難傳入剛自外面歸來,仍滿懷興高采烈的他們心裡。 那回初嘗「空巢」的滋味,我突然對孩子離家上大學的父母有了絕大的敬意。而看見身旁的男女小娃兒,也重新燃起莫名的喜愛。 珍惜與放手 再聽到有朋友抱怨孩子太小,又吵又累人時,就會忍不住說:「好好珍惜這段孩子還在跟前膩著你、黏著你的時間吧!這樣的日子不會太長的。」 不是嗎?孩子就像艘船,攏岸的時候有不同的浪潮衝擊,不勝嘈雜。漸駛漸遠的離了岸,父母的心又成了無用的槳,漂漂蕩蕩不知該左擺還是右划。 所以要學習珍惜,也要學習放手;要學習相處的美好,也要學習分離的適應。 若是成長的兩岸,父母兒女都共同努力,就不再有跨越不過的成長代溝了。 篇二 每天早晨,送老二走路上學,是我的固定晨操。 老二個性敏感、纖細,是個一生氣就把自己關在房裡的孩子。 有一天突然聽朋友提醒「老二情結」,我才猛然醒覺,也許針對他的個性,我更需要加倍的注意、關愛,並給予時間。 每次他出門前,我總會摟摟他的肩膀,問他好不好。孩子長大了 ,仍需要父母愛的肢體語言,是我深信不疑的道理。 每一次的摟抱中,都能感覺到他在膀臂下無聲無息的抽長。從俯視,平視,到仰視,孩子的快速成長,常令我心驚。於是格外珍惜清晨伴走的這段時光。 親子同行樂 短短的路程有晨起的陽光,有鄰舍矮橘子樹的芳香,有高佻的玫瑰,有溜狗的行人。 從過往的昏藤老樹,到路旁的庭院設計,我嘗試與兒子天南地北地閒聊,或聆聽他興之所至地高談闊論。同樣的路徑,每天早晨也有不同的父母送孩子上學。有一個父親總是一路用手托著女兒背上沉重的書包,以減輕她沉重的負荷。另有個母親總伴著又高又大的兒子,直走到「stop」sign 前,兒子再回身給母親一個擁抱,才過街離去。還有一對父女總是親膩地又談又笑,像極了是要好的朋友…… 揮手過岸 大多的父母,都會在街頭停下腳步,望著兒女過街進入校門。我每天也在同樣的地點與兒子揮別。回家的路上,心中常充塞著無名的感動。即使搬到天涯海角,父母對孩子的愛和照顧仍是一樣。在海外這樣一個充滿追求「自我」與「自由」的國家,還能看到青少年的孩子彬彬有禮地與母親擁抱道別,我的心就無法不落淚。看到父女還能如此親膩地談笑,我的心就無法不被觸動。 即使,父母的愛和關心,只能止步於此岸,孩子遲早有一天要揮手過岸,在彼岸開創自己的未來。但願在他們離家以前,不但享有父母完全的愛與循循善誘的教導,也傳承了父母的寶貴基督信仰。因此,成長中能讓他們攜帶過岸的,不是只有物質上的供應,更有父母深植的關愛,及天父的保守眷顧,一世伴隨著他們,在每一個需要的時刻,就如春雨般滋潤他們的心田。

勇者的胸襟

一個高科技辦公室的年輕女主管,想跑完馬拉松,這壯舉不但需要練習,還需要一點勇氣。 十二月天的夏威夷,仍是熱又潮,毓慈汗如雨下,跑步的速度愈來愈慢,在最後幾哩時,雙腿有如千斤般重,腳根又長了水泡,雙腿已漸漸不聽使喚,實在跑不下去了。 腦海裡浮現半年多來日以繼夜的練習和自我鞭策。她參加這次國際性的馬拉松跑步,不但是為了想在一生中完成一件足以自豪的壯舉,而且也是為白血病的兒童籌款,怎能在這時放棄,以致功虧一簣呢?一想到這裡,她的精神又恢復了大半,於是卯足了勁向前跑。衝過了終點線時,毓慈流下了喜樂的眼淚,滴在那雙心愛的跑鞋上。 毓慈今日的勇氣與毅力,是高中和大學時代兩次特別的經歷鍛鍊出來的。 兒童夏令營輔導 大一暑假時主修心理學的她找到了一個打工的機會,在Big Brother & Big Sister Camp (大哥大姐營)的兒童夏令會當輔導。營地在很原始的地方,設備非常簡陋,每一梯次還有一次野外求生訓練,要帶著一組孩子在野外露營,幾乎是餐風露宿,不但自己不習慣,還要打起精神照顧每一個孩童。這個工作責任重大,十分耗損體力,工資又微薄。偶爾週末放假回家,她父母看見她細嫩的肌膚被蚊蟲、蜘蛛咬得斑斑剝剝,雙腿有如紅豆冰,都心疼得要她辭了這份工,她卻勇敢地咬著牙堅持到底,連作父母的都自嘆不如了。 醫生診所打工 會養成這種不畏艱難的勇氣,做任何事都堅持到底的毅力,是由於高中時代的操練。有一年暑假,她去廿哩外的醫生診所當掛號員,賺的是最低基本工資,每天卻要一早走路到地鐵站,還要自掏腰包搭地鐵去上班,工作忙碌又辛苦。第一天回到家,累得倒頭就睡,當晚她告訴父母,第二天不想再去了。 父親勸她要培養吃苦耐勞,堅持到底的勇氣,如果現在遇到一點小困難便畏懼退縮,半途而廢,將來進入社會,可能面臨的困難更大更多,豈不變成一事無成嗎?倒不如現在拿出勇氣和毅力,試它一試吧!她勉強答應了。 第二天早晨醒來,正巧聽到收音機的一段話:“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s going.“ (堅持到底的人是強者,強者是堅持到底的人。) 她心裡大得激勵,求上帝賜她勇氣,幫助她這一生都做個堅強的人,靠上帝的力量克服一切的困難,勇往直前。 勇氣的鍛鍊 從毓慈的故事,我們看到勇氣是需要鍛鍊的。有成就的人並非個個生來就是積極勇敢,毫無畏懼。 大部份人的勇氣都是經過長期鍛鍊出來的。 勇氣的鍛鍊通常有幾種形式: 1.勇於嘗試: 比如一個十分內向的人,向來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但他可以先嘗試在小組裡練習分享,練習開口禱告。分享的機會愈多,愈能除去怕羞的心理。當有必要的場合,便有勇氣面對公眾侃侃而談了。 以色列王大衛年輕時敢於出戰巨人歌利亞,除了對大能的神有信心外,也是因為他從小在曠野牧羊,每當有狼或其他野獸來偷襲,他為了保護羊群,便勇敢地與牠們搏鬥,以致愈戰愈勇。 2.勇於承擔 有時事情臨到身上,責無旁貸,非承擔不可,便只好拿出捨我其誰的勇氣來面對。就像聖經所記載的波斯王妃以斯帖,當宰相哈曼處心積慮要殺她的本族以色列人時,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救他們,唯一拯救以色列人的希望,便是靠她違例去向王請命,那是要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在這種狀況下,她只能拿出勇氣,冒死去見王,以完成她的使命。 這類情形剛開始可能較為被動,若是勇於承擔,鍛鍊久了,便愈來愈有勇氣,並能主動承擔更大的責任。 3.勇於冒險 即使環境極其險惡,需要冒很大的危險,甚至會有誤會和反對的聲浪,但知道這事是正確的(以基督徒而言,知道這是神的旨意和託付),便充滿信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舊約歷史中,以色列人進迦南地時,摩西先派十二個探子去窺探。回來後,十個探子都認為那地的人民高大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結實,以色列人與他們相比,有如蚱蜢一樣,絕無攻克的可能,於是民心消化如水。這時,只有迦勒和約書亞相信,既然迦南地是神要賜給他們的,再大的險阻和困難也不必懼怕。二人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13:30;14:9-10)縱使全會眾要拿石頭打死他們,他們卻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神,最終他們二人果然進入了迦南地。 勇氣與信心有極大的關聯,一般人對自己有信心,便勇於嘗試,敢於冒險。基督徒對上帝有信心,知道「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便有勇氣去做自己從未做過,或原本十分畏懼的事情。 除此之外,勇氣也不能缺少真理。許多作奸犯科或為非作歹的人,他們並不缺乏勇氣,但這樣的勇氣,只會禍及他人並加速摧毀自己的人生。但基督徒若知道所面對的事是出於上帝的旨意,完成之後不但能榮耀上帝,也能造福他人,即使責任再艱巨,困難再險阻,也能毫無畏懼的勇往直前。…
Read more

沙漠中的希望

開年的第一天,總是帶來新鮮的氣息,讓人覺得精神振奮,生氣蓬勃,並且充滿了希望。 然而二零零二年的一月一日,在亞利桑那州東北部的沙漠地帶,印地安人保留區的客拉格堂市,卻傳來了幾聲槍響。三十一歲的婦女艾薇拉‧查勒理開槍殺死了她六名子女中的三人後,失魂落魄的打電話報警投案。 艾薇拉的丈夫去年拋棄她以及六名子女,和另一女子搬去德州,從此就置他們的生活於不顧。據艾薇拉的親友們敘述,原本他們都非常同情她的遭遇,也為她的被拋棄感到忿忿不平,所以紛紛伸出援手給予協助,並忙著幫她找工作。不過沒有學歷也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艾薇拉,只能偶而找到臨時的打工機會,或是辛苦的搬運工作。 藉酒澆愁的艾薇拉 滿心怨恨的艾薇拉在遭受遺棄,與生活重擔的壓力下,不但頻頻到處向人抱怨自己的遭遇及委屈,並且開始酗酒。她的心好像被層層的怒火席捲,充滿了怨恨與苦毒。只顧一味的找人訴苦埋怨,完全聽不進親友們的好言相勸。 她甚至走進商店,即使見到不認識的人,也可以馬上拉著別人述說自己的不幸遭遇,或抱怨社會大眾沒有對像她這樣的單親媽媽,提供足夠的照顧。一開始,大家都還耐心地傾聽,但後來發現她只會以酗酒與怨恨,來面對環境中所有的不順利,大家也只有愛莫能助地隨便聽聽罷了。 警方推測艾薇拉或許就是在滿腹的沮喪、絕望,及怨恨中,喝了很多酒想藉酒澆愁,但聽見孩子的吵鬧聲,一時怒上加怒,失去了理智,而釀成開槍殺死三名子女的慘劇。 在報上看了這條新聞後,心裡十分難過。想到住在貧窮落後的印地安人保留區的艾薇拉,在遭遇被丈夫拋棄後,頓時成為獨自撫養六名子女的單親媽媽,她所遇見的艱難、壓力,及孤獨,一定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然而當她面臨苦難挫折時卻選擇了酗酒一途,這或許才是讓她一直走不出怨懟的漩渦,最後造成殺害子女的主要原因吧! 喜獲水泉的夏甲 想到這兒,腦際突然閃過聖經中所載,幾千年前也曾有一位在沙漠中哭泣的單親媽媽──夏甲。她原是亞伯拉罕之妻撒拉身邊的婢女,因撒拉年老了還沒生育,「擔心」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無法成就,便把夏甲送給亞伯拉罕當妾,生了一個男孩取名為以實瑪利。自以為如此便可「協助」神來完成祂的應許。 然而撒拉的「好意」並非神的計劃,後來撒拉自己親身經歷神的奇蹟,竟於九十歲的高齡,生下了神應許要賜給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而後因為夏甲與撒拉相處不睦,夏甲和以實瑪利就被「掃地出門」。母子倆在沙漠中走迷了路,糧食和飲水也都用盡了,只見前途一片茫茫,毫無希望,眼前似乎就只有死路一條。 當夏甲和以實瑪利正絕望的相對哭泣時,神的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告訴她不要害怕,因為神聽見他們的聲音。然後神使夏甲的眼睛「明亮」,她就看見一口水井,便趕緊取水給孩子喝。夏甲相信神的應許,照著祂使者的吩付「起來將孩子抱在懷中」,眼睛才「明亮」了,不但看見可汲水的水井,也看見了生存的希望。 尋求神的安慰 當年的夏甲若不願理會神的安慰與應許,而執意的繼續哭泣,或一心只顧抱怨,想為自己的委屈苦楚討個公道,或許眼睛就無法「明亮」,看得見那口水井吧!反觀可憐的艾薇拉雖然身陷困境,但身邊尚還有一些微小的幫助,甚至她還有點兒小錢去喝酒買醉,她卻選擇了用怨恨與苦毒來面對困境,並以酒精來腐蝕並麻醉自己,結果不但眼睛無法「明亮」,看不見未來的希望,還讓三個無辜的孩子賠上了寶貴的生命。 這世上並非只有單親媽媽們,才會面臨猶如置身於沙漠之中的挫折、孤獨、與無助。人生不如意事乃十之八、九,像這樣的困境與失落,我們有誰能躲得過呢?然而聖經以賽亞書四十三章十九節中,神曾應許祂的子民說:「看哪!我要作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當年夏甲因為相信,就停止了哭泣,在沙漠中看見了水井與希望。 讀完這段聖經,心中不禁默禱,誠摯地盼望已被逮捕的艾薇拉和她的另外三個孩子,能有機會來認識這位慈愛並大有能力的真神,也能享受到祂所賜的平安、喜樂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