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透視生命的深度

當你擁有立體的透視力,你的視線就能跳躍到更高度的空間。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立體圖畫(3-D picture)是在一個大商場中,看見一群人專心注目在一張張圖畫上,臉上充滿興奮的讚嘆。我在旁左看右看,完全摸不著頭腦。我所看見的,不單是沒有意思的圖紋,而且在圖紋中還看見許多不和諧與變形的地方,好像看「國王的新衣」。我認為這些人不過是自欺欺人,根本沒有什麼立體形像在其中。 觀賞立體圖畫 有一天我去逛書店,又看見那些令我懊惱的立體圖畫,我下意識地左右觀察,確定沒有人注意我之後,便心存好奇地隨從指示,把圖畫漸漸移近眼前半呎之內,兩眼一起盯著畫上同一個位置,然後把圖畫慢慢地移開面孔,反覆嚐試了好幾次,但仍看不出任何端倪來。 幸而我有的是耐心與決心,於是我索性找了張椅子,舒服地坐下來,全心全意地重新再嚐試。有一回不經意地改變一下步驟,先把畫面從眼前移開,然後兩眼交叉地看著畫面的某一點,忽然我感到眼部神經起了變化,眼前一片明亮,一個立體的美麗畫面,在那幅數百個圖紋組成的平面上一覽無遺,幾乎令人難以置信。我原本擔心圖形會一下子消失,但當我小心翼翼地移動身軀,才發覺無論我在什麼位置,只要雙眼牢牢地盯著畫面上的同一個位置,那立體的圖像是不會消失的。 終於找到訣竅 我想,在尋找立體圖形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在我未有第一次經驗前,我根本不能領會其中奧妙,有過成功經驗後,我才瞭解到如何從平面中透視立體形像,成為現實世界的一部份,我就不再迷失了。 什麼是人生的要領?我們到底在找尋什麼?在早出晚歸,日復一日的例行工作之中,我們希望找著值得帶走的回憶。在瞬息萬變的人生中,我們希望找著一個穩定不變的依靠。在面對重重困難,心力交瘁的喘息之中,我們希望找到可以激勵我們向前的亮光。 人生猶如一幅立體圖畫,當你活在立時與急促的現代生活中,你根本沒時間與耐性去欣賞這幅人生的圖畫。所看見的只不過是一連串重覆,似乎沒有意義的圖案。但你若能駐足片刻,仔細地注目這幅圖畫,就會驚覺裡面不單有一個形像,而且是一個有深度的立體形像。歷久不衰的動力,替你的生命立下主題,尋得生命意義,讓你衝破人生的表層,找著生命的深度。 回顧中得智慧 觀看立體圖畫的訣竅,不在於圖畫本身,而在於觀賞者的視力。當我們找著生命的永恆價值,明白這才是值得我們執著與在乎的,我們便會專注地定睛在永恆上,不讓生命中的瑣碎事物,紛擾我們的視線。漸漸地,在雜亂無章的人生中,我們便能找到一份單純與質樸,歷久不變。 生命的突破不在於我們不斷奔忙中,而是在我們偶爾停頓下來,驀然回首,從走過的沙土中看到足印,而得智慧與力量。還記得足印(Footprints)那一首詩嗎?有一人在夢中看見自己走過的一生,有兩雙足印。一雙是屬於父神的,一雙是他自己的。但令人納悶的是,在生命中最失意低沉的時刻,卻只看見一雙足印,原來是父神抱著他走過那失意的時刻所留下的足印。 回首的目的並非叫我們裹足不前,沉緬在懊悔罪疚之中,而是希望從中找出可以學習的功課,匯集成日後可運用的智慧。當你回顧那些低落的日子,你會慶幸自己終於走出了低潮,並且驚覺有一種無限超越的力量,以及難以測度的智慧,幫助你在大海中找尋道路。從回顧中得著的這份透視力,使你在往後的人生中不再徬徨迷失。 玖妮感人故事 每當苦難臨到時,我們都會困惑:究竟自己犯了什麼錯?為何偏偏選中我?年輕的玖妮愛力生(Joni Eareckson )也不例外,在一次游泳跳水時,她折斷了頸骨,以致肩部以下的身軀全部麻痺,失去了知覺。她在輪椅上經過無數絕望、灰心、埋怨的日子,甚至對神也懷疑和怨恨。掙扎了八年之後,在朋友的幫助與鼓勵之下,她漸漸把眼目從輪椅上移向永恆的方向。當她終於看見她的遭遇是神化裝的祝福之後,她的人生態度徹底改變了。首先,她進入大學進修,然後學習以口啣筆作畫,終於成為一位有名的畫家。後來她到處旅行,傳福音,以個人的見證安慰鼓勵了無數遭遇患難的人。今天,「玖妮友伴事工」(Joni and Friends Ministry)改變了千萬殘障者的生命,也讓他們對自己的殘障,有了嶄新的看法。 透視生命深度 擁有立體的透視力之後,當你再次接觸立體圖畫,你的視線就不會停留在單向圖紋的平面上,而是能跳躍到更高度的空間中。 同樣地,當你找著生命的深度看見了亮光之後,你就不會滿足於停留在生命的表層上,你對人生便具有嶄新的透視力。 遭遇拒絕時,你會看到是神的手把這道門扣上,好使你的眼目能集中在適當的焦點上。 經歷苦痛時,你會看見是神的腳陪伴你走過死蔭的幽谷,使你得著毅力與信心。 在黑夜中悲傷流淚時,你會看見是神的口唱著愛歌,陪你渡過失意的夜晚,重新點燃希望之火。 當人生驚濤駭浪席捲而來時,你會看見是神的厚恩,猶如波浪洪濤漫過你身,使你的生命日臻成熟整全。

我的笑臉

當我不想再展現令人尷尬的笑容時,神把一張最甜美的笑臉深印我心,讓我重綻開懷、自然的笑容。 生活當中,不乏發人深省、值得品味的事情。 多年前,我因為腦瘤開刀,顏面神經因此受損,使得左臉下垮,口歪眼斜。尤其當我笑的時候,因為右臉肌肉的拉扯,更顯得左臉的僵硬無力。面部的表情因整個臉往右邊斜去,甚是怪異。 不想再笑了 每次看到人們面對我的笑臉時,所表現的尷尬、不知所措,真讓我覺得難堪,心中也深深地覺得受傷。於是我告訴自己,我不想再在別人面前笑了。 我向神做了一個禱告,說:「神啊!我知道我的生命是你賜給我的,在這麼危險的開刀手術中,如果不是你的看顧,我根本無法存活。相信你在我的生命中,必定有你自己的美意,我心中充滿了感恩。但是,神啊,我可不可以不在別人面前笑了,因為會讓我覺得非常難堪和不舒服。以後當我想笑的時候,就在沒有人看時再笑,可以嗎?(其實這樣的禱告很賴皮,先跟神撒嬌一番,再引入正題。反正就是跟神說,以後我不在人前笑了。) 那晚,在睡前,我讀了當日的《荒漠甘泉》。那天的信息這麼說:「你以為每個臉上有笑容的人,都快樂嗎?你未免太天真了,真正的快樂不是展現臉上的笑容而已,乃是從心底發出的。」 快樂的源頭 讀了這段話,我哭了。我知道這是從神來的安慰和提醒。同時,就在那晚,我心中得到很大的釋放。從此以後,我開始在人面前大笑。笑得開心,笑得自然,笑得釋放,因為我知道我快樂的泉源是什麼,就是我心中那隱藏的泉源──我的神,而不是我臉上的笑容。 其實,很多時候,人們的快樂是建築在周遭的環境,和所處的景況中。事情順利,就感到多一點快樂;一不順利,或遇到挫折時,就拉長了臉,哪笑得出來?所以我們若把快樂,寄託在這變幻莫測的世事上時,我們的心情也就難免像坐雲霄飛車般,一天到晚上上下下,起伏不定。 我很喜歡詩篇第一篇的敘述:「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這幅圖畫是那樣地平靜安穩,深深地吸引著我。當神祂自己成為我內心深處的泉源時,我只要像一棵樹,安靜地吸取那源源不絕的活水泉,所結的果子,自然就會甜美了。 天使般的笑容 一天晚上,我在夢中看到一張笑臉,一張嬰孩天使般的笑臉。粉圓的臉龐,笑得好開心。也許,到如今我臉上的笑容,在人看來依然是很怪異,歪歪斜斜的,還常有口水從嘴角淌下。但我知道神已經把那嬰孩的笑臉,深印在我心底,那是世上最美、最甜的笑臉了。 (作者曾經歷許多病痛,先後動過八次手術,包括腦瘤、心臟、乳癌、子宮卵巢切除手術等。但她仍堅定地倚靠神,如今更積極主動地去關愛癌症病人。)

超越的視覺

感謝上帝,人類有眼睛,可以欣賞落日餘暉的彩豔,可以捕捉玫瑰含苞的嬌態,可以數算虹霓的七色光彩,可以觀察雪花在顯微鏡下的對稱造形,可以瞥見清溪淺流中的魚鱗反光。感謝上帝,人類的視覺發生在大腦,而不是發生在視網膜。大概是為了避免龐大的視光影像資訊,霸佔了大腦的所有容量吧!視網膜所接到的刺激,只有一部份傳達到大腦,加以解讀,產生了視覺,並判讀了該訊息與自身的關係,產生趨避的反應。至終只剩下新鮮的、好奇的、有益的、富吸引力的事物,才引動我們的注意力。 這層過濾的欄柵,保護了人類內心的專注──在候車室裡,你可以看不見熙來攘往的過客,只專注地想像全家人團圓的快樂。在候診室裡,你可以視牆上電視畫面而無睹,只專注地思考萬一病情惡化時,財務該做怎樣的安排。在波音七四七廣體客艙裡,你可以看不見空姐的笑臉,只專注於預備下機後,面見董事長時的開會匯報。 這種選擇性的視野,可以是一種祝福,也可以是一種咒詛。它保護你心靈的專注,但也限制了你心靈的廣度。它護衛了你心靈的寧靜,但也剝奪了你心靈的敏銳度。選擇性的視野有可能進展成盲點──別人所看見的,我都沒看見。遲鈍──別人所掌握的機會,我卻沒掌握。流失──別人所想到的創意,我卻沒想到。落後──別人所瞭解的法則,我卻沒能瞭解。 感謝上帝,人類的心眼受到偏見而扭曲,可以透過信仰救主耶穌和倚靠聖經真理,得著醫治。無神論者的看法,一旦被有神論者所取代,人就會看得見萬物的背後,有位奇妙上帝的匠心設計。悲觀的宿命論者,一旦讓上帝的慈愛進入心懷,就會體驗到上帝垂聽禱告,並對祂的子民有一種無微不至的關懷。 這種視野座標一旦轉換,就能點亮一個人內心的盲點,從落日餘暉透視到天國聖城,從玫瑰的嬌艷透視到上主的榮美,從七彩虹霓透視到錦繡人生,從片片雪花透視到造物主的智慧。 這期飛揚雜誌選擇「透視力」為主題,從幾位老練的作者眼中,探索洞察力的原委。這些文章嚐試引導讀者,從不同層次的思考模式,啟動我們靈魂世界的觀察力。我禱求父神使用這些短文,開啟我們靈魂的視窗: 看見那看不見的天父世界,比物質世界更寶貴。看見那看不見的永恆國度,比地上國度更珍貴。看見那看不見的靈性品德,比財富更值得羨慕。看見那誕生在卑微馬槽的聖嬰耶穌,比歷史上的所有君王,擁有更強大改造人心的能力。 聖誕歌聲在空中飛舞,且讓飛揚同工敬祝您,享有平安的聖誕佳節,及與耶穌同在的美麗心靈。

參透萬事

平凡人看見,超凡人看透。一般人參考,傑出者參透。 什麼樣的人比較有透視力或遠見?是企業家?經濟學家?還是政治家? 事實上,幾乎有成就的企業家、發明家、科學家與藝術家都認為,除了努力的工作外,獨到的眼光是他們獲致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自學成功的畫家梵谷曾說:「一件偉大藝術品的產生,不是靠工具和巧技,而是靠鉅細靡遺和堅定不撓的觀察。」註1。 什麼是透視力?我們不妨用下面這個趣味問答,測驗看看自己是否具有獨到的眼光: 勵志在清洗摩天辦公大樓的窗戶時,不慎失足,從六十尺高的梯子上摔到水泥人行道上。但奇蹟似的,勵志卻毫髮未傷,這怎麼可能呢?(答案參考文末#1) 揭開透視力的謎底 沃泰莫(Wertheimer)說:「透視力就是人心與事物之間一種心電感應的能力。」註2。一個有透視力的人就是──在一般人覺得棘手的問題中窺出端倪,並且可以提供解決之道的能力(Wertheimer, 1959)。 透視力是不是一種神奇的能力,只有某一類的人才可能擁有?還是每個人透過學習與訓練都可以擁有? 從神而來的透視力 耶穌曾測驗他的門徒,問他們知不知道他到底是誰,大多數的門徒都沒有自己的答案,只能引用別人的說法。因此有人說,耶穌是施洗約翰,又有些人認為耶穌是以利亞、耶利米或先知中的一個。然而,這些答案都不完全對,眾說紛紜之後,耶穌仍繼續等待更高層次的答案。 彼得忽然靈機一動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就對彼得說:「彼得,你是有福的,因為你說的答案,不是從人來的,而是從神來的。」(參考太16:13-17)彼得的答案不但劃破了時空,也道出了神人合一的奧秘。這是一種透視力,但是,正如耶穌所說的,彼得之所以能說出正確的答案,是藉著神的啟示,而不是靠人的智慧。 聖經中有一句話說:「屬靈的人能參透萬事。」(林前2:15)在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領袖、偉人,常將他們的真知灼見,仁心勇氣,歸功於神的感召。在我們的周圍,也不乏一些心靈特別敏銳的人,他們如何能先知先覺?先天下之憂而憂?他們通常都有一些共通點,其中主要的,就是他們對神的認識與敬畏。 困境與透視力 人除了經由信仰,從神那裏,藉著特殊的啟示與靈感,見人所不能見之外,另一個培養透視力的途徑,則是擷取人生經驗中被激發出來的亮光。特別是人生的逆境,往往是培養透視力的最佳課室。 有一對居住在聖地牙哥的夫婦,先生是個航空工程師,正面臨著失業的困境。一天下午,他們一起看著公共電視有關青少年懷孕的節目。先生對節目中的青少年,拖著10磅重麵粉袋,假裝是個嬰兒的象徵作法,嗤之以鼻:「麵粉袋會在半夜把你吵醒嗎?」太太就說:「那你就做個會吵的東西啊!」 四個月之內,這位先生找來了積體電路、聲控晶片和其他一些傳動裝置,然後到玩具反斗城買了一個和嬰兒真正大小相仿的娃娃。組裝之下,他真正地作了一個除非你去看顧它,否則不定時就會哭的10磅重之嬰兒娃娃。 他們將成品拿給聖地牙哥的學區專員看,反應很好。他們就開始在當地的報紙登廣告,沒想到竟引起全美所有主要媒體的注意,都來訪問這對具有獨特思維與創意的哲梅夫婦(the Jurmains),他們的事業也因此順利正式開展。 哲梅夫婦後來將公司設在成本較低,也是他們老家的威斯康辛州,現在已是一個頗具規模,擁有六十位員工的企業。由於嬰兒娃娃的使用,防止青少年懷孕的教育成果已有顯著進步,哲梅因而被威州政府甄選為2000年的傑出企業家。 主動培養透視力 失業的危機讓哲梅夫婦捕捉到一般人的盲點。那麼天天忙碌於工作和家庭的人,又該如何培養出卓越的眼光,以致在重複規律的生活中,注入一些新的目標和希望? 每一個人透過訓練,都可以具有某些方面的透視能力。首先我們要瞭解,透視力是包含那些能力。一般而言,透視力是由三種思考的能力組成: 1.掌控環節 每一個人都有分析事物的能力,按著自己的喜好,興趣或工作的需要,而對某一類的事物具有獨到的看法。然而事情總有複雜棘手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如果能不厭其煩,仔細推敲,掌握到事理的頭緒,第一步就成功了。 2.破除盲點 通常具有解析複雜關係的能力,就比較容易做到下一步,將問題的脈絡整理出來。但是,單有解析能力仍不足以產生透視力,而必須要能發掘以前未被注意到的盲點,將其納入問題中,使得整件事發展的動向更加明朗,則是產生透視力最重要的一步。 3.解決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避免落入習慣性的思考方式。在找出問題的新方向後,以新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新問題。列出各種可能的解決之道後,再逐一淘汰不合用的方法,最後歸納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人人可擁有透視力 1.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箴1:7) 只要願意接受基督的救恩,這個人的思想和眼光就會伸向永恆,突破許多傳統觀念的束縛與捆綁。要能解析錯綜複雜的事物,就必須要有卓越的眼光,能超越自己的弱點、侷限,以及盲點。「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賽55:9)有限的人要突破自我,除了謙卑在全知、全能、全在的神面前,尋求祂的引導,別無他法。 2.常做頭腦體操 常常換個角度去看事情,多玩些益智和猜謎遊戲。下面讓我們一起再做一個趣味問答。有空不妨多作一些類似的活動,既有趣,又可以鍛鍊自己的頭腦,不輕易落入思考的死胡同。 蓮花繁殖的速度是,每24小時就增加一倍。夏季剛開始時,湖中只有一株蓮花。六十天後,蓮花就長滿了整個湖。請問在那一天,有一半的湖是蓋滿了蓮花?(答案參考文末#2) 答案參考: 1:勵志只站在梯子的低處。 2:第59天(US News &…
Read more

話「情」化「情」

積壓過多的負面情緒,易轉化成生理性疾病,如何採取建設性的紓發之道是不容忽視的。 一位在電腦公司擔任高職的女主管,在她生日當天因為先生未回家慶祝,竟憤而跳樓自殺。 一對夫婦因為不能忍受他們五歲小女兒的哭鬧,就拿鞋底痛打她一頓,不料這小女孩半夜休克,送醫時已不治了。 一個失業的中年男子,因不堪妻子的奚落,一氣之下竟拿水果刀砍殺他的妻子。 類似的悲慘新聞每天層出不窮地在世界各地發生,這也反映出情緒失序的普遍現象。 EQ知多少 一位著名的心理輔導專家常常受邀到各地主講有關「人際關係」的主題。他有感而發地說,在研習會上最常聽見太太們的抱怨就是:她們的先生常常不願與她們分享他們內心的感受,以致她們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與他們溝通。 同樣地,這些先生們也往往渾然不覺他太太的情緒變化。 我們當中許多男人從小就被教導說,情緒是不重要的;「男兒有淚不輕彈!」 這位心理輔導專家自嘲地說,在他卅多歲時,已練就了一套對外總能表現得「恰如其分」、喜怒不形於色的本事,但是他的內裡卻感到非常枯乾與空虛。相信這也是許多人的寫照。多年來「感覺」在精神領域的地位遭嚴重忽視。 「幸好,我及時獲知過去的教導是錯誤與有害的。因為情緒是神賜予人類的禮物,也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強調說。 自從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1995年出版《情緒智商》(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EQ在全球掀起討論的熱潮。愈來愈多人認為論及社會上的成功時,EQ比IQ來得重要。特別在美國,這樣的觀念更是深植人心。如何表達與管理情緒的能力已成為世人矚目與研討的重要課題。 負面情緒壓抑成疾 許多的研究報告顯示,當人類心裡積藏負面的情感時,就可能轉化成生理上的疾病,或破壞性的行為模式,甚至傷害了與我們至愛之人的關係。為了減輕這些疼痛,我們可能就沉溺在酒精、毒品、賭博、購物、工作,或其他令人上癮的行為中,而無法自拔。有時我們極力想埋藏我們至深的傷害與眼淚,但是這些深藏的傷害和眼淚都會往哪裡去呢?有些人是往肚子裡吞嚥,結果很易導致生理性的疾病。憂愁與悲傷,就像其他的情緒,都是神所賜予的。眼淚是神用來幫助我們「洗滌傷痛」的良方。舉例說,當耶穌的朋友拉撒路死了,耶穌做了一件美麗的事──祂哭了。詩篇的作者大衛王,當他與他的生死之交約拿單分離時,也哭泣了。在他寫的許多詩篇中都毫不保留地流露出這種豐沛的情感來。 情緒的起伏是自然、正常的,關鍵是,我們能否用建設性、正面性的方式來表達心裡的悲痛或怒氣,否則我們就很容易以破壞性的方式來發洩它們。 有些人因為心中積存過多的憤怒,以致別人一不經意地碰觸到他的痛處,就馬上暴跳如雷,回以言語或身體的暴力,甚而殺害他的至親好友。 或者我們強力壓抑自己的情感,結果卻導致我們逐漸變得堅硬冷酷,而與我們的至親好友漸行漸遠。我們在心中築起一道道牆垣,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殊不知這道築起阻擋負面情緒的牆垣,也同時阻撓了我們發展正面的情感,例如:仁愛、喜樂、和平、好奇等等。 有些人是以生病來反應出他們破壞性的情緒。例如埋藏過多的憤怒或其他負面的情緒,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心臟病猝死。另有些人可能罹患胃潰瘍、皮膚炎、癌症或某種經年累月損毀他們生命的慢性病。 誠實面對 「當我再次學會哭出來,折磨我多年的花粉熱竟不藥而癒。並且當我學會如何處理我的憤怒,能以適當的方式發洩出來後,讓我雙肩疼痛的黏液囊炎也得以痊癒了。」一位心理醫生如此現身說法。 或許這就是為甚麼雅各書上寫說:「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 你或許要問,壓抑憤怒是犯罪嗎?神的話語說:「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4:26-27) 發怒並不是一種罪。而是在乎我們如何處理它,不是用正確,就是錯誤的方式;不是健康,就是不健康;不是創造性,就是破壞性。一味地抑制怒氣則會轉移這種情緒為怨恨、苦毒甚至敵對和暴怒。 不肯認罪也能造成我們生病或沮喪。大衛在詩篇寫道:「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詩32:3-5) 感覺是情緒的一種測量表。它可作為我們內在自我或心靈狀況的一個指標。舉例說,如果我感到不安,或有罪惡感、焦慮,這時我的感覺告訴我,我的裡頭不協調了,亟需要去解決。 其次,溫馨的愛意能讓我們感到與至愛之人,或上帝的連結更為親密了。情緒增添了我們生命的光采。那些情緒被壓抑住的人往往不能神采奕奕、精力充沛。 讓情緒來左右我們,或盲目地發洩它們是很不成熟與孩子氣的。成熟的人是能去感受,並以健康、合宜和創意性的方式來表達出來,也因此情緒是我們能掌控的。 紓解負面情緒 據一些專家建議,紓解負面情緒的方式可刻意安排較愉快的事件來轉移注意力,常見的擺脫方法有閱讀(尤其是讓人精神一振的書)、看喜劇電視電影、觀看令人振奮的運動比賽、做些運動、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散步、旅遊、找知心好友傾訴談心;善待自己或享樂一番,例如泡熱水澡、吃頓美食、好好睡一覺、聽音樂、逛街、送禮物給自己;讓自己產生小小的成就感,如完成某項拖延許久的工作,或打扮光鮮一點也有助於提升自我形象。 最有效的一個方法是改變看事情的角度。譬如結束一段感情總易令人陷入自憐的情緒,若能退一步想這段感情其實也不很美好,雙方的個性並不合適。若能朝樂觀積極的方面去想,豈不海闊天空? 另一個良方是助人,設身處地同情別人的痛苦可轉移注意力;擔任義工是很好的方法。另一種方式是從超凡的力量尋求慰藉,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藉由祈禱改變任何情緒,尤其是沮喪。聖經中提到:哈拿向神傾心吐意地禱告,即是一例。(撒上1:10-18) 讓愛表達出來 神的話說:「你所喜愛的,是內裡誠實。你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詩51:6) 神在這裡說了甚麼?我相信祂教導我們在處理我們的感覺和情緒上,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和神。當我們這樣做,就會尋找到與我們所愛的人及神建立愈加溫馨、仁愛和親密關係的要訣了。 然而我們必須了解要建立這種愛的關係,不是奠基在我們的感覺上,而是一個不完全的人對另一個不完全的人之委身,那是不顧及我們感覺的。即使我們不感覺喜歡這樣做,仍需要不斷地施以愛的行動。如果我們總是缺乏這樣的熱情與動力,可能就須尋求心理輔導的協助,好培養我們產生愛的情緒。 如果我們的感覺已麻木不仁,不能對我們所愛的人施以愛的行動,我們就須要尋求幫助,好使我們學習去感受別人的愛,也同樣能讓別人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唯有那樣我們與人的關係才能建立在一個有意義、親密、無私之愛的層面上。 無論我們的感覺如何,我們都要有愛的行動。這是基督徒愛的一種表現。但是僅僅去做對的事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培養一個健康的情緒生活,如此我們的行為和感覺,才會是神所要我們活出來的。

生命的轉折

原來完全不懂得愛,也沒有一絲一毫愛可給人,接受了基督的愛後,生命全然改觀。 似乎一般的人都能安於自己的定位,明白要如何達到他們的目標、並能怡然地享受他們的生活。但已屆卅歲的我卻仍不明白生活、生命的箇中訣竅,每走一步都要左顧右盼,尋找解脫之道。就像離了水的魚,每呼吸一口生命氣息,都得辛苦掙扎。 不知是孤僻還是晚熟,我一直無法扮演好別人期望的角色。在家庭豐沛的愛中,一次次地讓父母望女成鳳的心願落空,恨不能立刻脫離束縛,只盼快快長大成人。慢慢地,終於有機會面對外界的試探,才知自己以前評判父母、他人的眼光太過嚴厲。輪到自己做取捨時,也在後果、利益的兩難中遲疑不決。 家庭只是一個暫時的窩;學問只為滿足父母的要求;進入社會後,沒有人再束縛我、干涉我,才發現生命仍無樂趣。當工作失去挑戰性之後,愛情漸成了生活的重心。起初「他」是個體貼敦厚、正直寬大、有原則的人,而且能容忍我的任性。但後來卻明白我們都是自私的,只不過是兩個孤單的人恰巧湊在一起,各取所需罷了!這似真似假的感情維持了好長一段時間,因我怕面對自己獨處的生活、孤單而寂寞,我需要有人愛,以証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我從來都不曾明白愛是什麼、為什麼要愛人、要怎麼愛人?只知道在我身體裡面,沒有一絲一毫的愛可以給別人。 生命缺乏滿足 檢視我的環境,有疼愛我的家人、穩定的工作、充裕的金錢、三兩知心好友、健全無恙的身體……什麼都有了,但幼年時就曾問過的問題,仍一日又一日地盤據在心中:「人生就是這樣子了嗎?這就是大家所追求的快樂嗎?為什麼我還這麼不滿足、不快樂呢?」 年幼時,即使不滿足也還有盼望!以為只要長大了,能擺脫長輩的束縛,或能找份工作做,就可以停止我這愚蠢的問題!但每當我經歷這些人生轉折點時,所得的快樂卻都只是短暫的,隨之而來的是心中更大的空虛迷茫! 大二時因打工機會而認識了一位熱心助人的蘇姐,有時也與她一同去教會,但覺得聖經裡的故事和警世的話語,是「人」根本無法做得完全的。當我在感情的試煉中掙扎,對人性失望到極點時,也曾參加一些像黑幼龍的潛力開發課程、靜坐等等。花了不少錢,卻發現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試著讀佛經並算過幾次命,想從師父那兒尋得解脫。可笑的是,算命師居然對我說:「別算啦,會折損你的好命!」真是笑話,這樣枯燥苦悶的生活,怎能算好命! 發出求救信號 我漸漸被生命的虛空吞噬,在墮落的邊緣、掙扎著不往下跳,可是卻又找不到出口…我終於向神呼求「如果真有神,求你救我擺脫這個環境、這樣痛苦的掙扎吧!」我完全放棄了自我奮鬥、人定勝天的自以為是。我已經太疲憊,如果神要接管,就讓祂接管我的一切吧!「我曾尋求耶和華,祂就應允我,救我脫離了一切的恐懼。凡仰望祂的,便有光榮;他們的臉,必不蒙羞。我這困苦人呼求,耶和華便垂聽,救我脫離一切患難。耶和華的使者,在敬畏祂的人四圍安營搭救他們。」(詩34:1-7) 尋求真愛之旅 就在我即將放棄內心的掙扎、準備隨波逐流之時,原公司突然意外地宣告解散。97年8月出乎意外地順利來到美國,又順利地找到既便宜又寬敞的宿舍。很幸運地遇見一位對我幫助很大的台灣女孩,無論多忙,都竭力相助。這些出奇的順利對我而言並非巧合、幸運,我心裡清楚明白地知道,這一切都是聽我禱告的那一位神所安排的。由於她的誠摯邀請,加上也想知道基督徒的上帝是否就是那位聽我禱告的神,我開始參加所謂「查經班」的活動。 原以為信主的人,只是尋個精神寄託,但在查經班或教會中所接觸到的人,卻不是我所想的那種抱怨生活不公平、不如意,或是感情用事的人;而是理性的、喜樂的、經常讚美他們所得的一切。看到這些基督徒的表現,我也很樂意去教會、查經班,多多認識他們的神。但有時又覺得這些東西挺枯燥,好像與我沒什麼切身關係。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詩23:1-3) 接受主的轉折 97年中北美冬令會的主題是「生命的光」(約1:1-18)。在前三天的會程中,我雖有些收穫,卻未到感動的地步。直到有一堂,聽到洪予健牧師精闢深入地解說「光」的特性時,我不得不相信聖經上的記載都是千真萬確的,絕不能任意刪改。當時雖很受感動,卻硬是壓抑自己不隨便舉手、站立決志。在洪牧師最後一堂課時,與我同來的一位慕道朋友已站起來,看她感動得淚流滿面、不能自制,更是讓我猶豫,因為那種不能克制自己的感覺是我最痛恨的。於是當夜向主禱告說:「主啊!若是明天我要決志,請不要讓這麼多教會朋友坐在我身邊。」 第四天早晨,當牧師又在台上呼召大家不要壓制聖靈的感動時,我環顧四周,原本前三天一直坐在我旁邊的一群教會朋友都不知去向,只剩下兩位。這不正是我昨晚禱告的應允嗎?於是在心跳如響鼓的情況下,我一鼓作氣地站了起來。本以為不會像其他朋友一樣哭泣,沒想到一站起來就掉眼淚,好像一位受了委屈的小孩,放下他的驕傲,回到父親身邊一樣。 尋得愛的源頭 那一剎那,我知道我已經找到了那位神,更感謝祂在我還不認識祂時就已愛我了。雖然聖經還有一大半未看過,雖然福音還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但我信,並非出於朋友的人情壓力,乃是確實知道所信的是什麼,我再也沒有懷疑了。 當我真正決志時,曾向神禱告,希望祂教導我如何愛人,因為從前連親近的親友,都曾被我傷害。感謝神的教導與責備,現在我對周遭的朋友有了更大的容忍及愛心。從每日的靈修與讀經中,得到了全新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看待事物的眼光也與從前不同了。就像「奇異的愛」這首詩歌裡所說的:「我靈受困,多年在牢獄中,被罪包圍,黑暗重重;主眼發出復活榮光,我靈甦醒,滿室光明;枷鎖脫落,心靈獲釋,我就起來,跟隨主行。奇異的愛,怎能如此,我主我神,竟為我死。」願人都尊神的名為聖,願神的國早日降臨,我們都要稱謝、讚美神至高者的名!願更多的人能認識我們的主,在生命轉折的地方遇見主,像我一樣蒙福,享受枷鎖脫落,心靈獲釋的喜悅!

另眼看十誡

問世上何物比蜂蜜甘甜,問人間何物比精金貴重 美國,電視台每年都會重播電影「十誡」,因此不論是否基督徒,十誡的故事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但是在實際生活裡,十誡並不被重視,有人認為像是交通法規,還有人認為是空中樓閣,是多餘、落伍、不切實際的。然而,回顧歷史,以色列人接受十誡是歷史和聖經上的大事。後來歷代殷勤相傳,教導兒女行走、坐著、躺下,都要談論,甚至戴在額上,繫在手上,寫在門框上,記在城門上 (申6:-9),絲毫不能掉以輕心。 對以色列人而言,十誡顯然不只是普通的法律而已。而且,詩篇第十九篇,大衛說,神的律法比精金更可羨慕,比蜜更甘甜 (詩19:10),更是令人費解。大衛被掃羅追殺,四處逃亡,好不容易有機會殺掃羅時,「不可殺人」,應是包袱,應是阻礙,應是多餘,怎麼可能會比精金更可羨慕,且比蜜更甘甜?大衛犯了姦淫和殺人罪,「不可姦淫」、「不可殺人」,應是咒詛,怎麼會比精金更可羨慕,比蜜更甘甜? 世上真的有比精金更可羨慕,比蜜更甘甜的東西嗎?十誡對我們的意義和影響到底是什麼呢? 頒佈律法?眾國拒絕 相傳神起初是想把律法頒給地上所有的人,因此開始時是一國一國的去尋找願意接受律法的人。神到了以掃的後裔那裡,問他們說:「你們願意接受律法嗎?」「律法裡寫的是什麼?」他們問。「不可殺人」”「不行,我們須依靠刀劍生活,不能接受律法。」以掃的後裔回答。神接著到亞們和摩押人那裡,問他們願不願意接受律法。亞們人和摩押人問:「律法的內容是什麼?」「不可姦淫」,神告訴他們。「對不起,我們不能接受律法,我們不可能不犯姦淫。」神又到了以實瑪利的後代,問他們願不願接受律法。他們也問:「律法的內容是什麼?」「不可偷竊。」「偷竊是我們的本性,我們不能要律法。」以實瑪利的後代回答說。如此一國一國的問,結果回答都是一樣,沒有一國願意接受神的律法。 賜下十誡?選民接受 最後神到了以色列,他們站在西乃山前。神把西乃山舉起來,托在以色列人的頭上。問以色列人說,「你們願意接受我的律法嗎?如果願意,那就很好,如果不願意,這西乃山今天就是你們以色列人的葬身之地。」這一次,沒人開口問律法的內容是什麼。大家異口同聲的說:「不管律法是什麼,我們都會接受。現在,請告訴我們內容吧。」這故事坦白的指出,人的本性是排斥律法,不願接受律法的。只因為生活的困難和壓力,或因為懼怕神的處罰,人才接受十誡。只是如果人是在壓力下被迫接受律法,那十誡豈不是沒有法律效力,人違約時豈不是就有藉口?在這種情況下接受十誡,又有什麼意義?聖經出埃及記裡,記載神頒佈十誡給以色列人實際的經過:首先在埃及,神以十災和紅海分開的神蹟,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然後在曠野,又以降嗎哪、擊磐石出水,並幫助以色列人戰敗亞瑪力人。以色列人親身經歷這麼多神蹟大能後,神才問以色列人,願不願意做神的子民。「我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出19:4,5) 結果以色列人同聲回答,願意遵行。於是神在火中降臨西乃山,頒佈十誡。從此,神成為以色列人的神,以色列人成為神的子民。 道德標準,良心選擇 這段感人的故事,成了日後無數扣人心弦,偉大的愛情故事之範例。一個男孩子要追求女孩子,想贏得美人心,就要英雄救美,赴湯蹈火,不辭辛勞地照顧女朋友,然後才是求婚的高潮:「我是怎樣的人,我的行事和為人,你都看到了,你願(遵守婚姻的盟約)作我的伴侶嗎?」以色列人是不是值得神這樣做,並不重要。倒是神對以色列人的心意或說愛情,卻是昭然若揭。看到神所能做及所願做的,以色列人豈不甘心願意接受神的約?問題是在以後長久的歲月裡,神的拯救與大能,不一定隨要隨到。當神的好處不在時,人還會遵守神的約嗎?一個處在饑餓中的人,若神不降下麵包時,是選擇「伸手奪取鄰人的麵包」還是「不可偷竊」?婚姻不美滿,家庭問題無法解決,又有婚外情的機會,是否仍堅持「不可姦淫」?在這些情況下,神的「不可…」是徒增良心的不安,還是能實際解決問題?神蹟,就是我們要十誡的目的嗎? 比金貴重,比蜜甘甜 在詩篇十九篇,大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十誡,大衛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19:1-6)。從神創造的諸天和穹蒼,他相信神所設立的律法,必也像諸天和穹蒼一樣,是全備、公義、潔淨、存到永遠的(詩19: 7-10 )。從這個角度,他說律法比精金更令人羨慕,比蜜更甘甜。大衛心中思念,眼睛仰望的,是那創造的神。因為律法是神所頒佈的,而大衛要的是神,所以有神蹟也好,沒有神蹟也好,有壓力也好,沒有壓力也好,無論環境如何,他都樂意接受。所以,我們要捫心自問的是,我們如果選擇十誡,為的是什麼?是要神的神蹟,還是要那能施行神蹟的神;是看那頂在頭上的西乃山,還是看那能舉起西乃山的神;是想得到神能給我們的好處,還是因為神本身? 美化人格,建立關係 十誡很簡單,但若是能憑著信心接受它,對生活的影響則極其深遠。因為在實際生活裡,最困難的是與神的關係,與神的關係若對了,步上正軌,那麼其他的人際關係,不論是男女之間,朋友之間,也就容易建立在選擇對方是怎樣的人,而不是建立在利益,或是其他外在的環境因素。大衛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大衛和神的關係,聖經上說他是「合神心意的人」(徒13:22)。 大衛與人的關係,撒母耳記下說他與非利士人打仗,口渴時想喝伯利恆城旁井裡的水。大衛是無心說說,但有三個勇士果真為他冒死去伯利恆打水回來。結果,大衛不敢喝這水,把水奠祭在神面前,說這水是冒死打來的,好像是勇士們的血一樣(撒下23:14-17)。與神、與人,大衛都能建立如此美好,令人羨慕、令人感動的關係。世上不是真的有比精金更令人羨慕,比蜜更甘甜的東西嗎。

生命線上

披上白袍,扮演治身體的醫生。脫去迷惑,接受救靈魂的救主。 對生命的認識,我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思考和探索過程。我出生在醫生世家,從小住在醫院裡,日常耳濡目染的,就是各種病例、病案,和病人的生生死死。同時也看到祖輩和父母,因醫技高超,倍受人們尊敬。因此我從小就立志學醫。 幾經坎坷,我跨入了醫學院大門,經過幾年嚴格訓練,終於成為一名醫生。當時的感覺是又自豪又興奮,我認為可以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雙手,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感到自己的有限和無奈。我們行裡有句話:「三年大醫生,十年小醫生」此話確實不假。有些疾病我們無法早期診斷出來,有些疾病即使診斷出來了,也無法治癒。更有些病我們在明確診斷的同時,便知道後果必定是人財兩空。作為醫生,對於那些疑難雜症,我們所能做的無非是開一點藥方,並給予一點心理安慰,充其量只不過是陪伴病人走完生命的最後旅程,直到把他們送往生命線的另一端。 小病童與企業家 在我記憶中有不少令我終身難忘的病人。有一個男孩從十三歲那年被診斷患了白血病,到十六歲去世,反覆住院治療。我發現他每次住院都帶著課本,認真復習功課,希望出院後繼續上學。然而他的身體一次比一次虛弱,最後一次入院,因血癌細胞一直控制不良,竟住了半年。 一天晚上,正好我當值,他捧著一張報紙來找我,給我看上面的一則消息,說的是,我國成功地用骨髓移植法治療白血病,他天真地問我是否能給他用這種療法,當我告訴他這種療法仍處於摸索階段,效果尚不理想時,他眼中剛燃起的希望之火立即熄滅了。至今我仍無法忘卻他那難以言喻的眼神。 還有一個患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文革前大學畢業,進入工作崗位不久,就被劃為右派,之後又幾經運動折騰,但他從未放棄鑽研業務。七十年代末,他的案子平反了,他重新獲得重用,且被提拔為領導。短短幾年內,為公司創利幾千萬元,後來他成立自己的裝潢公司。在第一次入院時,他告訴我,他在市郊為自己設計了一座別墅,耗資約六十八萬人民幣。他那能料到從檢查確診,到離開人世,前後不到一年。他不僅沒住到別墅,就連最後看一眼已完工的別墅之心願,都未能達成。還有些病人自以為能坦然面對死亡,不重視治療,但真正到臨終時,卻是那麼恐懼和驚慌。目睹這一切,給人最強烈的印象是:死亡,並不只是一件油盡燈枯那麼簡單的事而已。 死亡與生命 隨著行醫的年日增長,我愈來愈感到面對死亡時,自己的有限與無奈,且感覺除了肉眼可見的物質世界外,似乎還有一個超自然的世界存在。我開始對星象、氣功、看相、算命、血型研究等發生興趣,希望擁有一些超自然的能力,好讓自己能趨吉避凶。 一九九三年初我自己也經歷了一場病痛和手術,甚至到死亡邊緣走了一遭。因此,我更確信有一個肉眼看不見的神秘靈界。九三年底,我來到美國,接觸了基督教。團契和教會深深吸引了我,尤其令我震撼的是,耶穌基督直接闡明了生命的道理。祂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 10) 神的話深深進入我心裡。 茫然與平安 這麼多年來,我不是一直尋找生命的真諦和意義嗎?不是一直在疑惑誰掌管生命嗎?我從信心百倍,自信滿滿地穿上白大褂,到對死亡的無奈和茫然,再到竭力追求超自然的能力。又從追求事業的成功,到恐懼青春的流逝,再到追求生活的刺激和物質的享樂。沒有一樣能帶給我真正的滿足和安全感。正如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所說:「神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安排了一個無限大的空處,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填滿的。因為這空間是為祂自己所保留的,只有無限的神才能滿足人的空虛。」是的,正是神的話語打開了我心靈的眼睛,讓我明白神才是真正的生命主宰,我終於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生命的意義,在於以愛來美化這個世界。人生的價值,在於榮神益人。從我將自己的生命主權完全交付給主的那一天起,我就開始享受真正的平安和喜樂。 轉眼,信主已六年多了,這些年來,我切身體會到神是又真又活的,也是全能全知全愛的,信靠祂的人真是有福。

電者,神奇之物。眼不可見,耳不可聞,力卻可驅車,甚至移山倒海。狀若處子,實勝脫兔。 遇導體則行,逢絕緣則止。循規者隨意而用,違規者擊殺而亡。非壓不流,非阻不亮。不舍不入,不反不成。雖蓄千鈞之力,只成他人之功。 基督徒的靈命也是同樣的神奇。這生命既然是靈,肉體的耳目當然無法聞矚。然而,就是這不可見的靈卻能夠完全改變人的有形生命,也可以根本扭轉歷史發展的方向。 基督徒的淡泊、謙卑,似乎沒有凡塵的火紅,也沒有世界的強悍。可是,就在這淡泊裡,愛的熱情之火在燃燒﹔就在謙卑中,永恆的無盡力量已經在握。 這靈命是普遍的恩典,卻唯有開放心靈的「導體」才能夠承受。用罪的「絕緣體」矇蔽自己,就永遠無法感受那「電流」的激盪。順從神為這一生命安排的計劃,將創造世人無法思議的奇蹟。抗拒神的恩典而拒絕永恆的生命,就在神的震怒裡死亡。 如果不是神自天上賜下那超越我們的永生,我們原本被罪淤塞的心靈怎麼會流出愛來呢﹖若不是神把高於我們的活力注入我們,我們原本自私的生命裡又如何能有福音流向他人﹖不是罪惡的抵擋,我們的生命就不會在十字架上燿出靈性的火花。而不在十字架上捨棄自我,又怎麼可能讓神的無限生命進入呢﹖ 這生命是愛,這生命是給予。正是因為我們不斷用生命的光照亮黑暗的世界,我們的存在才得以顯出。正是由於我們用愛抹去罪惡的污濁,我們的功用才會實現。 耶穌基督的永恆電廠永不止息地向我們輸送著無盡的電流。我們願否讓這電流通過?

沉澱與濾清

沉澱只是暫時的平靜,濾清卻是根本的淨化。 「我最近心情好鬱悶,可以和你聊聊嗎?」電話那頭傳來朋友落寞沮喪的語氣,讓我不得不放下手邊的事。 「快說吧!別把垃圾堆在心裡。」邊說著邊做好洗耳恭聽的心理準備,盼能成為她適時的幫助。 辦公室風雲 她一股腦地道出她的心事:「前一陣子,在辦公室和一位同事意見不合,引發了一場爭辯與口角。」她不但詳細敘述當時的情景,甚至還把所有牽連在內的同事也加以分類與批判。聽完後,彷彿看了一部危機四伏,人人自危的社會寫實劇「辦公室風雲」。「好在事情已經過去,目前情況已有改善,妳看開一點就好。」既然決定做個好聽眾,自然就不便發表意見,只委婉的勸她放寬心胸啦。 我話還沒說完,她就迫不及待的搶著說「我纔不跟她們計較呢!這事早已沉澱在我心底了。」 「真是太好了!看來一切都雨過天青啦。」我正為她的心情已平復而感慶幸。但她欲言又止的說:「雖然現在已經風平浪靜,但她們以往對我的批評和指責,仍令我耿耿於懷,造成我心靈上無法癒合的傷痕。」 表面的沉澱 「妳剛剛不是說妳的心早已沉澱了嗎?」我吃驚的問。 「雖然心情好像比較平靜了,但是對那些刺傷我的話語仍無法釋懷。」她的語調顯得更為無助。 是的,時間雖會沖淡許多記憶,但我們內心仍常會被一些長久以來揮之不去的怨尤所纏繞。朋友的這通電話引發了我的思緒:何以已經沉澱的心卻仍無法釋懷呢? 一個人的心靈受到環境或人為的攪擾後,便會處於混濁紛亂的狀態。假以時日,表面會漸漸趨於平靜,但是未經舒解的怨尤、不平與苦毒等雜質,卻沉入心底,變成堆積的腐朽,不但成為心理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會啃蝕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不知不覺陷入沮喪、怨嘆,與自憐的深淵裡。 那麼,到底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完全的寧靜舒坦呢? 聖經作溶劑 根據化學原理,沉澱之前必須加入適當的「溶劑」,才能將純質與雜質分開。若加錯了溶劑,非但得不到沉澱的效果,反而使溶液更加混濁,正如我們已經受傷紛亂的心靈,若再加上自憐或埋怨,心裡的怨氣便如膨脹無度的汽球,最後可能爆破而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若能善用神的話語,當作洗滌心靈的「溶劑」,必會有奇佳的效果。詩篇 19:7-9:「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如果我們能存謙卑的心,讓神的話澆灌在我們心裡,成為淨化心靈的溶劑。那麼,惱怒、嫉妒、怨懟,便會被神的公義、清潔、仁愛排除了。 聖靈來濾清 加入溶劑,只完成了大略的分離作用,要讓沉澱完成,還要經過「離心」的程序,才能將純質與雜質澈底分開。聖靈正像神在我們心中,精心安置的一部「高效離心機」。藉著祂,我們得著從神而來的力量與平安。約16: 13說:「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我們藉著聖靈的引導,回到神的面前得憐恤,蒙恩惠,讓我們受傷的心得到安慰、包紮、與纏裹,得享神所賜的平安與喜樂。 「沉澱」、「離心」過後,還有一道重要的手續,就是要將雜質完全丟棄,才能收集到純淨清澈的溶液。否則,雜質中的小粒子會慢慢的漂動,滲入溶液中,使溶液再度混濁不清。敬畏神,立志遵行神的話,並身體力行,能幫助我們逃避並遠離負面的思想和情緒。如保羅在以弗所書四章31-32所說:「一切的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當你發現心裡仍存憤恨怨尤而無法釋懷時,何不讓神的話語,聖靈的能力,為你的心靈開啟一扇大窗,讓祂的光照明你心中的塵埃,以祂的大能幫助你清除堆積的雜污,使寧靜與平安永駐你心。

反應反映

美化你的反應,你就富化你的世界,富化你的心靈,你就美化你的反應。 受到一個刺激,不同的人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別人一句故意頂撞的話,你可以氣得七竅生煙,破口大罵;你可以豎起針箭,小心翼翼地防衛;你也可以採取冷漠的態度,置之不理;你更可以抓緊機會,以平和體諒的態度使對方平靜下來,向你吐露他心底的障礙,以致化敵為友。 故此,決定反應的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當事人的態度。你的反應,反映出你是誰,以及你內心的景況。一杯裝滿蜜糖的水,不會因為受到突如其來的震盪而流瀉出苦澀的水。同樣的,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正面的思想、價值觀、態度,他不會因為外在負面的環境而流露出負面的言語行為,因為直接影響他反應的,是他的內心而不是外在的環境。 要在任何環境中作出合宜的反應,發揮平息糾紛、拉近距離、扭轉危機的作用,我們入手的方法,不是研究外在的諸般因素,因為那常常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我們自己內心的情緒、思想與態度,則是我們所能掌控的,也是我們的責任範圍。所以我們必須積極地學習全面管理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隨時作出正確的反應。 一.管理情緒 情緒在我們裡面產生,可以發生在思想之後,例如我們看到某個故事的情節,腦海裡會浮現一個意念:「這人真可憐!」於是我們心裡油然生出同情的感受,這是在意識之下所產生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也可以發生在意識以外,思想之先。用以上同一個例子,有人早已淚流滿面,然後才意識到自己對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同情。這種「情不自禁」的情緒如果十分激烈,不受意識理智所管理,可能產生令人後悔莫及的事情。例如一個人在極端恐懼之下亂開槍而錯殺人;或一個充滿憤怒的人伸手去打對方;或一個極端激動的人不自覺地以言語中傷別人。這些反應,都是情緒失控所造成的。 故此,我們必須首先培養辨認自己情緒的能力,時常敏感地體察內心的感受,每當情緒低落或憤怒時,不要逃避或掩飾,要面對自己的情緒,並找出原因,然後進一步改變自己的思想態度,把原來負面的感受轉變為正面。 二.改變態度 所謂態度,是指習慣性的思想。我們習慣性的反應,是以埋怨與推卸來保護自己,凡事歸咎於對方。這是人類的天然傾向,像地心吸力一般,不斷使我們向下墮落。 然而,在神的創造裡,祂把自由意志的能力單單賜給天使與人類,使我們能夠按著內在的價值與人生觀,去作出不同的選擇。動物按著外界的刺激而產生內在被設定的反應,稱之為「本能」(Instinct),有防衛與保護的作用。今天許多人甘願把自己降級為動物,放棄運用自由意志的能力,常常以防範、保衛、反擊、敵對作為反應的方式,不但沒有活出人類的本質,也糟蹋了神賜予我們的特性。 以積極代消極 每一個重生的基督徒,都可以不再向罪屈服,運用自由意志的能力,作出屬神兒女的反應。在作每一個反應之前,我們需要留意: 1.每一個反應都帶著一個後果。 2.我們需要在個人所作的反應上負完全的責任。 3.過一個負責任的的生活,不單是我們能力之內,也是神的命令。(弗5:15-17) 所以在態度上,我們要刻意帶著「主動」、「積極」、「正面」去取代「被動」、「埋怨」、「負面」。一個積極主動的人,不以環境作為個人行為的藉口,不依循個人的感受而作出反應,卻主動下意識地,按著自己的價值觀作出選擇。一個負面反應的人,常把個人的感受建立在別人的行為上,讓別人的弱點完全支配操縱自己。(註1) 化被動為主動 神學家薛福博士( Francis Schaeffer)稱這種正面的態度為「被動中的主動」( Active Passivity ) 。他以馬利亞為例,當天使告訴她將懷孕生子的消息,在這個完全處於被動的時刻,她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的反應:埋怨、反對、質問、懷疑等等,但是她的反應卻是如此美好而正面,表現了完全的主動:「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1:38 )在被動的處境上,她主動地選擇奉獻個人的身體,讓神使用,這是主動的態度所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註2) 在潛意識上,許多從前的經歷,如原生家庭的背景等,都深深塑造我們的態度與人生觀。例如,一個從小被言語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極重的羞恥、自卑與罪疚感,也有苦毒與被冤屈的心態。遇到別人無意的批評,他都會敏感地看成是對方蓄意的攻擊,因而產生激烈的反應。過去未被治療的創傷,演變成心理上的紅色按鈕,一被觸動,內心負面的情緒反彈而出,引致更多的憤怒與苦毒,使負面的情緒更加根深蒂固地滲入潛意識中。 脫舊罪迎新生 聖經教導我們需要「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憤怒、憎恨、自憐都是舊人的罪行,猶如拉撒路的裹屍布一般,我們雖然已經得救,有了新生命,但是身上的裹屍布一天不解脫,一天就不能經歷復活的真正自由(約11:44)。所以要更新變化我們的態度,需要辨認且面對這些纏累我們的罪,寬恕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人,以神的恩典取代內心的苦毒,讓神的愛醫治我們的創傷。 漸漸地,當活在我們潛意識中的感受被暴露在神的光照下,我們就能夠直接針對這些負面的思想情緒加以管理調整,也更能擺脫心理上的紅色按鈕,以個人內心的信念作出反應,不再被過去所束縛。 三.操練思想 情緒與態度的改變,必須在我們未作出反應之前,刻意主動地調整心態。但在日常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攻擊與刺激,並非我們所能預料或防範的,要在這種沒有提防的情形之下,作出適當的反應,更有效的方法是操練思想。讓個人的潛意識完全被神的話語所充滿,奠基在永不改變的真理之上。 過去負面的經歷、人類與生俱來的罪性、以及周遭的人給我們的標籤(label),都不斷地扭曲我們原有的美好形象與身份,剝削我們內在的自信與安全感。為了保護自己,我們自然就在反應中帶著防衛與敵對。然而,感謝神!祂賜給我們一個完美的形象──按祂形象被造的人,藉著基督挽回我們應有的身份──神兒女的身份。憑藉這兩個永不改變的事實,我們把作出合宜的反應,不再看為一種理想,而是看為我們的本份。 心思意念更新 當我們每天默想神的話語,被祂的真理所提醒,我們的思想態度就逐漸更新變化。我們不斷地把思想集中在耶穌身上,心思意念臣服於祂,時常思念真實、可敬、公義、清潔、可愛的事情(來3:1;腓4:8),真理會逐漸在我們思想中生根。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會習慣性地作出榮神益人的反應。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太7:18 ) 我們要作出好的反應,結出好的果子,必須讓天父修理我們的內心,把一切阻礙生長的毒根除去,使我們與基督的交流暢通。當我們裡面充滿基督的生命,流露在外面的反應行為自然是豐盛而美麗的了。 註1. Stephen…
Read more

絕不放棄希望

納粹的囚房,成了以智慧培育情緒反應的學校。 在他死後一年所召開的追思禮拜上,許多人都覺得,他死于德國秘密警察手中的那一天,上帝已經親手干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一次大屠殺,因為上帝獻出了祂最心愛的一位兒子的生命,他就是朋霍費爾 (又譯為潘霍華Dietrich Bon Hoeffer),一個才華橫溢的神學家,一個對主忠心耿耿的基督徒。 他死的那一天是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凌晨。據同室的一位囚友回憶﹕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禮拜天,潘霍華主持了一個小小的崇拜會,他以非常恰當的話語,向大家講解被囚者的心情、思想與決心,真是深入每一個人的心田。當他剛剛做完禱告,囚室的門被打開了,兩個面目猙獰的納粹進來說:「潘霍華囚犯,準備同我們走!」誰都知道,同我們走意味著去受處死。 潘霍華向獄友告別,他平靜地說:「時候到了。但對我來說卻是生命的開始。」面對著死亡的時候,一個基督徒能那麼平靜地說出那樣的話,足以令任何一個熱血男兒心中頓生浩然之氣,發出一聲吶喊:「大丈夫當如此!」它應使任何一個忠於主的基督徒想到的不僅是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更是主耶穌的呼召「跟隨我」。潘霍華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祂是呼召他來為祂而死。」潘霍華是為主而死的。 獄中的讀書 他死前曾被關押在監獄中十八個月之久,在此其間,他寫了許多的信件、論文和隨感,後來,這些東西被收集整理出版,是為著名的《獄中書簡》。 讀獄中書簡,令我震驚的不僅是潘霍華那些尚未完成的深刻的沉思,更是他作人的那一份情操,那一份參透生死的大智慧,那一個熱愛生命的大胸襟,是一顆赤子之心,那心與基督之心緊緊相連。 潘霍華無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就是在監獄中他也沒有停止讀書。才被關進監獄三、四個多月內,他就讀了十九世紀幾位知名作家的書。他在信中一再告訴朋友,他看了許多好書,他的思想和心情也都很愉快。他說:「我真正的雄心是想徹底的瞭解十九世紀的德國。」他曾對上千頁的 Witiko 的書發生了極大的興趣,認為那是最優美的書之一,並且要迫不及待地介紹給別人看。 讀好書,不僅思想愉快,心情、情感也很愉快,這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 培根說:「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在娛樂上學問的用途是幽居養靜,在裝飾上學問的用處是辭令,在增長才幹上學問的用處是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潘霍華讀書的目的似乎不僅僅在於這些,他更是為了生命、為了自我教育。而生命和教育都是屬於「自由」這個範疇的。 心靈的自由 基督徒是自由的,即使面對牢獄之災,他仍然可以無畏、無悔。而培養澆灌這心靈自由之花的是書籍。人的生命不是一個個碎片,下意識、感覺、情感、智慧、意志、德性、靈性,這些都不是一個個孤伶伶的密室,沒有窗戶和大門能通向其他的房間。 其實,它們倒是像環繞著一池春水的九曲畫廊,雖然各有一段自己的天地,但又彎彎曲曲迴迴轉轉地與其他的天地相通相連,而又不相同。它們在保持自己獨特之處的條件下彼此貫通、融為一體,從而在天地萬物、古往今來之中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我。 因此,用智慧來培育情感,這既是天性使然,又是成就人性之當然。情與理只有彼此交融,才能合情又合理。如是,堂堂的人理才不會墮落成寡情,而深深的人情才不會失去了正義。 人生的智慧 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本書是聖經,熟讀聖經可以使人生發大智慧。潘霍華告訴朋友,他雖然在監獄中但每天都唸聖經。直到他臨死的時候,他的身邊還帶著聖經以及哥德與普魯塔克的著作。 基督徒愛讀聖經這不希奇,希奇的是潘霍華敢於告訴朋友他讀不下聖經了。他說:「我又在經過一段唸不下聖經的難關,不知如何是好。但我不覺得有什麼意外,相信過一段時間我將再回復過來,對聖經重新感到興趣。」 他沒有告訴人們為什麼他在那一段時間唸不下聖經,但我們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非常煩悶、憂愁、激憤、絕望的時候,我們什麼也讀不下去,連聖經也讀不下去了。既然如此,就不必過於自責,更不應充滿了犯罪感。我們終究是人,一個「情」字,把我們折磨得無可奈何、死去活來,只是我們憑著信心確信這個時候很快就會過去,雨過天晴,我們還會對聖經再一次充滿了渴慕的興趣。」 廣闊的胸襟 人之「情」,不能被鎖在一個「理」字中。人之生,是生在天地之間,而天地是個生生不息的大流。熱愛上帝所創造的這個大宇宙吧,在那山川河海、日月星辰、春花秋月中,寄上那份你自己不能言說的深情,更為上帝所賜給我們的這一切獻上深深的感謝,這是愛上帝的人應當有的一份天地之情。 潘霍華就有這樣一個廣闊的胸襟。他雖然是上帝忠貞的兒女,卻被關進了牢房,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卻為看到了在監牢的庭院裡有一隻畫眉鳥而感謝上蒼,他告訴朋友,「那畫眉鳥每天早上唱美妙的歌,現在連晚上也唱了。」一個人能因一點小事而感恩,也算是一種收獲了。 可惜啊!現代人已經被鎖在豪華的住宅內、汽車內,被釘在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前,不再數天上有幾個星星,也不再數路邊的野花有幾個花瓣了。清風在吹,但撫摸不著我們的心,小鳥在唱,但人的耳朵卻好像聾了。失去了宇宙之光、之聲、之色、之美的滋潤,人的情感之樹,越來越枯萎了。 看潘霍華,雖然他身在斗室中,卻在夢裡常流連在大自然的生活中,他躺在林間的草地上,仰視著微風吹動的浮雲,聽林間濤聲陣陣。無論這個世界有多少邪惡,基督徒都應當愛他生活於其中的天地,因為這是天父的世界。在一團浮雲,一片綠葉,一滴清泉中,基督徒都應體驗出上帝創造的偉大、奇妙和美善。 感恩的心懷 基督徒的「情」當和天地萬物交融貫通,這樣,他才會有一顆廣大的心,一份深厚的情。他才能在日常生活對主充滿了感激之情,他才會發現,無論生活如何艱辛,無論苦難怎樣深重,他仍然可以像潘霍華一樣說:「每一天我還是有許多事情值得感恩。」「我所需要的只是幾朵秋天的花。對我而言,只要幾位我們所喜歡簡明的,喜歡共處的友伴,如果還能聽到一篇好的證道講章,那就更好了。」 基督徒的情感既應向外融入天地萬物,又當向內深入到心靈的最深處,這樣,他才能感到深深的滿足。潘霍華在監獄中多次告訴他的朋友和親人說,他內心覺得很滿足。雖然當他聽到朋友被捕,或者自己的學生被處死的消息,或對他的判處一次次被推延時,他也曾多次幾乎陷入沮喪之中,但他沒有被這種沮喪所征服。他有信心和勇氣,能豪邁地說﹕「我不向惡魔屈服,也不向任何人屈服。」而這正是人在絕望時應當高聲呼喊的﹕我絕不向命運屈服。無論是生、是死,都絕不能使我與基督的愛隔絕。 入獄八個月後他就認識到,發生的事常是預想不到的,而對這無可避免的命運,必須以一種犧牲心智的態度去接受。只不過,犧牲從未完全,而心智卻仍然繼續走它自己喜歡的道路。 被囚的反應 剛被關進監獄時,潘霍華曾以為自己很快就會被放出來,他也為此一再地禱告,但是,他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了。他怎樣看待這一切呢?他說:「我深信不能達到自己的願望,對我們是很有益處的,尤其是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雖然,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放棄所有的願望,否則我們將變得冷酷無情。」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當無所作為。恰恰相反,基督徒的一生應當是按照上帝的計劃竭力奮鬥的一生,就像潘霍華所行的那樣﹕我們應該在時間還容許的時候,盡量去改變那些我們認為必須改變的事實。但是,當所有的力量都證明無用時,我們也應當學會以一份平淡的感情去忍受我們無法改變的一切。並且,當我們竭盡人力之後,我們也會覺得比較容易忍受。 但說來慚愧,我們對生活中的不平、不幸、不順總是有不滿,我們對上帝的計劃不理解,總是使我們有時表現不耐煩。怎樣去面對這消極的情感呢?潘霍華提出了非常善解人意的勸告﹕一個基督徒若是對不自然的命運表現一點兒的不耐煩或不滿,不必認為是可羞愧的,一個人渴望得到自由,或者在某種程度上喜愛享受地上的快樂或工作機會,不必以此自咎。 當太陽在東方升起,當禮拜堂的鐘聲敲響,當我們在心中默念那三個字「神是愛」,於是,我們一切的不滿足、不能感恩以及種種的自私,全都煙消雲散了。在這一刻,唯有愉快的回憶環繞著我們,有如親和的天使一般。 完整的生命 人在一生中,要面對許多問題,經歷許多爭戰。我們的生命與感情常常被撕裂成一個個碎片。我們渴望得到的,我們得不到,我們拒絕接受的,卻擺在我們面前,你不得不承認那就是你必須接受的現實。人應當如何面對這樣的情境呢?潘霍華的回答是,你要有一個完整的生命。 「完整的人」、「完整的生命」、「完整的生活」、「完整的人格」,都是潘霍華在書信中反覆提到的觀念。他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所願望的一切,即使我們的感情沒得到滿足,我們仍然可以有一個完整的生命。 那麼,什麼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呢?完整的生命並不在你我的生命中,乃在耶穌基督的生命中。因此,完整的生命就是以耶穌為中心的生命。「我們不應該在窮途末路時才來信賴上帝,上帝必須居於生命的中心。我願意把上帝當作生命的中心,而不是生命的邊緣,不是軟弱時,而是堅強時的上帝,不在人的痛苦與死亡中,而是在人的生活與榮樂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