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喜樂在今天

我不再駐足在憂傷和埋怨之中,也不讓任何事物搶奪已經屬於我的喜樂。 好喜歡清早起來,趁著家人仍沉睡時,我安靜地迎向大自然。晨露初降,花草生氣蓬勃。魚池裡,睡蓮經過長夜的憩息,就著陽光綻開了花苞;而迴游的錦鯉也在追逐嬉戲,點綴成一幅生動的畫面。萬物循序進行,每早晨吐露清新,顯明創造主的慈愛和信實。 至於我呢?今天我可以用甦醒的心靈,緊緊保守住「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1:8)麼?我定意選擇凡事感恩的心態,拒絕憂愁煩悶的困擾,學習隨時隨處和愛我的主交談,並將大小事物都放在永恆的天秤上衡量,來行走我的一天麼? 下定這樣的決心,對我來說,著實不容易! 肩負重荷難開心    在我成長過程中,一直被期待為一個堅守紀律,講求效率,面對家庭、教會各種要求,可以面面兼顧的婦女。多年來的時間表,讓急遽增加的「待辦事項」填滿了我的生活。 父母年老需要更多孝敬與照料;丈夫工作和事奉需要實際的支持與鼓勵;四個兒女成長隨時等著我的陪伴和教導。而我的心智體力何其有限!進入中年,肩上負荷增加,總覺得催趕的壓力,和急亂的生命行程。面對愛的虧欠,日子顯得沉重。過去喜愛閒情、浪漫的步調,已不復重現。 每逢在教會裡、團契中,和姊妹們相聚,彼此在堆砌笑容的寒暄問候之後,不免互吐苦水,長噓短嘆一番。互相分享時,大家也不約而同地感受忙碌生活的煩憂,顯出信心的不足,和喜樂的缺乏。 在相惜互勉之外,我們忍不住問:「如此這般,難道就是豐盛的生命麼?」我們更會誠實地質疑:「重生的生命,豈不該有更新鮮亮麗的色彩麼?」 靠主喜樂是祕訣 聖經上說:「要靠主喜樂。」(腓2:1)又說:「要常常喜樂。」(帖前5:16) 身為忠誠的基督徒,我們會向世人宣告:「我有喜樂深藏我心」。心靈深處的確有喜樂的證據,或許它沉底了,外表上是看不見的。 教會裡,大家強調的是「愛心裡的勞苦」、「患難中的忍耐」、「傳福音的負擔」、以及「多結果子」。難得找到一位笑口常開的喜樂姊妹,也難得遇見信心單純、事奉快樂的媽媽了。 十多年在婦女團契裡,我接觸了上百位姊妹,忠誠地以愛和智慧服事他人,其中活得開心的卻寥寥無幾。難道,我們真的不會「歡呼行走」嗎? 許多的省思之後,我必須承認,人生的挑戰或許纏累我們的心靈,生活的忙碌或許催促我們的腳步,卻沒有任何人、事、物能左右我們的反應,代替我們的決定:「本著對永生神的信心,活出喜樂的生命。」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詩118:24) 活得喜樂,不僅是一種態度,一個選擇,一種認定,更應該是每日生活的模式。 我必須日日連接於快樂的源頭,容許生活的主教導我「住在基督裡」的真實,安心於情境、人事或有變遷,神卻仍掌握特殊的時刻表。我所要作的,是訓練自己單純地抓住神的應許:「我的喜樂常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15:11) 放鬆心情享樂趣 其次,我要學習「善待自己」,努力培養自己的身心健康。如同許多婦女一般,我們往往忙著照顧周圍的家人、親友,卻忽略了自己。體力和心智的不濟,往往無法帶給對方祝福。要活得健康,除了定時進食、充分睡眠和儘量找機會運動之外,我也學習按照聖經原則,練習「對心說話的藝術」、管理自己情緒、以及減輕壓力的技巧。藉著放鬆心情,減低對己對人的過高期望,幫助我可以享受有趣的人和好玩的事情。 慢慢地,我嚐試在生活中加添一些輕鬆和幽默的色彩,脫去嚴肅和緊繃的外表,允許自己多欣賞因笑談而揭露的純真天性。原來,許多人都喜歡放下武裝,和快樂活潑的心靈相交,增進彼此的情誼。 曾幾何時,喜樂漸漸感染身邊的人。他們捕捉了我的好心情,脫離低氣壓的氣氛,比較敢於主動和我閒聊,分享生活。觀察敏銳的丈夫,也不必每天提醒孩子們為「快樂的媽媽」禱告了。 如今,全家大小都愛聽我學說笑話,愛看我開車走錯路,愛傳我的難得糊塗,愛說我的不完美。教會裡的小組聚會和同工會,常有我特意帶去的趣事和可愛的小故事。不為什麼,只因我渴想減輕大夥兒沉重和枯乾的生活皺紋,好讓神的撫慰和滋潤,自由地賜給祂所愛的人。 處處拾取神祝福 若我單純地定意以神為樂,又滿足地接受上帝對我和我一家的計劃。生命道旁的一朵小花、家裡隨處印滿的小手跡、孩子開心給予的一個擁抱、丈夫難得送來的一份讚美、同工們久久捎來的一個問候,都顯得異常珍貴。若我留心細察,神的祝福處處都可拾取。我不再駐足在憂傷和埋怨之中,也不讓任何事物搶奪已經屬我的喜樂。畢竟,永恆之中,完全的盼望和光榮的獎賞已為我存留。我又何必用緊繃的心弦,來彈奏悠遠深沉的生命之歌呢? 好愛吟唱主日學的詩歌:「變變變,我要變。憂愁變為喜樂,長臉變為圓。主恩真豐富,說也說不盡,只有滿心稱頌救主的恩典。」 雖然仍難免有軟弱或低沉,昔日的習性也不時向我挑戰。只有謙卑又滿懷信心地期許著自己:「靠著基督,我能輕鬆地享受一切,喜樂地看待今天。」

心有千千結

在痛苦中尋求解脫,是人性自然的反應。但是有些解脫只是暫時的,它的結果也許帶來更多的問題和痛苦。有些解脫只逞一時之快,結果也許是毀滅和破壞。最有建設性的反應,是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進行。看似費時費力,甚至愚拙,心靈的壓力也不會頓覺輕省,但結果卻是建造自己的品格,鍛鍊生命的韌性,帶來心靈的平安,顯出愛的光輝,彰顯上帝的榮耀。這樣的方式在眼前看來也許不划算,在永恆中卻是智慧的。情緒上的急就章,危險在於一旦情緒決堤,便無法用理性思考,容易導致負面的結果。 高品質的情緒管理 然而,如果在情緒激憤的關鍵時刻,仍能執著於一個更崇高的理念,以求得著將來更美更大的回饋。為了達成更具永久價值的目標,而寧可放棄眼前垂手可得的解脫,則是成熟的情緒管理,也是情緒智慧高的表現。這種高品質的情緒現象,包含了克制衝動(Impulse Control)和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是良好人際關係和快樂成功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告訴你一個好消息,這種高品質的情緒,大部份是可以透過早期學習獲得的。只要你願意改變你的情緒反應模式,你就踏上了成功之路。以下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在情緒高壓的狀況下,一念之差會造成多麼不同的結果: 情緒反應五案例 一位母親在教剛拿到學習駕照的兒子開車,眼看兒子倒車越倒越歪,快要壓壞園丁剛剪好的草坪,母親心裡的焦慮在幾秒鐘內加速到臨界點,在壓力暴增的情緒下,她急需解壓,於是脫口而出:「你怎麼這麼笨…」一連串斥責的話,的確減輕了她的情緒壓力,但看到兒子低垂的頭和驚惶失措的眼神,頓時又覺得後悔不已。為了一時情緒失控,造成孩子在學習中的挫折感及自尊心受貶損,值得嗎? 一對大學生情侶在回家的路上,論及畢業後兩人將來面臨的問題。他們的歧見已僵持許久,女方家長 堅決反對男方的 計劃,男方堅持要女孩在他和父母間做一抉擇。眼看畢業在即,女孩在兩難之間,只好在離家不到五十公尺的地方,衝進人行道旁的快車道上,一死了之,以求解脫。 拿著男友寄來的機票,耳邊響起他的誓言:「跟我在一起,我保證照顧妳和妳的孩子。」望著無辜的孩子和牆上的結婚照,想起婚禮上的誓言,和對家人孩子的責任。她一面流淚,一面撕毀手中握了一上午的機票。 最近她總覺得丈夫心神不寧,又常以加班、出差為由,長時間在外。小時候母親為「阿姨」的事和父親爭吵的情景一一浮上眼前,母親的眼淚歷歷在目。憤怒、妒嫉、懷疑、自卑、自憐的情緒席捲而來。丈夫一進門,便像母老虎一般張牙舞爪地興師問罪,丈夫一臉錯愕、無辜,卻在毫無機會溝通的情況下調頭離去,留給她一屋子的問號和怨恨,徒然懊惱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本想以愛和耐心挽回他,卻弄巧成拙,將丈夫推離得更遠。 女孩的男友移情別戀,近日即將和自己的好友踏入禮堂。心碎之餘,幾乎答應隔壁從小單戀自己男孩的求婚,但轉念之間想起團契輔導的話:「婚姻是個盟約,不可輕易立約或毀約。」決定暫時不輕舉妄動,即使寂寞難奈,也要稍安勿躁,日後再重新考慮。即使五年十年,也要安靜等候,為終身大事作最明智的選擇。 這些案例中的主角,都經歷某種程度的壓力,有的是暫時性的,有的是長期性的,但若處理得當,益人益己,不但在 EQ上享受不斷改善的人際關係,而且周遭的人也蒙福,在輕鬆愉快又充滿愛的環境中一起成長。若處理失當,小則影響人際關係,耗費無謂的精神體力,人生衝突連連並失調。大則身敗名裂,害人害己,甚至一命嗚呼。 情緒反應的模式 有效的管理、疏導情緒,並不等於壓抑情緒,麻木不仁。在情緒壓力下產生痛苦、煩躁、憤怒等強烈的負面情緒,是人之常情。譬如:悲傷時痛哭一場是無可厚非的,眼淚甚至可以舒解些許痛苦。正視自己的情緒,接受它、認清它,然後適當地表達,可以幫助我們在情緒逐漸減壓,較能掌控的情況下,重新評估壓力的來源,將精力集中在接受挑戰,解決問題上。 反之,告訴自己沒什麼好哭的,哭是弱者的表現,或麻木自己等反應,則是否認自己的情緒,抵制它,埋葬它,好像駝鳥把頭埋在沙中,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看起來息事寧人,長久下來卻可能造成冷漠的人際關係,和遲鈍的心靈,失去熱情和同理心,更糟的是當引起壓力的人、事、情景重複出現時,我們仍會下意識地以慣有的方式反應,這好比在暗中被怪獸偷襲而胡亂自衛,成功的機會當然很少。 自古以來「如何克服已身,叫身服我」就是人人常有的掙扎。連使徒保羅也感嘆:「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7:19)但聖經同時也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出路:「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7: 25) 「靠著主」說明這是得勝情緒反應的祕訣,也是必須學習的方向。學習的心態則是不堅持已見,願意改變固有的反應模式,摒棄方便舒適的老習慣,重新學習,不再作暗中怪獸的犧牲品。而是打開天窗,引進光明,與怪獸面對面,謙卑地承認自己過去的失敗,聽從大元帥基督的戰略,即使看來不合理,做起來又彆扭,短期內又不見成效,但憑信心相信「堅持到底,必定得救」。以下是幾項控制情緒的體操,持之以恆地練習,會強壯你的情緒管理肌肉,使你在情緒世界中,做耶穌基督的精兵。 情緒控制的體操 1.自我策勵: 要養成任何好習慣,「嘉勉」是必備的工具,每一次小勝利都給自己鼓掌加油。「今晚沒嘮叨孩子,家中氣氛愉快,孩子反而聽話。」不妨在日記上給自己加一分。 2.自我對話: 每日進行一段自我對話,反省自己的言行,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誠實地面對自己。「你所喜愛的是內裡誠實,你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詩51:6)「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詩19:12)一次踏出一小步,設立一些短程目標,如「生氣前先數到十」。 3.自我反思: 回想最近發生的五件事情(學校、公司、家裡…)試問自己如果有機會重做一次,我會如何處理?結果會不同嗎?例如:「如果早起十分鐘,也許不會這麼匆忙,以致心煩氣躁,頂撞老闆。」 4.延後反應: 試行一個月,在任何反應前,停止六秒鐘,讓大腦皮質層有機會取得匯報,參與決策,可作出更妥善的反應。一個月結束後,與家人討論試行結果。 5.承守諾言: 強化情緒管理肌肉最有效的另一途徑,是承守諾言(對自己及對別人)。「這禮拜每天早起五分鐘」或「這個月,每星期三我和你去打球。」 6.規律運動: 有恆心有規律的運動,是保持情緒穩定的另一祕訣。不管是蹓狗、有氧舞蹈、騎自行車、游泳,一天一小時,不僅健身,同時刺激大腦產生使情緒高昂的賀爾蒙,身心靈平衡受益。 7.自我評估: 假設一分等於「衝突行事」,五分等於「深思熟慮」(你也可為自己設計更實際合用的評估表),在看電視,閱讀書報,聽新聞的時候,不妨為劇中人評評分,進而養成內心自我評估的習慣。如「唉!剛才不該吼叫,兩分!」 不論你面對的是羽量級或重量級的挑戰,只要你肯鍛鍊,定意棄絕壓抑、爆發、後悔的惡性循環。好像箴言書中的智慧人「不行惡人的路,不走壞人的道,要躲避,不可經過,要轉身而去,則必蒙祝福。」「但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箴4:18)祝你有個充滿愛和光明的明天。

解讀人生

思想、人格、行為、教育,拼湊出一個人的反應。 記憶中,我從小就在父母與親友的呵護中穩當地生活與成長。到美國留學後,才真正地領悟到人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一次,在我住的公寓中聚會完,大夥兒決定一起去圖書館K書。待大家陸續離開,我鎖了門,走出公寓,左右一看,漆黑一片,一個人影也沒。當時納悶了一會兒,這麼多人,怎麼會一下全都不見了呢?轉念一想,這麼黑,至少他們大夥兒在一起,安全上不會有問題。初到美國的自己,在恐懼的心情下,看到迎面開來的校車,二話不說就上了車。在圖書館讀了一會兒書,突然聽到一陣呼叫聲,「在這裏,找到了,沒事了!不用找警衛!」接著,我記得一張張又急又喜的臉龐在我面前閃過,然後是一陣陣的責難和關懷。「妳怎麼還會有心情一個人在這裏唸書?」「妳剛來美國,地方不熟,公寓那裏又黑,我們到處找不到妳,真把我們急死了,如果圖書館再找不到妳,我們就準備報警了!」當時,我對大夥兒的緊張又感激又虧欠,卻又有些迷惑。最後多虧了一位善體人意的學姊替我解圍:「我想我大概瞭解妳的情形,所以要大家先來圖書館找找看,結果真的在,沒事就好!」 我不是怪人 由於我人生歷練的有限,因而作出讓大家跳腳的事。對我當時的朋友而言,心中一定納悶:「這個亦文,怎麼這麼脫線,作出這種事來?」事實上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人的推理方式居然如此不同,也造成每個人反應上的天壤之別。然而,那位學姊適時的安慰,平靜的反應,幫助我在待人處事上的成長,並且也從她那兒得到自我肯定──至少「我不是個怪人」。 反應三步曲 雖然你我可能很少去留意,但是一個人的反應通常都經過下面推理的過程而產生:1.事情是因自己還是因別人而起?2.此事經常發生嗎?3.你對這件事能做些什麼嗎? 註1近年來北美發生多起的校園槍擊事件,引起各方激烈的反應。有責難父母疏於管教的,有歸咎於暴力滲透媒體的,也有認為槍械管制不當的,大家都希望找出肇事的元兇,責任歸屬弄清楚,才好解決問題。另外,若在公路上遇見一起車禍,你會如何反應?趕緊遠離現場,或是停下來看熱鬧,還是停下來,看自己能幫上什麼忙?經過推理的過程,若自認對事情無能為力,並與自己相關不大,對整件事的反應就會很低調。若自認能提供一些心力,姑且不論肇事者是誰,看見情形不對,視自己能力多少,盡力協助,這種則是積極主動的反應。 生命的反應──愛 當你看見路旁一起暴力傷人事件,你會有何反應?六四時,在天安門廣場,那個人為什麼要站在坦克車前?為什麼有人明知腹中所懷的胎兒是有缺陷的,卻仍堅持將胎兒生出來?有一個人想出個難題問耶穌,一個人該作什麼才有永恆的生命?耶穌就說了一個路旁暴力傷人事件的故事給他聽。故事中有三個人,兩種不同的反應。其中兩個人的反應是看見人受傷卻視若無睹,避而走開;另一個人的反應,則是盡一切力量去幫助傷者,甚至像看重自己的生命一般。(參考路加福音10:25~37﹞我們對生命的反應是什麼?是愛,還是冷漠?是滿有恩惠,還是總歸咎於他人?是願意犧牲奉獻,還是自掃門前雪?聖經記載,萬物都是藉著神所造的,生命在祂裏頭。這位生命的主是一位滿有恩典與慈愛的神,祂也要屬祂的人彼此相愛﹝約1:3~4;約壹4:7~8﹞。 企業家和小男孩 一位企業家和他的太太為了事業忙碌,幾乎精疲力盡。他們覺得必須休個假,因此就去了一個海邊的別墅。湊巧,一場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也同時蒞臨了這個海岸小城。聆聽著屋外的風雨,企業家躺在床上,不禁聯想到自己如這暴風雨般的生命,每天都承受著數不盡的要求與壓力。風雨逐漸退去,窗外恢復了寧靜,企業家不願吵醒太太,悄悄地離開別墅,到海邊觀看暴風雨後的情景。沿著沙灘走,他發現海灘上佈滿了被海浪沖上來的海星,被困在海沙上。只要太陽一出來,這些海星就會因失水而死。正思考之際,企業家發現一個小男孩正忙著拾起沙灘上的海星,耐心地一個個擲回海水。企業家向著男孩走去,問道:「小朋友,你在作什麼啊?你一個人再怎麼丟也於事無補,無法造成什麼影響,海星實在太多了呀。」小男孩彎腰又拾起一個海星,丟到海中,看著海星沉入水中,開心地說:「可是,對我丟到海裏的那些海星而言,它們卻是生死之別。」(Denis Waitley) 註2企業家看到的是責任和工作,很容易就覺得疲乏;小男孩看到的是生命,很容易就察覺出其中的希望。你所看到的人生是什麼? 向生命作出回應 耶穌為門徒洗腳,輪到彼得時,彼得說:「主啊,你要洗我的腳嗎?」耶穌解釋說:「我所作的,你現在雖然不知道,以後你就會明白。」彼得仍堅持:「你絕對不可以洗我的腳。」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就與我無分了。」彼得因而改口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都要洗了。」(約13:6~9)彼得對耶穌的要求,直覺的反應是不妥與不安,因此堅持己見。但是當彼得體會他的堅持會令自己失去珍貴的福份,就當機立斷,馬上改變自己的反應。要反應快,需要保持高度的調適能力。若是我們希望自己不會變成一個反應遲鈍的人,以致失去生命的祝福與活力,不妨試試下列的練習,以增進自己反應的能力:練習從人的臉部表情來判斷他行為和言語的用意,這需要一段時間重複的練習。猜錯不要緊,給自己更多一點機會和練習。練習使用前述推理過程,看看自己的反應是如何產生,是否有調整的必要。主動多學多問,收集相關資料,先自問所疑惑之處,不要單靠直覺。「人有了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5:12) 在我們對生命作出愛的回應之前,是否應當先肯定我們所擁有的是那會存到永恆的生命? 參考資料: 註1. Carlyon, William D. Attribution retraining,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7, Vol. 26 Issue 1, p61. 註2. 摘自 Swindoll, Charles R.. The Tale of…
Read more

你刺激我反應

我不必為你的刺激負責,但我要為我的反應負責。 應邀去夏令會當講員,我的心理只準備好去付出──透過宣講,豐富化會眾的心靈內涵。沒想到三年前美東南的夏令會,上帝竟然透過一個末期癌症病人臉上的笑容,豐富了我的心靈內涵。五百個會眾中間,靖荷的笑容最燦爛,笑聲最爽朗。當我得知她只剩幾個月可以活,那笑容更顯得深刻。「醫生說,我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腦幹,直腸的手術並沒有多大幫助,最可能是從肝開始蔓延的。無論如何,上帝已經給我許多快樂的日子,美好的家庭,每一天我都以喜樂的心迎接神的恩惠。」 大部份人接到癌症的診斷,都會陷入沮喪,眉頭緊鎖。然而靖荷的反應卻是那麼與眾不同,更突顯出她深受基督信仰薰陶的心靈,擁有何等神奇的內在力量,飛越了逆境。人類所司空見慣的反應模式,大體上遵循下列模式:癌症令我沮喪,而我所以患癌症,都怪父母基因不好。貧窮令我意志消沉,而我所以貧窮,都是政府的錯。失敗的婚姻令我悲傷,而婚姻所以失敗,都是那個狐狸精害的。事業的虧損令我愁苦,而事業所以虧損,只怪命運作弄人。前途暗淡令我落落寡歡,都是老闆壓抑了我的機會。 刺激?反應! 在這種模式裡,刺激(Stimulus)和反應( Response)之間,似乎有一種牢不可破的力量,驅迫人作出負面的情緒回應。丈夫說了一句抱怨的話,妻子自然是發怒回嘴。公式就是這麼簡單:刺激(Stimulus)e反應(Response)。我所以發怒都是對方刺激我的。這種說詞似乎從行為科學家帕伏洛夫(Pavlov)的實驗得到某種程度的支持──帕氏在每次餵狗之前都會敲鈴。一段長時間之後,狗被制約成一聽見鈴聲,唾液就開始分泌,預備進食。分泌唾液的反應已經和敲鈴的刺激連結在一起。在這模式裡,敲鈴是一種刺激,唾液分泌是一種反應,從刺激到反應的必然關聯性,從這實驗似乎得到佐證。 環境?心靈! 然而,有些人雖處貧窮卻仍能奮發向上,企圖以行動創造美好的明天。有些人雖罹患癌症,仍能以喜樂的心情迎接每一天的日子。有些人雖婚姻觸礁,仍能以溫柔的手腕,嘗試贏回丈夫的心。有些人雖事業受挫,仍能以寧靜的心境接受事實,並尋求東山再起的可能。有些人雖前途多舛,仍踏著堅定的步伐,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期待峰迴路轉。在這模式裡,刺激和反應之間,激蕩著一種創造能力,湧自他們內心的信仰,匯集成靈魂的力量,作出超凡的反應。他們都知道一件事──刺激和反應之間,並非有必然的負面情緒模式。在這兩造之間,人類擁有足夠的心靈自由,從良心、信仰、積極的思想,和創意能力來支取力量,作出美好的反應。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展現了這非凡的品質。聖潔的神被邪惡的人判處死刑──祂有權利破口大罵。和平之子被強橫的兵丁釘上十架──祂有權利咒詛。全能的神被盲從的群眾譏諷──祂有權利讓他們下地獄。然而,祂在十字架上呼出最後一口氣時,祂的口中仍流露出永不變質的仁愛:「天父,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在所遭受的刺激和反應之間,祂從內心的信仰和積極的思想,支取了力量,作出了正確的反應,完成了救贖大恩。祂相信愛可以化解仇恨,祂想到未來幾千年的歷史長廊,有億萬靈魂被這大愛感化的可能性。這信念和積極的遠見,組合成了超凡的力量。凡是信耶穌基督的人也可以享有祂的內在力量。我們相信祂所教導的信念:「愛你的仇敵」,因為愛可以征服仇恨。「饒恕得罪你的人」,因饒恕比報復更具有感化力。這些信念和依靠神美化這世界的決心,也會帶給你力量,作出正確的反應。 身處逆境?積極反應! 史蒂芬考維(Stephen Covey)在他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譯本《與成功有約》)這本書裡,稱呼這種作出正面反應者是積極的人(Proac-tive),負面反應者是消極的人(Re-active)。積極的人知道自己不必為環境負責,但要為自己的反應負責。他們在心靈裡依賴信仰,設定行為反應的模式,不管環境是順是逆,不管世態是炎是涼,他們總是以一貫的信仰力量,來實踐美化這世界的理想。我們一生難免遭遇逆境,積極和消極兩種反應模式,那一種更能解決問題,創造美好的明天呢?患上癌症,心情沮喪或以感恩的心迎接每一天,何者更能幫助當事人,享受生命的品質?身處貧窮,意氣消沉或更加奮發,何者更能創造美好的明天?婚姻觸礁,大作河東獅吼還是溫柔體恤,比較能挽回丈夫的心?事業虧損,嘆息時不我予或是尋求轉機,何者更有東山再起的可能?被老闆壓抑,從此怠工或積極努力,何者更可能創造前途?大部份消極的人(Reactive)抱怨周圍環境,積極的人(Proactive)為自己負責。消極的人忙著可憐自己的悲慘,積極的人忙著改善自己的環境。消極的人被情緒所支配,積極的人憑藉信念支配反應模式。消極的人看自己是犧牲品,看環境是不公平的,積極的人看環境是事實,看自己是可以超越環境的。你是哪一種反應模式的人? 惡性循環?善性循環! 消極的反應模式可能會製造惡性循環──正在青春尷尬期的兒子惡言頂撞你,你威脅要把他趕出家門,你大罵他不肖,你搜查他的房間看有沒有吸毒,你七竅生煙罵他呆瓜,都只會更加快他心理的離心力,更劣化他的不肖。積極的反應模式一定能創造善性循環──正像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以仁愛之心為祂的仇敵祈禱一樣──兒子頂撞了你,等到心情平靜時,你請他吃頓午餐,關心他學車,主動提供卅小時的免費駕駛課,談談他的開心事,表達對他上大學的財務支持,再趁機開導他如何處理情緒。這種依設定的原則來反應的模式,一定能拉近兩造距離,化干戈為玉帛,創造美好的人生。 改造反應?依靠信仰! 一個人的反應模式是多年從周圍的環境學來的。既然是學來的,必然可以靠再學習來改造它,積極反應者必須具備兩個重要的條件──以信仰作反應的道德指標,靠積極的思想產生正面的情緒力量──那麼,閱讀聖經並吸取其中美善的信念,作自己的行為指標,向它認同,並透過禱告來強化正面的情緒力量,我們的行為反應就會逐漸積極化。親子關係和配偶間的溝通,以及我們的職業前途,就會往美善的方向移動。上帝應許祂要賜福給依照信仰而行的人。當然,改造長年累積的負面反應模式,絕不是一蹴可成。但行百里者總得自足下開始。下列天恩七式蠻有效的,何妨試試──省察自己是哪一種反應模式。求耶穌幫助,遷出消極反應的國度,搬入積極反應的國度。開始建立閱讀聖經,背誦聖經的好習慣。在禱告中內心預先設定,下次遇見類似事件時,最好的反應模式 。唱詩歌來美化自己的情緒。相信依靠上帝的力量,可以改造反應的模式。下定決心,與神同行,以喜樂的心迎接每一天的日子。你不必為外在的刺激負責,你得為自己的反應負責。現在,我把球投給你了(寫了這篇文章刺激你),怎樣揮棒就看你的了。

贏家的反應

有個西洋拳的拳王,一生多采多姿,名利雙收。有人問他:「要成為一個冠軍拳手,最重要的是那一項要素?」這位贏家回答:「失敗了,再站起來一次。」 不管哪一種行業,要成為贏家,總要不怕失敗,跌倒了再站起來一次。想成為作家,投稿被退回,再寫另一篇。想成為企業家,踢到鐵板了,想辦法東山再起。想組織家庭,失戀了,鼓起勇氣再談一次戀愛。想得學位,落榜了,明年再來一次。想發明電燈泡,失敗了數千次,再試一次。 發明家愛迪生想找耐高溫的燈絲,來證明他的夢想──電流通過高電阻,產生高熱而發光。他經歷了數不清的失敗,但他堅持再多嚐試一次。今天,電燈泡照亮了全球億萬的家庭。 卡羅素年輕時,聲樂老師告訴他說,他不是唱歌的材料。他仍堅持了十幾年,白天在工廠做工,晚上學聲樂。有一天,他的機會來了,可惜他在彩排時破了嗓子,只有含淚離開戲台。某一次有個男高音病了,由卡羅素代唱,聽眾竟然噓他。但他堅持再站起來一次,卡羅素終於掘起,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男高音,在歷史上留下最美麗的歌聲。 華德狄斯奈向堪薩斯星期報申請當漫畫家,主編勸他放棄漫畫,並告訴他他根本沒有藝術天份。狄斯奈的第一套卡通「奇兔奧斯沃」大大慘敗。但他再多站起來一次,至終他的「米老鼠」贏得了世人的掌聲。狄氏所創立的狄斯奈樂園,風靡了全世界的男女老少。 贏家和輸家的一道重要分界線,在於面對人生逆境時,作如何的反應。有些文才不錯的年輕人,被退稿一次,就此停筆不寫。有些頗想創業的人,虧本一次,就放棄了理想。有些想結婚的人,失戀了一次,從此不再結交異性朋友。有些想學歌唱的人,老師一句批評的話,就此封住他的口。有些想嚐試發明新東西的人,失敗了幾次就撒手不幹。 一個人的反應,某一個程度上決定了他的人生際遇。本期《飛揚》探索「反應」這主題,嚐試從不同角度來看,一個人在不同處境中,怎樣作出正確的反應,來美化人際關係,來強化個人成功的機會。我個人常秉持一個信念──一個人不需要為環境的刺激負責,但他必須為個人的反應負責。依靠信仰耶穌基督的力量,一個人可以美化他的反應,強化他的人際關係,他離成功就更進了一步。 希望您喜歡本期的文章,並從中獲益、得啟發。懇請您為編者和作者祈禱,使我們有源源不絕的靈感和生花的妙筆,把更精彩的《飛揚》呈獻給天上的父神和眾多的讀者。

心靈的網路

心靈的啟蒙 科學家們一直到近年來才發現,嬰兒出生後,特別是童年時期的人生經驗,對人類大腦思路架構的形成,比天賦更具決定性的影響 (Newsweek, 2/19/1996)。每一個腦神經細胞都和其他成千上萬的神經細胞連線,建立起萬億個神經線連結(synapses or connections)。而這些連結的產生,是在孩童發育的各個階段,從視覺、聽覺、觸覺來的經驗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個網路系統。 心靈的可塑性 「對成人而言,經驗所影響的是行為,對孩子而言,經驗所影響的是心靈網路的建造。」──培理醫生,貝勒醫學院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許多鼓勵與豐富的學習環境,會為孩子日後的一生,定下成功的基礎。相反的,無論是身體或心靈在年幼時受到不斷的傷害,根據研究,這些受虐兒童大腦結構中的神經線連結(網路結構),比起有正常童年的人少許多,大腦中掌管情緒的區域(limbic system)也小了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註3】。因此為兒女提供一個安全,正常的成長環境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責任。若要進一步富化孩子的心靈,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個美好的親子關係。孩子的學習,無論是語言,推理或想像,都是從人際關係中啟發而來。另外,幫助孩子接觸美好的事物,聽優美的音樂,觀察大自然的生態,玩樂高﹝lego﹞或作手工,背誦好的文字作品,尤其是聖經,會在他們的心靈網路上奠定日後吸收類似資訊的基礎。 成年人的心靈網路 如同身體其他機能一樣,人腦功能的發育也有一個巔峰期,大約是在24到28歲之間,過了巔峰期的人腦,會自動以建立大腦的資訊網路來彌補功能上的不足。成年人的思考功能是否能繼續開發,一般會受三種因素的影響:1. 頭腦的體操愈喜愛動腦筋的人,思路就愈敏銳。賓大老化研究中心主任謝毅(Schaie)說,一個停止解決問題的人,遲早會變成一個不能解決問題的人。2. 疾病的影響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往往會使人變得被動懶散。因此對這樣的親友,除了表達我們的關懷之意外,也可以按他們的情況帶一些錄音帶給他們聽,幫助他們保持心靈的活力。3. 思考的彈性一個五十歲的人若能玩十五歲的遊戲,這樣的人絕對永保青春。凡是在老年認知能力高的人,都是在中年階段思考彈性度高的人。成年人的心靈,可以透過不斷的學習,來豐富化它的功能,保持它的活力。下列五項建議,可以幫助成年人活化他心靈的敏銳度── 建立心靈的資訊網路 1. 與上帝的心靈連結「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馬太六:29﹞人的創作靈感都是從捕捉造物主的奇妙創造而來的,特別是當我們與創造心靈的神建立起關係,我們心靈的網路自然也就更寬廣、心靈的敏銳度也愈高。2. 教育若有機會,就去學校選修一門課。教育會提供學生練習說與聽的機會,說與聽是心靈的一種獨特功能,對提升大腦資訊網路功能有富化的效果。3. 保持潔淨「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23。普渡大學教授凱爾(Dr. Robert Kail)說,成人大腦的發展,就像是一個成熟的電腦軟體,不斷在研發捉蟲的能力(debugging)。心靈網路的清潔,是心靈能發揮高功能的條件之一。因此需要常以真理﹝神的話﹞來檢查自己的思想意念。4. 結交益友朋友多的人較孤獨的人心靈的功能要敏銳許多。5. 多運動,少看電視謝毅博士在他人類老化的研究實驗中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對生活不同事物投入多的人,比一天到晚坐在電視機前面的人,更能保持智力。 心靈會饑渴 大腦有一個特徵,就是無法忍受真空狀態,大腦渴求資訊的供應。如果得不到新的資訊,大腦就只有將庫存的資料不斷取出來運用【註4】。耶穌曾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馬太四:4)心靈的成長,也需要許多外來資訊的供應,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往往「饑不擇食」,吸收了許多不健康的訊息而不察覺,不單對自己造成負面的影響,往往也對下一代造成傷害。神的話有清潔人心的功能,就如同電腦軟體中「自動校正」(debug)一樣。如果家中有一電腦網路專家,一定會讓你享受到電腦高功能的威力;如果我們將心靈連結到造物的主,必定也能體會到心靈功能的超級威力。 【註1】Lemonick, M.D. & Madeleine J. N.. Glimpses of the Mind, Time, 7/17/95 【註2】Costa-Giomi, Eugenia &…
Read more

心靈的故事

蜜蜂的七千個腦細胞,執行令你嘆為觀止的絕活。人類的一千億個腦細胞,擁有從自我躍向上帝的心靈能力。 過慣了都市車馬喧囂聲浪的人們,偶爾利用春天假期遁入山林避靜,眼見小鳥歌唱,蝴蝶翻舞,心中難免引起遐思──如果我不必煩惱企業成長率,可以像小鳥一般,翱翔於青山翠湖之間,該多麼消遙自在!如果我不必上朝九晚五的班,可以像蝴蝶天使一般,飛舞於山谷百合之間,該是多麼輕鬆瀟灑!不拿小鳥和蝴蝶作比,熙來攘往的人們有時也會羨慕小狗的知足常樂,一根骨頭就可以快樂一個下午。有時也會嚮往小貓的悠閒,有特權窩在舊布上打盹兒。真的嗎?小鳥碰上了頑童的彈弓,蝴蝶碰上了螳螂的利爪,小狗碰上了流行的瘟疫,小貓碰上了饑餓的野狼,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萬物之靈 人類雖然跑得沒有印度豹快速,沒有翅膀可以像蝴蝶一般飛翔,但人類的心靈卻擁有萬物所望塵莫及的能力,令所有動物欽羡不已的心靈想像發明能力──他能製造疫苗,對抗疾病。他能種植莊稼,儲備糧食。他能制定法律,規範社會生活常軌。他能使用文字,將文化資產傳承給下個世代的人。他能用語言教導人開發潛能。他能背誦九九乘法表。他能理解圓週率求近似值的方法。他甚至能想像侏儸紀孔龍爬行地表的情景,拍成電影。他能發明internet,提供網際網路的溝通管道。他能把山澗清水處理後,用管線送到你家的自來水龍頭。碰上傾盆大雨,小鳥可沒人類的特權,可以躲進宅宇裡靜聽雨打芭蕉。碰上流行病,蝴蝶君可沒人類方便,可以找醫生治病!感謝上帝,人類的心靈擁有奇異的能力!上帝創造人腦,想來花了不少心思呢。 蜂腦與蜂心 當然,動物的腦也很精巧,就拿蜜蜂的腦來說吧,雖然只有大約七千個神經細胞,但它能進行的精密工作,卻令人嘆為觀止──執行複雜的蜂巢責任:構築巢窩,計算六角形蜂窩的角度,餵養幼虫,保持乾淨,維持通風,修護。嗅覺:特別是分辨友蜂或敵蜂。視覺:可以看見光譜中從紫外線到黃色的顏色。方向感:可以估算太陽的角度,準確度在2-3度以內。報時:知道每天的時辰,準確度在卅分鐘以內。飛行路線:根據天空的亮度,地形和沿路氣味,精確來往目的地和蜂巢之間。重量感:可以估計所攜帶花粉的重量。溝通:從友蜂跳舞的頻率,知道花卉食物的距離。生活:分配每個蜂屋的食物。分辨力:分辨敵友,且攻擊敵方。聽覺:可以分辨其他蜜蜂所發出的聲音。註1如果蜜蜂的七千個腦神經細胞就能執行上述這些驚人的能力,那麼人腦的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當然可以執行更令人瞠目結舌的絕活。 人腦與人心 印度的夏坤塔拉女士 (Shakuntala),曾經表演將下列兩個天文數字相乘7,686,369,774,870×2,465,099,745,779得到18,947,668,177,995,426,773,730.只花了廿六秒就算出正確答案。荷蘭的克威廉先生(William Klein ) 計算一個一百位數字的十三次方根,只花了二分九秒就找到其數值。人腦在計算上的能力確實是蜜蜂和小鳥難以望其項背的。註2當然,人類的心靈,不只長於數學計算,他所能執行的複雜任務連天使都會讚嘆──從歷史學習政經的寶貴功課。處理人生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根據某些法則作出生活抉擇,使人生趨吉避凶。記得數千個朋友的臉龐,分辨各種動物的聲音,又能想像N次元的世界。製造飛機,航行世界各大城之間,加上發明各種專利品,改進人類生活。 人心與人靈 聖經所記載的人物故事,顯示出人類的心靈擁有更奇妙的第三度空間能力──第一度空間的能力是身體的功能,像蜜蜂的飛行與採蜜。第二度空間的能力是心思的功能,比如人類的數學運算,發明想像能力。第三度空間的能力是靈性的功能,以人類敬拜上帝的宗教能力為最佳說明。這種心靈的靈性能力可以從下列歷史例證窺見一斑:馬利亞竟然能和天使對話,被告知所懷的胎是至高者的兒子。她以順服的心稱頌神的恩惠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情願照主的旨意成就在我身上。」(路2:26-55)先知以利沙所在的多坍城被亞蘭王所派大軍圍困,以利沙心靈的眼睛竟然看得見,上帝派遣了滿山的火車火馬來保護以利沙的安全。(王下6:15-18)亞伯拉罕的心靈竟然聽見上帝的呼召,要他離開拜偶像的故鄉吾珥,去一個從未到過的地方,建立一個敬拜獨一真神的家族。上帝並向亞伯拉罕應許,他的後裔要發展成為許多國家。偉大的宣教士保羅,心靈的耳朵竟然敏銳到可以聽見上帝的啟示,導引他從小亞細亞的特羅亞,渡海到達歐洲的希臘半島,將基督教的福音傳到歐洲本土。 人靈與上帝 人類的心靈感受上帝的帶領,尋求上帝的旨意,與上帝靈裡溝通的能力,是最神奇的,也是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分界線。我們從未見過猴子唱讚美詩,歌頌上帝的仁慈,也未見過河馬聚集在一起,彼此分享上帝造物的奇妙。從未聽過騾子會向上帝禱告,也未聽說野貓被獵狗追得緊急時,向上帝發出求救的呼聲。從未見過麻雀教導牠的下一代說,敬畏神是一切智慧的開端。更未聽說長頸鹿在午餐之前,先向上帝獻上感恩的禱告。但我們卻見過放蕩大半生的浪子,回歸上帝懷抱所經歷的恬靜安息。聽過觸犯法網的罪人,向上帝懺悔時流下悔改的眼淚。我們也聽過平凡的人物在四面楚歌中,向上帝禱告所發生的神蹟。我們也見過鄉下老婦信靠耶穌十字架的寶血,享有赦罪的平安。多神奇的能力,人類竟然可以和看不見的上帝,建立如此親密的關係。從可看見的奇妙造物,推想到神奇的造物主;從次時空的萬物生存狀態,連想到超時空的上帝與天國;從短暫的今生,想像永恆的可能;從有限的自我,轉向無限的神。萬物中只有人類的心靈能夠做出這種超凡的跳躍,從有限躍向無限,從短暫躍向永恆,從今生躍向永生。這種心靈跳躍的能力,與智商高低無關,與情商的強弱無干,只要一顆謙卑的心靈,打開心扉,向坐在藍天白雲之上的造物主獻上感恩的祈禱說:「謝謝你創造了我,我以單純的心接受耶穌替我捨身流血的功勞,祈求你引導我一生,走事奉你的道路。我最大的喜樂就是,將來在天國得以看見你的榮臉。」這簡單的祈禱,就可以使地球上的一顆心靈,瞬間穿透百億光年的宇宙直徑,到達遙遠的永恆寶座,引動那坐寶座者的慈愛笑容。 註1. Anthony Smith, The Mind (NY: The Viking Press, 1984) p20 註2. Ibid., p212

金麵包的啟示

兵臨城下,權勢力量示威;婉言退敵,金麵包顯智慧。 小時候念書,有關中國語言文化的人文課程有論語,四維八德,公民與道德,另外是歷史課,介紹中國文化,朝代的更替,帝國的興衰。但是沒有一個課程是教導「智慧」的。甚至什麼是「智慧」,也沒有解答。在升學聯考出國留學的環境下,大概會背書能考試,聯考能進第一志願,留學獲有獎學金,攻得博士學位,應該就是有智慧吧! 學問與智慧 進入社會以後,不再是靠背書考試,除了學問,要會人際關係,要會辦事。光會念書的人,不一定就會做人、會辦事,更不一定能領導統御。既然學問不能解決許多工作上的問題,可見學問不等於智慧。傳統學院式的教育,只傳授學問,不傳授智慧。那麼到底什麼是「智慧」呢?智慧能教能學嗎?是天生具有的嗎?受洗成為基督徒,開始讀聖經,才發現「智慧」是聖經裡一個重要的主題。箴言一開始就說「所羅門的箴言,要使人曉得智慧。」,「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言1:2, 7)開宗明義的肯定,智慧是可以曉得可以學習的,從聖經可以學到智慧。以色列人讀聖經,深深為智慧所吸引,喜好智慧,追求智慧,甚至「對智慧說,你是我的姐妹。」( 箴言 7:4) 日常處世應對進退,智慧就像相依為伴的親密姐妹一樣,成為以色列人生活的一部分,好像孔孟思想影響一個中國人一樣。讀以色列人的歷史,發現他們沒有建立輝煌的帝國,也沒有建築聞名於世的長城運河,更沒有許多名蹟古物留給後代。但是藉著努力研讀聖經,尋求智慧,代代相傳,留下給後代的是無數教導智慧的教材。這些著作,就像「長城」,巍然地高聳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裡,照亮他們的後代。對以色列人來說,智慧的確是可以教導學習的。下面的故事,是以色列人教導智慧的教材之一,是虛構的,目的只在增加教學效果。 大帝國與女人國 亞歷山大帶著大軍東征西討,到了非洲深處,出乎意外的,遇到有一地方,全境都是女人居住掌管的地方。當亞歷山大大帝佈下大兵準備攻擊時,女人國的領袖來見他,對亞歷山大說「打這場仗,假如你勝了,殺了我們,那麼人們會說,亞歷山大只不過是勝了女人而已。但是萬一你被我們打敗呢?歷史會大肆記載,亞歷山大最後死於女人之手。」亞歷山大心裡想,這女人講的話是有道理。於是說「我可以放過你們,但請你們給我一些麵包。」過了不久,一條純金打造的麵包放在一個金盤上,就送來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看了一眼這閃閃發亮, 卻無法品嘗其美味的麵包。嘆了一口氣說:「你們是什麼樣的民族, 會用金子來做麵包呢?」「您從那麼遠的地方來,相信不會因你們那裡沒有麵包,因此我們以金子打造麵包,代表我們對您最高的敬意。」一個女人回答。據說,亞歷山大在離開時,在女人國入境的門柱上題刻著「我,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是個愚昧的人,直至來到這裡,才從女人國學到智慧。」 矛盾與平衡 什麼是智慧呢?智慧是要能在矛盾對立的選擇中,找到適當的平衡立足點。解決問題需要勇氣,可是不能太魯莽或太懦弱;要有尊嚴,但是不驕傲也不粗俗;要謙虛,不自大也不卑屈;要謹慎,不冒昧也不膽怯;要說話,不多言也不寡言;要用字遣詞,用得恰到好處。此外,有智慧還能化矛盾為合諧,化危機為轉機,絕處能再逢生。在亞歷山大與女人的矛盾對立中,金麵包代表的就是用智慧解決問題,找到的一個平衡點。如果女人國在亞歷山大要求麵包時,貢上可吃的麵包,那麼也就表示她們臣服於亞歷山大。亞歷山大不費一兵一卒,就戰勝了她們。 可是,她們也不能拒絕或得罪亞歷山大。於是她們按照亞歷山大要求的,換給他一個更昂貴的禮物。如此女人國還略佔了上風,因為她們把本來表示她們臣服於亞歷山大的麵包,換成象徵她們的勇氣和自主權的金麵包。在軍事上,她們也許比不上亞歷山大,但在政治謀略上,她們卻毫不遜色,而且略勝一籌呢。這故事說明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權勢力量:運用邏輯和智慧, 甚至能抵擋最強大的軍事武力。以色列的拉比喜歡在故事裡,用歷史上真實的人物,例如亞歷山大,來代表世上的強權力量,或十分難解決的問題。亞歷山大不是被武力征服的,沒有人能用武力征服亞歷山大,他是被女人的智慧所征服的。另外,在故事裡,亞歷山大知道他能從女人學習智慧,就虛心接受,甚至承認自己是愚昧的人。拉比要表達的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要能有雅量虛心學習,不管學習對象是男人或女人,強者或弱者,甚至是被你征服的人。 抉擇與真神 如何在矛盾對立中,找到金麵包?以色列人教導智慧的教材極為豐富,討論的人生問題範圍也很廣,可以提供我們許多尋找金麵包的線索和原則。但是對於有興趣學習的人,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要從認識獨一的真神和聖經開始。以色列人相信智慧是從神而來的,是神所賜的。如果說智慧是知道如何選擇,那麼進入智慧之門的第一步,就是要選擇敬拜順從獨一的真神,並選擇神在聖經裡所指導我們的道路。智慧的道路困難嗎?並不盡然,保羅禱告:「求主耶穌基督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弗1:17)只要我們願意謙卑信靠神,常常研讀祂的話語,並接受聖靈的啟示和照明。這位智慧的源頭,喜好公義,施行憐憫的神,已在聖經裡豐豐盛盛的預備了智慧的寶藏,就等待您去掘取了。

兩種寬恕

從食堂與伙食,連想到人生與人心。 我幼年就讀的學校是一所貴族(幹部)子弟寄宿學校。此類學校在外省幾乎是聞所未聞,僅僅在那些發達的省會才會有一間類似的設置。在北京,大概有十所這樣的學校。在這類學校裡,學生是清一色的官吏子女,其中不乏顯赫家族之後。由此,即使不提政府的重視,僅僅是這些出身,已經在學校的名聲裡加添了不可輕視的份量。 在這樣的學校中,我所就讀的學校仍然名壓諸校。其名聲的遠播先是由於足球(北京市少年冠軍),後是因為該校紅衛兵的劣跡,而引發關于該校真假參半的種種傳聞。有意思的是,第一公主(李訥)曾經在該校上學反倒很少有人知道。 食豐富的學堂 我在該校讀書的時候,尚屬國內的貧困年代。但是,食物的普遍缺乏似乎並沒有影響到校內的飲食。除了特殊供應以外,這個僅有小學和初中的學校竟然擁有自己的果園,魚塘和奶牛場。這恐怕使同處一鎮的最高學府都要感到自愧不如。由於沒有飢餓作背景,進餐在那裡便具有了「吃飯」以外的涵義。進餐明顯地被儀式化了。那是一所有軍隊背景的學校,進餐的時刻便會有一隊一隊(以班為單位)的學生在校園各處出現,高唱著軍隊裡流行的傳統歌曲向食堂齊步行進。 食堂座落在校園現代建築的那一半 (古代建築的那一半原係清朝皇帝的行宮) 。食堂寬大,進餐的區域不僅男女有別,而且長幼有序。餐桌方形,配有條凳。進餐前,炊事員已經將碗筷放在桌上,進餐的學生八人一桌坐定。然後,由組長用餐盆把菜肴取回,再分配給組裡的人。菜有餘時,便留在盆裡﹔待有人不夠時,再向組長要求加添。主食則用大餐車推入,由學生自由取用。用餐時不得聊天。餐盡,必須立即離開餐廳,以免干擾他人進食。整個進餐過程明顯受到軍隊傳統的影響,旨在強化學生的某種意識和習慣。 餐廳的食品並不是像後來外間傳言的山珍海味,不過是現在人們日常食用的家常飯菜。不過,在那個年代,大米白麵隨便享用,每日都有動物蛋白和蔬菜供應,飯後還常有水果,的確也算是特殊了。 外觀美麗的棗餅 菜肴既然多屬家常,也就沒有留下甚麼特別的印象。棗餅並非因其美味而化作我腦海裡的一片水域。棗餅是一張圓形的麵餅對折而成,故呈半圓形。在兩個半圓閉合之處,留有一條縫隙,頗似抿而不合的大嘴。三或四個紅棗從似合未合的嘴唇之間半探出身來。不知是在吞,還是在吐。皺褶的乾棗因高溫蒸氣的滋潤而膨脹,皮面光滑如玉。有的鮮紅如血滴,有的似紫似墨。光潔透亮的紫紅棗子在雪白麵餅的襯托下,像是鑲在羊脂玉上的紅寶石。 我因為笨拙,自幼對有殼有核的乾鮮果品素存畏懼之心。每次品嘗,肉和仁沒吃到多少,口舌指掌還要冒皮肉之痛的風險。若不是怕腹中滋生出一片棗林,我大概早已加入囫圇吞棗者流。不過,有些口齒靈俐的同學所見卻不同。他們因貪棗子的甜味,竟將紅棗從餅上摳出,裝滿衣兜裡,帶到餐廳外慢慢享用,卻將整個麵餅丟棄。到了全校大會批評這種不良行為時,我才知道原來竟有如此食趣不同者。以我這種笨嘴之人私下的判斷,為棗子這類費勁食物而冒全校之大不諱是很不值得的。 回味無窮的豆包 另一種仍在記憶裡回味無窮的食物是豆包。豆包和棗餅應該是同類食品。然而,豆包卻和棗餅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俗話說﹕「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褶當然是表面的文章。而肉餡才是包子真正的內容。這俗語的意思是說﹕一個事物的優劣不在其表面的裝飾,而在其內在的內容。豆包是徹底地不要表面文章。它的外皮是光溜溜的一面,完全沒有褶子之類的修飾。 豆包的餡子是豆沙,故而豆包也叫豆沙包。將小紅豆煮熟,攪碎,擠壓,然後加糖,即成豆沙。豆沙色澤溫和,呈暗紅﹔形狀微小可愛,如茸如沙。豆沙口感細膩,入嘴即融。其甜味含蓄,豆的清香自綿軟的淡甜里沁出,令人自有一番回味。糖包就不能和豆包相比。糖包走的是濃烈的路子。一入口,甜味濃重得「喉」人(北京話。意指過分的甜或鹹對咽喉的強烈刺激)。食過後卻無縈繞的餘味。并且,糖包的餡子屬於漫溢橫流的不安分之輩,全不似豆沙那樣溫和安祥。 浮華VS紮實的生命 有的人生如同棗餅,把自己那幾顆棗子都浮華地用在面上。一旦那幾顆棗子隨著過眼煙雲而逝,整個人生便被棄之若渣滓。有的人生好像豆包,功夫都下在裡面。越往裡品,味道越醇。不隨波逐流,也就不會隨流而逝。投在現世,也就留在現世。投入永恆的,才能在不朽裡收回。 基督徒的生命不也是如此,有的像浮華的棗餅一樣,外表十分虔誠,熱心愛主,也許每聚會必到,有服事必參與,卻忽略了內在靈命的培養,無法彰顯出基督榮美的生命。 有的卻像豆包一樣,外表雖毫不起眼,內在卻因與主緊緊相繫,就能活出榮美的基督徒生命,讓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基督徒信仰的美善。

棗餅與豆包

幼年就讀的學校是一所貴族(幹部)子弟寄宿學校。此類學校在外省幾乎是聞所未聞,僅僅在那些發達的省會才會有一間類似的設置。在北京,大概有十所這樣的學校。 在這類學校裡,學生是清一色的官吏子女,其中不乏顯赫家族之後。由此,即使不提政府的重視,僅僅是這些出身,已經在學校的名聲裡加添了不可輕視的份量。 在這樣的學校中,我所就讀的學校仍然名壓諸校。其名聲的遠播先是由於足球(北京市少年冠軍),後是因為該校紅衛兵的劣跡,而引發關于該校真假參半的種種傳聞。有意思的是,第一公主(李訥)曾經在該校上學反倒很少有人知道。 伙食豐富的學堂 我在該校讀書的時候,尚屬國內的貧困年代。但是,食物的普遍缺乏似乎並沒有影響到校內的飲食。除了特殊供應以外,這個僅有小學和初中的學校竟然擁有自己的果園,魚塘和奶牛場。這恐怕使同處一鎮的最高學府都要感到自愧不如。由於沒有飢餓作背景,進餐在那裡便具有了「吃飯」以外的涵義。進餐明顯地被儀式化了。那是一所有軍隊背景的學校,進餐的時刻便會有一隊一隊(以班為單位)的學生在校園各處出現,高唱著軍隊裡流行的傳統歌曲向食堂齊步行進。 食堂座落在校園現代建築的那一半 (古代建築的那一半原係清朝皇帝的行宮) 。食堂寬大,進餐的區域不僅男女有別,而且長幼有序。餐桌方形,配有條凳。進餐前,炊事員已經將碗筷放在桌上,進餐的學生八人一桌坐定。然後,由組長用餐盆把菜肴取回,再分配給組裡的人。菜有餘時,便留在盆裡﹔待有人不夠時,再向組長要求加添。主食則用大餐車推入,由學生自由取用。用餐時不得聊天。餐盡,必須立即離開餐廳,以免干擾他人進食。整個進餐過程明顯受到軍隊傳統的影響,旨在強化學生的某種意識和習慣。 餐廳的食品並不是像後來外間傳言的山珍海味,不過是現在人們日常食用的家常飯菜。不過,在那個年代,大米白麵隨便享用,每日都有動物蛋白和蔬菜供應,飯後還常有水果,的確也算是特殊了。 外觀美麗的棗餅 菜肴既然多屬家常,也就沒有留下甚麼特別的印象。棗餅並非因其美味而化作我腦海裡的一片水域。棗餅是一張圓形的麵餅對折而成,故呈半圓形。在兩個半圓閉合之處,留有一條縫隙,頗似抿而不合的大嘴。三或四個紅棗從似合未合的嘴唇之間半探出身來。不知是在吞,還是在吐。皺褶的乾棗因高溫蒸氣的滋潤而膨脹,皮面光滑如玉。有的鮮紅如血滴,有的似紫似墨。光潔透亮的紫紅棗子在雪白麵餅的襯托下,像是鑲在羊脂玉上的紅寶石。 我因為笨拙,自幼對有殼有核的乾鮮果品素存畏懼之心。每次品嘗,肉和仁沒吃到多少,口舌指掌還要冒皮肉之痛的風險。若不是怕腹中滋生出一片棗林,我大概早已加入囫圇吞棗者流。不過,有些口齒靈俐的同學所見卻不同。他們因貪棗子的甜味,竟將紅棗從餅上摳出,裝滿衣兜裡,帶到餐廳外慢慢享用,卻將整個麵餅丟棄。到了全校大會批評這種不良行為時,我才知道原來竟有如此食趣不同者。以我這種笨嘴之人私下的判斷,為棗子這類費勁食物而冒全校之大不諱是很不值得的。 回味無窮的豆包 另一種仍在記憶裡回味無窮的食物是豆包。豆包和棗餅應該是同類食品。然而,豆包卻和棗餅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俗話說﹕「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褶當然是表面的文章。而肉餡才是包子真正的內容。這俗語的意思是說﹕一個事物的優劣不在其表面的裝飾,而在其內在的內容。豆包是徹底地不要表面文章。它的外皮是光溜溜的一面,完全沒有褶子之類的修飾。 豆包的餡子是豆沙,故而豆包也叫豆沙包。將小紅豆煮熟,攪碎 ,擠壓,然後加糖,即成豆沙。豆沙色澤溫和,呈暗紅﹔形狀微小可愛,如茸如沙。豆沙口感細膩,入嘴即融。其甜味含蓄,豆的清香自綿軟的淡甜里沁出,令人自有一番回味。糖包就不能和豆包相比。糖包走的是濃烈的路子。一入口,甜味濃重得「喉」人(北京話。意指過分的甜或鹹對咽喉的強烈刺激)。食過後卻無縈繞的餘味。并且,糖包的餡子屬於漫溢橫流的不安分之輩,全不似豆沙那樣溫和安祥。 浮華VS紮實的生命 有的人生如同棗餅,把自己那幾顆棗子都浮華地用在面上。一旦那幾顆棗子隨著過眼煙雲而逝,整個人生便被棄之若渣滓。有的人生好像豆包,功夫都下在裡面。越往裡品,味道越醇。不隨波逐流,也就不會隨流而逝。投在現世,也就留在現世。投入永恆的,才能在不朽裡收回。 基督徒的生命不也是如此,有的像浮華的棗餅一樣,外表十分虔誠,熱心愛主,也許每聚會必到,有服事必參與,卻忽略了內在靈命的培養,無法彰顯出基督榮美的生命。 有的卻像豆包一樣,外表雖毫不起眼,內在卻因與主緊緊相繫,就能活出榮美的基督徒生命,讓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基督徒信仰的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