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現代人的哈巴谷書

雖然…然而,展現古先知的信仰底線。雖然…然而,寫出現代人的信心凱歌。 卓越的信心是──當一切都不順遂不如意時,仍能因救我的神喜樂。?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3:17-19 年輕的時候,被這段經文的詩 意深深吸引,並極其羨慕其中那股意氣豪情。立志要親身體會哈巴谷先知的生命經驗,要擁有那種兩袖清風、超凡脫俗的道德卓越感。背誦這些經節時,沉醉在革命家般激昂的情緒中,好像看見自己孤注一擲,放棄一切,跟隨耶穌的豪情。 結婚生子之後,才慢慢認識自 己。發現當生命中的人、事、物不照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展現時,仍能耐心等候神,安靜在祂懷中,並單靠救我的神喜樂,竟是那麼難的一件事。掙扎許久,才找到問題的癥結:信心不夠。好比雙手緊緊抓住自己認定的東西,愛情、事業、名譽、音樂、親情等,以為這些會為我帶來人生終極的滿足。 神的救恩在柴米油鹽醬醋茶此 起彼落的呼聲中,不知不覺成了錦上添花的奢侈品。當愛情褪色,青春逝去的時候,憂懼攫走了愛主的誓言,失去了這一切,生活頓時黯然失色,人生似乎再也沒有活下去的價值,遂用盡方法拼命去抓取,甚至弄得頭破血流。 直到有一天,主對我微聲呼喚 :「放手,放手。」我說:「主啊,不行,我一放手立即會粉身碎骨。主又說:「放手,放手,當你放手時我就會接住你,你若不放手,我怎能抱你到彼岸,賜你安息與恩典呢?」 生命會令人疲倦,是因我們拼 死要抓住自己認為不可沒有的世界,和它其上的一切。放手的功課很驚險,但卻是唯一得救的途徑。要能放手,必須相信上帝必接住你,且能賜你真正的滿足和安息。那樣,我們便能歡唱新哈巴谷的凱歌:「雖然婚姻不完美,先生(妻子)不懂我心,孩子也終必長大離去,家裡錢不夠,健康又不佳,事業頻受挫。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

終極願景

鷹眼神奇,願景更神奇;人眼奇妙,遠見更奇妙。 在空中翱翔的老鷹,具備非凡的視力,可以看見兩哩以外奔跑的兔子,且能準確地在一瞬間捕獲牠。 鷹眼 鷹的眼球內有兩個凹下去之處(centralis fovea),因此牠的焦點十分準確,加上眼球上的視力細胞(cones)細小而緊密,使牠對遠處的物體一目了然。鷹的眼睛位於頭部的兩邊,所以牠擁有二百七十度的廣闊視野。當鷹閉上眼睛的時候,眼瞼是一層透明的膜 (nictitating membrane),對牠的視線毫無影響。與老鷹相比,人的視野不及一百八十度,眼球上只有一個凹位,焦點的準確性限於二十呎以內,我們閉上眼睛的時候,什麼也看不見。 靈眼 人類的肉眼雖不及鷹眼來得準確和犀利,但造物主卻替我們加添了一對靈眼,使我們能看見未來的理想和景象,導引我們的全人找到生命的祭壇和人生的焦點。因著擁有願景的視力,我們可以看見從上而來的指示,展望未來的理想,跨越環境的諸般限制,透視生命中無窮的可能性,為個人不斷開拓嶄新的領域。 金恩的遠見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找到他能以死相赴的使命,他的生命就毫無意義。願景就是那個值得我們赴湯蹈火,不計代價,勇往直前的緣由。願景可說是我們心中熱切渴望實現的理想。人生難免遭遇許多事與願違的挫折,願景卻能幫助我們堅持生命的執著,不屈不撓地全力以赴。有了願景,人生便有了方向,我們的終極關懷找到了焦點,心中的豪情便有了委身的祭壇。願景更是我們信、望、愛三方面的匯集點。 耶穌的遠見 願景是「擺在前面的喜樂。」(來12:12)這未來的喜樂成為我們的盼望,不斷向我們招手,吸引我們向前。因此我們能忘記背後,不受過去的創傷轄制,不因路程上的重擔與纏累而顛仆,卻能專心積極地向前面的應許邁進。主耶穌被稱為信心的創始成終者,是因祂以自己的生命,見證了因著願景的喜樂成為信心的動力,使祂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與羞辱,完成了救贖的工程。這一幅以榮耀織成的願景,促使基督捨棄祂的生命,引動祂付出靈魂體的苦楚,也向世人展示出祂的信心,盼望與慈愛的極致。 約瑟的遠見 在奔向願景的路途中,如果我們深信神的大能與信實,祂必按祂的時候和方法引領我們達成願景,我們便能以積極喜樂的態度,面對每天的日子,也能以仁慈寬恕的心胸,對待周遭的人,正如創世記卅七至五十章所記載的約瑟一般。約瑟十七歲夢見兄長們向他下拜,這個夢卻招致他一生坎坷的命運。他的兄長因嫉妒而把他出賣到埃及,他在埃及為奴,後又輾轉被害下獄。卅歲那年,約瑟因替法老解夢而被提升為宰相,神藉著法老的夢向他啟示另一願景:七年的豐收與七年的饑荒。約瑟因此為埃及儲備充裕的糧食,使百姓免於饑荒。 當他的兄弟們到埃及購糧,向他下拜的時候,他看見第一個願景的實現。其後與兄弟們相認,兄長們羞愧難當,約瑟不但沒有苦毒報復之心,反倒以完全的寬恕接待他們。因為在約瑟的願景實現的過程中,他始終深信神的掌權,祂叫一切人的攔阻與惡意,以及坎坷的環境都互相效力,使愛神的人得到祝福。 華理克的願景 願景使我們對眼前的機會更加儆醒,敏銳地觀察環境中的每一個可能性。《直奔標竿》的作者華理克(Rick Warren)早於大學時期在一個培靈會中決志,獻身為傳道,會後講員為每一個決志者禱告,輪到理克的時候,講員感到聖靈的啟示,預言華理克將來的教會人數倍增,因而求神加添他力量。憑著這個願景,華理克在神學院時,已經為他將來的教會作祈禱及準備。即將畢業時,華理克決定要建立一所新的教會,並選擇植堂的地區,教會的對象等等策略。他的願景使他敏銳地觀察四週環境中的機會,他像衝浪者般緊緊騎在聖靈所濺出來的浪花之上,把教會帶進一個接著一個的高潮。十五年來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Community Church) 從一個家庭單位,增長到一萬五千人,成為美國歷史中增長最快的教會之一。 海倫的靈眼 願景為我們個人潛能的領域擬定疆界,超越感官與環境的限制。活在一個既無聲音又無色彩世界中的海倫凱勒,以她有限的感官,無限的意識、思想、創意和堅強的意志,為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添加了鮮明豐富的色彩與生氣。她認為世上最可悲的人,是那些只有視力,卻沒有願景的人。在「我所看見的前途」一文中,她分享自己的理想與願景。她希望獻上自己,幫助盲聾者的需要,她又為婦女發言,用文字頌揚生命。海倫凱勒終於學會了說話發聲,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獲大學畢業文憑的盲者。她留下了許多深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獲得無數的榮譽,更為盲聾者爭取到許多利益與關注。 最後,願景不僅讓我們的眼目向上看,注目神的啟示與指引;也使我們向前看,憧憬於將來的喜樂與榮美;更能讓我們向周遭的環境看,把握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以達成存在那刻的願景。 有願景的人也要向內看,以我們個人的恩賜、才幹、個性、熱情與神合作同工。使我們人生的每一個環節前呼後應,相轉相承,達成整全合一的作用。讓我們擁抱今天,展望明天,以個人的資源為代價,儘全力去獲取生命的冠冕。

遠見使命行動結果

一九六一年五月廿五日,甘迺迪總統站在國會廳裡,向國會議員和全國人民建議,送太空人登陸月球。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膽最不可思議的主意:「我相信美國應當努力,六零年代結束前,送人登陸月球,並安全返航。」 早在遠古,中國人就夢想嫦娥奔月,紀元160年希臘作家陸申(Lucian )也想像爬上廣寒宮。小說歸小說,想像歸想像,等到有人想玩真的,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被迫面對軌道、火箭、太空艙、電腦、登月小艇、返航切入角、氧氣、太空人食物,無重狀態等挑戰,人類才發現,登陸月球是有史以來最狂野的遠見。就像一個人從加州橫渡太平洋到達日本,又安全回游加州一樣的困難。 五零年代末期,美國和蘇聯之間正進行著太空競賽,美國落後一大段距離。蘇聯先成功地發射第一顆衛星進入繞行地球的軌道,接著又成功地發射載狗衛星進入太空。一九五九年蘇聯太空船首次脫離地球引力到達月亮。蘇聯在這一場競賽中領先,美國遙遙落後。 雖然有許多人懷疑登陸月球的可能性,一九六九年七月十六日,亞波羅十一號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開始了廿四萬四千九百三十英哩的星際旅程。四天以後,阿姆斯壯駕駛著登月小艇小鷹號,降落月球表面。五億的人類,當天眼睛看著阿姆斯壯的腳踏上灰色月塵覆蓋的月表,耳朵聽著他的曠古名言:「在我個人,這是一小步;在全人類,這是一大步。」 這項登月計劃許多人看為不可能,但它確實發生了。什麼力量驅動美國在八年內完成這壯舉?不是科技的進步,也不是冷戰期間蘇聯的威脅,而是一個總統的遠見,加上全國人民的努力。在事件成為事實之前,它先成形在夢想家的遠見裡。在歷史成為史實之前,它先成形在政治家的理念裡。在企圖創辦企業之前,它先成形在創業者的願景裡。偉大的人物有一種心靈的遠見能力(Vision ),從而形成他的人生使命(Mission),帶出他們的積極行動(Action ),產生歷史上的可貴結果(Realization)。 基督教的歷史可以說是這四個步驟的最佳榜樣: 遠見(Vision):耶穌看見人類認識上帝的大愛,從罪惡悔改,回轉歸向上帝,享有平安有意義人生的可能。 使命 (Mission ):祂願意自己犧牲生命,以寶血形成人類的救恩。 行動 (Action): 耶穌道成肉身為人,以三年內的時間訓練門徒,最後甘心釘死十架,成全救恩。 結果 (Realization): 兩千年歷史上萬千人類被神的大愛感化,歸依耶穌基督,成為天國子民。 我們這期的飛揚以 Vision (遠見,願景)為主軸,幾位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索遠見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所刊登的文章都符合飛揚的宗旨──生活福音化,福音生活化的前提。 您收到這期飛揚,仔細品味篇篇精彩短文,正是父親節時候,祝您們全家有個快樂的父親節團圓。

視力矯正

更新變化的心,不但能調整我們的價值觀,而且能重新詮釋輸贏成敗的定義。 有一天,和幾位尚在唸高中的孩子們聊天。 早已知道他們個個在學校都是出類拔萃、表現突出的風雲人物,不由得好奇的問問他們的志願,將來上大學準備選哪一科系。 『不知道!」一個男孩聳聳肩,毫不考慮的說。 『是不是興趣太多,一時無法決定啊?」我邊猜邊問著。 喔!是他媽媽還沒幫他決定啦!」一個女孩笑著揶揄他,引起大夥兒一陣爆笑,原本以為被取笑的男孩一定會糗得拉長了臉,沒想到他竟像遇到了知音一般興味盎然地說:「對呀,我媽一下要我將來去學醫,最好當外科醫生。一下又說還是去學尖端科技吧!因為最近新出爐的百萬富翁都是學高科技的。說不定過一陣子有人登陸月球,她大概又要我去當太空人了。」 「那麼你知道自己的興趣或神給你什麼特別的天賦才能嗎?」我好奇的問。 「誰在乎這些啊!」剛剛取笑那男孩的女孩甩了甩長髮撇撇嘴:「從小我就立志做個好老師,但我媽每次一聽到我這樣講,就會不屑一顧的說『沒出息!當老師能賺幾個錢啊!』好像賺錢多的行業才算志願似的。」 「阿姨,你的孩子將來的志願是什麼?妳看出神給他們什麼特別的天賦才能嗎?」女孩笑著反問起我來。 自我省思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不禁省思自己對兒女的志願究竟抱持什麼態度?忽然想起兒子三歲那年,有一天我開車帶他們外出,兒子指著窗外興奮的喊著:「媽,我長大以後要去開那種車。」 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天啊!那是輛又高又大的垃圾車!當時雖然力持鎮定,不動聲色的回答:「喔,好大的車啊!」心裡卻嘀咕著,這孩子怎麼這般胸無大志,不像別人家的孩子會雄心萬丈的希望將來能當美國總統。 順應潮流 和這些大孩子的一席笑談,看到他們對未來的茫然與無奈,才發現自己竟也列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近視眼父母行列中,以達到全A 成績,進入一流大學,成為對兒女的教育目標。不知不覺的便隨著世俗潮流來要求子女,卻忽略了教導孩子永恆價值的重要性。 孩子的天資各有不同,神為我們兒女所定的人生計劃也許非如我們所想的光輝燦爛,我們是否能以慈愛公正的態度來接受他們的平凡庸 碌?有智慧的循循善誘,讓孩子明白,我們基督徒的終極願景,便是讓神藉著我們的生命彰顯出祂的榮美。即使我們沒有類拔萃的才華,也無飛黃騰達的事業又有何妨? 矯正視力 首先,我要求神給我堅定的信心,讓我明白祂長闊高深的大愛,且深信祂永不失信,讓神的愛與聖靈的能力來矯正我的近視。讓我對兒女的期望不侷限在成績的好壞或表現的優劣上,當孩子向我「夢想大公開」的傾吐真心話時,即使多麼不符傳統,或不切實際,我依然能不假辭色,耐心的傾聽而不任意潑澆冷水。 抱持這樣的態度,我們便不會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與憧憬,強行套在兒女的身上。我們對兒女的尊重不但可以幫助他們建造健康的自我形象,而且能使他們確信自己在神面前的價值,而不致妄自菲薄。 倚靠神恩 藉著與兒女同心的禱告與追求,一起學習倚靠神大能的膀臂,可以漸漸挪去我們因近視而對未來的焦慮與茫然。即使前路看來崎嶇不平,我們依然能堅定不移的充滿勇氣與信心。 羅馬書12:2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若能憑著對神的信靠,矯正我們的近視,我們便不會再將兒女的志向與願景鎖定在飛黃騰達的狹窄範圍之內。經過更新變化的心,也能使你更自由寬廣,不但能適當的調整價值觀和透視力,且能重新詮釋輸贏成敗的定義。 經過這一番的省思和視力矯正,我們對兒女的期待就會較切實與合理。在日常的言行互動之中,態度便會較溫和,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融洽。讓我們與孩子在信靠神上同步成長,掙脫因近視所帶來的枷鎖與壓力,一起享受神所賜的寬廣與喜樂。

真理,相對vs絕對

相對真理,由流行時尚所決定,常因時改變。絕對真理,從耶穌基督而啟示,要求人委身。 身為一位職業病醫生,又兼具毒物學和法律的專業訓練,十五年來我經常受邀在法庭為極具挑戰性的案件作證。在每一個案件中,雙方的律師總不忘強調他們都是以合法的途徑來尋求案件的真相,每次我出庭作證也必須宣誓,願神幫助我所作的證詞句句是真。 為了在法庭作證的效力,我必須非常熟悉案件的實情,並能全盤性地澈底分析手邊的證據。我的證詞不但根據確實的證據,也必須有科學的知識支持。若是我沒有事先好好地研究,就不能讓對方的律師信服,我的證詞就毫無效用,會直接影響到真相的尋索。我有幸受過適當的專業訓練,加上實際經驗和基督徒信仰,讓我在作證之前能做充分的準備,以致不曾在法庭出過糗。 陪審員奇遇記 久前,我被地方政府徵召,在聖地牙哥高等法庭做陪審員。這次是我唯一的一次不以專家或評論員的身份,而以準陪審員身份來體驗美國的司法系統。 報到的那天早上,我等了一上午卻沒有被叫到名字。到了下午才被叫進一個法庭,坐上十二個陪審團位子中。法官對我們十分客氣,他向我們簡單地講述這個案子:有一個人正在汽車銷售處準備買車時,被該處的一輛貨車撞傷,於是他向法庭遞狀告了該汽車銷售處。 法官詢問了我們各人的工作、家庭背景等,然後原告的律師開始問我們問題。藉著各人的回答,她可以剔除那些對她的委託人有偏見的準陪審員,而只保留那些她認為對這案子較客觀、且較同情受傷者的人。另一方面,被告的律師也極力要求準陪審員要客觀。他也剔除掉那些因過去的經驗而對汽車銷售公司有偏見的人。最後該我了,一位律師問我,是否能摒棄醫師的眼光,而以一般人的眼光來分析傷勢嚴重的程度?我回答說,我無法不以醫師的角度,而以一般人的看法來面對這案件中有關醫學和科學的證據。我會用我的專業知識,客觀而誠實地分析這些證據。結果我被律師判了出局。法官指示我可以離開法庭,我就以這樣戲劇性的接觸完成了我的公民義務。 走出法庭時我心裡思忖,人人都要求真理,然而我們如何尋得真理呢?是否單單相信法官、律師、老師或專家告訴你的?我們是否盲目地相信電視廣告而買他們的產品?我們是否全盤相信新聞報章的報導?我們怎麼知道所謂的真理,是真的真理呢? 真理需要有回應 歷史和科學的研究顯示一般人根據下列的因素來判斷: 一. 知識:包括別人所研究出來的事實數據和資訊。 二. 價值:這是一個人多年來所累積的信仰體系、感覺,或態度。 三. 行動:有些人會採取行動去驗證他們所接受的知識和價值。 我們若接受某事是真的,便會調整我們的行為去配合這項真理。以日常生活為例,一個人是穿過大門進入房子而非穿牆而入的;以社交關係為例,如果一個人體驗到若能與配偶建立好的關係,生活就會和諧美滿,就不會輕言離婚;再以倫理和屬靈方面為例:我們說謊是以為自己能掌控一切,卻不知人生事實是掌握在那超乎我們之上的全能之神手中。所以真正明白真理會帶出新的態度,以致進一步影響行為,最終必帶來生命的改變。 一個認識真理的人一定會委身於它。真理是需要有回應和抉擇的,我們絕不能輕忽,不然一定會自食其果。至於一些可有可無的資訊或知識,就不能算是重要的真理了。就像今天美國的教育,只是在傳授廉價的知識和現象。這些「被認為是真的」的知識,並不要求抉擇或生活的改變。換句話說,俗世對真理的觀點,只偏重在物質和社交的範圍。 世人認為的真理 到底什麼是真理呢?真理這個字指明:1.對事實的論述一致,且與事實相符。2.事實本身(本體論的事實)。通常人們比較容易接受的真理型態有三種方式: 1.真理的價值由電視媒體和個人直覺所決定。沒什麼事是不能做的;只要你認為是對的、應該的、對自己有利的都可以做。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真理的中心在「自我」,有被害人討回公道的心態,欺善怕惡,不惜以謊騙為競爭手段。另外,只要是名人、有錢人所說的都錯不了,從不會問所聽到的論點是正確的嗎?對我們的生命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能夠帶來真正的和諧嗎? 2.第二種型態的真理是經由流行風尚、投票的結果、民主方式所決定的。自認為是這種相對主義守護神的精英份子,在文化界與社會中比比皆是。美國大學中就充斥著這種思想,芭巴拉史密斯在一九九一年三月的大西洋月刊 (Barbara Smith, Atlantic Monthly 3/91)中說:「世上沒有一種學問、準則或決定既是客觀的,又是正確無誤的。」再舉個例子:喬治巴納在他的書《老美的價值觀》(What Americans Believe) 中寫道:「有百分之六十七的美國人不相信有絕對的真理這回事。」所以,真理就變成了必須包容任何人與任何行為的相對主義。抱持這種後現代「凡事都可行」思想的人認為,所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都應該被同等看待與尊重(當然宣稱絕對真理的說法不包括在內)。連可能有「絕對」這回事都不是絕對的。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因為真理會因著時間、地點與涉及的人不同而改變。 3.第三種對「真理」的認定是把範圍設定在人能感受的感官知覺之內。對宇宙的解釋,若是超出物理與物質的認知之外是不被接受的;換句話說,超自然與所謂的靈界事物是不存在的。宇宙不過是一個巨大而反復運轉的時空體,任何東西都可能是神,當然人也可能是神。被造之物攫取了原屬於造物主的崇拜。這種自然主義的風尚,高舉並吸引了泛神主義者,同時也助長了「新世紀」異端(New Age)思潮的擴張。 耶穌基督的真理 我還發現另有一種真理,是如此的寶貴,對我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幫助,那就是基督的真理。它遠超過物理實驗或社會多數對事理真象的單純演繹推論,因為真理不應當受到我們知識範疇的侷限。因著神的存在才使得一切有了它的意義與認知的必要。法蘭西斯薛福 (Fran-cis Schaffer)把「真」理形容的很貼切,他說:「真理絕對到一個幾乎難以理解的地步。」這個真理必須要花時間思考與揣摩,它就在聖經中。當一個人面對神與世界有不同的價值觀時,他必須做一個決定,在兩者中作一個選擇。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能接觸到這個真理呢?經過多年的體會與探求,我歸納出一些追尋真理的基本步驟。這些步驟可以同時應用在真神的追尋與日常生活之中。 1.撇棄成見:抱持開放的心態,包括不喜歡的議題。 2.尋求真相:搜集詳盡資訊,即便實情可能會讓你感到不自在。 3.據實分析:以既定的程序,公正地分析得到的資訊。…
Read more

愛的神奇能力

愛擁有一種神奇的醫治能力,所以保持健康的身體,除了注意飲食,運動,食用維他命,看醫生之外,你還要在健康守則上多加一條:付出愛和接受愛。這可不是儒林外史的鄉野趣談,這是心臟科專家和譽滿全球的醫技大學多年研究的結晶呢! 賓州的卡內基美濃大學和維基尼亞大學做了個聯合研究,找來了276位健康的志願者,他們的年齡在18歲到55歲之間。把感冒細菌滴進每個人的鼻子裡,再觀察他們的身體反應如何。幾乎每個人都被感染,但不是每個人都展出感冒的症狀。那些孤獨沒朋友者,生發感冒症狀的可能,是那些被愛、人際關係活絡者的四倍。註1 瑞典曾研究了一萬七千名男士和女士,年齡介乎29歲到74歲之間。這項計劃進行了六年,瑞典研究的發現:孤獨者早死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出四倍。(註2) 以色列也做了類似的研究,找了八千五百名無心絞痛前科的男人。觀察多年,發現高度焦慮的男士,在未來五年患心絞痛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二倍。然而在問卷上──你的妻子是否愛你?回答「是」的男士患上心絞痛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愛人和被人愛似乎擁有一種奇異的能力,不但增進一個人的心靈福祉,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愛的醫治能力運作的原理,最可能依循下列途徑── 愛和被愛使人覺得生命很有意義,這樣的人通常都比較會保重自己,注意飲食起居和健康法則。 美善的人際關係使人心情愉快,內分泌系統狀態較佳,增進了身體的健康。如箴言十七章22節所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在人生困難的處境中,可以找到人傾訴,有人願意傾聽,有人同情支持,可以減少大部份的焦慮。 社交活躍的人,知道有人需要他,知道有人關懷,他們的求生意志力通常較堅強,勝過疾病的可能性較大。 根據以上的研究和解釋,聖經所揭示的幸福法則,可以在前述的醫學實驗和說明中,找到新的亮光── 1.努力經營一個親密相愛的婚姻,配偶之間的愛具有神奇的醫治能力──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你們的丈夫。(弗5:22,25) 2.和你的父母兒女保持一種美好的關係,他們的瞭解和支持是你所能得著的最大祝福──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你們作父母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弗6:14) 3.參加教會生活,歸屬其中一個團契或小組。有主內肢體可以彼此傾訴,彼此代禱,是你的寶貴資產──你們要彼此傾訴,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 4.信靠耶穌基督,相信祂對你有無微不至的愛,透過禱告把你一切的困難交託祂──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37:5) 為了你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福祉,何妨試試以上聖經的妙方。聖經不反對注意飲食、運動、看醫生和服用維他命。聖經只是耳提面命,指引我們一項簡單的幸福法則──愛上帝,被上帝所愛;愛人,被人所愛;向人傾訴,付出傾聽──可以為你創造驚人的福祉。 註1. San Gabriel Valley Tribune May 11, 1998 C3 註2. Reader’s Digest July 1998 P.46

願你是我永遠的朋友

二十年前深秋,肖君和我,結成天涯知己;兩千年前稅關,主和罪人,建立朋友情誼。 「我們要是不能做最好的朋友,就做仇敵吧。」這是我對同班同學肖君說的一句話,時在二十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那是深秋,滿城落葉,一地清風,明淨空闊的藍天上嵌著一輪白日。幾天前,我和肖君之間鬧得很不愉快,我傷害了他的感情,也傷害了我們之間建立不久的友誼,而這一份友誼正是我十分珍視的。於是,就在一天的下午,我們兩人漫步來到文科教學樓的後面,站在那裡爭論我們之間的友誼將何去何從。肖君誠懇地對我說:「我們將來就保持一般的同學關係吧。」我搖頭說﹕「不!不!」接著就有了我那一番話,「我們要是不能做最好的朋友,就變成仇敵吧。」 友情天地長 肖君苦笑﹕「你怎麼老是走極端呢?」 我嘆了一口氣,說﹕「那就是我,我也沒法子。」 肖君撓了幾下頭說﹕「好吧,好吧。」停了一下,他給了我一拳,輕輕的一拳,打在我的胸口上,然後,帶著一臉的無奈說﹕「你呀,你呀。」 就這樣,我與肖君成了最好的朋友,轉眼間,二十年過去了。 肖君,你於我亦兄亦友。在異國他鄉,與昔日的朋友相距都太遠了,只能在思緒與睡夢中相會,但我始終忘不了你。想起你的時候,我心中流動的是那一段沁透我心的美妙旋律—─友誼地久天長。隨著這旋律跳動的是我那顆赤誠的心,還有那不願言在人前的男子漢深情與惆悵。「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當斯世而同懷。」這話是魯迅先生說的吧。二十年來,我一直把你視為知己。人生知己難求,我得到了,這是上蒼對我的祝福,我感恩。 海外存知己 當年與肖君成為知己三年後,大學畢業了。別離時,我故作豪放,對他吟誦了一句中國文人都熟知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誰料到,這一句話竟被我說中了,我真的來到了天涯—美國。「海內存知己」於是變成了「海外存知己」,並且是地地道道的海外。「海外」這個詞,當年在大陸搞階級鬥爭的歲月裡,若是變成了「海外關係」,就有無窮的後患。現在雖不那麼嚴重,甚至有些吃香,但海外就是海外,隔著山重重,水重重,雲重重,人不能常相見。 好朋友落在海一角,天一邊,隔海隔山相望相憶,總有幾分無奈。不止「有朋自遠方來」成了奢望,就連有朋友之書信自遠方來,也由於其他通訊太發達而不多了。到美國七年,我曾三次回國探親,不算少了。但每一次飛機剛剛離開北京國際機場,我還是一陣心酸,忍不住問自己﹕「天哪!什麼時候我能再回來?」 知己何處覓 我那顆心牽掛的,是生我養我的故土,是在故土上生老病死的父老鄉親。活在親人中,我知道我是屬于家鄉的,我屬于你們—我的親朋好友,我的骨肉之親。無論我多麼疲倦,無論我如何傷心,只要是人在家鄉,就可以隨意地推開朋友的家門,隨意地找一個地方,然後隨意地躺下,閉上雙眼。我心知道,沒有人會怪罪我、討厭我。我知道,我旁邊會有一杯剛剛泡好的熱茶,耳邊能聽到輕輕離去的腳步。 幾十年了,走過了許多的地方,見到了許多的人,但像肖君這樣的人,我見得不多。見到了,又相知的,就更少。相知而又能掏出一顆心,以心相印,只能屈指去數了。相逢時一笑,捶一拳,拍拍肩膀,一切盡在不言中,心安寧了,知道自己到家了,這就是朋友。有這樣的朋友,不枉我二十年的思念,不枉我為得到這友誼而付出的心酸與痛苦。 我曾對肖君說:「孔夫子曰﹕『友直,友諒,友多聞。』聞多識廣,那是我心嚮往但作不到的,就像站在平原望著遠方的高山一樣。容得下「諒」字的那個心胸,我自愧不如你,心寬是你的長處,是你為人的厚道處。我與你相交,盼的就是作你的直友,經常挑你的刺,看見你的過錯就坦白地說出來,不管你願不願意聽。」 我還真的努力去作了。大學時 代,我還是個光棍,婚姻的經驗一點也沒有,但我就敢於在婚姻問題上一再向肖君提出忠告,也不在乎他聽了煩不煩。反正我認定我的角色就像一個牛虻,不時地刺好友一下。當然那也是因為我心裡有底,無論我怎麼刺肖君,他都不會往壞處裏想,即使把他刺痛了,他頂多也就是說「好了,好了」。他不會翻臉不認人,更不會絕情地大喝一聲﹕「推出去,斬了!」 傾聽的耳朵 這就是朋友,無論有多少風吹過去雨淋下來,挺直地堅立在那裡的,始終是一個堂堂的「信」字。與肖君交朋友的最大感受,也就是這一個「信」字﹕信得過,靠得住,什麼話都敢掏給他說。就像培根說的那樣﹕「對一個真心的朋友,你可以傳達你的憂愁、歡悅、恐懼、希望、疑忌、諫諍,以及任何壓在你心上的事情。」雖然肖君不是一個善於講話,用言語來安慰人的朋友,但是,當我在講述心頭的煩惱和靈魂的恐懼時,他總是用心地在聽。當我看到他目光中流露出的真誠時,我知道我是活在朋友的愛中,而非獨自在漠漠的荒原。 我想這種信得過的感受就是被人所接納吧。朋友之所以為朋友,就在於彼此能夠坦誠地接納對方,包括接納對方的缺點。 我是一個缺點非常明顯的人,特別是我的嘴,常常得罪人,自然也傷害過肖君,但他從來沒有怪罪我,更沒有懷恨在心。我也知道我的缺點是我生命中的黑影,但卻無力擺脫它們。在那次和肖君爭論之前的幾個晚上,我曾在校園旁的那片樹林中漫步了許多次,我問我的靈魂,你為什麼充滿了黑暗?為什麼你傷害最深的恰恰是對你最好的人,我似乎明白,但又不甚明白。 理解與接納 有一個周末的晚上,我和來自內蒙古的一個同學在肖君家喝酒,酒越喝越多,話越聊越長。他講起了他去世不久的父親,我說起了我那不幸被水淹死的小外甥,肖君則在廚房裡忙著,作了一道又一道的菜。我不知道我喝了多少酒,只知道最後大喊一聲﹕「不好,我要吐了!」然後就一直吐得似乎把胃裡的苦水都吐出來了。肖君那個鳥籠子大的房間被我弄得不成樣子。但肖君只是笑了笑,一邊收拾,一邊開玩笑說,「你沒有酒量,逞什麼能啊!」然後又誠懇地告訴我,不要喝悶酒,喝酒時不要老講傷心事。那時還沒有流行「理解萬歲」這個詞,但我知道這就是理解。朋友之為朋友就在於你能被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接納,就沒有朋友。 肖君家在本地,我家在外地。那時學校還常吃高粱米飯,害得南方來的同學老喊胃疼。雖然我是北方漢子,已經吃慣了高粱米,但肖君還是時常叫我在周末到他家改善改善伙食。其實我雖然饞肉,饞餃子,但我到肖君家吃飯主要不是因為解饞,而是滿足心靈的渴望,渴望家的溫馨,渴望得到兄長的愛。人心中有一種渴望,渴望被人接納。渴望在愛之中被接納,在理解和饒恕之中被接納。一個真誠的朋友,就是接納你的一個「家」。 生命之陰影 但是,無論怎麼好的朋友,也有無法接納的地方和時候。就像我和肖君,雖然我們親如兄弟,但也有不和的時候,所以有爭執,有辯解,會發火,會嘆氣。我為此也曾痛苦過、迷茫過。難道人與人之間,真的永遠不能彼此理解?高山流水般的完全接納,那只是人的一個夢嗎? 直到有一天,在生命中遇到了耶穌,我才明白了人為什麼彼此間不可能完全理解、完全接納。因為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有缺陷的人每一個生命中都帶著陰影,每一個靈魂都擺脫不了邪惡。 我也知道,我不該也沒有權利向人要求純粹的愛、完全的理解、無條件的接納。那樣的要求對於人來說是完全不可能作到的事情,簡直是強人所難。 罪人蒙接納 讀福音書,有一個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耶穌在出來傳福音時,有一次路過一個收稅的關卡,看到收稅人馬太。耶穌就對他說﹕「來跟從我!」馬太就起來跟從了他。耶穌──上帝之子,竟然要一個稅吏作他的門徒,這就是在今天的中國也是不可思議,因為我們都知道有多少貪污、受賄、敲詐勒索的事情在稅務局發生。但耶穌不僅收馬太作他的門徒,而且還到他家中吃飯,並且是和許多的稅吏及其他被認為是壞人的人一道吃飯。 耶穌知道他們是在德性上和靈性上都有病的人,知道他們是不被社會上的好人所接納的人,但他還是以慈悲的心接納了他們,願一生一世作他們的朋友,甚至為他們捨出性命。當保羅認識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禍首時,他曾深情地說:「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在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當我在祈禱中被耶穌無條件的愛所接納的時候,我知道耶穌是為我而死的,他愛我,願意作我的朋友,從今世直到永遠。 肖兄,寫到這裡,老弟恨不把我的心掏給你,讓你能看到耶穌。 好朋友耶穌 我的好朋友、好兄長,老弟對你說句心裡話﹕「雖然活了四十多年,但我們活得沒勁。我們既沒有成為我們渴望成為的人,也不能拒絕成為我們不願意成為的人;我們既不能完全地接納他人,也無法坦蕩地接納自己,更不願意被神所接納。我們似乎從來就沒有完全地接納一個人,也未曾被任何一個人所完全接納。」 不必怨命運如此殘酷,人生就是如此。我們不必對人苛刻,也不必對自己苛刻,那對自己、對別人都不公平。 但在人的絕望處有耶穌。他願意以無條件的愛來接納你我,我們所需要說的只是一句話﹕「耶穌,我願意做你的朋友。」 我的好朋友啊,有一句話,我不說你也會知道,我願你是我永遠的朋友。但有一句話,我不說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是否明白﹕「我願你我都做耶穌的朋友,這樣你就是我永遠的朋友,永不分離。」

鳳城最溫暖的冬天

才藝出眾的子女,帶給父母無上光榮;單純平凡的小然,揮灑出另一番生命。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5:8﹞暖陽之下的鳳城冬日,瀰漫著清新活潑的朝氣。人們渡過漫長酷暑的蟄伏,高興地迎向戶外開放的空間:打球的、散步的、騎車的、修剪花園的,盡情地流連在天地之中,灑下聲聲的喜笑和歡欣。鄰居朋友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一起把握住這可愛的時節,彼此分享愉快、輕鬆的心情。 這樣的悠閒和適意,真是生活中的期待,誰不想擁抱平凡中的自然,品味簡單的感動呢? 小天使 我們家的小然便是這樣一個單純的孩子,毫無心機的個性,配合著柔和及天真,總在人們的身旁打轉著,隨時等待給予一份自然的驚喜。他是個十歲的男孩,渾身的精力和興趣都投注在他人身上,也熱愛著所有「會動」的人和小動物。小然總是搶著照顧爸媽:倒水、拿枕頭、接電話;幫忙姐姐舖床、整理房間;為哥哥找作業、收拾書本玩具;為妹妹畫插圖、教功課。院裡的狗兒、貓兒和一大池的小魚,附帶著許多盆栽,都能享受他愛心的服務。小然喜歡做事情,更愛把好東西分給別人。 小主人 除了家人常得到他的好處之外,凡是進門的小客人都歸他陪伴,不必要求也勿需拜託,小然主動地帶著他們玩到盡興而歸,不時地還會把小東西塞給他們帶回家。往往,他會開心地報告著別的孩子各種優點,絕少批評和抱怨。 我們全家大小都愛聽他講述學校生活點滴,從他簡單的心思中,讓人驚訝於他質樸到近乎愚拙的快樂! 小歌手 小然並不特別聰穎,但他做事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充分地表現在學業練琴打球的方面,使他成為人人讚歎的「勤勞的小烏龜」,相對於哥哥「浮誇的敏捷兔子」,顯得極其可貴。他有著特別嘹亮的嗓門和優美的歌喉,配合著興奮的心,在家裡和教會中常聽到他飛揚的樂音,既高亢又純真。許多古老的讚美詩,都是他的最愛,因為他覺得唱歌給上帝聽,是他最棒的才能。 小榜樣 排行老三的小然,生活不免充滿了擠壓的張力,隨時可能被排除或忽視。尤其是過動的哥哥,總是佔去父母及他人的注意力,而霸道的妹妹又喜歡得理不饒人。有時,溫和的小然也會選擇固執和意外的沉默來對抗。這樣的時刻,只要能給予慈愛的擁抱,提出聖經的道理,或提醒基督耶穌的榜樣,他便會很快地以忍耐和寬容來回應。他很少為物質的需求向我們索要,容易滿足的他,常常慷慨地幫助別人。尤其是會主動地為人代禱,無論是生病得醫治、宣教士出入得平安、親友的歸主;小然可以幾乎毫無間斷地提名禱告。他的信心和恆心,激勵了許多置身其中的人們。特別是我們做父母的,不由地思量這個孩子難得的品格:「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12) 誰說只有成績優越,才藝出眾的子女,方能帶給父母安慰和喜悅呢? 即使,小然不太喜歡浸淫書本;做事慢條斯理、又常為了管閒事,拖延自己本份內的工作。 即使,溫和加上頑皮的他常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明證,使他少不了惹出麻煩。 即使,為了討好他人或幫人脫罪,他常會做錯決定,顯示出無法「以善勝惡」的軟弱。 小鏡子 小然並不完美,但他有一顆無偽的良心,並且容許聖靈在心中做提醒的工作。只要我們表示對他失望或責備他,小然會以安靜的淚珠和真誠的道歉相對。他給我們聆聽的耳朵而非爭辯的舌頭,使做父母的很容易接納他、相信他有努力改正的決心。 因此我們也能體會在天上的父,祂的心腸豈不更因我們的順服和悔罪而柔軟?祂的恩慈豈不更因我們的謙卑,而大大地發動憐愛呢? 如此看來,小然正以奇特的清純,把我們引向了完全不同的期盼和省思: 天父如何看待我們,做父母的就如何寶貴自己的孩子。看似平凡的外貌之下,可以隱藏著美麗而沒有皺紋的內心呢! 為何要求孩子比人強?為何盼望孩子出人頭地?為何不懂得欣賞孩子的獨特氣質?為何不謙卑地承認自己的複雜和偏執呢? 小神蹟 每一份生命都是神蹟,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的精心創作。我們做父母的,能隨意地把生命過程中一些不重要的成就或價值觀,塞滿孩子的心靈世界嗎?我們是否能容許平淡、溫柔、而活潑簡單的色彩,在功利的生活中盡情揮灑?我們能夠停下催趕的腳步,等候孩子以「不同」的時間表來成長嗎? 智慧的神,是個有耐性又細心的陶匠,祂將永恆的品味塑造在每一個祂所珍貴的生命之中。 藉著小然,我們開始珍惜每一份真誠,撿拾每一串笑聲,補捉每一天的單純,享受「不為了什麼」的快樂。 怎樣訴說這樣的感受呢?似乎是冬陽午後的任意淌洋,自自然然地,心中的溫暖和幸福就這般地滿溢了!

新娘的再生

最大的錯誤:和那人結婚;最大的轉機:與耶穌相遇 他冷冷的說:「從今以後,你我都自由了,各走各的路…」然後絕決的轉身離去,門碰一聲彈回來,她整個人一震。好一陣子,才發現淚洩滿了一臉。 那張紙模糊地在遠方躺著,隔著淚眼,她無法看清它的真實性!這究竟是真的解脫?還是永遠揮之不去的惡夢呢?沒想到從紅毯的這一端走到另一端,會是如此短暫的一場鬧劇… 留學生的孤寂 那年冬天,樂苓隻身來美,舉目無親的環境裡,滿眼所見盡是皚皚白雪,白天下,晚上飄。關在斗室裡,她瘋狂的想念南台灣溫暖的陽光,和海洋彼端的親情友情。趴在暖氣不足的小室內,她拼命的寫信、寫日記。 開學了,見到班上唯一的一張東方面孔,心裡突然跳動起來。 「我叫張圓珠」,那女孩走到她面前自我介紹:「我是從香港來的。」帶著廣東腔的國語,在她心裡注進了暖意。 圓珠的個性和她名字一樣,大而化之,無憂無慮。總聽到她的樂呼呼笑聲,從這頭滾到那頭。她最看不慣樂苓成天踡在斗室裡。「長期下來,沒病也會悶出病來。」她圓眼一眨,拉著樂苓就往外走,她帶樂苓去看電影、聽音樂、參加同學會。就是在那次同學會裡,她第一次遇見了志輝。 白牙齒的那人 「他叫蘇指揮,哈,我的意思是他是個十分熱心的人,很多活動都靠他負責與幫忙。」圓珠嘰哩呱啦的介紹了一大串。 樂苓看著他一口白牙,那晚的日記上寫著:「今天認識一個人,他的牙齒很白。」 白牙齒的那人個性倒很急。隔天就打電話來:「我是蘇志輝,聽說妳很喜歡音樂,這個週末有一個音樂會我想邀妳去,肯賞光嗎?」 倉促間,她不知該不該答應,正躊躇時,對方倒替她作了決定:「那我中午來接你好了,音樂會下午三點開始,我可以先帶妳去附近的那家餐館吃飯。」 在進餐中,志輝報告了自己所有的身家背景,甚至包括了小學參加了幾次演講比賽、高中曾經有一次逃學去看電影,被記了小過,大學當過辯論社社長… 那頓飯她吃得很安靜,卻聽得很忙。志輝卻不知何時已吃得盤底朝天,全不像是整個談話的主角。 另一半的舌箭 真正見識到志輝的快脾氣,和他犀利的話鋒,是結婚以後了。他那勢如狂風暴雨的脾氣,和扎人不見血的說話技巧,讓她訝異自己婚前的盲目。 樂苓有時十分驚奇,一個人的外表和內心的差距怎會如此巨大?志輝外表斯文,像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人群中十分活躍,許多活動都熱心參與,似乎是個熱心腸的人。然而在家裡罵起人來,那一串串的用詞,卻讓她咋舌,彷彿從小到大就使用慣的流利。更有甚者,他還會使用暴力。第一次看見他發脾氣,摔碎一個花瓶的時候,她嚇得呆愣許久,無法相信這是她選擇託付一生的配偶。 志輝追求她的時候,她正開始參加一個教會的查經班。志輝也陪著她去,她心裡想:一個願意去教會的男孩,應該不會太差。 後來她才發現,他連信教也能偽裝。他能在教會和人一起說阿們,回過頭來卻把教會批評得一無是處。婚後他曾陪樂苓去過幾次教會,後來就少去了。他的托詞是:「反正妳這個貨已經到手了,而且我現在可沒時間再去應酬那些人,不過妳可記得偶爾去幫我拉點關係,有利於我的事業。當心點,別壞了老子的大事…」他惡狠狠的看著她,讓她不寒而慄。 結婚後,她每天感覺好像小孩撕貼紙,每撕一層,就多一層恐懼。加上他動不動就流露出來的粗暴,讓樂苓更害怕他那尚未被她認識的陰沉。 火山口的生活 她常常懷念起婚前的那段孤寂日子,那時雖孤獨,到底是自由的。而現在她夜裡常常作夢,夢到一座活火山。火山不定期爆發的時候,她就大哭大喊的逃跑,卻總是來不及,被噴濺得一身灼痛。 一結了婚,她就瞭解志輝全然不是一個憐香惜玉的人。剛開始的時候,志輝對她大吼大叫,她嚇得淚流滿面,志輝卻仍像瘋了似的命令她:「不許哭,不許哭,我從小就看我媽哭到大,結了婚又看妳哭,我的命都是給妳們哭衰的。」 後來她才從志輝的姐姐那兒,隱約知道志輝的父母感情一直不睦,父親最後終於拋棄了他們母子。志輝的心靈受了相當的刺激,性情從此變得十分偏激,感情方面也缺乏安全感。可是知道這一切,終究也太晚了。 走過了禮堂,渡過了蜜月,她才發現志輝的蠻不講理。他的性情陰晴不定,喜怒難測。他發脾氣罵人的時候,她不可回嘴、不可流淚、更不可奪門而去,或相應不理。 獨自一人的時候,她任由自己的淚流了又流,洩滿了一臉一身,卻仍無法掙脫心中的痛苦與糾結。她怎麼會任由自己的率性與驕傲,把自己的一生弄得如此狼狽?才結婚又想逃脫,她還有什麼顏面去面對家人與朋友呢? 枯萎了的玫瑰 她開始把自己深深地埋藏起來,除了上課,完全封閉於人群之外。潛意識中,她狠狠的懲罰自己,刻意把一顆心鞭撻得血淋淋的,彷彿這樣才能使自己永遠記得,有些事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來學習的。 她的自我封閉,更激怒了志輝,他動不動就踢她坐的椅子:「我是娶了個行屍走肉,還是活死人,一天到晚像個啞巴似的,既拿不出抬面,放在家裡也嫌礙眼。」 那晚他喝得醉醺醺回來,才進門,看見她,就嘩啦嘩啦的把廚房抬子上的玻璃杯全掃到地上。 「我今天就非把妳這死鴉子打到開口為止,看妳到底是裝死,還是真想死。」一巴掌揮過來,她的嘴角立刻感到一陣血腥,第二天嘴角腫得無法進食。這一次她對自己的婚姻徹底的灰了心。 半年後,當她知道志輝和那個「別人的老婆」已經私下有染後,她的心更全然死寂了。 志輝提出離婚的時候,她忍不住憤怒,這豈不是作賊的喊捉賊嗎?難道她該這樣輕易的任他予取予求的痛快嗎?若不,難道自己對這段婚姻還有什麼眷戀嗎? 志輝早已搬了出去,「妳什麼時候想清楚,就在離婚證書上簽個字。」冷冷的一句話,就把過往的愛恨情仇斬釘截鐵的作了了結。許多個夜晚,她躺在床上,心中受痛苦、矛盾、仇恨,各種情緒煎熬,睜眼至天明。 守著淒清的月色,樂苓覺得人生已到了盡頭。她一下子消瘦下來,像一朵枯萎的玫瑰,了無生意。 困境中的轉機 這天下了課,她無措的走在街上,只覺得天地悠悠,卻無自己容身之處。腦中轟轟的,好像在暗無天日的隧道中跋涉,好累,好累。「樂苓是妳嗎?怎麼把自己弄成這個樣子?」忽然,有人抓著她的肩膀大叫,她一抬頭,原來是梁姐,以前參加那團契的輔導。 梁姐的臉上閃著關懷的光采,太亮了,她的眼睛看著看著就流下了淚,一直流,止都止不住。直到坐在梁姐家熟悉的小客廳裡,啜飲著她端上的熱茶,一絲暖意才稍稍刺激她木然的神經,又甦醒過來。 「有什麼困難嗎?」梁姐柔聲的問。她搖搖頭,該從何說起呢?…
Read more

EQ

It is the emotion which drives the intelligence forward in spite of obstacles. Henri Bergson 在困境中,情緒是推動智能向前的力量。 The energy that actually shapes the world springs from emotions. orge Orwell 塑造世界的力量源自情緒。 If IQ tells you what a person can do, EQ tells…
Read more

如果我是一隻小鳥

我感謝神為我預備雙翼,可以翱翔青天,享受千古浩瀚的創造,放眼天下,近觀晴雨,遠眺蒼海波瀾。 我感謝神為我構築鳥巢,可以經歷四季,浸身雷雨,接受晨露暮靄的洗禮。 我感謝神賜我感官,可以品嚐泉水的甘甜,享受百果的芬芳,欣賞江山的壯麗,感受溪流的秀美。 我感謝神賜我生命,可以驚訝於大自然的和諧、精準和變化萬千。享受到宇宙間的無限資源和豐富。 我要向大自然宣告,神創造的奇妙。 我要向銀河外環歌頌,創造主的智慧和美善。

情感智慧風雲錄

IQ(智商)使你被僱用; EQ(情商)使你被升遷 時代雜誌九五年十月二日該期,花了相當篇幅探索情感智慧(EQ)。傳統上人類智慧以IQ為測量指標,可惜IQ只測量人類推理思考能力。該篇文章探討智慧的另一層面,情感智慧與成功之間的關係。 EQ與人生 文章一開始,作者提出幾個有趣的問題– 為什麼小時同樣聰明的兩個孩子,長大後有人成功,有人失敗? 為什麼最聰慧的孩子,至終不一定是最有成就者? 為什麼我們第一眼會喜歡某一個人,不喜歡某一個人? 為什麼遭遇困難時,有人能衝破橫逆,有人會意氣消沉? 為什麼結婚後,有人會鶼鰈情深,有人會水火不容? 海綿糖的實驗 現在行為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了答案–海綿糖實驗的啟示: 多年前行為科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有位幼教老師,把她幼稚園四歲的小朋友一個個叫進一間教室。談了一些話,然後找個理由出去一下。出去之前,囑咐小朋友:「老師出去一下,還會再回來,你看桌上有兩顆糖果,如果你想吃糖,你可以拿一顆。可是如果你等到老師回來,你就可以得到兩顆。」有些孩子抵抗不了糖果的誘惑,拿起一顆糖吃了。有些孩子也想吃糖,但為了求取兩顆糖的報償,他們閉起眼睛躺在地上,或唱歌或假寐,直到老師回來。 十幾年過去了,這些孩子上了高中,兩種人的表現差異相當巨大–那抵抗不了糖果誘惑,吃一顆糖的孩子,大體上孤獨、容易挫折 、固執、缺乏勇氣面對挑戰,在壓力之下不知所措。得兩顆糖的孩子,大體上適應力強、人緣好、富冒險進取精神、滿有自信,人格可靠。大專聯考成績(SAT)兩者相差 210分。兩種人的主要差別在於,一個人能否控制現在的情慾,以求取將來較大的報償。這種人年輕時肯寒窗苦讀,至終出人頭地。另一種人聽從情慾的衝動,先享受再說。他們為了現在享受,刷信用卡賒賬,付高利息,財務窘困,甚難翻身。 EQ的領域 哈佛大學的教授但以理高曼(Goleman ) 給情感智慧畫下三個主要的領域– 1.瞭解自己的情緒感覺。知道並認識自己的情緒,且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因情緒作錯誤的決定。 2.替別人的情緒感覺設想。敏銳於觀察別人的情緒,擅長於人際關係相互作用的動力,會經營人際關係,贏取別人的合作。 3.善用自己的情緒力量。遭遇困難時,能堅持到底。碰到挫折時,能保持情緒的穩定,堅定地克服困難向前行。 畢安帝的故事 世界級的游泳健將麥修畢安帝(Matt Biondi),他的故事最能說明情感智慧如何影響人生成敗。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會時,許多人看好畢安帝可以勇奪七面金牌。沒想到前兩場比賽馬失前蹄,成績慘不忍睹。有一些評論員認為畢安帝不可能從低谷反彈回來了。但隨隊行為科學家撒立曼對他深具信心。撒教授曾為美國游泳國手做過情感智慧測驗,發現畢安帝擁有超凡的積極態度。面對失敗時,不會意氣消沉,反倒游得更快。果然畢安帝在接下來的五場比賽中,奪取了五面金牌。 時代雜誌這篇文章估量說,一個人的成功,20% 來自智商(IQ)80%來自情商(EQ)。在事業生涯上,情商比智商更具決定性的力量:智商使一個人被僱用,情商使一個人被升遷。 聖經的智慧 行為科學家這幾年所發現的道理,有關情感智慧、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二千年前,提摩太前書三章1-7節所討論的屬靈領袖品質,已經清楚說明了。下列分析圖表所歸類顯示的屬靈領袖必備品質,大部份和情感智慧有關,只有善於教導和智商有較大關聯。 屬靈領袖品質十二項 (提前三:1-7 ) 品質 現代語言 一個妻子 愛情專一 節制 控制衝動 自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