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Author: 黃元亨
October 4, 1998
問君工作降級時,誰能微笑? 問君生離死別時,誰能感恩? 一九九零年時,湯瑪士是我服務部門的新升任副總監。他在這個機構已服務了三十二年了。自從他大學土木系畢業後,就開始了土木工程師的生涯。事業倒是一帆風順,四十歲就當上了設施工程設計部經理。手下有建築、結構、土木、機械、電機等工程師,加上工地監工,少說也有七、八十人。 這個部門主管所有當地地方政府的設施工程之設計、保養、維修及監工。而這個地方政府是全美最大的地方政府之一,所監督管理的建築物,包括有監獄、警所、醫院、法院等四千餘幢,因此,他肩負的責任相當重大。 工作降級?微笑! 湯瑪士自幼生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是美以美會的宣教士。因此,他從小就接受美好的基督化教育。他的妻子伊芙琳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早年他們領養了一子,後來又生了一對兒女。 我在五年前認識他時,他的老二剛大學畢業,學的也是土木工程,進州交通部工作。女兒雪莉獲得籃球獎學金,進了河濱郡的一所教會大學。一談起他的子女,就像多數為人父母的一樣,常引以為豪。 九三年機構改組時,湯瑪士被降級了,他又回到設計部經理的職務。我雖然在他的手下工作,卻很少直接接觸他。唯一令我詫異的是,他仍不改笑口常開的爽朗態度,似乎不把降級當一回事。我納悶著,一般人被降級,總會發勞騷,一付抑鬱不得志的樣子,他怎還能笑得出來? 女兒血癌?感恩! 就在這時,他心愛的女兒被診斷患了血癌,必須暫停學業,球也不能打了。湯瑪士每週都得送女兒去日落大道的凱撒醫院治療。單位裡經常見不到他,但他一在場,總是談笑風生,不見鬱悶氣氛。 不久,湯瑪士的女兒治療有了起色。血癌被控制住,雖無法繼續打籃球,仍可繼續她的學業。她轉學到聖地牙哥海邊的一所教會學院。過了幾個月,我和湯瑪士夫婦一同參加在聖地牙哥舉行的土木工程師年會,會中見到他女兒。頭髮雖脫落了不少,卻仍神采飛揚,口中盡是唱著詩歌。全家人歡笑、感謝神的態度依然。 後來由於工作關係,我和湯瑪士接觸日多。有時因我個人在工作觀點上與同事不同(包括湯瑪士),心裡不太舒暢,難免也溢於言表。湯瑪士大概也注意到我的失意感。他雖不盡同意我的觀點,卻同意等到加州大學試驗有了結果後,再決定機構的政策。 承受壓力?擇善! 九五年初的加州大學試驗報告,證明了我的觀點和構想正確。他立刻表示願意全力支持。但絕大多數的工程師同業,卻仍不改根深蒂固的北嶺前設計觀念。由於機構的政策改變,引起了上級的關心,工業界也因怕這改變會影響其他政府機構的立場和政策,開始對我們施加壓力。湯瑪士身為部門經理,自然是首當其衝。 為了必須經常準備回應上級和工業界的詢問和質詢,我也必須經常到其他機構及協會演講和討論湯瑪士和我花了很多時間預備材料,這事也讓我見識到他擇善固執的一面。我們偶而也分享聖經的話,他對聖經章節知之甚熟,常能順口引用。我對他的認識,及彼此的關係也因此更加深、更親近了。 生離死別?安息! 九七年夏天,湯瑪士的女兒血癌又復發了,三個月來病情時好時壞,他必須經常往日落大道的醫院看女兒,辦公室裡難得見到他的人影。他若出現時,則仍喜樂如常。談到女兒的病時,他說:「我們盡我們的力量,其他的交給神吧!」 九月中他的母親也進了日落凱撒醫院,祖孫卻無法見面。十月底他的母親去世,十一月他的女兒也走完了短暫卻豐盛的人生旅程。 在他女兒喪事禮拜中,雖莊嚴肅穆卻不悲傷,哥哥湯姆追述妹妹是虔誠的基督徒,也是好妹妹,主必悅納她。輪到父母講話時,伊芙琳出來代表。她放映了好幾段影帶,我們看到她女兒的一生,完全是在教會裡活動。聖詩是她的最愛,臥床數月,從未低沉沮喪,失去信心。她不斷持守對神的信心和盼望,因為深知一切都出於神,在神裡面才有盼望。只要有親友來訪,她都要求一同唱詩,頌讚崇拜神。 最後一刻來臨時,她就在家人的詩歌聲中安息主懷。伊芙琳一直面帶笑容,以愉悅的語氣講述女兒的生平。講到最後時,她的眼淚終於忍不住奪眶而出。 她說,她曾問神:「你為什麼讓這麼好的女兒,這麼快就離開我們呢?」接著她立刻以愉快的聲音回答自己:「神啊!抱歉,我忘了雪莉也是你心愛的兒女,你會照顧她,就像你看顧我們一樣。感謝你讓這位可愛的小天使陪伴我們廿一年。由於你的恩典,這廿一年,我們過得是何等快樂和豐盛啊!」全場靜默,然後伊弗琳和家人、親友一起合唱聖詩。場面真摯感人,多美的見證啊! 美好見證?學習! 看到這一家人的見證,令我沉思良久。在美國的許多華人父母,因為本身受過高等教育,也從事各種高級專業工作。因此無不期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光宗耀祖。最好像關穎珊、張德培一樣,或者要有很高的GPA或SAT成績、得西屋獎、諾貝爾獎等等。其實我們該省思,加諸於子女的期望,是否為的是要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志向或美夢,來彌補我們的挫折與失意?當我們冠冕堂皇地說是為他們好時,是否私心懼怕我們的期望落空,有失面子? 身為父母的我們,到底應當如何看待神所託付給我們的兒女?與他們有美好的溝通和關係?怎樣按著神的心意教養他們?實在是我們這代華人父母該學習的功課啊! 湯瑪士篤信基督,這信仰帶給他正確的態度,迎接人生的逆境。也帶給他力量,飛越生離死別的難關。湯瑪士所信的基督,是他反敗為勝的關鍵。每個信靠基督的人,也都可以享有這奇妙的祝福。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4, 1998
● It is not in doing what you like, but in liking what you do that is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James M. Barrie 快樂的祕訣,不在於做你所喜愛的,乃在於喜愛你所做的。 ● The quickest way to correct the other fellows attitude is to correct your own….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4, 1998
暗夜,對詩人來說,是靈感的泉源。他所看見的是,寧靜如何洗滌白晝的喧嘩;所聽見的是,夜鶯的歌聲,如何為它添加浪漫的氣氛;所聞到的是,夜來香瀰漫醉人的芳香。暗夜,對衛兵來說,卻是咒詛。他所看見的是,別人酣睡,自己罰站的酷刑;所聽見的是,狼嗥為它增添的恐怖;所嗅到的是,敵人狙擊手偷襲的硝煙味。 我們皆可從積極或消極的角度來看萬事萬物。太陽,可以看它是煦日,吻活了每一株新綠,也可以視它為烈日,曬死了沙漠殘留的生機。錯誤,可以看它是成長的催化劑,也可以視它為失敗的催命符。 悲觀者與樂觀者 一個人如果選擇從消極面看待萬事萬物,有充沛的證據能得此結論:這人將會是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以撒(Isaac B. Singer)說: 「如果你不斷地說,事情會糟糕,你有很大的機會成為預言家。」消極的思想和態度,蘊涵著一種自我成全的威力。 賓州大學行為科學教授史馬丁 (Martin Seligman),在所著的《樂觀性》(Learned Optimism)這本書裡,將幾十年來研究沮喪和絕望感的結果,整理成冊。他指出樂觀者常將不愉快的事件歸諸外在因素。比如:「考試那天我患了感冒」;「彎道擋了我的視線」;「鋼琴的音沒調準。」 悲觀者的眼光,相反地,常批判自己,而導致沮喪絕望。他們少為成功高興,多為失敗憂鬱。他們相信自己是使事情變得一團糟的罪魁禍首。他們責怪自己的短處:「我怎麼這樣笨。」「沒有一件事我做得好。我沒希望了。」 樂觀與表現‧樂觀與健康 史馬丁研究出一系列樂觀度性向問卷,測驗人如何解釋各種情況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以計算其樂觀度的傾向。 一九八零年美國參加漢城奧運的游泳國手,都接受這項測驗。游泳教練決定做一項實驗,在每一位選手練習賽的成績上加了幾秒,再告訴他們成績,之後要他們休息一下再試。結果悲觀者的速度竟然慢了兩秒,因為他們相信壞消息。樂觀者則仍然維持正確的速度,少數人才(包括畢馬太Matt Biondi)反倒游得更快。 畢馬太被看好在漢城奧運上可奪取六面金牌。但他的第一項泳賽卻連一面獎牌的邊都沒摸著。許多人暗自替他著急:「這麼嚴重的打擊,恐怕會震垮他的士氣,波及下五場比賽。」他的教練卻對他信心十足,知道畢馬太是個絕頂樂觀者,他在逆境中只會游得更快。果然,畢馬太勇奪接下來的五面金牌。 樂觀,會給你較大的機會成為贏家。悲觀,則會埋沒你的潛能,降低你成功的機率,甚至會惡化一個人的身體健康。賓州大學曾追蹤一百廿位患過一次心臟病的男士。過了八年,有百分之八十的悲觀者死於第二次心臟病復發,只有百分之三十三的樂觀者死於第二次心臟病復發。 積極的視觀 操練樂觀的人生態度吧!它帶給你勇氣來面對人生逆境;增強你身體的免疫系統,維護你的自尊;加添你力量來實現夢想;建立你健康的自我形像;整合你的潛能;推動你往高度自我期許的方向邁進。 操練樂觀的人生態度吧!一個人是樂觀或悲觀,主要取決於他對萬事萬物的視觀(perception)。他怎麼看待萬事,就產生怎樣的情緒,而他的情緒決定了他是樂觀或悲觀者。調制我們的內心,往樂觀方向轉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鍛鍊積極的視觀: 軟弱─是學會體恤別人的基礎。(林後11:29) 失敗─是邁向將來成功的踏腳石。 疾病─是人生樂曲中美麗的休止符。 苦難─是熬鍊美麗品德的展研所。(羅5:3-4) 創傷─是經歷屬天醫治的通行證。(何6:1)? 困難─是驅迫人倚靠神的催化劑。 逆境─是啟動內在潛能的激素。 貧窮─是引發追求屬靈豐富的動力。(路6:20)? 挫折─是培養謙卑這品格的溫室。 失戀─是教導感情成熟的歷程。 同是暗夜,詩人和衛兵因為觀點不同,感受和態度就有差異。同樣是困難,贏家把它看作是雕塑堅強人格的機緣,而迎向祝福。輸家把它看作是成功的路障,因此意氣消沉。 優質化的人生 如果你選擇從負面事物中看見正面意義,這習慣會導引你成為贏家。它能使你的身體優質化,你的人格優美化,你的成績優異化。 身體的優質化、人格的優美化、成績的優異化,是一種外在的果實,它必須依靠積極的視觀,這內在的態度來支持與營建。積極視觀這棵樹的最佳沃土,是美善的信仰。基督徒美善的信仰,活化了積極視觀的細胞,積極的視觀產生正面的生活態度,正面的態度創造了優質化的果實。 信念的威力 你若堅信下列七項信念,意識上相信它,記憶裡背誦它,潛意識裡擁抱它,行動上實踐它,情感上愛慕它。不出三個月,你會經驗到優質化、優美化、優秀化的果效。 1. 我是按神形像被造,尊貴之神的兒女(創1:26)。 2….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4, 1998
觀察人生數十年後,我發現世人可以分為兩大類:「贏家」和「輸家」。 兩種人的主要差別,不在於一個是天才,一個是庸才。不,兩種人都各有某些才幹。兩種人的分水嶺,不在於一個處順境,一個處逆境。不,兩種人都會遭遇難題。兩種人的分界線,不在於一個有機會,一個倒霉運。不,兩種人都有某些機會。兩種人的主要差別在於態度─如何面對人生,如何面對逆境。 贏家在逆境中,力爭上游,反敗為勝。輸家在困難中,意氣消沉,隨波逐流。贏家將逆境化為展翅上騰的助力,輸家在困難中怨天尤人,自艾自憐。 一個基督徒相信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人生的旅途花香常漫。神卻應許行路有光,作工得息。神未曾應許常晴無雨,常樂無憂。神卻應許生活有力,危難得助。有此堅強信念的人,就能生發積極的人生態度,來面對困難與機會,逆境與祝福。 本期飛揚採用下列幾篇文章,嚐試從這些角度,將基督徒積極的人生態度展現出來。 贏家的風範:積極的人生態度具有一種自我成全的威力。 毀容者的新生:被戰火毀容的約翰,如何飛越自卑,從工友升任總裁。 補償的定律:將咒詛化為祝福的神奇力量。 真實存在的投影:無邊無際的蘇北蘆葦蕩,正是心靈頓悟的最佳契機。 與純全有約:上帝的恩惠可以縫合理念與生活的縫隙。 壁畫:一個現代人,從古舊壁畫中復活的耶穌,感悟振衰起弊的能力。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好消息!喜樂可以促進腦內嗎啡分泌。 春天第一天:喜樂是一種抉擇,你可以下定決心,不讓屋外的雪下到心裡來。 上帝不玩骰子:相信上帝掌控每一細節,有助健康的生活態度。 也是神蹟:一個教授在亂序的遊戲裡找到了上帝。 反敗為勝的湯瑪士:生離死別時仍能感恩的奇妙力量。 我禱告你能從這些文章,得到啟發,並從中學習一些積極的生活態度,為你自己創造祝福。請你也為飛揚協會禱告,我們憑信心開創這工作,需要一些經費上的支持,我們才能續步向前!
Author: 沈賢林
October 4, 1998
馬戲團裡的大象被潛意識所束縛;野戰歸來的毀容士兵被自卑感所苦。從工友升任總裁的約翰,又如何飛越負面自我形象的地心吸力? 馬戲團雖然散場了,但是興奮的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地圍繞著那些被鐵鍊綁著的動物,回味著剛才動物精彩的表演。 巨象與小鍊 看到一個管理員站在大象旁,一個孩子不禁問道:「先生,這隻象這麼巨大,牠會不會掙斷鐵鍊逃跑呢?」管理員回答說:「孩子,牠不會逃跑的,原因不在於牠不能。記得這隻象剛來到馬戲團時還是隻小象,無法掙脫綁著牠的小鐵鍊,可是牠每天掙扎,一直掙扎六個月之久,才終於認輸放棄。 有趣的是,從此牠再也不去掙脫綁著它的鐵鍊。現在牠雖已是龐然大物,力量足夠拖曳綁牠的柱子和帳篷,然而因為牠潛意識裡仍舊認為無法掙脫那鐵鍊,所以牠不再掙脫逃跑了! 」 看到孩子驚訝的表情,管理員接著微笑著說:「孩子,由往事累積成的自我形像不但影響人也影響動物,這是馬戲團訓練動物的訣竅之一呢!」 自我形像的確是無形的枷鎖,不但馬戲團的大象無法掙脫,人的一生成敗憂喜也深受其影響。問題是,身遭不幸的人是否能重建積極的自我形像,重享美好、建設性的人生呢? 野戰醫院的毀容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有一處很特殊的野戰醫院,病人的容貌都遭到了戰火不同程度的毀壞。那時尚未有整容手術,所以醫生的工作是發展外科整容手術,幫助病人恢復容貌。護士也都受過特別的訓練,知道如何對待面容殘障的病人,因此院裡的病人士氣相當高昂。 他們可以互開玩笑,彼此評論試裝的義鼻義耳。第一次他們移植臀部的皮膚至眼簾時,因臀部皮膚太厚,手術後病人無法睜開眼,結果大家笑成一團。 手術進步時,彼此也互相恭賀與勉勵。大家同病相憐,沒人取笑別人的容貌。病友之間關懷照顧,倒像是一個親密的大家庭。 當盟軍勝利的消息傳到醫院時,裡面的氣氛突然改變了。每個人開始在意自己的容貌,花在鏡子前的時間也增多了。然而,不論手術多成功,經過人手修補的傷殘容顏到底比不上原來的臉龐。馬上就要退伍返家了,別人會接受嗎? 對多數這些野戰醫院的病人,退伍的確是相當殘酷的事實。有些人的未婚妻在知道他們的情形後,就寫信來解除婚約,有些人的妻子要求離婚。有的人雖回到親友身邊,但因嚴重的自卑感,無法面對現實,結果他們不論是在工作、家庭、婚姻等各方面上,比比皆是失敗者。不少人因此酗酒、吸毒、犯罪坐牢,甚至自殺。 有如馬戲團的大象一樣,他們無法掙脫容貌缺陷加在他們身上的無形枷鎖。 從工友到總裁 只有少數幸運者,因為親人的接納、鼓勵和幫助,可以過比較正常的生活。其中有一位名叫約翰,他有一位深愛他的妻子,不因他的容貌離開他,他自己似乎也沒有因容貌的缺陷而自卑、自怨、自艾。 退伍後,他到一家公司擔任工友的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奮鬥,他終於升任為公司的總裁。在他的領導下,公司不斷地茁壯成長。 事業成功後,常常有人請他演講。第一次看到他的人,不免會特別注意他那曾被砲彈炸傷而扭曲的顏面。立足在一個注重外表的現實社會裡,尚且相當困難,何況在功成名就的上流社會呢? 因此大家最常問他的問題是,他成功的祕訣是什麼?如何克服別人異樣的眼光?如何在不幸的際遇中建立積極的自我形像? 一次在接受訪問時,他回答說:「並不是我特別寬宏大量或樂觀,更不是我有甚麼過人之處。多少時候當不認識我的人以特殊的眼光盯著我,甚至小孩無心的譏笑我是個怪物時,我的自尊心常被撕碎,心裡沮喪痛苦不已。 我總覺得周遭的人好像都帶著一面鏡子,他們經常殘酷又赤裸裸地照出我殘缺醜陋的容貌。 我唯一能做的是回到我太太身旁,她完全信賴、容忍、欣賞我。她也帶著一面鏡子,但是在這面鏡子裡,她讓我看到的自己,是無任何殘廢與瑕疵的。我並沒有什麼成功秘訣,有的是我太太這面鏡子經常幫助我重拾自信,渡過難關。」 鏡子,鏡子, 誰是最美麗的人呢? 約翰幸運地有一面欣賞他的鏡子,來建立健全的自我形像,一掃容貌缺陷所造成的自卑感,也掙脫負面自我形像的枷鎖,從而享受正常美好的人生。 在白雪公主的故事裡,巫婆看鏡子最關心的問題是「鏡子,鏡子,誰是世上最美麗的人呢?」可惜巫婆的這面鏡子並不欣賞她,告訴她說白雪公主才是最美麗的人,以致引起她殺白雪公主的念頭。人心難測,知音難求。誰會永遠容忍、接納我們,甚至幫助我們建立積極的自我形像? 浪子的比喻 積極的自我形像、健全的人生觀,皆建立於深知自己是完全被接納的。人怎樣肯定自己是完全被接納的呢?對這問題,聖經給了我們最明確肯定的答案。 在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的比喻裡,描寫一個要求父親分產業後離家出走的小兒子,在外揮霍破產,窮困潦倒,甚至恨不得拿豬吃的豆莢充饑,最後無奈而返家。他的父親遠遠見到他歸來,就欣喜地跑著迎接他,給他帶上戒指,穿上最好的衣服,並宰殺牛犢歡迎他。 神以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像浪子一樣,無論處在多麼失敗潦倒的困境裡,無論我們的自我形像何等殘破,祂永遠寬恕、容忍、接納我們,也永遠以接待兒子的方式來歡迎我們。 永遠接納我的神 所以建立積極自我形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認識神,從神的角度來看我們自己,來認識自己。如此,過去的不幸、未來的恐懼,都不再成為我們的枷鎖,因為我們有最確實的把握:永在的神永遠寬恕、容忍、接納我們。祂無條件的愛,才是建立我們積極正面的自我形像之根基。
Author: 葉川
October 4, 1998
從奼紫嫣紅的花卉,瞧見它們頌揚造物主的熱情。 從鳥兒的呢喃細語,聽見它們對上主的感恩。 從潺潺流水的輕歌,傾聽它忠誠的祈禱。 從松濤的呼嘯,聆賞造物主蒞臨松林針葉的腳步聲。 從藍天舒展的白雲,得知生命可以留下亮麗的色彩。 從如訴如泣的細雨,體會成熟是眼淚澆灌下的碩果。? 從日落的繽紛五彩,望見地平線外天國的榮耀。 從清晨的甘露,想見聖靈的膏抹與滋潤。 從午夜神聖的莊嚴,感受生命的尊貴。 從孩童純真的臉龐,學習到單純的信心。 從萌芽的新綠,瞥見生命的活力。 從歷史的轉折,看見導引時空的手。
Author: 劉亦文
October 4, 1998
遭遇困難,有人跌的粉碎,有人粉碎了記錄。面對逆境,有人去買柺杖,有人展翅上騰。 記得小時候,父親曾對我說過一句話,至今仍深印在腦海裡。「有成就的人,多半都是來自窮困的家庭。」雖然不曾在生活中刻意去印證這句話的真實性,卻也從未懷疑這句話中所蘊藏的智慧。最近讀到《偉人的搖籃》(Cradles of Eminence)一書,父親的話又鮮活地跳躍起來。 在逆境中成長的偉人 在《偉人的搖籃》一書中,作者選了四百位在廿世紀中卓然有成的人,將他們成長的背景與過程作了一番研究。結果很驚訝地發現在他們身上的共同點: 1. 其中四分之三的人都有過不順利的童年時期──貧困、成長在破裂的家庭中、被忽略、經濟情況不穩定、身體殘障、有專權的母親,或在學校的表現不佳而得不到父母的認可。 2. 在八十五位小說家及劇本寫作家當中,有七十四位在童年時,都曾親眼目睹過父母失合的一些戲劇性的場面。 3. 在這四百人當中,有四分之一,也就是一百個人,有身體上的殘缺,例如失明、失聰、瘸腿、患病在家、身材矮小,或過重;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在童年時有語言上的障礙。(註1) 是甚麼力量,使這些在貧苦殘障與極大的壓力中成長的孩子,能超越這些逆境,創造出一片屬自己的天空?? 答案在於:他們面對逆境的態度。他們不為命運中的不幸遭遇怨天尤人,反將所有的心力轉移到積極的事物上。 三個善用逆境的例子 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莉娜(EleanorRoosevelf)列身於《偉人的搖籃》孕|百人中的一名,她絕不讓逆境成為自我墮落的藉口。曾說:「除非你同意,否則沒有人能叫你自卑!」愛莉娜九歲時失去雙親,因此有一段充滿自卑的青少年時期。當她嫁給羅斯福後,因幼年失怙的深刻感受,便將全部心力投入公共福利的事工上,照顧那些亟需幫助的人,並鼓舞他們重新站立起來。 愛莉娜畢生的努力,使她成為美國第一位最有貢獻的第一夫人,也贏得「世界第一夫人」的美譽。 當一個人運用自己的長處去彌補自我的缺陷或弱點時,他不自覺地運用了補償的定律,將咒詛化為祝福;逆境化為轉機;失敗化為成功的踏腳石。 芬妮考絲貝的故事 芬妮考絲貝(Fanny Crosby)是一位十九世紀極為出名的女詩人。她的聖詩作品超過五千首,至今仍廣為流傳。幼年時,她因醫生的誤診而終身失明。然而就在她得知一生將活在黑暗時,她心靈的眼睛卻因此而更加明亮。甚至到一個程度,她常因一般人無法瞭解盲人心靈世界的豐富與美好而惋惜。因她的失明,她更加善用記憶力,想像力與其它的感官能力。 對芬妮考絲貝而言,「健康的人永遠體會不出失去健康的痛苦」,似乎要改寫為「健康的人永遠體會不出,失去健康後的收獲」。(註2) 五彩繽紛的外在世界對她關閉起來,她就去開拓一個多彩多姿的心靈世界。她的五千首詩歌,見證了她感恩、積極、樂觀的心靈。 約瑟的高尚品格 約瑟是舊約聖經中的一位傑出人物(創37:50)。他的一生經歷了數次浩劫,卻因信神而將不幸轉為祝福。約瑟十七歲時被十個哥哥出賣到他鄉異國的埃及。 當他在埃及一個高官家中當管家時,因拒絕高官妻子的誘惑而被冤入獄。然而因他優越的才能,及上帝同在的智慧,與眾不同的行事為人作風,使他最後被提升為埃及法老王的宰相,當時他只有卅歲。 從人的眼光看,約瑟在十七到卅歲之間,一直處在逆境的折磨下。約瑟卻能反敗為勝,贏得聖經的高度讚譽:「因為耶和華與約瑟同在,使他所作的盡都順利。」(創39:2, 23)。約瑟不但沒有讓逆境影響他行事為人的原則,反而因持守原則使周遭的人看見他的特殊,最終贏得法老的青睞。 面對逆境的態度 從上面三個例證來看,逆境似乎不但不是人生幸福的阻礙,反倒是他們成功的動力來源。 ? 可惜近代享樂主義的思潮盛行,常將失敗的責任歸咎於逆境。道森博士(Dr. James Dobson)提及,現代人已非常習慣於將各種罪行與墮落,歸疚於環境的險惡,例如:貧窮是罪惡的溫床,破碎的家庭是製造不良青少年的工場,病態的社會是誘惑青少年吸毒的主因。 這樣的解釋並不充分。它忽略 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人有選擇如何面對惡劣環境的能力。將一切責任推給惡劣與不公平的環境,只是一個推諉個人責任的藉口。(註3)慣用這藉口,至終會剝奪一個人奮鬥向上的勇氣。 得勝逆境的勇氣與智慧 我們得承認,當人生的苦難與不幸臨到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是何等的渺小與無助。面對這些挑戰,的確須要極大的勇氣與智慧,才能反敗為勝。這樣的勇氣與智慧又從何而來呢?從愛莉娜、芬妮和約瑟的故事,可以歸納出三個可能的妙方: 1. 拒絕可憐自己,定意幫助別人:愛莉娜從忘我的服務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耶穌說:「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可8:35)在失喪小我中,愛莉娜完成了大我。…
Read more
Author: 高登
October 4, 1998
主啊,求你以仁愛之手、信心之線、恩典之針,縫合我理念與生活間的隙縫。 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弗4:1) 問問街頭巷尾的男士:「哪一樣對你比較重要?家庭還是財富?」幾乎每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答道:「家庭。」家,甜美的家,世上哪有甚麼事物可與之相題並論? 財富?家庭? 但仔細觀察上班族的生活,看他怎樣投資他的時間和精力,卻會發現他的作息模式,和他所承認的價值觀南轅北轍。他凌晨離家,夜晚拖著疲倦的身子歸來,沒時間陪妻子,沒力氣和兒女談話,他還理直氣壯地套上冠冕堂皇的說詞:「看哪,我供應你們豐富的物質享受。」 問問左鄰右舍的女子:「哪一樣對妳更有意義?陌生人的品評,還是親朋好友的情誼?」她可能如此回敬你這奇怪的問題:「那還用問嗎?當然是親朋好友的情誼。」 家人?行人? 但我們常因害怕路上行人的異樣眼光,而責罵我們孩子天真的調皮。我們常把陌生人惹惱我們的怒氣,傾倒在親愛的人身上。我們節食到對家人難以控制自己的煩躁易怒,只是為了在不相識的人眼裡,顯示比較優美一點的身材曲線。 問問教會裡的弟兄姊妹:「哪一樣更值得追求?永恆的天國還是短暫的今生?」他會懷疑你的頭腦是否發燒。「短暫和永恆,哪有得比?」? 短暫?永恆? 但仔細探究信徒的生活比重,你會納悶,為什麼許多信徒說是愛主,卻忽略教會生活?說是願意為基督捨棄所有,卻捨不得奉獻?說是想望不朽的冠冕,卻拼命追逐地上會衰殘的名利? 問問禮拜堂中西裝革履的紳士:「上帝的智慧和人類的頭腦,何者更為卓越?」他會瞪你白眼:「多此一問。」? 神智?人腦? 但審視他的靈性生活,你會奇怪,為什麼他不常讀經,尋求上帝的智慧?為什麼遇到重大抉擇,他不常禱告,尋求上帝卓越的引導? 在現代生活的重重壓力下,我們的信仰和行為被壓出裂縫,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被壓到彼此抽離。我們的頭腦可以同意一個理念,情感卻奔向另一個目標。 有這覺悟的信徒,更能欣賞詩人懇求上帝縫合心隙的祈禱: 願純全正直保守我,因為我等候你。(詩25 : 21) 至於我,卻要行事純全,求你救贖我。(詩26 : 11) 統一的心 認真地祈求,求耶穌基督這位大醫生,以仁愛之手、信心之線、恩典之針,來縫合這裂隙。禱求奇妙的聖靈,觸摸意識和潛意識,捏成一顆統一的心。拌合我們的理念和情感,模成一顆純全的靈。求我們在天上的父,賜下力量,揉合信仰和行為,塑成一件和諧的作品。 然後,調整你的作息;對準你的焦點;分配你的時間;實踐你的理念。
Author: 吳倩
October 4, 1998
無邊無際的蘇北蘆葦蕩,正是心靈頓悟的最佳契機。 你被社會吞食是沉默,你把社會吞食也是沉默,不同的是前者是空虛、是對未來的恐懼。後者則是充實、是疲憊與慘痛,但那是一種勝利者的姿態。 孤獨感 七零年,我正遭逢被吞食的恐怖,那種孤獨感對我最大的傷害是,我不但對現實懷疑、抵制,更沉重的心理負荷是,我自己的無所依托,以及對自我的懷疑,因為我正站在「偉大的人和偉大的力量」之對立面。這真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因為我對自己的「懷疑」之懷疑,迫使我、或說是刺激了我的想像力,而我的想像力救了我。我在恐怖和絕望中,仍想望著有比「偉大的人和偉大的力量」,更大的力量能愛我、保護我。 蘆葦蕩 和上帝的對話,就是在那個荒漠、也是嚴肅的年代開始的。我不知道祂是否存在,可是祂已經關注我了。記得我第一次湧起和另一個世界對話的衝動時,正是我獨自在荒灘上走著。我走進蘆葦蕩,那是蘇北的旱蘆葦,蘆葦蕩無邊無際,一旦走進,我就被淹沒了。 東大灘啊!你是我獲得永恆生命的母體。我的四周都是蘆葦,頭上是一方小天,不知是天大還是地大,那是荒漠地帶,寂靜得呈現出恐怖的力量…那是對未知的恐懼。我被挾持在兩種恐懼之間,覺得自己渺小如塵土。蘆葦蕩被風吹拂也沒有聲響,若是有聲響呢?說不定也是恐怖的。 試想當四周緲無人煙,漫無出路,有的只是默默無聲的蘆葦,陌生的蘆葦,無邊無際的蘆葦時,你的感受如何?天空孤懸,更是靜默無語,就是在這種狀態中,我開始發問,有沒有上帝?一個美國人生下來就不容置疑的問題,對一個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則不但是一個斯芬克思(sphinx,希臘神話獅身人頭的雕像)之謎,而且是一個挑噢埧v威的異端行為。 震撼力 然而我是那樣的弱小,可能正是因為我的弱小,令我蒙福。就在我走向深幽幽的蘆葦蕩裡時,一種從天而降的力量,和我的心靈接觸了。我感受到一種震撼的力量,和一種濃雲似的厚愛。我又驚訝,又有點害怕。那愛是一種蒙面式的,像不願透露自己的啞謎一樣。 想像力 誰說想像力不是一種電的觸動?多年後我到了美國,不但從知識上、從理性上、從年輕美國的奇蹟上,也從我自己與祂的對話中,證實了祂的存在,當年的情景就很動人了。想像力,其實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投影。
Author: 宋凌蘭
October 4, 1998
一個現代人,從壁畫中兩千年前的人物,看到甚麼新的感悟? 壁畫中兩千年前的人物,對一個現代人,說了甚麼新的啟示? 第一次看到掛在牧師家牆上的那幅壁畫時,眼前陡然一亮,那個我所熟悉鍾愛的故事,突然具體地呈現在眼前,溫暖的色彩與簡單的構圖,幾乎像是不經意隨手勾勒而成。 然而看起來的不經意,實際上卻包含了無數的心思與刻意;那是一針一針編織出來的手工作品。 也許正因為如此,畫面傳遞著童稚的情趣,最前方有三個人,背對著我們,正朝著將落的夕陽走去。夕陽已有一半隱沒在道路的盡頭,雖然餘暮將盡,卻依舊努力分享它火紅的熱情,把路旁的房屋與樹木,潑灑一片金黃與橙橘。 壁畫中的三人 這三人可是在欣賞眼前的美景?我懷疑他們的心思可能在另一處天地。走在路上的兩個門徒心裡正是憂傷沮喪,那個告訴他們神國要再來,那個教導他們學祂溫柔謙卑的樣式,就可享安息,那個號召他們去跟隨祂的人竟然…竟然莫名其妙地死在十字架上。 祂曾鼓動他們燃起對復興以色列沉埋已久的理想,喚醒原本對上帝的道已麻木僵硬的熱情,他們興致昂揚的跟著祂到處去傳道,與那些自以為是的領袖,為真誠信仰而辯論,又藉著故事比喻重新審視自我。那樣一個有能力的先知,那樣一位受敬重的夫子,那樣一位有群眾魅力的領袖,竟然如此羞辱受死,而且麻煩事還在後頭,他的屍體竟然不見了。 三人中的心思 兩個門徒互相看了一眼,什麼也不想說,離開耶路撒冷也許是好的,難過的心情可能會舒緩些。至少在耶路撒冷處處有他的蹤跡,離開那兒可以避免睹物思人的傷感。還有,可以躲開別人的嘲笑揶揄,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心思整個被他吸引過去,結果卻…唉!算了,別提了,受騙的窩囊氣不能向別人發作,只好啞巴吃黃蓮,自己把它慢慢消化吧。 沉重的步伐因這陌生人的加入而被攪亂。虧他這幾天還在耶路撒冷作客呢,對那兒發生的重大新聞,竟一臉茫然,毫無所知。不過,知道又怎麼樣?像我們知道得一清二楚,卻救不了他的命,連他的屍體都不翼而飛。我們這些自稱是門徒的,除了窩囊還很慚愧,這種無地自容的心情,使人懶得開口說話。革流巴比較有耐性,正在一五一十地向陌生人解釋事情經過。 那個人看起來三十好幾,滿臉風霜。他一言不發很專心地聽,革流巴講完之後,他馬上接腔,一開口就讓門徒嚇一大跳:「無知的人啊,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革流巴和同伴互看了一眼,兩個人的想法差不多,這個陌生人怎麼這樣說話啊?太不禮貌了吧,剛剛他還什麼都不知道,現在卻開口教訓人,兩個門徒勉強按捺下來,好吧!看看他要說些什麼。 心思中的轉折 壁畫描繪的那一幕,大概就是他們將近目的地的時候。起初的猜忌慍怒已消失無蹤,三個人親密的並肩而行,中間那個較高的人,甚至把手搭在另外兩人的肩上。他們可能聽得熱切著迷,原本的憂傷沮喪已悄然消逝。但是他們並未客觀剖析自己心境的轉變,他們渾然不覺有此需要,只是完全沉浸在陌生人的講述中。 日頭平西時,村子已經到了。陌生人卻似乎要繼續往前行,兩個門徒無論如何不願讓他離開,他最後也欣然留下來。 太好了,門徒大喜,走了那麼久的路,現在才感到飢腸轆轆,又有一位貴客要與他們共進晚餐,他們手忙腳亂地匆匆預備。 門徒累得滿頭大汗,只勉強作出一點東西,不禁有些赧然,但客人似乎絲毫不介意,笑咪咪地看著他們。入席後,祂很自然地拿起餅來望天祝謝,接著把餅擘開遞給他們。兩個人抬頭伸手拿餅時,突然眼睛一亮:「這不就是耶穌嗎?」然後耶穌就不見了。 門徒應該很吃驚,他們竟然未認出一路與他們交談的陌生人,正是他們心裡掛念的人。可是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發現自己內心的變化。離開耶路撒冷,剛上路時,與現在的心境,真有如天壤之別:「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 轉折中的領悟 總要駐足回首,才能看清沙灘上佈滿尖銳的碎石瓦礫中,只有一排深陷的腳印。總要停下回想,才知所渡過的年歲,是以恩典為冠冕。就像路加描寫那兩個門徒,在一天行程完畢,耶穌不見了之後,才明白自己由絕望進入盼望的遭遇。能駐足停留,才能深刻的檢視過往。提醒我們停下腳步的,也許是時間:特別節日,歲末年初。也許是人事:生老病死,婚喪喜慶,老友重逢,全家團聚。 凡夫俗子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親愛人的關心,鄰居的幫忙,甚至陌生人的善意,都視為理所當然,不曾放在心上。有時還嫌東嫌西,怨天尤人,直到行至某個停足點,驀然回首,才知道原來所謂的理所當然,是因為有人在乎,有人疼惜,才得以讓我們不經意地覺得理所當然。而原來扭曲不全、糾結不清的毛絨絨線頭,看不出所以然的亂針,都是在編織生命的錦繡。 並非每個人的過去都堪回首,有一些悲慘醜陋,不會隨著時間消逝而美化,也不因現況改善而變得可以承受或原諒,終究刻在靈魂的傷痛是恆久的。它可以不再尖銳、不再令人顫抖,甚至化成淡淡的哀傷,隱約的遺憾,但它終究是記憶的疤痕。 領悟中的蛻變 只是不曉得有些人如何能把流淚之谷變為泉源之地,那湧出的泉源難道就是他們用淚水澆灌的嗎?另有一些人,在靈魂的漫漫長夜中依舊歌唱,即使是五音不全,嗓音暗啞的悲歌。 也許是因為還有另外一位,在我們傷心掉淚時,默然地守候在旁,並賜下秋雨之福滋潤乾渴的心田。暗夜悲歌的最忠實聽者,手腳上有深陷的釘痕,所以祂深深瞭解無法言喻的孤獨,再也不能多撐一刻的筋疲力盡,而且陪伴他們,一同等候黎明再現。 祂在乎,儘管很多時候無法感覺到。那兩個門徒剛上路時,心中的希望已滅,甚至耶穌和他們在一起,他們也未曾察覺,直到祂離去以後,才恍然大悟,火熱的心原是耶穌復活並愛他們的證據。 領受主愛的心,雖然痛苦呻吟,遍是創傷,但是依然火熱。以致依舊傳遞溫暖,依舊願意嘗試,依舊擁有盼望。 那幅「三人行」的壁畫是溫馨的提醒:主已復活,且願天天與我們同行。
Author: 葉川
August 4, 1998
微笑,花不了多少成本,卻創造了許多回收。 微笑,給的人不會變窮,收的人卻變為富有。 微笑,雖然只笑意一閃,記憶卻留成永恆。 微笑,可以拉近距離,激發友情。 微笑,為冬冷的陋室引進春暖。 微笑,為乾涸的心田灑下甘霖。 微笑,帶給疲倦者安息。 微笑,帶給喪氣者陽光。 微笑,嘴角浮現一抹彎曲,修直世上一片彎曲地。 微笑,眼角綻起幾絲折皺,熨平人間幾許折皺處。
Author: 李順長
August 4, 1998
如果我堅強,我欠軟弱者服事他們的債。 如果我發達,我欠困頓者幫助他們的債。 如果我富有,我欠窮苦者扶持他們的債。 如果我有旋律,我欠世界一首歌曲。 如果我有靈感,我欠世人一篇文章。 如果我有機會,我欠社會一些回饋。 如果我從前受過安慰,我現在欠破碎的心一盒膏油。 如果我從前受過鼓勵,我現在欠沮喪的靈一罐哪噠。 如果我從前受過輔導,我現在欠迷茫的人一些箴言。 如果我有火炬,我欠暗夜歸客幾許亮光。 如果我有家庭,我欠天涯浪子一點溫情。 如果我有教育,我欠失學文盲些許引導。 如果我有信仰,我欠慕道友福音。 如果我有救恩,我欠未信者救主。 如果我有教會,我欠圈外人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