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西塞錄的智慧

抱怨只會把已經沉澱的記憶水池再次攪渾。 感恩是以積極的眼光,擷取負面事實的正面意義。 西塞祿(Marcus Cicero)在年老時仍維持年輕心靈,在體力衰退的黃金年華,仍保有智力活潑的朝氣活力。祕訣乃在於他有一種獨到的眼光,從消極事物中透視積極意義,從負面人生裡捕捉正面價值。 人生智慧 紀元前一百三十六年,他在《關於老年》這短文裡,透露他的人生理念: 「一生活得充實的自覺、事情幹得不錯的記憶、祝福來得豐富的感恩,以及智力成長得不斷的探險,是我人生喜樂之泉。 我今年八十四歲了,年華老大並沒扼殺我對人生的享受。生命的跑道是單向的,大自然只允許我們賽跑一次。人生的每一階段都塗上它適當的色彩:幼年時的脆弱,年輕時的衝動,中年時的奮鬥,晚年時的成熟。每個階段都有它獨特的享受。正如身體靠運動保持健康,心靈也靠運用維持活力。正如燈需要補充油料,以保持明亮;心靈也須補充營養,以維持活躍。 我喜歡一個青年人內心擁有老年人的智慧,更喜歡一個老年人內心擁有青年人的活力。 老年是人生的高原,就像一齣戲劇的收場,充滿祝福。智慧、省思和判斷力都住在老年人裡面。他所擁有的權威、價值遠勝年輕時的享樂。 當然,一個人的心靈若未曾擁有美好生命,任何年齡對他都會是個重擔。」 報怨或感恩 好個美妙的生活態度──欣賞老年時的圓熟,而不是嘆息青春的逝去。以感恩的心接受人生每一階段的機會,而不是咒詛生命每一階層的難題。喜樂地享受人生的探險,而不是沮喪地畏懼人生的危險。這是使西塞祿喜樂和活力充沛的祕訣。 相反的,有些人經常抱怨人生。年輕時責怪掌權的老年人霸道,不給機會;年老時埋怨年輕人的囂張,不懂得敬重尊長。一會兒罵社會不公平,鮮少照顧窮人;一會兒罵懶人裝窮,張口只要政府救濟。嫌夏天太熱,令人昏沈;嫌冬天太冷,令人癱瘓。做個下屬,抱怨上司考績偏心;當上經理,抱怨下屬做事不力。懷恨那採取手段,把我排擠下去的張三;奚落那敗下陣來,被我踩在腳下的李四。抱怨父母偏心、抱怨兒女絕情、抱怨…… 抱怨,是一種對人生陰暗面的反芻,是對人生失敗的舊地重訪。它把已經沉澱的記憶水池,再次攪渾,它重新挑旺已經平息的負面情緒。抱怨耗損大量可用於建設性工作的精力,抱怨挪用了可用於改善處境的時間。它把責任一味地推給別人,找藉口來原諒自己的可憐。 治傷妙方 醫治你過去創傷的最有效方法,不是抱怨而是感恩,不是憤恨而是接受。即使環境對你不公平,即使有人虧負了你,即使境遇不盡理想,若能以感恩的心來迎接人生每一階段的特色、以寧靜的態度來化艱難為成長的機會、以積極的眼光來擷取負面事實的正面價值,你會意氣昂揚,你會喜樂盈溢。 帖撒羅尼迦前書5:16, 18開出人生活力充沛的妙方:「常常喜樂,凡事謝恩。」 拒絕抱怨,練習感恩,你的傷口很快就會癒合。相信上帝,也相信人生的消極事物都蘊含著生命正面意義(羅馬書8:28意譯),你就蒙醫治。

禱告與醫治

心靈與醫療交相作用的另一度空間。 馬修醫生是一位醫科的副教授,任教於喬治城大學醫學院。有一天大約清晨兩點,馬修六歲大的兒子突然病的很厲害。馬修馬上在櫃子裏找了藥給兒子吃,照顧他回去繼續睡覺。半個鐘頭後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於是馬修給他兒子再吃了一次藥。過了不久,兒子又起來了。這次他直接走到爸媽的房間,對馬修說:「爹地,這些藥都沒有用。我們可不可以禱告?」馬修醫生和兒子禱告後,兒子回房睡覺,一覺到天亮。 奇蹟式的藥物 二十世紀初,在北美地區,一般人的平均壽命是47歲;到了二十世紀末,人的平均壽命則增加到75歲。人類增加的這28年壽命要歸功於1940年上市的盤尼西林。盤尼西林當時被視為「奇蹟式的藥物」,治癒了許多當時致命的疾病。然而由於人類壽命的延長,許多長期慢性的疾病卻隨之增加。對於許多頑強的長期病痛,先進的藥物與外科手術至今仍束手無策。許多醫學界的人,因而很認真的在探討另一個戰勝疾病的「奇蹟式的藥物」──禱告。 1993年,在全美國只有三所醫學院開設「心靈與醫療」的課程。到了1996年,則增加至三十所。在眾多研究所謂「心靈與健康」的醫學界人士中,Dr. Herbert Benson 班森醫生,哈佛醫學院與一家波士頓醫院的院長,是在這個領域中的權威。根據他的研究: ● 30%到90%的病人就診,是屬於身心性疾病,與壓力有極大相關。 ● 禱告會影響腎上激素與可體松的分泌,而這兩者的分泌又會直接影響到身體的免疫系統。 ● 那些表示能感受到神的同在的人,他們的健康狀況較佳,生病復原的速度也較快。(《Timeless》, Healing, Herbert Benson) 有一位外科醫生曾說:我很少發現在那些垂死病童的父母當中,有那些是無神論者。禱告的存在與它的影響是無庸爭議的。但是隨著近五十年來藥物製造與醫療科技的高度提升,禱告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卻逐漸被人遺忘。一直到今日醫學界開始投入各樣的資源,在心靈與醫療的關係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傳播媒體也開始對此做更多的報導(例如:《時代週刊》在1996年6中4日有關禱告的專題報導)。禱告的功效似乎又再次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要真正瞭解禱告或心靈與醫療之間的關係,我們必須從教導禱告的權威:《聖經》裏去發掘。 《聖經》對醫治的看法是建立在兩個非常重要的基礎上:一是神對人救贖的計劃;其次是全人的健康(包括身、心、靈三方面)。任何醫治的最終目的,是人能得到真正完全的健康。 信心是醫治的起點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11:6) 人若不相信有一位能力超越的神,他的禱告就毫無意義。有一些人認為疾病是出於神的懲罰,因此禱告也不會得到醫治。有這樣想法的人乃是因為對神救贖的計劃認識得不夠完全。或許因為在舊約的記載中提及,神曾降疾病與災害給埃及人,使人有錯誤的聯想。神降災給一些特定的對象,不單是因為他們的惡行,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相信神,不願意在神的面前悔改。神的救恩是為世上所有的人預備的,但條件是我們願意去接受。願意相信並接受神的人,就是神的兒女(約1:12)。有那個父母不願將最好的給自己的兒女?更何況是我們天上的天父呢(路11:9-13)? 也有一些人會問,若病不得醫治,是不是因信心不夠?答案是:不一定。暗室之后蔡蘇娟女士,因眼疾而在不見天日的暗室裏,渡過她大半生的歲月。她對神的信心與認識,使她對健康與醫治有更深遠的看法。雖然她的生活範圍被局限在一斗室之內,但她活出了比一般健康的人更活潑而喜樂的生命。使徒保羅也曾被他身體的疾病困擾過,他求神,神並沒有醫治他。但是保羅因此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能力與力量的來源(林後12:6-10)。 因此,對有些人而言,身體的疾病不但不會限制他們充滿活力的生命,相反地,因著這些病痛,他們的生命能更豐富而美好。這也是神救恩奇妙的地方。 全人的醫治 「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靈魂興盛一樣。」(約參2) 對一個有信仰的人來說,身體得到醫治只是人生的一部份。其他如我們的心思意念與人生態度是否合神的心意;飲食習慣是否有偏差;所處的文化背景對健康是否有正確的看法,及我們的人際關係如何,這些也是我們健康與否的指標。 禱告的能力 「耶和華如此說,我聽見了你的禱告,看見了你的眼淚,我必醫治你。」(王下20:5)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 禱告的能力不但有功效,並且不受時間與距離的限制。 1988年,一位心臟科醫師 Dr. Randolph Byrd 伯德醫生,在他任職的舊金山綜合醫院,為393位心臟病患者做了一個研究。他找了一群居住在其他城市的基督徒,為其中一半的病人禱告,但是這些病人並不知情,另一半的病人則沒有人為他們祈禱。結果是有人為他們祈禱的病人,需要的藥物治療,居然比沒有人為他們祈禱的病人少了五倍,並且併發症也少了三成以上。 醫治的方式 雖然在新舊約時期,醫療的方式與技術極為有限,但我們仍能看出當時的信徒如何使用不同的資源來醫病。 1. 信心、認罪、禱告,及抹油…
Read more

璀璨的新生

747,愛人,GRE,情敵,我,五味療傷聖油,基督,教會 美洲夢 波音七四七巨無霸承載著我所有的夢想,沖霄飛入青天。小窗外的祖國山河逐漸退後縮小,我向那蜿蜒河流和曼妙的海岸線,行了告別的注目禮。一轉身便縮入舒適的坐椅,引擎的低吼聲為我的美洲夢添織了綺麗的背景。 有誰比我更幸運?國內重點大學畢業,碩士學位,蒙校方青睞,留任為講師。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級的獎助,研究成果履次獲獎。美國南方一所名校給與全額獎學金,資助我攻讀博士學位。心愛的女友甘願與我相偕在法院公證結婚,並相約一年後在美國團聚。似乎人生所有的祝福都在我身上匯集。 我把心力投注在教室和實驗室,來取代留學生涯的孤寂,來填滿兩地相思的情愁。一年後,愛人也拿到F2簽証來美團圓。不久她以優異的GRE成績,申請到中西部一所名校攻讀高等學位。我也轉學到與她同校的大學,繼續鑽研我心愛的高科技。我們兩人都拿獎學金,日子充實而寫意。經濟無慮,同進同出,甘苦與共,天堂何似人間! 我們家成為系裏老中的鄉居。大家都是異鄉學子,大家都是天涯未歸人,大家都在煩重的課業之下喘氣,大家都懷念家鄉菜的風味。一起吃喝談笑,幾碗菜一杯酒,驅走了思鄉之苦。 變色的戀情 好夢尤來最易醒。我所招待的男同學和我愛人,經常同出購物,而且很晚回家。當我撞見他們之間不正常的關係,天地似乎在一夕之間改變了顏色。當初她是那樣大膽地追求我,現在卻是這樣無情地背叛我。 被欺騙、被污辱的感覺,濃烈到令我的心靈窒息。我又不願家醜外揚,怕別人拿我當作茶餘飯後的閒談話題。所有的憤恨只好壓進十二指腸裏。她還反唇相譏,提著那人的優點來貶低我,在我的自尊心上狠狠地割了幾刀。 自殺的魔音 有幾次我衝動到想殺了對方。打過幾次架並沒有平息我的憤怒。書讀不下,研究也不想做,失魂落魄到天天在墓園徘徊。自卑的心用陰沉的魔音,在我耳旁低語:「自殺算了,人生再也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天啊,重點大學,國家級的獎助,波音七四七所承載的美夢,此刻似乎都逃到遙遠的星河外,袖手旁觀這場戲。 在我的自尊降低到谷底的最艱困時刻,有位朋友邀請我去當地的一間華人教會。當時接待我的是牧師,他是那麼和善、慈愛,又是那麼的善解人意。我禁不住在他的辦公室痛哭了一場,將萬般的委屈、鬱悶盡情向他傾述。 當我聽見他也曾被他的第一個戀人拋棄時,我拭淨眼淚,瞪大瞳孔,想從他眉宇間的仁愛神情,去揣摩他被撕裂的心靈如何蒙醫治。 五味療傷聖油 聽牧師細訴他的初戀故事,如何因情人投入別人懷抱而變色,其曲折之離奇和我的境遇不相上下。縫合他創傷之心的,是拿撒勒人耶穌這位大醫生,以十架大愛為針,穿上希望之線,巧手縫合破碎的心,並敷上饒恕的膏油,將它蛻變成一個新人。 就在我瞠目結舌之際,他替我開出了下列五味療傷聖油: ● 堅信上帝能轉化現在的苦難,成為將來的祝福。 ● 相信上帝已經為我將來的感情生活,做了最好的預備。 ● 真誠地饒恕對方。饒恕才能救我脫離仇恨的苦杯。 ● 我的價值並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肯定上,而是在上帝對我無條件的接納。 ● 接納耶穌基督做我個人的救主和主宰。 我謙卑地做了信靠耶穌基督的禱告,懇求祂醫治我的創傷。沒想到這簡單的舉動,竟立時引進了一股心靈的暖流。 新生 此後我常去教會聽道,參加團契查經。契友們誠摯地關心,使我再次體毽|到人世間無私的愛。那裡沒有人嘲笑你,只有愛,如同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在神話語的滋潤下,我重新振作起來,我的自尊也恢復了,我彷彿重新活過來。幾個月後我欣然地受洗歸入基督名下。 經過一番波折,我的妻子和我至終辦妥了離婚手續。 我的生活重新有了喜樂,我的內心平靜安穩。在主裏我不斷追求真理,充實自己的靈命。再一次找回自我的感覺真好,學業上也開始有了成就,教會的服事充實了心靈。我體會到聖經所描繪的美境:「我們曉得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 更美的家 一年後我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她那時剛從碩士畢業出來,找到工作搬來這裏。我們相遇在她決志歸主的那天晚上。我們在同一個團契中學習,愛情的花苗在神的祝福中逐漸萌芽。她不但沒有計較我的過去,反倒驚訝於我現在的自尊和安祥。因著她全心投入的愛,我的心靈得到徹底的醫治。相識一年半之後,我們在莊嚴神聖的教堂舉行了婚禮,在十字架下交換誓言。新家有基督耶穌作主,滿了愛與溫馨,幸福與希望就像飛機的兩隻翅膀,承載我沖霄飛入藍天白雲之上的天國。 神把我被撕裂的心重新縫合,賦與我人生新的意義,又賜給我一位更好的妻子,讓我重新擁有溫馨的家庭。回顧神的浩大恩典,我真不知如何為報,只有立下心志,一生一世跟隨主,為祂而活,並傳揚祂的大愛。

發現你和我

你我的相遇,是生命流向生命的對話,是繁華落盡後的真淳。 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出33: 12) 重大的發現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從宗教經驗的角度來看,扭轉生命的三大發現是:「發現你」、「發現我」,以及相互關聯著的「發現你和我」。這裡的「你」是指神。神人關係是一種親密的「你」和「我」,而不是一種疏離的「祂」。「祂」和「我」即使有關係,也是間接,不是面對面的。一個人不能和他親近的人老是以「我」、「他」的關係存在。那個「他」一天不能成為我口中、心中可以直接稱呼,向之表達的「你」,我的心中就不會滿足,會覺得受到了剝奪。 發現 為何用「發現」這兩個字來描寫生命的扭轉呢?發現,不是別人行動的結果,而是一種出自我內心的驚嘆,是哲學上「啊!」(Aha!) 的現象,其中帶著原發性的主動。 從「知道」到「發現」,有時要走好長的路,而且其中還發生了質變。一旦「知道」成為了「發現」,就旋動起生命之輪,能叫以西結書中那片骸骨赫然成軍;能使約伯奇蹟式地從痛苦的爐灰站起。 「發現」若發生在人生重大的課題上,生命就引動美妙的轉折。就如,發現神你原來是這般親密地存在著;發現我不只是一個統計數字,不只是一個群眾潮流裡非得順勢而行的移動者。原來,你按著我的名認識我,我在你眼前也蒙了恩。這種發現引動了「重生」,一個更新再造的生命,會對環境和人生際遇作出不同反應的生命。 發現你 懷特赫 (Alfred Whitehead)作過一個比喻 (Process and Reality)。一個行路人若迷路時,不是大聲問:「我在哪裡?」而是問「其他東西都到哪兒去了?」我在我的身子裡,我在思考、判斷,我並沒有失去。迷路,是因為我失去了我周遭該有的存在。 當初亞當犯罪時,並不自覺迷失,反倒為自己編織裙子穿上,但他「躲避耶和華的面」。他擁有自己,他仍存在著,但他丟棄了生命中最重要、不能少的絕對定義、參考點,就此他只能以他的妻子及治理下的物界作為座標來生活。兩人互為座標,不能解決迷失的問題。把重要根本的問題層次降低,以下層次來取代上層次,也是徒勞而無功。 神因此在人類歷史的扉頁上,留下幾個警醒大字:「你在哪裡?」這不是一個可以立即回答的問題。祂殷殷期望,人在走過歷史,遙想未來的當兒,冉冉升自心底,真心有此一問,並循此懇切地探求,或許有一天醒悟,會撫嘆悲切地對神說:「我是卑賤的,我用什麼回答你呢?」(伯40: 3) 求你指教我「你在哪裡?」因為離了你的面,除了漂泊,我還能在哪裡呢? 「發現你」的人,生命可以走出以物交物相引相失的迷航。「發現你」的人經歷「敗部復活」、生命再造。而且「發現你」的人還發現了一件更好的事:你比你的造物,比你賞賜給人的東西,更遠遠豐富偉大,無以倫比。 「發現你」的人(約伯)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42:5)他不說:「一番相識,徒有所聞。」 「發現你」的人(保羅)說:「你們要靠主喜樂」(腓4: 4),「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羅5:3)。他說喜樂是神賜的「天賦人權」,不需要環境的首肯。 「發現你」的人(哈巴谷)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不效力,田地不出糧,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 (哈3:17-18) 他沒有說 「我一敗塗地」,「天喪予!」 「發現你」的人(奧古斯丁)說:「我心沒有安息,直到我安息在你的裡面」(《懺悔錄》)。他經歷過人世間的「過盡千帆皆不是」,他知道,物歸物,靈歸靈。該撒的歸給該撒,神的歸給神。 發現我 發現你,就會發現我。因為「你按我的名認識我」,「祂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約10:3) 每一個生命的被造都是神匠心獨運的,有著神的「命名」。不只是蘊含著創造主的初衷和情意,更是被祂「認識」過的。不只是在祂的旨意中,更是有一天要被「領出來」的。 人是唯一會「發現我」的動物,而所發現的我常是呈現不同面貌,且總是在角色和功能的框框裡。因為世上的人也常「按著我的名認識我」,因之人要「赫赫有名」,不願「籍籍無名」,也因之人對自己的感覺和定義,隨名之大小變化,總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發現神後,會有一雙眼睛把神當初造我的情意和初衷,從群眾的框框和生命的附加價值中分別出來。我的「所是」(being)不再被「所有」(having)所支配,我的價值不再和我的角色混為一談。 神從不把「我」和其他人比較,一個人能從神的眼裡重新發現自己,是生命的奇蹟。那些經歷重新被神認識的人,會發現一個內在藏了「寶貝」的我,從這一點,他們的生命開始提昇上揚。 ● 拿但業在無花果樹下 (約1: 48) ●…
Read more

讓我們看雲去

白雲瀟灑地不在意去留,敏銳的心卻能捕捉它的啟示,提升心靈品質,飛越紛紜眾生。 北美西南部的天空最叫怡晴迷戀了。均勻澄澈的藍,隨時隨地頂在她頭上,有時白雲點綴,她就細細地玩賞,惟恐錯失神寫在雲朵上的啟示。 兩柱白雲 那是起因於一個主日崇拜之後,怡情回家途中順道去買菜,當她將菜搬進後車箱,上車前總習慣性地朝上一望,遠處的山坡上,正掛著兩柱白雲,聳立直達藍天,雄偉的景象懾住她的雙眼。一路上她不停地注視,腦海也深印這奇特的影像,她的心也被觸動,時時想探索這景象蘊藏的意義。 信主才兩三年的生命,對神的認識有限,許多遭遇也不知從何理解。一天,女兒正看著從圖書館借來的聖經卡通影片《摩西》,她也湊過去一瞧,畫面竟出現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跟隨那兩柱白雲在日間行進。那兩柱白雲和腦海中的影像完全相像。霎時,她裏面像一潭雨後沉澱過的湖水般清澈了起來。 山光水色證神恩 一晃,過了幾個春秋,教會的服事常忙得她不亦樂乎。也許,在平淡無奇的家庭主婦生涯裡,事奉使她覺得人生更有價值和內容。對於數年前天空的啟示,她早已拋之腦後。然而,每次奔波在路上時,她總愛捕捉儀態萬千的天光山色,特別是夢幻般的彩霞,隨著不同的季節、天候,幻化成種種瑰麗迷人的色彩。她尤其鍾愛粉紅的浪漫與粉茄的神秘。 至今還有這番情懷來欣賞神的偉大創造,她的心中飽滿著感恩和讚美。神的愛是如此的豐富又鮮活,藉著祂所羅致在天地間的宇宙萬物,毋須甚麼神蹟奇事,就早已顯明祂是那位永存永活,全知全能的主宰。 正如保羅在羅馬書1:12指出:「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只有祝福,沒有咒詛 然而,怡晴的思緒不禁又穿梭在這三年半的服事情景裡。教會雖一再標榜有神的愛,但帶給她的卻是難堪的傷害。弟兄姐妹間的摩擦碰撞、種種的誤解與不被諒解,不時地腐蝕她心靈的深處。缺乏屬靈的友伴可分擔,回到家中又不敢向未信主的先生訴苦,只得獨自在暗室中,來到施恩寶座前,放情地哭訴,才能稍減滿腹的冤屈。 怡晴堅信在神只有祝福,沒有咒詛。雖然會有黑雲密佈的時候,但屬神的兒女不會一直在黑暗中彼此為敵,神的家也不會都是充滿著猜忌與排斥。基督是教會的頭,是由祂掌權,而不是靠一小群人討論、投票、決策的。 這番信念支持著她主日仍不間斷地去敬拜主。雖然那段日子裡同工間的冷漠與疏離,令她如坐,她仍勉自己不要停止「聚會」。即使,她臉上黯淡無光嘴角掛不住喜樂,她仍機械式地進出教會;這倒也促使她更熱切地追求,與默想神的話,禱告尋求主的帶領;常常在日記上讓聖靈來審查自己。漸漸地,神撥開她心靈上的烏雲,讓慈光來照拂她。 怡晴終於走出苦毒和自憐的創傷,她漸漸能體會到神的心腸了。 當教會缺乏屬靈領袖的引導,眾肢體在靈裡的成長上就更顯得艱辛,因為大家在無知中摸索;在摸索中犯錯;在錯誤中調整自己;卻也在調整中經歷神的大能。雖然成長了,卻也是傷痕累累,流失了不少主的祝福,彼此也在暗中抵銷聖靈的能力,福音的工作更受虧損。 美妙轉折 怡晴很懊悔自己的個性剛硬,使共事者難以接納,辜負了神的託付。不但沒有得到認同,反讓人覺得她是只會唱高調的宗教狂。 然而就在這難堪的經歷中,她學習到將一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提昇到自己與神之間的互動。凡事先到施恩寶座前求光照,若聖靈賜平安,縱然有攔阻,她也無須費心傷神,更不用擔心神的能力不夠,她得越俎代刨。因為獨行奇事的神掌管萬人的心,祂總是將每個環扣接好,環節打通之後,水到渠成。 她深信主是公義,不厚此薄彼,祂滿有智慧,「能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也許,她所接觸的都是經過神特別呼召的人,所以被聚集在此磨鍊。也許,神要她更深更純的愛祂,勝過於她手邊的工作,以及證明誰對誰錯的是非。 把握機會,享受神恩 如今,怡晴已能體嘗出雅各書一章所說的喜樂,「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當她的心轉離事工,落定在自己的家庭時,赫然發現主許多的祝福被她忽略了。先生的溫柔體貼,雙臂隨時隨地迎接她;一對兒女也不時喜歡親近她,何不更多安靜主腳前,來取得像瑪利亞的福份呢?做一個快樂幸福的家庭主婦,享受悠哉遊哉,逍遙自在的日子。她不禁要讚嘆主的意念高過她的意念。原來繞了一大圈,主乃是要她在家中作祂的燈臺。 今年冬季由於聖嬰現象,雨量出奇的多,群山綠意盎然忙不迭地迎來送往,白雲也瀟灑地不在意去留。天地悠悠,人不過是其間短暫的客旅,何不把握機會,享受神的恩典?當怡晴以嶄新的眼光重新面對這一切,喜樂之心也油然而生。

負面人生的正面價值

因為有時烏雲密佈,我們才會欣賞風和日麗。 因為疲倦,我們才懂得珍惜休息。 因為年華會逝去,我們才寶貴青春。 因為有學期上課,寒暑假才令人滿心期待。 因為有殘缺,我們才渴望完美。 因為有死亡,我們才企盼永生。 因為寂寞,我們更珍惜友情。 因為乾渴,水變成了瓊汁玉漿。 因為戰亂,我們更愛好和平。 因為黑夜,黎明的曙光才顯得燦爛光耀。 因為疾病,我們追求健康。 因為有負面人生, 我們才領悟正面人生是神的恩典。

醫治

● The prayer that reforms sinner and heals the sick is an absolute faith that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to God. Mary B. Eddy 改造罪人和醫治病人的禱告,都奠基於信仰上──相信在神凡事都能。 ● A wise physician is a John Baptist, who recognizes that his only mission is…
Read more

醫治的樂章

打開你心靈的頻道,你可曾聽見大自然經常默默地歌唱著醫治的樂章。春雨滋潤了被冬寒斲傷的大地,以愛心誘動了蓬勃的生機。松鼠抱著松果,遍植松林於被過度砍伐的山崚。白血球周遊全身,剔除侵入體內的外來異物。皮膚自行修補刀刺所留的創傷。在大地的每一個角落,神靜悄悄地施行醫治的奇蹟。 兩千年前當神蒞臨人世,祂的眼巡視以色列境內大城小鎮的芸芸眾生,所找到的是池旁群聚的病患、是四個人擔架抬來的癱子、是罪疚壓迫下的驚懼的淫婦、是被嫉妒的火扭曲的心靈。耶穌就動了憐憫的心,伸出慈憐的手醫治了大地的傷痕──叫瘸腿的走路、赦免了罪人、醫好瞎子的眼睛、擦乾送葬者的淚水。祂自己選用了「醫生」這頭銜,來比喻其一生工作的精華(路5:31)。 大自然不斷默默地歌唱著醫治的樂章,願上帝的愛也在你心靈的深處,完成那醫治整合的奇蹟。

一支紅玫瑰

一支玫瑰與數萬蘭花的故事,付出多少與享用多少的人生。 數年前的春天。洛杉磯一座著名的墓園。從宏偉的大門口,蜿蜒盤旋而上的環山大道,一直到典雅壯麗的山頂教堂,一路綿綿密密,綴滿了最高級的新鮮蘭花!據墓園的資深員工表示,這是此地開幕數十年來空前的大手筆。 禮拜堂內,鋪天蓋地的花團錦簇中,只有「兩個半」來賓參加喪禮。哪兩個?──墓園專屬的、主持儀式的牧師,和到場執行死者遺囑的律師。哪半個?──躺在豪華巨棺中的死者。此人生前立下遺囑,吩咐律師將他那近二十萬美元的遺產,扣除律師費用後,悉數用在他的喪禮。因為他認為,在這世界上,他已沒有任何值得饋贈、分享的對象。 幾乎就在同一段時日。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古老而淳樸的小禮拜堂,被五百多位親友和來自東南亞的賓客擠得水洩不通。許多曾受逝世者關懷與幫助的男女老幼,貼在壁上、懸在窗上,時而淚流滿面、時而綻露微笑,真情流露、全神貫注地參加一位退休老宣教士的告別禮拜。 在老人笑容可掬的遺照前,按著他的遺願,只擺一支盛開的紅玫瑰! 一支紅玫瑰身價幾何?再貴也不會超過五塊錢美金。然而,開在它背後的那五百朵心花,飽蘊著感念與摯愛,在充滿良善與溫暖的土壤中,卻能生生不息、存到永遠。 二十萬美元,可以買多少朵高級蘭花?然而,再悅目再昂貴的鮮花,也是數日之間就枯萎凋謝、化為糞土;再多再密的花朵,也遮掩不了空虛與孤寂。 聖經加拉太書六章九節說:「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是啊!人生的意義,原不在花團錦簇,而在乎良善信實;生命的價值,原不在「享用」多少,而在乎「分享」多少;真正的收成,原不在積攢豐厚,而在乎愛的果實常存不朽。 願你我都能因認識耶穌基督,過一個能分享與接受愛,具有永恆價值的人生。

革命巨著與砌磚工人

一次一磚,工人砌成房子。 一天一頁,法國大革命史必能寫成。 遇上不幸的「意外」,心血付之一炬,能再創第二次機會嗎?生意失敗、考試沒過,到哪裡尋找勇氣,再次衝刺?工作被炒魷魚,怎樣持樂觀態度,積極向前?計劃不能完成,何處尋覓轉機? 心血結晶付之一炬 我們可以從《法國大革命》的作者湯姆斯(Thomas Carlyle)身上找到靈感。當他一完成此鉅著後,很興奮地把厚厚的文稿交給他的好友約翰米爾,請他批評指正。數星期後,約翰米爾出現在湯姆斯的門口,臉色發白,聲音顫抖地告訴湯姆斯,一個僕人把《法國大革命》的文稿當起火的紙全燒掉了。 湯姆斯簡直不能接受這惡耗。然而在約翰米爾面前,他還要竭力控制憤怒與失望的情緒,以免他的好友陷入更大的痛苦。在好友離去以後,湯姆斯再也無法自持,陷入絕望的深淵裡。想不到一生的心血竟都付之一炬,一切都完了。 更糟糕的是湯姆斯以為書已經完成了,筆記也不再需要,所以已把它扔了。如今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 砌磚的啟示 晚上輾轉難眠,白天則茫茫然地遊蕩街頭。委靡的湯姆斯無奈地反芻著絕望的滋味。一天,他看到一個磚頭工人在砌房子,這個磚頭工人正一次一磚的,非常慢地在建房子。這時一個念頭突然掠過腦海:「如果一天一頁,法國大革命史不就像砌磚一樣,可以再完成嗎?」這正是湯姆斯在最黑暗的時候所需要的。是的,一字一字,一頁一頁,法國大革命史可再重頭開始。 在日記裡,湯姆斯寫著:「我彷彿感覺是那在天上看不見的偉大老師,看到我的首稿,就對我說,不,孩子,你必須寫得更好!」 於是湯姆斯重拾信心與勇氣,重新執筆,完成了現今我們所看到,舉世公認最好的法國大革命史。 當危機或困難來臨時,許多人會急於尋找「代罪羔羊」,把問題歸罪於工作、環境、上司、朋友、 家人等等。 英文裡的「代罪羔羊」是出自於聖經。原來的意思是當以色列人犯了罪時,帶公山羊到祭司那裡,祭司把兩手按在羊頭上,承認以色列人諸般的罪愆,把罪歸在羊的頭上。然後把羊送到曠野去,這羊要擔當他們一切的罪孽,帶到無人之地。 然而「代罪羔羊」卻不能帶走危機和困難,也帶不走生命中免不了的責任、掙扎、冒險、疾病、貧窮和孤獨。 把問題歸於「代罪羔羊」,隨之而來的多半是抱怨、恐懼和疑慮。這種習慣一旦形成,人即使處在康泰、順利之境,也不免感覺惴惴不安,因為心裡憂慮不知何時會有不測風雲,惡運臨頭。 重拾信心與勇氣 處在危機中,所需要的不是抱怨,也不是怪罪環境。而是堅信有一位掌管萬有的神,宇宙的一切是有目的、有計畫、有順序的。 這樣的信念引發出來的,就是對人生的意義,充滿了十足的信心;對生命的美好,有十足的把握,而有信心和勇氣來面對黑暗困難。 在危機中神藉著「砌磚工人」,賜給湯姆斯信心與勇氣。湯姆斯沒有怪罪他的朋友,心中正好有空間,接受神藉砌磚工人所帶給他的啟示,結果化危機為祝福,完成了曠世鉅著《法國大革命》。 華盛頓格蘭登 (Washington Gladden) 說得好: 「在最黑暗的夜晚,當星光都熄滅時,用勇氣戰勝恐懼,用信心克服疑慮。」

天醫無縫

扭曲的人格可以恢復整全,創傷的心靈可以得著醫治。 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受到一些傷害。這些過去的傷害,逐漸沉澱成我們的記憶和潛意識,扭曲了我們的人生觀,影響到我們現在的思考模式和行為反應。這些心理情結如果未經醫治就會不自覺地在婚姻上、事業上、情緒上、生活上反應出來: ● 從前被壓抑輕看。現在愛唱反調,為反對而反對,以證明自己的存在。 ● 從前父母熱戰冷戰。現在患上婚姻恐懼症,害怕婚姻會演變成人間地獄。 ● 從前感情被欺騙。現在復仇的潛意識,不自覺地把心理燒成變態殺手。 ● 從前缺乏父愛。現在演變成工作狂,下意識地靠工作的成績來爭取上司的寵愛。 ● 從前被公司解雇。現在憤世嫉俗,人際關係僵化。 ● 從前被師長同學嘲笑批評。 現在自信完全喪失,淪落成扶不起的阿斗。 心理座標轉移症 這種人生路上的創傷,常污染我們的判斷力,使心理座標產生轉移,對現有事件喪失正確的理解,以致周圍的人際關係互動時,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比如: 怪別人驕傲,其實是自卑感在作祟。 懷疑別人排斥我,其實是不能接納自己。 論斷別人,其實是缺乏自我肯定。 玩弄別人感情,其實是自己情感受過傷害。 喜歡糾正別人,其實是掩飾自己弱點。 看別人霸道,其實是自己懼怕權威。 諂媚討好別人,其實是自己害怕被拒絕。 醫治的詩歌 以賽亞書四十章3-5節,把耶穌基督的救恩,用詩歌的體裁詮釋出來: 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一切山窪,都要填滿。 大小山崗,都要削平。高高低低,改為平坦。崎崎嶇嶇,成為平原。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 當一個扭曲的心靈,遇見了大醫生耶穌基督,蒙醫治成正直整全的心靈,上主的榮耀在此彰顯出來。當一個破碎的人格,經過耶穌基督的妙手重撫,恢復成健康的人格,神的偉大尊榮從此顯明出來。當一個殘缺的個性,信靠耶穌基督的完美恩惠,蛻變成美麗的個性,全能的主彰顯出祂奇異的能力。 耶穌基督引用了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3節,簡潔地描繪祂一生的工作,是以醫治為核心的。祂說,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差遣我報告: 被擄的得釋放─被創傷的遺毒所俘擄的,鎖鏈全斷! 被囚的出監牢─被苦澀的記憶所囚禁的,璀璨新生! 醫好傷心的人─被得罪的仇恨所燒毀的,得著醫治! 安慰悲哀的人─被自責的痛苦所撕裂的,重擔卸除! 賜華冠代替灰塵─以往的卑微被今天的尊榮所吞滅。 喜樂油代替悲哀─從前的悲哀被現在的喜樂所掩沒。 讚美衣代替憂傷─過去的憂傷被如今的感恩所取代。 傷害人與被傷害 心靈的創傷主要來自兩方面: 我們傷害了別人(間接地也傷害自己),和別人傷害了我們。我們傷害了別人(自己),引發了強烈的罪惡感。別人傷害了我們,引動了劇烈的仇恨和忿怒這兩種濃烈的情緒。這些傷害若未得著醫治,它的火燄足以燒毀一個人,也燒滅周圍的人際關係。…
Read more

鐵達尼號的沉思

在奢華與急難交集的鐵達尼號上,人的良心與信心被無情地攤開來審視。 由起啟航到泊靠,人生不過是一段航向死亡的旅途。 不到百年前的一日,一九一二年四月十四日,有史以來最鉅大奢華的船舶──鐵達尼號,靜夜裡獨自航行在北大西洋。上帝由綴滿繁星的穹頂俯瞰,世人眼中劃時代的巨輪在汪洋中如同一葦。輝煌亮麗不過如一只螢火,孤獨而縹渺。 攜帶世人憧憬之輪 首航的鐵達尼號由英倫啟航之時,攜帶世人的憧憬,到美國那交織美夢與希望的新大陸去,到一條頭條新聞的世界記錄裡作歷史的點綴去。 然而誰能料到這點綴不是尋常生活中的一杯下午茶,不是頭等艙豪華大廳裡一場衣香鬢影的晚宴,而是永遠靠不了人世之岸,死亡航程的一個泡影。那一杯香檳沾唇即可,那動人的落日成了最後映入眼簾的餘暉。那傾倒在夜幕滿天如鑽也似的星子,是天使憐憫的垂視,與撒旦惡狠的嘲弄。 「不沉之輪」造於人定勝天神話甚囂塵上的工業時代。滿載兩千兩百多形形色色旅客與船員的皇家郵輪,集當時人的智慧、工藝、權勢、財富於一身。顯要豪門、船東船長、設計師、工程師無不自負於「上帝也不能使她沉沒」的傑作。她的船艙底有十六個完全密閉的防水區隔艙,即使遭難,她精巧堅固的設計足以令人發出不沉的豪語。 然而,將近八十七年來,靜躺在冰山出沒的北大西洋兩英哩深海底,斷成兩截的船體殘骸漆黑陰森形同鬼域。躊躇滿志,一心指望締造橫越大西洋世界紀錄的海上浮宮,大意地慘遭冰山狠狠劃下致命創傷,六個防水區隔艙的毀損,頓時使巨輪無助傾頹。 死亡面前的謙卑 當時船上僅僅準備二十艘救生艇,只搭救得三分之一的婦孺。不過二個小時,不知內情的妻子兒女,在寒凍的海面目睹他們的丈夫父親隨波歿逝。墨黑的海水吞噬下逝者生者的絕望咒詛、驚恐悔恨。在完全無助的錯愕中,澈悟了人的渺小與軟弱,淚水與祈禱才交織出生命謙卑的樂曲。 不可抗拒的困難,除了死亡之外,還有沒有甚麼能使人真正謙卑下來? 電影銀幕上一具具軀體相繼由數百英呎高處垂直摔落下去,在淒厲的慘叫哀號中無助地墜入深淵。慘不忍睹也掩耳不及,我咬牙閉目,幾個深宵夢迴時,驚悸猶存。 一千五百人的淪亡,得蒙上帝救贖者幾希?即使在鐵達尼號上身歷其境,我也不敢自詡了解神的心意。 愛與寬恕 若能透視死亡為上帝救贖的恩典,肉身生命的結束恰為人生的解脫,被原罪深深轄制的靈魂才有出路。若不能謙卑於上帝的愛與寬恕,人不過是墮落在無力自救自拔的深淵裡,一個無知而傲慢的靈魂。只要轉念一想,我是屬祂的,在天父那兒祂為我預備好了歸宿。是生是死,我都在神救贖的愛裡。人生在世,最值得教人墮淚心旌撼搖的應該是上帝的愛。 因此,使我落淚的不是電影裡的那齣虛構的愛情。愛情到死生相許時確有令人動容的美,但在上帝的愛之前,死亡的權勢屈膝,人間的情愛也只能俯伏靜默。一切由「自我」出發的意念,無論是追求靈魂生命或肉體情慾的滿足,會把人心中神性的莊嚴美好推落。當愛情成為人生最終的圓滿時,人心中的神性已然貶值。 如果愛只是一種莫名的深刻信任與接納,人與人之間最缺乏的也不過是勇敢的互相信任與接納。然而對人委身還不如對造人的上帝委身。不認識至高美善的真理,反在地上捕捉虛無,將次好的愛情視若拱璧,棄救贖的恩典如敝屣。生命價值的錯亂自然帶來人生的憂慮愁煩。事實上,人心向來最善變自私不過,會褪色的愛情在上帝的永恆真愛之前也勢必黯然失色。 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如果逼近死亡的挑戰時,活著只是本能的掙扎,將人的尊嚴拋棄,神的救贖在人生航次裡就不具意義。我懷疑求生意志是否一種恐懼的反彈,因為畏於面對肉體生命結束時的痛苦凌遲而生的強烈反彈。在最後一息尚存時,電光火石的一霎間,人心可以流轉幾多念頭,來不來得及將一生的悔恨一一數過,認罪求赦再安然瞑目?那一刻,要面對真理的審判,甚麼東西才是最寶貴的事物,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值得深思。 神要求祂所愛的兒女順服祂,雖不理解祂仍相信祂,雖哭泣莫名仍深信祂懷裡有深奧的愛。對神完全的交託與信任,那是生命的信仰與愛情。能否靜默仰望,讚美感恩,在即將沉沒的鐵達尼號上的兩個小時,成為極大的試煉挑戰。人的良心與信心無情地被攤開來審視,上帝讓撒旦一一檢視人心。 我曾放浪形骸,大言不慚地與撒旦一起嘲笑人的求生意志。當死亡迫在眉睫時,能不能容許人選擇如何死?萬事都有定期,神的作為自始至終人不能參透。人能用努力延宕一刻生命嗎?或許可能,但那不是剛強無比的意志力促成的,而是神出於憐憫所作成的奇蹟。 生死之際的迷惘 我經歷過一次四個小時的手術,由昏迷到翌日在加護病房恢復意識卻宛若數秒之暫。在瀕臨死亡邊緣時,只覺全身冰寒,在極潔白而不刺眼的溫柔亮光中,依稀有路徑引我向前。當時內心兀自牽掛著初生才識一面的幼子,肺炎高燒的稚女,以及博士學業未竟的丈夫。死亡我無懼,然而迷惘的淚水卻不斷滴落。 那條通往死亡的路徑究竟多長多遠?時間也不過是一種相對的計算方式。我在鏡子這頭模糊不清,稀奇著世界何以是依稀相似卻也恰好相反的投影返照,一舉足跨入鏡子裡時,就是由上帝那頭看世界了,一切也就都明白了。 一旦知道自己置身上帝極深無以理解的恩慈,被祂的愛密密環繞,在平安中等待著救贖,至少,面對死亡的態度是可以選擇的。其實,連死亡都是可選擇的,人可以用順服神的心意來羞辱撒旦。 三浦綾子的小說《冰點》續集裡描述過一個海難,那是真實故事的引述。遭難的船上有兩位西籍宣教士,都把自己的救生圈取下讓給別人,而接受他們奉獻生命的人,獲救後都成為基督徒。「一生結束後,所留下的,不是我們所獲得的東西,而是給予的東西。」 生命的見證 憑甚麼我是那被死者代替,被神挽回的?我並不比死去的人良善或敬虔。神存活下來的生命,能否有更深意義的思索,更高價值的彰顯?生命的延續是否應該有更超然的方式? 當小提琴手奏起節奏明快的《婚禮》時,我的淚水模糊了銀幕。誰說無人聆聽樂隊的音樂呢?上帝與天使是最專注的聽眾,撒旦肯定也聽得心驚膽顫。 電影裡的女主角在銀髮飄搖的年歲憑弔愛情,長眠時猶安然魂遊鐵達尼當年的美景良辰,那是她一生的風華極致。或許她不曾認識上帝的愛,身為一個美麗的女子,她把更長的餘生似乎活得也優雅美麗多采多姿。然而那只是電影中透過幾幀照片的寫照,她是否能有更深刻的生命見證則未詳見。 對上帝的兒女而言,生命當用甚麼作見證?寒冬歲暮,電影散場時,我歎息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