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小李,謝謝你

<b>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卻是最讓我難忘的人。 </b> 前一陣子參加了幾場葬禮,看著昔日的朋友們躺在那裡,一個個蒼白又安祥的睡臉。回想著一幕幕和他們過去相處的情景:感嘆人生何其辛苦!最多的還是抱怨和遺憾。尤其年紀越長,每次關心的話題只是身體病痛,或是親人在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少,最後電視八卦新聞慢慢成了聊天談話主題。如今,他們終於到達平靜的彼岸,擺脫了所有人生逆境的辛酸和痛苦。其實人生道路就是如此,不管有意或無意、願意或不願意,人生高潮之後必有低谷,低潮過後自有高峰,永遠是非常規律的。問題是有多少人能看得清、想得開。 <b>難忘的友人</b> 我碰到過許多朋友不論是現在或是過去,在人生逆境中:有的成功地接受了挑戰,此後便一帆風順;有的就像在奮力蛙泳,一會兒抬頭、一會兒又低頭;有的就像青蛙跳下水,撲通一聲只見漣漪,一下子就沒影了。 其實在我記憶裡只有小李不一樣,從我小學四年級認識他起:三級貧戶之子是沒有甚麼權利抱怨的,何況又是小兒麻痺症患者。幾乎吃不飽是平常事,天天被欺負也不是新鮮事。好在我們那時家中還算可以,也不管其他同學異樣的眼光 ,經常和他共享一個便當,當然大部分是他吃得比較多。 後來,國小懵懵懂懂地畢業後 ,他就天天上街賣愛國獎券、香菸 、口香糖。可是這麼久以來,我從沒見過他在街頭上缺席,也從沒見他喊累過,更別說,見他掉眼淚自怨自艾。只有一次,我考上大學後在家裡附近路上碰見他,他才帶著令人辛酸哽咽的口氣說:「恭喜你啊,真好!」我絲毫不知道怎樣回他話,只能猛推說要趕快回家,竟落荒而逃。 <b>難忘的一句話</b> 後來過了近十年,有一次在廈門街和汀洲街路口又碰到他,他擺起水果攤起來,笑嘻嘻地和顧客在喊價。他眼睛很尖,看到我走過去認出來喊住我,順手拿給我兩個蘋果。我逗著他:「李老闆賺錢噢! 」他回我一句,到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賺不賺不重要,開心就好 !」 的確,開心就好,後來當我每次心情不好時,或是事業上有挫折時,就不由自主的想起這句話。也轉告過很多其他朋友,只是他們對這句話的認識都沒有比小李認識得深刻。 前幾年我因為工作的關係,獨自離開台中搬到台北工作。恰巧又在合江街附近碰到小李,只不過這次他是坐在櫃台後面了。原來我想去市場買吃的,順便買一兩張彩券,恰巧就是小李頂的小店面。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老友總是出現意外中。」 去年我因為身體略有病痛,只得休息一陣子,久了難免有些憂鬱、悶悶不樂。偶而繞道去小李店裡,他就算再忙,總會抽空招呼我。 而我也經常看著牆面的電視,有一搭沒一搭的和他聊著。說也奇怪,在那邊沒事坐著,彷彿也會感染到小李對客人的熱情,覺得心情開朗不少。 雖然多時未見,但是小李仍有一雙犀利的眼睛。他從不問我現在幹甚麼,只是常有意無意提到:「 唉呀,不景氣這麼多年,也沒見人餓死,只要認真工作,不要想太多 ,開心就好。」 有時候,我們在最黯淡的日子裡,甚至會對我們自己的人生不斷地提出疑問:「我有做錯甚麼嗎?為什麼我會落到這樣的地步?這樣的人生公平嗎?上帝又在哪裡?」把自己想得太複雜,只會陷入不知所措的迷霧裡。 也不知道是時間久了,還是被小李感染。開心的事多了起來,情緒也穩定了下來。最重要的,我會開始關心別人及周邊的事,開始注意老人家過馬路,開始主動幫忙別人拿一些東西。剛開始覺得沒甚麼了不起,後來就覺得心情很開朗,也許那就是「開心就好。」 最近,一方面靜極思動,一方面可能是機緣巧合,又重新回到職場工作。雖然不比當年風光,但也小有成就。難免會意氣風發,吹噓加油添醋一番。此時小李就變成很重要的一個聽眾,他也很捧場,配合我興奮的手勢,頗有參與其中的樂趣。 <b>難忘的祝福 </b> 直到有一天,我問小李會不會太喧囂了些,小李想也沒想回答說 :「不會啦,你本來就很優秀的,我對你有信心,我每次去教堂都會替你祈禱祝福。」此話猶如春雷乍響,暮鼓晨鐘般震醒我。原來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有人會默默地為我祝福。我一直以為我快要變成社會邊緣人,不會有甚麼人會在意我。 小李後來告訴我,他剛開始信教時,牧師要他替感謝的人祈福。他想也不想,就我對他最好,於是就養成每天順便替我祈福的習慣。 我只知道,那天我默默地回家 ,坐在床邊淚流滿面。我只不過在年幼時,做了一件順手幫忙的事,卻能讓一個人牢記一輩子。 「到底是我給他的多?還是他給我的多?」 「如果是我,是還在自怨自艾 ?還是懂得感謝?」 「正常、真誠的是他,我才是心理殘缺的。」 那個晚上,我徹徹底底地認識了甚麼叫做:「施比受更有福!」從此以後,我不再抱怨,也不再自憐自愛。任何時間,我都準備好為關心的人付出。即使遇到逆境我也不怕,因為我知道有人在為我祈禱 、祝福。而我也開始學習為所有在逆境中的親友們祈求神的祝福。 謝謝你!小李,我親愛的朋友 。

如果我窮得只剩下一枝筆

如果我窮得只剩下一枝筆, 我會善用每一滴墨。 如果要寫浩瀚無垠的宇宙, 我會寫︰神創造天地。 如果要寫世間上人性的愛, 我會寫︰偉大的母愛。 如果要寫親情愛情及友情, 我會寫︰患難見真情。 如果要寫變幻莫測的人生, 我會寫︰活著是恩典。 如果要寫人間的疾苦不幸, 我會寫︰苦難是奧秘。 如果要寫祝福別人的話語, 我會寫︰願神賜福您。 如果要寫一個中國方塊字, 我會寫︰愛!

金錢與你

<b> 賺錢、用錢、攢錢、捐錢。 </b> 金錢本身無好壞,所謂的「好 」與「壞」,要看它在誰的手裏。你若善用它,它就是你的忠僕;你若不善用它,它就變成你的惡主。金錢是神的賞賜(傳5:19),它是勤奮和血汗勞力的報酬,也是人生活的必需品。現從四個方面閒話金錢。 <b>一.賺錢有道</b> 聖經教訓我們要手勤,努力生產。「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 」(出 20:9)「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帖後 3:10)以光明、智慧、才幹、學問、公道、合理、合法,及循著正當的路徑去賺,努力學習謀生技能或安於本身工作崗位,「取之以道」。俗話說:「勤儉可以興家,坐食可以山崩。」我們不要懶惰度日,喜吃閒飯,莫向邪道尋,否則得到的金錢無久享。我們寧可挨受貧窮的痛苦,也不能違法,喪失道德去求不義之財或貽害社會而得罪神。神的兒女要謹記箴言 15:16所言:「少有財寶,敬畏耶和華,強如多有財寶,煩亂不安。」 多少人被「金錢」迷惑和試探,財迷心竅,失去理智與天良而作奸犯科,深蹈罪網,結果「人為財死」。「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 。」(箴 13:11)所以,聖經警告貪財者:「貪財是萬惡之根……,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提後 6:10)「貪戀財利的,擾害己家。 」(箴 15:27)「貪財的背棄耶和華 。」(詩 10:3)「用詭詐之舌求財的 ,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財乃是吹來吹去的浮雲。」 (箴 21:6)「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甚麼益處呢?」 (路9:25) 增加收入的方法有三種:一是開源;二是節流;三是戒除不良嗜好,不但對經濟很有幫助,並帶來家庭幸福。若一個人在神的蔭庇下 ,錢財富裕,要感謝神;倘若努力工作卻仍然貧窮,也要安貧樂道,一樣感謝神。主說:「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路 12:15)總而言之,不以貧苦的環境為恥,也不以富有的環境為傲,「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 」(提前 6:17)。 神賜錢財給我們,乃是要我們知足和善用。 <b>二.用錢有原則</b> 人是為了用錢而賺錢,為了生活而賺錢,也為了生活而用錢。用錢必須有原則,應用則用,不應用的,便要節省。有人說:「吃不窮 ,穿不窮,而算盤不對,一世窮。 」我們所賺的錢要以精打細算的方式來使用。「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 (路14:28)用錢的方法不同,結果就各異,尤其是家庭的糾紛,十之八九是因為金錢引起的。 用錢絕對不能超出支付能力,使全家的生活受到影響,用錢必須量出為入,有預算,才不會鬧窮。有智慧的人,使用金錢;無智慧的人,為錢所用。聖克雷門特說:「 金錢像毒蛇,會管理它的人,不會受到損害,但如果不懂得管理,它便纏繞你的手,噬咬你了。」 對於錢的使用,浪費和吝嗇是兩種不正確的方式: 1….
Read more

基督徒的理財之道

<b>學習作個錢財的好管家。</b> 從2000年至今,全球經歷金融海嘯:股票、房地產不斷下跌、失業率持續上升、各國債務累積、歐債風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等等。人人處於心靈不安的景況,我們基督徒該如何面對這世界經濟動盪不安的景況呢? 一般人認為:上帝一向不管財務的事,只關心百姓心靈的平安。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了。聖經中,有七百多次直接談到錢財的問題。耶穌的教訓有三分之二是關於錢財的比喻。我們若仔細研究,可發現上帝把我們如何理財,和我們對上帝的忠實劃等號。從每人的支票簿就可看出此人是否對上帝忠實。 <b>錢財觀 </b> 世人每日忙碌大多是為了謀生。這是因為亞當與夏娃犯罪以後,上帝對人類的咒詛:「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 」(創 3:19)。錢財是我們生不帶來,死也帶不去的身外之物。然而世人為何不管死活也要賺大錢呢?因錢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能給我們舒適的生活。有錢使人地位高,也能被人崇拜,甚至錢財也能使「鬼推磨」。但聖經記戴:「小子,倚靠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的難哪。」(可 10:24) 上帝並不咒詛財富,因衪是造萬物之神,衪所造之物都是好的。上帝把萬物交給人類託管之後,人類的貪婪才是罪惡之源。故財富不是罪惡之源。富不富有不影響我們和神的關係,但我們對財富的處理態度則會影響人與神的關係。耶穌說:「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誘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太 6:19-21)保羅對提摩太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剌透了。」(提前 6:10) <b>小財靠勤儉,大財靠天父 </b> 上帝要我們如何理財呢?人類是上帝所賜財產的管家,衪有權賜誰多誰少。然而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是財產的所有人。患得患失,身心隨財富的多寡而起伏。然我們若能以管家的態度去處理財物,則上帝反會賜給我們更多的財富。這就是俗語所說:「小財靠勤儉,大財靠天父。」在太 25:14-30 就很明顯的告訢我們,上帝如何賞賜每個管家。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上帝會把許多事派他管理。又惡又懶的僕人,上帝要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到外面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很多人是錢財的奴隸。沒錢的人,想賺更多的錢,有錢的人則擔心會失去所賺的錢。更糟的是富有的人會飽足而不認主;貧窮的人可能偷竊,以致褻瀆上帝的名(箴 30: 9)。現在的人都以刷卡買東西,分期付款買房屋,汽車及其他貴重的東西。這都是因為我們要和人比富有及放縱自己慾望的結果。而忘了聖經的教訓「愛宴樂的,必致窮乏,好酒愛膏油的,必不富足。」(箴 21:17)「愚味人隨得來隨吞下。 」(箴 21:20)我們常笑洋人進了墳墓還負債,我們不也像他們了嗎? 一些喜積財富的人,常會因追求財富而失去健康、家庭及朋友。忘記「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 16:26) <b>理財四大原則</b> <b>基督徒該如何管理財產呢? </b> 第一,將財產的所有權還給上帝:遵守十一奉獻,上帝的錢屬上帝。若我們未將財物主權交給上帝 ,則其價值的升、賠會影響我們的心態。若財產權屬上帝,則其升、貶是上帝為完成其計劃的旨意。「 豐富尊榮在我。恆久的財並公義也在我。」(箴言 8:18)我們也就不會患得患失了。 第二,不負債:到期該還的就還。財物平衡表示資產應多於負債 ,淨資產應大於零。若不想負債,則每次購物時應祈禱。請主賜智慧知此行動是否能榮神益人。 第三,接受主的指示:如果明白上帝的帶領,我們就不會擔心投資的賺賠。要相信主的智慧高過我們的才能。「所以不要憂慮說:喫甚麼?喝甚麼?穿甚麼?」(太 6: 31) 第四,不做急遽的決定:不要想不勞而穫的財,更不能想成暴發戶。長期的投資是上策,想短期致富是賭博。「慇懃籌畫的,足致豐裕。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 箴 21:5)

雙倍感恩

就在麥克斯正要再去樹林裏拾取更多木材的時候,他突然聽到了一個很細小的聲音。「哇,哇!」這聲音好像是嬰兒哭泣的聲音。麥克斯一驚,大叫道:「那是什麼? 」若不是因為老鷹的出現,讓樹林異常安靜,他也許不會聽到嬰兒的哭聲。他小心地循聲溯源到一叢灌木前,發現微弱的聲音是從灌木叢下面一個包好的毯子裏傳出來的。麥克斯打開毯子,不禁驚呼:「天啊,兩個孩子!」

以退為進

如果你希望在夫妻關係上不斷成長, 有愛有尊重,就放棄無謂的爭執吧! 當你得意於贏得一場口舌之爭時, 其實你已經輸了配偶的心。 你想在家裏贏得尊重,學習「退讓 」吧。 在愛的天地裏,「退讓」就是給予對方一份禮物,你必得著回報。 讓我們以自己的「退」,成為婚姻關係的「進」吧!

告別仇恨的最佳方式

1994年,南非白人格里高成天寢食難安。因為這一年,他曾看守了27年的要犯曼德拉,竟順利地當選為南非總統 。格里高常常回想起自己對曼德拉的種種虐待。 那是在蠻荒的羅本島上,到處可見的是海豹、毒蛇和其他危險動物。曼德拉被關在鋅皮房裡,白天要去採石頭,有時還要下到冰冷的海裡撈海帶,夜晚則被限制一切自由。因為曼德拉是政治要犯,格里高和其他兩位同事經常侮辱他。動不動就用鐵揪痛毆他。甚至故意往飯裡撥污水,強迫他吃下……。 那年五月,格里高和他的兩個同事都收到了曼德拉親自簽署的、參加就職儀式的邀請函,三人只能硬著頭皮去參加。 就職儀式上,年邁的曼德拉起身致詞:「能夠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我深感榮幸。更讓我高興的是,當年陪伴我在羅本島度過艱難歲月的三位獄警也來到了現場。」 隨即,他把格里高三人介紹給大家,並逐一與他們擁抱。「我年輕時性子脾氣暴,在獄中,正是在他們三位的幫助下,我才學會了控制情緒……。」 曼德拉這一番出人意料的話,讓虐待了他27年的三人無地自容,卻讓所有在場的人肅然起敬。人群中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儀式結束後,曼德拉再次走到格里高的身邊,平靜地說:「在走出囚室,經過監獄大門,通往自由的那一刻,我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如果自己不能把悲傷和怨恨留在身後,我仍囚在獄中。」 格里高禁不住淚流滿面,那一刻他終於明白,告別仇恨的最佳方式就是──寬恕。 寬恕,是一種選擇,你心裡若還恨著誰,你就把自己關在怨恨的牢籠裡。你的選擇是什麼呢?多少人的心靈被曼德拉這番話深深地震撼。偉大的靈魂,是因為寬恕而擁有一顆自由的心。

老片新看《芭貝特的盛宴》

地上豐筵令人歡樂和睦,天上盛筵更榮更美,令人嚮往。 最近看了部老電影《芭貝特的盛宴 》(Babette's Feast),對我這首次觀看者來說,仍舊是簇新的,因它首映時,我在當時閉塞的大陸無緣得見,今日補上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 這部拍攝於廿多年前的丹麥作品,實錄了鄉村無名傳道者的默默奉獻。劇中人物不多,畫面徐緩潔淨,配樂簡單恬靜,情節也不跌宕起伏,但將拓展天國帳幕的事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心理刻畫得出神入化,「此處無聲勝有聲」恰到好處。 司空見慣了現今屏幕上離奇兇殺色情、鏡頭快速轉換、音響震耳欲聾,以及特技大場面等眼花繚亂的螢屏作品,這部片子獨具一種濁澗清流、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效果,四兩撥千斤,動人心弦,不失為賞心悅目、清新享受的精神饕餮。 引人入勝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兩個世紀前,北海邊的小鎮,父親帶著倆個年輕貌美的女兒牧會傳教。其間無論是姊姊與尉官初萌愛情、還是妹妹想投身舞臺,可能成名,都沒有使這對姊妹改變意志離去。即使多年後,老爸辭世,她倆仍舊一如既往地堅守禾場、敬虔事主,無悔地度著平淡清苦卻充實、溫馨的日子。若干年過去了,一位叫芭貝特( Babette)的女士從內亂的巴黎出逃,曾經與妹妹有過戀情的那位男高音推薦來此避難,姊妹倆收留她作為廚娘,共同生活。十幾年後的一天,芭貝特托朋友在故國買的彩票中了一萬法朗大獎,姊妹立時做好思想準備,接受這位女傭可能提出請辭「榮歸故里」。 不料芭貝特卻提出,要在老牧師百歲冥誕那天,搞個法式筵席紀念他,一切皆由她操辦。人們尋思這大概算是她臨別前的答謝告別儀式了。只見她遠從家鄉運來各種原料,從陳釀、餐具、調味品,到各色蔬菜、奶酪、肉食甚至活海龜等,歡欣而精心地忙碌預備著。到了那天更是大顯身手,在簡陋的廚房和爐灶上,烹飪調製出了一席豐盛的法國大餐。 來賓中有半個世紀前初戀姊姊的軍官(現已是將軍),還有鎮上常到牧師家聚會的老教友,眾人對於這頓相對於教義而言不無奢靡的飯局求主原宥,禱告後便開始進食。慢慢地越吃越香,慢慢地開始相互饒恕寬諒起對方來,解開了以往彼此的芥蒂。並幾次藉著曾到過巴黎嘗過上等豪宴的將軍之口,說出了這桌酒席的高檔正宗、地道原味,絕非一般水準。 意想不到的結果 當宴終人散後,始終忙未停歇的芭貝特心滿意足地坐下來,像是完成了一樁巨大的心願與任務。她淡然坦誠地告訴主人,自己正是將軍所提到的大酒店那位名廚,曾譽滿巴黎,只因戰亂躲禍才捨棄了一切來這兒保命。怪不得這些年來她從不說起自己的身世,原來廚藝如此精湛。 她接著又對姊妹倆表示,自個並不打算歸國,而要同她們一起繼續生活下去;那萬元獎金全都砸進這桌「滿漢全席」上了,她傾注囊中所有,表達報答良善主人的一點心意。 哇!這個結局真是「於無聲處 聽驚雷」,給人以巨大的心靈震撼。教我不由地想起了《新約》中的 瑪麗亞:打破了價值不菲的真哪噠香膏玉瓶,將寶貴的膏油抹在耶穌的腳上,相隔兩千年、二者的寓意遙相呼應、異曲同工。如此收尾,將片子的現實教育意義推向了不可多得的藝術巔峰。 我深深地思索:那粉絲、歌迷無數的歌唱家,何以在為摯友尋求可信賴的人時,首先想到的是這對他雖接觸不多,卻直認可靠的姊妹倆;其信箋中也流露出自己在華麗劇場里,鮮花掌聲的背後,對遠離塵囂,寧謐有實義生活的歆慕。這就是信仰的力量,生活的真諦,信仰歸屬的真實反映。 跨越了二百年後的當今社會,城鄉物質世界雖已極大豐富,但許多人的心仍舊是虛空的,在亂離與試探來臨時,依然四處尋找可遁隱保身之處;但只有耶穌基督能夠無遠弗屆地做人心靈的避難所,正如諾亞時代的那艘能躲避滅頂大洪水的方舟,就看被獲救的人是否認定 、投奔了,而周遭的基督徒們便是一封封最好的薦信。 耐人尋味的認知 我苦苦地冥想:教徒若以為通過刻苦己身才能克服肉體和眼目的情慾,其實這並不能有效地制止精神的出軌和今生的驕傲;內心的犯罪包括嫉妒、苦毒、憎恨等,不會因著節衣縮食、簡房陋居便會勢微力弱。反之,若懷著對神、對人謝恩、感激之心,即便喝的是瓊漿玉液,住的是高樓豪宅也同樣會榮主益人。耶穌在世時不就說過:「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卻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路 7:34),可見他所行的與施洗約翰不吃不喝的方式不同,但只是兩種不同的生活形式 ,並無特殊的靈意屬性。上帝洞察人的內心,不在乎外在的儀禮、表象。只要是不絆倒人,信徒起居飲食的不同不算啥,像保羅說的「吃的人,是為主吃的,因祂感謝神;不吃的人,是為主不吃的,也感謝神」(羅14:6),即是這番道理。 我細細地體會:若不在「靈魂深處鬧革命」,惟苦待肉體,那僅是徒有其表,實質上跟日日揮霍一樣地會蒙蔽、麻木人心,照樣滋生仇恨、怨言與矛盾。故愈加理解了《箴言》30:8:「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說明適中就好,莫走極端,關鍵在於心態與情理。這部電影的標題及其內容主旋律──一桌盛餐,真正的涵義是在觀眾心中所起的催化作用,堪稱是一桌對「心靈與肉體」都俱佳的美好盛宴,也是一種很好、另類的傳福音方式,潛移默化地成就了不容易做到的教化主題,使信仰與現實、教義與文學融為一體,水到渠成地達到了藝術的高潮。難怪它能毫無異議地榮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成為多年來世界影壇的經典之作。 我幽幽地聯想:芭貝特不光是心被恩感、藉宴獻謝,同時還表現出了一旦找到了真正的依靠歸宿,便不再眷念原先擁有的,甘願放棄一切的生活態度。就仿彿福音書中的那個比喻:「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太13:44)此劇出人意料的結尾恰好地映射出這一境界,既催人淚下又引人入勝。的確,這位曾在繁都上層社交圈裡蜚名當紅的人物,瞬間失去了自己的親人、絢麗的舞臺、耀眼的光環,落魄隱居於乏味不開化的鄉野漁村,無聊度日,若非強烈的求生欲望又怎能承受得起?因著執著的堅持,後來便得著了真道。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這部電影向觀眾昭然諭示:世間所有的,都會如煙雲一般地過去,惟有得著永恒之道才是至真至上;人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性命,一無是處,何況壓根兒就賺不到呢! 企盼達到的生命高度 我切切地揣摩:我等信主之人,將來在天家重新聚首,共赴基督羔羊的盛大婚宴,一定也是這般出奇的豐盛精彩,是世人所難以想像出來的珍饈美味,宛如片中那些普通鄉民生平頭一遭得嚐這頂尖佳餚美釀的華筵一樣。 天上的盛宴必遠遠勝過人間廚師所能烹制的錦菜玉食。所以《芭貝特的盛宴》似乎又是個小小的預表,不無影射將來復活後基督徒在天與主共同坐席。從而教我時時儆醒,在地努力遵循神道去行,忠心恪盡己責,完成主託付的大使命,這才可能不失進入新天新地的入場券,有緣出席這場在天家與主同在,永恒快樂的天國筵席。

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沒有什麼能像神所賜給我們的喜樂那樣使人華美了。 聖經啟示我們,神是最喜樂的神。我們不會得到神給我們的那種喜樂,除非我們悔改,除去一切的憂悶和煩躁。憂悶和煩躁會吞滅神喜樂的榮光。完全的奉獻、交託及信靠才會帶來完全的喜樂。 神喜歡我們活在一種單純的信心裡,而不是活在感官的知覺上。祂要我們常常走到祭壇前,全心全意地依靠祂。祂盼望在我們裡面,培育出單純的信心,除祂以外別無依靠,而唯有當我們把自己全都交託給祂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地依靠神。 預嘗天恩的滋味 喜樂的讚美是一種信心的表現,我們可以藉著喜樂的讚美來依靠神。沒有什麼能像神所賜給我們的喜樂那樣使人華美了。祂用所賜的喜樂衣裳,披戴在我們身上,祂自己也要成為我們的喜樂。當我們尋求神時,我們的臉上就有榮光;就得著力量。祂要用聖靈膏抹我們、剛強我們、堅固我們,叫我們從裡面得到真實的幫助。 神要給我們的喜樂是天堂的喜樂,也是永生的喜樂。在天堂裡,人從前所受的苦都不再被記念、不再被追想,沒有痛苦與哀傷,永遠地歡喜快樂。今天我們所預嘗天恩的滋味及永生的喜樂是聖靈中的喜樂,與在天堂的喜樂是同一性質的,但在天堂裡的喜樂更美。雖然我們在地上有苦難,但神已經在耶穌基督裡釋放了我們,讓我們得以嘗到天堂喜樂的滋味;生命裡面那麼明亮,而且滿有榮光,像彼得所說 :「你們雖然沒有見過祂,卻是愛祂,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並且因著你們信心的果效,就是你們靈魂的救恩。」 (彼前 1:8)因信以至於信使我們走在救恩的道路上。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表達裡面的榮耀,只有自己知道,聖靈在裡面作證、作憑據,告訴我們這是正確 的道路。 竭力追求認識基督 我們要繼續追求聖靈充滿,不斷地被提升,得到那極重無比的榮耀。我們甘願忍受地上至暫至輕的苦楚,讓神擴大我們渴慕神的心。當我們更加渴慕耶穌時,耶穌就成為我們榮耀的盼望,耶穌的榮耀要更多地從我們身上顯明出來,所以我們一生要竭力追求認識基督,認識祂復活的大能,使我們在被交於死地時,被帶進神的榮耀裡。 大衛說:「我在困苦中,你曾使我寬廣。 」(詩 4:1)這是大衛對神的認識。在困苦中,他裡面的榮耀更加顯大,每次遇見困難,他都求神光照並且依靠祂。一個人需要學習在任何環境裡依靠神,讓自己的意志消逝在神裡面,與主神聖的旨意聯合,覺得自己一無所知、一無所是、一無所能,求神按著祂的美意來塑造我們。 就天然人而言,一旦我們被交於死地,一定會反抗。有的人因此離開神,但是如果我們毫不保留地將自己交在神的手中,神會按著我們的需要把我們帶到一個地步,使我們的心意與神的旨意相和諧。與耶穌基督聯合的生命,可以說是所能達到最崇高、最榮耀的生命。 神喜歡將自己賞給那些失去自我、倒空自己的人。馬太福音5:3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當我們願意完全委身於神、完全地信靠神時,神就樂意賞給我們所需的一切。所以我們要更多追求耶穌、豫備好領受神的福份、領受神的同在,常常存著極大的渴慕及順服的心志,求主用祂的榮耀及永生的喜樂來吸引我們,叫我們明白祂所作的一切都有美好的目的。「聰明、通達的人」太有辦法逃避神的訓誨及管教,只有單純的人心甘情願地順服在神大能的手下,讓神成全一切,而只有完全被聖靈充滿的人才能持續擁有永生的喜樂。 誰是神真正的朋友?只有在永恆裡才會被顯明,極重無比的榮耀也只有在永恆裡才會被顯明。今天我們所追求的不是地上所看見的榮耀,而是天上無比的榮耀,就是神自己。神要用恩惠如同盾牌,四面護衛我們;所以我們活在地上不是依靠自己,而是依靠神的恩惠,扎根在基督裡,生根建造,所有的重擔都可以成為翅膀、成為助力。 在基督裡的喜樂 讓我們只有一個意志──就是主的意志,一個性格──就是主的性格,一個性情──就是主的性情。喜樂是主的性格之一,在基督裡的喜樂不只是一種強烈的情感經歷,更是一種對主的認識與理解,我們可以憑信脫去生命的憂慮和煩惱,藉著口感謝讚美神,脫去麻衣,披上喜樂的外衣,常常讓自己的意志、思想及言語榮耀神。 走在信心的道路上 神給我們的救恩是我們容易得到的救恩,這個救恩是因信以至於信,這是憑信得救的道路,每一天我們都需要耶穌的拯救,需要維持起初得救時,單純的信心及單純的依靠,如果你一直走在信心的道路上,你應該越來越喜樂,越來越認識何謂「滿有榮光的大喜樂」,滿到一個地步是可以溢出來的。喜樂也是為正直人所預備的 (詩 97:11) ,正直人就是絕對走上帝道路的人;喜樂也是從敬畏神來的,我們敬畏神,神就會在我們身上作工。 主耶穌要給我們的喜樂是聖潔的喜樂,因為祂「喜愛公義,恨惡罪惡,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樂油膏你,勝過膏你的同伴。」 (詩 45:7)所以要得著喜樂的膏油,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學習仰望神,以順服的態度樂意跟隨主,我們才能達到靈裡的高峰,才會愈來愈擁有那滿有榮光的大喜樂。讓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所交往的朋友、所閱讀的書報、吃穿都能順服主的帶領,多花時間親近耶穌,領受主的道。 預備好迎見主 馬利亞所選擇的上好福分是人不能奪去的,她樂意聽主的話,而馬大則被太多的思慮、煩擾所困。主讓我們學習得勝思慮、煩擾的功課,讓聖靈更自由流暢地運行在我們身上。我們若想擁有天堂的榮耀,我們的靈魂裡就不能有一點遮蔽、憂悶及陰暗,因為天上聖城的光輝與品質必須在地上神子民的生命裡被找著,神榮耀的光輝要在我們 身上顯明出來。但願我們能與主同 心合意,堅守主的名,持定主自己,不棄絕主的道,一直遵守主的命令,成為一個得勝者;得勝者所得的賞賜是隱藏的嗎哪,就是耶穌基督自己,神的同在。 讓我們用信心的眼看見神聖城內的街道仿彿是明透的玻璃,在神的光照下,把自己更多地交給神,把生命中的罪交於死地,讓神在我們身上作工,使我們全人透澈明亮 、沒有玷污瑕疵。 主快要回來,我們隨時要預備好迎見主。如果你的靈很鬆散,被世界繁瑣的事佔據,主再來時,你將會很恐慌。主再來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靈裡面透不透亮的問題,是靈裡面與主的親密度的問題。 求主在這些日子裡,幫助我們更多地謙卑下來,沒有一點保留,將一切交給主,對主說:「我願意成為無有,好讓你來成為萬有。求充滿宇宙萬有的榮耀救主,更真實地建造我、充滿在我裡面。」 (本文轉載自《溪水旁》網路福音書房內在生活專欄。

小婦人的大成就──慕拉蒂

神透過一個瘦小的女子,來成就祂偉大的事工。 上個世紀初,有一個只有130公分高的女士,她會九種語言,年輕時就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在那兒奉獻了她最好的歲月,最後死在回鄉的途中。然而神透過這位瘦小的女子,幫助了後來五千個宣教士,她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 慕拉蒂(Charlotte Lottie Moon)於1840年出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一個富裕莊園,家中的煙草種植園達一千五百英畝。她在家裡七個小孩中排行老三。南北戰爭前的南方莊園裡,僕役眾多,且有黑奴。在她少年時,父親因船難意外過世,母親仍支持她,14歲時就讓她到維吉尼亞女子神學院就讀。該校是美南浸信會創辦的學校,雖然父家是傳統的基督徒家庭,但在學校時慕拉蒂才更多思想關於信仰的事情,她開始認真地信奉基督。她成績非常優秀,除了英文以外,還會西、法、義、德、希臘文、拉丁文及希伯來文。18歲時,她參加一個由著名的佈道家 John Broadus帶領的特別聚會,慕拉蒂大受感動,決心要獻身宣教。 南北戰爭期間,慕拉蒂在家幫助媽媽管理家裡龐大的產業。之後,她在喬治亞州及肯塔基州教書並持續關懷弱勢的學童。但是她一直想要去外國傳教,尤其心繫著一個遙遠、龐大的國度──中國,而原本不接受女性傳教士的美南浸信會,恰在這當頭逐漸放鬆了性別限制,慕拉蒂的妹妹愛蒙雅已經在她之前成為宣教士。這更激勵了她,慕拉蒂也向美南浸信會申請去中國。終於在1873年7月,慕拉蒂申請成功,搭船來到了中國。姊妹倆先在山東的登州會面,先跟著差會的其他宣教士學習語言。 唯有女人才能夠 當時大部分的宣教工作都是由已婚的男性宣教士去開拓,宣教士的太太──師母們只是輔助先生的工作,所以像慕拉蒂這樣單身的女傳教士,身分特別尷尬,變成了協助「師母」們的小妹。然而在跟著師母們去鄉村裡探訪家庭的過程時,她發現女性在對中國宣教的事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的中國是強調父權的封建社會,中國女子不論是否已經結婚,不可能與外國男性交談。慕拉蒂明白:「唯有女人才能傳福音給女人」。然而由於她沒有先生,差會只讓她待在縣城的學校裡教書,慕拉蒂覺得很挫折,不禁自問:來到這遙遠的地方做什麼?原本計畫許多福音的事工,現在卻只能執教鞭管著那些好家庭送來的學生守規矩。 我不能沉默 於是慕拉蒂開始寫信,不厭其煩地寫信,請求差會的上層,也就是美南浸信會國外宣教部當時的負責人H.A.Tupper,告訴他在宣教最前線的實際狀況,請求他與總會方面協調改進支援的方式。慕拉蒂不單要求金錢的支援,也要求當時人力配置的改善,更直接呼籲家鄉的教會「動起來」──不只是金錢的奉獻支持,也組織禱告小組,為在國外的宣教士禱告,並鼓勵單身的婦女們自己投身在宣教當中。她的文筆流暢,相當具有感染力,有一封信裡寫道:「想到這些人的生命,從生到死,連一次都沒有聽聞耶穌名字的機會,真令人哀痛。而我能傳揚福音給幾個人呢?這些人的需要時時催逼著我的心,所以我不能沉默!」 在1888年,美南浸信會的教會聽從了慕拉蒂的請求,在聖誕節的前一週專為了宣教事工募款,這次募款募得了美金3315元,在當時足夠支持三位宣教士去中國。 直接上前線 1885年底,慕拉蒂放棄了穩定的教職,隻身前往更內陸的區域,她的足跡到達平度、黃縣、通州,開拓新的宣教工場。有時一天願意歸信的人多達數百人。當時人們擔心中國人會排斥西方人,然而慕拉蒂在1890年,從平度寫信回美國時,這位來自以熱情好客著名的美國南方女子,信裡洋溢著樂觀和對中國人的愛:「說中國人不好客真是一大錯誤啊!我在其他地方從未感受到如這裡所感受到的中國人的熱情與好客!」 歸信的人日益增多,她持續寫信請求在美國母會的支援,也呼籲基督徒要走出自己舒適的安樂窩,來到新的宣教工場。然而,經歷了義和團、捻亂、甲午戰爭,山東的的境況越來越糟糕。1904年慕拉蒂回國述職並呼籲奉獻,之後她又回到山東。沒想到回到那裏所面臨的是即將發生的大饑荒。 瘦弱卻堅強 當時美南浸信會國外部不僅沒有錢供應宣教士,還負債累累。甚至各宣教士的月給都得減少。個頭已經很小的慕拉蒂身體日漸削瘦,甚至得病,幾乎走不動路。後來她的宣教士同工才發現,她把自己微薄的所得,大部分都給了中國信徒們,她說:「他們更需要。」 1912年,慕拉蒂已經是72歲的老人,她終於病倒了。鬆開她蓬鬆的衣服,發現她竟然瘦弱到有如皮包骨,僅剩不到25公斤重。同工們遂決議必須送她回美國治療。但她終究沒有支撐住漫漫回鄉路,船駛到日本神戶港時,她就在那兒榮歸天家了。 慕拉蒂因病在船上去世時,體重尚不足25公斤。她對中國深厚而捨己的愛,大大激勵在美國母會的信徒,於是大家熱心地對宣教事工出錢出力,甚至有人效法她投身在宣教場上。美南浸信會也從1888年開始,每年聖誕節前,都固定專有一週,為宣教士奉獻,至今持續不輟。慕拉蒂過世已經百年,這一百年間所募集的宣教款項超過了15億美元,支持了超過五千名傳教士到各處宣教。 (本文獲允轉載自《希望森林》網站: www.seewan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