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突破自我的局限

開創新境地,勇於突破固有的思想、行為模式。 每天開車上下班,沿著敦化南北路兩個來回,塞車時快車道反而比慢車道慢。但總是習慣性的往快車道上開,一上快車道就被塞在車陣中間,才發現自己又犯了同樣的錯誤,痛恨自己為何總是重蹈覆轍。 不只是人的行為模式很難改,思想與心理模式也常常是根深蒂固。當我們對某人有偏見時,要改變對他的印象是很難的。當一個人有省籍情結時,要影響他不戴有色眼鏡也非易事。一個對自己沒有自信的人,總是認為自己不行;而一個過份樂觀的人,卻又常常高估了自己。 態度是關鍵因素 人之所以無法超脫自己,開創一個新的境地,常常是受限於他的思想或行為模式。如何突破自己固有的模式,非取決於外在的因素及其具備的才能,而在於他是否真的想要改變現狀,而願意以新的態度來面對問題。 許多失敗的婚姻,都是由夫妻之間的齟語開始的。雙方互不相讓,箭頭永遠指著對方,要改的絕不是自己。兩個人來自不同的背景,因此帶來了不同的思想及行為模式。由於模式不同,因而產生摩擦。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模式最好,總是希望對方修改他(她)的模式,因此就經常生活在矛盾衝突裡。 突破自我模式是追求幸福的不二門徑,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動力。科學家們絕非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或者有之,但他們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絕大多數是經由困難而知之才得到的。發明電燈的愛迪生,據說試驗了一千種材料才發現了鎢絲。可口可樂的發明人潘伯敦,不知嘗試了多少方法,才找到了暢銷全球的飲料配方。他們之所以能夠克服困難,對人類產生極大的貢獻,乃因他們的心意能夠更新而變化,不受限於現有的模式。 成功的途徑 以下是他們追求成功的途徑: 一.他們有著很強的欲求,想要改變現狀以求更高的幸福。 二.當一條路不通時,他們儘量去找另一條路。 三.對新的路雖然不一定有把握 ,但他們願意去嘗試。 四.新的路可能也會失敗,但不會打敗他們的信心,他們相信一定會找到答案,因此鍥而不捨,繼續嘗試另一條新路。 五.上帝不負苦心人,他們終於找到了一條成功路。 當你正為家庭的不和感到沮喪時,你可以問你自己: 一.我是否真的想改變現狀,使我的家庭更幸福? 二.既然舊路不通,我是否願意嘗試一條新的路(如新的態度,新的方式),來面對我的家人? 三.當我被激怒時,過去的模式是立刻「以牙還牙」給對方顏色。如今,我是否可以換個方式,用「 把炭火堆在他頭上」(羅 12:20)的方法對待他? 四.當我改變時,對方卻我行我素,我是否仍然相信,必定有一條成功之路等著我去發掘,可以改變自己,也會改變對方? 五.我是否能夠忍耐,堅持到底 ,繼續努力,直到上帝的祝福,臨到我的家庭? 請謹記:先去掉自己眼中的「 樑木」,再去掉別人眼中的「刺」,是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捷徑。這個次序搞反了,你的結可能永遠也解不開。如果你肯採用這個新模式,成功就會隨踵而至。 專心尋求,就必尋見以上的原則,不只運用在家裡,也可以運用在工作及團體裡。當然,也可以運用到你和上帝的關係上。 你想認識這位愛你的上帝嗎?是什麼攔阻你認識祂呢?是否可以改變你的態度,放棄某些偏見,再試一試?或許人無法證明有神給你看,你也無法證明沒有神給對方,何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真的有神,如基督徒所說的,你這一生與之失之交臂,豈不是你人生最大的損失?你是否願意花時間與代價,持續地尋求這位神?神說:「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就必尋見 。」這個真理,在科學的發明或發現上屢試不爽,更是你認識上帝的不二路徑。

真有上帝,你損失了什麼?

在一次信仰探討大會上,一個學者胸有成竹地向會眾宣講:「上帝根本不可能存在﹗」當聽眾感覺他言之有理時,他便高聲向上帝挑戰說:「上帝,假如你果真有靈,請你下來,在這許多的會眾面前把我殺死,我們便相信你是存在的了!」 他故意靜靜地等候了幾分鐘,當然上帝沒有殺死他。他便左顧右盼地向聽眾說:「你們都看見了,上帝根本不存在!」 這時,有一位婦人站了起來對他說:「先生,你的理論很高明,你是個飽學之士,我只是一個農村婦人,不能用甚麼高深的理論反駮你,我只想請你回答我一個問題:我信仰上帝多年以來,因為心中有了上帝的救恩,十分平安;並且神的話語常常帶給我莫大的安慰與力量;我的人生享有最大的滿足與快樂。請問:假如我死時發覺上帝根本不存在,我這一輩子信仰上帝,損失了什麼?」 學者想了好一會,全場寂靜無聲,聽眾也很同意這位農村婦人的說法。之後,他低聲回答:「女士 ,我想你一點損失也沒有。」 農村婦人又向學者說道:「謝謝你這樣好的回答。我心中還有一個問題:「當你死的時候,假如你發現果真有上帝,是千真萬確的,也有天堂和地獄的存在,我想請問 ,你損失了什麼?」 學者想了許久,竟無言以對。

我看《少年 Pi的奇幻漂流》

Pi 的漂流奇遇,有如人生歷程的艱險,惟上帝是出路。 有一種奇特的感覺,說不定你也曾經驗過,就是在熱鬧的人群裡、歡樂的派對中,在談笑風生之間,無論四周歡笑聲是多麼嘹亮與此起彼落,孤寂卻是你揮之不去的感受。相對地,有時當你一人漫步街頭,或者靜靜地坐在某個角落,一個人或看書、或沉思、或寫作、或品茶,或看街上的景物,內心卻是滿足和喜悅。換句話說:看似熱鬧卻孤寂,看似孤單卻充實,這是一種略帶矛盾的感受。也許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學習獨處的藝術。 你喜歡獨處嗎?對我來說,從事翻譯和寫作工作,我必須學習獨處、享受孤獨。雖然我還是很喜愛接觸人群,與人互動,但我也愈來愈珍惜一個人的獨處時光。在這段時光中,我學習和自己成為好朋友 ,專心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被世俗價值觀牽著走。更重要的是,我相信神時刻與我同在,祂與我談話,伴我同行,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實際上,我一點都不孤單。更準確地說,獨處時光也是一段「 與神約會」的美妙時光! 邀請神同看電影 「與神約會」的內容,除了讀聖經、唱詩歌、跟祂說悄悄話,也包括和祂一起去看電影!祂經常會藉由一本書、一場音樂會,或一部電影對我的心說話,帶給我新的啟發。 那一天,我邀請祂陪我去看一部 3D電影「少年 Pi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這是一個講一個少年 Pi和一隻老虎在海上求生的故事,也是一部有關信仰追尋,充滿靈性的電影,其中有不少是少年 Pi與上帝之間的對話。很自然地,電影將觀眾的目光導向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尤其特別的是,主角 Pi同時信奉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種宗教,讓人不禁思索一個問題 ,也正是電影中 Pi的父親在全家用餐時對他說的:「你同時信仰三個宗教,不就等於什麼都不信?」 信仰的追尋之旅 然而, Pi的母親接下來所說的話,也同樣發人深省,她說:「給 Pi一段追尋信仰的過程,這對他是好的……。」人生不就是一段尋尋覓覓的過程嗎?舉凡尋找合適的學校、理想的工作、心目中的 Mr./ Miss Right、幸福的婚姻、人生的夢想,真實的信仰。其中信仰更是一生的追尋,關乎生命的核心價值。它好比生命列車的火車頭,帶領各節車廂在軌道上奔馳。 當你尋覓到正確的信仰、正確的價值觀,就好像「扣子」的比喻 所說的,當衣服的第一顆鈕扣扣對了,下面每一顆扣子就能依序地各就各位。反之,如果第一顆扣子扣錯了,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錯誤。 錯誤的信仰和價值觀,就如毛巾上的破洞。每當我發現自己心愛的洗臉毛巾出現小小的破洞時,就是快到我必須和它說再見的時候了 。無論那個破洞是多麼的微小,無論那條毛巾乍看之下還是多麼的可愛舒適,然而沒過多久,破洞就會愈破愈大,小洞變成大洞,最後四分五裂。 經常聽人說:信仰只是一種精神寄託,其實沒那麼簡單。信仰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價值體系和生活 的各層面,甚至與生命的救恩都密不可分,它關乎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上帝賜給人類最寶貴的禮物之一,就是讓我們有自由意志。雖然全能的上帝,有能力把我們創造成一群只會按照指令行事的機器人,但祂並沒有這麼做。祂渴望與我們建立一種真實互動的關係,祂給予我們自由意志去思考、去感受、去追尋、去抉擇。所以我們不要再去責怪上帝,為何沒有阻止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讓罪惡進入人間了。 關於追尋,神給了我們一個極大的應許:「你們祈求,就給你們 ;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 7:7)。我深信:那些願意真誠地來到神面前,認真尋求祂的人,神必讓他們尋見,祂必帶領他們找到生命的答案! 放膽追尋真實的信仰吧!然而信仰不是用來拼命說服他人,或與人爭辯得面紅耳赤,信仰是要我們認真追尋和親身經歷的。多給予自己和他人適度的空間吧!連神都不強迫我們,我們還要去強迫誰呢? 遭遇人生風暴時 少年 Pi…
Read more

儆醒感恩與凡事謝恩

歌羅西書4:2說:「儆醒感恩」。帖撒羅尼迦前書5:18說:「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當一個人立志在生活中實際地學習遵守這二個命令:凡事謝恩、儆醒感恩時,這個人定會成為一個喜樂的人,因為感恩的心會湧出喜樂的泉源。 恩典越數越豐富 作家劉俠的關節逐年損壞,備感挫折,有一天她無意中發現自己右手中指的一個關節是完全好的,她心中大喜,連忙檢查其他部位,又找到幾個完好的小關節,心中充滿了感謝和喜悅。她開始教導其他殘障朋友數算主恩:腳不方便不是還有靈巧的手嗎?眼睛雖看不見,耳朵不是可以聽見鳥叫蟲鳴嗎?社會雖不公義,但仍有父母的呵護與熱心人士的關懷不是嗎?數一數你所擁有的,你就會發現越數越豐富,越數越快樂! 在同樣的一個環境裡,樂觀的人看事情的角度與悲觀的人不同。曾經有二個人手中都只有一塊錢,悲觀的人說:「唉!我只剩一塊錢了。」樂觀的人說:「感謝主!我還有一塊錢。」 有二個台灣觀光團到日本伊豆半島旅遊,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洞。其中一團的導遊連聲抱歉說:「路面簡直像麻子。」另一團的導遊卻對遊客說:「諸位!我們現在走的這條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窩大道。」所以不要看環境的陰暗面,要舉目向上仰望,去看事情的光明面,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約 11:40) 「凡事謝恩」就是在生活中找出點點滴滴值得感謝的事。我第一次去美國時,看到遍地金黃的落葉,心中充滿了感謝與讚嘆:「這豈 不就是遍地黃金嗎?」每次去美國服事,因為時差,半夜都睡不著,就坐起來對主說:「太好了!可以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等候主、親近主!」主的顯現甘美非凡,為著擁有主的同在,我心中充滿了感謝。 立志凡事謝恩 「儆醒感恩」就是在不對的意念或負面的感覺入侵時,藉感謝讚美的籐牌抵擋它、制止它、遠離它 ,要儆醒爭戰,免得中了魔鬼的火箭。當懼怕的感覺侵襲大衛時,大衛立刻宣告說:「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我還懼誰呢 !」(詩27:1)當他為了保全性命,在亞比米勒面前裝瘋被趕出去時,他說:「我要時時稱頌耶和華,讚美祂的話必常在我口中。」(詩 34:1)大衛立志作一個時時稱頌神、常常讚美神的人,所以他有力量遵行神的旨意,成為合神心意的人。 如果我們也立志凡事謝恩、儆醒感恩 ,必然成為一個充滿榮光的器皿。 曾經有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作文中說他將來的志願是當小丑。中國的老師斥之為:「胸無大志 ,孺子不可教也!」外國的老師卻說願你把歡笑帶給全世界。一個樂觀的人不但自己充滿喜樂,也會把喜樂傳染給別人。但願這個世界因著基督徒感恩的言語,能帶來激勵人心的陽光。

謝謝你使我眼盲

在人看為不幸的遭遇,她卻視為神的祝福。 芬妮.克羅斯比(Fanny Crosby, 1820-1915AD)可能是歷史上寫過最多詩歌的女盲人作家。她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基督教讚美詩歌詞作者。直到今日我們所唱的詩歌很多是出自她的作品。 芬妮.克羅斯比出生在美國紐約州小鎮一個貧窮的家庭,在她出生六周時,她因感冒引起眼睛發炎,家庭負擔不起進醫院的費用,一個上門的庸醫用熱的膏藥為她敷眼,結果弄壞了芬妮的眼睛。 她的父親在她一歲時就去世了,因此她是由母親和祖母撫養長大。她們用基督教的原則教育克羅斯比,並不時鼓勵她。 靈裡的眼睛更明亮 她憶述母親對她的影響,說:「我親愛的母親知道我將無法欣賞這個美麗的世界時,她告訴我世界上有兩位很有名的詩人,都是盲眼的;而且有時候神剝奪了人身體的機能,為的是要讓人靈裡的見識得到更完全的覺醒。我記得很清楚,那天,她用豐富懇切的聲調朗讀了彌爾頓因眼盲而寫的十四行詩,給予我很大的鼓勵與影響。」 「不久我就學會了其他孩子所學的一切,同時我下定決心要貯藏一顆寶石在心中,我稱之為『滿足 』,這成為我一生中的一大安慰。 當我八歲時,我寫了幾行詩《我是多麼快樂啊!》: 雖然我不能看見;我已經決定,在這世界上,無論如何我會感到滿足。我要享受許多的祝福,那是別人所不能得著的;要我因瞎眼而流淚嘆息,我不能,也不願意。」 十五歲時,克羅斯比被紐約盲人學校錄取。她在那裡共七年時間 ,在這期間她學習鋼琴、吉他和歌唱。1843年她加入了華盛頓的遊說者行列,爭取對盲人教育的支持。1847-1858年,克羅斯比在紐約的學校裡教英文和歷史。 克羅斯比一生中寫了八千餘首讚美詩。直到今天,絕大多數的美國讚美詩集都收錄她的作品。她最著名的一些詩歌包括:《有福的確據》、《安穩在耶穌手中》、《耶穌發慈聲召你回來》、《主是我永遠的福分》和《榮耀歸於真神》都是十分通俗且深受大眾喜愛。神也藉著這些聖詩幫助了許多在患難和痛苦中的人。她雖是盲人,但心靈的眼晴卻十分明亮,無窮的喜樂與讚美感謝經常出自她的口中。 神總是不會錯的 對於被誤診導致終身失明這件事,她在自傳裡這麼敘述: 「當我安靜獨處時,常對自己說:芬妮,許多比眼瞎更壞的遭遇可能會臨到你,人類心靈的失落比失去眼睛更糟千百倍。也許我不能說話或是成了聾子,我不知道,但就整體而言,我瞎了眼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若我不是瞎子,豈能獲得這麼多的幫助?我是非常滿足了,也不願讓任何事情來打擾我對天父完全的信心,與對祂慈愛的信靠,想來我得以健康長壽皆仰賴於這樣的信心所致。 若是有一天我需要某樣東西,我沒有得到,就等到第二天再去取得,若仍是得不著,我就認為它可能對我沒有益處。 在我失明的事上,看見是神所應許的,祂並沒有計劃,但祂應許此事,我曾聽見天父說:「我所作的,你現在不明白,但將來會明白的。」我也經常讀著下列的句子,而得到莫大安慰: 『凡祂籌算必快成全,按時皆要顯現,起初蓓蕾味或辛苦,日後果實甘甜。』對我而言,在我生命中所缺少的許多事物,可能是許多人寧死也不願缺少的。此乃他們的不幸,不是我。那些我所喪失,不能獲得的並沒有使我感到悲傷;因為我所得到的是那樣豐富,足讓我每天以喜樂度日。 如果明天能治癒我肉身的視力 恢復正常,我寧可不要,因為我的注意力可能會被自己身旁美麗、有趣的事物所奪,不再專注於神,就不能對神唱出讚美的詩歌了。 我聽說,那位醫我眼睛的醫生,自從用錯了藥導致我失明後,一直感到很歉疚難過。但我若能遇到他,我要再三地對他說:『謝謝您 ,謝謝您,使我眼瞎……。』。在醫生方面雖是做了一件大錯事,但在神那一方面,總是不會錯的。慈愛的神曾藉祂無限的慈愛與奇妙的旨意,使我還能有機會事奉祂。 我深信我的失明是上天給予我的莫大祝福,為要預備我向祂多讚美,並且鼓勵別人也要這樣。」 結果所有副堂的佈告欄上都貼滿了優先漁場的排行單,但還是沒有人去釣魚。於是開始了問卷調查,以瞭解為什麼沒人釣魚。大部份人沒有回答問卷,但從所收到的問卷顯示,有些人覺得他蒙召只是研究魚的,有些人是蒙召預備釣魚的裝備,也有人是要去鼓勵漁人的。 要參加這許多會議、退修會,研討會,會員們根本沒時間釣魚。現在,漁人團契來了一個新團員傑克,在參加了團契的同工會之後,他真的去釣魚了。試了好幾種方法之後,找到了祕訣,並釣到了一條魚。第二天早上,他報告了釣魚的經過,大家都很高興並以他為榮,就安排他到各個團契分享他如何釣到魚。現在,因為那麼多的講演邀請,再加上他被選為釣魚團契的董事會成員,傑克變成不再有時間去釣魚了。 但很快地,他內心覺得不安與虛空,他渴望再次手執釣竿。於是他推辭掉一些演講,又辭掉了董事一職,邀請朋友們:「讓我們去釣魚吧!」結果只有兩個人回應而同去,他們真的釣到了一些魚。 釣魚團契的會員不少,外面的魚也很多,但真正的漁人卻太少。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 可1:17)

讓我們去釣魚吧!

有一個團契,名為「漁夫」團契。他們生活的周遭有許多河流和湖泊,裡面滿了饑餓的魚。這個團契定期聚集,討論釣魚的使命,釣魚的刺激。他們對釣魚似乎充滿了興奮。 有人提議他們需要釣魚的哲學,所以大家討論再三為釣魚下最完美的定義,決定了釣魚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又制訂了釣魚的戰略。後來發現那可能是本末倒置了,因為他們是以漁人的觀點來談論釣魚之事,而非以魚的觀點。魚如何看這個世界?魚是怎麼看漁夫的?魚吃些什麼?什麼時候吃?這些都是很需要知道的,所以他們開始研究這些問題,並參加釣魚研討會。有些人旅行到遠方去研究各種不同的魚類及牠們的習性,有人甚至得了釣魚學的博士學位,但是沒有一個人真正去釣魚。 於是他們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差派人去捕魚。當他們期望去的漁場漁人已經太多了,委員會必須決定哪些漁場優先考慮。 結果所有副堂的佈告欄上都貼滿了優先漁場的排行單,但還是沒有人去釣魚。於是開始了問卷調查,以瞭解為什麼沒人釣魚。大部份人沒有回答問卷,但從所收到的問卷顯示,有些人覺得他蒙召只是研究魚的,有些人是蒙召預備釣魚的裝備,也有人是要去鼓勵漁人的。 要參加這許多會議、退修會,研討會,會員們根本沒時間釣魚。現在,漁人團契來了一個新團員傑克,在參加了團契的同工會之後,他真的去釣魚了。試了好幾種方法之後,找到了祕訣,並釣到了一條魚。第二天早上,他報告了釣魚的經過,大家都很高興並以他為榮,就安排他到各個團契分享他如何釣到魚。現在,因為那麼多的講演邀請,再加上他被選為釣魚團契的董事會成員,傑克變成不再有時間去釣魚了。 但很快地,他內心覺得不安與虛空,他渴望再次手執釣竿。於是他推辭掉一些演講,又辭掉了董事一職,邀請朋友們:「讓我們去釣魚吧!」結果只有兩個人回應而同去,他們真的釣到了一些魚。 釣魚團契的會員不少,外面的魚也很多,但真正的漁人卻太少。「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 可1:17)

智慧花束#93

● No pain, no palm; no thorns, no throne; no gall, no glory; no cross, no crown. ~William Penn 沒有痛苦,何來勝利;沒有荊棘,何來寶座;沒有磨難,何來榮耀;沒有十字架,何來冠冕。 ● If thou art willing to suffer no adversity, how wilt thou be the friend of Christ? ~Thomas Kepis 如果你無法忍受苦難,你如何成為基督的朋友?…
Read more

淬鍊成冠冕

民間俗語常說:「富不過三」。我觀察人生現象,這句智言雖不是百分百的真理,卻有相當程度的真實性。因此,我開始探索這其中的原因,企圖找出因果關係,看能不能找出方法,解除這咒語的魔力。長時間的尋求終於理出一點頭緒── 第一代白手起家的企業家,能夠從浩瀚的人間、社會萬象中捕捉到機會,並組織一些人力,有效地設計產品及服務,以致賺取適當利潤,而逐漸進入善性循環,發展成大公司,這些企業家通常都具備有超凡的品質──對機會的洞察力、判斷的智慧、積極進取的人格特質、精明幹練、對市場走向、市場需要的正確了解、先知性的眼光、領導統御的能力,和對人性的深度認識。這幾種品質只能從艱苦的環境中淬煉而得,經過青年時代的摸索、失敗的洗禮,從而鍛鍊出智慧與品德。 到了富二代,從一出生就咬著金湯匙,在順利優渥的環境中長大,沒有經過苦煉的爐火,鮮少有機會親自經歷市場的考驗,就不可能鍛鍊出堅忍的品德和卓越的智慧。老練程度不夠,從父親手中接來企業,連守成都有困難。 至於第三代嘛,最可能在家族、社會、企業中失落了自己。一方面:自覺不如第一代企業家祖父那麼精明;二方面:沒有機會走過苦難的淬煉;三方面:從小就過慣了奢華的生活,經一段時間後就把祖先留下來的資產耗光。 從這「富不過三」的原理中,我們更能理解羅馬書5章3-4節的智慧──「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聖經用「老練」這兩個字,就涵蓋了第一代成功企業的特質:洞察力、積極進取、精明、眼光、領導力、智慧等人格品質。這樣看來,上帝安排苦難作為一所學校,來熬煉我們的品德,其實是神賜給我們的一項高深的恩惠。 滿、清軍入關後,獲取中原的統治權,坐上皇帝的寶座。為了犒賞陪皇帝打天下的軍人,特為八旗安排了奉養的俸祿;後來這些軍人養尊處優慣了,又缺乏內憂外患的淬煉,八旗軍逐漸腐蝕了鬥志,軍紀鬆弛不振,和富不過三代的道理雷同。 聖經所記載的故事,見證了「苦難是神化裝的祝福」這句話的真實性。屬靈的巨人摩西、約瑟、大衛、耶穌基督、都走過苦難的洗禮。上帝看得起這些器皿,安排苦難來煉淨他們的人格。 如果你正走在苦難的爐火中,恭喜你,上帝看得起你。讓我用一首打油詩來給你打氣── 神將一把沙擺在地的深處, 用高壓和高熱,將它鑄成紅瑪瑙。 神放置一把黏土在地的深處, 加以高壓和高溫,使它化成高貴的紫晶。 神將一撮黑碳置於地的深處, 施以高壓和高熱的淬煉, 它變成了光彩奪目的鑽石,可作君王的榮耀冕旒。

銀必須重 但不可顯得重

外面樸素,裡面貴重。 曾讀《猶太人的父母──如何教養孩子》這本書,其中有一句:「銀必須重,但不可顯得重」,留給我深刻的印象及聯想。 注重內在而不炫耀 「銀必須重,但不可顯得重」,此句乃是紐約猶太裔富豪之一菲利普‧丁古達德夫人的座右銘。譬如說:衣服必須用最高級的布料、最高級的技術做,但絕不可用鮮艷的顏色、最新流行又最漂亮的式樣。未滿四十歲的女性,無論多麼有錢,不可穿貂皮大衣。換句話,就是不把自己裝飾得過分炫目而惹起別人的反感,不過還是要適宜地使用高級的東西。 猶太人教導小孩子,從小就養成裝束簡單而且整齊,避免愛炫耀、追求特異的行為習性;注重內在,而不於外表上過分追求,這是一種很實在的教導。這也令人感覺無論在那一階層的猶太人,他們都不顯得重「耀眼、高調」,實際上卻能讓人感覺得到他們的重「份量」及帶給人的壓力。 環顧我們家的鄰居,一家有四個上高中的男、女孩子,他們上學開的車子是賓士、富豪、BMW、Lexus;家中的電視有半面牆那麼大,兩旁裝置高級音響及卡拉 OK;這些都面向窗外,一到夜晚,不拉上窗帘,外暗內明,往往引起來往過路和開車人的側目。到了週末,音響的喧嘩更成為打擾附近居民的噪音,引起鄰居的反感。 另一家則將整棟房子拆掉,重建二樓紅磚宅第,將附近社區景觀整個破壞;一副大爺有錢,你奈何我的德性﹔他有三個大錢,有二個半都掛在鼻子上,在左鄰右舍面前搖來晃去,弄得大家都不喜歡他們,這是「銀重又顯得重」的結果。 同樣地,另一家鄰居,我們都是在外面澆花、整理院子、散步打招呼而認得,一戶平常宅舍,尋常人家,開的賓士、BMW都停在車房裡。認識久了後,便邀我們去他家中小坐,才看見屋內陳設之精緻。也因此見識他們事業遍及全球的富有。主人給我們的名片上只印了姓名三個字。他說他的頭銜如果都印上,正、反兩面都不夠印,知道他名字的人,都知道他的實力。如果不經他提起,我從來都沒有想到有這麼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住在我們附近。他是一位「銀重而不顯得重」人。 有一年,在美國的亞裔權利聯盟的記者會上,二位越裔年輕女生聲淚俱下地講述她們去年遭警察誤認作幫派分子,被拍照存檔,後再度遭到警察逮捕、恐嚇並騷擾的經過。律師認為她倆成績都是全 A的資優生,沒有犯罪紀錄,只因穿著警方「界定」的幫派服裝,出現在幫派分子出沒的地區,就被當作幫派分子而遭逮捕有些不公平,因此要求警方改變、修正政策及要求賠償損失。 我則認為,除了律師依循法律途徑保障亞裔青少年的基本人權之外,這些全 A資優學生也需要有一些正當穿著的教導,因為無論是否是警察,都很容易憑眼見來界定人 的品類,希望他們不但具有內在資優的實力,也要有外在穿著合宜的智慧。 弱點即強處 數年前,我們全家去優勝美地度假。回程一遊紅木林區,只見整個林區裡,一棵棵大紅樹木聳立,一棵倒下的大樹,可容一隊騎兵走在其上。在這許多可容一、二十人連手圍抱的大樹面前,豎立一標牌 ,說明它根淺易倒,請勿踐踏入它的根部四周;同時木質鬆軟,不易製成傢俱等……這些外表的弱點,不致引人覬覦而遭人盜伐,才留下這片壯觀的紅木樹林,供人觀賞,令人嘆為觀止。這也是為什麼它面前另立一牌,上面寫著“ Weakness Is Strength” 「弱點即強處」的道理 ,非常發人深省。其實我們知道紅木有相當大的利用價值,這和猶太人的「銀重而不顯得重」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教育孩子的事上,猶太人的教育方法值得我們借鑒,不僅能教導孩子,也向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人提供很好的例證和榜樣。 相關經文: 只要以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彼前3:4) 智慧存在聰明人心中;愚昧人心裡所存的,顯而易見。 (箴 14:33)

培養平靜安穩的情緒

耶穌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祂有人的情感和情緒,祂在人間很自然地表達祂的情緒和情感,而祂裡面經常有的情感狀態是平靜安穩,當耶穌和門徒在船上,海裡忽然起了風暴,甚至船被波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祂裡面充滿平安,是不會被風暴震動的大平安。平安的情感會帶來穩定的情緒,會帶出聖靈的大能。所以當門徒叫醒耶穌時,祂立刻起來斥責風和海 ,風和海就大大地平靜了 (太 8:23-26)。 有平安在我心 平靜風浪的主就住在信耶穌的人裡面,當信徒情緒的風浪開始出現時,立刻轉向主,向主呼求說:「主啊!你是平靜風浪的主,幫助我抵擋這澎湃的情緒,我奉耶穌的名斥責裡面的風和海,我宣告主是我的平安,基督的平安要在我心裡作主。」 當信徒憑信呼求、憑信斥責、憑信宣告並專注耶穌,隱藏在耶穌的同在中,神就會介入我們的景況,掌管一切,保守我們的情緒穩定下來。 培養成熟的情感與穩定的情緒需提防兩種極端:情緒的過度興奮與低潮。有些人喜歡興奮刺激,喜歡過雲霄飛車般的日子,無法安靜下來;另有些人總是活在陰霾中,易陷於灰心、沮喪、憂鬱、消沉的低潮情緒中。情緒大起大落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基督徒要學習安靜等候神,享受神同在那種平靜的喜樂,學習以神為樂,而不是追求感官的興奮刺激。容易情緒低潮的人,要多多開口讚美神,藉著讚美神、仰望神,來驅散心中的陰霾。詩篇 42:5中詩人對自己的心說話:「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祂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祂。」 凡事感謝、尋求神 我們的神是最喜樂的神,祂的臉總是笑著的,祂用笑臉幫助我們,所以我們要用感謝的心來尋求神笑臉的幫助,用單純的信心仰望神。有個病入膏肓的青少年,每天寫下過去與父母共渡歡樂時光的點點滴滴,他列出喜樂清單時,憂愁嘆息盡都消失,平靜安穩與感恩之情取代了低潮的情緒。 吉卜林畢生專心寫作,成就斐然。但一份英國的報紙批評他是唯利是圖的人,說:「吉卜林現在只為金錢而寫作,現今他的每一個字都值一百元呢!」這篇不友善的專欄登出後不久,有位記者在一個場合趨前對吉卜林說:「哦!閣下現在寫一個字就值一百元呀!拿去吧!這裡有一百元,請給我一個字。 」說完,就遞給吉卜林一張紙和一枝筆。吉卜林收下那一百元,放入口袋,然後在紙上寫了一個字:「 Thanks! 」。 若失望挫折使你垂頭喪氣、情緒低潮,就以凡事謝恩來撫慰你的情緒吧!歌羅西書 4:2說:「你們要恆切禱告,在此儆醒感恩。」在靠近憂鬱潭時,要盡量感恩,一面開口感謝讚美神,一面儆醒地轉個方向。也要學習恆切禱告,天天有恆心地親近神、安靜等候神。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賽30:15) 情緒要蒙拯救,在乎轉向神並進入安息,培養平靜安穩的情緒,會使人生活有力、工作有力,過一個得勝的生活。願賜平安的神,保守我們的情感全然成聖且平靜安穩 。 (本文轉載自《溪水旁》網路福音書房生活專欄。作者為台灣士林錫安堂牧師,著有《內在追求》、《耶穌的畫像與感情》二書。)

化沙粒為珍珠

有一小粒沙滲入蚵蠔的貝殼內,這侵入者雖然非常小,但卻給蚵蠔柔軟的軀體帶來刺激和痛苦。蚵蠔無法擺脫這不受歡迎的小石,只好以貝殼內層柔軟的紅色之珍珠母材料來覆蓋自己,以減輕它受到的刺激。日積月累,蚵蠔逐漸將痛苦的刺激物,蛻變為貴重的美麗珍珠。 人的生命中,常會有許多小沙粒──那些令人感到痛苦的煩惱和挫敗。但是這些煩惱和痛苦都是我們成長的機會。有些需要極大的耐心,有些需要堅忍的愛,有些需要格外的容忍,有些需要勇敢地當面質詢,有些則需要更多的恩慈和瞭解。 例如:面對有不良嗜好的上癮者,需要以堅忍的愛去治療;面對地痞流氓,必須與他保持距離、劃清界線;面對招搖撞騙者,必須當 面勇敢地質詢他;面對耍手段者,必須有智慧地對付他;面對好頤指氣使者,要堅決地抵抗他;面對畏縮者,需要給他勇氣……。 生活中,我們可以選擇將每一粒小沙粒化作珍珠,也可以讓它成為我們的苦毒。 不在乎臨到我們身上的是什麼 ,乃在乎我們如何應對,在乎我們如何作出抉擇。 「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耶穌基督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帖前 5:18) (原文由 Dick Innes提供。網址: http://www.gospelcom.net/actsi)

愛的眼光帶來希望

愛的眼光帶來希望 z在停車場,剛把車停妥,正準備往超級市場走去時,忽然傳來一陣稚嫩的聲音:「嗨!嗨!How are you?(妳好嗎?)」 愛的眼中是珍寶 我隨著聲音轉過頭,看見身旁一輛才剛倒好了車,正要駛離,駕駛座旁坐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正邊笑著、邊揮著手向我打招呼。其實,我並不認識這位美國小女孩,不過從她臉上可看出她是個患有「唐氏症」( Dawn’s Syn-drome)的「唐寶寶」。我一面笑著向小女孩說她好可愛,一面也伸手握了她白嫩的小手,看見駕駛座上雙手扶著方向盤的媽媽,她秀麗的臉龐上堆滿了笑容,還輕聲地向我說了聲「謝謝」。 從這位年輕媽媽自信又親切的笑臉上,我便理解了為何這位唐寶寶能這樣快樂、開朗地向人打招呼 ,並開心地向路人問好!相信這位有個「唐寶寶」的年輕媽媽,心裡一定有種獨到的「眼光」,看出了女兒的珍貴與價值,便依然能為女兒感到滿足與驕傲,她眼中散發出充滿希望的溫馨神采,讓我忽地想到另一位特別的媽媽──廖益琳。 當年,益琳和約翰‧艾瑞遜( John Ericson)在印地安那州立大學音樂系研究所讀書時相遇,接著兩人相知相戀,決定攜手共度人生。後來,生下兒子詹姆斯( James)時發現是個唐寶寶,雖然一開始都十分震驚又不解,然而,卻仍願一同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相信James是上帝眼中的珍寶。夫妻倆一起學習與成長,彼此鼓勵與扶持地同心同行。如今,專功法國號的John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音樂系的教授,主修鋼琴與聲樂的益琳也經常受邀在教會的詩班擔任獨唱演出。 愛迸發極大的能量 後來,他們又生了一個漂亮又可愛的女兒利百加( Rebecca) ,她各方面都很正常,也非常優秀,難能可貴的是,Rebecca在父母正確的教導下,能用愛心與接受的態度來對待哥哥。前陣子遇見益琳時,向她問起 James的近況,才知道,經醫生觀察研究後發現,James還有自閉症的傾向,所以造成他對外界的刺激或誘導不太有反應,故而比起其他唐寶寶的學習狀況更為遲緩些。 我聽她娓娓述說著養育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時,語氣中並沒有抱怨或嘆息,便好奇地問:「妳看起來好像和一般人不太一樣,遇到困難時並沒有長噓短嘆的。」 「光是嘆氣或抱怨 ,也於事無補呀!」她帶著慣有的神采奕奕的笑臉說:「其實,我現在最希望做的,是能有機會提醒家裡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父母,要趁孩子還小的時候抓緊機會,讓孩子得到專家的幫助,否則,錯過了最適合啟發他們的黃金時期,後來可就會比較辛苦嘍!」 「妳會不會因為比較晚才知道 James有自閉症,而覺得有些遺憾呢?」我忍不住好奇地問。 她想了想說:「當然,我會猜想,如果早一點知道的話,可能對James的學習發展會好一點;但是,若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我才會對家有自閉症孩童的父母有一份特別的關心!」 她的反應讓我有些訝異,不但為她那份出自內心對他人的關懷而感動,並深切地體會到:人心中的眼光,似乎有著一股極大的能量,會讓我們在沮喪時仍願振作、在困難中仍具動力、在失意時仍有指望,因為一個以「愛」為出發點的眼光,就會引領著我們看見陽光與希望,也為他人帶來溫暖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