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12
法國坎城是濱海的美麗城市,適合各地上流社會人士,在這裏誇耀他們的財富、身材、臉蛋。2011年 5月中旬影展登場,年輕女星們爭奇鬥艷,爭取閃光燈的焦點。然而最能得到媒體青睞的是,高齡七十三歲的祖母級女星珍芳達。許多人不禁想問:「保持年輕活力的祕訣是什麼?」 從前,我們習慣把四十歲看作人生的分水嶺。四十之前,我們往上爬,爬事業的梯子、爬成就的陡坡;四十以後,我們往下滑,滑下體能的梯子,滑下雄心的陡坡。如果青少年時期,心智尚未成熟的尷尬歲月,算是人生的一段危機,那麼中年時期,掙扎於尋覓人生意義大海中的浮沉日子,鐵定也是一場真實的危機。 下半場的「球」該怎麼打?的確是人人當學習的課題。 人生下半場的壓力 人生下半場一開始,我們會清楚感受到三股收縮的壓力,和四種膨脹的壓力。 三股收縮的力量是: 1.體能逐漸退化 2.心理逐漸僵化 3.關係逐漸變化。詩篇 102篇的作者,哀嘆中年的窘境這樣說:「我的骨頭如火把燒著(體能)……我像房頂孤單的麻雀(關係)。」( vs.3, 7) 四股膨脹的力量是: 1.家庭的責任; 2.財務的需要; 3.工作的壓力; 4.情感的孤單。同一篇詩的作者,描繪中年的困境說:「我的仇敵(責任、壓力)終日辱罵我。」 (v.8)。 難怪不少中年人變節,厭倦於數不清的責任──離家出走;企圖抓住青春的尾巴──發展外遇;想不通我工作為誰──買一艘遊艇;失落了意義價值──躲入嗜好的習慣;害怕失去工作被社會淘汰──麻醉自己;企圖證明自己的能力──變成工作狂。 聰慧絕頂如所羅門王,也無法逃脫中年危機的網羅──妃嬪、唱歌(娛樂)、美酒、園囿、僕婢、財寶……(傳 2:1-8)這一切都受用過了。他自己寫了傳道書表白:「一切都是虛空。」 (v.12:8)並且以過來人的身份勸後人:「趁著年輕,衰敗尚未來到,當記念造你的主。 」(傳 12:1)以所羅門的眼光來看,經營人生下半場最好的策略,是早一點準備好自己,遵行上帝的旨意 ,經營一個精彩的下半場人生。 敬愛的讀者,允許我運用基督教的信仰作經線,穿插人生的歷練作緯線,為你編織一幅下半場的圖畫,作您的參考── 一‧階梯人生 vs. 弧形人生 如果你看人生是弧形的,認為四十歲以後的歲月是走下坡,體能和成就逐漸比不上年輕人,歎息和抱怨是自然的結局。如果你看人生是階梯式的,還有人生的許多新境界等待我們去攀爬,成長和喜樂是自然的報償。 千萬別讓電視、電影洗腦,去崇拜青春的皮膚和臉蛋。我們可以透過運動和學習新事物,來減緩肌肉的流失,維持智力的活躍。 音樂家貝多芬和畫家莫內都是在老年時,貢獻了最好的作品。迦勒在八十五歲時說:「我還是強壯 ,我的力量那時(四十歲)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書 14:10-11)他看人生最好的成就是在下半場。影星珍芳達維持活力的祕訣是,把下半場看做是攀爬人生的黃金階梯。 二‧給的心理 vs. 得的心理 上半場我們努力追求「得」,抓利潤、升遷、版圖、產品、品牌 、知名度、成就。透過這些來肯定自己,來維持家庭生活,來獲取安全感。多半是在我贏你輸的潛意識狀態下,進行某些交易。這種人生觀較難享有平安、喜樂。下半場如果學會依靠主耶穌基督,建立「給…
Read more
Author: 劉秀慧
October 1, 2012
愈認識神的本性,會使人的感情愈發穩定、滿足,向著神的心愈發堅定、火熱。人若從年輕時就好好追求認識神,隨著年齡的增長,靈性會愈來愈成熟,到中壯年時期,感情的穩定度,遠大過青年期。人在中壯年期不停止竭力追求神,會愈來愈確信自己是蒙愛的兒女,父神必照祂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 我們的神「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祂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祂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天離地何等的高,祂的慈愛向敬畏祂的人也是何等的大……。」(詩 103:8-13) 以父神的心為心 步入中壯年是一件好事,使人更能體會父神的心。父神的心充滿了憐恤,充滿了豐盛的慈愛,而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所以父神不輕易發怒,也不長久責備。祂的恩慈領我們悔改,藉著祂兒子耶穌的血,洗淨我們的罪孽與過犯,使我們可以安息在祂愛的胸懷中,成為聖潔蒙愛的人。 因著認識神的憐憫與慈愛,我們也會多用憐憫的眼光,看周遭的人事物。父神對人類所受的苦難感同身受,祂憐憫那些身心靈受傷的人,也藉著祂的兒子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靈魂體全備救恩,使人得拯救、得醫治、得釋放。隨著年齡的增加,人所得著的恩典、醫治也增加,感恩的心就愈發增長,深深明白一呼一吸都在見證神的恩典。 每一天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快快樂樂地活著,是神大能的保守與奇妙的恩典。對周遭的人事物多一些包容與忍耐,表明內裡的成長。成長是件好事,人不再像年輕時那麼容易受傷又輕易發怒。摩西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 ,我們便如飛而去……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 著智慧的心。」(詩 90:10-12) 人步入中壯年,會覺得日子過得比青年時期更快,所以實在需要求主賜智慧的心,步步跟隨主,踏定與永恆銜接的路徑。中壯年人不知在世上還有多少年日可以服事主 ,所以需要小心求問主,只作主要我們作的事;不知在世上還有多少年日可以追求主,所以要愛惜光陰 ,把握每分分秒秒渴慕神、親近神 、仰望神、等候神,常常敞著臉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反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難怪摩西禱告說:「願主我們神的榮美 ,歸於我們身上,願你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我們手所作的工願你堅立。」(詩 90:17) 節制、端莊、自守 保羅給老年人的標準是「要有節制、端莊、自守,在信心、愛心 、忍耐上都要純全無疵。」(多 2:2)這些正是中壯年人需要操練的事。「有節制」是生活、生命完全讓聖靈掌權;「端莊」是指心思清晰 、言行莊重;「自守」是一個人能自律,因不再有人向我們耳提面命了。信心、愛心、忍耐必須像神一樣純全無疵,若人在中壯年時不學習、不操練,怎麼有可能在老年時 ,達到純全無疵的地步?
Author: 曾玉興
October 1, 2012
做好晚年的準備,應該考慮這五件要項。 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會經過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個階段,這是生理的規律,任何人都不可能逾越。而每個老人都會希望有一個安樂的晚年。有人說,西方社會是青年人的樂園,老年人的墳墓,這話未免太過灰暗,我們應該面對現實,努力經營金色年華,盡可能使自己能夠祥和歡樂地享受這段午陽的溫煦。 我歸結退休要有「五老」:老伴、老本、老身、老友和老窩。 老伴 老伴自然是指配偶,從相識、相知和相愛,仔細研究,「伴」字就在把一個人縮小二分之一。而所謂伴侶,正是在於兩個「半人」的結合,所謂「伴」就是相逢、相契 、相依和終身相伴、出入與共、同心事奉,同甘共苦、互敬互愛、和睦相處。俗語說:「少年夫妻老來伴」,一對老夫妻,幾十年風雨同舟,能夠相容、相扶和相持。到了晚年,兩個人促膝傾談,繼續相濡以沫,體貼照顧。吃適合自己吃的 ,做自己喜愛的事,重回二人世界 ,確實是人生難得的幸福。兒女、孫兒女,都是「別人的」,唯有身邊的老伴,才是「自己的」。人生美麗的時光,並不是年輕時的二人世界,而是暮年時的兩人生活。 老本 老本者,當然是金錢,老而有儲蓄,生活費不必愁,經濟方面獨立,無需求於兒女,又能應急需。若是富足,可將若干遺產捐贈奉獻給教會、神學院、文宣、差傳、慈善等機構,積財於天。此外,偶而上上餐館、餽贈親友,或買些喜歡的衣物,便能使用方便。若口袋空空,一天到晚向兒孫輩伸手,尊嚴何在?退休有了社會福利金,「美國孝子」固定又準時的收入,若也有老人最需要的醫療保險,再加上 IRA或其他共同基金等,這種老本既穩且厚,便可安枕無憂。 老身 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的,美國醫藥學會報導說:「你的健康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對身體所做的任何事,大大決定了未來是否需要醫療照顧。」當你活到六十五歲時 ,也許還有三十年,甚至更久要活 ,所以,不要猶豫,努力保持身體健康吧!按聖經的教訓,要保養顧惜聖靈的殿──身體。 健康是幸福的本錢,但不能臨渴掘井,要靠平時鍛鍊和實行,預防一般常見老人病,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老年癡呆等,要注意飲食、控制體重、禁煙戒酒,並多參加教會活動、團契 、歌唱、下棋、打球、運動等,可使老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調節神經、抗病防癌,和穩定情緒。無病是福,養生在動,養心在靜,對退休人士尤為重要,所以說要有健康的身體。願各位健康長壽。 老友 人而無友,如生活中無太陽。交友助健康,孤獨易致病,切勿閉關自守。交朋友的「交」字,是一種心靈的交感,感情的交通。靈裏投契,聊天談心;交流信息,真心相處;以誠相見,以禮相待;分擔難處,分享主恩。如能有主內三兩知己經常聚談、縱談古今,志趣相投,性情相吸,吟詩作畫,自娛娛人。如體力許可,也可以結伴作短程旅行,遊山玩水,觀覽名勝,真是一樂也,或進行其他有益身心靈的活動,生活要正常有規律,勞逸平衡。 老窩 今天已經不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年代,每個人都希望能有一個自己的安樂窩。民諺云:「 相見好,同住難。」兩代人之間,畢竟多少有些代溝,生活方式、愛好習慣,各有不同,當然,有些老人需要照顧孫輩,關照家庭則例外 。但在一般情況下,老年人應該有一個自己的老巢。住屋對於退休老人是非常重要的。在未退休前,應妥善安排,預先申請政府供老人居住的寓所,或購買公寓等,安居晚年。活一天,樂一天,並準備好移民到天家,永遠的安樂窩。 老伴照顧好,老本保管好,老身保養好,老友聯繫好,老窩預備好。以上五好,若缺其一,只算遺憾;若欠其二,可說不幸;若少其三,就陷於淒慘;若「四大皆空」 ,生活受到威脅;若五老不存,那真是「要老命」了。 然而,身為主的兒女,另有一超乎此五好之上的「至寶」,足以勝過任何環境。此至寶就是神」。神是我們的阿爸父、創造者、救贖者、全能者、賜恩者、供應者……祂賜給我們復活永恆的生命,最後又為我們預備住處──永久美麗的新天地。我們還怕什麼?安心過退休生活吧!
Author: 王文玉
October 1, 2012
b>日本人、中國人,同屬神的兒女。 「樹欲靜而風不止,兒欲養而親不待。」雖耳熟能詳卻未能體會作者之悔痛,直到我失去了母親,終日無語,消沉 、落淚。 六個子女中母親最偏愛我,而我卻也最不聽話,常惹她傷心,令她擔憂。母親總希望與我同住,尤其家父去世後,更渴望我在她身邊,我也正排除一切韁絆,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也總以為母親堅強、健康,再等一年半載也無妨,殊不知弟弟一通電話,媽媽走啦,晴天霹靂的惡耗,啃蝕著我的心,悔恨、內疚、失落。直到我遇見一位八十高齡日籍老太Kiyoko…… 萍水相逢 那是一個午休時間,我坐在Hunter大學餐廳,正要享受盒飯之際,見角落有一位瘦弱駝背,衣衫髒舊的老婦,正啃著乾麵包。我走近她,遞上我的飯盒,她以英文回應,方知她是日本人,單身住附近 老人公寓。晚上她來電話道謝,約我次日在原地見面。 隔日,她送我一包日本綠茶,我提議送她回家。 「我家太亂,從來沒有客人來太髒太亂……」她羞澀地說。 「沒關係,我認識地方,一旦妳有什麼需要,我來幫忙方便些。 」我們慢慢地邊走邊聊,走到她的住處。 一開門只見滿地舊紙箱,窗前兩株萬年青,長得高大,枯葉一層層垂著,水槽邊堆些零亂的罐頭,冰箱內除了一盒盒牛奶及剩菜,麵包外,沒有新鮮蔬果,我找出一把剪刀,修了樹葉,也灑了水。 「坐下來,我給妳剪髮。」她像孩子般聽話。「妳看,多秀氣。 」她站在鏡前笑了。我約定明晨帶打果汁機,買些吃的來,並告訴她替她申請家庭看護。 「我還能動,以前出院時,醫院派來護理,她也不會做事,不必麻煩了。」老太太說。 「我可以找華人護理,做中國飯,幫妳打掃,何況新移民也需要一份工作。」她一聽就欣然接受。 辦妥申請手續,很快派了位廣東來的護理。在我指揮下,扔的扔 ,丟的丟,不一會兒,面目一新,也有了走道的空間,因此我也成了她的座上客。 陪她走一程 Kiyoko熱愛朋友,我們經常做些好菜邀請鄰居、有位從 Janaka來的獨居老人 Bob曾任教員,會彈吉他,我們唱讚美詩,中文、日文與英文齊唱,讀經、分享、笑語盈滿了小屋。 曾問她:「為什麼妳不結婚,有過男友嗎?」 「那是二戰期間,日本男人大都當兵去打仗了。」 我接著說:「是啊,你們的男人都去侵略中國,殺害我們善良的中國老百姓。」 她困惑地望著我:「真的嗎?」隨著一聲無奈的嘆息,陷入了沉思。 凡是重大節慶,我們都一起度過,或有特別活動,我也都盡可能推著輪椅帶她出遊。有一次華人教會舉辦春遊,她在櫻花盛開的樹下忘情地大唱日本民歌,引來不少遊客也駐足同樂。 舉凡日本教會的節日崇拜,我也和護理坐在她身邊,日籍教友都羨慕她有這麼兩個中國朋友(家人) 。幾次她被送至醫院急診室,第一時間總是打電話找我,當我出現後她緊張的情緒才平靜下來。 「我在這裡陪妳,睡吧。」她像小貓似地捲曲著睡著了。 進進出出醫院急診室數次後, Kiyoko最終被送往養老院。 感謝神,醫院離我工作處不太遠,每天中午皆可抽空陪她進餐,和做復建運動。她的身體極虛弱,情緒憂鬱低沉,因大量的藥物而失去食慾。我不在,她就不吃不喝,日本教友們和我常餵她吃些日本食物,她越發思念童年時的零食,像森永牛奶糖之類的。 我已經預備好了! 後來,她癌細胞擴散再度入院 。八十七歲高齡,經得起化療嗎?當醫生們會診後,問她是否願意接受時,她堅定緩慢地說:「我已經預備好見主面了,順其自然吧。」 她的信心令我折服,此時此刻她頭腦如此清晰、平靜。後被轉送到最終關懷醫院,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員及義工,都是對她那麼溫和關愛。當主日崇拜結束後,教友們擠滿了病房,日語此起彼落落,一個個上前問候,我退在後面。 突然她叫喚:「Wendy, Wendy妳還在嗎?妳在這裡嗎?」 我趕緊上前握著她的手:「我在這裡。」…
Read more
Author: 陳愛華
October 1, 2012
雪姨家在木柵山上,周圍沒有鄰居,半人高的芒草,團團圈住孤零零的一幢木屋,顯得寂寞又淒清。母親隔三差五就會上山,來看她這唯一的妹妹。我們的到來,總引起表弟們的一陣喧騰,連小狗東東也不停地搖尾巴,我想他們歡迎的,應該是母親手上提著的那些東西吧。那時節,大家普遍過得苦,送的禮既不精緻也不時尚,不外是些實用的民生必需品;如肥皂、麵粉、紅糖、精製鹽,和一兩包粗糙的糕餅。
Author: 漆哈拿
October 1, 2012
唸研究所那兩年的日子裏,是他每天送我上車,也是他每晚站在山仔后的車站等我。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無論颳風下雨,只要下車,他在那裏;下雨天帶傘及外套,先陪我去吃碗麵暖和暖和,然後一路伴我走回我的宿舍。有時,他看我白天累了,就到山下學校來接我,因他怕我太累了,會睡過站到陽明山去。冬天很冷的日子,他的大手握著我那冰冷的小手,一起放在他的風衣口袋裏。使我想起爸爸曾有六年的時間是在桃園南崁車站等我放學,接我回家;他的一握和爸爸一握,是那麼一樣及溫暖。
Author: 星學
October 1, 2012
危機四伏的下半場,亦可如鷹返老還童,展翅上騰。 人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詩90:10)。但是,浮生過半時,世事變幻多端,險象叢生,人們難免遭遇到一個眾所周知的「中年危機」。 家業體危機四伏 在這個階段,先說說纏身的家庭吧。上有年長者進入了「多事之秋」,衰老及疾病牽扯了作兒女的許多財力、人手、精力,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照顧。下有小輩步入了青春叛逆期,桀驁不馴,乖僻頑強,教育、管束起來頗傷人腦筋﹔中有「另一半」雙雙都臨近了更年期,或各忙各的,或生發「廿年之癢」﹔許是因為「審美疲勞」而情淡意薄,不啻「搭伙過日子」、湊和而已﹔或其他諸多原因致佳偶變怨偶,而生婚變。 再講講謀生的職場吧。與日俱增的各方面工作壓力,早就超過了負荷﹔又因為資歷較高,薪水不菲,自然便排列於被炒魷魚的名單之前茅,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心驚膽顫,生怕丟了飯碗,畢竟失業後要重整旗鼓再就業極為困難。故而天天活在莫名的惶恐、擔憂之中。 又論論身子骨的健康吧。生理半衰期已經過去了,心雖然還年輕 ,力卻不從之了。「四十年前人找病,四十年後病找人」,各色的疾患亦悄悄、隱襲地不約而至,「英年早病」,「自身難保」,縱有尚存的雄心壯志已是可望不可及了。 上述的這種家、業、體「三合一」窘迫相逼的狀況,若是發生在從前社會變革較長的年代裡,興許還會令人好過一點。可惜如今知識爆炸,文明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年輕人猶未趕得上,遑論背負著如此重擔的壯年人了,怎生消受﹖難怪有句老話說,人生四十過險灘。四十來歲確實是一道「坎兒」,越過去了才「柳暗花明又一村」,著實不假。 百禽王浴火重生 無獨有偶,在動物世界中,老鷹的壽命也差不多是七十歲,這矯健強悍的飛禽之王,竟然也存在著「中年危象」。原來,當老鷹年逾四十之後,羽毛便開始變得太厚太重,不能輕快地飛行﹔喙 (嘴)退化得彎曲而長,不能犀利便捷地啄食 ﹔爪子也退化笨拙,不能靈巧準確地擒抓,生存能力急劇下降。面對這生死攸關的時期,鳥王必須作出抉擇﹕要麼坐以待斃,要麼浴火重生。 而選擇後者的做法是﹕牠必須退身到懸崖峭壁之上,建窩、休憩 ,天天用嘴不斷地磨擊岩石,促使老喙褪落。再耐心地等待長出新喙來,然後再用新嘴一根根的拔掉舊趾甲﹔又等新趾甲生成後,再用其啄、拔去老羽毛,直至新的羽翼漸漸豐滿。這一痛苦的過程,大約需要 150天才能完成,之後牠方能夠重上藍天,開始又三十年的生涯。 百鳥之首的這種在生理磨難下頑強求生的精神與本能,對萬物之靈的人類,於人生中場跋涉險灘時,不無啟發與激勵。所以,不論在此時期你的主觀世界、客觀環境的變化有多麼大,都不要喪失信心,自暴自棄,任憑危難壓倒自己。應該先遁隱「危岩」之上,築巢、靜息吧。儘管那兒棲臨絕地,孤獨無助,高處不勝寒,且風雨中隨時有傾覆的滅頂之災,但是在巢內臥薪嘗膽,韜光養晦,仍然是可以復原、再生,重出曠野、江湖。到那時,功成事就,巢邊窩外那可怕的萬丈深淵,便化作任由翱翔的廣闊天地了。 勇於承擔立榜樣 想想看,孝敬、贍養老人,是我們作為人子應盡的義務和反哺,也是神要人類代代相傳的誡命之一,你所做的同時也是在為你自己的的兒女樹立典範,將來他們可以效法、承傳。養育,督導子女為正,在品德人格、知識智慧上不偏差,是作爹娘的天職,它遠遠重於給他們吃飽穿暖。不嘔心瀝血怎配稱父母﹖夫妻和美,愛情常青,白頭到老,是神在造人之初所定意的,這是需要一輩子經營,付出代價來澆灌的,沒有那麼簡單的一言「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而蔽之的道理。這社會大學的「 綜合課程」,就是在壯年階段才開始歷練的,也是人生的必經之途。 想想看,人類社會已經進步至工業化、現代化的「地球村」階段,更得終身勞苦、「汗流滿面才得糊口」 (創 3:19),哪裡還會有終身制、鐵飯碗的工作﹖遭受解僱早已是家常便飯了,不再是傳統觀念的乃因自己「疵毛」所致。從而也就沒啥「丟人現眼」的了。應該調整好思維心態,坦然對待,處變不驚 ﹔利用老底子,積極再裝備,更新知識,東山再起。當然,也不妨考慮「轉業」、「下海」,在生意場上搏一番,試試身手。誰知道哪塊雲彩上有雨,孰曉得有何自身的潛力未曾發掘出來﹖很有可能就因此譜寫了人生篇章的新序曲,揭開了商界折衝的又一頁。 化危機成為轉機 想想看,健康才是歸根結柢最重要的。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性命,又有何用﹖(路 9:25),保健應自年輕起。趕快忙裡偷閒,放鬆自己,調劑一下生活,多一點「兒女情長」、天倫之樂,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別再拿身體、生命去賭博了。也就是說,當「中年危機」瀕臨之際,莫「人過四十不學藝」、「翹家」逃避、破罐子破摔﹔反倒要學著像老鷹一樣,置於絕地而後生,以退為進,養精蓄銳,脫胎換骨,讓危機變成轉機,再伺機主動出擊,重整山河,力跨這難蹴的「坎兒」,爭取交出一份圓滿的人生答卷。 念我中年以後始跨出國門,前無身分著落,後有老小牽掛,剛剛鞏固了「灘頭陣地」,就歷盡艱辛地把妻小接了出來,從此拖家帶口的周遊列國。做工作、找前途、辦簽証﹔頻頻易地安新家,適應新環境﹔又辦移民、擔保父母分別來歐美探親旅遊﹔轉行創業、添了孩子、買房置業﹔間中幾次生病住院、動大小手術……。旅途的經歷不可謂不豐,體魄的磨礪不可謂不盛,人生的花絮不可謂不繁。十年頂卅年,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真個是「心中的苦楚,自己知道﹔心裡的喜樂,外人無干。」(箴 14:10)時時如履薄冰,如今回想起來,每每後怕。現今面對「雄關漫道真如鐵」,仍在靠著神來之力「而今邁步從頭越」,但願「充電」沛足以後,精力旺盛地下到人生的後半場中,繼續在「戰鬥中成長」﹔在靈裡面更加成熟,身心上得到主更多的恩慈。 老當益壯得冠冕 蒙主厚待,庇佑我在故鄉的高堂身體康健,晚年生活愉悅,沒給兒女添麻煩,反而經常賜予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我的姊姊姊夫、弟弟弟妹們個個孝順,爭相照顧老人,等於替我這個遊子做了巨多巨多。這大大地減輕了我在萬里之外的心理、經濟上的負擔,我知道自己實在虧欠的太多太多,無以補償。 蒙主厚待,賜我一個溫暖的家庭愛巢,並呵護它沒有在疾風勁雨中顛覆,雖非「白璧無瑕」,夫妻兒女能夠彼此理解、溝通、扶持。巢雖凌絕頂,卻距天父最近,離塵囂最遠。讓我們可以專心、靜謐地仰望主,求祂醫治我一切的疾病,早日如鷹返老還童(詩103:3),膺獲人生路上榮耀的白髮冠冕。 蒙主厚待,給我一個溫馨的教會金窩,並保守它沒有在霜刀雪劍中傾倒,縱無「十全十美」,兄弟姐妹能夠互相包容、幫助、服事。窩雖貼危巔,卻最易感受天淵之別,聖俗之分。讓我們可以悉力、全心地等候耶穌,脫掉老我,穿上新人,在神國的天空裡如鯤鵬展翅上騰(賽 40:31),奪取公義道上尊貴的得勝冠冕。
Author: 莊淑婷
October 1, 2012
就在生產的當天,他另築愛巢的事件曝光;我殷切地期待他能回心轉意,他卻執意結束這段婚姻。在雙重的打擊下,我選擇自我了結來逃離這令人窒息的絕望。然而,我還是無法從這塵世中解脫而出。出院後,我厚著臉皮帶著孩子回到父母身邊。感謝我的父母,即使我是如此的忤逆,他們還是願意敞開胸懷接納我們母子倆。
Author: 可明
August 1, 2012
在絕望中,我遇見了一位愛的天使。 每一次,獨自端坐在書房裡翻閱著聖經,總會憶起父親癌末住院的那段時光,一頁頁記憶隨章節的序號產生,連結病床邊我清朗的誦讀聲,想起父親的臉,想起一個垂首凝視的角度。 感懷的思念常讓我覺得孤冷,陰霾了情緒,形成一道道滯留鋒面,以致眼睛被模糊成朦朧的雨幕。所幸,反覆閱覽聖經的義理後,心底的陰鬱自然而然踅轉,就像風中的細沙般自由流瀉,當意識一根根逐漸清醒過來,一種神祕的力量,湧起心中無以名之的感動。 那一年,父親住院 那年某日,驚見父親癱在房間角落猛然的喘咳,他用盡全身的力量卻咳不完濃厚的黏液,垃圾桶被裹滿血痰的衛生紙團吞沒。父親咳嗽嚴重,多次欲帶他去大醫院檢查,他深怕所費不貲總是抗拒。 我憂心如擣,遂不顧脾氣冥頑的父親,強行載他至台北三軍總醫院就醫。其後立即住院,一連串的檢查讓年邁的老父飽受折騰,數日後病情檢驗結果終於出來。 病房窗外,臃腫肥厚的雲朵飽含著雨滴,第一滴雨水眼看就要落下。 「病患家屬請你到檢查室來找我一下!」醫生冷冽的語氣和表情已作了不安的預告。 「肺鱗狀細胞癌你聽過嗎?情況很不樂觀,腫瘤細胞已四處擴散是末期了,年紀太大不建議再做積極性治療,就算化療也恐怕難以控制病情。」醫生秀出X光片和電腦斷層掃描,熟練地述說那被陰影暗戀的肺葉。我怵然抬眼,醫生安慰我幾句話隨即離去。 「怎麼可能!上週還陪爸爸散步如常。」我呆滯杵在原地自忖。頃刻,倉皇無助的空氣劈面而來,眼裡湧起茫霧,耳洞像被塞住,任何聲音都流不進來。我像一道孤獨的影子彳亍而行,身上馱負著沉重的晦暗。 年歲與父親相距半個世紀的我,感覺自己是一隻無依無靠脆弱的雛鳥,岌岌可危的瞬間,任何震盪都可能讓我摔得粉碎,畢竟那時我才廿餘歲。 「你不要請太多假,以免影響工作,爸爸不知道還能撐多久?」父親翕動著嘴唇說。 耳畔側聽父親忽強忽弱的衰微氣息,忽然有種不捨的酸楚,涔涔從心底沁出。 「爸,你好好養病,不用擔心我工作。」我難過低語。 護理長早上巡房,探詢病情之餘,還親切的慰問父親,「伯伯,你不用害怕,上帝會庇護你。」她講述了一些基督教簡單的教理給父親聽,當下父親僅是微笑以對。 生命的曙光乍現 一向對宗教保持淡然的父親,在他的內心深處,並不排斥宗教信仰,但也不太願意去理解形而上「神」的世界。但從護理長熠熠生輝明亮的眼神裡,我看見了清新的生命活力與樂觀的存在感,只是對基督教的聖經教義仍有種恍若天書的陌生感覺,再者,心緒紊亂之際,完全只想著當前該如何渡過困境,遂對於這些善意的訊息也只是置若罔聞。 相依的單親老父驟然癌末住院,彼時舉目無親只能日間請看護照料,我工作忙碌奔波台北中壢兩地,夜晚自己看顧。父親的身體在病魔凶猛的攻擊摧殘下,癱軟的身軀宛若洩了氣萎縮乾癟的救生圈,癌細胞不僅巧取豪奪霸佔他的身體,連同意志的堡壘也被癌病攻陷。他嘗試在生命的邊境線,努力不斷地掙扎搏命,面對醫藥武器的試驗,馴良而且順從的接受,但苟延存活的生命意味著,他倒數的人生只剩下默默接受化療、抽痰、拍痰、鼻胃管進食而纏綿病榻,就像一把破損的雨傘滴漏著水仍勉強地撐著。 父親那雙猶如枯井中濁水茫然的眼眸,顯露出荒寂的眼神望著窗外,似乎發出一種求救的訊號,孤獨地盼望光的到來。眼見父親飽受熬煎,我痛徹心扉卻無能為力。 往事不堪回首 某天,父親想看家裡相簿,我帶至病房翻給他瞧。相本恬靜的扉頁打開剎那,即感受到濃郁而親暱的氣味,記憶模糊的焦距重新調整,走進一個個報廢的往事。 首頁美麗舊時光裡父子兩人合影,父親邊看,嘴角亦隨之微顫。當母親抱著幼兒的我那張泛黃的相片浮現,我迅速略過跳頁,父親喟嘆一聲後即閉目不再翻看,沉默似木窗的表情凍結了病房空氣。 對於配偶叛逃父親永難釋懷,彼時我才三歲,母親的輪廓,我記憶始終破碎,母愛的缺席一直是我心裡頭的痛。父親睡著後,我抽出那張母子合照,在病房外陰暗的走廊上,將照片揉成一團紙球用力扔向牆壁再撿拾起來,不斷藉這反覆的動作,發洩內心的怨憎與苦楚。 日復一日,白天繁重工作夜晚看顧父親,在精神與體力雙重巨碩的負荷下,我的生存能量逐漸被耗蝕,壓力囤積的沉鬱情緒如洪水排山倒海而來,意志的堤壩瀕臨潰決。某日深夜,看著父親每況愈下孱弱的病軀蜷縮在床,頓時一股絕望的愁緒湧上心頭,我胸臆積存已久滿溢的鬱悶,終於全面崩堤……。 忽聞溫柔安慰聲 我整個人趴在父親床沿像個孩子啜泣,悲啼聲失禁到無法控制,囁嚅失語發不出聲音的父親,奮力撐開了眼皮,悵惘地看著我,幽微的眼神中,充滿孤立無援的辛酸。也許是嚎啕聲音頻率驚擾,冰冷病房中,隔壁床已有猜測的眼神。片晌,隔壁床照料癌病老伴的一位婆婆過來關心。 「小兄弟,怎麼了?還好吧!」婆婆親切的關懷話語,像一顆石頭撲咚掉落我心潭深底,淚涕滿面的我,陷溺在沉重的尷尬裡。然而她彷彿完全洞悉我內心所受的折磨與焦灼痛苦,婆婆坐在旁邊娓娓開導我。 「當小孩生病時,父母親都會安慰鼓勵他說:『不要怕,忍耐一下,一定會好的!』而我們在天上的父親也會告訴祂的兒女說:『不要怕,忍耐一下,我會醫治你,我要帶你到那沒有疾病痛苦的地方。』因此,小兄弟,你不用擔憂你父親的病情,上帝會幫助你們。」婆婆輕聲地告訴我。 我聆聽時驚訝於年老的婆婆有一張輕鬆喜悅的臉,那透出和善笑意的雙頰泛漫著光澤,恍如粼粼的金沙,隱隱閃耀在醫院暗處的一隅。她額頭雖佈滿風霜,但一雙深邃的眼裡卻充滿了慈愛,和藹且澄澈的目光映照在我眼底,我緊繃的身心倏忽鬆軟如棉,心想冷峻的醫院裡也有溫暖的笑容。我用手帕拭乾了淚涕。 「小兄弟,你相信上帝嗎?」 「您指的是基督教嗎?我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耶……。」似曾相識的問話,以往曾經出現過,而我回覆的答案卻一貫狡黠的閃避,但面對友善的婆婆我的語辭卻支支吾吾。 其實,思索「信仰上帝」這件事情,對我來說簡直比揣測螞蟻的心事還要困難許多。 「當我們信仰耶穌之後,我們將可以更有力量去面對現在的苦難與疾病。小兄弟,你看了聖經就會明瞭……。」在婆婆溫煦柔和的聲線裡,我聽著她神妙的語彙聽得入神,她開啟了一扇沒有界線也沒有終點的門,讓我心裡糾葛的苦痛進入後得以慢慢鬆懈。 鐘聲敲進我心房 隨後婆婆輕輕拍撫我肩背,旋即起身十指交握低頭祈禱,病房裡沉靜的空氣呼吸得到虔敬的氛圍,那佇立在隱隱微暈光線下靜穆的身影,猶似米勒畫中晚禱的農婦,我儼然聽見遠方教堂明亮莊嚴的鐘聲揚起,「噹…噹…噹……」聲音穿透了無邊的黑暗,直抵我脆弱的心房。衷心感謝老奶奶,慈藹的人間天使,指引我心靈的方向。 隔日婆婆送了一本聖經予我,我開始真正試著瞭解個中奧義。一行行文字款款從我兩眼流進滑向脊樑骨,當停留在心坎裡時,眼前一片清明,在聖經經文的微型宇宙裡,我感受到主耶穌偉大的存在。 曾經,我認為醫院像是一張張病床所構成的苦悶海洋,廣袤的空虛讓我感覺像是在無垠的孤獨中溺水,奮力的泅泳只是徒勞,父親病情日益嚴重的壓力,更讓我深覺無岸可泊靠。然結識了篤信基督的婆婆及拜讀聖經後,盤桓汪洋多日終能泊岸。那一疊疊堆棧在內心深處的愁悶情結,上帝已賜予我勇氣,讓我得以勇敢去支解、拆卸它們。 病榻上的父親到後期幾乎是沉睡狀態,我每日都在床邊唸幾段聖經希望他身心的病痛能獲得疏緩。有次,父親側聽我朗讀時,陡然伸出手掌用力握緊我的手,父親冰涼的掌心讓我的擔憂越來越具體,我不禁更使勁的朗讀聖經,直到他靜靜睡著為止。 某個氤氳迷濛的清晨,病床邊心電圖累了,波紋的律動愈走愈慵懶,軌跡最後劃成了一條直線,相依為命的父親閤上雙眼,他終於棄守了病床、點滴、鼻胃管和他最愛的獨子。白布蓋覆的那一刻,整片空氣靜謐凝結,我的驚恐如癌細胞不斷的擴大,淚水跟隨地心引力的方向潸潸落下。 婆婆再次倚立身旁十指交握,我亦彎身閉目隨之默禱,腦海裡不停重複掃瞄父子相伴之陳年往事,教堂鐘聲又再噹啷響起,清晰的傳送人生的喜樂美好,一種平和安定的力量,像根光纖電纜貫通我心底,凌亂的心情頓時如窗外的天空清朗純淨起來。…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August 1, 2012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許多人只有在我生病或住院時,才送花給我,但那時我已沒有心情欣賞了。我喜歡人送我花,但好笑的是,我收到最多花的那一天,可能就是我離世,不再能欣賞它們之時了。」 「我只有在生日或節慶的時候才收到禮物,但我寧可經常在我想不到的時候,收到令我驚喜的贈禮,這表示有人在沒有必要這樣做的時候還想念著我。」 「我一直很想去歐洲遊玩,但到時總有些事情會攔阻這個計劃。事情固然有其輕重緩急的次序,但有必要將我真正想做的事都先擱置一旁,去做那些『應該』要做的事嗎?」 「隨時準備好送出對方真正想要的禮物,哪怕是小小的贈禮。因為誰也不會想要得著無所準備的禮物。」 愛的禮物不能等到方便之時才獻上。我們所能呈獻的愛,對昨日而言是太遲了,對明日言又太早了;惟有當下,才是最恰當的時候。
Author: 曾玉興
August 1, 2012
整本聖經可以說在講一個字:愛。講神「愛」人,也講人要「愛」神,及彼此相愛。「愛」是雙行道,一方面是神愛我們,祂創造人、救贖人,祂的愛從亙古到永遠,祂愛我們到底;另一方面,神也盼望人回應祂的愛,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來愛祂;並遵行祂的命令「彼此相愛」。 愛是甚麼?感謝主,祂啟示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用詩歌的格式把最偉大的愛,具體的描寫出來,並解釋得最清楚透澈。我們應該常用這一章當作鏡子,照照我們的愛心有多少。 愛勝過一切 昔日,在哥林多信徒的心目中總以為,有說方言的恩賜、講道的恩賜才是最高貴的;有信心、肯於賙濟人、慷慨捐軀,才是最體面。可是保羅卻說,這一切都算不得甚麼,「愛」才是勝過一切。 感謝主,祂指示我們何為重要,又是我們眾人不可少的恩賜,祂吩咐我們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賜就是「愛」。聖經告訴我們三個重要的理由。 第一,因為愛是無比的恩賜,勝過萬人的方言、天使的言語;勝過先知講道之能,及各種的奧秘和知識;勝過全備的信心;勝過犧牲與慈善。換言之,如果沒有愛,以上的一切都是無用的。第二,愛是永存的恩賜,是永不止息的。第三,愛是最大的恩賜。因此基於這三個理由,我們就要切切地追求愛。無論作甚麼,都要加上愛。 「二點」●「八不」●「四凡」 保羅好像醫生,用解剖的方式,將「愛」剖析成:二點、八不、四凡(林前13: 4-7)。 一.愛的「二點」:一是恆久「忍耐」,二是「恩慈」(v.4) 。這也是愛的本質。它好像一塊海綿,不論你如何地擠壓它,它照樣容納你的拳頭,而不傷害你,這就是所謂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了。 如果我們有了這種愛,它會叫我們長久忍耐。別人雖讓我們失望,我們卻不灰心;別人多次得罪我,我以饒恕對待;別人懷恨我,我不報復。單單忍耐這還不是愛,又要有恩慈,正如,弗4:32說:「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 在中國宣教的「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牧師,有一次在宣教旅途中,到了一河邊,要僱船渡河,已和船家講好了價錢,忽然來了一個闊人也要僱船,對戴牧師視若無睹,船家不肯,說已和那位外國先生講好價錢。誰知那人二話不說,就對戴牧師一拳打來,正打中戴牧師的鼻子,他頓覺火星直冒,抬頭一看,那人正站在他面前,他的背後就是河水了。戴牧師正舉手想把那人推落水裏去,卻又馬上放下,他對那人說:「請看,我本想將你推到河裏,但我所事奉的耶穌不許我。你本不該打我,我已雇用這船,既然我是雇主,我就請你坐我的船過河。」那人聽了這一番話,見了戴牧師有禮的舉動,頓覺慚愧,就上船與戴牧師一同坐船過河,而有機會聽聞福音。 戴牧師為何這樣做呢?無他,因為他有了這偉大的恩賜,就是神的恩慈在他心中。 二.愛的「八不」:愛是一連串的「不」──「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vs.4b-6) 這八個「不」是愛的誡命。摩西有十誡,這個偉大的愛有八誡。換言之,愛有八個範圍。總括一句:「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13:10)就是不加害於人,只求別人的益處。 約克塞城有一個信主的理髮師,忽然有幾天生意特別好,終日忙碌,後來才知道,他鄰居的一個同業因為生病不能來工作,所以客人都到他這裡來。到了禮拜六晚上,他就把這一禮拜所多賺的錢拿去送給那生病的同業。這一個理髮師真是有愛心,不但不幸災樂禍,還能求別人的益處。 愛是不嫉妒:有愛心就沒有嫉妒,火無從燒起來。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遇有一些小成就不會驕傲、自我宣傳,不沾沾自喜,不誇耀自己的長處。 愛是不作害羞的事:不作寡廉鮮恥之事;愛屬光,只作光明正大的事。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愛是不自私,是利他主義。 愛是不輕易發怒:人很難勝過自己的脾氣,有愛心就能把怒氣驅逐。 愛不計算人的惡:人喜愛數算挑剔別人的「缺點」、「錯處」;愛則叫人去發現別人的長處。 愛是不喜歡不義:愛不是糊塗、盲目的,它有「真理」作軌道和立場。 愛是醫百「病」的藥,但願我們有這樣偉大的愛在心理。 三.愛是「四凡」:「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v.7)這十六個字,是愛的界說,也是愛的結果。正像一條大手帕,你罵我打我,你的怨恨、咒罵、譏笑、侮辱,都加在我身上吧!我都逆來順受,像一條手帕將它都包起來,不管石子或花生米、糖果都一樣。換言之,一個有愛心的人,他就會有「四凡」。中國成語可以解釋這個意思:「宰相肚裏能撐船」,表示宰相的心胸量度很寬闊,容量很大。 愛是潤滑油 有一些教會為甚麼有紛爭,乃是由於信徒中間沒有愛。不但沒有愛,反充滿了恨,魔鬼攻擊教會有二套手法,(一)腐化:叫會友犯罪;(二)分化:不和、鬧意見、分門別纇,對肢體無愛,彼此控告。約翰說,沒有愛心的,仍住在死中;沒有愛就是沒有神。所以一個教會裏若是沒有愛,就等於是一個死的教會;一個信徒若沒有愛,也是一個死的信徒。因為「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神也住在他裡面。」(約壹4:16) 一日,有一女工坐在電車上,發現每當車門開關的時候,都發出尖銳刺耳的聲音,令人難受。她就起來,從她的皮包裏,拿出一個小瓶的油,在門的開關處滴上一滴,那門立刻不發尖聲。愛好像油,只需一滴就可平息教會、家庭、甚至社會的風波,相安無事。愛的作為並不需要大排場,不論哪個時間、哪個地方,可能只須多做那一點小事,就可以表現出偉大的愛。 最後保羅再將哥林多人的渴慕作一個總結,說:「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必歸於無有,惟有愛是永不止息的。」並強調說:「如今常存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vs.8-13) 基督徒為那極大的指望,需要有信心。等那極大的指望實現了,我們已經與主相見,就用不著信心了,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有愛。 基督徒的必修課 「愛」是基督徒一門必修的功課,是最普遍,隨時隨地,對任何人、任何事都用得著的。也最講究,包括我們的內心、態度,言行。並且是最難學的功課,一生一世都學不完。這一門課是主耶穌特別為每個人,無論男女老少設立的,是基督徒必修,不是選修科的課。我們要追求愛,「追求」二字即表明須下工夫與努力的意思。 基督徒要像基督,最大的特徵就是在整個生活中滿有基督的愛,不是一時的表演,也不是在某幾樣事上的模仿,乃是整個生命的流露。愛是基督教的老招牌,然而,它又是我們每天要操練的新功課。也許我們對之已耳熟能詳,甚或能講得頭頭是道,然而能有多少實際行動呢?我們要同心合意,才能興旺福音。但如果沒有切實相愛,怎能同心合意?我們不要把愛的招牌藏起來,要拿出實在真貨,在言行和誠實上證明這招牌的確實。 將心比心 「愛」的起筆是「爪」,是「手」的意思,中間「︹」代表了隱藏,以「手」加在「︹」之上,就有了「揭開」之意。其下的「心」字當然是人的情、意、志之所出,親手將心交出。最後底下的三筆則是另一隻「手」(古代寫法),去承接的意思。 整個「愛」字所傳達的意思是:親手將心掏出交給另一個人,正是「將心比心」之意。 今天許多人愛吃維他命E,因為可防老、防癌。我們每日也應吃屬靈「維他命L」(Love),是要向主支取這愛的。特別“L” 的形狀可以說是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右;也就是一面向神支取愛,才有可能向人流露出這愛。 各位,讓我們向神切切地追求更大的恩賜──愛。求聖靈將祂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5:5),去愛神、愛教會、愛人、愛己、愛失喪的靈魂。
Author: 楚寒
August 1, 2012
愛使皺紋轉化為光輝。 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和她那如水晶般明淨純誠的心靈,曾深深震憾了我的心。我曾多次閱讀她的傳記及介紹她的文字,每次都感到胸腔中湧動著宣洩的激情,宛如一股隱身林間的山泉,渴望著匯入河流。 充滿苦難之城 現在讓我們再次看一眼南亞次大陸,它的東部恒河三角洲地帶,那個曾經英屬的印度首都,以騷亂和貧民窟著稱於世的城市。連年的戰禍,慘烈的饑荒,不斷湧入的難民,大規模的暴力事件,髒亂污穢的貧困棚戶區,難以控制的霍亂和痲瘋病,嚴重的能源短缺、地震、旋風和雷暴雨的威脅。苦難的加爾各答啊,你的軀體在歲月中抽搐和顫慄! 當新一輪印巴衝突爆發,難民潮如海水般湧入的時刻。一個出身在千里之外,南歐富商家庭的么女,少時接受傳教士訓練,成年後接受醫療訓練的慈善工作者,日後被譽為「加爾各答的天使」,被世人稱為德蕾莎修女,卻毅然地遠赴東方,來到這座名副其實的噩夢之城。此時的她感到心酸和沈重,同時卻又覺得歡喜和欣慰,因為承載著今生的使命,從這刻起將要付諸行動。她留下了一則流芳後世的故事,讓我們感知人類靈魂所能達到的高度。 德蕾莎修女早就為這一切做好準備,只因少時在一家教會的兒童慈善會裏,曾被耶穌基督那驚心動魄的聲音打動──「我饑餓,我受難,我無家可歸」。一個女童幼小的身軀立時填滿了無邊無垠的悲憫,在那一刻,她立志要用盡一生去服務貧難。如今面對餓殍枕藉、哀鴻遍野的東方之城,她對自己說,我要留下來。從此遠行者的餘生啊,將要紮根於異鄉的土地。 服事窮人中的窮人 在這個暴戾而又喪亂的城市裏,正是德蕾莎修女帶來的那不顧一切的愛、盼望和信心,成為唯一能夠對抗黑暗和罪惡的力量。她脫下藍色的修女長袍,穿上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註:印度、尼泊爾等國婦女的一種傳統服裝),走出寧靜舒適的修道院,赤著雙腳來到大街上,走入貧民窟。在這城中她四處尋找、收容她所要服事的對象──窮人中的窮人、最低賤的賤民。 正如她所宣稱的,她要「和世界上貧困中的貧困人群在一起」,她要「服務窮苦中的至苦者」。只因她一直認為,「人活著,除了需要口糧外,也渴求人的愛、仁慈和體恤。今天就是因為缺乏相愛、仁慈和體恤的心,所以人們的內心極其痛苦。」 於是,那些饑寒交迫的人,那些瀕臨死亡的人,那些流膿惡臭的痲瘋病人,那些無家可歸的乞丐、流浪漢,那些流浪街頭的兒童、垃圾堆裏的棄嬰,那些被整個世界隔絕、拋棄的人,那些過著悲慘生活、不幸的人,全都被指引著來到她的收容所,接受她不含施捨意味的服事,和無微不至的照料。 他們感受著她的憐憫,體驗著她的慈愛,目睹著她的座右銘「懷著大愛,從小事做起」,看見她一刻也不停歇地分發食物,護理病人,看顧孩童,為痲瘋病人包紮、清洗傷口,給瀕死者以臨終關懷,握著他們的手,陪他們說話,為他們祈禱,閤上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帶著人的尊嚴離開世間。 德蕾莎修女相信真正的奉獻此生,就是走進窮苦的人群,與他們一道承受苦難。因為耶穌說,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她無力改變整個世界的黑暗,就努力使自己身邊的地方變得光明,人們從她那佈滿皺紋的臉上,看到了神性的光輝。 馬太福音25:40有這樣一段話:「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這段話一般人把它理解為耶穌教導信徒行善的言辭,但正是這節經文,讓一個女童終身發願幫助底層社會的窮人和邊緣人,使無數活在痛苦和死亡邊緣的生命,因而獲得救助和撫慰。耶穌基督對人類的慈愛和憐憫,也經由這位修女終身對窮人的服事而突顯無遺。 共融於神的愛中 在她看來,作為耶穌的門徒受召服事窮人,就能在窮人不成人形的身軀上觸摸到耶穌;存在於幫助者與受助者的角色之間的圍墻,就在耶穌的介入後遁然無形。不單如此,幫助者更藉著對那受助者的觸摸,得以真實地體會到耶穌基督的存在,以及耶穌基督身體力行彰顯出來的愛。於是這兩者就這樣共融於神的愛中;耶穌基督始終是被高舉、被仰望的中心所在。 德蕾莎修女告訴從世界各地前來做志工的人們,把耶穌的身體與貧窮人割離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既是愛的泉源也是力量的源頭。有些人認為這觀點過份美化了窮苦人的境況。但就像她在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演說辭上所說的那樣,窮人是偉大的人,也是可愛的人,他們能教給我們許多美好的東西。而她只是窮人的手臂,是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窮人去領獎的。 暗夜中的燭光 德蕾莎修女的故事註定了要在大地上流傳,要讓這城這國和整個世界為之動容。加爾各答城內這副忙碌的身影,成為黑暗叢林中的一絲光亮。收容所裏的每一聲祈禱,在千萬人的胸腔裏得到了共鳴。她在暗夜中點燃的燭光,被千萬支的燭光接著點燃,逐漸燃燒成如繁星般輝光熒熒的一大片燭光。 她的追隨者越來越多,不斷有更多的修女來此自願擔任她的助手;世界各地的志工也源源不絕地前來,成為她的幫手。她曾說自己是「窮人的手臂」,之後她感到自己的手臂不斷在延伸,她的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她的服事機構日益擴大,新的服事機構也持續增加,貧病和垂死者收容院、流浪孤兒的露天學校、痲瘋病人收容中心,再後來她的服務對象延伸到埃塞俄比亞的饑民、切爾諾貝利的核輻射者,以及亞美尼亞大地震的災民。 在她辭世前夕,她所創立的仁愛之家已從初期的十二所增至數千所,這個專為「窮苦中的至苦者」服務的機構已遍佈全球。 雖然這個在相當範圍內被黑暗權勢掌權的世界,並沒有因為德蕾莎修女團隊們的努力而改變了多少,但對於修女來說,她最為看重的仍然是任何一個橫躺倒臥於路旁、身上滿佈蛆蟲的垂死者;她不可能丟棄任何一個急需救助的人,她將每一個人都看成是全人類。她深信任何人都蘊含著造物主的創造力,也就是基督的身體。服事他們原本就是她和她的團隊效法基督的方式,是她們甘心因著呼召,繼而服事窮人所要實踐出來的具體行動。 多人的希望 離世之時,德蕾莎修女所創建的仁愛傳教會擁有四億多美元的巨額資產。而這位仁慈天使的全部個人財產,卻只有一雙涼鞋、三件舊衣服,和一張耶穌受難的畫像。 前年八月,是德蕾莎修女的百年誕辰。印度政府特別發行了一枚面值為5盧比的紀念硬幣,這剛好是她初到印度時攜帶的財產總數。時任印度元首發表談話:「身著藍色捲邊的白紗麗的嬤嬤,偕同仁愛之家的修女們成為了一個符號,這符號代表著許多人的希望──年邁者、窮苦者、失業者、病人、臨終者,和那些被世界所拋棄者。」 這段文字讓無數人追懷緬想那個聖潔的名字,和一張佈滿皺紋,卻閃爍著光華的臉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