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傳福音的新視角

1998年我大學同班同學胡錦標先生,送我一本著作「奈克與捷豹」,討論科技工作者的人文關懷。當時他擔任國科會重要職位,對提升國家的經濟實力,落實科技的研究與產業的應用,提出了睿智的見解。他認為提升競爭力,必須從前瞻(預測未來)、整合(水平與垂直)、策略(模式)、落實(執行方案)四方入手。 基督教未來發展的實力,也需要基督教的從業人員,結合智慧,構思對外廣傳福音,對內建造靈命品質的可行方案。古代孫子認為軍事打仗必須有兵法,近代經濟學者認為提升國家的實力,必須有一套策略。基督教領袖們也逐漸悟到,量與質的拓展,也需要創新研發的策略。 論到基督教的宣教策略,可以說是千頭萬緒,不容易在一篇短文中作適當的探索。飛揚這篇工作報導,只是嚐試從其中一個角度,來探討傳福音的新視角。 馬鞍峰教會的華理克牧師認為,不成長的教會卡死在兩個要點上: 1.一般教會對慕道友不夠友善。 2.講台信息與生活無關。 信仰與生活息息相關 如果能改善這兩點,使信仰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改善他的全人(人格、人際關係、事業)。講道信息儘量同時適合基督徒和慕道友,教會將可以同時兼顧,造就基督徒和得著慕道友。 我在這方面努力了四十年,從親子、婚姻、職場、情緒四個角度,探討聖經真理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善。並且,在所帶領的聚會中,敬拜、營會、講座、特會、社區活動等場合,都得到熱烈的反應,並引導許多慕道友歸向主耶穌。 李順長牧師宣道行程 六月 10-12 日:威州米城教會退修會 六月 17-19 日:聖蓋博第一華人浸信會 七月 10 日:睦鄰行道會 七月 17 日:真道靈糧堂 七月 24 日:讚美之家 七月 31 日:洛杉磯基督之家第二家 八月 21 日:喜樂教會

人生觀

一個人是他自己思想的產物;他怎樣想,就成為怎樣的人。 ●Life has a meaning only if one barters it day by day for something other than itself. ~Saint-Exupery 生命的意義,只能不斷以其內涵來賦予。 ●No matter what age you are, or what your circum-stances might be, you are special, and you still have something…
Read more

心如黃金的洗衣婦

麥卡迪原則,富有的窮人。 1995年,南密西西比大學收到了一筆15萬美元的捐款。該款指明為青年學子們提供獎學金,對於該大學而言,15萬捐款是極平常的數字。當他們知道捐款人之後,態度隨即改變了,這件事也馬上成為全國性的大新聞。 原來這位捐款人竟然是一位高齡已 88歲,終生為人洗衣服和燙衣服的黑人單身老婦。 這位令人尊敬的洗衣婦名叫奧莎拉‧麥卡迪( Oseola McCarty, 1913-2001)。她的生活極為簡樸,終身未婚,不買車,不吹冷氣;工作也極為簡單,除了每個週末上教堂和偶爾上市場買生活必需品外,就在家裡做洗衣服的工作。她甘心樂意把一生的積蓄,全部奉獻給了那些她並不認識,但卻需要幫助才能完成學業的年輕人。 最有價值的小人物 奧莎拉清心無私的奉獻行動,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在決定奉獻畢生積蓄的前 3個星期,她得知自己罹患了癌症。她認為把錢奉獻出來比自己花掉更有意義。她說:「我捐獻錢給年輕人,他們就不必像我一樣辛苦工作」。言詞之中,充分表現出慈愛和體貼。 奧莎拉‧麥卡迪所捐贈的是她畢生的積蓄,完全出自一份真愛。她視生活平安是福而充滿恩典,信賴上帝可以幫助她處理任何生活所帶來的難題,因此心中充滿了一股震撼人心,樂天知命的情懷。 2001年的美國《價值》雜誌第100期把奧莎拉‧麥卡迪列為身價最高人物的第六位。 成名後的奧莎拉仍然保持著簡樸的生活,她的智慧語言透露出驚人的簡樸,幾乎是常理與常識,她說:「現今人們總在談論自我肯定,但對我而言這不過是基本的東西。」 樂善好施:真愛的結果 在一個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一位畢生為人洗衣服,燙衣服的黑人婦女,獲得如此高的推崇。完全是由於樂捐無私的愛心所帶來的行動震撼了世界,也引發了一場價值觀的革命。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如何看待財富和評價財富的價值。許多人在她樂善好施的榜樣帶動下也慷慨解囊,一時間有600人共捐獻了33萬美元給該大學的基金會。 百萬富翁泰德‧特納( Ted Turner) 在得知奧莎拉的故事後,深深被感動。他說:「如果微小者如奧莎拉能將其所有的都捐獻出來,那麼我可以捐出10億美元。」當時全球的首富比爾‧蓋玆也被感動而打開錢包,他總共捐出的慈善款項高達210億美元。 有人將奧莎拉‧麥卡迪所引發的價值觀念的更新,總結成為「奧莎拉‧麥卡迪原則」:如果奧莎拉能這樣付出,為什麼我們不能?社會學學者更從奧莎拉的善舉中,發現了新的價值觀念並得到了新的結論。首先,貧窮的根源不是因為工作,也不是因為種族。如果黑人婦女奧莎拉能夠從為人洗衣服的低微工作中積蓄到 15萬美元,那麼低薪工作和種族並不是一個使人貧窮的原因。 其次,貧窮的原因是個人品格上、家庭功能和個人行為上的缺陷所造成的。世界上最低微的人如奧莎拉,在她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裡震撼了世界,表明一個人的品格和信仰可以造就一個心靈富有的人,並成為眾人的榜樣。奧莎拉所引發的價值觀念,被引入了更深層的社會思考之中。 樂在其中:真愛的表現 奧莎拉‧麥卡迪的一生,都生活在美國種族岐視相當嚴重和生活相當貧窮的地方,大半的光陰都是在種族隔離的制度下度過的。雖然她所從事的工作是最低微的,而她因真愛和無私的施捨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大放光芒。 奧莎拉出生在美國密西西比州,一生大都在該州度過。年輕時她喜歡上學,並夢想有一天能當上白衣天使──護士。不幸的是,就讀小學六年級時,祖母和嬸嬸都因病臥床,她不得不離開心愛的教室,回到家中像她母親一樣為人洗衣,用年幼的身膀,挑起家庭的重擔。 從那個時候算起的75年內,她就一直在小木屋中為人洗衣服和燙衣服,一塊錢一塊錢地謀取生活所需的費用。 奧莎拉從年輕時就開始儲蓄,這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她維持了一輩子。她十分注意支出,只買所需的東西,從不浪費金錢。除了節儉之外,她工作也十分努力,從不因為收入少而灰心,反而因努力工作而感到愉快。 由於努力工作和節儉的良好習慣,使她的積蓄達到了令人驚奇的地步。她終生都心平氣和的持守勤奮的工作和節儉的生活,許多人面臨低微的收入和艱苦的環境常會心懷不平,而她卻充滿喜樂且安然自在。 她雖然沒有當上白衣天使,但今天在許多人心目中,她是一位帶來愛心和希望的天使。她的一生極其簡單,幾乎可以用幾句話就概括了,但誰又能想像,她能把洗 1件衣服 1元的收入積蓄累到15萬元之多。 更想不到她把這些積蓄捐給了從未讀過的大學,給那些從未謀面的年青學子,她的理由只是讓學生們不必辛勞工作來賺取學費! 奧莎拉雖然無法完成她個人的學業,但在身後為我們留下了美善的榜樣,她那發自內心的真愛,並未隨著她的離世而逝去,它將會不斷激勵眾人在愛心的傳播上不斷進步。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箴言 3:27

卓越的人生觀

卓越的人物有什麼共同特徵? 被邀請到世界各地教會講道,我把每一次的旅行當作學習的機會。教會領袖總是安排傑出的會友招待講員。入寶山豈可空回?抓住機會挖掘他們幾十年的人生歷練、精華。從這個人學習贏取上帝恩寵的妙招,從那個人師法轉化逆境為祝福的訣竅。這樣四十多年了,我終於理出了頭緒,發現卓越人物有一個共同特色。 他們都說得出一套他們的人生哲學──做生意的哲學、領導的心得、對世界局勢發展的看法,還有待人處世的人生觀。 你想做個卓越人物嗎?你得發展出你的一套人生觀。有個初作祖母的母親,寫了一張卡片,給她剛生了女兒的女兒,簡單幾行的人生精華── 盡可能地教她學七十萬個單字,但重要的是要她記牢: 最偉大的字是神。 最長的字是永生。 最快的字是時間。 最近的字是現在。 最黑暗的字是罪。 最壞的字是虛假。 最深的字是靈魂。 天才,天才!幾十年的人生精華濃縮在簡單的七行字裏。 約翰衛斯理是十八世紀出名的佈道家,論到基督徒的財富觀,他提出了一套美麗的哲學── 盡可能地賺錢。 盡可能地存錢。 盡可能地奉獻。 好不容易輪到六十六歲,已屆耳順之年的我,提出我的人生觀。在上帝眼中美滿的人生是── 1.感恩:每天列出五件感恩事項,你是個快樂的人,富足的人。 2.關係:經營美好的婚姻、親子、主僱、師生、朋友關係,你會身體健康,充滿自信。 3.教育:投資在自我提升,永遠是值得的,學習看一生是成長的機會。 4.貢獻:追求對社會作出貢獻,你的人生必然豐盛、有意義。 5.品德:在挑戰中保持信心,處逆境中堅持盼望,對敵人維持愛心,你永不會後悔。 6.機會:謙卑地祈求上帝,在你的人生賜下機會。 7.上帝:向上帝說,祢是我人生的中心,我以服事祢為榮。 飛揚雜誌本期的主題「人生觀」,可以說是一個粗淺的題目,人人都可以說出一套想法;也可以說是一個艱深的題目,花了一千四百年才編寫完成的聖經,寫的主要就是人生觀。我們只是拋磚引玉,刺激你寫出你的人生哲學,做你人生的座右銘,引導你一生活得豐富,活得充實。 最近我學得一個新字「夯」(ㄏㄤ)意思是熱門 (Popular) 。哈,人生觀這題目可真夯。

自由豐盛的人

電腦,有了硬體,還需要軟體,才能運作。人類,有了肉身,還需要人生觀,才能快樂。 大學畢業四十年,偶然有機會和幾位同學相聚,少不得談起風花雪月的往事。有個同學壯起膽告訴我一個祕密:大學同班都認為李順長瘋了。當年我們年輕力壯時,正好碰上台灣十大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包個小工程,三兩下個個都發了。大夥無一人能理解,我為何放棄賺錢的機會,受了什麼刺激,跑去當洋和尚(基督教傳道人) 。真是瘋子一個! 遇見主人生大轉變 我很榮幸能和保羅同列為瘋子。二千年前發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巡撫非斯都聽了保羅蒙召的見證,坦率地直接反應大腦的想法:「 保羅,你瘋了!」 (徒 26:24) 保羅說:「我沒發瘋,我的頭腦和語言都很清楚 (徒26:25),我只是蒙了天召 (徒 26:19) ,人生觀從此不一樣了。」(這話是我根據語意加的) 其實中學時代我也沒什麼人生觀,只知道若想脫離山溝裏的農墾生活,就得到大都市去唸大學;只知道聽爸爸的話,他說土木系好賺錢,我就這樣考進了土木系。誰知在大四的第一學期,我遇到了耶穌 (更正確地說,是主耶穌找到了我 ),整個人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基督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此導引我的人生方向。 照聖經所宣告的,宇宙確實有個造物主,而不是偶然的存在;人確實有不朽的靈魂,而不只是氫氧氮磷鈣的唯物組合;天堂是上帝所在的榮耀美境,而不是虛無的想像 。如果我們信得下這幾個簡單的信條,那麼基督教的人生觀,自然順理成章地規劃了價值的高低──永恆當然比短暫更值得我們投資;靈性比物質更珍貴;生命的意義層次上比生命的存在更高,這些對比漂亮地指證,以上帝為中心的人生,比起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更自然更合理。 四十年前我回應了上帝的呼召 ,毅然決然投入了事奉的行列,就是接受這人生觀的自然結果。(當然,不是每一個基督徒都蒙召做傳道 )但我敢斷言,只要認同這人生觀,人生必然不再一樣,就連碰上挫折,反應也不一樣。 有個小學老師,厭倦了教書生涯,遞上辭呈,並附了一封說明書 :「在我們的公立學校裏,老師怕校長,校長怕督學,督學怕教育委員,委員怕家長,家長怕小孩,而小孩呢,什麼都不怕!」這結構所堆積的難度,把老師牢牢壓在最底層。沒有足夠的內在力量,確實承擔不起。 保羅的傳道生涯也曾遭遇逆境,他卻能在談笑間飛越壓力的重擔,靠的就是「基督化」的人生觀:「我們從前在亞細亞(亞洲)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 林後 1:8,9) 得力的祕訣 在接下來的林後第四章裏,保羅揭開了他得力的祕訣,他的人生觀建立在三大信念上: 1.我有寶貝(耶穌基督)住在我這瓦器裏,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自己。(林後 4:7) 2.我所以不喪膽不洩氣,是因我相信,「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林後 4:17) 3.永恆比短暫更有價值,「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天國)是永遠的。」(林後 4:18) 多年前我聽過一個獨到的辯證方式,說:「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立場,因為沒有立場本身就是一種立場。」現在我把它套用到人生觀上,你讀讀看有沒有道理:「一個人不可以沒有人生觀,因為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很自然就有錯誤的人生觀。」我們周圍的人用他們的行動,說明了他們秉持的人生觀── 有些人的人生觀是生存:做工才有錢吃飯,吃飯才有力氣做工。「勞力人的胃口使他勞力,因為他的口腹催逼他。」(箴 16:26) 有些人的人生觀是賺錢:什麼都不重要,賺錢最要緊。「在這末世,只知積儹錢財。」(雅 5:3)…
Read more

絕處逢生

在人生的轉折點,我遇見了神。 我出生於台北,自小成長在一個沒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小時候曾聽說過耶穌,但是家中長輩告訴我,耶穌並不會從天上給我想要的東西,自己若不努力,信耶穌也沒有用。所以我從小就覺得信耶穌不是一件對的事情,甚至是一件會被人恥笑的事。 父親對我們兒女管教很嚴格,我把父親的話當成金科玉律一般的遵守,他對事情的見解,是我學習模仿的對象。在我心目中,父親的人生價值觀是我的人生指標,就是凡事要做到盡善盡美,要為自己的人生做好理財規劃,免得一世窮。我也一直在父母的保護和蔭庇下,很順利的成長、讀書、出國留學、結婚、生子。我從來沒有想到要認識耶穌。 心有空處待充滿 我於1982年到美國留學、結婚,1986年完成學業。二年後生下老大,為了專心在家照顧孩子,我把會計的工作辭掉。雖然如己所願的在家看顧孩子,但心中常有一種空虛、不滿足的感覺。一方面覺得孩子需要我,另一方面卻又覺得沒有出去上班很沒成就感,心中常常患得患失,日子過的並不快樂。 這時我的一位基督徒好友邀請我去參加她們教會每週的姊妹會,記得第一次去的時候,看到那裡許多姊妹們的情況和我相似,她們也大多是為了孩子辭去工作,在家帶孩子。她們看起來都很喜樂,對人很熱情,她們唱的詩歌也很好聽,我心中十分羨慕。那兒有一位傳道人很有耐心的向我傳福音,向我介紹耶穌基督,於是我存著一顆單純的心,相信並接受耶穌做我個人的救主。 決志信主後,我開始讀聖經,固定到教會參加主日崇拜一段時間 ,但我先生很不喜歡我讀聖經。心裏雖很想受洗,向大家宣告我是屬神的兒女,但由於先生反對,我不想偷偷的受洗,受洗之事就一直擱著,接著自己在靈命成長方面也懶散下來,只顧著和先生打拼事業及三個孩子的學習,好幾年沒有去教堂聚會。 直到受嫂嫂的鼓勵,我再度回到教會聚會,參加主日崇拜、主日學。從主日學基要真理班的課程,我對救恩有了完整清楚的認識,看見自己有許多的罪,需要神的赦免與恩典,我也二度作了決志禱告,並開始認真的向主祈禱讓我先生同意我接受洗禮。終於在1998年10月11日,我在佳樂頓華人教會受浸歸入基督的大家庭,我的先生和三個孩子都來觀禮。我非常高興能公開向大家宣告我是一個基督徒。之後,我繼續固定參加教會的主日崇拜和主日學,生活依舊過得很平順。 突如其來的打擊 2001年7月1日,平順的日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早晨醒來時發現身體左半邊出現無力的情況,一時不知自己到底怎麼了?心裡十分害怕。先生陪我進了醫院的急診室看神經外科醫生,照了核磁共振(MRI),醫生說 MRI的片子顯示我的頸椎有異樣,要我馬上住院。住進醫院後,病情急轉直下,身體越來越無力,並加上麻木和疼痛。醫生說必須馬上在頸椎處開刀,取樣化驗,以確定是腫瘤還是炎症。開刀驗後,確定我是頸椎的中樞神經發炎,這是屬於免疫系統失調的病,中樞神經被自己的抗體破壞而導致的。此病的名稱叫作「視神經脊髓炎」,每年每一百萬人中有四個人得到,至目前為止,醫學界還未研究出根治的方法。這個病的可怕之處是,每次發病都是突如其來,病況是急遽轉劣,若不馬上就醫,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消炎,可導致癱瘓。此病雖不致命,但若變成癱瘓,康復的機會不大,不但造成病人生活上許多的不方便,對家屬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從 2001年 7月到 2004年底,這三年半當中我作過 16次化療,為的是延緩再發病,而我總共發病達 12次。每一次發病,除了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消炎之外,還要經過漫長的復健過程,從坐輪椅、用行走輔助器、拐杖,到能夠自己行走 ,需要很大的毅力與耐心,至於能恢復到什麼程度,每次都要經過至少三個月才能看出果效。 神的話開啟我心 在面對自己罹患這罕見的病,我才認識到,自己過去雖已信主,屬靈生命卻是如此單薄。當時我心中充滿了恐懼、絕望與自卑,十分害怕獨處,我緊緊的抓住人,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深恐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癱瘓,對未來失去了盼望,生命走到了谷底。醫生甚至開了抗憂鬱的藥單給我,說吃了藥可以舒解我的情緒。有一天,一位師母來探望我,她對我說:「妳先不要吃這藥,試著吃神的話,專心倚靠上帝。」我接受了她的建議,開始每天讀神的話語,向神禱告、親近神 ,神用祂的話語安慰我。 詩篇 25:3說到:「凡等候.的必不羞愧。」詩篇 27:13:「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就早已喪膽了。」神一步步地建立我對祂的信靠,醫治、修復我破碎的心。神藉著這病痛,拿走我的驕傲與對人事物的掌控。神讓我看見,世上的事情不是掌握在人的手中,主權在神,而我所擁有的一切,全都是神給的恩典;神也讓我看見,這世上一切有形質的,有一天都必衰殘、褪去,唯有神的話永不更改。 我看見自己其實是多麼渺小,多麼不配,而神卻是那麼愛我,一份無條件的愛。祂愛我,並不是因為我曾經引以為傲的能幹或是外在條件,只因為我是祂造的,祂按著我的本相愛我,祂希望我更多的倚靠祂,單單以祂為樂,享受有祂同在的平安和喜樂,而且這份平安和喜樂是人所不能給的,也是人所奪不走的。當我深深地感受到神對我那份無條件的愛時,我問自己:「 在世上有限的年日裏,我當如何回應神給我的愛?」如同詩篇 27:8所說的:「你們當尋求我的面。那時我心向?說:耶和華啊,?的面我正要尋求。」 服事中學倚靠主 2004年初,當我身體還很軟弱的時候,神透過教會的牧師給了我一個機會,為教會打字、製作主日程序單,開始了我在教會中的服事;直到現在,我擔任教會秘書已有七年之久。 2005年起,在我行走還不十分平穩,仍需別人攙扶的情況下,向教會報名參加台灣的短宣。從參加短宣的過程當中,學習如何專心倚靠神,而不定睛在自己身體的軟弱上。翌年三月,教會開辦了神學院的課程,給予我更多學習神話語的機會,並且讓我將所學習到的功課,應用到主日學教導的當中。 2006年,先生決定要搬離住了廿年的城市,搬到北邊的城市 McKinney。記得當時我經過許多的禱告,雖當時並不清楚神對於我們搬家這件事的計劃是什麼,只有憑著對神的信靠,知道神必有祂的美意與計劃在裏面,相信時候到了 ,神自然會讓我明白。 2008年,教會開始在 McKinney市的植堂事工,每兩週在當地開始了查經團契 ,神給了我服事弟兄姊妹的機會。並且讓我學習在網路上製作 blog,傳揚主的福音,見證神的榮耀。 當我回顧神的手是如何介入我的生命,祂一步步地引領我走在服事主的道路上,實在有數算不盡的恩典,包括靈命的長進,身體狀況的穩定,服事神的恩賜與能力,以及內心的平安、喜樂與充實。我不禁要說:「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 ,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詩…
Read more

人的聰明與糊塗

信耶穌不難,難在人類的不信。 人大都覺得自己不笨,只是各自「了不起」桶的容積不同而已。人也都嚮往著更加聰慧,如所羅門王已夠機智過人了,仍還向上帝乞求賜予慧根。除了天賦好腦子以外,上下求索也會使人睿智,人生觀不同凡達,所以「聰明難」甚好理解;但「糊塗難」卻有點不可理喻,少時的我對此和「由聰明轉糊塗更難」特不明瞭。 是非黑白難定奪 後來長大了,漸省人事,方曉得紅塵中有許多事並不是非白即黑、涇渭分明,而是灰色、混雜摻合的,實難簡單地排行類分、一言蔽之性質。於是有了「清官難斷家務事」、「難得糊塗」等說法,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裝聾作啞、含混其辭才行,這便是鄭板橋崇尚「糊塗 」哲學的個中潛理。但在我歸依了基督之後,又對聰明與糊塗概念有了新的看法與價值觀。 於文革的戰鬥洗禮中長成的我,曾被「人定勝天」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再三薰陶,故不靠救世主和神仙皇帝,而是憑藉自己的實力,在激烈爭競的社會中奪取既得利益。為了能夠「適者生存」,對人輒「 見面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對事常用反證法:先懷疑否定,再求證是否成立,最後以否定之否定為結論。自認為處世謹小慎微、科學理性,也在事業上獲得過幾項省級科技進步獎之類,年紀不大就名見《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經傳,蠻覺得自己是回事兒似的。 不過於現實生活中我覺察到,很多現象是科學原理詮釋不了的。即使是社會人事,「智叟」絞盡腦汁、處心積慮取巧,並沒大佔便宜;「愚公」老實勤懇、腦筋不會急轉彎,卻也收穫不缺乏,似應了那話:「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貲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 。」(傳 9:11)若有所思「天助糊塗人」確有點道理。以至於晚近在嚴謹的科學界甚至派生出新枝──「 模糊」理論,企圖從另類角度探討這些疑難雜象。 炎黃古人很早就知道太初有天道,故而崇拜皇天上帝,即使是至高無上的君王也不敢僭越稱謂、妄自尊大,都得恭敬祭天,惟自秦王嬴政起,「皇」與「帝名號」並加於身,無視天庭。那麼「天」究竟是什麼?「道」為啥真如鐵一般公平不偏?甭說小小的我百思不解了,就是大賢明哲老莊也都莫名其妙 。俺姑且猜它是常言中的「機遇」,或者「命運」吧。有福之人是順天得助,行不義者逆天則多自斃。 當我跨出國門剛剛接觸基督教時,習慣成自然地搬出「理性」的老章法待之,小心求證不輕信。瀏覽《聖經》見到比比皆是跟一己學識體系相悖之處,眉頭緊鎖,暗忖滿紙「神話」、「荒唐言」,一副暗自評點審查的姿態。正像孟子說的「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自以為是的我居然作起造物主之師來,還渾然不覺在膽大「犯上」。 欲與天公試比高 參加小組查經,我也問題多多,明為不知為不知、不恥下問,暗裡不失顯擺一下自己「博學」,不想「人云亦云」的盲從。有的炮我放得刁鑽尖銳,連牧師也張口結舌,我自以為擊中了要害斬獲小勝,不料人家巍然不動,也並不窘於難堪,反倒笑盈盈:「不錯呵,我看你已經摸著神了」。正炫己竊喜的我一下子怔住了,問倒了他,咋還叫「摸著神」了?牧者解釋說:「 只有認真研究經書的人才會提出這些看法,顯明你離神不遠了,聖靈會親自感動你的。人就怕道聽途說先入為主,心硬不屑,那就與救恩絕緣啦。」聽了這番話,我聯想起耳熟能詳的毛語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捉摸著其實也該把它應用在對待基督教義上的。 就這樣先不完全排斥,隨著讀經、禱告和信徒們的生活見證,我的心漸漸地被感化,變得有些迷惘、糊塗起來了﹕人果是從猴子變來的?個体的發生真是生物演化鏈的重現縮影?為什麼就不可以是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造的呢?這些昔日從未深入思考過的疑問,叫我失去了原先的「理智」,質疑起自個固有的那套知識脈絡是否有所偏差。 我再試著換位思維:憑什麼篤信仍屬於假說推論的「進化學說」,而執意排斥推翻不了的「智能創造」論?想我讀過的書也算不少,卻從沒有閱歷過像《創世記》這麼大氣磅礡、毋庸置疑的開宗明義:「起初神創造天地」,以及耶穌擲地有聲的錚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三、四千年前《約伯記》38-41章所記載的,神向人一口氣連珠炮式的發問,今天自以為高度文明昌盛的我們仍無從作答回覆,羞愧的人類迄今仍還創造不出一個有生命氣息的細胞來,才學智力還有限得很呢。難怪科學泰斗牛頓、伽俐略等亦都無言地臣服在神的腳下。我等凡人跟這些天才們比都自慚形穢,豈敢「欲與天公試比高」,有什麼可以值得驕傲的呢? 幡然悔悟真智慧 終於有一天我茅塞頓開,一下子「感性」地接受了基督。額手稱幸自己對世事認知變得糊塗了,心靈深處才甦醒過來認識了上主,從而變得絕對聰穎起來。因為「敬畏主,就是智慧」 (伯 28:28),「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箴 9:10)。再回首往日人生的經歷,曾自詡得意的那些實係「大愚若智」、小聰明,大糊塗也。只有認主歸宗者方是真正的智者、大聰明。古賢也曰「不作聰明便是才」;「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英人諺語「自作聰明者是天下最糊塗之士」。人常自命不凡,以為能掌管一切,從而無視冥冥之中的主宰,遂陷入了爾虞吾詐、好勇鬥狠,亂了「朝綱」與社會,最後聰明反被聰明誤,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益處。 幡然悔過的我,反思過去對《 聖經》的挑剔、指摘,惶恐驚出一身冷汗﹕寸草焉敢論斷春暉?忒有眼不識泰山了。人不過是滄海一粟、袤漠微塵,「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你若有聰明只管說吧。」(伯38:4),人的那點區區小計謀與上帝的無限睿智,怎可同日而語?如何敢用小人之心度天父之腹?幸虧我主大度寬容,不計我這小人過,最終還揀選收納了我,俺惟有認罪悔改,努力在天國路上將功補過。 於是我開始好生學習《聖經》,揣摩體會神的旨意,以便愈加耳聰目明,練就火眼金睛,得以透視魔鬼、抵擋惡人計謀,不離正道。我不再介意別人的取笑「一個無神論學者竟然現在迷信起來」,因為這是他們所不知的「大智若愚」、假糊塗,真聰明也。美好的聰明,使人蒙恩;「我微小被人藐視,卻不忘記你的訓詞。」(詩119:141)毫無疑問神的意念高於人的意念,祂的道路高於人的道路。我不斷地求主「賜我悟性,可以學習你的命令。」(詩 119:73),得以變得更加明智精幹。 現今我讀經,雖不敢說醍醐灌頂,但也心有靈犀一點通,儘管疑竇仍叢,還在不停地發問,但心態卻大不同:為的是弄清精意,更好地履行,向跟我類似背景與心結的大陸學人傳道。縱使有的議題連名牧亦無從釋義,我則明悉「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申 29:29),誰也不能參透,否則不就「全民皆神」了嗎?就暫且「對著鏡子觀看」,但卻無礙於我的忠實信仰和對主的無比信心。 安樂過活靠神恩 如今我的世界觀,曾經蒼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早不注重虛空的世名俗譽了,而是定睛在神所預備的永不朽壞的冠冕與獎賞上。留洋遊學經年,儘管添了些新學術成果、入錄了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辭典》等,我卻不再看為可誇,沾沾自喜,那僅僅是神藉此彰顯其子民在教外的好名聲罷了。反倒謹記「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箴 3:5),行事為人,靠神賜予的辨識應對能力,遵其誡命及所造物的自然律不逾矩,再不敢「造次」。也正由於掙脫了名利的捆綁,就容易做到清心寡慾,敬虔度日;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過得輕鬆快活。 此時我已悟出了「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的這「天」,它就是上帝。「凡事盡上己力,結果順其自然」的這「自然」,它即是神的道。所有人世間的聰明與愚拙,是非與曲直,我們肉眼凡胎的「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人皆自以為正,卻都因各自有過犯而不完全,進而偏頗局限。惟有那位高踞於地球大圈之上、公義的神方能正確評判、無誤決斷;天道酬誠,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人不可自欺。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倒不如變作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因為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來是愚拙。 」(林前 3:18-19)我們這些基督信徒,在世風日下的俗人眼中,大概算是「糊塗蟲」,結果卻因此得以不誤了卿卿性命;說明實際上我等係絕頂聰明的族類,至少明白用有限的今生,來交換無限的永恆這筆極為合算的「大買賣」,積財寶在天;同時「在世為人,不靠人的聰明,乃靠神的恩典。」(林後…
Read more

生命的海岸

遇見復活主找到人生最後一塊拼圖。 在蔚藍的加利利海岸上,人群熙來攘往,有一群漁夫划著小船,拋撒魚網,日子艱難平淡但生活自在怡然。 不知是巧合、還是恩遇,有一個聲音震破了往日的平淡,「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得人如得魚一樣」,這甜美的恩言吸引住了欣羨的目光。 帶著功利的思想,和對未來憧憬的一番籌算,生命之舟掉轉了航向。丟下魚網、拋開魚船,輕快的腳步欣然跟往。道別了生存的海岸,辭別了心愛的故鄉,此次的抉擇,意味著迎來命運的曙光,滿腔熱情,對未來傾注了執著的力量。 如今又回到昔日熟悉的海岸,夕陽的餘輝灑在臉上,滿臉顯出了風雨後的滄桑,大海一片汪洋,神情一片茫然,晚風吹拂著海浪,心中的感慨在起伏跌宕。走過一番坎坷,失落的雙腳把希望踩爛;經歷了一場狂風巨浪,生命之舟又被沖回到起初的港灣。前路一片灰暗;擊散的群羊,各自惆悵。 只因經過了一場生死的較量,才知信心如此不堪。生命的洗禮卻把忠貞的信念驅散;生命的標竿被壓下,從此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昨日對那句恩言信誓旦旦,爾今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往日的經歷在不停回放,那美好的應許難道只是一種虛幻?還是一種奢望?滿目瘡痍的境況壓彎了忠信的脊梁,逃跑的身影何處躲藏?背信棄義的雙手重操了舊業,再次把生命之舟流放至蒼茫。 「眾人都離棄你,我總不會。」這海枯石爛的誓言,經歷了雪雨風霜,信心的防牆傾刻崩塌。血肉方剛是無法承受十架上的創傷;一時衝動的血氣,難以勝過夜的漫長;不知如何敵擋撒但,得人的漁夫,終必灰心喪膽。 十字架上的祢就是那位預言的君王嗎?受苦的意義在心底糾纏,深深的質疑在不斷迴盪。 「我」的願望與主的理想發生碰撞,撞碎了天然人的夢想,撞傷了主的肝腸。 祢曾無數次伸出祢得勝的雙手到「我」內心打探,發現我裏面:「心裏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沒有死裏復活的生命,永遠也無法體會真實生命的內涵。 一場轟轟烈烈的信仰革命,把一群人的打算全部埋葬在十字架上,心灰意冷再次撒網,想網住從前的平淡,撒了一晚,盡是失望,失魂落魄凝結成冰冷的夜霜,將信念冰凍在淒涼的夜晚。 「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一群打魚的高手順服了那個聲音。 一網的魚竟然拉不上來,驚喜之餘才恍過神來,順著慈聲回望,原來那個熟悉的身影站在岸上。意外的奇遇讓他們彷彿從睡夢中醒來,這次成功的撒網網住了心的淪喪,重溫了過去的慈愛與美善,把一切的懺悔溫存在感動之上。千言萬語,只能選擇沉默,來掩飾內心的複雜。 往日的回憶在腦海裡歷歷翻轉,「加利利人哪,為何還在抬頭觀望?」那受刺的肋旁,滿身的鞭傷,證實耶穌已得勝了死亡。看見復活的救主,就看見了真光。心中恍然大悟,耶穌諄諄的教導和暗示,早已證實在聖經上復活的確據,印證祂就是那位彌賽亞,那位萬王之王,引導生命走出罪惡與死亡。悔不當初的背叛,內心的愧疚撕扯著天良。 「得人的漁夫」並非一種欺瞞 ,望著滿船的魚兒,漁夫再次看到希望。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錐心的叩問,又再次把生命推向選擇的路上。經歷生命成長的厚重,對今後生死的征程有了深度的丈量。 「你餵養我的羊」,耶穌聲聲的質問叫醒了他們的心;找回他們的魂。在復活耶穌的身上最終找到信仰的答案,找到人生的方向。他們從此束上腰帶,揚起救恩的風帆奔向工場,奉主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 望著一望無際加利利海,是祢的風浪助就了生命的成長;是祢孕育了希望,把荒蕪心田澆灌;祢是世界的福源,祢的水洗禮了一位道成肉身的君王,給人展示救恩的份量。 在加利利海岸,我看見了天堂的港灣,我回轉,不再流浪,聽祢的召喚,餵養祢的群羊,這是我生命最大的祝福和美好期望。 聖靈之風湧起,吹動我生命的風帆,載著加利利的祝福去澆灌、去弘揚十字架偉大的愛、去宣告得勝死亡的力量和真實人生的內涵。

蘇珊大嬸出頭天

她沒有歌星亮麗的外形,但上帝看中了她的內涵。 女兒從圖書館借來一張光碟唱片,封面是一個年華已逝的中年婦女,眼睛周圍的皺紋清晰可見。她兩手捧著面頰,笑容中帶著靦腆。 「哪!特地為妳借的。」女兒把光碟遞給我。我仔細一瞧:原來是大名鼎鼎、被媒體戲稱為蘇珊大嬸的蘇珊波伊兒 (Susan Boyle)! 我們家沒有電視,平常資訊的流通全靠網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間就不時出現有關這位波伊兒的新聞。一直以來,我只見其消息,未聞其聲。 現在既然有她的唱片,索性放來聽聽吧! 驚為天籟 沒想到不聽則已,一聽則被她的歌聲吸引。原本還在打掃家裡的我,忍不住丟下抹布,仔細聽她娓娓道來……。 這人真的不簡單,聲音渾厚中帶點稚嫩,純淨不造假,也不耍花腔。她的高音清亮、低音渾圓、音域極廣。我聽著聽著,突然好想認識這個歌者:她幾歲、為什麼現在才出道、是不是有什麼不凡的經歷 ……? 不消說,谷歌(google)是搜尋這類答案最便捷的方法。我輸入她的名字,結果在 You Tube上看到她 2009年參加英國才藝競賽時的錄影。當時她從幕後走出來時,雖然身材是大嬸的模樣,卻帶著小孩子的純真與無邪。評審中的一位男士先問她打哪來,波伊兒有點語塞,顯然非常緊張。 以貌取人失之英才 然後,評審很不客氣地問她的年齡,當她回答:「四十七歲」。評審面露不屑,觀眾群也有人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彷彿在說:「就憑這副長相,外加水桶般的身材,還如此『高齡』,簡直是來尋大夥開心的嘛!」但是這位讓眾人抱著看笑話心理的大嬸,歌聲卻一鳴驚人!甫開口唱沒兩句,中氣十足的渾圓歌喉,讓現場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而剛才那位輕蔑的評審,也揚起眉毛,掩不住驚訝。等到一曲唱完,全場再也沒有人敢懷疑她的實力。 後來波伊兒贏得才藝競賽的第二名。不久後她的第一張專輯問世,不僅高居世界各地排行榜冠軍,而且發行不過四週,便賣出了六百二十萬張,儼然另一個一夕成名的代表。 但是人紅是非多,媒體總喜歡在她的外表上大作文章,認為她之所以會引起注意,正是因為她的外型和歌聲太不搭調,因此驚艷的效果特別大。波伊兒也承認,從小她就因長相與學習障礙被同學恥笑。 想想真是悲哀,為什麼我們對外表的重視與評價,總是大過實際的能力與品格呢?另外,大家對波伊兒的關注,多少也是因為她成名時,年紀已經不小了。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追求五子登科(房子、車子、妻子、兒子、銀子),最遲從三十歲開始,若是到了四十歲還沒做出點成績,就沒有希望了。這些約定俗成的想法與先入為主的觀念,使多少落在這些成規之外的人,平白遭受旁人的懷疑、鄙視,或另眼相待。多少人因此連起步的機會都被剝奪! 神所造的奇妙可畏 波伊兒在她的專輯裡明顯道出她的心路歷程,所選錄的歌曲中不乏尋找自我價值與他人肯定的掙扎。相信這是許多懷才不遇、尋求伯樂者的共同心聲。然而,我在「波伊兒事件」中看到的最大鼓勵,是上帝的奇妙作為。祂創造我們每一個人,同時也賦予我們不同的專長與才能。我們必須去發掘、運用,必要時,還得耐心守候,等待上帝為我們開窗領路,並堅信祂絕不會輕易糟蹋或浪費祂所賜下的天賦。 看哪!波伊兒雖然沒有一些女星的搞怪本領,也沒有火辣身材,甚至已到了遲暮之年,更沒有伶牙俐齒或善於周旋的能力,可以說一切在娛樂圈的入門條件都沒有。據說她在公開「發聲」之前,主要的工作是在家照顧年邁的母親,直到老母於2007年以91歲高齡去逝。但是對上帝而言,年齡、經驗等等都不是問題,祂不受世俗成見的限制或綑綁,祂若要抬舉,沒有人能阻擋! 我非常欽佩波伊兒勇於挑戰眾人不信、不贊同,甚至鄙夷的目光 ,站在觀眾與裁判面前被品頭論足、並讓他們來裁定自己歌聲的勇氣。她沒有自怨自艾,也沒有消極地認為自己的人生已經沒有戲唱;而是抓住機會,表現自己。 有時候我們不能理解在人生中所遭遇的試煉,不明白為什麼成功與肯定需要如此漫長的等待。我們無法分析,也沒有答案。上帝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賽55:8)堅信上帝的信實與慈愛,能讓我們在等待中獲得力量與平靜。 “Then sings my soul my savior God to thee, How great thou art!” 我的靈啊,要頌讚我的救主,你多麼偉大!…
Read more

彩虹的盡頭

復活節後全家一起出遊休假。出門時,天空還飄著細雨,走到半路,便漸漸轉晴了,遠遠地,一道彩虹清晰地架落在道路前方。 先生讓孩子們辨識彩虹的顏色,三個孩子便唧唧喳喳地叫嚷著:紅橙黃綠……,八歲的恩雨突然說:「爸爸,快開到彩虹的盡頭去,那裡會有一大桶黃金。」 赤子真情 美國長大的孩子常常冒出一些美國人的「俗語」,而且還會很認真地相信。 我問道:「要那麼多黃金作什麼?」我以為他會說「買電動玩具」,或是「買汽車送爸爸」。 「拿來送給窮人!」他又是一臉認真地回答,且沒有思索太久。 望著恩雨稚嫩而真誠的雙眼,我心震盪了許久,一路無言。 2000年,我們夫婦開始傳道牧會,恩雨就降生了,從滿月開始,他也跟著我們一同「傳道」:禱告會、家庭探訪、查經班、主日崇拜、小組聚會、大小培訓等,他沒有一次缺席,被我們提在小籃兒裡,晃晃噹噹地帶進帶出,乖巧地除了睡覺就是喜笑,從未因我們忙於事奉,忽略與他逗趣而哭鬧抗議。 2002年,恩雨兩歲時,家裡添了小弟弟恩霖。雖然弟弟出生前我們就開始向他預告:將有一個小弟弟來陪他玩,弟弟會很可愛,從此恩雨就是大哥哥了,要愛護弟弟等。但真的將弟弟帶回家的那一天,恩雨發現小弟弟根本不會和他玩,光閉著眼睛睡覺,一點也不可愛,還搶走了媽媽的關愛,於是故意找碴兒想引起我的注意,爭取找回獨佔父母的日子。我給弟弟餵奶時,他擠在我身邊要我用另一隻手抱他;我哄弟弟睡覺時,他把玩具弄得叮噹響,被我趕到客廳去;他本來可以自己睡覺的,卻開始吵鬧著要我陪。 那時我完全沒有查覺到他幼小心情的變化,忙於照顧新出生的恩霖,對他的故意惹事反倒有些責罰,常用「你是哥哥」這句話當理由,忽略了他的情感需求。 大哥哥的風範 2004年,又一個弟弟恩沐出生了,且出生後立刻窒息,一個月內進急診五次,且因窒息缺氧,造成腦神經輕度損傷,我們必須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帶他做各種治療。我全心牽繫著病魔纏身的恩沐,僅四歲的恩雨被迫長大,不僅要照顧自己,還要幫忙照顧兩歲的恩霖。若趕上恩沐住院,先生又忙於教會的事務,只好將恩雨和恩霖託付給教會的姐妹照顧。恩霖很黏我們,不習慣住別人家,常哭著要找爸爸媽媽。這時恩雨就會拿出玩具給弟弟,還會抱住弟弟安慰他說:「不要哭,有哥哥陪你!」 我一直以為恩雨乖巧懂事、自立勇敢,不用我操心。直到上一年級時,老師反映他上課時有些注意力不集中、作業粗心、非常好動、情緒有些不穩定,我才開始意識到,這些年我忽略他太多,以致疏於管教。那時,恩沐的身體狀況開始有些好轉,我也開始多花些時間來為他禱告,也與老師加強溝通,想辦法幫助恩雨改善。 一年級的老師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她得知恩沐的病況,主動為我們禱告,並更多關心恩雨,積極配合家長糾正他的行為問題,成為我們極大的祝福。 恩雨升二年級時,也遇到一位基督徒老師。她有一個女兒小時候也曾有過癲癇病史,對恩沐的癲癇發作能感同身受,時常以她女兒為例來安慰鼓勵我,對恩雨也格外用心照顧和管教。在學年結束時,恩雨給老師的卡片上說:「妳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 身為傳道人,我們的孩子有時要承擔一些犧牲 ,在金錢或物質上也許不能和別人相比;我們常忙於照顧弟兄姐妹的需要而疏於陪伴他們。我們常教導孩子們學習過簡單的生活,教會有愛心的弟兄姐妹送來許多他們孩子穿過的衣服、用過的玩具,成為我們孩子的寶貝;我們每晚睡前的全家禱告,讓孩子們從小學習為別人代禱。 純真感人的「夢想」 恩雨五歲時,我們全家參加中西部夏令營,老師告訴我說,他願意接受耶穌成為他生命的救主,我有些不相信,以為這麼小的孩子懂甚麼,回家後一再問他是否真的相信,如同考問一個神學生,他單純地反覆告訴我:「媽媽,別問我這麼多問題,我真的相信了」。 二年級時,恩雨帶回來一篇短文,題目是「我的夢想」,他寫道:「我夢想將來長大了成為一個牧師,向每個人訴說上帝的故事,使人人都信耶穌,把愛帶給世界。我夢想成為牧師,就像我爸爸一樣。」 讀完這篇短文,我和先生都激動不已,我先生更是倍感自豪,特意將文章裝裱加框,擺在書房天天欣賞。也許一個八歲的孩子,還不能完全明白「做牧師」的真正內涵,但他幼小心靈深處,有一處上帝精心放置的花園,那是經由恩典耕耘的,也將在恩典中成長。 彩虹的盡頭也許不會真有黃金,但我相信,那裡有恩典的約,是上帝與祂所愛的人所立定、永遠不變的約。 (作者與先生現於密西根州的 Kalamazoo華人教會牧會,育有三子)

沒有鄉愁的異鄉人

香港最冷的夏天,我遇見了神。 德國的秋天來得特別早。還只是八月中旬,清冷和著細雨,捲起秋意濃重;輕煙托著松木香,縈繞竹林深處人家。 就在橡樹底下、溪水之間,好朋友們在圍爐夜話。麵包鬆軟、葡萄香甜,咖啡飄散著餘香。這不失為一個談話的好日子。 最寒冷的夏日 原本一群好友一邊聊天,一邊打盹,好不寫意;可是某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扭轉了全場氣氛:「很多人都說北國的冬天很冷,殊不知我卻在香港的炎夏渡過了一個對我來說最寒冷的夏日!」頓時一雙雙閃爍著好奇的眼睛向他投來,刺得他難以招架,只好一一道來:「我原本住在倫敦近郊的一個小鎮,有一間小屋、一位妻子、二名分別6歲、8歲的兒子。我在小鎮上一間電腦公司擔任程式設計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閒時打球釣魚,與兩個兒子廝混,日子就這麼過。你可以說是平淡寫意,也可說是枯燥無味。」 「那一年,倫敦的總公司挑選人手到香港的分公司當一年顧問。香港的夜生活聞名中外,若可一睹繁華,實是人生一大經歷;更何況有公司支持,寓工作於娛樂,更有雙倍薪金、房屋津貼奉送。這對我來說是十分吸引的機會,於是就壯著膽子遞交申請表。 經過二次面試,我竟然入選了!我是二名入選的顧問之一!但當我帶著興奮的心情回家宣佈此消息時,得到的回應卻是妻兒的眼淚。他們以當時我認為是極荒謬的理由反對。甚麼捨不得、擔心我不能適應亞洲生活啦,兩個兒子甚至哭訴說足球和棒球會因我的離去而傷心。最後,我力排眾議,踏上了香港歷奇之旅。」 東方之珠的炫惑 「東方之珠的光芒炫惑了我的眼睛。初到香港不足一個月,我已縱情於聲色中。我發現在香港工作的外國人特別吃香,尤其受香港女孩歡迎。我只要走進酒吧轉一圈,自然有美女傳來銷魂電眼加烈焰紅唇。而且公司優厚的薪金以英鎊計,又在半山提供宿舍。扣除了給妻兒的匯款後,我仍可過著比香港中產階級更奢靡的生活。我由一個普通的英國小鎮公民,搖身變成一個國際都市的大財主。 我極滿足於這種人上人的感覺,開始把英國與妻兒拋在腦後。我與妻兒的聯絡,成為我用來打發閒極無聊的時間;對話充滿了謊言,並以哭鬧和不耐結束。可是漸漸地,我發現經常一起玩樂的只是酒肉朋友,他們對我的工作、家庭、情緒毫無興趣;而那些婀娜多姿的美女所圖的只是金錢及出入高級飯店,她們不計較我有妻有兒,可是說到如何買珠寶為禮物時,卻比頂尖的財經專家更專業。 我開始懷念我在英國的妻兒及好朋友。雖然我在英國時過的是十分平凡的生活,但是我有幾個一起成長的知心好友,能互相分享承擔;我的妻子雖不復婚前的嬌美,卻多了少婦的成熟韻味及溫柔貼心的性情。而且她每天操作瑣碎的家務及照顧兩個兒子,令我可以專注於工作。每天下班回家,家中永遠有新鮮的食物和乾淨衣物;一室溫馨,和三張親切的笑臉 ……」 「我發覺香港的生活已不再有吸引力。我卻在五光十色中迷失了自我。我煩躁、沮喪,思鄉之情像蛆蟲一般咬噬著心靈,尤其是當我致電妻兒時,聽到的只是留言信箱不帶感情的回應。我推開家門,徘徊在中午時分中環蘇豪區一帶。衣著入時的上班族行色匆匆,沒人對我有興趣多望我一眼,更別說投來一個對過路人的微笑。我感到無比孤寂,醒來方知身是客的感受格外強烈。想到小鎮上濃厚的人情味,更感香港的大太陽冷漠無情……這是我一生中最寒冷的夏日。」 帶來陽光的人 說完後,他沈默了半晌。所有人被那深沉的氣氛唬得不吭一聲。他呷了一口咖啡,續道:「幸好,有一位基督徒為我帶來了溫暖的陽光!第二天也是一個艷陽天,我由於受不了獨自一人守著空洞的住處,就再次徘徊在同個街頭上,再次呆望著人潮,深深感到自己是在一個陌生國度裡,無絲毫的歸屬感。就在這時,有一位老者面帶笑容地迎面而來。他雖是中國人,可是一開腔就是一口牛津英語,令我精神為之一振。」 「他告訴我他是一名基督徒。他每天中午飯後都會到所屬的教會協助打掃,以安排下午的兒童興趣小組。他昨天由教會回家時已留意到有一位失魂落魄的外國人躑躅街頭,今天又見到同個人在同個地方徘徊徬徨。他感到我滿心苦澀,像在尋找一塊失落了的拼圖,但又徒勞無功。他深受感動,像看到多年前的自己;於是大著膽子走到我面前。他說他無意探聽別人私隱,只是想到自己是天國的子民,應以愛心待人,關懷需要關心的人。」 「我詫異他的坦誠,竟對一個陌生人如此信任。於是邀請他到附近一個茶座,一吐為快。他聽了我的遭遇,沒有說一些不關痛癢的安慰,反而對我說起他的見證:『人在地上永無可能找到永久的歸屬感。就算你身在家鄉,也總有不滿足和形單影隻的時候。否則你不會在未得妻兒同意之下,堅持到此工作,也不致在短時間之內就被虛空的繁華所淹沒。 人心像一個無底洞,你永遠不能以地上的物質填滿。回家吧!我不是指回英國,而是指回到天上的家。只有在主內,你才會懂得分辨甚麼是最重要的,才能得著歸屬感。因神會使你明白你在地上的責任,以及衪對你特別的應許,還有回到天家,與主同活的期盼。』 離鄉的失落 『我在年輕時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質素,不惜與妻攜兒帶女到英國當黑市居民。滿以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住大屋、養花狗。可是無論如何努力,我們因沒有合法的居留權,生活一直未能改善,甚至比在香港更差。我們一家均不懂英語,言語不通,經常吃虧;可是由於沒有身份地位,很多時候只能忍氣吞聲。我與妻子每天在中國餐館工作 15小時,可是所得薪金僅足以糊口,別說買大屋,連租住一間小閣樓也捉襟見肘。一對兒女由於缺乏照顧,終於誤入歧途。我和妻並非不知他們的所作所為,可是生活磨人,手停口停,而且我堅信只要有錢便可改善環境,把子女帶離唐人街。他們與唐人街的流氓為伍,只十多歲便啷噹入獄。我妻子心灰意冷,每天埋怨我當初離港的決定,她於子女入獄一年後鬱鬱而終。 子女入獄、妻子離世,我終於停下來,反思我的人生。我發現我只活在渺茫的將來,卻不能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更大的錯是我相信金錢至上。於是我失去了親人、理想,前路茫茫。我沒有依靠、沒有安全感,於是決定回港。可是,我雖然返回同文同種的地方,孤獨感更甚。我不能在自己的家鄉找到歸屬感。我已不認識香港,香港也不認識我 ……』 找到生命的歸宿 『直到有一天,我在公園呆坐,遇到一群在公園傳福音的基督徒。他們的信心、熱情、包容力大得讓我驚訝;更令我感動的是他們主內一家的精神。我在他們的鼓勵下,開始參加慕道班,也參與事奉。我的牛津英語便是英國藉牧師循循善誘的結晶。我也禱告,把自己的掙扎通通告訴神,就像與最好的朋友傾訴一樣。 慢慢地我的生命開始改變,從失落傷痛變為積極而充滿喜樂。更重要的是,我不再孤獨。我感到主無時無刻與我同在,且有一大班弟兄姊姊互相扶持。這種「同在」,才是真正的歸屬感,才是生命的歸宿。雖然我直到現在仍要面對很多困難,而且一直未能和仍在英國的子女聯絡,不過,我相信神必有安排。就像衪安排你我相見一樣,其中必有美意和意想不到的成果。』 「說完後,他送我一本聖經,便轉身而去。我心中滿了難以言喻的感受,只知自己剛剛遇見了天使。回家後,我再次致電妻兒。在電話中傾吐衷情,懇求原諒,並述說我的奇遇。意想不到的是,妻兒因我離家而感到不安,於是接受朋友的安排參加教會的聚會,並每天向神禱告,保守我在港的生活。 自從信主後,她對我的感覺由憤怒變為關心,而且裡頭有一種信心及安全感;兩個兒子也因相信主與他們同在,竟能改掉開燈就寢的老習慣,因主是他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我眼中充滿了感恩的淚水,決定完成一年合約就回國,與親人同在,並學習在神的愛中向他人訴說這可貴的歸屬感。」 說完後,他把自己深深埋進沙發,左擁妻子,右攬兒子,向所有人展示他歸宿的滿足。 窗外的寒風瑟瑟,益發顯得小屋溫暖如春。麵包依舊鬆軟、葡萄依然香甜,新煮咖啡濃郁纏綿,然而心中盈溢的主愛更是馨香甘甜。安全感、同在、歸屬感……無分地域、時空、不在乎人、不在意事、不在於物,只需與主深深抱擁,就可從此天長地久地享有。 沒有鄉愁的異鄉人,願能與你心心應和,與神緊緊聯合! (作者於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院畢業。婚前在婦女庇護中心擔任福利工作;婚後與德籍丈夫移居德國,育有一女。醉心文學 、寫作、音樂。)

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做好了聖誕大餐,損壞家庭氣氛,划算嗎? 在旁人眼中,我是一個工作很有效率的人。時間的安排、任務的達成,常常都在自己的計畫當中。畢竟從小到大,無論唸書考試或生涯規劃都是如此,一切也都順順利利、如願達成。 忙與盲 這原本沒有什麼不好;問題是出在我工作時的態度上。 為了在預定的時間表內完成任務,專心一意是非常重要的。於是我喜歡照自己的模式行事、固執己見、沒有彈性、不喜歡被打擾。比方說煮飯一事,女兒們都知道,只要我在廚房忙,他們萬萬不可親近,或來詢問事情。因為結果不是得不到搭理(我沒反應),就是害我把魚燒焦、麵煮糊掉,而惹來我一陣大發雷霆。 說來這也許是得母親真傳。我的母親一忙起來,也是「六親不認 」;包裹一定得今天寄出、腳踏車一定得今天買到、晚飯一定得在二十分鐘內完成;沒出門時催著出門 ,出了門之後,又趕著回家…。搞得她身邊的人也焦躁不安、血壓高升! 記得我青少年時曾經進廚房想幫媽媽切菜,刀子才上手,母親就緊張兮兮,忙著把刀接過來,口中還一邊唸著:「看你拿刀的樣子就恐怖,還是我來比較快!」結果我一直沒有機會學做菜,一直到結婚之後,才自己攤開食譜,一茶匙鹽、一點點糖地慢慢學。因為不熟練 ,連炒盤青菜也汗流浹背! 母親「急驚風」的個性在親戚朋友間是出了名的。沒想到的是,如今我自己也成了這麼一個凡事等不得的「老頑固」。 就在去年聖誕節前夕,我急性子的老毛病被大大點醒,自己也才驚覺,其實有效率的作事方式,也有其缺失與弊端。 話說慶祝聖誕節在歐美是一年中的大事,我照例購置裝飾物品、計畫餐點、安排節目。時間越是逼近,心情越是焦躁不安,無法放鬆;甚至連每日固定的讀經禱告都無法專心。 當頭棒喝的經文 那天,我攤開聖經,想草草瞄過那日的經文,交差了事,然後趕緊著手準備聖誕大餐事宜。結果,躍入眼簾的,竟是以賽亞書 30:15(和合本):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 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你們竟自不肯。 原本保持著「看了就走」站姿的我,這下乖乖地拉開椅子,一屁股坐了下來。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讓上帝的話在腦中發酵、心裡沈澱……。這段經文,是專門對我說的啊! 可不是嗎?我在急忙、趕任務之間,竟忘了工作所為何來,失去了正確清楚的目標。想到剛剛女兒把她親手製作的、要送給她爸爸的禮物偷偷拿給我看時,我只一心掛念著高湯熬好了沒有,對禮物「有看沒有到」,還催著她趕快走開!女兒雖然很識相,但是臉上也出現了失望的神情。聖誕夜明明應該很平安、很祥和,我卻把自己搞得心浮氣躁、筋疲力竭。 但是,準備好吃的食物、佈置美輪美奐的家,不全都是為了服務家人,給他們溫馨的過節氣氛嗎?家人的安適才是我真正的目的,而非把聖誕大餐做好、聖誕樹裝飾好。我在心裡一連串「趕、趕、趕! 」的自我壓力下,竟忽略了孩子們的善意與巧思,把他們也弄得緊張兮兮。真是本末倒置了! 馬大 vs. 馬利亞 這讓我想到聖經裡的一個女人──馬大。她非常精明能幹,尤其擅長治理家務、款待賓客。她和妹妹馬利亞及弟弟拉撒路都是耶穌的好朋友。 有一天,耶穌到馬大家裡作客 。馬大自然使出渾身解數,想把一切做到最好,來招待這位摯友。只見她忙進忙出,沒有一刻歇息。末了還因為妹妹只管坐在耶穌腳邊聽道而向耶穌抱怨:「主啊!我妹妹讓我一個人侍候,你不理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 這話聽來真熟啊!忙著作事的人不都會有一大堆理直氣壯的理由 ,要求別人來配合?但是耶穌怎麼想呢?他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事操心忙碌,但是最需要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上好的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路10:40-42,新譯本)一語道出耶穌知道馬大雖然忙得有理,也明白她是出於求好心切、愛朋友的心意。但是她實在沒有必要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心煩意亂,更不用強加壓力給旁人。 我就是這麼一個馬大啊!只顧著「盡忠職守」,儘快把工作做完 、做好,結果不懂體恤、對人沒有耐心,甚至破壞了人際關係!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上帝即時的提醒,把我拉回正軌來。是啊!在主的愛中,我應學著沉著,在平靜與信任裡支取力量。如果在忙亂中盲了眼目,進而給親愛的家人不好的臉色,那麼就算湯熬得再好、雞烤得再香,又有什麼用呢? 企盼自己能牢記這次教訓:在忙中不忘忙的本意,讓自己樂在其中,也給別人機會喘息,更不能忽略與上帝親近。這樣,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有望擺脫掉「施壓老頑固」的惡名! (作者台大外文系畢,德國紐倫堡愛爾蘭恩大學戲劇碩士。已婚,育有二女。現住德國,從事文字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