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Author: 尋曉
December 1, 2009
從前看到草地上或路旁的野花,盛開時是那麼奇異美麗,而那美麗卻又是那麼短暫,一兩天或一周不到就隨風而逝,卻沒有多少人會去欣賞它們那短暫的美麗。 我嘆惜那不能駐足又無人欣賞的美麗,以為它們徒然盛開一場,是何等的浪費。那時我眼中看到的只有這些花和人。 但那些形態各異的野花,好像根本不在意是否有人欣賞它們。即便在從未有人踏足的荒山野嶺,那些從未被一雙眼睛瞥見的野花,照樣按時盛開,按時凋謝。 這些野花不是人手所造,它們的生命來自神,也是靠神賜的陽光 、水分和土壤得以生長,並按著神創造它們的樣式來展現自己的美麗 ,它們的美麗是為了神的榮耀,是獻給造它們的神。野花的存在也是為了神而存在,所以其價值既不因人們欣賞多看它們兩眼而增加,也不因人們無視它們的存在而減少。它們的美麗無人欣賞也沒有浪費。 當我眼中只有他時,不知多少次為自己感到惋惜。為何他看不見我的愛心付出?為何他不欣賞我的才幹?如果他能明白能看見我的價值,我就不枉然為家勞苦,生活會更豐富多彩 。 原以為生命的價值和存在都是為了他,當他不欣賞不珍惜時,我就感到懷才不遇,好像我這個寶貝被人埋在地底下,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但神用那些野花提醒我,「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 11:36)。生命是神賜的,也是靠神而活,其存在和價值,不是為了某個人,而是為了神,怎麼會是浪費呢?我來到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按著他的意願和安排,而是按著神的美意和計劃,祂喜悅我,欣賞我就夠了。原來人的欣賞與否並不能加添或減少我的價值。 當神進入我的生命,我看到從前未曾看到的,我看到自己的寶貴價值和存在的意義,自憐變為自尊 。無人欣賞的生命並不是浪費,我不再輕看自己,也不在乎他怎麼看我,因為那是神賜給的生命,也是為神綻放光彩的生命。 (作者目前就讀於首都聖經神學院心理輔導專業,業餘文學愛好者。)
Author: 星學
December 1, 2009
History = His Story 日光之下無新事 我一向對歷史、地理的知識深 感興趣。倒不是有心栽花的師承正果,而是無意插柳的歪打正著。因為求學之際全程浸淫在文革之中,數理化主科都不咋學,甭提副科了。我的所謂「自修」,實際上是被父母禁閉在家(怕出去惹禍遭殃),迫不得已遵命,就偷偷地看《東周列國誌》等古書(若被紅衛兵查抄,亦屬於「罪行」一樁)。 講史離不了地理,我將那些事發區域從中國地圖上標出來,隨之便有了華夏地理風俗的基本概念。意外地從「私學」故牘舊籍補了這兩科。儘管若干年後恢復高考,我聽老人言沒唸文史而學了醫,但此偏好卻一直保持至今。進入電子、影視時代後,我對傳媒、網絡中的老照片、文獻記錄、歷史劇等興致益濃,比單純紙上談古「醒目」來勁得多。 在史詩的原野上踏青,人似乎穿過時光隧道,回歸那些早已湮沒的朝代,賢良奸宄,市井侯門,悲歡離合,舉手投足,再現眸前,彷彿親歷過訪,好不蕩氣迴腸。如果先人的性情、所見與自己略同時,或搖首解頤,會心一笑﹔或慨然拍案,嘖嘖稱奇,原來知音竟能跨逾時空、隔朝覓得。人也會由衷地敬佩、讚嘆聖賢們那無法超越的遠見卓識、睿智峰巔,藉著文字的薪傳,能與這些淵博的思想交流溝通,且是隨時隨意地反覆欣賞把玩,讀者就等於延長了自己的壽命,實在是快活幸事。後來我有緣造訪那些名都古跡,悟出「紙上得來終覺淺」,實地考察更加深史料的印象。 在史實的瀚海中逐波,人不難發現,跟制衡生態環境的自然律一樣,歷史社會發展亦有一定之規,不外周而復始的窠臼。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大亂而達到大治等等。雖然歷史本身不能重寫,但歷史的悲喜劇卻可能重演,而且常常有驚人相似之處。故自古強調以史為鑒,溫故知新。近三千年前所羅門王就說過:「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 1:9)現代「革命領袖」披閱最多的,不是馬恩列斯,而是「封建糟粕」、帝王馭人術,也說,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尊重歷史更尊主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唐太宗)。不通曉歷史的人,未免淺薄短視,就算機靈,也是小聰明一類,難成大器。飽讀史書之士,城府較深,能汲取前車之鑒,少走彎路,厚積薄發,有大智謀。上至文韜武略,治國安邦,下到自身修養,處世為人,皆幫助匪淺。 也是基於愛好歷史的緣故,我對於《聖經》這部古卷,是在出國之後才開始瀏覽的。覺得既然落腳藩邦,就應該對他們文明進化的基礎──基督教立國之本作些了解,以便融入當地社會,得以較好的生存。初時我以為它只是「西方神話」,或洋「增廣賢文」,後來歸依了基督,方才當成「神曉喻的話」的那個「神話」對待。 既然「道成肉身」,聖子曾降世為人,那方誌上一定有耶穌其人,應當尊重歷史嘛。我就本著以往讀史的精神,從《創世記》到《使徒行傳》,參照著世界地圖、聖經考古等來學習,發現這確確實實是一部非凡的「史記」﹕人類的起源、語言的變化、民族的形成、遷徙、上帝的救贖步驟等等,言簡意賅,綱舉目張,盡收眼底,由此對中東的地理人文也大致稔知了。意外地自宗教經典中補了人生意義這一課。不止裨益安身立足新大陸,更讓我靈魂得救,在神國裏有份、長生。 歷史事件與人物皆屬於「一過性」的,惟靠史載證明其曾經存在,不能「拷貝」,也不能用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那套論證其「可信度」。既然憑著一篇《道德經》知道老子,藉著一本《史記》曉得司馬遷,為什麼不因著四部福音書相信有耶穌呢﹖更甭說《聖經》始終是印數最多、影響最廣的曠世之作,外加數十億計的基督信徒了。我最初就是這麼思忖著,越過了「思想障礙」,轉向了神的。 再以後咀嚼《聖經》,越發感覺它是智慧的珠穆朗瑪,自以為聰明的我,不過是山腳下的一棵含羞草﹔愈加體味它的深刻奇妙,世間最偉大哲人的思想,都不過是驕陽下的燭光。因為它源自於締造青史、掌管明天的造物主,受造之物的管見,都不過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不能同日而語。 歷史由神主沉浮 有別於世間的史誌,僅僅如實錄下當時所發生的事,是回顧、總結式的;《聖經》還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先見,而且它們日後都一一準 確應驗了,故也是前瞻、預言性的。不同於所有照汗青的歷史人物,定論於蓋棺之後,「俱往矣」,耶穌卻又從死裏復活,而且要再來,「還看今朝」,故是創始成終的歷史之主。《聖經》不愧是神所默示的「天下第一奇書」。 由此可見,歷史乃上帝所創造、譜寫的,演變法則是天父預鋪、立定的。歷史的車輪在神設的軌道上滾滾向前,是「螳臂」、「巨膀」都不能抵擋的。「英雄」也好,「人民」也罷,不過是在歷史長河的一小節流裏,被神激動,「推波助瀾」、沖浪弄潮罷了。英文「歷史」( history),由 His和 story構成,意思很明確﹕就是主「祂的故事」,真是維妙維肖。因此,懂史、不數典忘祖,應該先認識那位至聖者,「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箴 1:7) 熟諳《聖經》的人,具有真智慧,因為那原本不能洩露的「天機」,主藉著「只應天上有」的寶典賜下,啟示我們,叫人世世代代沒有時空的隔閡,時時刻刻能跟愛、德、智、善、美源頭的祂,在靈裏交通,靈魂體得以健壯,就宛如進入了天堂一般。 我現在憧憬、計劃著,將來去耶穌曾經生活過的故土一遊。不單靠靜平的地圖,動感的螢屏,而是「設身處地」到基督所跋涉的山水,在父神捨子為人贖罪的義舉之地,追尋耶穌的足跡﹔於上主創造傑作的點睛之筆中,「描紅」一下自己,也算是「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另一方面。聖地憑弔,想必愈發活化我對經、史的理解,增添心靈的力量,更好地奔走天路。 以耶穌為鏡,可以知靈魂。淨化心底的罪污,接受聖靈的洗禮,便能沖破肉體的樊籬,脫離歷史的有限,超越世界的轄制,改寫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神同行,在天國的無限中永生。這才算真正完成了人在這個宇宙世界、洪荒歷史中的一己「史命」。 (作者來自山東,內科教授,曾遊學德、英美、加等國,現居加拿大多倫多,育有一女一子。)
Author: 李順長
December 1, 2009
君主?民主?神主!國度,國民,國王! 去年我偕新婚師母,到巴黎服事完畢,順道去意大利旅遊,參觀羅馬名勝古蹟。雄偉壯觀的梵諦岡一石一畫,都是歷史留下的傑作。古羅馬鬥獸場的巨石,展現人類建築的最高工藝。我倆在這遺蹟前,感歎帝國國度的興起與衰落 ,更有趣的是在歷史的某個階段,意大利有個聖馬利那小國,只有幾條街道,從意大利政府爭取到獨立的地位。幾條街也可以稱為國,可以說是地球上的奇聞。 依現在的世界共同標準,國度必須具備有土地、人民、政府、主權四個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稱為國。 天國的特性 另有一種國度,耶穌基督稱它為天國,即使不具備政府、土地、主權這些要素,卻廣為世界十幾億的基督徒人口所接受。這些人都堅持自己是天國的子民,並樂意為這國度效忠。我們從聖經中主耶穌基督的教訓裏,可以歸結這國度擁有下列特性── 1.神的國度在人心裏:路加福音十七章 20-21節,主耶穌說,神的國度不在人眼所能見的政府、主權、土地上,而是在信徒心裏的無形國度。所以當彼拉多向主耶穌說 ,你是猶太人的王嗎?主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 18: 33-36) 2.神的國至終將以有形的國度出現:啟示錄十一章 15節記載: 「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耶穌第一次道成肉身,祂的國是無形的人心。當主第二次再臨 ,將帶著千萬天使,以有形的國度降臨,並且執掌王權直到永永遠遠 。(太 16:27) 3.神國度的子民:是這批信靠耶穌基督,蒙祂寶血所洗淨;尊崇主耶穌為救主與主宰的人。彼得前書二章 9節稱他們是被揀選的族類 、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 腓立比書三章 20-21節說,他們是天上的國民,在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時,卑賤的身體將改變成像基督一般榮耀的身體。 4.神國度的主權:但以理書四章 17節說,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啟示錄十七章 14節說,羔羊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啟 17:14 ;19:16)並且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都歸與我們的神。 5.進入神國度的方法:人必須從水和聖靈重生,才能進神的國( 約 3:3-5)。用另一種語言表達,人必須悔改,信福音才能有份於神國(可 1:15)並且必須下定決心,絕不回頭。因為「手扶著犁向後看的 ,不配進神的國。」(路 9:62) 6.神國度的特徵:比起地上數 百年短暫的朝代,神的國度具有永遠的特性:「我們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彼後 1:11)並且不再有死亡,眼淚、悲哀、哭號、疼痛(啟 21:4)也不再有魔鬼、罪惡。(啟 20:10)《禮運》的大同世界與完美的天國相比,有如天壤之別。 7.神子民的品質:神的選民既是聖潔蒙愛的人,在地上多追求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饒恕、愛心,才能配得上完美的天國 。(西…
Read more
Author: 區曼玲
December 1, 2009
祂的眼光從不會離開你我。 牧師在台前比劃著手勢,帶領大家一起唱歌: 相信我,我與你同在 上帝的手護祐你我 從開始到結束 時時刻刻,隨時隨地 我與你同在 …… 離別依依情 本是一首輕快愉悅的讚美詩,卻唱得我淚水在眼眶裡直打轉。放眼全場其他五十幾位小孩的父母親 ,臉上微笑又混雜著皺眉的奇怪表情,透露出他們和我一樣矛盾的情緒。 我們聚合此地,正要為即將出發去兒童夏令營的孩子們送行。 對我們家兩個十二歲和十歲大的女兒來說,這是他們長到這麼大的頭一遭:沒有爸媽陪伴,獨自離家兩禮拜,到陌生的奧地利。 小女兒坐在我身邊,兩眼直往朋友那兒瞧,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但是同時她又擔心地說:「媽媽,我不知道會不會想你和爸爸耶!」其實她想說的是:兩個禮拜會不會太長啊?沒有你們在身邊,蠻恐怖的! 我的心情又何嘗比她輕鬆?一方面高興孩子們有此機會,能和同儕去旅遊,並學習獨立;另一方面 ,又不免擔心她晚上會不會踢被子 、會不會看天候添加衣物、新鞋是否磨腳等等。不確定女兒是否會想我,我卻肯定會想她們!想到此,眼睛使勁兒地眨了又眨,不爭氣的眼淚還是默默地從眼角流了下來。 唱完歌、禱完告,大伙走出教堂,只見父母們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又親又抱,「我愛你」說再多次都不嫌膩。等到孩子上了遊覽車坐穩後,所有的人又都圍在車旁 ,頭向上仰 45度,看似在和旁人談笑,其實正目不轉睛地盯著車裡的孩子瞧。終於,車子啟動了!不用指揮,全體一致舉起手來,直到車子轉到幹道上,看不見蹤影了,仍舊揮個不停! 畢竟捨不得、放不下啊! 仍然縈繞在耳邊的歌聲:「時時刻刻,我與你同在」,上帝掌管一切。這對無法如影隨形的父母而言,是多大的安慰! 生離,與我們親愛珍惜的人,總是那麼牽腸掛肚,既欣慰又掛慮 ,彷彿兩個反方向的力量,在心裡拉鋸。那如果是死別呢? 不離棄的愛 在耶穌被捕之前的那一晚,祂苦口婆心交代了門徒許多事情:要他們彼此相愛,遵循祂的誡命;心裡不要愁煩,不要灰心喪志,因為在世上雖然有苦難,但是耶穌已經戰勝了世界。 那一夜,耶穌挽起袖子,圍上圍裙,彎下腰來,一一為每位門徒洗腳,包括即將出賣他的猶大。那是最後的時刻了:最後的晚餐、最後的叮嚀、最後的擁抱。不到二十四小時之後,耶穌就要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一切,全場只有祂一人知道! 但是祂愛門徒的心何其深切啊!所以祂不忘舉目望天,為他們禱告:「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求你保守他們脫離罪惡。 (約 17: 11, 15)然後耶穌的禱告更從門徒身上延伸出去,他說:「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約 17: 20) 「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耶穌指的,就是我,就是你啊! 早在兩千年以前,在我尚未出世之前,耶穌就惦記著我,像我如今惦記著我的孩子一樣。祂也將今日的你我放在祂的禱告之中! 在女兒出遠門之際,我希望他們能謹記我的叮嚀;但是自己,是否也遵循了耶穌臨行前的囑咐?更重要的是,我是否時常思想祂對我的愛與關懷,與祂連結,讓祂的愛澆灌我的生命、主導我的人生,進而用同樣的愛去對待周遭的人? 孩子的歷險已經展開序幕,「時時刻刻,隨時隨地,我與你同在 」,耶穌如是說。祂的眼光從沒有從我們身上移開,祂的心永遠掛念祂在世上的所有兒女。「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December 1, 2009
十一歲那年的一天,我和爸爸照例出門去散步,經過市區河畔殯儀館門口的時候,爸爸突然停住腳步,問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幾點了?」 「我看了看錶,告訴他是十點卅分。」 然後爸爸問我看到了什麼。 「沒什麼特別值得注意的。」我回答,「有一群人,大概一百多人左右,正排隊進殯儀館。」 「嗯,眼力不錯。」爸爸滿意地點點頭,接著他提起別的話題,又跟我討論起體育新聞來。 說了快半個小時,我發現他還沒有離開殯儀館的意思,就問:「 我們要不要繼續散步?」爸爸沒有立刻回答我,卻突然提出第二個奇怪的問題:「兒子,你現在能看到什麼?」我向殯儀館門口望去,剛才進去的人現在排隊出來了。 「還是沒什麼特別的。」我聳聳肩,「估計是追悼會剛結束,進去的人已經出來了。」 「非常準確,」他說,「你看看現在幾點。」我說是:「十一點整。」 爸爸點點頭,若有所思地說:「對,人的一生總結起來也不過就那麼長時間。」 我疑惑地抬起頭,「什麼時間 ?爸爸,我不明白您在說什麼?」 「你看,兒子,追悼會上牧師會宣讀悼詞,也就是死者一生的總結。宣讀悼詞不過短短的廿分鐘左右,很多當時被認為是巨大的挫折或者偉大的成就,其實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根本進不了這廿分鐘。你長大以後,無論是遭遇到令你十分沮喪,或是得意非凡的時候,都要想想我這句話,你將發現眼前的道路會變得開闊許多。」 很多時候我遇到一些挫折,當時覺得天大不可原諒或妥協,但忍下來之後,往往不用太久(一兩天)就會覺得根本沒什麼,也會慶幸自己沒有做出什麼蠢事來。 「求神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 90:12)
Author: 編輯室
December 1, 2009
昔日伯利恆客棧無客房為主。今天你我心靈可有空處為耶穌? 兩千年前的第一個聖誕節,馬利亞即將臨盆生產的時刻,整座伯利恆城竟然找不到一個小房間,可供馬利亞生產休息用,只好把既髒且臭、又冷又硬的馬槽權充嬰兒床,將耶穌生下來。 兩千年後的世界對耶穌的降生敵意更深了,做生意的商家尤其敏感,為了擁抱如潮的購物人群,惟恐反基督教份子的抗議,索性將「聖誕節」改稱為「 歡樂假期」 (Holiday Season),把耶穌趕出聖誕節。 然而,有一年在美國南方一個小鎮的聖誕話劇表演,竟意外地留給人無限的省思。 在這個居民不滿百人的鄉下小鎮,一年一度的聖誕話劇表演可是當地的一件大事,成千成百的群眾 ,從四面八方的鄰近城鎮,潮水般地湧向這座小鎮。 麥可十歲大,是個智障兒,講話緩慢而吃力。他被安排在戲中擔任伯利恆城裏一家小客店的店小二角色,在短短不到三分鐘的戲裏,導演只賦予麥可三個動作:開門、搖頭、揮手示意對方離去,不需出聲說話。 牧師導演和所有參加演出的人倒為此緊張萬分,生怕麥可不照劇本演出。果然不出所料,在排演的時候,小麥可就常使性子或脫線演出,讓大家頭痛不已。每次都是在眾人好言相勸、愛心忍耐的安撫之下,才使他平靜下來完成排練,連最後一次彩排也不例外。 聖誕節前夕是話劇公演的日子 ,傍晚六點不到,小村裏唯一的這所教堂,早已被興奮的觀眾擠得水洩不通。 舞台上的「伯利恆」城看來格外熱鬧,人群熙來攘往地忙著趕路回家辦理戶口普查,幾個牧羊人趕著羊群,也都登上舞台,吸引著觀眾驚奇興奮的眼光。所有演員賣力演出,故事照著劇本順利進行。 此時天色已昏暗,約瑟伴著懷有身孕的馬利亞出現在舞台角落,緩緩走向舞台中央。馬利亞騎在一匹瘦小的驢子背上,待產的陣痛寫在她那清秀的臉龐上。約瑟一手牽著驢子,一手扶著馬利亞,兩人和驢子都露出疲倦的神態,顯示他們長途跋涉的辛勞。最後他們來到一家小客店門口,人聲雜沓中還不時傳來馬驢牲口的低鳴。 約瑟緩緩伸手敲著客店的門,此時觀眾屏息靜氣地緊盯著客店大門。片刻以後,大門伊呀而開,店小二麥可探出頭來應門,瞪著大眼注視著來客。 「有房間嗎?」約瑟輕聲問道。麥可努力地左右搖晃著小腦袋,表示一個空房間也沒有。「打地舖也行,求求你幫個忙。小兄弟!我的妻子就快要生產了……」約瑟央求著。幾秒鐘過後,麥可怯怯地揮揮手示意約瑟離去。 眾人大大鬆了一口氣,麥可終於圓滿地演完他的戲,絲毫沒有差錯。 燈光漸暗,麥可該退場了,但他卻毫無反應,怔怔地一動也不動的站著……禮堂裏的空氣開始凝住了!此時,在微弱的燈光照映下,麥可臉上的兩行淚水依稀可見,正發出閃爍的光芒,像黑夜裏明亮的星光。 突然間,麥可跑到街道上,望著約瑟和馬利亞離去的身影,用顫抖的聲音大聲喊著:「回來,回來 ,你們可以用我的房間!」霎時,掌聲如雷夾雜著淚水,自禮堂中轟然響起,傳遍整座小村,久久不息 ……空中靜靜地飄著雪,歌聲漸漸響起: 在昔日我主為罪人降生,撇棄榮冕離開天庭;在大衛之城一窮苦馬棚,有空處是為你居停。 求來到我心,主耶穌!在我心有空處為你。 今年呢?在這個人人忙於購物與狂歡的季節裏,你是否像智障兒麥可一樣,為耶穌預備一個棲身的房間,讓祂誕生在你溫暖的心裏?
Author: 編輯室
December 1, 2009
敬愛的飛揚之友: 十二年前,在神的帶領下,《飛揚》誕生。從雜誌開始,拓展了飛揚的第一份事工,以「福音生活化,生活福音化」為主軸,幫助讀者發掘應用聖經,美化生活的趣味。十二年來,神以恩惠托住,《飛揚》成功地轉型,進入多元化的事工──創啟地區的神學教育、十二美門的師資培訓、上班族雙職宣教、 CD光碟、福音講座、網站、企業精英培訓等十幾項事工。一路走來,神恩浩蕩,令人感恩不盡。趁著感恩、聖誕的季節,把今年的數項重大工作成果,呈現在神和您的面前── 一. 曠野神學院:支持了二十間曠神,四十六位神僕,每年培育了八百至一千位年輕傳道,出去建立教會。 二. 上班族雙職宣教:香港地區,有《飛揚》同工帶領五位當地同工,訓練二百餘位雙職傳道;在香港及附近地區建立約二百個上班團契。 三. 十二美門師資培訓:在遠東、東南亞訓練約百餘位師資,使用十二美門教材,在當地廣傳福音。 四. 福音講座:在美國、遠東、歐洲舉辦數十場講座,引導許多人歸主。 五. 領人歸主:李牧師主講三十梯次講座營會,全年七百餘人到台前。施惕凡牧師引導約五百餘人決志,二十間曠神的上千畢業生引導數萬人歸主。 六. 雜誌網站:每期雜誌發行一萬零七百份,約二萬讀者。網站共有一千四百萬人次來訪,「 e信 e得 」每月二次發送給一萬五千個會員。 願全能的神賜福您的靈性、健康、事業、財務,使您的手有力量行善。在前線爭戰的《飛揚》同工,在後方支持的您,見主面的時候,我們同得主的稱讚和賞賜。 頌 以馬內利主僕李順長及飛揚同工 2009
Author: 江林月嬌
December 1, 2009
有 Kingdom就有 King,有國度就有國王。 當您禱告「求你國度降臨」時,您想像中神的國度是什麼樣子?當您聽到「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 3:2) 想像的天國又是怎樣? 何謂國度 什麼是神的國?有人說,神的國就是天堂、樂園,或……。 《聖經》中出現「國度」一詞共有 16處,有時以不同的名詞出現,例如「主的聖所」(詩 114:2,哀 2:20) 、「天國」(太 3:2等,共 38處)、「神國」(可 4:11等,共 22處)、「神的國」(路 17:20-21等,共 46處) ,意即「天堂」(來 9:24)等詞。 「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神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祂。」(彼前 3:22) 「天國」一詞對猶太人有特殊的意義,因避諱而不提神的名字,因此用「天」字取代「神」字(路 15:18),除了提後 4:18一節之外,只在馬太福音出現。 「神國」在馬可福音( 4次)、路加福音( 12次)和使徒行傳( 6次)三本書中出現。 「神的國」四本福音書都有提及,其中馬可福音 11次,路加福音高達 19次;此外,保羅在他寫的數本書信中,也多次傳講。 「國度」( Kingdom)源於希臘文 Basileia和希伯來文 malkut二詞,是指執掌王權、至高無上統治之權,也有拯救和生命的恩賜等意。 舊約中,大衛的國度是隱藏的 ;雖然撲朔迷離,被亞杜蘭洞的黑暗遮蔽,隱藏於縱錯交織的山谷原野中,卻是一個真正的國度。從這一個角度看人的國度與神的國度,不僅相差甚遠,且有天壤之別: 人的國度是人驕傲自私的霸權國度;神的國度是神智慧揀選的恩典國度。…
Read more
Author: 潔
October 1, 2009
道別,為再相聚染上明亮的色彩。 年幼時,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分離。有一回去外婆家過暑假,臨開學要離開時,對當時外婆家暫住的一位叔叔,怎麼也捨不得說再見。想到他暑假中,常帶著我們幾個小鬼頭在後山採果戲水,想到他常用他沙啞的鄉音,向我們講述當兵打仗的故事,我就怎也無法從躲著的小屋中出來,用晴天的笑臉,向他告別。 外婆不明白,母親不明白,連他也不明白,這個小女孩怎麼這麼彆扭。 我後來發現,在所有需要說珍重再見的場合裏,我都無法自然順暢,不管是歡送別人,或自己成為被歡送的主角。 決定來美國的時候,心中有著相當大的掙扎。想到生長了廿多年的故鄉,就要化為郵票才能抵達的鄉愁,心情就怎也陽光不起來。那些日子,像活在三月的黃梅天,在每個推不掉的飯局,歡送會裏,雨都在心中,臉上滴滴答答。 來美的第一個中秋節,接到好友們的錄音帶,他們體貼的把要講的話,和熟悉的歌曲,用獨唱、合唱的方式錄在帶子裏,讓我可以反覆地聽、反覆地回味。靜靜的夜裏,吉他的錚錚聲在耳旁迴旋,窗外又大又亮的月光下,思念的話從心底一遍遍地流過。於是,淚流了又乾,乾了又流;信寫了又接,接了又寫。 「分離」也有好處 第一個離開家鄉的中秋,心情像是一條理不直的路; 一面欣喜終於可以與家人在美團聚,一面又不捨那些曾陪伴自己度過無數四季晨昏,走過高潮低谷的朋友。第一次返台,大伙兒相約吃遍了大街小巷的攤子,無數個夜晚,秉燭夜談,俯仰都是笑聲連連。這才醒悟,原來 「分離」也有好處……。 分離能使「重聚」更顯甜蜜, 「分離」能使「相聚」更感珍惜, 「分離」還能使「再重逢」多了一份期待的雀躍。於是我們相約,再見面時,一定要看到對方活得更好,活得更成熟。而且回憶陳情往事時,絕不可結結巴巴,記得支離破碎……。 來美倏忽廿多載。從為人女到為人妻、為人母。第一個兒子呱呱墜地的時候,我的心也向初張的旗帆,新鮮又充滿了不知如何駛航的惶恐。攝影機裏裝載了孩子的牙牙學語,顛躓學步;鞦韆上的咯咯笑聲,泳池裏的畏縮緊張……然後方框裏多了第二張臉、第三張臉……。三個兄弟一下就把24張底片用完了,相簿隨著年歲堆高,日子隨著成長飛逝。 老大第一次離家上大學的時候,我們送他到學校。幫他鋪了床,置了物,終於到離別的時候了。看多,聽多了母親對孩子鼻涕眼淚地流連,我告訴自己,一定要瀟灑地離去。摟過兒子,說聲再見,車子開了,兒子高大的身軀在鏡中逐漸縮小、遠去……。 路兩旁的秋楓仍像來時一般火紅,藍天仍似昨日一般清明,但想到兒子不會再像以往一樣,早上道別晚上再見,雨就嘩地在心底泛濫了一路。 還好學校不是太遠,老大又是個戀家的個性。每兩週回家一次,三個半小時的單程火車,他也甘之如貽。每次回家,都發現他有了些不同的改變。不挑食了,懂得感激家人了,知道如何與家人以外的人共處了……。 到老二上大學時,轉變的跡象就更明顯。以往挑剔的胃口變純良了。吃多了外面的西餐,對中餐也有了格外的感恩。餐桌上毫不吝惜地狼吞虎嚥,甚至離家時,也不畏閒言地提著大包小包的外帶。 這才慢慢琢磨出,原來分離也有「出人意外」的優點。 「分離」能使人看見別人的成長,能使人學會獨立,能使人在「理所當然」的平順中,豁然領會什麼是感恩,也能使人在「我行我素」的自我中,逐漸學會如何體貼他人。 「生離」,在小兒子也上大學的時候,有了長足的進步。那天吃過晚飯,我們在校園裏嘻笑著揮手道別。兒子才開步走回宿舍,我突然又叫住他,兒子和丈夫都以為我要上演涕泗縱橫的戲碼,我卻只是輕鬆地交代才想到的話,就跨上車子離去。隔二天接到兒子第一次打電話回家,我發覺自己有些出奇的語無倫次,放下電話許久,仍在重溫著剛才談話的字字句句。那時才發現,有時當面的「再見」容易說,心中的別意卻要相當時候才能環環解套。 難以跨越「死別」柵欄 生離還有再見面的盼望,「死別」卻是另一道更難跨越的柵欄。 那年,父親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倒下。接到電話,我連夜搭機趕回。衝到醫院的加護病房,看見父親嘴裏插著急救的喉管,臉上罩著氧氣,毫無生氣地躺著,我的心絞痛成河,嘩啦啦地對著失去知覺的父親,毫無控制地狂奔出來。 三天中我摸著父親的手從溫熱直到冰涼,想起父親一向不是善於表達情感的人; 當他第一次發病時,我到病房看他,他曾抓著我的手,一遍一遍的叫著我的小名,這是他對我最親密的暱稱。而那三天中,我天天和他說話,告訴他我是誰,他卻不再言語。在往後許多的場合中,我常常會遺憾,沒有好好的能和他說聲再見。也常後悔,在他生前,沒有好好把握機會,更多地表達對彼此的愛……。 至親的姨媽撒手人寰的那天,也是毫無心理準備的。我匆匆趕到她床旁時,她已閤上了眼。 我靜靜地看著她因癌症久磨而消瘦的臉上,綻放的最後一朵安詳的微笑,想到過去她是如何盡心盡力的帶大我的三個兒子,想到她患病後所承受無止盡的疼痛和化療,及為了讓愛她的人寬心,每天食不知味的勉強塞下食物和藥物……。而如今,這一切都落幕了,她是帶著那樣一朵美好的笑容,向愛她的人說再見。她的笑容,安慰了許多來向她致意人的心。而我,也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同樣是死亡,對於一個有信仰的基督徒來說,卻不是失去的悲哀,而是將得的喜樂,也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另一個永恆的開始。 隨著年紀的增長,對「分離」的體會,愈來愈無法選擇的深、廣……。死別的對象,也不再限於長輩,許多年輕的生命也常在措手不及間,就成了思念中的追憶。每次參加這樣的追思會,就不免心驚膽戰,因為看見人生的無常,生命的短暫。坐在長椅上常思想,如果今天躺在那裏的人是我,人們對我的一生,會有怎樣的評價?我會想用怎樣的形式來向我至愛的親人朋友告別?到底什麼才是我們有生之年應該抓住追求的呢?又有多少東西是在撒手人寰時可以帶著一起走的呢? 曾看過一齣電影,描述一個發現自己只有一年時間可以活的人,如何面對及調適即將死亡的心情。 在與死亡面對面的時候,過去的理所當然,忽然間都成了彌足珍貴;過去的漫不經心,也都在一瞬間開始貼著心去咀嚼、去體會。 再相聚的盼望 保羅在帖前2:17 說:「弟兄們,我們暫時與你們離別,是面目離別,心裏卻不離別。」許多時候身體的離別,不一定代表心靈的分離,有的時候天天的相守,卻不一定擁有身心的契合。有一天我們所親愛的人,都會離我們而去,不論是生離或者死別。在一起時,能多一些的把握,就能在分離時減一分的虧疚;相聚時,能多一層的彼此相愛,就能為分散添加一份的心安理得。 而「分離」若有再見的盼望,不論是在地上或在天堂,就不再是負荷難當,不再是舉步唯艱。詩篇90:10-12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在短暫有限的人生中,如何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需要有智慧;如何知道珍惜、感恩,需要會數算。 「分離」就像是調色的顏料盤,看穿了它表面短暫的混亂,就能忍耐享受它隱藏的多姿多彩。有了再相聚的明亮色彩,如何說再見,就不再是件憂悒難忍的事,而活著的每一天都是恩典,所以活著的每一天都當是感恩的日子! (作者現居加州聖荷西,育有三子。)
Author: 莊芷
October 1, 2009
傷眼中的碎片創發手術用的水晶體。 二戰,戰鬥機駕駛員,傷眼中的碎片; 現在,白內障患者,手術用的水晶體。 「我明天要去做白內障的手術,雖然醫生和朋友們都說這是個很普通的手術,但我心裡還是很希望有人為我禱告呢 !」一位老大姐級的朋友打電話來請我們為她代禱。 我語帶鼓勵地說:「手術前的緊張很正常啊!妳不妨想著等開完刀以後,就可以脫離『視茫茫』的日子,眼前大放光明,或許心情就會開朗一點,也能減少些手術前的壓力吧!」 「其實我心裡並沒有什麼緊張或擔心,相反的卻充滿了感恩呢! 」她邊笑邊說著。 「感恩?」我不解地問說:「 因為妳的白內障不太嚴重?還是妳的醫生很棒?」 「我只要一想到白內障可以動手術解決問題就充滿了感謝,因為覺得我們這世代的人真的是好命啊 !」她聲調柔和地說:「唉!想想從前的人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如果眼力退化了還能怎樣呢?或許就只能認命了吧!而我們現代人拜科技進步之賜,眼睛水晶體老化了還可以有機會開刀換上人工水晶體,妳說咱們是不是應該謝謝這些研究開發人工水晶體的科學家啊?」 誰說不是? 心想這位老大姐能如此「凡事謝恩、不住的禱告」,難怪她常能流露「常常喜樂」的神采,實在值得我學習效法。 「意外」的發明 不過若說起人工眼球水晶體的誕生,咱們需要感謝的人可多著呢 !可不是只單靠著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們,還因著有許多眼睛曾受傷的軍人,我們才能得到今日白內障手術極高成功率的成果。 依照醫學的研究,白內障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眼球內的水晶體,用久了之後就會模糊。於是許多年前醫學界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種特別的透明物質,能替換眼球中的原有卻老化的水晶體。然而這種偉大的構想,經過再三的研究與嘗試都無法成功。 原來咱們人體中有免疫系統,正如我們體內的軍隊一般,如果遇到外來的侵略,馬上就群起攻之,將外來物趕走,這就是醫學上所謂的「排斥作用」。於是醫學界不斷嘗試用各種物質替換眼球中已模糊的水晶體,結果卻都因產生排斥作用而失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許多飛官駕著虎克戰機在槍林彈雨中作戰,有許多位飛官的座機不幸被敵軍機流彈擊中,造成駕駛艙的透明罩破裂。爆裂的碎屑刺穿眼角膜,碎片留在眼球裡,雖經緊急送醫急救,也無法立即將碎片全部清除,只能留在眼球裡,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檢驗才能完全取出。 當時負責醫治這些傷患的英國皇家眼科醫生哈洛德‧黎德利( Ha-rold Ridley)感到有些奇怪,因為傷患的眼球組織似乎並不會和這些碎片產生排斥作用,可以和平共存一段時間,使得醫生有足夠時間能將碎屑一點一點地取出。 這種現象引起了哈洛德‧黎德利的注意力,於是他興奮地尋找並研究製成機艙罩的材料,原來是一種學名為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化學物品。他經過不斷的研究與實驗,而用它製成第一個人工水晶體,並於 1949年成功地在倫敦的聖湯瑪士醫院值入一名婦女的眼球中。於是哈洛德‧黎德利因此而在醫學界享有「人工水晶體之父」的美譽。 咱們中國人常說:「前人種樹 ,後人乘涼。」而人工眼球水晶體的由來真可說是前人受傷,後人受益,格外讓人珍惜並感恩啊! 裝載恩典的黑車 曾在荒漠甘泉中讀到過一段司布真 ( C. H. Spurgeon) 所寫的短文:「沒有雲,我們怎能有雨呢?我們的患難常帶來祝福,它們是裝載恩典的黑車。看啊!黑雲不久就要變成細雨了,那時候,每一種植物都會因著所下的雨歡樂。」所以,烏雲籠罩般的患難也可能是極大的恩典。 當年在戰場上眼睛受傷的飛官 ,若知道因著他們的意外與痛苦,加上哈洛德‧黎德利努力不懈地研究,讓後來千千萬萬的白內障的患者能重見光明,不知會不會很驚訝自己的受傷竟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想到這兒,我不禁感觸萬千,當我再次回頭看這一路走來的人生旅途,雖然心裡帶著許多有形或無形傷痕,但似乎已經不再那麼椎心刺骨,因為相信這些都已經成為我日後的祝福。 於是我期勉自己,可要帶著感恩的心來看待每一個疼痛或艱難的遭遇。因為有時受傷也可以具有特別的意義,它將幫助我成為更有寬容、憐憫、恩慈胸懷的人,好成為別人的祝福。 (作者為亞利桑那州鳳城華人教會會友,育有一兒一女。)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1, 2009
● The only true happiness comes from squandering ourselves for a purpose. ~Construction Digest 真正的快樂來自於追求人生的意義。 ● Those who bring sunshine to the lives of others can not keep it from themselves. ~James Barrie 把陽光帶給別人,你自己也會得著陽光。 ● A man without a purpose…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09
失落了意義,生命將窮到只剩下生存。 表面上看來,這些人的行為怪異,背叛了自己,也背叛了社會所認為的「正道」: 一個大三的學生,忽然不去上學,晃蕩在街頭的電玩小店,長達一年。一個事業正處巔峰狀態的中年人,忽然離職,搞個二奶,到太平洋的小島去逍遙。一個丈夫忽然丟下家中妻小,離家出走,從此音訊全無。 最可能的解釋是,這些人厭煩了固定化的角色,覺得被套牢在養活家小的陷阱中;被套牢在公司的客戶、利潤、營收報表裏;被套牢在跑教室寫作業報告的黑洞裏,是一項挺無聊、挺無趣的苦差事。他們至終選擇背叛傳統,給自己一份清新自由。 問題是,逍遙自在了一段時間後,又怎樣?空虛、寂寞、無聊還是會爬回心頭。 我廿五歲時也做了一件別人認為不可思議的事,以他們的眼光來看,我背叛了自己,也背叛了社會公認的「正道」──我放棄了大學的土木系本行,一腳踏入基督教全時間傳道人的行業。 我們土木系全班四十九位同學,(加上我一共五十位)都認為我是怪人。當時十大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放下賺錢的大好機會,去從事洋和尚的工作,是不可理解的背逆。 正確的解釋是,我聽見了上帝的呼召,放下了土木事業的物質建設,去從事天國事業的精神建設;正確的解釋是,我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找到了生命委身的祭壇。 事實是,服事耶穌基督四十年 (1969-2009)之後,我喜樂於領人歸主的果效,喜樂於宣講神的道,喜樂於培訓下一代年輕傳道人。到了六十五歲的年齡,仍無怨無悔於我一生時間、心力的投資,覺得與耶穌同行四十年是我生命的意義,這種投資就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資產。 這兩種人生說明了「意義」的重要性──一個失落了生命的意義;一個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一個人若失落了人生意義,他的生命會縮小到只剩下生存。一個人若只知道金錢,忽略了人生意義,他將窮到只剩下錢。相反地,一個人若找到了耶穌基督,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他的生命會富化到擁有上帝一切的豐盛。 因為我們的生命是依賴生物、化學、物理的定律而生存,所以我們不是自有的(自己可以維持生命,不需外力)。既然人類不是自有,最可能有一位上帝創造了宇宙萬有及人類生命。因此,生命的意義最可能是由上帝來界定,而不是由人類自己來界定。 我個人已信仰上帝(耶穌基督)四十餘年,您就耐心容許我野人獻曝(縮短您摸索的時間)。人生最高的意義在於:認識上帝,享受上帝,服事上帝,榮耀上帝。當然,我了解地球上有千萬人類,這四個簡單的句子會不會太單調了些?放心,在這四個終極目標之下,有廣闊的空間足夠每個人去創造各人的雄心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