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意義‧價值‧活力

人生有意義就有價值;生命有價值就有活力。 七月23日,星期四,我被召去洛杉磯高等法院普莫拿分院做陪審員,經過安檢後到七樓等候點名,同時被召的有四十餘位洛城居民。九點正有位法官上台給我們介紹陪審的任務。他說:「我們所享有的自由,來自憲法的保障。而憲法的功用來自執法的力量。你們盡一份公民陪審的責任,一方面保障了社會及個人的自由安全,一方面嚇阻了犯罪行為。」這個經驗豐富的法官一開講,就闡明了陪審的意義及價值給我們聽,免得我們中間有人認為陪審是浪費時間的苦差事。 每個行為的背後,都需要意義來支持它的價值。 人類的生命也需要意義來支撐它生存的價值。求生存是生命的第一層本能,求意義是生命更高層次的本能。 人生意義的尋求 主耶穌基督在地上卅三年的歲月,示範了生命的意義,也教訓了人生的價值。主耶穌曾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 4:4)祂的意思是說,尋求食物來支持身體的生命 ,是第一層次的生存需求;尋求意義來界定靈魂的生命價值,是第二層次的生存境界。單有第一層次的生命,不是完整的人生。 論到生命的意義,主耶穌曾說 :「我(靈魂)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約 4:34) 殉道之前,主耶穌向天父提交的工作報告說:「我在地上已經榮耀,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約 17:4) 準確地說,主耶穌心中擁有一種使命感,這使命感的內容是由創造的主(天父)來決定,目的是以榮耀神為指標。 使徒保羅所認定的人生最高意義,也反應出他認同了耶穌基督的價值觀:「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 ,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 10: 31) 這生命的意義,對保羅來說,價值高過肉身的生存:「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 20:24) 儘管世上有很多哲學也在討論人生的意義,比如說,我幼年時就聽過一句名言:「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基督徒所該認定的生命意義,還是應該以主耶穌和保羅的價值觀為最高指標。持守這人生目標,一定會經歷到豐盛的人生,正如耶穌所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 28:20) 其實,尋求生命的意義是人類的本能。在人生某個階段,人人都問過自己:「我從哪裏來?我人生為什麼而活?我人生的目標是什麼 ?」(士師記 18:3的原文:「誰領你到這裏來?你在這裏作什麼?你在這裏得什麼?」用現代語言翻譯就是上述人生三個深度問題。 ) 而這三個問題都可以在基督裏找到答案,感謝神的恩惠。尋找意義可以使生命的價值更加聚焦,尋找意義也可以使讀經的收獲更加豐富。 OIA三口訣 你若渴望從閱讀神的話語,獲得更多亮光,作你每天精神力量的來源,歸納式讀經法絕對值得鑽研練習。它的主要訣竅來自於 OIA三個口訣: O就是 Observation,觀察:張開眼睛仔細看,聖經到底說了哪些事實。 I就是 Interpretation,解釋:用心仔細思想,這些事實顯示哪些真理,有什麼意義。 A就是 Application,應用:用行動將真理,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一般科學也是遵行這三個步驟 ,以求達到治學的最高目的: O就是觀察宇宙萬象的客觀事實。…
Read more

意義的召喚

人的內在力量,可使人超越外在的命運。 今年三月,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牧師帶著《活出意義來》一書,送給台北土城看守所中的前總統陳水扁。究竟此書有什麼特殊內容,值得讓前陳總統在羈押中好好閱讀與省思呢? 《活出意義來》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 曾獲選為美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籍,現已譯成多國語言,成為世界著名的暢銷書。作者弗蘭克 (Viktor E.Frankl, 1905-1997)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及精神分析學教授,其開創的「意義治療法」 (Logotherapy), 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及貢獻至深且鉅。此書不但是作者在納粹集中營慘痛遭遇下的生命記錄,更是動盪歷史的可貴見證;對獨創的「意義治療法」之發展與內涵,有深入淺出地闡述。 人為意義而生亦為之而死 弗蘭克在行醫時,經常問那些遭逢極大痛苦的病人:「您為什麼沒有自殺?」既然能夠坐在弗蘭克的診所中看病,這些人當然是戰勝了他們的人生困境,可以回答他的問題了。 有人說是因為考慮到子女的問題;有人說是因為自己還有某項任務或才能尚待完成或發揮;有人是為了其宗教信念;還有人是為要保存一個珍貴的回憶才沒有步上死途 。因此,利用這些纖弱的細絲,為一個傷心人編織出意義和責任,便是意義治療法的目標與挑戰。 而弗蘭克本人則曾在二次大戰期間,因其猶太人的身份被關在納粹集中營長達三年。在集中營漫長痛苦的俘虜生涯中,他的雙親、兄弟、妻子,不是死在牢營裏,就是被送入煤氣間。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又飽受饑寒凌虐,時時與死亡為伍的人,更讓他深思人生有何理由 (意義) 還值得活下去。 獲釋之後,弗蘭克從過去的醫學研究,及集中營的切身經驗,確立了其治療法的中心信念──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和價值。人之所以為人,最重要的本質是,他了解價值的大小,並追求價值的最大化。因為價值與意義賦予了人生活的動力、生存的目標。一個人只要有所希望,他的人生就會正常地延續;而當一個人失去了人生的任何目的與追求,其生命無論存在與否,其生活可以說都已經停止了。 「一個人如果找不到人生意義,就會產生一種存在上的虛空,而引發心理疾病及絕望的情緒,甚至導致自毀,在年輕人中尤其普遍。」在一次演講中他談到這一問題時,說:「年輕時我曾為生活表面的無意義而陷入到絕望的深淵──極端的虛無感之中。但我拼命掙扎,像雅各與天使那樣搏鬥,直到有一天我可以『接受一切生活』,自此也對虛無主義產生了免疫力。」 弗蘭克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的最後時光,身體已被摧殘得十分衰弱,隨時都有可能倒下死去。他之所以還堅毅地活下來,主要是因為他找著了活下去的理由:為了與那遙不可及的親人團聚;為了能盡己所能地幫助營中的難友;為了重返醫界,運用其獨創的心理治療法,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人「最後的自由」 弗蘭克筆下的集中營經歷,和許多其他劫餘者的記述極為不同。他沒有太多劫後餘生的忿怒或報復心,反而是多出了一份悲憫;悲憫自己、他人,及整個世界。在監禁的恐怖過程中,弗蘭克以建設性的方式利用這些經驗,而不被這些恐懼埋葬了他的愛及對生命的熱情。 從慘無人道的集中營裡所發生的許多感人實例,使他建立起一個堅定的信念:人在任何環境下都有選擇的餘地,因為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及心智的獨立。他回憶到,在全體俘虜都受到致命的饑餓摧殘時,仍然有一些人到處去安慰別人,並且把自己僅餘的一片麵包讓給他人。弗蘭克認為這些在自己的生命受到極大威脅時,仍然能夠盡己所能地幫助他人的人雖寥若晨星,卻足以推翻一個理論:人不過是許多生物學、心理學、或社會學條件與環境等因素下的產物。 事實證明「人可以被外界剝奪掉一切,惟獨人性的最後自由──在任何處境下,選擇自己的態度和生活方式──不能被剝奪。」所以 他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根本上是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即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來決定,而非純是環境因素使然。 負面人生的正面意義 每個人的一生總會遇到逆境,或有不如意而無法改變的「缺憾」 ( 如外貌、智能、身世……),然而無論多險惡,我們若以神的心思為心思,重新賦予合於聖經真理的意義,就會產生迥然不同的結果。 聖經中不乏這種「反敗為勝」的例子,如約瑟年少時就被賣為奴 ,甚至被冤枉下監,卻不自暴自棄 、怨天尤人,後來成為埃及的宰相 ,還恩待出賣他的兄長們。他能透視這不幸遭遇背後的意義:「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創 50:20) 先知哈巴谷在面對「無花果樹不發旺…
Read more

愛在發光

尹姐妹長達半年的傾聽關愛,救拔了我母親脫離恐怖的憂鬱症。 在外婆去世,而外公又被送進了老人院之後,家庭一夕間的變故,讓母親罹患了憂鬱症。 令人手足無措的憂鬱症 雖然只是簡單的、近年來耳熟能詳的三個字,但一旦遭逢實在令人手足無措。從不時地落淚、沒來由的恐懼和杞人憂天的焦慮逐一擴張。漸漸地,母親陷入無法睡眠的困境中,儘管身軀再累,一躺下來仍舊是滿腦子胡思亂想,和紛紛來襲的悲傷記憶;就算服了安眠的藥物也睡不多,只換來隔日更難以負荷的昏沉疲憊。 夜裡我可以陪陪她,試著幫她轉移注意力,聊一些不觸景傷情的 話題,有時我為她點上一盞精油燈 ,讓和緩安寧的氣味流轉在沉默的 房間裡。但白天我們都有工作,仍舊得出門,於是便各自拖著沉重的腳步,重新熬過彷彿永無止盡的一整天。心靈生病的日子也得這樣日復一日緩緩地過著,漸漸地,在母親的憂鬱裡,我也陷入身心疲憊的煎熬中。 在母親工作的地方,很多人都察覺出她精神狀況出了問題。有的同事看見她常常失魂落魄地扶著牆壁行走,也主動前來關心慰問。而那時她剛換單位,同一辦公室的人大多不熟稔,雖然各方充滿了善意 ,但也說不清需要怎樣的幫助。 當時,有一位尹姓同事,她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當她看出母親的困境,便常主動找母親聊聊, 日子久了,她便成了母親最常傾吐 煩惱的對象。 耐心傾聽的「天使」 每回,只要母親向她求援,她一定二話不說地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帶著母親到辦公室寧靜無人的邊角,緊握著母親的手,耐心地聆聽。在一連串不斷的抱怨和負面情緒的表達中,尹姐妹從來不曾顯露出一絲不耐。然後,每次和母親談完,她便帶著母親一同禱告,向天上的父祈求靈性的平靜與喜樂。 其實,憂鬱症的病人讓身邊的親朋好友感到痛苦之處,便是你會漸漸感覺到,努力投入的關懷和愛 ,都像丟進了不見底的幽谷一般,起不了什麼回音。各種激勵、打氣的嘗試只是徒勞,而偶爾稍微緩解的症狀,往往很快便重新降臨,而且還有可能更加劇烈。他們心中有反覆的鬱結難以解開,總會陷入同樣的困局中難以自拔,也許是傷痛的回憶,也許是對未來的恐懼,加上一個接著一個難以成眠的夜晚,疲累帶來的麻木呆滯和無法釐清的苦痛混雜在一起,形成了對生命的緩慢絕望。 但一路走來,尹姐妹不曾拒絕去聆聽母親那些總是反覆又雷同的煩惱,也不曾顯露出彈性疲乏後的倦怠,在信仰的力量下,她懷著一顆熱忱又溫暖的心,試著為我母親療癒靈魂上的傷。 母親綻放了笑容 一天,我下班回家,看見母親坐在沙發上,手裡握著一張書籤,臉上帶著久未謀面的淺淺微笑。她把書籤遞給我看,那是一張有著日 出景象的漂亮籤條,上面寫著:「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祂使我的靈魂甦醒 ,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 ,都安慰我。」 (詩 23:1-4) 霎那間我很想哭,但我忍住了 。我笑著問母親這是誰送給她的,她說是尹姐妹,我問她喜歡嗎?她點點頭。之後,她便把書籤安穩地放在床頭,靜靜陪伴她度過每一個漫長的夜晚。 愛之光驅散黑暗 除了不厭其煩地聆聽與陪伴之外,無論假日或平日,尹姐妹都主動邀母親去參加公司附近一間教會的團契。在聚會的場合中,母親一張淒苦僵化的臉,在一群喜樂明朗的信徒之間,一定顯得格外突兀,但從來沒有人覺得奇怪,也沒有人流露出一點懷疑或不滿的神情。他們以滿滿的光亮包容母親的悲愁,以溫暖的愛洗滌母親的淚水。而尹姐妹更是始終陪伴在母親身邊,陪著她聽道、唱頌,帶給她一股持續的安穩力量。 半年多後,在各方的情感支持和精神醫學的協助下,母親的病情終於獲得了控制,而如今回想那段時日,仍覺得心有餘悸。但在這段難熬的日子中,我們何其有幸能遇到一群默默發光的天使。其中,給予母親最多幫助的尹姐妹,她從不曾宣揚自己的善行,於她而言,為週遭受苦的人們獻上一己之力,是理所當然的事。 詩篇云:「我曾耐性等候耶和 華,祂垂聽我的呼求。祂從禍坑裡 、從淤泥中,把我拉上來,使我的 腳立在磐石上,使我腳步穩當。」(詩 40:1-2) 有時,我覺得尹姐妹便 是以同樣的耐性,等待耶和華將我的母親從憂愁的泥沼裡拉出,站立於明亮堅穩的磐石上。那份耐性不畏懼於曲折迂迴的暗影,也不因種種挫折而輕言放棄。 有一句諺語說:「上帝關了你一扇窗,必定會為你多開一個門。…
Read more

沒關係,你慢慢來

人間有天使,處處皆溫馨。 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把握時間就是金錢的原則,生活中總是充斥著忙碌的空氣,深怕一旦放慢腳步,就會被時代的洪流所吞噬。而匆忙的腳步,卻使人錯過了路上的美景,也錯失了感受溫暖的機會。如果能放慢腳步,改變心境,每個音符都是天籟,所有黑白都變成彩色。 最難忘的話 而我聽過最難忘的話語就是:「沒關係,你慢慢來。」看過最感動的畫面,就是那相互扶持的身影 。放慢腳步的結果,使我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也學到付出的喜悅,更從中獲得成長的機會。能以感恩的心,對待身邊的人事物,這是在匆促的腳步中,從未感受過的。 在滂沱大雨中等公車,站牌邊的每個人,臉上都是一副心浮氣躁的神情,短短幾分鐘的等車時間,彷彿幾小時般的難熬。終於,讓大家引頸期盼的公車搖晃著身軀姍姍而來,眾人像是怕被遺忘在路旁一樣,紛紛爭先恐後地上車。 在大家還在奇怪司機怎麼還不發動的時候,站牌不遠處有一個行動不便的身障者,正緩慢卻賣力地向車門移動。深怕司機不耐等候揚長而去,他一臉不好意思地向司機請求多等他一會兒。本來以為司機會很不耐煩,沒想到司機大哥卻說 :「沒關係,你慢慢來。」甚至有位手持福音書的外國傳教士還下車幫手忙腳亂的身障者撐傘,一邊走還一邊以美式國語說著:「沒關係 ,你慢慢來。」 上車後立刻有人讓出靠近車門的位子,一時間,被雨澆熄的熱情彷彿又冒出火光,溫暖了每顆心。 身障者上車後,滿懷感激地說著:「感謝主!讓我遇見這麼多天使。」孰不知,他才是我們大家的天使。公車司機的一句話,激起了眾人的愛心,傳教士的行為也鼓動著害羞的人們大方展現他們的愛心 。就這樣,車上一路洋溢著溫暖,即使窗外下著大雨,車內卻充滿著陽光。窗外的雨,也好像成了洗滌眾人心靈的甘露。一輛充滿熱情的公車,就這樣溫暖了眾人的心。 最好吃的餅乾 某個艷陽高照的下午,從朋友處準備回家,經過喜憨兒烘培坊,買了幾個麵包想回家當點心。一個很可愛的憨兒幫我把麵包裝袋,但由於長條麵包要裝進袋口不易,試了幾次後就開始緊張,頻頻道歉。我想起前陣子的愛心公車事件,不疾不徐地對他說:「沒關係,你慢慢來。」並給他一個安撫的笑容。他彷彿吃下定心丸一樣,小心翼翼地完成動作,好像怕夾得太用力,麵包就會不好吃似的,再謹慎地用計算機算了三次價錢,才鍵入收銀機打發票。 當他完成一切動作,將麵包交到我手上時,那甜甜的笑容與有力的嗓音,我彷彿也看到陽光閃耀在他臉上,整顆心被照得暖烘烘的。不由得多給了他幾句鼓勵的話,而隨著他酒窩的加深,我的心情也跟著飛揚。 步出店裡,還在路口等紅路燈時,剛剛的憨兒拿著幾塊餅乾向我跑來,說是剛剛出爐的餅乾想請我試吃,這可愛的舉動真的讓我好窩心。突然綠燈了,他匆匆將餅乾放在我手上,跑去扶一個視障者過馬路,在那個視障者頻頻道謝時,他說:「沒關係,你慢慢來。」當下 ,真的感動到無以復加,即使他有所不足,仍願意傾盡所有去幫助他人。我想,對那個視障者來說,這個憨兒就是他生命中天使。 在和視障者道別後,他跑來問我餅乾好不好吃,我說那真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餅乾了,還誇讚他好有愛心,他卻說是我教他的,還說幫助人真的好開心。沒想到短短一句話,讓我自己成了天使,也讓別人成為天使。看著他走回店裡的背影 ,猛然發覺他們真是符合這個名字 ──喜憨兒──有著最喜樂又最勇敢行善的心。 在熙攘的社會中,匆忙的腳步使人忽略了綻放該有的光芒,也忘了伸出友誼的手。而公車上的奇遇 ,讓我真正了解到「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 (箴 12:25) 原來,一句良言,可以造就這麼多天使。相信在這社會的許多角落,一定會有更多人在微笑說著:「沒關係,你慢慢來。」 得獎感言 得知獲獎的那一刻,心中充滿了感動,也充滿了往前走的動力。曾經迷惘不知如何前進,寫作這條路,一度順遂卻又也曾經跌倒。但知道失去才能更珍惜得到,只要堅信有付出就會有收穫,即使收獲不如預期呈現,也會心懷感激。 寫作是條辛苦的路,但因為著迷於文字的美妙,期望將心中的感動、世人的關懷,藉由文字傳達。因此,即使路上荊棘遍佈,愛,給了我勇氣,讓我有信心走下去。也感謝評審們的肯定,讓我能精神飽滿地走下去。 感謝生命中許多陌生的天使,你們的愛不只榮耀了上帝,也豐富了世界!

老師的祈禱

偷考卷的罪惡感融化在老師的祈禱裡。 昔日,純真尚棲息在我的額前,在我小小的心靈,天使是潔白無瑕的象徵,只會出現在天堂那種一塵不染的世界。偶然出現在人間,也只是不小心摔落凡間的天使,抖抖不經意沾上灰土的雪白翅膀,終究得回到天堂,畢竟這兒不是屬於天使的地方。 年少輕狂 升上國中,一個充滿尷尬、複雜的年紀;一條介於小孩與大人的分隔線;一個友情和親情的衝突點;一種生理與心理的矛盾。下課鐘響,教室外走廊上,總喜歡跟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大聲喧鬧談天,還夾雜著幾句髒話。一夥人常常不識好歹地反對師長、抱怨父母、家庭。放學後,去圍堵落單的同學 ,給他一點顏色瞧瞧後,就瘋狂地做鳥獸散,隔天再到學校討論「戰績」。 這時期,尋求的無非是同儕的接納和認同。我場場參與,但「戰績」往往是最差的。掄起拳頭卻不敢打在對方身上;拾起傢伙卻只敢在旁裝腔作勢、搖旗吶喊,雖然知道這是偏差錯誤的行為,但這種被歸屬於某個團體的接納感,滿足了我心中深處的虛榮心。 在班級中,我算是功課優良,所謂優良,不過是比班上其他同學多懂一點皮毛,跟前段班的同學比起來,還差得遠了。但是也因為這個緣故,班上「小老師」的頭銜就落在我身上,得到導師的青睞,幫忙導師做點雜事,例如:收作業、發考卷……等。 那天雷雨交加 遙記某個傾盆大雨的早自習,烏雲密佈,分辨不出究竟是黑夜抑或白晝。教室內燈火通明,同學們一圈一圈地坐著,依舊吵吵鬧鬧,我安靜地看著自己手邊的參考書,因為下禮拜就是期末考週。 「喂!小老師,你去偷英文考卷!」算是班上頭頭的一位同學,站到我面前,一掌大力地拍向我的桌子,對我說了這句話。 剎那間,班上頓時鴉雀無聲,只有外頭的雨聲打落在樹梢的沙沙 聲。這是風雨欲來的寧靜,我沒有回頭,但我感覺得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異常詭譎的氣氛充斥在教室的每個角落。 然後開始有人鼓譟,有人竊竊私語,我傻愣在座位上,抬頭望向那位同學。濕黏黏的空氣讓我無法思考,或是我的良知早已被厚重的塵土給埋沒。不知道過了多久,就像被催眠似的,沒有任何知覺地,我頷首:「喔!好!」 突然全班歡聲雷動,頭頭露出滿意的笑容,跨著大步回到座位上。而我,依舊呆坐在案前,不曉得該怎麼做才好,大雨冷冰冰地打在窗外,也打進我心中。 午休,正好是老師們在會議室開教師會議的時間,辦公室一個人影也沒有。我躡手躡腳地走進辦公室之中,熟悉地走到導師的辦公桌前。我知道,導師總是將考卷放在左邊的第一個抽屜中。 我輕輕地拉開抽屜,天氣悶熱 ,我額前卻沁出一層薄薄的冷汗。我知道速度得快。拿一張,我只拿一張就好,閉上眼。倏地,一道閃電長長地劃過天際,照亮整個辦公室。我嚇得蹲在地上,捂住耳朵。轟隆一聲巨響,雷聲打得輕脆又響亮,似乎昭告天下,辦公室內有惡苗滋長。 我站起身,順了順紊亂的呼吸 ,罪惡感混合著濃濃的雨味,一絲一絲地滲進我的肌膚,竄進我的腦袋。我拿起一張考卷,就準備發足狂奔。我轉頭,卻看見門口站著一個白色人影。視線昏暗,我仍知道來者何人,是──導師。 不一樣的老師 導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脾氣溫和,待人和氣。她總是一襲白色長裙,她每個禮拜固定會上教會,也常常在課堂上說有關聖經的故事給我們聽。不過常常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但她還是很有耐心 ,不放棄地教導著每一個桀驁不馴的孩子。 她直直地盯著我瞧,我手中的考卷滑落,掉在我們倆人之間。我瞪大著雙眼,雙手交握住,然後罪狀開始在我心中一一浮現,會被送去教務處吧?會被記過吧?會被退學吧?接著是父母憔悴失望的面容 ,然後離我遠去的背影。 「我……我……」心急語塞的我手足無措,微微地顫抖著,驚慌和惶恐清楚地寫在我的臉上。 導師微笑不語,從容地撿起掉在地上的考卷。她放進抽屜裡,然後說:「同學的考卷改好的是放在桌上,不是放在抽屜內,小老師,妳又忘記啦?」 「天使」的禱告 她走到旁邊的沙發上優雅地坐下,並示意要我坐到她旁邊去。我的雙腳不聽使喚,僵硬地走到她身邊,我沒有臉望向導師的雙眼,我知道她明白我正要做的壞事,但她卻沒有指責我,也沒有咒罵我。 導師只是用她溫暖的雙手握住我輕顫的手。我不懂她的用意,只見她雙唇輕啟,喃喃地祈禱道:「 上帝啊,求你保護我的學生,不偏於正道,不走錯腳步,讓她走上你安排的道路,讓她行走你指示的路途,莫使罪愆親近她,莫使邪戾誘惑她,……」 導師虔誠地為我祈禱著,羞赧以及愧疚讓我遲遲無法抬起頭來。我沒辦法聽清楚內容,但是聽著導師平穩的語調,眼淚如斷線般的珍珠撲簌撲簌地滾落在我的膝上。過去的所作所為清晰地在腦海中播映著,很後悔自己的不懂事、不成熟 ,後來我無法自抑地放聲痛哭。 及時的挽回 最後,我只記得導師輕柔地安撫著我波動難安的心情。她拍拍我的背,安慰的語氣溫和。淚水模糊著我的視線,望著她,竟讓人有種超脫的錯覺,一襲雪白的裙裝,似乎頭上閃著光圈,背後歛著羽翼。我彷彿看到我生命中的「天使」,她是來救贖我的吧?免於我走向歧途的天使。 經過這件事後,雖然礙於家裡宗教的因素,我無法受洗成為基督徒,但仍跟隨導師的腳步,願意讓上帝常駐在我心,會聽從上帝給我的指示行走,「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我奮力地向上攀爬,努力朝著正向的道路邁進。 如今,往昔導師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銘記在心。若是沒有當初導師拉我一把,及時將我引回正途,繼續演變下去,或許今日社會上就會多一個不務正業、無所事事的蠹蟲;少了一位願意為社會奉獻心力、篤信上帝的年輕人了。 (作者來自台中,目前就讀於讀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系三年級。興趣是用單純的一枝筆描寫瞬息萬變的世界。) 得獎感言 其實在飛揚協會的姊妹通知我得獎的那一瞬間,我仍然是不敢相信。無法想像自己竟是如此的幸運 ,那種感覺輕飄飄的,就像擺動著純白色的翅膀,漫步在白雲頂端一般,十分不踏實。…
Read more

陷阱裡的美意

苦難的學校裡,充滿神的智慧與恩惠。 若要為聖經中的人物做個知名度調查,那麼埃及宰相約瑟的人氣指數一定名列前茅。他一生的遭遇高潮迭起,舉凡好萊塢電影中賣座的重要因素:性、暴力、犯罪、權力鬥爭等等,無一不涵蓋,而且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受寵而遭嫉的約瑟 約瑟是雅各十二個兒子中最受 寵愛的。因為父親的偏愛,所以惹來哥哥們的嫉妒與憎恨。再加上約瑟不懂得謙卑與體諒,不僅喜歡打小報告,告訴父親哥哥們做的壞事 ,還沾沾自喜地將自己的夢昭告大眾:他捆的麥子筆直豎立,哥哥們的麥子則圍著他的麥捆下拜。 在約瑟的哥哥們眼中,這個小弟恃寵而驕,又不知好歹,惹得大夥兒在心裡恨得牙癢癢地。 約瑟在家中這個寶貝兒子的角色,就在雅各差他去示劍,探望放羊的哥哥們開始,有了戲劇性的發展。 十七歲的約瑟穿上父親特別送給他的彩衣,打包好帶給哥哥們的食糧上路。當約瑟的哥哥們遠遠看見他獨自一人,一路向他們招手,興高采烈地走來時,他身上那件獨一無二的彩衣彷彿在向他們炫耀父親的恩寵,顯得格外刺眼!這時在他們心中醞釀已久的恨意陡然而升 ,於是他們共謀要殺了約瑟!只有長兄流便反對,建議將約瑟丟進枯井裡,讓他自生自滅。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約瑟的一 連串不幸遭遇:被賣、被誣陷、被關、被遺忘……。 扭轉約瑟命運的關鍵 對於這個扭轉約瑟一生命運的關鍵,聖經裡有一個很細微的描述 ,容易讓人忽略,但是這個描述,非常發人深省。 其實約瑟並沒有在示劍找到哥哥們。當他抵達時,哥哥們的行蹤成謎,不知去向。就當約瑟徘徊曠野間,不知所措之際,他「碰巧」遇到一個人,而那個人「碰巧」聽到他哥哥們的談話,說要去多坍找牧草。約瑟不在乎多走幾里路,滿心感謝那位「高人」的指點,隨即前往多坍找人。結果沒想到人是找到了,但他卻羊入虎口,自投羅網 !約瑟的兄長雖然對他懷恨在心已久,但是平常在父親的保護下,兄長們再恨也沒有加害他的機會。現在大夥都離家千里遠,父親鞭長莫及,「天高皇帝遠」,真是天時地利人和,因此他們才起了殺機! 照理說:如果約瑟在示劍找不到人時,就打道回府,那麼他的哥哥們也不會有下毒手的可能,約瑟的人生必定因此改寫。 但是偏偏他沒有打道回府,而且偏偏讓他遇見一個知道兄長行蹤的人。如果在熱鬧的台北街頭,找一個聽到你對話的人可能容易,但是牧羊人都是在人煙稀少的曠野,碰到牲畜的機會比碰上一個人還多得多。這樣的巧合,耐人尋味!上 帝難道不能阻止約瑟和那個陌生人的相遇嗎?還是那個人,正是上帝派來的?這麼說來,約瑟的被丟棄、被賣、被關,他的一切苦難,不光是上帝「允許」的,還是祂計畫的嘍? 苦難有解嗎? 我們該如何去理解苦難?上帝究竟是慈愛的護祐者,還是嚴峻的懲罰者? 苦難,你我都難倖免。人世間走一遭,甚少人能免去憂傷、痛苦與孤單的經歷。當我們的心碎了、健康垮了、希望幻滅了,當傷痛與苦難排山倒海,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時,我們只覺得那個恩慈的上帝好遙遠!我們很難去相信上帝用祂萬能的手庇蔭、呵護著祂的創造。我們想仰天長問:上帝啊!你在哪 ?這樣公平嗎?你在我們生命中加入苦難,究竟意義何在?! 對於苦難,聖經有幾則教導: 那由於上帝的旨意而受苦難的人,應該不斷地以好行為來表示完全信賴那始終信實的創造主。(彼前 4: 19)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 8:28)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 10:13) 面對苦難,我們只有兩個選擇 :一是把上帝的話(聖經)當真,堅信上帝的信實與慈愛;二是否定上帝的恩典,甚至祂的存在。 一位曾在台灣擔任宣教士的美國女士斯提爾 (Valetta Steel),她在十七年間,失去兩歲的長子(血癌) 、卅歲的丈夫(淋巴腺癌)、兩名十七和十五歲的兒女 (車禍)。四十歲不到,一個原本幸福美滿的家,落得只剩下她孤伶伶一個人。 經歷這樣悲慘的遭遇,斯提爾竟然說:苦難並不完全是負面的!在多少傷心欲絕的夜晚,多少不知道下一刻該如何度過的當兒,她「…
Read more

「聖血」真義

聖子‧聖血‧聖約;救主‧救贖‧救恩。 「聖杯」是指耶穌在逾越節的最後晚餐中,用來盛裝葡萄酒的杯。當天晚上祂被捉拿,被審問,然後被釘在十字架 。那時耶穌血流如注。傳說當時亞利馬太人約瑟拿這酒杯來裝載耶穌流出的血,故該杯被稱為「聖杯」或「聖血」。 在 1982 年,有三位名字分別是貝正特( Baigent)、李伊 (Leigh),和林肯( Lincoln) 的作者合著了一本名叫《聖血與聖杯》( The Holy Blood,the Holy Grail) 的書。他們從「聖杯」和「聖血」的傳統出發大做文章。該書聲稱「聖杯」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餐杯,而是表徵一個名叫.大拉馬利亞的女人的密碼,這女人承載著基督的血脈。他們聲稱在古法語中表示「聖杯」之辭彙的實際原意是「王室血統」。故「 聖血密碼」是指基督的血脈。這些 說話,當然是信口雌黃 、痴人說夢 話,完全不合事實。事實上,「聖血」或「寶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聖經名詞,它隱藏了非常豐富的含義。全本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的主題就是「聖血」,聖經各卷書是用「聖血」這條紅線串聯起來的。本文的目的要從聖經中找出「聖血」──聖子耶穌之寶血,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聖血」的特點 血液是人體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份。血液中的紅血球運送細胞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氧氣,又把廢物二氧化碳運送到肺部,然後排出體外。血液中的白血球幫助抵抗病毒的攻擊。血液中毒或流血過多的人會死亡。難怪聖經說:「因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利 17:11) 可惜因為人犯罪的緣故,人的血帶有罪性,會朽壞、死亡,所以天然人血帶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 與天然人血相反的是耶穌的血。它有以下四個特點: (1) 它是神聖的:耶穌是藉聖靈的感孕而出生。祂不是人類始袓亞當的後裔,故祂的血液是神聖的,完全沒有亞當遺傳下來的罪性。 彼得稱耶穌的血是「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 1:19) (2) 它是不朽壞的:聖經說罪的工價乃是死。有罪之活物失去生命後血液便會腐壞。但耶穌無罪,故祂的血是不朽壞的。祂死後三日身體不單不腐爛,而且復活。大衛的預言說到耶穌:「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詩 15:10) (3) 它是寶貴的:彼得稱耶穌的血為「基督的寶血」:「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為,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 ,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彼前 1:18-19) 金銀等物雖然是貴重,但它們能朽壞,且不能贖罪。耶穌的血不能朽壞,且能贖罪,讓人得到無價之寶的永生,故比金銀等物貴重得多。 (4) 它是唯一有功效的贖罪和潔淨方法。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罪人 ,罪人不能救罪人,只有無罪之耶穌流出了聖潔的寶血才可以救罪人…
Read more

淡淡的苦 ●濃濃的香

咖啡,苦中帶香;生命,痛中帶福。 我的生活習慣很傳統,比如,我不太會擺弄電腦,儘管我先生是一名電腦專家。我的愛好是看書,手裏拿著一本自己選中的書 ,翻開,就會感受到熟悉的紙張味和墨散發出來的香味。這時心裏就會想這本書經過了多少人的辛勞啊 ,且是自己花錢買下的,就會仔細地選,細細地讀,小心地保存。 看書的時候,我喜歡喝一杯茶或一杯咖啡。最初我並不喜歡茶和咖啡,因為裏面的苦味讓我想到了喫藥。小的時候,我的身體弱,一個月就要感冒一次,經常要喫藥,為了讓我將藥順利地喫下去,父母總是在藥的旁邊放一塊糖,那個時候零食是很少的,我禁不住這塊糖的誘惑,不用大人的催促很快就把藥喫下去了。 苦中帶香 當然茶和咖啡裏面的苦是淡淡的,是從天然的植物裏散發出來的。我最終喜歡上茶和咖啡是因為裏面的香,茶是一派清清的香;咖啡是滿溢、濃郁的香。當淡淡的苦從舌尖滑過的時候,口裡也滿溢著香。這時我就會沉浸在一種浪漫裏,彷彿置身於初秋的江南。 山坡上滿眼都是茶樹的綠,滿地撒落的都是醉人的桂花,青綠色的石桌,青綠色的石椅。清清的泉水從屋前流淌著,舀一瓢清涼的泉水沏一杯桂花茶,放在石桌上。我就坐在桂花樹的蔭涼裏,這時只有詩才能抒發我的情懷。 或是置身於異國的院落,傍晚金黃色的陽光透過梧桐樹撒落滿院 ,滿地熟透的梧桐樹葉被夕陽幸福地照著。我也沐浴在這橘色的光裏 ,我心中的溫暖只有歌才能傳達。 在這樣的心境下,我慢慢地就忘記了那淡淡的苦,時間長了,我也接受了這淡淡的苦,在我的心裏甚至認為那香就是從那淡淡的苦裏出來的,我慢慢地品嘗著,回味著 那淡淡的苦。 滄桑中的成長 從茶和咖啡我想到了人的生命 ,不是嗎?生命是美好的,散發著美。但生命總要經歷一些淡淡的苦 ,生命在成長的歲月裏總會遇到挫折、坎坷,或是滄桑。 我喜歡一種境界:有了滄桑,卻沒有滄桑感。這是生命的自由,生命的釋放。 可如何才能把心處理得那麼乾淨,維持得那麼乾淨呢?是遺忘?是遺忘。可是怎麼能做到遺忘的?遺忘沉澱在生命中的苦,比遺忘茶或咖啡中那淡淡的苦要難得多。 事實上,遺忘是一件太難的事 ,甚至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往往是應該記住的事,我們卻總是遺忘,而應該忘掉的事,我們卻揮之不去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上個禮拜,我的一個朋友生了一個小寶寶,她是凌晨六點生的,我們全家中午去看望她。一進門,我就急切地想看看這個小嬰兒,他的臉白裏透著粉,胖嘟嘟的,小嘴唇紅紅的。我的眼光順著嬰兒移到母親的身上,她安詳地躺在床上,臉上洋溢著陽光般的微笑,不像是剛生完孩子,倒像是從一場美夢中醒來。其實母親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要獨自經歷怎樣的痛楚、掙扎、流血、等待啊!但這一切她都忘記了,從她的臉上、從她的眼睛裏,除了這個新生命帶來的滿足和喜悅外,什麼都看不到。這雙眼睛彷彿在說:「你們看,這孩子是多麼健康,多麼可愛啊?」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雙手牽 著我的一雙兒女,女兒七歲,兒子 五歲,非常健康。他們剛生下來時 ,都比較瘦小,我便就去買書,按照營養配方,親自去採購,盡心做每一頓飯。我想,哪一位母親能記住她們因孕育、生產、培養一個生命而經受的勞苦和經歷的艱辛啊!因為這個生命在他們眼前一天一天地長大,成熟。直長得比他們還要高大,還要美麗。她們的心就滿足了,就忘記了一切的勞苦和艱辛。 哦!原來滄桑真的是可以忘記的,生命中那淡淡的苦真的是可以忘的,因她與生命有那麼緊密的關連。 真是這樣,那就讓滄桑成為一畝田,懷揣著生命的種子。 就讓滄桑成為一隻蝴蝶,瞬間破繭獲得重生。 就讓滄桑成為絢麗色彩,使生命的蓓蕾奼紫,使生命的花更艷。 就讓滄桑成為一片天空,使生命張開矯健的雙翼,從容地翱翔在高處。 苦痛中的精彩 生命總要經歷一些苦痛,即使那苦痛是淡淡的。如果你從神的角度正視它,默想中它也會成為一束光開啟你靈裏的眼睛。讓你領略你未曾領略過的精彩,如果你從人的角度逃避它,埋怨中它將成為黑暗將你的生命永遠籠罩在痛苦的苦毒裏。 生命是美好的,多少人用詩歌讚美她的美好,多少人用激情追尋她的美好。但這美好並不在於生命本身,彷彿從雪山上傾瀉而下的清泉,途經平原、山丘、沙地時,有泥沙捲入,清泉不再清澈,湍急的水流變得潺細,最後在沙漠中乾涸、死亡。 生命的美好在於生命的發源地 ,在於創造生命和主宰生命的上帝 ,在於耶穌基督裏面的救贖。耶穌會潔淨被罪污染的生命之泉,會在沙漠中開啟生命的河床,使生命一直湧到永生。這就是生命的救贖,是這世界上最美好、最寶貴的、最值得經歷、渴慕追尋的。 那麼,要是能得到一個更加豐盛的生命,你願意生命中經歷一些淡淡的苦嗎?或者,從生命中淡淡的苦中,你能使生命獲得永生的益處嗎?…
Read more

分開的煤炭

一位信徒經常不去參加教會的聚會,牧師前去拜訪他。 時值冬日,天氣十分寒冷。牧師和信徒坐在溫暖的火爐旁,牧師勸說那位信徒應該每個禮拜與其他的教徒相聚,但是這個信徒認為一個人同樣可以了解教理,並不一定非去教會聚會不可。 只見牧師拿起火爐邊的鉗子,把火爐上的煤炭一塊一塊地分離開來。很快地,火紅的炭塊便暗淡下來,兩個人也不再感覺溫暖了。 那個信徒似乎也明白了牧師的意思,便接受牧師的邀請,不再任意缺席教會的聚會了。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來 10:25)

鄉關何處

鄉愁的衝動,至終歸結在上帝裡。 經過手術和長達六個療程之久的放療,現代化的醫療技術依然沒能攔阻病魔的腳步,父親的癌症轉移並擴散了。父親從醫生和母親閃爍其辭的神態中猜到檢查的結果。一向性格溫和的他突然變得固執起來,堅決不肯再留在千里之外的省城醫院裏接受治療,執意要回到家鄉。 他喃喃自語道:「葉落歸根呀!」回家一個月後,在一個與往日沒有任何異樣的清晨,在那間能看到窗外那棵幾乎與自己同齡,卻依然枝繁葉茂的老槐樹的老屋裏,父親帶著無限的遺憾與不捨,離開了妻子和一雙尚未成年的兒女。 從少不更事的中學生,到讀大學並在南方一個離家鄉數千里之遙的大城工作、成家。似水流年,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歲月沖淡內心的傷痛,而父親那句「葉落歸根」的話反而愈加清晰起來,每每午夜夢迴,它總是溫柔而固執地敲打著我的心門。 望鄉的人 在這座現代化的大都市裏,是聽不到「子規啼,不如歸」的,即使聽到了,卻又茫然不知該回到哪裏,鄉關何處 ? 鄉關何處?是那片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嗎?離家數年,風霜中最惦念的,是故鄉那片一眼望不到邊的枸杞園,幾次夢迴,那淡紫色和白色的小花依然輕輕搖曳著淡淡的芬芳,那一粒粒圓潤的枸杞如紅瑪瑙般晶瑩誘人。但那片枸杞園只定格在兒時那張薄薄的照片裏,而今早已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廠房建築。 鄉關何處?是那幢有著小軒窗和母親身影的紅磚藍瓦的房子嗎?是那個裝滿我童年笑聲,以及與弟妹們嬉戲聲的小院嗎?而今卻無緣再見炊煙,母親已隨弟弟居住在另一個城市,那個曾經每個角落都撒滿我歡笑,藏著我小秘密,見證我成長的小院已是雜草叢生,成了不知名的小蟲和鳥兒們的樂園。 鄉關何處?是那些與我一起爬樹摘桑椹,下河摸魚捕蝦的兒時好友嗎?故里重回,舊友四散,與我締結初夢的人已兒女繞膝,最後一個牽動我心緒的人也早已建家築室。即使偶爾能三三兩兩再聚,也發覺再見面的已不是我們,而是歲月和流年。 鄉音未改,華髮未生,卻也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十數年來,在滿是鋼筋水泥的城市,如一株小樹找不到可以紮根的土壤,我以為自己的根還深紮在故鄉的土地上,如今卻發現站在自己的故土上,我卻成了異鄉人。 未歸來時,歸心似箭,回到故鄉的願望在靈魂深處不停的蠕動;歸來後,心卻仍是如此的悸動不安,彷彿仍在追尋那真正的故園,鄉關何處? 「冰川紀過去了,為什麼到處都是冰淩?好望角發現了,為什麼死海裡千帆相競?」北島曾這樣追問。是啊,為何即使在故鄉的人也會有鄉愁自心底升起,為什麼回到故鄉的人仍無法停下追尋的腳步。 更美的家鄉 人類沒有回到上帝面前,便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家鄉,便陷入無家可歸客居他鄉的狀態。德國早期浪漫派詩人諾瓦利斯說:「哲學原就是懷著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其實懷著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的,何止是哲學家與詩人,似乎人類共同的基因裏攜帶著這樣的記憶:這世界不是我們記憶中的家園,我們來自一個更美好的家鄉。 「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哪裏。我往哪裏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多馬對他說,『主阿,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裏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14:2-6) 上帝才是人類的故鄉,而主耶穌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拆毀上帝與人中間隔斷的牆(參弗2:14-16),並且主耶穌親自告訴我們,祂就是道路,是人類到上帝面前唯一的道路,只有祂才能使上帝與人之間的天塹變為通道。 重返伊甸 上帝若不是人類的故鄉,那麼人生便註定是一場永無盡頭的漂泊;父家若不是我們永恆的歸宿,我們的心將永遠無法享受安息。廿年後,我才終於能明白「葉落歸根」對父親以及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 十幾年的「鄉關何處」的尋尋覓覓,讓我更加懂得「葉落歸根」的真諦。驀然回首才發現少年時母親所告訴我的上帝一直都在倚門遙望,望眼欲穿等待浪子的回歸。 而今我走在重返伊甸的路上,經歷著耶穌的同在,遙望天父迎接的笑臉,心中是那樣的充實和安寧。

妻子的讚美

美國大文豪霍桑,未成名前是個海關的小職員。有一天,他垂頭喪氣地回家對妻子說,自己被炒魷魚了。他妻子蘇菲亞聽了不僅沒有不滿的表情,反而興奮地叫起來:「這樣你就可以專心寫書了!你寫書的能力那麼強,你在寫作方面肯定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霍桑一臉苦笑地答道:「我光寫書不幹活,我們靠什麼吃飯呀?」這時,蘇菲亞打開抽屜,拿出一疊數目不菲的美鈔。 「這錢從哪裡來的?」霍桑吃驚地問。 「我一直相信你有寫作的才華。」蘇菲亞解釋道,「我相信你總有一天會寫出一部出色的名著,所以每個星期我都從家庭費用中儉省一點兒,積攢下來。現在,這些錢夠我們生活一年了。」 在蘇菲亞的信任和鼓勵下,1850年,霍桑完成了美國文學史上的巨著─《紅字》。 霍桑的妻子也是一聰明而能幹的妻子。她在丈夫失業的時候,並不抱怨或發牢騷,而是從丈夫的長處上來表達對他進一步的期待。在蘇菲亞的支持和鼓勵下,霍桑埋頭寫作,終於獲得了成功。 聖經告訴我們,一位有才德的妻子能讓她的丈夫心裡倚靠她,不缺少利益;她一生將使丈夫有益無損。(參箴31:10-12)可見妻子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 妻子的讚美能增加丈夫的自信。在生活中,男性面對的壓力和競爭非常大,當丈夫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妻子要理解他,讚美他的優點,鼓勵他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 任何時候,丈夫都非常需要妻子的肯定。妻子的讚美是丈夫最深信不疑的評價,有了妻子讚美,丈夫會有更大的勇氣來面對生活的壓力,跨越困難,走向成功。

源於聖經的英文字

取材聖經的英文單字,巧妙地串連了古代歷史與取代文化。 聖經對於宗教、歷史、文學、科學、藝術、建築、教育、醫療等都有鉅大的影響,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在英文普及的今天,你是否想到聖經對常用之英文字的影響呢? 一些英文字雖然來自聖經,但它們已被世俗化了,以至使用它們的普羅大眾,甚至基督徒都不知道它們的來源和真義。另一方面,一些基督徒在普通場合下不敢使用來自聖經的英文字,誤以為非信徒不懂這些字,這是非常可惜之事。 本文的目的是介紹八個源於聖經之通用英文字的根源和真義,讓我們在學習英文的同時,明白該字的聖經來源和本義,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老底嘉 第82屆英文拼字比賽(Scripps National Spelling Bee)於2009年5月26至28日在美京華盛頓舉行,有293位賽員參賽。這是頭次有中國代表參加的比賽。結果是13歲的印度裔美國女孩Kavy Shivashan-kar獲全場冠軍,得到四萬美元的奬學金。她獲得最後勝利是因為她答對了以下的問題: 「一個英文字的發音是『老底嘉』,它的意思是『不熱衷於宗教或政治』。請拼出該英文字。」 你知道這個英文字嗎? 如果你常讀聖經,一定會知道這個英文字Laodicean的中譯,因為它就叫「老底嘉」,在聖經中出現達六次之多哩! 保羅在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曾四次提到「老底嘉」。保羅吩咐把書信給老底嘉信徒閱讀,也吩咐歌羅西信徒閱讀從老底嘉來的書信,可見他關心老底嘉教會。 當約翰被放逐到拔摩島上時,聽見以異象出現的耶穌吩咐他把看見的寫在書上,並傳給七個教會。這七個教會之一個就是「老底嘉」(見啟1:11)。可見耶穌也很關心老底嘉教會。 但老底嘉教會是不冷不熱、物質豐富而靈性貧窮的教會。它受到耶穌的責備:「你要寫信老底嘉教會的使者說:『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來。』」(啟3:14-16) 耶穌描述該教會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3:17) 主勸告老底嘉教會接受祂的管教和責備,真正接受耶穌到心中居住。從聖經中「老底嘉」的上下文,我們知道它的本來意義是指對神和屬靈的事物不冷不熱。現代人在使用這個英文字時,把它引申至描述對宗教和政治無興趣、漠不關心的心態。 哈米吉多頓 有一個英文字,它的發音是「哈米吉多頓」,意思是「一場決定性的大戰」。你知道這個英文字嗎?它出現在聖經的甚麼地方呢?這個英文字是Armageddon。它在聖經中只出現了一次。 「他們本是鬼魔的靈,施行奇事,出去到普天下眾王那裏,叫他們在神全能者的大日聚集爭戰……那三個鬼魔便叫眾王聚集在一處,希伯來話叫作哈米吉多頓。」(啟16:14, 16) 啟示錄是神對末世預言啟示的記錄,神預言將來會有一塲空前絕後的世界大戰,戰塲是在巴勒斯坦一個名叫哈米吉多頓的地方。 這是一場殘酷可怕的世界大戰,我們不知道它會在何時發生,但應該知道當它發生時我是在何方。 聖經告訴我們,當世界大災難發生前,耶穌會親自從天上降臨,把信祂之人接到天上,讓他們避免這塲患難。保羅說:「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着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4:16-17) 現代人在使用這個字時,甚至把它引申至任何大規模的決定性的大戰爭,稱它為「哈米吉多頓」。 代罪羔羊 神吩咐亞倫在獻贖罪祭時,要把兩隻公山羊安置在會幕門口。「為那兩隻羊拈鬮,一鬮歸與耶和華,一鬮歸與阿撒瀉勒。」(利16:8) 「阿撒瀉勒」是甚麼意思呢?可惜中文聖經祗照希伯來文音譯,英文欽定本聖經,新和國際版都譯作“Scapegoat”,即「替罪羊」、「代罪羔羊」、「遷移罪的羊」之意。獻祭之人要「兩手按在羊頭上,承認以色列人諸般的罪孽、過犯,就是他們一切的罪愆,把這罪都歸在羊的頭上……這羊要擔當他們一切的罪孽,帶到無人之地。」(利16:21-22) 犯罪之人要接受罪的刑罰,就是死亡。但無罪之神的兒子耶穌在十字架上代替罪人受死,施洗約翰指着耶穌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 所以耶穌才是真正的代罪羔羊。 現代人在使用「代罪羔羊」這個字時,把它引申至任何為別人負擔責備、遭受冤屈,以至讓當事人可以置身度外之人。 撒瑪利亞人 撒瑪利亞是在巴勒斯坦地的中部,土地較在南部之猶太地肥沃。舊約先知責備撒瑪利亞人道德敗壞,拜偶像和欺壓窮人。聖經說因為撒瑪利亞人與異族人通婚,在耶穌時代:「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4:9) 雖然加利利是在撒瑪利亞的北部,猶太人要去加利利時,多數往東過約旦河再往北走,繞道不走撒瑪利亞。 路加福音十章30至37節記載耶穌說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故事說到有一個人被強盜打個半死,被丟在路上。一位祭司和利未人經過,都沒有伸出援手。但一位路過的撒瑪利亞人反而動了慈心,為他包裹傷處,帶他到旅店,並自掏荷包託店主照料傷者。 由於這個故事普世聞名,「撒瑪利亞人」(Samaritan)這個中英文字就成了稱讚人樂善好施,幫助身陷困境之人的詞語。 耶洗別 耶洗別 (Jezebel)…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