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人生本苦卻是甜

我今天在中國上海寫這封郵件是想向你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因為透過你們這些年來電郵給我的文章,使我終於在去年九月決志信主。 《e信e得》周刊的傳奇見證 我最初於2003年四月收到你們發來的文章,當時差一點把它刪了。因為我曾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我那時本想在網上訂佛教方面的雜誌,但不知道怎麼會收到你們發來的基督教文章(至今我仍不明白是怎麼發生的)。所以那時收到後的第一反應就是要把它刪掉。 之前會信仰佛教是認為它的因果律教義(種何因得何果,如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要種善因才能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是禁得起科學檢驗,不是迷信的。但對基督教所說的上帝,我卻認為是人自己想出來的稱呼,是虛無飄渺的神話故事,所以從未想去認識基督教,更甭說信仰祂了。 那時之所以沒有刪掉發來的文章,可能是轉念間想將基督教和佛教作一番比較,好論證佛教的理論比基督教更科學。但看了你們的文章後,我覺得它通俗易懂,而且都是和現實生活相關聯,是鼓勵人、激勵人向上的。所以每次收到你們的文章,我都會看下去,想不到這一看就是兩年多,並且通過這些文章,改變了我對基督教的態度。 原先我認為基督教和我毫無相關,對它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後來則轉為尊重的態度。不過對到底有沒有神還是心存疑問。 在今年九月初,我看了一本有關介紹「聖經」的書籍(書名為《陌生客,同路人》)。看了「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這道就是神」的描述,發現和中國古代的老子所說的萬物都出自於「道」不謀而合,這才頓悟以前對「神」的認識是大錯特錯了。 至此我才完全接受神的存在(其實不管你接不接受,認不認可,神都是存在的),並因此放棄佛教歸向基督。我現在基本每周日都去教堂做禮拜和聽道。如果沒有你們這兩年來發來的那些文章改變了我對基督教的態度,我根本就不會去看那本介紹聖經的書,也就永遠都不會認識神、歸向神。在此我向你們表示深深的感謝,謝謝你們為我信仰基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向感謝神對我的恩典。 基督教的超越性 通過對佛教和基督教的比較,我發現基督教的教義超越了佛教。基督教非常合理地闡明了「萬物從何而來」,世上萬物絕不會自己無緣無故地存在,「都是被造的」這一說法是非常科學的。佛教只是揭示了神創造的這個世界的一些客觀規律,並叫人遵從這些規律。佛教的最大盲點在於無法說明第一個人,第一隻貓、狗、牛、馬等動物從何而來,還有叫瓜果生長的力量從何而來。當然佛教和基督教還是有重合的地方,都勉人為善、忍耐捨己、熱善好施等等。宗教的存在其本身就是為了救贖人類的吧!但關鍵是看哪種宗教更為睿智,比較下來我認為是基督教。 因為在中國,個人無法隨意向國外匯外幣(我後來才知道你們是在美國向我傳福音的),所以我暫時無法在物質上支持你們,但我想今後以向你們網站投稿,作為另一種精神上的支持。謹以下文作為新年禮物,支持你們把這個網站繼續辦下去,且辦得更好更大! 人生苦樂相隨 《聖經》中寫道:「罪的工價就是死。」(羅6:23)。所以每個人藉著始祖傳下來的原罪,在出生之初就已註定了其死亡的結局。但這個「死刑」並不是立即執行,而是按著神對每個人定下的「期限「(壽數)緩期執行。在「緩期執行」的過程中,所有人都要「活受罪」──疾病、衰老如影相隨;勞苦、貧窮、愁煩、嘆息、不如意……揮之不去。人生本是苦! 既然神是無所不能的,那為何不用祂的大能去除人所遭受的這些痛苦呢?從表面上看,似乎問得很合理,但若從更深層次去探究就會發現,讓人受這些苦其實恰恰體現了神的大智和大能! 中國有句古話:「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這種植物必須在冰天雪地中遭受嚴寒的「逼迫」才能傲然綻放,才會散發出獨特的芳香。倘若有誰發「善心」將她移入溫室內免受風寒之苦,那麼等待她的只有死路一條。如此看來,受「苦」對梅花而言,非但不是避之不及的壞事,反而是她生命的催化劑。 人也是一樣。眾所周知,芭蕾舞是種很高雅的藝術,當觀眾欣賞演員們在舞台上高超的舞技時,很少會想到他(她)們在台下受了多少訓練之「苦」:無論嚴寒酷暑都必須無數次重複訓練壓韌帶、旋轉、跳躍等枯燥單調的基礎動作,還要忍受傷痛的折磨,甚至承受骨折的危險。只有這樣,他(她)們才能鑄就台上瞬間的輝煌。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假設有一天舞團團長「大發慈悲」,下令所有演員都不用受練功之「苦」,只要每天晒晒太陽休息休息就可以了,這樣舒舒服服的後果,卻必然導致這個芭蕾舞團走向滅亡! 由此可見,「玉不琢,不成器」。不經歷痛苦的磨練和雕琢,人就不會走向成功和輝煌,也就不會嘗到苦盡甘來的歡欣。也許有人會說,我並不想要什麼成功和輝煌,只想平平淡淡過一生,那我受苦又有什麼意義呢?對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而言,受苦最根本的意義在於引發人對自身生命意義的思考,從而認識神、歸向神。 在主裡得真正安息 一個沒有受過痛苦挫折的人通常會認為一切盡在自己掌握,居功自傲,目空一切也往往成了他們的通病。如果人人都舒舒服服,財大氣粗,整天吃喝玩樂,不受生老病死的支配和折磨,又有誰會想到神,認識並承認神的存在呢? 神正是通過那些加在人身上的痛苦,讓我們體會到自己的渺小、有限和軟弱。人只有在承認自己渺小軟弱的時候,才會願意去認識神。無怪乎神在《聖經》中說:「我要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完全。」神的大智大能也由此可見一斑。 還有什麼比認識歸向神更甘甜呢?人生雖苦,但最終能因著所受的「苦」投向神的懷抱,那他重生後的人生就是「甜」的!神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在這個世俗社會,「勞苦擔重擔的人」並不只是那些幹重體力活的勞苦大眾,擔心理「重擔」的人同樣也是勞苦的人,他們甚至比擔體力重擔的人更「勞苦」。 但是到神的懷裡可得安息,祂是你的避難所,是你的盾牌,可使你抵擋一切憂愁和苦難。 讚美詩《恩友歌》中唱到:「是否軟弱勞苦多愁,重擔煩惱壓肩頭?……多少平安屢屢失去,多少痛苦白白受,皆因未將各樣事情,帶到主恩座前求……」如果我們能將所碰到的千般苦,萬般愁在神面前傾訴和交託,有祂這座世間最強大的靠山,人生又何苦之有呢? 所以不用懼怕今生所遭受的種種苦難和試煉,因為有神相伴的人生是甜美的,人生雖苦卻是甜!

卸下仇恨的重擔

睽違了十多年,我終於又來到美國洛杉磯機場了;然而,我卻沒有像一般的觀光客所應有的興奮與喜悅。 這次來到洛杉磯的目的,除了回應好友的盛情邀請,參加彩虹退修會之外,我內心的深處還蘊釀著一個不為人知的計劃。 十餘年前,我的合夥人詐騙我新台幣伍仟萬元後,潛逃到美國。當時我曾發下了一個毒誓:「有一天,我會前往美國尋仇」忍辛耐苦地過了十 年,簡直是「臥薪嘗膽」,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親臨美國,找到當年那昧著良心的合夥人。 由於他的欺騙,讓我的人生一下子從雲端摔到谷底,害得我面臨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困境;家破,只差人還沒亡,無錢、無親又無友。因 此我暗自發下重誓:只要我能夠東山再起,無論他逃到天涯或海角,我總要把他揪出來!把當年與他的舊帳算個清楚。 此行的計劃,原本是在參加此退修會後,將繼續飛往西雅圖,委託一間由聯邦調查局退休人員所經營的私家偵探社,幫我找到這位合夥人;然 後執行我的報仇與洩恨的計劃。 然而靠著神加給我的愛,藉著讓我先來參加此退修會,而阻擋我的復仇行動!祂同時派遣一、兩百位的「天使」來告訴我、陪伴我,讓我領受 「放下與饒恕」的真理,避免我再鑄下人生的第二次大錯。 在退修會中有一堂信息,是為「有仇恨或不悅的朋友」禱告的課程。就在許多同伴都跪下來的時候,我就是不想跪!我內心中百般的不情願!我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這麼輕易地饒恕他,我心中多年積壓的怨恨,豈能如此輕易地解開? 可是,我的耳邊卻浮現出一個聲音,神說這是重獲真自由的唯一方法:「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禱,好叫你們得到醫治。」神的解決方法很 簡單:不要壓抑,要坦誠分享!內心中又有聲音催促:「試試看吧!」所以我居然不由自主地跟著別人一起跪下,為這位曾經帶給我重創的合 夥人,向父神祈求,請天父保佑他、賜他平安! 霎時間,我淚流滿面,我豁然明白。原來我多年來所失去了的自由,就是這麼被撒旦捆綁的,這個重擔遮蓋了我原有的自信與善良。 沒想到退修會最後一天恰巧是我五十歲的生日,我感受到在這極為特殊的日子裏,父神要教導我,藉著饒恕我的合夥人,讓我重獲新的人生與 自由。我因而決心放棄下一段的行程,從此不再被怨恨的心結所糾纏。 上帝的恩典何等奇妙!讓我徹底卸下自己已背負了十多年的重擔,享受到那種如釋重負的喜樂。是的,「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我凡事都能做 。」

倍增效應

Teamwork divides the task and double the success. Author unknown 團隊作業就是分工合作,卻使成果加倍。 When you hire people that are smarter than you are, you prove you are smarter than they are. R. H. Grant 僱用比自己聰明的人,就證明了你比他們聰明。 Coming together is a beginning; keeping together…
Read more

一個神蹟的價錢

小弟弟孝治病得很厲害,父母耗盡了所有金錢和力量來救他,最後仍束手無策。惟一的希望是動一種非常昂貴的手術,但那是他們家絕對付不起的。後來,父親很絕望地嘆息「現在除非出現一個神蹟,否則孝治就沒救了。」 八歲的小姊姊莎麗回到房間,從壁櫥內拿出她小心藏好的小豬撲滿,搖一搖以後,倒在地板上,仔細地數算。她算了三遍,應該不會錯了。於是將所有銅板小心地包在一條厚手帕裡,溜出公寓,到街角的西藥房去。 藥劑師正忙著與一位男士談話,根本沒注意到那八歲的小女孩,她就耐心地站在那兒等著。等得快不耐煩了,莎麗頓頓腳、清清喉嚨,故意發出引人注意的聲響,還是沒有用。最後,她拿出一個二角五分的錢幣,用力地擲在藥店玻璃櫃台上,這個聲響終於引發藥劑師的注意了。 藥劑師沒好氣地問:「妳究竟要什麼?」難道不能等一下嗎?我正在跟我兄弟談話呢!」 「啊!我就是要跟你談談我的弟弟。」莎麗的聲調也很急躁:「他病得很厲害,我想買一個神蹟。」 藥劑師不解地問:「什麼?請妳再說一次好嗎?」 「我爸爸說現在只有一個神蹟可以救他……..那麼請問一個神蹟多少錢?」 「我們這裡不賣什麼神蹟。小女孩,我可無能為力。」 「告訴你,我有錢可以付,你只要告訴我到底多少錢?」 旁邊那位穿著體面的男士跨前來問道:「妳的弟弟需要什麼樣的神蹟呢?」 「我不知道」莎麗淚流滿面地回答:「我只知道他病得很嚴重,媽咪說他需要動手術,但我爸媽可付不起手術費…….所以我帶了我的錢來。」 「妳有多少錢呢?」那穿著體面的男士問。 「一元一角一分」莎麗驕傲地回答:「這可是我全部所有的。」 「好啊!真巧,」那位男士說:「一元一角一分,正好是救一個小弟弟之神蹟的數目。」他一手拿了小女孩的錢,另一手抓住小女孩的手說:「來,帶我去妳家,我要看看妳的小弟弟,也見見妳的爸媽。」 那位穿著體面的男士,原來是阿母斯壯卡頓醫生,一位非常知名的外科醫生,正是治療孝治那種惡疾的專家。結果手術圓滿完成,而且分文不取。不久,孝治就出院回家,而且情況一直很好。莎麗的父母開心地述說著整個事件的經過,以及上帝奇妙的作為。 媽媽說:「那個手術,像神蹟一樣,我不知道它原本應值多少錢呢?」 莎麗不禁偷偷笑起來。她可清楚知道一個神蹟值多少錢……一元一角一分…….加上一個小孩的單純信心。

建立倍增效應的教會

1+1大於2,1+1也可以接近無限大 無論是成長快速的教會,或是效率極高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找到了倍增效應(Synergy)的途徑,使團隊配搭進入高生產能力,創造了美妙的結果。美國加州的馬鞍峰教會,講道、敬拜音樂、兒童事工、家庭小組、和復原小組(Recover Group)都做得非常好。韓國的中央純福音教會,崇拜的信息、同工的訓練、小組和傳福音等等事工,也都組合成極有效率的團隊配搭。我們稱這些教會進入了倍增效應的美境。 良好的團隊配搭 所謂倍增效應就是,團隊分工合作配搭的結果,遠大於個體工作結果的總和。換句話說,1+1〉2,甚至於1+1 接近無限大。就拿製造汽車來說,一部汽車的產生,可能涉及了好幾千人。從各種零件的製造,到生產線的裝配。這幾千人各司不同職份,配搭的結果,遠大於個體工作結果之和。如果要幾千個工人,每一個人各自生產每一個螺絲釘,各自造輪胎、自製煞車、引擎,及油壓系統等,最後再裝配汽車,可能他一生都造不出一部汽車來。但分工合作的結果,各人做最專長的動作,再組合其工作結果,效果就十分驚人。 教會的成長也靠團隊配搭來製造倍增效應。有人很會帶敬拜、有人很會講道、有人很會關懷、有人很會帶查經、有人很會代禱、有人很會建立小組、有人很會領慕道友歸主,這種配搭把上帝的豐盛與尊榮,彰顯到最高極致。就像交響樂團,在指揮的帶領下,小提琴、喇叭、橫笛、豎琴、大鼓、法國號、鋼琴等配搭出最和諧美麗的音樂,是個別樂器無法達成的。 聖經稱這種合作關係為肢體配搭。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12-31裡,以身體為比喻,描寫手、腳、耳、眼、頭的互相依存,正如在教會裡的使徒、先知、教師、行異能、醫病、幫助人、治理事、說方言,這諸般恩賜的互相成全。手、腳、耳、眼若是拆散了,因無血液循環的供應,個體至終將死亡。但若在身體裡,與肺、心、腎等配搭,就可以執行複雜的打球、學英文、組裝電腦、看網站、演講、開車等動作。可以說,眼耳手腳心腎的倍增效應是無限大的。 教會想要成長快速,就得學會進入倍增效應的秘訣: ● 每個人的恩賜特色都被發掘。 ● 每個人都被接納、被珍惜。 ● 每個人都扮演適當的角色,都有 貢獻。 ● 每個人都被訓練,使恩賜所在的技能更純熟。 ● 每個人的熱誠都被點燃。 ● 每個人都在基督領導下,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 每個人都在事奉中找到成長與滿足。 但上述的境界不容易達到。很多教會、團體落入事倍功半的處境,常是互相牽制,而不是彼此成全;精力耗損於內爭,而不是用在外展。因為教會成員之間,個性的差異、背景的不同、神學思想上的分歧、利害關係的衝突、理念上的出入,使得倍增效應(Synergy)甚難達成。大部份教會的現實狀態,與理想的狀態大體上有下列落差: 理想的境界是彼此信任(腓2:2),而不是保護自己。理想的態度是敞開,而不是猜疑;說話是公開建設,而不是背後閒話(弗4:29);人際關係是彼此信任,而不是防衛自己。 氣氛是合作,而不是爭競(加5:15)。情緒感覺是安全,而不是緊張。表達的是欣賞,而不是責怪。 理想教會的特質 達到上述美境的教會,通常都具備下列特質──領袖享有安全感,不會覺得被有才華的下屬威脅,有寬大的心胸,去幫助下屬開發潛能成功。 2. 領袖享有成就感,自己有成就,就有雅量去成全同工,給予機會,去開發他們的天地。 3. 領袖擁有使命感,透過分享將組織的異象與使命,清晰地傳遞給同工,領導同工群齊心服事。 4. 會眾享有參與感,極大部份會眾找到了自己的一片服事天地,以參與神國度的服事為榮。 5. 會眾享有合一感,認同整個教會的神學、異象、使命,並全心投入在現階段的建造。 漫長的教會歷史長廊,常有宗派分家,教會分裂的事實。為了神學上的觀點不同,教派就鬧分裂。為了服事上的意見不同,教會就鬧分家。在歐洲某城的華人教會,有不少間都是小小的,就是從起初的一間教會分裂而出。似乎領袖們都比較注意保護自己疆界的安全,採取防衛措施,較少有敞開信任的氣氛。在這種環境下,教會較難創造倍增效應。 歷史上教會分家,有的情形是善性的增殖,結果是擴大了福音的影響圈,增加了總人數。有的分家是惡性的分裂,結果是分散資源,每一家教會更萎縮、更蕭條。鑑於大部份分家是惡性的,因此,如何繫住會眾的向心力,儼然成了經營倍增效應的先修課題。因為撒旦做分裂的工作,神做和好的工作;魔鬼做分爭的工作,神做合一的工作。所以如何創造會眾在情感上的向心力,成為教會領袖的重要課題。 產生倍增效應的關鍵因素…
Read more

《達文西密碼》對策

假鈔「假」在哪裡?熟悉「真」鈔便知! 《達文西密碼》(以下簡稱《達》書)一書自2003年問世以來,在短短一年多內就賣了近一千萬本,打破了美國小說銷售記錄。這本書在世界各地也頗為暢銷,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達》書甚至掀起歐洲的旅遊熱潮,許多遊客照著書中所述,「按圖索驥」地跑到「發案現場」……近來本書又將被搬上銀幕,掀起第二波風潮。 以假亂真的故事 單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講,《達》書是本很精彩的小說,戲劇性強、節奏快、神秘浪漫,很吸引現代讀者。小說以「揭開歷史真相」的姿態質疑《聖經》和教會歷史,它誘導讀者相信達文西名畫《最後的晚餐》中的使徒約翰其實是個女性,是抹大拉的馬利亞。而且馬利亞與耶穌生下一女,其後代存留於世,直到今天。 按照小說的描述,教會在歷史上為了隱瞞這個大秘密不惜殺害異己、犧牲人命。這原本荒誕的內容,藉小說家丹布朗的生花妙筆,在揭開一個個故弄玄虛的神秘情節的過程中,還真有點「像真」的哩! 其實這種將虛構融進史實,借題發揮的小說創作方式在近代是很普遍的,比如華人婦孺皆知的金庸小說。而金庸小說只把歷史環境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並沒有刻意引導讀者去質疑歷史;加之讀者大都有一定的歷史常識,所以不會有人因讀了《鹿鼎記》而當真相信韋小寶在中俄外交史上有輝煌貢獻。《達》書的危害在於它刻意地引導讀者去相信一套子虛烏有的「史實」,加之普通讀者對《聖經》和教會歷史一知半解、半信半疑,這本書會在讀者心目中嚴重地歪曲教會的形象、《聖經》的真實性和耶穌的神性。 神的話語歷久彌新 面對方興未艾的《達文西密碼》熱,作為基督徒,我們一方面自己要站立得穩,主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太24:35,可13:31,路21:33)。歷世歷代、各個民族中許多思想理論曾針對《聖經》真理刻意歪曲否定,經時間的長河洗刷過後,那些理論都煙消雲散,唯有神的話語歷久彌新,在一代又一代基督徒的生命中鮮活地見證出來。 另一方面,若有慕道的朋友受了《達》書的迷惑,我們也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 常作準備 其實一本和基督教有關的小說能如此暢銷,這本身就說明了《聖經》和教會在人類歷史中的影響。如果能正面使用《達文西密碼》熱,它也能成為我們傳福音的工具。聖經中教導我們的原則「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非常實用。 所謂「常作準備」,是要我們平時有好的靈修,與主建立美好的親密關係;認真聽講道;參加查經討論;對聖經真理有紮實的了解,並且在生活中體行出來。當我們和別人講到信仰時,篤定的信心,謙和的態度,自然容易讓人信服。 熟悉真鈔以辨假鈔 有些牧師也針對《達》書寫了評論文章和書籍,本文附有書目供大家參考。至於基督徒是否要親自去看《達》書或電影,筆者個人以為大可不必。這世代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謬論歪理,若要一一了解,豈不令人疲於奔命。 筆者從分辨假鈔的培訓方法上獲得一些啟示,與大家分享:分辨假鈔的工作人員並不花很多時間學習每樣新出現的假鈔「假」在那裏,而是反反覆覆熟稔真鈔的圖樣、花紋、色澤、手感……這讓人聯想到詩篇所說:「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詩1:2)若要了解《達》書的大意和錯誤在那裏,可以看本文所推薦的書籍文章,節省您的時間。 危中之機 彼得前書所講的另一個原則「以溫柔敬畏的心」也很重要。因為《達》書在很多地方污篾教會和基督,容易引起我們情緒上的反感,在討論的時候可能特別要注意態度上的溫柔。即使必須要澄清一些事實,也要注意不陷入辯論。「贏了爭論,輸了友情」是很划不來的。 如果有些話一時難以說清,不妨作個邀請,比如:「我知道你對《聖經》很感興趣,《聖經》對你我、甚至對人類的確很重要,這世界上討論《聖經》最多、最徹底的地方就是教會了,你要不要常來教會學習聖經真理呢?了解多了,孰是孰非您自然會明白的。」 《達》書會給教會帶來一些傷害,甚至危機,但也會有「危」中之「機」,可以善加利用。畢竟這本「暢銷小說」是依附在「歷史最暢銷書」的大樹上抽枝出芽的。我們相信有關《達》書的熱潮不久就會冷卻下來,只希望冷卻後的人心能沉澱出一些真實的理念,而不是被另一股熱潮捲走。

不再迷路

路癡進步成天路客,專靠天國地圖導航。 小時候,我常常被人誇是個機靈孩子。可一旦提到了認路的話題,我的名譽就立刻從「機靈鬼」變成了「阿甘」。我完全沒有方向感,對東西南北完全沒有概念。 念初一時,我在小姑姑家裏過暑假。每天,都要去姑姑的公婆家玩兒,順便去他家隔壁的冰棍廠吃甜津津,透心涼的冰棍兒。那條幾十米的路,姑姑帶著我走了好幾趟,待自己走的那次,我仍然是迷了路,在一排排長得一模一樣的土房子間轉了半日,好像闖進了迷宮的小老鼠,怎麼也找不到出口。那種恐慌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 長大了,這認路的本領仍不見任何起色。我常常上錯公共汽車,而且執迷不悟,一路坐到終點才發現不對,只好循原路坐回來。我常常以為自己去過某地,自告奮勇當嚮導,結果到了之後,才發現自己比從未來過這兒的人還糊塗,弄得同行的人怨聲載道,搞得自己灰頭土臉。 到了美國後,最初幾年,仍是仰賴公車,我這個路癡並未經過什麼嚴峻考驗。等到自己開車,真正的挑戰來了。不再有司機可依賴,或同車人可問路。有心「停車暫借問」,但烈日下,街邊行人寥寥可數,找個人問路著實不易。而一旦猶豫,放慢車速,身後便喇叭聲大作,一輛輛車示威般地飛馳而過,讓本來就緊張的我更是心驚肉跳。 還記得剛來弗羅里達州,自己第一次開車上高速路去教會的情形。仗著曾跟著別人的車走過一兩次,我一早起來,成竹在胸,躊躇滿志地上了I-95。走呀走呀,好像不太對,一切都很陌生的樣子。也許是我不熟悉路吧,繼續走。越走越不像,可又怕下了高速轉到小路上繞不回來,這麼一猶豫,開出了市區,十幾喱路沒有一個出口,一直開到另一個小鎮,我才總算開了竅,醒悟過來自己是開錯了方向了,小心打個轉回來,等到了教會,半小時的路足足開了一個半小時,崇拜都結束了。 吃過太多「找不著北」的苦頭之後,我總算長了點兒見識:出門一定要帶地圖。一旦拿不准,立刻找地方停車查看地圖。去一個新地方,走前必定上雅虎打出詳細路圖,按圖索驥。若路況複雜,則提前出門,笨鳥先飛。這樣兩年下來,雖然還遠遠不是識途老馬,但出門便「兩眼一抹黑」,南轅北轍的情形出現的頻率是低多了。有時還可鼓起餘勇,去接載弟兄姐妹呢。 這些年來迷路、找路的「苦難經歷」,讓我深深認識到地圖的重要性。沒有正確的地圖,就如同在大海中航行的船隻沒有羅盤。對於這樣一艘沒有方向的船來說,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而有了路線清楚,標誌明確的地圖,只要認準了正確的方向,無論有多少個轉彎,多少個紅燈,都能夠準確找到目的地。 在生活中認路是這個道理,在人生道路上,更是如此。在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更是需要有正確的地圖,正確的方向。因為,人生的道路如果走錯了,就不僅僅是打個U turn這麼簡單了,我們所付上的,可能是生命的代價。 雖然我在生活中認路的本領實在不高明,但在人生道路上,我可是有十足的把握,絕不會再迷路。我怎麼這麼自信?因為,我有一張去往天國的地圖,我已經找到了那條唯一正確的路! 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14:6) 信主四年來,我在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穩妥,也越來越確信,這是我一生要走的路。誠然,這不是一條平坦順直的路,也不是一條鋪滿鮮花的路,更不是一條車水馬龍,人人爭先恐後要走的康莊大道。但這條路上,有大牧人的引領;有弟兄姐妹的扶持;有主的話作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有從主而來的平安喜樂。在這條路上,我有過猶豫、彷徨,也有過軟弱、疑惑,但我明白,只要緊緊抓住主的手不放鬆,我就絕不會走上歧路,也絕不再迷路。 親愛的朋友,你呢?你也常常迷路嗎?

眾志成城

有位熱誠的飛揚之友,從北加州南下到洛杉磯來拜訪親友,特地撥空到飛揚協會辦公室購買講座的光碟。她誠心地讚賞飛揚的工作──雜誌、網站、光碟、廣播、講座、牧家關懷、向工商企業傳福音等十餘項事工。 當她聽說飛揚只有九位同工,而且大部份是半時間的,她更加稱讚飛揚的工作效率。比起她從前工作的公司,員工的工作態度簡直有天壤之別。她的公司為了業績上的好看,常使用瞞天過海的會計方法。員工的忠誠度也低,在公路上塞車時,竟然打電話到歐洲的分公司閒聊,花了公司七千美元。 我想飛揚的工作效率,大體上已經進入了Synergy(一般語言翻譯為倍增效應)。所謂Synergy是指,一個有機組織體,密切合作,進入高效率狀態,其組合配搭的工作結果,大於個體工作結果之合。屬靈機構(教會)或屬世機構(公司)都有可能配搭無間,進入倍增效應的美境。也都有可能互相猜忌,彼此排擠,互相扯後腿,進入惡性循環。 新約聖經中的腓立比教會,就是Synergy的最佳楷模──整個教會成員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1:5),與保羅之間的情誼是快樂和諧的,而不是緊張猜疑的(腓1:4)。信徒彼此之間有愛與聖靈運行其中,到達意念相同、愛心相同、心思相同的美境。 舊約聖經中的尼希米記,講述的也是一個Synergy的美麗故事──耶路撒冷的居民在尼希米的領導之下,只花五十二天的時間就重建了城牆。在沒有現代重型機械的協助之下,五十二天內把耶城的牆垣建造起來,可以說是驚人的高效率。 這位偉大的領袖引導耶城居民合作,進入了倍增效應的領導風格,也是近代領導者所應師法的。 1.用一個偉大的目標來團結民心──重建牆垣保護其內的居民,不受周圍敵人的侵襲。這個目標若與群眾的利益休戚與共,就更容易引起眾人的投入。 2.每個人從自己家園的近旁開始造牆──所提供的公共服務,若與自己的福祉直接相連,那配搭的動機就更強。 3.領袖肯犧牲自己照顧大眾利益──尼希米把他的俸祿(尼5:14)都奉獻給百姓,照顧大家的生活,激勵了百姓眾志成城的決心 。這堅強的向心力是靠忘我的領導而激起的。 4.造牆計劃在眾人眼中是會成功的──這視觀(vision)強化了眾人合作的意願。尼希米勇敢地面對敵人的威脅,吩咐眾人腰間配刀,一邊造牆,一邊以武力嚇阻敵人蠢動。 這四點卓越的領導風格是Synergy的要素,任何時代都放諸四海而皆準。尼希米的造牆計劃是團體之間Synergy的最佳例證。 個人之內的Synergy亦是達到巔峰表現的要素,這是比較新的概念。個人內在生命若無法達到Synergy,則會降低生命品質──比如寫文章時,左右腦不能配合,靈感就偏偏不來。比如立志為善,卻苦於行不出來,不願行惡卻偏偏去做(羅7:18-19)。比如我的靈命願意遵行主耶穌的命令,過捨己忘我的生活(可8:34),我的肉體卻抗拒,不肯遵行。(羅8:3) 這種現象我姑且稱之為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矛盾。潛意識有天生的護己本能,意識被主耶穌的教導說服,捨己是邁向豐盛生命的必經之路。兩者之間的衝突是本能與信仰之間的抗爭。要整合兩者,使之合作,進入Synergy,自自然然地邁向基督徒生活的最高境界,是需要經過一番學習鍛鍊的。這種自我整合(synergy within oneself)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將來若有機會再探討。 本期倍增效應就以團隊之間的搭配為範圍吧!願神賜福您從閱讀本期雜誌中獲益。

耶穌會到哪裡Shopping?

祂買最有價值的珍寶──靈魂。祂付最為昂貴的價格──寶血。 幾年前在美國流行一個名叫“What Would Jesus Do?”「耶穌會怎樣做?」的運動。一些年輕人把寫上英文簡寫“W.W.J.D.”之布圈戴在手腕上,提醒自己要常問這個問題。 順理成章,基督徒在準備「瞎拼」(shopping)時,應該問:「耶穌會到哪裏購物?」 (Where would Jesus shop?)值得留意的是,提出該問題的並不是基督徒,而是一個在沃爾瑪市場(Wal-Mart)工作的員工,被他們捷足先登了。他們的工會在電視上賣廣告,別出心裁地以此為題。他們真的對耶穌購物的習慣大感興趣,還是別有用心呢?要弄清楚其來龍去脈,先看看在美國耶穌與商人的微妙關係。然後藉此機會思想與耶穌購物有關的四個重要問題:(1)耶穌會買甚麼(What would Jesus shop)?(2) 耶穌會到哪裡購物?(3) 耶穌用甚麼付帳?(4) 耶穌怎樣付帳? 耶穌與商人 曾幾何時,基督徒從商的並不多,因商人需要整天與金錢打交道,容易墮入拜金主義的網羅。耶穌也提醒我們不能一邊事奉神,一邊事奉瑪門(即錢財)。(參太6:24) 那時,不少信徒誤認為做生意不屬靈;基督徒商人奉公守法難以賺大錢。聖經不是說有錢的人難進天國嗎?(參太19:23)但後來信徒逐漸明白了也可以在商場上事奉見證神的道理。一些信徒的生意蒙主眷顧,非常成功,他們清楚地表明自己的信仰,也藉在商店中與顧客交往的機會,用不同的方法來傳揚福音。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比方,有間以加州為基地的連鎖快餐店,名為「出與入」 (In-N-Out) 漢堡店。他們有二百家分店。在他們出售的漢堡包和飲料包裝袋上,有用小字印的聖經金句。創辦人的兒子曾對人說神要他這樣做。還有一家名為「永遠21」(Forever 21) 的連鎖服裝店。在他們商店使用的購物袋上印有聖經金句──約翰福音三章16 節。公司發言人:「這表明我們的信仰。」 差不多人人都相信,餐館一定要在星期日最多顧客的日子營業才有機會賺錢。但在全美國都有分店的「頂級雞塊」(Chick-fill-A) 快餐店,一律在星期日歇業,因店主是基督徒。公司卻不因這樣做而有虧損,何等美好的見證! 筆者知道有位基督徒牙醫,為了表明自已的信仰,在醫務所的牆壁上懸掛上聖經金句的裝飾。該節經文就是:「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詩81:10) 商店的總裁不一定是基督徒,就算是基督徒開店,也不一定以傳福音為首要目的。但無論如何,在美國,基督徒成為商人爭奪拉攏的對象,這是我們應該留意的事實。據統計,全美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九是基督徒,百分之四十的人常到教堂崇拜。美國有六千萬到九千萬的福音派信徒。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導演的《基督遇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之票房收入高達六億美元;華理克(Rick Warren)寫的《標竿人生》(The Purpose Driven Life) 之銷售量高達二千六百萬冊。一連串的數字,表明基督徒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 沃爾瑪(Wal-Mart)是間特大型的折扣店。美國人平均每小時在沃爾瑪花費三千五百萬美元。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它是擁有最多員工的最大僱主。他們不單不出售黃色雜誌,還用基督徒的價值觀來挑選放在貨架上的書籍、音碟和影片。…
Read more

一粒麥子之死

死與生在基督裡,神奇地交集。失與得在信仰裡,神秘地統一。 曲一:失與得 去年聖誕節前,兒子剛考完大考放假的第一天,突然接到學校發送的緊急通知,一個九年級摔角隊的男同學,在做練習前的暖身運動時,突然倒地不起。火速送到醫院,已是回生乏術。誰也無法置信,前一刻還生龍活虎,活蹦亂跳的生命,卻在剎那間迅速的殞落! 聽說他體學兼優,聽說他從沒有任何健康上的問題,然而他的死因卻是「心臟不規則的跳動」! 我打電話回去告訴小兒子:「你認識他嗎?」我問他。 「認識。他跟我在同一個樂隊,初中也在一起。為什麼要問?」 「他死了!」 「什麼?怎麼可能?發生了什麼事?」兒子語氣十分震驚,完全無法接受。他絕沒想到,一個前一天還在同個學校,一起上下課的同學,如今卻成了墓碑上一行冰冷的名字! 報紙上報導孩子的父母哀痛欲絕的心情,他們怎麼也無法接受這樣殘酷的事實。這個高中,在短時間內立刻成立了心理輔導中心,幫助其他學生調適這突如其來的意外。那些天,我每想到那雙父母撕裂心腸的痛楚,心就揪成一條氾濫的河流。 而聖誕節剛過,家家懸掛的聖誕燈還絢麗地綻亮著,東南亞的海嘯突然毫無預警的襲捲而來。成千上萬在陽光下嘻戲弄潮的人,剎那間全成了泡影。沙灘上一具具掩著破布的屍體,證明這不是一場玩笑!玩笑不會讓人流淚,玩笑不會在人心靈、身體上烙下纍纍傷痕…… 收音機裏播報,一批批的救護員和心理諮詢專員,都被派到受災現場。每一天死亡人數的上升,成了人們心底難以抹滅的夢魘。 那天飄著細雨,開車載小兒子去圖書館借書。突然想到這些日子來,遽然來的天災人禍,不知道在兒子的心裏,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他對「死亡」會有什麼樣的看法? 「你害怕死亡嗎?」琢磨一番,我回過頭小心翼翼地問他。 「No, 我相信死了會到天堂,我一點都不怕!」兒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語氣中沒有一絲停頓與畏懼。 「而且,基督徒死了不是「失去」而是一種「得著」!我們不是會得到永生嗎?」他繼續說。雨停之後的陽光,在他年輕的臉上嘩嘩地閃耀著。 我的心底一片驚愕。沒想到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對死亡會有這樣的體會,對永生會有這樣的確據! 死亡不是「失去」卻是「得著」…… 我想起二年前父親過世時,我在病榻旁握著他的手,感覺著溫度一寸寸失去…。 父親過世時十分安詳,沒有掙扎。我知道他是到天父懷裏去了…。可是我卻掙扎了好長一段日子, 無法再下筆寫出任何東西。 有一個心理輔導的朋友告訴我,「妳需要把心底所有的情緒、感情,想辦法全部傾洩出來。」我不知道心中有多少未傾洩的情緒,只是在一些過去和父親去過的景點, 家庭團聚的場合,會突然想起他的缺席。即使知道他在天家是好得無比,仍不免情緒上一陣淒然。 那天在流竄的車陣裏,車窗上掛著眼淚般的雨珠,兒子的一席話,卻彷彿乍現的陽光,解開我心中莫名許久的桎梏。 我對死亡有了一番嶄新的認識。死亡在一般人來看是一種「失去」,在基督徒卻是一種「獲得」!獲得天父給我們的應許,獲得進入祂先去為我們預備更美的家鄉,獲得從「肉體雖然願意,心靈卻軟弱」的掙脫中,破繭而出,獲得終於能「卸下地上的勞苦」的輕省。 這樣的「失去」,是多麼豐盛的「獲得」啊! 曲二:管與教 才經歷一個生命的失去,另一個悲劇又在一個月後再次衝擊兒子所上的高中。四名傑出的青少年, 上舊金山參加藝術展。回程在高速公路上發生嚴重車禍,車子偏出公路,撞擊公路旁的大樹,一名十二年級女生當場死亡,另一名女生嚴重受傷,被送醫急救及日夜視察中。二名女生都是中國人,都是兒子認識的高中學生。 消息傳來,再一次震驚了整個校園。報上大幅的報導中,記載了一篇對死者父親的專訪。傷心欲絕的父親在訪問中痛哭流涕說道:「從女兒的死,讓我們學會一件事, 有時候父母認為對孩子好的事,就應該堅持自己的看法和原則去做…。千萬不要輕易放棄……」 原來事發當天,四個孩子參展完畢,又一塊去吃冰淇淋。回程時,天色已晚,父母在電話中勸他們選擇開另一條較直的高速公路,或搭火車回來,孩子卻自信滿滿地覺得父母多慮。 這一不聽勸,卻造成了生命中永遠難以彌補的傷痕與遺憾! 星期五團契查經時,正好查到父母對兒女的管教。講到管教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免得孩子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我想起那位淚流滿面的父親, 對著女兒的屍體椎心刺骨的悔誤。 多少時候,孩子們認為凡事聽從父母是「失去」自由,「失去」了主權,「失去」了流行的叛逆。父母也在崇尚民主的壓力下,不再堅持管教的價值,和傳統的觀念。 於是孩子的翅膀輕盈了,能飛得早,飛得遠了。卻常在半途中因摸不清飛行的方向,而衝撞折翼。 換回的,豈只是一些肉體、心靈的傷痕,更多時候,是無法挽回的生命扼嘆啊!…
Read more

好基督徒的迷思

聖經是神無誤的啟示,你我卻可能錯解聖經。 話說許多年前,有一群非洲的考察團,在聯合國資助下,到美國來遊學一個月。就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果然到處是目不暇給,美不勝收。 旅館裡的廁所貼的是亮潔的瓷磚;都市中到處是可供憩息的公園碧茵;許多餐廳都供應吃飽為止的午餐;居民家有數車;屋內有冷暖氣;小孩子上課有校車接送;高速公路夜間行車可見夜光反射之車道;老年人國家給養老金;窮人每月可得政府資助的生活費;旅行不需路票;出門不帶身份證;一張簽帳卡寫上名字就可以全國通吃;下雪有車鏟馬路;生病有救護車送往醫院,果然是人間天堂。 這考察團回國曾詳細報告所學心得給該國一年一度的鄉長大會。過了幾年,在該國民間流行這樣的傳說:美國的月亮比我們的圓;北美的水比我們的甜;他們喜歡住在貼瓷磚的廁所兼作臥室;那裡的餐廳供應隨你吃飽的免費午餐;高速公路的路基裝設有晚上會發亮的電燈炮;只要去向國家登記,申請到一張塑膠卡,就可以到處購物不需付錢。這些都比我們非洲強,只有一點比我們差,他們用車子載送孩童,強迫小孩上學,可惜他們沒有不上學的自由。 在迷信與信仰之間,只有一道細微的分界線,在嚴謹的事實與誇大的解釋之間僅一線之隔,只需要一點想像力和放鬆的舌頭,就可以跨越。 「神話化」的信仰? 主啊,有多少基督徒把神的話加以「神話化」呢?有多少信徒迷信了這純正的信仰?有多少門徒善意地曲解了聖經的正意? 你看,多少虔誠的聖徒堅持下列迷思(Myth)──婚姻生活上的難題(例如吵架、冷戰),只要兩個人都愛主,靈性好,任何問題自然都可以解決。 只要信了耶穌,這個人馬上就可以完全改變! 1.虔誠的基督徒凡事禱告交託主,不應有任何心理問題,更不會患有精神病。 2.聖經擁有人生一切問題的答案,只讀聖經一本書,夠了! 3.遭患難的基督徒一定是神管教 4.他。處患難者應當仔細省察, 5.看哪裡得罪神,徹底悔改。 6.有超自然經歷的基督徒比其他信徒更親近神;常有神蹟的教會比其他教會更蒙神祝福。 迷思的根源 迷思發生的原因很多。通常一個人悔改,或聖靈充滿的經歷是如此劇烈,當事人從一個極端被扭到另一個極端,情感上從愛世界變成愛主,心態上從愛自己轉移到愛神,這心志上的變化快速到理智來不及適應,搞不清真相。此時,人很容易把「從前的我」與「現在的我」加以兩極化,把相對的看作絕對;把片面的擴大為全面的;把次要的加重成主要的。當這些人作見證時,不自覺地加上善意的誇張,或是用加強的語氣表達。若是聽者「有心」,揀取了其中特異的信息,再加以渲染,傳給其他基督徒,於是乎,以訛傳訛,把神的話「神話化」,不知最後將伊於胡底。 迷思百態 你可曾聽過這種見證,描寫他還沒信主以前是多麼敗壞,信主後的翌日如何改頭換面,煥然一新。這種渲染的「對比手法」很容易誤導許多從小乖良的基督徒,懷疑自己是否真實得救,因為從未經過類似的「翻天覆地」悔改之震撼。也很容易誤導慕道友,迷信「信耶穌」是一顆奇異的萬靈丹,服之,人生千糾百結均可頓時化解。 你可曾聽過虔誠的超級基督徒作見證,強調他被聖靈充滿的美妙經歷,如何地軟弱變剛強,如何地飛越個人的限制,其卓越神奇果然聽者無不動容。該教會聽者無不拍手叫好,慶幸神引導他脫離從前「不生不死」的教會,來到這火熱純正的神之家。此種見證鐵定誤導該教會沾沾自喜,以高人一等自居,「憐憫」其他教會的衰微如將殘燈火。也很容易誤導尚未有特殊經歷的基督徒自慚形穢,自怨自艾,把自己歸類在次等的基督徒行伍裡。 果真生病單靠祈禱的聖徒,比看醫服藥者信心更大嗎? 果真坐在家中等候神安排工作的信徒,比出外尋找面談機會者更合神心意? 果真忠實履行什一奉獻者,神會在財務上百倍還報他? 果真靈命好,脾氣個性一定好嗎? 果真有超自然經驗的基督徒比其他信徒更屬靈? 果真屬世學問對人生一無幫助嗎? 曲解聖經原意 這些迷思一方面來自曲解或誇張。一方面來自聖經獨特的語法。聖經慣用對比的語法,配上強烈的語氣。喜歡某一「特寫」的基督徒可以找到一籮筐的經文,來支持他特別的理論。 前者實例不少──保羅大膽傳講靠行律法不能在神面前稱義得救的信息(加2:21-3:2, 3:11),猶太人把他的話扭曲,控告他教訓一切住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不守條規誡命,不行割禮,糟蹋了律法(徒21:21,28)。 當主被釘十字架時,旁觀的猶太人咒罵他說:「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太27:39-40)事實上主潔淨聖殿時,猶太人強求主再表演一些神蹟。救主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主耶穌是以自己的身體為殿,預言被釘死後第三日復活(約2:18-21)。 提比哩亞海邊主復活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應許:「你知道我愛你。」主耶穌預言彼得將殉道來榮耀神。彼得詢問:「約翰將來如何呢?」主回答:「我若要他等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這話竟被曲解成「約翰不會死」。(約21:15-23) 誤用聖經的真理 至於後者,雖然聖經的啟示是完全的,但因聖經的語言如此強烈,我們可能會錯解了它。你看──保羅傳福音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空(林前1:17)。因世人憑自己的智慧不能認識神,神就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林前1:21)。神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1:27)。又說:「我講道不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林前2:4)如果單讀這段聖經,我們很可能誤以為基督教有反理性反學識反聰明的傾向。 幸虧保羅在歌羅西書又寫道:「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誡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1:28) 可見一個是反基督,不服十架救恩的屬人智慧;另一個是伏在基督之下,敬畏主的屬神智慧。這種智慧多多益善。 你看,救主基督耶穌的話多強烈,祂說:「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若是你的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獄。」(太5:29-30)幸虧主藉保羅在以弗所書說:「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弗5:29) 費好大力氣,鼓起好大膽量我才敢寫這篇靈修小品。所列舉的幾個「迷思」都經苦心收集,篩揀後的精品,目的是刺激你,要留心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 最後的提醒 我還有末了的話要說:…
Read more

跟隨祂的腳蹤行

神的帶領總是最好,因為祂的旨意高過我們的旨意,祂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賽55:9)先知以賽亞的智慧之言,我們都能欣賞。但如果我是當事人,身歷人 生重大的轉折,而且似乎看不見前面有任何亮光,仍能堅持歌唱神的道路高過我的道路,這就需要高等的信心── 從大陸偷渡到義大利,為的是尋找熱戀的情侶。上了岸才發現女友已經嫁人,投入別人懷抱。神仍會引領我嗎? 一個窮神學生從台灣踏上美國本土,胸懷間所有的只是一股單純的事奉熱誠,真的能生存下來嗎?一年兩次要繳交的學費怎麼辦?全家四口的生活費哪裡來? 因為神學理念與所事奉的宗派有出入,一個牧師必須離職,憑心中的教會建造藍圖來創立新教會,就有機會展現一番作為嗎? 是的!如果是在神的旨意上,享有神的帶領,即使環境似乎艱難,你一定能經驗到神的恩惠,帶領你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兩年前我在羅馬教神學時,有個神學生請我吃午餐,他告訴我一個動人的故事:他偷渡到義大利,為的是尋覓熱戀的女朋友。吃盡了千辛萬苦,睡海灘、喝 羅馬街旁的泉水,餐風露宿,好不容易找到了女朋友,卻發現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她已經移情別戀,結了婚。對象有錢、有事業、有義大利公民身份。 就在最困難的時刻,小時候上教會撒在心裡的福音種子開始萌芽。他誠心地禱告、認罪悔改,接受耶穌基督作救主。許了願、流了淚、下了決心,擺過地攤 ,躲過警察,坐過監牢。現在?他是羅馬成功的服裝業生意人,娶了個漂亮賢慧的基督徒妻子,神學院畢了業,業餘常在義大利各教會講道。 他告訴我,神的帶領總是最好的。十多年前,我仍在俄亥俄州哥城華人教會牧會時,發現大陸來的留學生逐年增加,已經成為明顯的趨勢,我心中起意向大 陸留學生傳福音,就在俄州州立大學找了四個大陸留學生,使用他們租來的房子客廳,開始了查經小組。可惜這四個人個性內向,不會邀請人參加,我辛苦 帶了一年半,仍是這幾個人。我心裡有個直覺,這不是神的帶領(可能時候未到),就暫時停下這個查經小組。 過了一年,有一對從波士頓MIT畢業的大陸基督徒夫婦來到哥城,加入教會。他們充滿負擔要開放家庭,向大陸朋友傳福音。我鼓勵他們,全力支持他們 。這新成立的普通話團契,在這對夫婦的殷勤耕耘呵護下,短短時間內便成長到五、六十人的光景。 我從這個歷程,學到一項寶貴的功課:有負擔沒有神的引導,你可以耗盡精力,卻是事倍功半。有負擔又有神的帶領,你可以用輕省的力量,結出事半功倍 的果子。從那以後,我知道服事主多結果子的祕訣,在於尋求神的帶領。用簡捷的語言來表達,神的帶領,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去到正確的地點,碰到正確 的人,正確的聖靈感動流過內心,正確的財務支持就來,我們就能為主多結果子。 這種事半功倍的神之引導的模式,可能是一種神奇的轉折,我們人只要順服,走在神所命定的途徑即可。但也可能是一種奇異的智慧,有一定的原理可以遵 循。我們必須學會分辨神的道路,走在祂的道路上,自然就能多結佳果。 本期飛揚探索「神的帶領」這主題,希望讀者們揣摩神作事的軌跡,走在神的引導中,經歷與神同工的美妙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