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Author: 冰光
August 1, 2005
即使是沙漠,仍處處可見上帝的匠心。 橫亙於加州和內華達州的「死亡谷」國家公園,是由浮沙造成的大荒野,園內乾旱枯槁一片荒漠;及至「錫安」國家公園,卻是雨水充沛綠意盎然,對比迥然! 死亡谷由來 「沙漠」的定義是:氣溫極高、雨量極少、溫差極大。1913年曾在「死亡谷」內的遮蔭處測量,其最高溫記錄曾是134℉。年雨量少於10釐米的就是「沙漠」,而谷中雨量的年平均值只有3.429釐米。真是「沙漠中的沙漠」,因為乾旱無水,植物生存艱難,就無法調節氣溫,以致造成日夜溫差極大,七月熱至116.2℉,一月冷到39.3℉,落差超過75.9℉。 1849年,有一隊人馬想抄近路,經此山谷往加州淘金,卻深陷在荒山漠谷間,眼看水糧都無以為繼,遂派人越過西邊山區向外求援,當探險隊重回山谷時,發現谷中人大半已乾渴而死,「死亡谷」(Death Valley)的名稱,由此而來。 生命奇觀 雖然人類在如此高溫無水處萬難居住,但野生動物,卻懂得「歇息於沙漠裡的陰涼地」,連沙漠常客仙人掌,其掌刺都具有遮蔭、通氣和保護的作用,自在存活於死亡谷裡,神造萬物何等奇妙。 一些耐熱又抗旱的植物,它們的根部緊抓住少許土壤,竟能長成綠色灌木,一叢叢地酷似「玉米田」,是沙漠的另類奇觀,植物堅韌的生命力,令人驚嘆!谷內觸目皆是山岩嶙峋、沙丘起伏,「沙丘」乃是由岩石風化所致,勁風是看不見的急流,日久沖刷就蝕平了高山,堆起另一沙的丘陵。沙丘上清晰書寫著,風走過去的痕跡,那是歲月留下來的腳印,是流光遺落的跫音。 細磨慢琢 造物主很有耐性,祂的「石磨」磨得很慢,也很細,祂經年累月不停地,把山岳磨成了白粉,又將坳地隆起。面對此奇景時,我們彷彿聽見亙古以來神的微聲;觸摸柔軟粉末時,彷彿捧讀造物工程師,在書卷上所寫的話語。神在塑造僕人的過程中,其耐性尤甚於此! 就以模造摩西為例:起初四十年,神讓摩西學埃及人一切的學識,他自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以為凡事都能!及至逞一時血氣之勇,打死一個埃及人,為躲避法老王的追捕,逃到米甸曠野。流亡四十年期間,鎮日與羊群為伍,才認清自己原是拙口笨舌,什麼都不會的人!但神卻在他人生的低谷,雕琢他的品格、磨去他的銳氣、倒空他的自我,把他塑造成謙卑、順服、忠心的器皿。至終四十年,神與他同工,藉他行了人類史上,空前絕後的偉大神蹟! 在九六年我到上海探親時,看人們鎮日只專注在自己的肚腹,奉錢為他們的神,哪管什麼永生或永死!目睹人海如洶湧的盲流,奔赴靈性滅亡的深淵,看各個閉目塞耳,縱身墜入魔鬼的血盆大口中,滿耳都是淒厲號啕……,我不能自已地站在人流中哭了!跪地哀求神,賜我一個能向同胞傳福音的生命。接著八年,神步步引領裝備,今天,終於端起了筆槍紙彈,踏上文字宣教的征途,開赴前線。 出死入生 車出「死亡谷」,爬行在往猶他州的山路上,大地悄悄為每寸景色更妝,輕輕撒下點點蔥翠。當我們歇息在海拔四千呎的路肩上,驀見綠意盎然的「錫安」國家公園已經在望。當我們舉步邁出死亡谷,進入生機蓬勃的錫安山之際,我們已「出死入生」了。 初期的美國人,多為敬虔的清教徒,經此曠野漠地見眾山環繞,好像錫安聖山侍立在耶路撒冷聖城四周一般,就說:「上帝在此。我要向山舉目!」 「錫安」國家公園內有三座連綿的山岳,一座比一座雄偉,它們是──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三族長山」。另「浪子回頭山」,「天使山」,和像極了吹奏用的「管風琴山」等,不勝枚舉。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也怎樣圍繞祂的百姓!當我們仰望美國境內的錫安聖山時,我們也正沐浴在神的愛顧與環抱中。 群山拱立中,尤以那座巍峨聳高,巖壁如斧劈,巔頂卻是雪白一片平臺的「白色大寶座」最為莊嚴。仰望山頂與藍天白雲接壤處,彷彿那坐寶座的人子,威儀萬千端坐其上,身穿長衣直縋到腳,胸間束著金帶。祂的頭與髮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腳好像在爐中鍛煉光明的銅,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俯視著我,對我說:「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我低下頭,默默祈禱著:「主阿,只求那日,在你臺前無愧所託!」 生機昂揚 由海洋或湖泊蒸發的水氣,隨風飄蕩,遇高空的低溫凝聚為雲,墜雲成雨。錫安國家公園是猶他州沙漠地區,最常降雨的所在,但見峭巖石壁間,依然甘霖滴落,雨露均霑。造物主的恩澤,從自然物的生命成長中,可見一斑。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仰視美國錫安聖山,嶺巔石縫間,那些強韌挺立的杉松,令我心中震撼與肅然,雙眼也為之潤濕。 花木扶疏的錫安國家公園內,約有千百種植物,其中有白楊(ash tree)和木棉(cotton wood tree)兩種高樹,那參天的棉絮隨風飄揚,點點如雪花漫空飛舞,鋪滿了草叢間、盪漾在水波上,如詩似夢的山林,彷彿披上一襲輕紗,空靈中有飄逸的美感。 公園內的滴淚岩(Weeping Rock),是唯一須撐傘的景點,地下水穿透巖石,順著斜紋山壁如雨滴落。熬過旱漠的荒蕪後,清冽的水簾和滿眼的綠意,令人心塵盡滌、喜樂昂揚;經過了流淚谷,這谷卻變成了泉源之地! 渴慕神愛 要麼像可拉的後裔,雖在雨水不缺的米薩山、黑門嶺之間(聳立黎巴嫩南端,海拔九百二十丈,南北蜿蜒五六十里,可自黑門山巔望見約旦河東之米薩山),卻因無法朝見神,而心靈乾渴欲死!流離在外的詩人,渴慕神永活泉源的同在,猶如鹿遇乾旱,四處尋覓水源維生一般。 「神哪,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晨光下微風附耳,我低吟著這首詩人渴慕神愛情的詩歌,尤其在經過死寂沙漠,進入豐沛潤澤處時,其感觸更深! 我默思在科技昌明、物質不虞匱乏的世代,我們的心是否也像可拉後裔那樣,因遠離神而浪跡荒漠?或在那裡不住地哭泣尋求?尋求活水泉源的滋潤!
Author: 趙時良
August 1, 2005
有來有往,你照亮了我的盲點。有給有得,我富化了你的人生。 生活有如洋蔥一樣,一片一片地剝開。有時會讓我們受刺激而傷痛流淚,有時則令我們流出喜樂的淚水。能否減輕重擔,喜樂倍增,端看我們是否與人分享。 來美求學、上班、養家、有好一陣子沈迷於打網球,以致於那段日子缺少與妻,與人的分享及溝通。所謂分享與溝通應該是雙向的,而不是單行道一個方向,若是單向的,就成了溝而不通。 「周哈瑞窗戶理論」(Johari Window)指出每個人的內在都像一扇窗,可分成四個方塊。 第一塊是自己看得到,別人也看得到的部份;第二塊是自己看得到,別人看不到的;第三塊是別人看得到,自己卻看不到的;第四塊則是自己和別人都看不到的。 第三塊就是妻(麗華)常說的:我的盲點──自己的言行,有時自己沒有查覺,別人卻很容易看得到。透過妻的分享與溝通,使得這一塊愈來愈小,自己的盲點也漸漸減少了。如此第一塊窗的範圍才逐漸增加,上帝與人喜愛的心也才逐漸增長。 人人都想有豐富的人生與別人分享,第二塊和第三塊會愈來愈小,第一塊則會愈來愈大,因為你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別人也會把他所看見的部分,或自己看不清的部份告訴你,使你更完全,更加美好。反過來說,對別人也是如此,使別人能更美更好。 當大兒子耀得從學校(UVA)結束大一的生活,妻與我在接他回家的途中,我們做了一個全年的總分享:待人接物上、教會服事上、交朋友方面、下學期的計劃;短期的目標、人生長程的規劃等等,都成為我們談話的內容。為的是想發掘或擦亮第三及第四塊,他自己沒看清或他可能有潛力發展的窗戶。 別人認為他好像樣樣都會:打鼓、彈吉它、拉中提琴、彈鋼琴、打網球、電腦軟硬體等,但他自己卻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精」。他的一位美國室友專攻電吉它,一天彈三、四個小時。吉它彈得真是出神入化,而英文作品也寫得一級棒;另一位韓國室友則精通打鼓,他一個曲子可有三、四種節奏,就有三、四種不同的風味,非常精彩,他參加數學競試也總是數一數二。如此兒子與他的同學好友們切磋琢磨,相互幫助。我們也鼓勵兒子繼續分享自己,幫助別人。 我告訴他我們家採取的是「通才」教育,而不是「專才」政策。學科方面我主張大學時期通才教育,等到有機會進入研究所時,再專研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興趣嗜好方面,多方面嚐試探索也有好處。如此一來一往,兒子分享他的嚐試與遺憾,我們也分享父母的嚐試與理想,雙方都希望未來能在嚐試中,漸漸減少錯誤,過一個豐富精彩並分享助人的人生。 巴勒斯坦有兩個內海,一個叫「加利利海」,有各式各樣的水生植物和魚類;另一個叫「死海」,沒有任何生物。因為前者「加利利海」承接水源後,將水給了下游,而「死海」納入上游的水之後,卻沒有出口,因此水中累積大量的鹽分,沒有生物能存活。 箴言11:25說得好:「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一個懂得分享助人的人,生命就像「加利利海」的活水一樣,豐沛而且充滿活力。讓我們一起做個流通的「活海」吧!把從上帝得到的恩典,流通、承傳、分享給我們周邊的人。
Author: 編輯室
August 1, 2005
● Until we know what motivates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men we can understand nothing outside ourselves, nor will we ever reach fulfillment as that greatest miracle of all, the human being. Marya Mannes 除非找到那激勵人心思意念的源頭,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既無法自我認知,遑論自我實現。 ● Man finds it…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August 1, 2005
現代人的矛盾是,我們的建築物很高大,脾氣卻很急躁;高速公路很寬大,觀念卻很狹窄。 我們擁有更多東西,卻享受更少;擁有較大的房子,家庭成員卻較少;各方面較方便,時間卻反不夠用。 我們擁有更高的學位,卻更缺乏常識;更多的知識,卻更缺乏正確的判斷力;更多專家,問題卻更多;醫藥更先進,健康卻更差。 我們資產更增加,但價值卻更減少。我們收入較多,道德卻更低落。我們講得太多,愛卻太少。 我們學到如何謀生,卻不懂得如何生活。添加了壽數,卻減少了生活品質。 我們能完成了月球之旅的壯舉而回,但卻不想過街去招呼新鄰舍。我們征服了外太空,但卻毫不認識自己的內在。 我們作很多大事,卻不是更好的事。 我們潔淨了空氣,卻污染了靈魂。 我們分割了原子,卻割除不了偏見。 這個時代利潤過高,關係卻很淺薄;世界似乎和平,家務卻多糾紛;休閒更多,卻不覺有趣;兩份收入,卻更多離異。 我們計劃較多,成就卻很少。習於匆促行事,卻不會等待。我們建立互聯網,交換更多資訊,但彼此溝通愈來愈少。 謹記:多花時間與你所愛的人相聚,因為他們不可能永遠在你身旁。 謹記:對那崇敬你的小傢伙多講幾句仁慈話,因為他很快就會長大,離開你身邊了。 謹記:給身旁的人一個溫馨的擁抱,因為那是唯一你能誠心給予,又不費分文的禮物。 謹記:真心地對你的配偶,或所愛的人說:「我愛你」。互相手牽手並珍惜相處的時刻,因為不知哪天他便不在了。 讓我們花時間去愛,花時間談心,花時間分享內心珍貴的思緒。 因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你的氣息多少,而在於那讓你屏息的一刻。 (取材自英文網路文章,作者不詳。)
Author: 李順長
August 1, 2005
市場上賣馬鈴薯小販的么喝,吸引了一個家庭主婦的注意,她趨前詢問價格,小販答道:「四角錢一磅」。那主婦抱怨說:「入口那攤販賣的一磅只要三角五分,你憑什麼比人家貴?」那小販微笑說:「馬鈴薯的品質不一樣。你看我們的馬鈴薯形狀很圓,你削皮的時候損失很少。我們的馬鈴薯很乾淨,你不用擔心弄髒了你的地毯。芽根很少,不必花精神去挖,節省你時間。太太啊,妳說值得不值得?」這個攤販真是懂得訴求的藝術。深願我們基督徒向慕道友傳福音,也懂得運用訴求的技巧。 大公司招募人才也使用了同等的訴求技術──「我們公司提供給你發展的機會,你可以在這裡學到新的技能,鍛鍊你的領導力,並培養團隊精神。你的健康保險會得到很好的照顧。而且,只要工作五年以上,你就有股票選擇權。」這些公司知道高等人才在想些什麼。深願我們基督徒將訴求的技巧,運用得恰到好處,來有效拓展神國。 我們傳耶穌的福音,基本上是一種傳銷──產品?耶穌的十架救恩。價格?可以免費白白得著。帶給消費者的好處?今生的平安,來生的盼望,生命的意義,赦罪的恩惠。既然傳福音是一種傳銷,我們就得用心學習,如何引起人的需要感,如何激起人想要擁有的慾望,如何挑旺下決定的熱忱。這方面我們得向廣告手法謙卑地學習訴求的技巧。 商品廣告,不管是電視或報紙,都用盡心思地要激起你的需要感,連你不知道的需要,都會被提醒,恍然覺悟自己有此需要。這些廣告都表現得似乎為你的好處作最大設想:提升你的身份地位、增加你的工作效率、享受你的生活情趣。訴求的技巧在這些廠家的手中,運用之妙達到了無形中牽動社會潮流的上等境界。但願每位基督徒,都能從廣告商學到訴求的技巧,委婉地敲開世人的心門,接受耶穌的福音。 這期飛揚雜誌討論的主題「訴求」,是基督教界蠻新的觀念。我所寫的「訴求的藝術」,從福音如何滿足人心靈的八個需要,來看訴求。又從摩西的代禱看訴求的藝術。最後分析腓利門書,來看保羅為阿尼西母訴求成功的秘訣。這篇文章處理了聖經上正面的訴求觀。劉亦文寫的「那里亞春秋的聯想」,檢視了正面訴求成功的主要秘訣。江林月嬌的「女權、情慾、訴求」,探索起初正確的人權訴求,如何變質成為放縱情慾的煽情,提醒我們注意,世界情慾的負面訴求,如何專挑人類的弱點著力。 馬太福音第四章記述主耶穌受魔鬼試探時,撒但選挑人類三個主要的需要點著力──身體的需要:你餓了,把石頭變成食物吃下去。心理的需要:你肯定自己的方法是,從聖殿頂上跳下去,天使必然伸手托住你。社交的需要:你想要得到群眾的擁護,藉此取得萬國的榮華嗎?只要你屈膝拜我,我會教你幾招權勢厚黑學,保證管用。但主耶穌識破這些訴求的背後,是離棄天父的屬靈法則,去滿足個人的需求。祂堅決地拒絕撒但的訴求。 使徒約翰洞悉人類受試探的弱點,大體上都從肉體上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今生的驕傲這三者而來(約壹2:16)。所以他提醒我們留意抗拒這三者對我們的訴求。高度的警覺性有助於得勝生活的落實。 如果讀者從本期的飛揚雜誌,精心編輯的幾篇訴求文章,揣摩出運用正面訴求的技巧,和抗拒負面訴求的力量,你已經進入得勝生活的大門了。
Author: 編輯室
June 1, 2005
以下的信息,為人父母者不可不讀。要知道孩子們非常注意看你的一舉一動,他們會去模仿你所作的,而非只聽你所講的。 別以為我沒注意,我看到你將我畫的第一張繪畫貼在冰箱上,我立刻想再畫一張。 別以為我沒注意,我看到你為我做我最喜歡的蛋糕。我學到雖是微小的動作,卻可能成為別人生命中極珍貴的事。 別以為我沒注意,我看到你在祈禱。我知道可以與上帝談話,也學到要信靠上帝。 別以為我沒注意,我看到你作飯菜送去給生病的朋友。我學到人人必須互相幫助、彼此照顧。 別以為我沒注意,我看到你花時間和金錢幫助有困難的人。我學到凡有餘的,要幫補那缺乏的。 別以為我沒注意,我看到你即使不舒服時,還是盡力完成自己的職責。我學習到長大後,我也要作一個負責任的人。 別以為我沒注意,我看到你對我非常關心,我也立志盡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Author: 編輯室
June 1, 2005
● Childhoods reveals tendencies. Youth develops personality. Maturity establishes character. Hubert Van Zeller 孩童顯示性向;青年發展個性;成年建造品格。 (成長的過程) ● Every man who observes vigilantly, and resolves steadfastly, grows unconsciously into genius. Bulwer 觀察敏銳,意志堅決的人,不知不覺會成長為天才。 ● The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appropriation of God's Word are…
Read more
Author: 江林月嬌
June 1, 2005
我的成長歲月,要從婚後兩個月飛到美國談起。 1982年8月,隨從丈夫世鐸來美進入研究所秋季班。當時我是個無所事事的新娘子、伴讀生、異鄉人。世鐸身為研究所全時間留學生,家人的期望、課業的壓力、愛爾蘭教授難懂的腔調……哪有興致和新婚妻子談情說愛、甜言蜜語。 從小在家中是倍受寵愛的嬌嬌女,當時少不經事的我,不僅不懂得分擔體恤夫婿的壓力和辛勞,還有事沒事無理取鬧,說穿了還不是想引起丈夫的注意。 《箴言書》和成長 只是,負面的互動往往不會有好下場。我時常把世鐸吵煩了,他只得獨自一人躲到學校圖書館唸書去也,留下我自己一人在家中閉門思過。 那時,在情緒非常低落,才想起母親從臺灣千里迢迢帶給我,遺留在台灣,教會所送的結婚禮物──《聖經》。記得第一句幫助我在婚姻生活中成長的經文是:「寧可住在房頂的角上,不在寬闊的房屋,與爭吵的婦人同住。」(箴21:9)所羅門王寫的《箴言》中,出現類似的句子多達四次(箴21:19, 25:24, 27:15)。 聖經的話語雖不中聽,但多少達到心理暗示效果。尤其是我那自幼學來的吵架招式,在圍城戰火中都如同點燃的火箭,管它三七二十一,全一股腦兒直向不善於熱戰的丈夫身上瞄準發射。平常我按著日期研讀《箴言書》,有一天恰巧是情人節,我讀到的第一句話是「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箴14:1)彷彿當頭棒喝,上帝用祂自己的話,收斂了我多年來自以為是、潑蠻刁鑽的個性;雖然偶爾還會露出賴皮胡鬧來,但這一句每個月都會讀到一次的經文,還挺管用的哩! 鏡映與理想化 從產後憂鬱症,到為母則強的歷練,身為妻子母親無論是愛心、耐性、體力、智慧都倍受考驗。我開始對行為科學產生強烈的喜好,和盎然的求知慾;近年,特別獨鍾於「聖經心理學」、「同儕輔導」和「危機與協談」。 我學習到2至4歲之間是幼兒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契機,稱之為「鏡映」(Mirroring);此時最需要的是母親的鏡映接納,以堅固其自我的發展。 人格發展的第二個契機則發生在4至6歲之間,稱之為「理想化」(Idealizing);孩童藉著與人親近,發展出安全、穩定、舒適等基本需求;又將撫育自己的父母親理想化,並且期望藉著與理想化對象生命相互連結,在融合過程中來發展自我。 此外,「觸摸」與「擁抱」是生命成長過程與家人關係互動上非常重要的成長激素。我的擁抱座右銘是:每天三個擁抱得以生存,五個可維護關係,八個或更多可促進生命成長。 「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聰明立穩。」(箴24:3)透過這些行為科學理論,我獲得寶貴的育兒知識,同時也重新調整自己與配偶和親朋好友間美好的人際互動,並且學會掌握住每一個自我成長的契機。 智慧成長 有「知識的產婆」譽稱的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曾說:「教師像產婆,幫助學生自己生出智慧來。」對我而言,聖靈保惠師是我的恩師,幫助我在生命成長中行走在智慧的光照中。 信主後我一直喜愛當一位「沒有負擔」的基督徒;覺得自己比「作禮拜」的基督徒要好些,因為我參加詩班,也主持各種迎新活動和節慶晚會,偶爾也會很屬靈的當起音樂佈道主持人。但是,自己的內心卻遠遠抗拒著「負擔」兩個字。 記得有一年,參加美東南夏令營,晚間聚會結束時,聽見麥克風傳出:「對大會有負擔的弟兄姐妹請留步……」當時,我心想:「希望我這一輩子沒有任何負擔……」更何況我是個姊妹,「負擔」這種和扁擔、重擔、壓力……有關的字眼,沒有理由臨到我的身上。 接下來一兩年的日子裡,我鐵石般冰冷的心被《雅歌》中那句重覆了三次的「情話」給熔解了:「耶路撒冷的眾女子阿,我指著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囑咐你們,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不要叫醒云云或作不要激動愛情,等它自發)。」(歌2:7;3:5;8:4) 1987年,聖靈給了我一個終身難忘的異夢,在自身感到罪孽深重、萬劫不復的夢境裡,「他帶我入筵宴所,以愛為旗在我以上。」(歌2:4)那時,我的心被罪惡壓傷、心靈傷痛。夢中「他的左手在我頭下,他的右手將我抱住。」(歌2:4)我享受著天父上帝、愛我的主耶穌赦罪的平安與同在的喜樂。 從那時起,我常常對主說:「主啊!我願意。」我願意一生一世跟隨主、服事主;求主帶領我生命中的每一個腳步,我歡喜快樂迎接主的安排和引導。 廿三年來,伴隨著我在異鄉中成長的另一句話是:「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23:26)這句慈父恩言,時常縈繞我心。十多年來,我學習用嶄新的視野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生命裡就少了抱怨和怒氣,多了喜樂和平安。 性格成長 1990年,透過李順長牧師著作的《再造之恩》生活造就系列材料查經手冊,我深深被第一課「性格」的小標題所吸引:「如何再塑一個新我。」李牧師參考美國著名基督徒作家、牧者兼輔導員黎曦庭(Tim LaHaye)所寫的《屬靈氣質》(The Spirit Controlled Temperament)一書,將人的性格分為四大類型:熱血型(Sanguine)、憂思型(Melancholic)、激進型(Choleric)和冷靜型(Phlegmatic)。 我學習分析自己,知道自己所屬的類型,瞭解自我的優缺點和個性特質。接著,分析我的終生伴侶世鐸,然後三天兩頭把我們兩人的優缺點如數家珍地說給他聽。 感謝主,祂把「表達型─關係取向」社交風格的我,和「傾聽型─工作取向」社交風格的他一同打破,揉合為一;「你儂我儂」中重新塑造,賜下再造之恩。正如李牧師所訂的書名《再造之恩》,我倆在聖靈的恩助下,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生命更加豐盛、婚姻生活更加美滿。 老實說,「生氣」小吵的事難免會有,但發生的頻率漸減、衝突的時間縮短,而「給魔鬼留地步」的隔夜戰火已不復存在,因此少了年輕氣盛時「想犯罪」的衝動,性格漸趨成熟。 靈命成長 有一回,聽唐崇榮牧師的講道錄音帶,從《詩篇》第九十篇摩西的禱詞中,分享一個真正愛主的人,生命中的七個重要的禱詞。從此,我將這 七個禱詞化為個人成長的目標,如同「智慧建造房屋,鑿成七根柱子」(箴9:1),我的心湧出極大的渴慕: 1.我渴慕智慧的心:求主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2.我渴慕赦罪的恩:神啊!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 3.我渴慕終身的愛: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 4.我渴慕得勝之樂: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5.我渴慕敬虔的後裔:願你的作為向你僕人顯現;願你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
Read more
Author: 李潘燕
June 1, 2005
曉博是一個八歲的孩子,不久前才開始參加童子軍活動。有一次,每人領取一張紙,一塊木料和四個小輪胎,要他們帶回家交給父親。 這可難倒了曉博,因為他老爸可不是那種和兒子打成一片,一起作些事情的典型。爸爸讀了那張說明書,對於和兒子一起用松木製作一輛賽車的主意嗤之以鼻。幾個星期過去了,那塊木料仍原封不動。 最後曉博的媽媽只好試試能否幫一點忙,於是母子倆開始合作動手製作賽車了。 媽媽對木工毫無概念,乾脆決定她只負責朗讀說明書,而讓曉博自己動手製作。 幾天後,那塊木料變成了一輛松木賽車,它雖不太平衡,有一點歪斜,但看來還差強人意。 曉博沒看過其他孩子的賽車,對自己獨力製造完成的「藍光號」賽車當然十分自豪。 重要的一天終於來臨了,曉博捧著他的傑作──藍色松木賽車,得意洋洋地和媽媽去參加小跑車大賽。 到了那裡,他開始覺得很洩氣,因為其他的賽車都是父子一同完成的傑作,有完美的油漆,和光滑亮麗且利於快速奔跑的車身型樣,他的賽車顯然相形見拙了。 有些孩子看到曉博那輛歪歪斜斜,毫不起眼的車子,就嘲笑他。尤其令曉博難堪的是,其他的孩子都有父親陪伴,即使單親的孩子,至少也有叔伯或爺爺(外公)陪伴,唯獨曉博只有媽媽陪他一起來。 賽車是以淘汰賽的方式進行,只要你是贏家,你就可以一直跑。於是一輛輛賽車跑向細沙的坡道。 最後只剩下曉博和看起來最光滑、跑得最快的一輛車。決賽要開始前,曉博怯生生地要求賽車暫停一分鐘,因為他要禱告一下,於是賽程暫停。 曉博跪下來,將他那輛松木賽車用雙手捧著,眼睛閉上,開始和他天上的父親談話。他懇切地禱告了幾分鐘,然後站起來,臉上帶著笑容宣告:「好,我準備好了!」 圍觀的群眾歡呼起來,曉博的對手湯米和他父親站在一起,得意地看著他們的車跑下坡道。曉博則和他心中的天父站在一起,盯著他的賽車搖搖晃晃地以令人驚訝的速度跑下坡道,急速向前,居然領先一秒到達終點線,勝了湯米的車。 曉博興奮地向空中飛躍起來,大聲歡呼:「感謝上帝!」,觀眾們也報以如雷掌聲。 童子軍主任手持麥克風問他:「你剛剛一定是禱告求神讓你勝利囉!」 曉博回答:「不,先生,禱告求神讓你勝過別人是不公平的。我只求神幫助我的小賽車能跑完全程,那麼即使輸了,我也不會哭。」 有時孩童似乎另有一種超乎成人的智慧,曉博沒有求神讓他贏,他只求神給他力量接受任何結果。 當曉博起初看到其他人的賽車時,也沒有向神埋怨說:「不公平啊!他們有爸爸協助。」而他只求神賜給他力量。 我們往往花很多時間祈求神幫助我們能贏得比賽、得到第一,或是讓我們脫離艱困,而不是求祂賜力量,幫助我們渡過艱困。 曉博的單純禱告,給當天的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從不懷疑神是否聽他的禱告;也不為自己能贏而禱告;他只祈求神賜下足夠恩典,讓他可以坦然面對可能的失敗。 曉博的禱告,也等於向在場觀眾見證:他的父親雖不在身旁,天上的父卻肯定與他同在,縱使他的賽車不太美觀,至終卻能反敗為勝,讓他歡欣地離開賽車場。 (取材自英文網路文章)
Author: 舟子
June 1, 2005
貧窮、疾病、忠貞、真愛、神蹟,交集成一篇美麗的故事。 我想,從事文字工作者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夠進入許多人的生命中,而更加擴展自己靈命的視野,不致局限在自己成長的狹窄背景裡。 在我的工作中,經常需要去探訪一些人,每次的探訪都把我帶入另一個世界裡;探訪結束後,再次回到自己的生命中,一定為上帝所賜給我的人生發出由衷的感謝。 有一個喻道故事說到有個人,他向上帝抱怨他的十字架過於沉重,於是主耶穌把他帶到髑髏山頂,在那裡有許多的十字架,任他尋找挑選。這人挑了半天,選中了一個十字架,快快樂樂地背起來,才發現那正是他原來的十字架。我不喜歡換上別人的十字架,但是從別人的十字架裡,我總是得著不少的啟發與學習。 最近探訪了一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夫婦,他們不懂英文,也沒有學習的機會。他們就像是我們在唐人街看到的同胞,辛勤得像螞蟻,刻苦得像牛驢,謙卑有如哈腰的日本人,又單純得像小孩,只要有收入就開心。從祖國大地孕育出來的傳統觀念,讓他們甘心情願地與雙親及其他親屬同住,不但負起一家人的生活開支,還得努力地付清房子/車子的貸款,以為這就是人生了,全沒料到天有不測風雲。 貧病交加 在餐館做事的丈夫,某天在工作時誤食一個不乾淨的生蠔,食物中毒,引起急性肝炎。當他的太太為了性命瀕危的丈夫哭天求地時,他們的至親,那些他們天天以勞力供養的人,竟然早已有預謀,要求她的丈夫簽字放棄房子的產權。看不懂英文的丈夫,對自己雙親的要求沒有任何懷疑,就簽字了。當醫生宣佈準備後事時,他們就把房子偷偷地賣掉,搬家跑了,不留下隻字片語。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在這之前,上帝已經眷顧他們了。我們且稱這個丈夫是「明」,太太是「芬」。明在年輕時就有糖尿病,但是自己一直不知道。在溫哥華開車時,好幾次因血糖過多或過低,在開車途中陷入昏迷,因而車禍連連。後來有個親戚幫他約了醫生看病。看病那天,親戚卻失約了,明在醫院的長廊徘徊,不知何去何從時,有個在當地醫院做事的華人營養師「安」正好經過。看到他一付失魂落魄的樣子,便上去幫助他,幫他找到了看病的醫生。此後安就成了他們一家的幫助。 當明因食物中毒而生命垂危之際,安找了教會的牧師與弟兄姐妹為他們禱告。明奇蹟似地康復了。出院後,芬付給新房主租金,不敢把房子被賣的消息告訴明。但是新房主要索取房子,明終於知道他的雙親在他垂危時,把房子賣掉,帶著錢遠走高飛,音訊全無的真情。在極度的心痛下,他開始大量吐血,再度入院。 噩運連連 當他住院時,另一位同事也同時中毒,但她是老闆的親戚,立刻通知老闆,關閉餐館,使衛生局無從下手找證據。當明需要申請失業補助金時,才發現因為餐館沒有打卡制度,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他曾經在那間餐館工作過;老闆還買通所有員工,包括帶他去的師傅,都一口咬定,明沒有在那裡工作過。因此他領不到失業補助金。幸而在安的幫助下,利用每年繳稅的證明,總算得到了一點補助。 這個人的噩運並沒有結束。十年之中,一直在死亡的邊緣掙扎。明不僅有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胃出血……,還被切斷了左下肢。他數次瀕臨死亡邊緣,在基督徒朋友們的不斷代禱下,一次次奇蹟似地生還。在上帝的恩典中,肝移植手術非常順利,左腳的義肢也可以走動了。但是兩年前,明在一次拔牙之後失去聽力,依舊得不到絲毫賠償。因為牙醫不肯負責,也沒有專科醫生肯開證明,說那是永久性的失聰。他們欲哭無處訴,到處吃閉門羹,人將他們棄之如敝屣,但是上帝卻沒有放棄他們。 被至親出賣、被朋友暗算、被庸醫耽誤的明,不知道人間哪裡還有真情?深恐年輕貌美的妻子也帶著幼兒稚女離他而去,惶惶不可終日。他一身是病,一點工作的能力也沒有,自卑又自慚形穢,便開始過著自暴自棄的生活。芬只是默默地做,堅定地守在他身邊,直等到他的心明白過來。 上帝不丟棄 上帝也是如此,祂差遣祂的使女和僕人去做明和芬的幫助。使他們的心終於明白了上帝的愛,因而接受耶穌基督做他們一家的主,並走入教會,享受主裡一家的生活。 在他們的困苦中,上帝為他們預備了兩位非常好的醫生。一位是腸胃科醫生,起初和他們比手劃腳的溝通,現在已是「忘語之交」;另一位為明做肝移植手術的醫生,每年都在他自己的家裡,為他的所有器官移植病人開宴會慶生。上帝也祝福他們的家庭,兩個孩子現在都已成年,非常孝順。不但自動約定輪流照顧父親,也幫母親買菜煮飯,分擔家務。特別是知道母親喜歡參加教會的團契,便一早叫母親不用操心,他們會把家務事都做好,使母親無後顧之憂。教會的朋友更答應他們,只要明在聖誕日期間不住院,便一定為他開慶生會。 逆境中的喜樂 當我去訪問時,在芬的婉轉細訴中,沒有眼淚,只有無限的感恩。我在他們身上,看不見過去的傷痕,只有在主裡完全的喜樂與平安 。芬很甜蜜地握住明的手,說:「他的每一天都是神給的。」 從他們一家人身上,我感受到最真誠的愛。這愛不是因為明有多少能耐,只因為他是芬的丈夫,孩子們的父親。雖然他對這個家似乎毫無一點貢獻,甚至替這個家帶來很多麻煩,可是他的家人愛他猶如最貴重的珍寶。 這是在人間很難看到的,人性美麗的一面。他的殘疾不是一天兩天,但芬和兒女對他的愛與呵護有增無減,他們珍惜他的存在。在一個有上帝的愛的家裡,愛的傳遞是如此地滿盈,使人感覺富足。 芬曾經帶著五歲的小女兒去當翻譯,當女兒說:「媽媽,醫生說爸爸快死了。」芬的心幾乎都破碎了。但是上帝的手扶持他們經過一個又一個的逆境。這個家在各樣的打擊下原是會支離破碎的,但是上帝藉著祂的使女僕人的手,重新建立起他們對人生的信心。 從黑暗入光明,逆境中有喜樂,在耶穌基督裡享有另一種人生,就是這樣的寫照吧!
Author: 李順長
June 1, 2005
這幾年華理克牧師(Rev. Rick Warren)被選為美國基督教界最有影響力的牧師,他所著《直奔標竿》(Purpose Driven Church)和《標竿人生》(Purpose Driven Life)暢銷幾百萬本,所倡導的教會成長法,已成為世界各地取經效法的對象。只有廿六年,他的馬鞍峰教會從夫婦兩人開始,成長到二萬多人的超大教會,是個奇特的故事。 我心裡很好奇,馬鞍峰教會成長的祕訣何在?它成長的動力原理築基於領袖本人或組織方法?它成長的公式也可以適用在任何文化處境嗎? 華牧師在《直奔標竿》裡指出,只要做好聖經所啟示的核心五件事,神就會賜福祂的教會成長: 1.崇拜:教會的第一要務,是帶動會員盡心盡性盡意愛神。 2.事工:誡命中第二要務,是愛人如同愛自己。教會若透過各種事工來觸摸社會需要,就能搭起橋樑,引人到教會。 3.成熟:教導會眾遵守耶穌基督的教訓,在人格靈命上長成像基督。 4.會員:訓練教會會員,對教會忠誠,委身教會事工。 5.宣教:遵守耶穌的命令,向普天下萬人傳福音,領人歸主。 華牧師以獨到的筆觸,將教會的目標濃縮成五個要點,確實達到了提綱挈領的效果,給迷失在一本厚厚聖經中的教會,注入一股清泉。但我個人仍有一點納悶,這五個重點是每個讀過神學的傳道人都早就知道的呀!我想,知道這五個重點不難,難在如何將這五個重點執行得很好。 最近看到一本書《有目標的人生》(A Life With Purpose),麥喬治(George Mair)所著。麥氏訪問了許多華牧師的親友和會友,收集資料來解析馬鞍峰教會的成長現象。華牧師自己的著作《直奔標竿》,主要是從方法及神學(Methodology & Theology)的角度,探索教會事工的重心及策略。麥氏的《有目標的人生》則從領袖的人品及時代背景,看教會成長的根本動力,及如何善用外在大環境的浪潮。 麥氏指出,美國的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場經濟是社會的兩大支柱,這兩股力量形成了人民的思想與人格特徵,善用這情境的宣教方法,容易引發反應,促進教會成長。廿世紀的最後卅年,有幾位傑出的牧師,從民主政治及自由經濟所發展出來的公司「管理經營」方法,找到了靈感,將之應用在教會成長的模式上,形成了華牧師所主導的浪潮。簡單的說,教會成長的要素來自四股力量── 1.神學內容(內在因素):從聖經來規範教會的主要目標及活動內容。 2.社會特色(外在因素):掌握聖經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向人的需要訴求之技巧。 3.工人品格(內在因素):上述要素畢竟是領袖來執行,培訓合適的領袖是重要課題。 4.管理經營(外在因素):如何將會友組織成神的精兵,有效地拓展天國疆土。 用十字架的四個象限來表達教會成長的要素,應是下列的具像: 越是能掌握這四股力量,妥善運用之教會,越有機會經驗到量與質的成長。
Author: 余國亮
June 1, 2005
永不裁員又福利豐厚的機構,伸手招募你,你肯參加嗎? 「危難」(Jeopardy)是美國一個相當受歡迎的有獎比賽電視節目。 節目主持人要三位參賽者答覆一系列天南地北、包羅萬象的問題。獎金由得分的多少來計算。最後一題是「危難」,因為誰是得勝者由是否答出該問題來決定。答錯了,可能會前功盡棄。得勝者可以在下次節目時與一位新手再較量。 近來的新例容許得勝者無限次地比賽下去。結果一位名為 Ken Jennings 的電腦軟體工程師破記錄地嬴了七十三次。他獲得的累積獎金超二百五十萬美元,打破美國電視比賽獎金的最高記錄。有人統計他共答對二千七百多條問題,但在面對第七十四次比賽的「危難」問題時,卻功虧一簣,敗於一位女房地產經紀。你想知道這條難倒「當今諸葛亮」的題目嗎? 這個問題是:「一間美國公司擁有超過七萬位從事白領工作的員工,他們每年只工作四個月。該公司的名字是甚麼?」 筆者聯想到另一個類似的問題:「一個機構擁有全球最多的員工,其分機構遍佈全世界。它從不裁員。該機構的名字是甚麼?」 在繼續閱讀本文之前,讀者不妨花一分鐘想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者可以想想:「我願意到這間永不裁員的機構工作嗎?」 人生無法避免的兩件事 如果你尚未想到上述兩個問題之答案的話,現在給你一個提示:「這兩機構的業務興隆,蒸蒸日上,因為他們分別幫助人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兩件事。」現在你應該對問題的答案有點頭緒了,對嗎? 常言道,人生有兩件事是無法避免的:「第一是付稅,第二是死亡。」 現在你應該想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了,它是:「H. R. Block 報稅公司。」這公司規模宏大,在全美各地都設有分店。它的主要業務是替美國人填寫入息稅表。由於每年的報稅截止日期是四月十五日,該公司的大部份僱員每年祗在公司工作四個月。 由於「危難」遊戲節目無意中為 H. R. Block公司作了免費宣傳,該公司立即聯絡上 Jennings先生,表示願意為他提供終生免費的報稅服務和稅務指導。Jennings先生立即樂意地接受了這份禮物。 他們提供的第一項服務,是立即算出Jennings先生必須付美國聯邦及州政府的入息稅超過一百萬美元。 值得留意的是,H. R. Block 公司只幫助人報稅,而不幫助人付稅。事實上,如果請他們幫助報稅,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同意付稅哩! 現在是思想第二個問題的時候了。既然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之事,哪一個機構可以幫助我們面對這個人生最大的難題呢?這不是醫院,因為它的員工,包括醫生和護士祗能幫助垂危病人減輕痛苦,甚至延長壽命。但當最後臨終時刻來到時,最精明的醫生和最高超的科技都無法幫助。唯一能幫助人面對死亡的,是已經戰勝了死亡的人。 歷史上有很多帝王將相、名人哲士、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但他們都無法脫離死亡的厄運。唯一已從死裏復活且不再死亡的人是耶穌。不錯,祂曾因被釘十字架而死亡,且被埋葬在墳墓,但祂的墳墓是空的,因為祂死後三天便從死裏復活。每年的復活節,全世界都有無數的人慶祝紀念耶穌的復活。聖經說得很清楚:耶穌「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2:14-15)跟隨耶穌的人組成以耶穌為元首的教會。全世界有超過十億的人相信耶穌,這是一間全球最大的機構,其分店遍佈全球,因為世界各地都有基督的教會。教會從不裁員,因為耶穌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來13:5) 而且教會的工作很多,人手不足,又怎會裁員?這個機構有不少特色和福利,是與其他公司或團體截然不同的。現藉此文略加介紹。如你尚非會員 ,不妨考慮加入,因為他們正在招聘新員工哩! 家庭式的跨國企業 首先,這是間家庭式的機構。公司的家長和總裁是耶穌基督,每位成員是弟兄姊妹。希伯來書三章16節的另一翻譯是:「基督為兒治理神的家,這家就是我們。」 教會是屬於耶穌基督的,祂曾說:「我要建造我的教會。」(太16:18另譯) 耶穌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血,讓一切接受祂的人罪得赦免,成為神的兒女,成為神家的一員。聖經說: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徒20:28)教會的每一成員,都與耶穌有血緣關係,故親如手足。 教會於兩千年前在耶路撒冷成立。她不斷地開枝散葉,至今已成跨國企業,遍佈全世界。耶穌曾用芥菜種來比喻教會的發展。祂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裏。這原是百種裏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太3:31-32)約翰說這跨國企業的員工來自「各族、各方、各民、各國。」(啟5:9) 為什麼教會能不斷地往前發展呢?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教會每位成員都有工作做,他們不用擔心被遣散、被裁員。他們的主要工作,是遵行耶穌這位元首到各處傳揚福音的吩咐:「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 記得多年前,筆者在街道行走時,見到遠處有一商店,門外懸掛「結業清倉」(Out of Business)的大字,心中暗喜,不妨走去看看是否可以撿到一些便宜貨物。走近時,才看清楚那幾個英文字不是Ou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