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Author: 雅意
April 1, 2005
一首鋼琴曲,激起思念祖父的情懷。 一場師生會,醫治創傷心靈的故事。 最近在一本英文基督教雜誌上,看到一位退休的高中老師所寫的一篇師生之間的真實故事,非常感人。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述,內容大致如下: 琴韻撫心弦 在涼爽多雲的四月早晨,一陣微風吹進我的課室。廿三位應屆畢業生正在聆聽優美的古典音樂,並寫他們的日誌。只有德偉例外。 德偉是個高高的年輕人,一向十分安靜乖巧,從未缺課,而且按時交作業。這時卻呆呆坐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他那燙得畢挺的藍色花格子襯衫和銀色小十字架,總讓人感覺他與眾不同。他掠掠前額的黑髮,手指劃過胸前的十字架,眼眶裡面蓄滿了淚水。 「我們到外面談談好嗎?」我問他。 他跟著我走出教室,我拉拉他的手,「有什麼問題嗎?」 他抹抹眼淚,說:「剛剛那首曲子。是誰作的?曲名是什麼?」 「是一位挪威的作曲家愛德華格瑞寫的,曲名是A小調鋼琴協奏曲,怎麼樣了?」 「一聽到這曲子,我就想到祖父,我和他一直很親密,現在我忽然好想念他。」德偉將手放在牛仔褲袋裡,盯著他的球鞋說:「從小我父親就告訴我一定要表現得像男子漢。要堅強、要粗獷豪邁,有什麼感覺,一定要藏在心裡面,絕不可表現出來。人生是十分艱辛的,沒有人會喜歡愛哭的孩子。更不要讓別人來左右你。」但我不是父親期望的那種人。 每次父親揶揄我不像男子漢時,祖父都會護著我。他會說,「隨他去罷!」父親只好聽祖父的話,不再強求我了。 祖父能瞭解,當我十歲時,我的愛犬被汽車撞死,我卻不忍將牠丟進垃圾桶。他幫助我挖掘一個洞穴,作為愛犬的墓穴,並陪我點燃燭光紀念牠。祖父也告訴我,表達溫情並非娘娘腔的表現。 「你的祖父真是瞭解你的心,可惜他去世了。」我說。 「祖父去年夏天去世,正是我要進入高中最後一年。我埋怨上帝為何接他走。我決心埋藏自己的一切思念、感情、和記憶,以為強迫自己不再想念祖父,哀傷也許就會漸漸淡化。況且,父親絕不容許我流淚,他說祖父又病又老了,再多的淚水也不能將他喚回。像個男子漢點,人生總要活下去的!」 德偉停頓了一下,今天他說的比以往幾個月都多。平日在班上,他多半很沉默。 「我現在已死心,不敢再觸動自己的情感,也不敢有所感覺。」他說。 「看來你的生活很孤寂啊!」 他點點頭:「是的,我很沮喪,甚至有時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我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成為父親所期望的樣子,也永不可能成為那樣的人。我雖認真工作,付我自己的費用,又拿錢回家給父母。學業成績也很好,但那還是不夠,我永遠達不到父親的標準。我以為所有的美善、所有的希望都永遠從我身邊溜走了。但今天,老師您播放那曲子……」德偉淚流滿面地,用手臂圈住我的脖子,說:「謝謝您,我要抹乾眼淚,回到班上去了。」 「你可以在外頭完成你的日誌,這樣你有機會獨處一會兒!」我說。 德偉搖搖頭:「我不想錯過那鋼琴協奏曲,我渴望聆聽它!」他回答。 「你可以坐在敞開的窗外聽,我要從頭開始再播放一遍。」 「那太好了!」他笑著說。 放學以後,我坐在課桌前,翻閱德偉交來的日誌。 男孩的眼淚 今天,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痛快地哭。我這一生總是有淚不輕彈,甚至被父親責罵、或被人嘲笑、欺負時,也不敢掉一滴眼淚。當我聆聽格瑞的鋼琴協奏曲時,它觸摸到我靈魂的深處,我為失去祖父哀哭,也為自己和其他人生命中所遭遇到的不平而悲傷。當我坐在室外,看到地平線上的雲彩散開,好像宏偉的岩石在微微顫動,一線燦爛的光輝穿過了雲層。大自然的美景令我駐足良久,內心的傷痕漸漸在消退,直到最後完全消失了。我終於明白,作個擁有七情六慾的平凡人並沒什麼不好。這段短短的時光改變了我的一生。非常謝謝您。 當我看完德偉的日誌,我也回了他一封信: 德偉,這張格瑞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送給你。當你覺得孤單或覺得生命中渴望有一點美的東西時可以放來聽,它將帶給你許多快樂的時光。 德偉,你是很獨特而且心地溫柔善良的人。你擁有一顆敏銳的靈魂,可以去觸摸別人的生命。我想這是上帝給你的恩賜,祂必定希望你能善用它,帶給你周遭的人內心快樂。這世上太多孤單的人,他們需要有人關心、有人傾聽、有人瞭解。但像你這樣讓人感覺溫馨,對人有一顆敏銳善感的心,並善體人意的人,實在太少了。 如果你能完成大學學業,那就太棒了!你在日誌中告訴我,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從事什麼行業。我覺得你也許會喜歡作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或社工人員,可以直接幫助有需要的人。無論你如何決定,老師都支持你,也深信到時你會作最正確的抉擇。 我很欽佩你願意在家中和學校,都負擔起自己的責任。靠自己雙手打拚而賺錢,會讓你感覺較有自我尊嚴。這一切都是你所擁有、沒有人能奪去的極寶貴品格。當你知道自己作的是對的時候,你內心會充滿了平安與寧靜。 德偉,你告訴我有一天你也希望能結婚、建立家庭。如果你要追求一個女孩,最好確定她是一個和你一樣溫暖、有愛心,敏感於生命中的美善,情感細膩、能洞察別人內心感覺的人。 一個能夠彼此分享喜樂、寧靜、和真實感覺的家庭生活,是世上任何事物都無法取代的。 別忘了,任何時候,你想找人談話,德偉,我都樂意傾聽。 你的老師 錢德樂夫人 五月時,畢業紀念冊出刊了。我在每位學生的紀念冊上留言,他們也分別在我的紀念冊上留言。我萬分珍惜他們的話語和情感表達。卅五年後,德偉當年所寫的仍舊深深觸動我心。 難忘師恩情 「給一位最棒的老師,」他寫道:「您給予我的有關仁慈、互相關懷、以及婚姻方面的教導,我這一生都會銘記在心。真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像您一樣的女性,成為我的終身伴侶。很抱歉,我的言語表達有限,但我真希望以後能夠再見到您。再見!」 永永遠遠愛您的德偉…
Read more
Author: 朱易
April 1, 2005
促銷商品靠大眾傳播宣傳;完成大使命可如法炮製嗎? 資訊發達促進了市場發達,而發達的市場又帶動了資訊的發達。「大眾傳播」成為西方市場經濟運作的靈魂產業。如果把「大眾傳媒」從社會中挪去,很多產業都會停頓下來。 面對百業興旺,只有上教會的人數日益下降,教會工作者在思索如何能說服更多的西方人士上教會,自然就把腦子動到了能帶旺百業的大眾傳媒廣告上了。 比如南加州一間聖公會教會,仿照夜間脫口秀節目的所謂「十大理由」的形式,列出上聖公會的十大理由。其中包括﹕ 10.沒有獻蛇的儀式 9.可以相信有恐龍 8.有免費的酒喝(顯然指的是聖公會聖餐用葡萄酒而不是葡萄汁。) ……… 2.不必學游泳就可以受浸(聖公會受洗是點水禮,不似浸信會在水池或河水中受浸。) 1.無論你的神學觀點是什麼,你都可以在聖公會找到與你看法相同的人(聖公會人夠多,多到能容百家觀點)。 藉大眾傳媒完成大使命? 傳統基督徒可能對以上的廣告不以為然,這也能算是教會的廣告?上帝在那裡?耶穌又在那裡? 教會如何向社會展現自己,一直就是個具爭議性的問題。傳統的看法是﹕教會的成功在於教導信徒聖經和有良好的屬靈關係,只要高舉十字架,高舉耶穌,萬民就會來歸順教會。教會絕不能像飲料,商品般宣傳。 問題是,西方教會一直在走下坡,星期天上教會人數下降。當然就有人開始思索什麼才是正確的宣傳教會的方法。 因此,有人認為二千年前耶穌向門徒託付福音大使命時說,向萬民、萬族傳福音時,指的就是要教會為福音的廣傳,必須藉由大眾傳播的宣傳。由於世上的人形形色色,因此,為了向不同的族群傳達教會信息,廣告宣傳也必須採取不同的形式。 上文提到的「十大理由」,顯然要說服的是那些喜歡看周間晚上十一時半以後電視節目的人。這些人通常不會進主流教會的教堂,聖公會以這些人喜歡的形式宣傳教會,即使無法說服他們馬上進教堂,至少也拉近了與他們之間的距離。 因此,不少教會人士認為只要能把基督教的信息傳遞到不同的族群中去,任何形式都是適當的。 西方教會在傳媒上做廣告,始於廿世紀初期。當時的教會廣告都是在地方報紙上,內容是歡迎新朋友,以及星期天講道的內容。到了今天,有些教會的廣告已經做到電視上了。其廣告形式與一般大商家的廣告形式無異。 比如南加州一間天主教教會的廣告詞是這樣講的﹕「天主教曾激發你的人生嗎?如果沒有,請再給我們一次機會。」 許多人數下降的全國性主流教派,已經在全國內作廣告宣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基督聯合教會所做的。他們廣告費用高達三千萬元。電視廣告畫面是一些身著奇裝異服,一看就知道不是會友的人正走進教會,廣告詞是「耶穌從不拒絕人,因此,我們也不拒絕你!」 許多地方性教會也通過報紙、電台、明信片和招貼畫的方式展開廣告宣傳。這些廣告已經脫離了教會活動內容的廣告方式,成為以教會形象為主的宣傳方式。 教會與世俗合作來宣傳教會,用世俗的方式樹立教會形象,必然會引發神學上的爭議。這種爭議的本質是,到底基督教與文化的關係是怎樣的。 基督教與文化的關係 長期以來,有關基督教與文化之關係的看法,總結起來,不過有三種。 一是相合的關係。基督教與文化彼此相合,相互促進。 西方文明是基督教文明。而人類文明的進步,又豐富了人們對聖經的理解。不少人引用耶穌也曾經參加婚宴來證明相合的關係。 二是相對的關係,即基督教與文化互相不隸屬。 人們引用聖經:「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來證明這一點。耶穌也曾說「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不少人認為這證明了信仰與世俗是有分別的。 三是相斥的關係,耶穌曾告誡門徒這個世界會恨他們,門徒在世上有苦難,只有在主裏才有平安。因此,世俗是以基督徒為仇敵。許多人引用經文:「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5:19)來證明世界是屬魔鬼的,因此當然會與基督徒為敵。以上三種有關基督教與文化之關係之看法,各有神學家、傳道人支持,長期爭執不下。這種觀念上的差別,就產生了教會與社會互動關係上的差別。 有些教派,努力走入社會,例如救世軍,世人基本上認為它只是有基督教色彩的救援組織。 有些教派則走入另一個極端。天主教的修道院就是一個想讓教會與世俗隔離的一個例子。 更多的教派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因此他們與社會的互動也就呈多元性的表現。當然隨之而來的是無休止的爭執。 廣告效益的考量 教會採用現代的市場推廣式的廣告宣傳,所引發的爭議,除了在神學觀點上這種宣傳方式是否恰當外,另一個爭議的焦點是廣告的效率問題。 一般而言,教會的新朋友中,95%是來自教會會友個人性的邀請。看見廣告進到教會的人所占比例相當小。 因此,年資較長的會友就會批評教會花大錢做廣告不值得,畢竟還有許多福音事工需要金錢的支持。廣告所占的資源未免過大了些。 不過聯合衛斯理會的例子卻說明了廣告的效用。在2000年至2004年中,該教派花在廣告上的錢高達二千萬元。但第一次上教會的人數比例上升了19%,而教會人數增長了9%。因此,教會決定,在未來的四年,廣告預算將增加到二千五百萬元。 觀察教會市場推廣宣傳的專家發現,如果教會主日的講道內容與其宣傳相吻合,則廣告的效用明顯。否則,人來了,還會離開,廣告並不能把人留下。
Author: 劉亦文
April 1, 2005
突破阻力──怯於真相,自我中心;進到完全──更新變化,長大成人。 如果你我已臻於完美,就毋須改變。因為完美的一個特徵是,無從改進。如果你我是凡人,凡人要成就神的託付,就得更新變化成合神使用的器皿。 若摩西一直不肯跳出「拙口笨舌」的自憐情結,就不可能成為民族的領袖,將以色列民族從奴役帶向自由。 若約拿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就無法被神使用,為歷史見證在魚腹裡三日三夜的神蹟。 若以利亞認為自己已「沒有利用價值」,就不可能在傳道事業的巔峰後再創高峰。 若以斯帖單單考慮「自己生命的安危」,就不可能被神使用,成為拯救以色列民族的器皿。 若「浪子回頭」比喻中的主角浪子,堅持「決不回頭」,就不可能重享父親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心事」有誰知? 在教會中最喜樂的往往是那些剛剛信主的弟兄姊妹。反觀信主有相當一段時日的「老基督徒」,似乎總有些「心事」,請他們分享一些見證,總是面有難色,除了信主的見證,就沒有其他的經歷可言。請他們在教會參與事奉,也總是以時間無法配合,又沒什麼恩賜而婉拒。很可惜的是,許多人也就不知不覺地,一直停留在這個「沒見證、不事奉」的階段,十年如一日。 有些基督徒雖也讀經,但讀讀停停,也禱告,但三天曬網、兩天打魚;又有些基督徒講起聖經中的道理是頭頭是道,但行事為人卻一點也看不出是基督徒。 改變的阻力 在正常的情況下,若看到不滿意、不好的地方,人都會主動、樂意地想辦法調整、糾正、甚至設法避免重蹈覆轍。但是有些人卻在同樣的地方一再跌倒而不自覺,或是一切以「不要要求太多,這樣已經不錯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來為人處世。我們常不免要問,倒底是「卡」在哪裡? 一個人不願意改變,通常是基於下面兩種阻力:「怯於真相」與「自我中心」。 一‧怯於真相 有一些人不願意照鏡子,是因為不滿鏡中的自己,卻又無法改變自己,而逃避面對這痛苦。無法面對事實或真相的主要原因通常源自於──害怕。 1.害怕失敗,害怕自己達不到某種要求或水準,或是神的標準。很多時候同儕同行的壓力,會使我們不敢說出心裡真正的想法,如果提不出什麼高明的論點,還是別「自不量力」,否則被人看出自己的不足,被批評不上道,更糟的是可能還會被排擠,因此還是以「不變應萬變」。 2.害怕投入,因為一旦投入某一個選擇,就有可能必須放棄其他的選擇。在聖經中就有一個這樣的人物。有一個青年才俊去見耶穌,想找出得永生的路子。耶穌回答他必須遵守神的誡命,並說出各樣的誡命。青年才俊回說,這些我都遵守了,還有其他的嗎?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聽完這話,年輕人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太19:16-22) 對這個年輕人來說,從一個「善人」要更進一步變成一個「完全人」,是他所羨慕和追求的,但是他無法承受這個改變所必須付上的代價。 3.害怕被拒絕,一個人的改變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周圍的人,以及與他們的關係。人都有被認同接納的需要,如果改變後不被別人接受,特別是所愛的人,對我們在改變的方式與幅度,就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例如,一個人信主後,與原有親友之間的關係也自然會改變,這些連帶的改變並非易事。耶穌曾帶領當時的一些官長信祂,但他們卻因法利賽人的緣故,不敢承認,恐怕被趕出會堂。而約翰對這些官長的評論是「這是因他們愛人的榮耀,過於愛神的榮耀。」(約12:42-43) 4.害怕不可知的未來。現在一切都很好啊,變來變去變得更糟也說不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失控、怕改變的結果就是生活在一個自認為舒適安全的環境裡(comfort zone),並且合理化自己的選擇。 一個不願意面對事實或真相的人,是一個仍活在黑暗裡的人,不認識神也不相信神。 二‧自我中心 改變的另一號大敵就是「自以為是、自以為義」。只用自己的方法,不願接納其他方法,並且也只有用自己的方法,才能達到自己(或神)的要求與標準。 在聖經裡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耶穌指為假冒偽善的法利賽人。這些法利賽人能說不能行,作的都是表面功夫,喜歡人捧,自以為是。內心充滿了污穢,可是卻去挑戰耶穌愛心救人的權柄。(太23:2-4, 25) 雖然耶穌最痛恨假冒偽善,但耶穌基督的愛與憐憫並不撇棄任何一個願意悔改的靈魂。因此即使曾經逼迫信耶穌的人,堅持「因行為稱義」的法利賽人掃羅,因著聖靈的引領至終卻改變為宣揚耶穌、「因信稱義」的使徒保羅。 變化更新三步曲 改變的發生有時是很自然地進行,有時是被迫必須作改變,但改變的過程卻是一樣。如果我們立定志向,希望在某一方面有改變、有成長,下面一些建議可提供參考,使我們能按著聖經的教導更新而變化:「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一‧靈裡的領悟: 我們需要虛心地來到神的面前,求神幫助我們看見改變的需要,和面對事實真相。(太5:3) 無論是自己在神面前的領悟,或是透過他人,及其他的管道,我們都應存感恩的心,感謝神給我們機會更認識自己,也相信改變是神祝福的開始。 二‧改變的目標 改變的目標與我們人生的目標應當是一致的。耶穌基督對基督徒的期許是:你們要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太5:48),使徒保羅也對神的兒女有如此的目標:「我們所求的,就是你們作完全人。」(林後13:9) 要「完全」,對許多基督徒而言,可能從來不覺得是可能的,是不實際的目標。理由是,我們都是罪人,而且無論人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達到神的標準。聽起來是否很耳熟?一方面許多基督徒是這樣相信也這樣宣稱,另一方面我們在前面「怯於真相,害怕失敗與達不到神的標準」的部份也解釋了這些人為什麼在行事為人上並不覺得需要改變。 許多基督徒多年來生命沒有更新變化,也不能明白神在自己身上到底有何計劃,因此過的生活與不信主以前似乎沒多大差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明白,神要我們以「像天父完全一樣」,作為我們生命改變的目標。因此聖經中提醒基督徒──「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喫奶,不能喫乾糧的人。凡只能喫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纔能喫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來5:12-14, 6:1) 基督徒對真理的認識是屬靈生命成長的根基,需要個人也需要教會一起扶持,彼此建造。但單單聽道還不夠,還必須行道(雅1:22-23)基督徒明白真理後,當進一步將信仰在生活中應用出來,熟練仁義的道理,就能分辨好歹,為主所用。 三‧改變的操練: 改變的目標清楚,就按部就班盡力去作,不需擔心要達到某些人的標準,只要盡力而為,如同保羅所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耶穌基督所以得著我的。」並且忘記背後,努力向著前面的目標直跑。(腓3:12-14)…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April 1, 2005
上帝如果給你檸檬,那就擠檸檬汁吧! 有一位印度的挑水工,他有兩個大水桶,各吊在一根竹竿的左右兩端,他就將竹竿扛在肩上。其中一個水桶完好無缺,從不漏水。另一個水桶有一個裂縫。每次等到挑水工將水挑回主人家時,那隻水桶裡的水都漏得只剩半桶了。 這樣日復一日的過了兩年,挑水工每天都只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當然,那完好的水桶對自己的成就頗為自豪。但那有裂縫的水桶對自己的缺陷和無法完成使命卻耿耿於懷。 心裡積壓了兩年痛苦和挫敗感的水桶,終於忍不住了。一天,它在水邊對挑水工說:「我對自己感到十分羞愧,我應向你道歉。」 「為什麼?」挑水工說:「你有什麼好抱歉的?」 「過去兩年來,因為我這邊的裂縫,讓水一直漏掉,害你每天只能挑半桶水回到主人家。因為我的瑕疵,你辛苦努力了半天,卻事倍工半。」有裂縫的水桶說。 挑水工很同情那水桶,好心地對它說:「等一下我們走回主人家時,請你留意看看一路上美麗的花卉吧。」 果真,當他們爬上山坡,有裂縫的水桶注意到沿途路旁陽光照射下,開滿了奼紫嫣紅的美麗花朵,心情便開朗了一點。但快到主人家時,看到自己裡面的水已經漏了一半,還是覺得很難過,於是又向挑水工再三道歉。 挑水工對那桶子說:「你注意到沒?那些美麗的花都只生長在你的這一邊,而不是另外一個桶子那邊?因為我早已發現了你的裂縫,所以就利用這個機會播種一些花卉的種子在你那一邊的路旁,每天我們挑水回來的路上,你就不斷地為他們澆水。 這兩年來,我經常可以摘取美麗的花朵擺飾主人家的餐桌,讓主人覺得賞心悅目。如果不是你會漏水,主人家屋子裡哪能經常擺飾美麗的花朵,讓屋內花香常漫呢。」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各有不同的缺點,像有裂縫的桶子一樣。但如果我們願意,神也能使用有缺陷的我們,來成就祂的計劃。神是最偉大的經濟學家,祂不會浪費任何的資源。別在意你的缺陷,好好的善用它,你也可以在世上成為散播美善的使者。別忘了,神能在我們的軟弱上顯出祂的剛強和大能。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彀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Author: 編輯室
April 1, 2005
● The magnitude of a progress is gauged by the greatness of the sacrifice that it requires. Nietzsche 從要求犧牲程度的大小,可以看出發展規模的大小。 ● Those who never retract their opinions love themselves more than they love truth. Joseph Joubert 堅持己見的人,愛自己遠超過愛真理。 ● Change is the…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April 1, 2005
在我們周圍總有一些人的行為模式和我們迥然不同,我們難免會想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如此獨特的他/她。把他/她擴大到社會族群,我們的問題變成:「什麼因素造成人類、社會的行為模式?」 近代流行的思潮認為,下列三股力量決定了一個人和整體社會的行為── 1.基因論:這個論點認為基因決定了一個人的個性、脾氣、情緒、氣質。意思是說,因為你的父母脾氣大,你承繼了他們的基因,所以你脾氣也大。這就是遺傳嘛! 2.背景論:這個論點認為,你小時候的成長背景,決定了你的個性、脾氣、情緒、氣質。意思是說,你的老師當眾批評你,養成你退縮的習性,難怪今天你很孤癖。 3.環境論:這個論點認為,你的上司、配偶、同事、兒女、鄰居,決定了你的行為、情緒。意思是說,他們給你一個刺激(也許是愛、寬恕、鼓勵、指導;也許是批評、鬥爭、排斥、拒絕),引起你的反應,當然你很難控制自己。 這三個理論都有某種程度的真實性,但也有它的盲點。照這個理論,同性戀只是基因問題;虐待孩子的父母只因為孩童時代被虐待;搶銀行的人,只因為社會不給他工作機會,無法養活自己。依此推演,同性戀應該合法化;虐待狂沒有刑責;國家有責任養活不工作的人。這些理論與基督徒信仰存在著相當大的歧異。 基督徒信仰認為在刺激與反應之間,上帝賦與人類尊貴的自由,每個人都應當負起自己行為的責任。不錯,動物在刺激與反應之間,似乎有一種制式的因果關係,牢不可破。帕夫洛夫拿狗做實驗,敲鐘後就給牠食物,日子久了,即使敲鐘而不給食物,狗也會分泌唾液,準備進食,敲鐘和流口水變成同一件事。 然而人和動物有一道清楚的分界線,牠們只有體和本能的生命,人類除了有體和本能之外,還有靈和良心的生命。人有自由選擇良心的導引,來超越體的衝動。在刺激和反應之間,人如果依靠聖經所教導的道德指標,決心選擇以善勝惡,以饒恕勝過仇恨,以代禱勝過逼迫,以祝福勝過咒詛,以自尊勝過自卑,以盼望勝過絕望,神的聖靈一定會加添我們力量,勝過環境、背景、基因的限制,為自己開創出美好幸福的人生。 我們稱這種負責任的生活態度是積極主動(Proactive)。秉持這種基督徒信念的人,藉著每日讀經禱告的靈修,讓神的道和神的靈來更新變化我們,超越環境和背景所帶來的限制。並接受聚會和服事的洗禮,讓神的教會和屬靈的肢體來薰陶我們的習性,重塑我們成為神所喜悅的人。這種更新變化的過程,用現代語言來表達,最容易領會── ●設定程式 (Program):成長過程中,背景和環境在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中,刻下了思想和行為的習慣。 ●去除程式 (Deprogram):我們歸依基督耶穌時,悔改的眼淚和追求的過程,驅除了意識和潛意識中壞習慣所留下的刻痕。 ● 重設程式(Reprogram):在成聖的過程中,我們依賴神的道和神的靈,心意更新變化,逐漸長成像基督的樣式,表彰祂的榮美。 這種除舊佈新,從自私變成忘我的過程,是神所賜給人類最高貴的禮物。本期(43期)飛揚雜誌探索更新變化的過程中,每個信徒當注意的靈性保健方法。願你從本期文章擷取一些鼓勵和靈感。
Author: 李潘燕
February 1, 2005
有了神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有力量。 一位年輕的父親黎雅各,從旅館打電話給一位大都市的報社記者,述說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記者立刻拼命追蹤電話的來源,但卻太遲了,當警員到達現場時,黎先生已經開槍自盡,頭部中彈而亡。 在他的外衣口袋裡,警員發現了一張上面有她女兒雪莉孩子式筆跡簽名的,已經折皺破爛的蠟筆畫。雪莉五個月前剛被火葬。在那張畫上,黎先生寫著:「請將它留在我大衣口袋裡,我希望這張畫作為我的陪葬。」在雪莉的喪禮上,雅各過度悲傷,甚至邀請陌生人來參加,因為雪莉兩歲時她媽媽就去世了,所以沒有什麼家人可來送葬。 臨死以前,雅各告訴記者,他已沒有任何活下去的意義,覺得在世上太孤單了。他將僅有的一些遺物捐給雪莉所參加的教會,說:「也許十年或廿年後,有人看見雪莉的紀念牌匾,會稀奇誰是黎雪莉,人們也會敬愛她。」 黎雅各失去所有的盼望,在一個孤獨的電話亭裡自盡而亡,可悲的是他的故事不是絕無僅有的案例,這世界上到處充滿了絕望的人。 盼望何處尋 盼望,像愛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旦失去它,許多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現代社會用精巧的宣傳手法,以非常吸引人的包裝,承諾給你希望。然而,科學和技術,並不能帶給人類希望。即使我們有非常精巧的科技,知道如何將人送上月球,也有太空船到達土星之外。我們可以操控全球的無線電、電視、衛星和互聯網,又發明了電腦,可以在頃刻之間,解決許多幾年前需要花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十分慶幸在醫學方面有顯著的進步,但是我們始終沒學會如何與同僚相處,或如何滿足人類心靈的需要。 在有形的物質裡,你也找不到希望。今日的世界,許多人崇拜物質,以金錢收入來衡量成功與否,而忽略了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情感和靈性上的需求。結果呢?許多夫婦離婚,導致家庭破碎,強暴、孩童受虐、青少年懷孕和扭曲的性關係,以及自殺和濫用藥物,造成國家社會的恥辱和悲劇,這一切都是人類在今世沒有盼望的徵兆。 美國,這個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現在卻淪為世界服用不合法藥物之首,每天花費廿二億美元在這上面。(註1) 現代人夢寐以求的另一目標,就是身體的吸引力。然而,即便你擁有苗條身材和花容月貌,也不能保證你的人生充滿希望。事實上,外貌美麗和心靈的平安喜樂是完全無關的,大部份人(不論是否吸引人的人)通常都不太快樂。身體有殘疾的人,只要他們的情感需求得著滿足,也有可能十分快樂。反之,身材完美的人,情感若得不著滿足,也可能極不快樂。 所謂的成功,也同樣無法為人帶來盼望。歐丹尼比爾(Bill O'Donnell)在卅三歲時已到達一般人所謂成功的標準,他是一家大公司的副總裁,年薪十五萬,擁有兩部賓士汽車,和一棟豪宅。 但他卻對妻子不忠,屢次錯過自己召集的會議,每天必須吸食四克古柯鹼。 他說:「我在追尋美國夢,以為古柯鹼可以讓我快速達成。我生活的步調太快了,完全無視於自己身為丈夫和父親的角色是何等失職,甚至連我的工作能力也每下愈況了。」 絕望抑鬱症候群 紐約時報的同一篇文章,也敘述說濫用藥物只是初期抑鬱症的現象之一,不僅是歐丹尼,更有無數事業頗有成就的年輕人也不例外,他們的生命被扭曲了,情緒上陷入極大的混亂。(註2) 這種初期的抑鬱症狀,在北美並不稀奇,甚至整個西方世界都受到影響。當我們額手稱慶,認為人類非凡的成就已減輕了許多人身體上的痛楚時,不幸的是,我們卻忽略了生活上一些同等或更重要的層面。這世上靈裡饑渴的人比比皆是,因為這個社會已被推擠到靈性破產的邊緣。 整個國家普遍都遠離了神,許多人口頭上說相信祂,但實際生活中卻完全漠視祂的存在。 絕望、吸毒、惡疾、沮喪、犯罪、謀殺、孤單、戰爭、恐怖主義、貪婪、毫無盼望,這一切都是這個惡貫滿盈,病入膏肓之社會的徵兆。人們往往掩飾各樣的罪行,不把它當一回事。不論如何,任何事物,只要虧缺了神原本期望我們彰顯的完美、整全和成熟,都是罪。而一切的罪,終究都是自我毀滅,也是得罪神,並隔絕了神對我們的愛,那是最致命的病。它的結局便是身體、靈性和永遠的死亡。人人都受了影響,因我們都犯了罪,除非我們肯承認罪,並照神的方法對付它,否則絕無盼望。 躍入永恆的盼望 一旦我們認罪悔改,神自己便裂天而降拯救我們。事實上,二千年前,祂的確這樣作了。耶穌基督──神的兒子來到世界成為人,代替我們的罪受了刑罰而死,因此神赦免我們,賜給我們嶄新的盼望。 當我們承認自己的罪,回應神的召喚,邀請耶穌基督進入我們心裡和生命中,成為我們的救主和掌管我們生命的主,祂就赦免我們的罪,賜我們嶄新的屬靈生命和永生為禮物。何等大的盼望! 神也同樣賜給我們今生的希望,雖然祂未曾應許我們天色常藍、花香常漫,但陽光總會再露出笑臉來。無論發生什麼事,當我們懇切地將自己的生命交託給主耶穌,萬事必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為要幫助我們成長,鍛鍊出堅強的品格,可以承擔任何境遇。 「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2-4)這是神寶貴的應許,也是這世界最大的盼望! 註: 1. Eternity, November, 1986. 2.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4, 1986.
Author: 高登
February 1, 2005
或許你無權選擇環境,但你有權選擇反應。 論到人生快樂幸福的祕訣,林肯總統講了一句智慧之言,他說:「一個人選擇要多快樂,他就有多快樂。」(Most people are about as happy as they choose to be.) 這是他人生智慧登峰造極時,所寫下的至理名言。那時他已經過了人生的高山低谷──他曾經歷過未婚妻死亡、競選州議員敗北、娶到一個母夜叉、精神崩潰、打了艱苦的南北戰爭。有一段時間他甚至沮喪到想要自殺。 最後林肯學會了祕訣,不管人生是順是逆,環境是易是難,壓力是大是小,你都可以「選擇」過一個喜樂積極的人生。 慎選你的人生 人生有些事物是不能選擇的,有些事物是可以選擇的── 你無權選擇出生家庭,但有權選擇住家環境。 你無權選擇父母,但有權選擇結婚對象。 你無權選擇生日,但有權選擇人生。 你無權選擇外貌,但有權選擇內涵。 你無權選擇生理基因,但有權選擇心理快樂。 你無權選擇誕生國,但有權選擇天國。 上帝賜給人類自由意志,使人類遠遠超越其他動物。伴隨這自由意志而來的是責任,你必須負起選擇的後果。我們有責任運用智慧,做人生的最佳選擇── 上班,是要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還是鞠躬盡瘁,貢獻所有? 讀大學,是要混個學位,還是求得真正的學問? 結婚,是要演變成一對怨偶,還是成為神仙眷屬? 小心你的抉擇,因為它是攸關一生的決定。 出入蒙福 那些懂得運用聖經真理,作正確人生抉擇的人是有福的。 只要我們選擇聽從上帝,祂應許我們可以出入蒙福。 「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你在城裡必蒙福,在田間也必蒙福。你身所生的,地所產的,牲畜所下的,以及牛犢、羊羔、都必蒙福。你的筐子和你的摶麵盆,都必蒙福。你出也蒙福,入也蒙福。」(申28:1-6) 本段經文明示,人生蒙福的兩大因素是: 1. 選擇上帝為真神 2. 選擇謹守遵行祂的一切誡命法則 我們一生難免遭遇逆境,積極和消極兩種反應模式,哪一種更能解決問題,創造美好的明天呢? 大部份的人會抱怨周圍環境,可憐自己的悲慘,認為上天對他不公平,看自己是環境的犧牲品。然而,一個有信心的基督徒,卻能不被自憐的情緒所支配,他接受環境是既成的事實,盡量靠神的力量超越環境,甚至改善環境。 掌控自己的反應 弗蘭克博士(Dr….
Read more
Author: 劉亦文
February 1, 2005
將神的道存在記憶裡,它會保守你心。邀神的靈進入記憶裡,祂會醫治你靈。 我有一好友,已年過半百,是教會中的成人主日學老師。在一次課堂中他提到自己一個很特殊的經驗,就是幼年時期在兒童主日學中背誦的「使徒信經」(全文共139個字),四十年來從未有機會再去接觸,最近在家裏準備教學中居然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但令他感動的是四十年前背誦時還是孩子,幾乎完全不瞭解內文的意義,如今道來,句句代表著他的信仰真諦。神在他幼年預備了一個充滿基督之愛的成長環境,四十年前栽下的種子,如今發芽成長。 記憶的種子 「所以到他從死裡復活以後,門徒就想起他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約2:22)耶穌與門徒相處的三年多,用各樣的機會將「福音是什麼」,舉例說明給門徒聽,又行各樣神蹟顯給他們看,在門徒的心裡撒下了福音的種子。當耶穌從死裡復活後,門徒將過去所見所聞與當時的事實相比之下,發現完全一致。很自然地就信服了耶穌所證實的福音,並承接了傳遞福音的使命。 人的記憶不只是一本像簿,幾套錄影帶,無法改變的過去,是死的;人的記憶是待完成的腳本,待發芽的種子,期待著下一階段的發展,它是活的。在聖經中有許多的「想起」,在這些「想起」之後,都是行動,而不只是緬懷而已: ● 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可11:25) ● 提多「想起」你們眾人的順服,是怎樣恐懼戰兢的接待他,他愛你們的心腸就越發熱了。(林後7:15) 記憶的傳承 人不分年齡、性別都有念舊的情懷。但除了情感上的慰藉,鑑古知今是我們回顧過去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中國人與猶太人在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傳承上都做了相當大的努力,以致後代的子孫們有前車之鑑 ,較容易走在正路上。 對基督徒而言,我們的記憶離不開與神的關係和教會的生活。在我記憶中最難忘的幾乎都是與神同行的一些經歷。尤其是來美國唸書的第一年,無依無靠,每天必先讀聖經再出門。聖經中的教導與聖靈的引導成為我生活行事的依據和憑藉。當我全然倚靠祂時,每天也得以親眼見證神的話語是何等真實,聖靈的引導是何等奇妙。那一年的諸多經歷直到如今仍是提醒我要凡事倚靠神最有效的方法。 聖經教導我們嚐過主恩的美好,仍須時常數算主恩,並且也要將神的作為傳遞給神家中的其他成員,包括我們的下一代,幫助他們有榜樣可循。申4:9說:「你只要謹慎,殷勤保守你的心靈,免得忘記你親眼所看見的事,又免得你一生,這事離開你的心,總要傳給你的子子孫孫。」 面對痛苦的記憶 自伊拉克戰場凱旋歸國的英勇戰士們,在踏上了自己的國土後,似乎終於可以卸下武裝戒備,開始享受與親友團聚溫馨的時光。但就在夜深人靜時,記憶中的世界開始活躍起來,待戰時的焦躁、激戰中的忘我與血腥,及戰勝後的快樂和罪疚感一幕幕景象開始浮現在腦海。這些鮮明的記憶帶給他們的震撼不亞於在戰場上的經驗。許多戰場上的英雄此刻才發現,如何面對在腦海中不斷浮現的記憶片斷,是一場更具挑戰的自我心靈之戰。 我們不一定有參戰的經驗,但人生中的記憶並非全都是美善的。後悔的事我們都做過,恐怖的經驗也多少有一些,曾被傷害誤解的人絕不在少數。這些揮之不去的記憶並非如想像般地能成為「往事已矣,來者可追」的過去,相反地卻常常在我們的心裡作祟,啃蝕我們的自尊,挑起對人的不滿。 面對痛苦與負面的記憶需要勇氣與智慧,而能提供我們勇氣與智慧的是完全的愛與包容,「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林後3:5)許多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的退役軍人,他們在面對殘酷回憶的同時,依賴著許多愛的回憶,如同袍之愛,親情之愛,教會中弟兄姊妹的愛,來幫助自己重新檢視這場戰爭對自己和對國家所代表的意義。當他們明白了這些記憶所代表的意義時,也就能真正地「忘記背後,努力面前」,邁向人生的另一階段。 聖經中有一個人物,他用獨特的眼光和胸襟來面對過去不愉快的記憶,不但化解了仇恨,並且轉逆境為祝福,他就是約瑟。 住在迦南地的約瑟,年幼的時候得到父親雅各特別的疼愛,又鋒芒畢露,以致遭到哥哥們的嫉妒,被哥哥們設計陷害,最後被賣到埃及。但由於他凡事倚靠耶和華,雖在異鄉異地卻贏得人緣與信任,最後竟成為埃及法老王的宰相。 當約瑟的哥哥們後來因饑荒求救於約瑟時,約瑟不但不記前嫌,並且將被出賣的痛苦經驗解釋為:「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裡,自憂自恨….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存留餘種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生命。這樣看來,差我到這裡來的不是你們,乃是神。」(創25:5-8) 約瑟用一種神國的眼光來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將「被賣的事件」重新定義為「神的差遣」,因此更加肯定了自己人生的意義與目標,同時也為哥哥們解圍。約瑟證明了痛苦的記憶可以蛻變為成長的喜悅和多人的祝福。 記憶的鍛鍊 有些記憶如知識與技術等,由於內容透過文字、數字或規則來表達,非常具體,因此當我們回想時,所記起的內容與實際的內容不會相差很多,這也就是為什麼我那朋友在記憶中浮現出來的字句,還能與四十年前兒時所背誦的完全一樣。這種記憶可稱作「文字記憶」(semantic memory)。(註2) 但有些記憶如事件、環境、對話等等,則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而影響我們對它的描述與解釋,因此每次回想時,內容與重點都有可能不同。這也就是為什麼約瑟可以用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來解釋過去發生的同一件事情。這種記憶可稱作「事件記憶」(episotic memory)。 一. 文字記憶的鍛鍊 對基督徒來說,行事為人需要神的話語做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因此熟記、背誦聖經中的教導絕對是必要的。在人生的路程中,神會使用這些埋藏在我們記憶中的話語,適時地提醒與幫助我們(約14:26)。 ● 耶和華阿,我記念你從古以來的典章,就得了安慰。(詩119:52) ● 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3:16) 二. 事件記憶的鍛鍊 在許多無法明白的事上,我們需要倚靠神的智慧與引導,對事情本身和相關的情況有更全面的瞭解,允許自己與他人有足夠的時間來重整對記憶的組合,不輕易論斷任何人,也不論斷自己。「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林前4:5) ● 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弗5:20) ●…
Read more
Author: 趙時良
February 1, 2005
瞭解少年維特和少女小漁之心靈世界,並善於因材施教的父母有福了。 閱讀「如何真正愛你十幾歲的孩子」一書,引發我對生命價值的再思,尤其我們身處於標榜自私自利和物質享受的社會。此書乃教導一般的父母,如何在最基本的親情之外,更發展出充實而有價值的親子關係。 許多作父母的未能正視青少年問題,他們對青春期的種種特性與對青少年的期望,持著偏差的看法。未成年的孩子大部份的時間都在其他人的控制和影響之下,但家庭更能夠決定孩子快樂、安全和穩定的程度。 作父母的不知如何向孩子表達他們的愛,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年輕的孩子是「行為導向」,而成年人卻是「言語導向」的。因此只有當孩子情感的器血被填滿,我們才能期望孩子盡其所能地表現良好。 辨明問題的根源 要關切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要花時間與他單獨在一起。安排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孩子的防衛心會漸漸減弱,可以溝通他們的想法。青少年的問題,皆與同儕有關,出自四種心態:嫉妒、內疚、惱怒和抑鬱。若孩子發生問題的對象,是屬於社會階層較低的,他可能會感到內疚;若對手是居於較高層次的,則會感到嫉妒。當衝突發生時,居下風的孩子,由於嫉妒心的驅使,會設法使佔上風者感到內疚。如果你的孩子正感到內疚。但對該事項作全盤了解後,或許發現,他根本沒有任何過錯,只不過是另一個孩子嫉妒的心理所引發的。年輕孩子不善於辨明因內疚或嫉妒而招致許多的痛苦和困擾,成人的世界何嘗不是如此。 青少年難以溝通的情況,通常來自三個原因:1、孩子心理年齡的倒退,孩子正在處理過去發生過的衝突。2、當孩子獨立的慾望特別強烈時,便想要暫時離開父母。3、孩子與朋友發生不愉悅的事情,而受到傷害。這時與其勉強和孩子交談,不如暫時保持沉默,待孩子心情愉快,他自會找你談話。 知己知彼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就面臨較多的壓力,諸如獨立的慾望,性的誘惑或同儕的認同等。他須要有足夠的防衛力量來抗拒這些壓力。很遺憾的是,他們總是使用退縮、緘默和愁眉不展等方式防衛自己。父母若能以眼目的接觸並藉著經常的、輕巧的身體接觸,表達我們永恒不變的愛,必能給予深厚的情感滋潤。 身為父母的,能在情緒上自我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情緒上的過度反應,會破壞你和孩子的良好關係:情緒上的過度反應,會使孩子不再尊敬你,迫使他傾向他人,多半是向同儕靠攏。 我們應避免青少年使用最糟糕的洩怒方法──消極性的攻擊行為。這種行為乃是間接地反擊某人,諸如拖延、偷懶、倔強、效率不佳和「健忘」等。它潛意識的目的,就是要激怒對方。較大的孩子,他們消極性的攻擊行為則表現在學校的成績低劣上面。他們的心態是:你可以拉一匹馬到水邊,卻無法強迫牠喝水。若父母表現得莫可奈何,孩子的怒氣就暫時止住;若父母十分氣惱,情況將愈來愈糟。更複雜的,孩子會將這些不得發洩的怒氣轉成生理上的毛病。如頭痛、胃潰瘍或皮膚病等,甚至以自殺來間接發洩。要教導孩子處理氣憤,直接以當事者為對象,應先找一個兩人都心平氣和,氣氛愉悅的機會,先誇讚他正確良好的一面,再告訴他應該改正的地方。 管教有「方」 訓練孩子逐漸以較成熟的方式來洩憤。若要勸他改過、應選擇適當的時機,一次只要改善一項就行了。當孩子愈來愈大,父母管教他們行為的方式,就應從「管制」轉為「信任」。按照他學習獨立的速度,和成熟的程度來估計,能漸漸給予較多(而不是較少)的權利乃為明智之舉。反之,你一開始就「放任」、諒解而不多加約束,你只有一條路可走──增加約束而變成「壞人」。以嚴厲開始,以便往後可以給予更多的空間,逐漸減少限制比被迫增加限制要好得多。許多人在他們十二到十四歲時,沒能學習在團體中待人處世之道,結果長大後成為「社交的瘸子」。 對於孩子即將參加的集會覺得不妥,又一時無法說出拒絕的理由,最好的辦法就是拖延,這樣可以讓孩子有較多的時間去考慮。孩子想要一個否定的答覆時,會發出某些暗示,例如「不過」,尤其當孩子想自某個困窘的情況中脫身時,他會以你作擋箭牌,作推諉的藉口。父母以信任的態度和拖延術可以很多效地管束他的社交行為。 對於孩子的處罰不應超過一週;如果再犯,管制的期限就應加長,而以四週為最大的極限。如果經常限制孩子,則很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問題,例如:父母期許太深或親子關係不佳等。 父母以身作則 如果一個人缺乏清晰的思考能力,他便無法執著堅定不移的信仰和道德價值信念。比如告訴他們像「愛之船」等類的電視節目不是很健康,因它是享樂主義和自我崇拜的,其中有的對話,含著狡猾和危險的哲學意味。沒有什麼比父母親的言行不一更令孩子困惑的了,尤其是那些父母口裏說極其重要,而卻表現無暇顧及的事情。 在信仰上幫助孩子:孩子的眼光淺顯,不足以藉著回顧過去,來汲取前人的經驗。他們的心態和行為,乃是時下風尚的產物。作父母的應具備生活的準則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個準則要能通過生活中的每個部份:婚姻需求、金錢需求、青少年問題,以及在急速變遷、道德低落的社會所帶來的衝激。 作父母的必須自己堅守這些準則,並將它傳遞給孩子。十幾歲的孩子是極為情緒化的,他保留感覺遠較記住事實容易得多。他往往記得某特定情況給他的感受,卻不易記住事情發展的細節。扶助孩子靈性的最佳方式,就是與他分享自己的屬靈經歷、孩子愈懂得信靠神,就會變得愈為堅強。 當青少年快要離家外出獨立生活時,他們仍需要父母在這段過渡時期中幫助他們。首先要有心理準備,加強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以確定你的孩子已經學會過獨立的生活。很多第一次離家生活的男孩,食用太多的發粉類食物,造成營養不良幾乎生病。 培養健全品格 孩子的品格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目標導向的程度如何?太過目標導向的人,會傾向完美主義和功利主義,固執己見、緊張和多慮,他會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並過於主觀。因目標導向而嚴謹盡責是好的,但若太過於目標導向則會生活得很辛苦,缺乏樂趣,並有抑鬱的傾向。若將達到目標當作生活的意義,一旦目標達成,就頓時失去生命的意義;如果目標沒達成、便覺得毫無意義。 必須讓孩子看見良好嗜好、輕鬆娛樂、交朋友、人際關係的重大價值。在青春後期要改變較為容易,一旦長大成人、就更不易改變了。高中和大學同學的友誼是特殊珍貴的,如一起談天回憶往事,懷念往日美好的時光。建議青少年把好朋友的姓名、地址、電郵地址寫在記事本上,如此就可以與朋友們保持長久的聯繫。 許多青少年在家時表現良好,一旦失去父母管束就很快地變壞。這些孩子便是沒有學會獨立生活所須的自我約束,給孩子幾週或幾個月出外獨立生活,對將離家的青少年是十分有益的。孩子離家後、重要的安全感之錨,乃是父母之間的婚姻關係。 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看見自己的子女可以長大成為堅強、健康、快樂和獨立自主的成人。應帶領子女從小參加兒童、青少年主日學,青少年團契,讓他們認識神,親近神。使他們的言行舉止,不偏離神的道,以致逐漸成長為可以被神使用的器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Author: 蘇文博
February 1, 2005
保健習慣必須持之以恆,不能一曝十寒。 現在,我對全人保健已經有了正確的瞭解。但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是不是? 我完全同意,所以在課程中一再強調:這些不是理論,乃是對我們身心靈保健的重要原則,也陳述了實際的作法。這些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又能夠持續實行的。各人的健康狀況、生活環境、興趣性向都不同,我給的是基本原則,要根據您的情況做適度的調整。 ● 您屢次強調,養成好習慣是實踐全人保健的基礎。但我已經有些壞習慣,改不掉。怎麼辦? 謝謝您提出這個問題。能夠看出自己的習慣不好,而願意改變,這是達到健康最重要的頭一步。 ● 難道有人自己有壞習慣還不知道嗎? 是的,比如說,吃宵夜。有人在深夜再飽餐一頓,立刻上床睡覺。由於吃完東西沒有什麼活動,睡眠中腸胃還得工作,消化這些食物,所產生的能量就貯積在肚子,以後變成脂肪。如果臨睡前希望填些食品使得「心腸滿足」,可以喝些牛奶或濃湯,改變吃甜點當宵夜的習慣。 ● 這種不是經常性的習慣,要改掉還容易些。可是如果已養成好吃的東西就多吃的習慣,越來越胖,想恢復苗條,可不容易吧? 您說得對。好多人花錢參加節食計劃(dieting)或買減肥藥,消減幾公斤,不久就「恢復原狀」了,而且還「添斤加兩」。其他如精神緊張、熬夜、抽煙、酗酒、看黃色書刊或影片、嗜賭等壞習慣的改變及好習慣的建立,必須有長期健康生活型態的策略(Long Term Strategies for Healthy Lifestyle.)。 ● 我很有興趣。能不能把這些長期健康生活型式的策略述說一下? 第一. 我們必須承認:改變壞習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一定會有許多掙扎,很容易半途而廢。可是,要立定心志,願意接受這個挑戰。“I will do it and do it well.”「我要盡力加強自己的健康」,這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每個人的義務。 第二. 找到一個不受打擾的時間,好好思想並列出:我有哪些對自己不好的壞習慣要改掉?哪些全人保健的好習慣要養成? ● 為什麼要列出「吾日三省吾身」?我好好地思想、反省,不就夠了嗎? 不夠。因為再聰明的人,過幾個月、幾年之後,還是會模糊不清。保健是一生持續的過程,一定要有記事簿,把日期、訂立的目標、達成目標的計劃、思考過程、成果檢討等按時記錄下來。 第三. 列出影響自己健康的不良或良好的習慣後,每星期記錄: 1.在什麼情況之下,我這種不健康的行為最容易發生?比如說,在哪些場合中,我會不斷地往嘴裡放食物?在孤單無聊時;和太太吵架之後;親朋滿座時,或觀看電視連續劇時;與朋友電話交談之中。 2.寫下在什麼情況下,我會留意到這種不健康的行為而停止它?也許請求配偶或知心好友隨時糾正我,或許自己養成習慣,想吃東西時就改為喝一杯水或吃兩粒香辣大豆;餐桌上只用小飯碗、小盤子,或每餐固定拍拍肚皮,只吃七分飽等等。或許快要發脾氣時就大喊一聲並作手勢:「暫停 」,而去外面健行五分鐘,或轉向充氣皮袋揍扁它,或對枕頭迎頭痛擊。全人保健(五)《內心喜樂平安》中有快要生氣時的保健習慣。 不妨在辦公室放錄音帶或CD ,工作緊張時可以聽音樂、有關安息的聖經話語;或到小花園走走。想喝酒時,改為和益友聊天、或喝豆漿、或到菜園勞動種菜。在覺得衝動,想偷看黃色影像時,立刻向無所不在的天父禱告來勝過魔鬼的引誘,或出去跑步,或打電話給自己的妻子、兒女說「我愛你」,或背誦一節有關聖潔的經文,或唱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詩歌,或放映一片自己最喜歡的影片、錄影帶。…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February 1, 2005
外科醫生一從手術室出來,雪麗就跑過去問他:「我的小寶貝怎麼樣?他還好嗎?我什麼時候可以進去看他?」 外科醫生說:「很抱歉,我們已經盡力了。」雪麗說:「幼童為什麼會得癌症?難道上帝不看顧他們嗎?上帝啊,當我的孩子需要你時,你在哪啊?」 外科醫生又說:「我們要將他送去醫學院。待會兒,會有一位護士帶妳去看妳的兒子最後一面。」 當雪麗去和兒子道別時,她要求護士留下陪她。她的手指滑過他紅色捲曲的濃髮。護士問她:「妳是否要一撮他的頭髮留念呢?」雪麗點點頭。護士剪下一撮他的頭髮,裝在塑膠袋裡交給她。雪麗說:「是傑米自己的意思要將遺體捐給醫學院作研究,他說那可能對其他人會有幫助。我起先是反對的,但他說死後身體就用不著了,也許它可以讓另一個小孩和他母親多相聚一段時間。我的小傑米有一顆像金子般的心,他總是想到別人,也一直盡可能幫助別人。」 雪麗終於離開待了六個月的兒童醫院。她將傑米的衣物裝在一個袋子裡,放在車子裡她的座位旁。孤伶伶地開車回家真不是滋味,更傷感的是回到空蕩蕩的家裡。她將袋子放在傑米的房間,開始將模型汽車和其他玩具衣物放回傑米原來安放的位置,抱著傑米的枕頭,橫躺在他的床上,哀慟地哭到睡著了。 半夜時醒來,看見床上在她旁邊有一封摺疊好的信。打開來看,信上寫著: 親愛的媽媽: 我知道妳一定很想念我,但千萬不要因為我不能在妳身旁說我愛妳,就以為我忘了妳或不再愛妳了。其實我每天都好想妳,也一天比一天更愛妳。有一天我們要再相會。如果妳想領養一個小男孩,讓妳不致太孤單,他可以使用我的房間和裡面的東西、玩具。 如果妳想要一個女孩,她可能不會喜歡這些男孩子的玩意兒,妳就必須買洋娃娃和女孩喜歡的東西給她。當妳想到我的時候,請不要憂傷,我在這裡好得無比呢! 我一到這兒,就見到了爺爺奶奶,他們還帶我到處逛逛,熟悉周圍的環境。但這兒太大了,需要花很久的時間纔能逛完耶。天使們非常和藹可親,我好喜歡看他們飛行。耶穌則完全不像我以往所看到的任何祂的畫像,但我一看到祂,就知道祂是耶穌了。 耶穌還帶我去見天父。妳猜怎麼著?媽媽,我居然可以坐在天父的膝上和他談話耶,好像我是什麼重要人物一樣。我告訴天父說,我想寫一封信給妳,和妳道別。 天父給我一張紙和祂自己的筆,讓我寫這信給妳。我想是名為加百列的天使會將這封信送去給妳。天父要我回答妳問祂的一個問題。妳說,當我需要祂時祂在哪裡?天父說,祂就在當日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祂一直就在那裡,與祂的兒女同在啊! 哦,順便告訴妳,除了妳以外,沒有人能看到這信上寫的是什麼。對他人而言,它祇是一張白紙。我必須將筆還給天父了,祂還有一些生命冊上的名字必須寫上呢。我好興奮哦,今晚將有榮幸可以和耶穌同桌吃飯呢!這兒的食物肯定是一流的。 哦,我幾乎忘了告訴妳……我現在一點也不痛了,腫瘤完全消失了! 我真高興,因為我實在忍受不了那樣的疼痛,天父也同樣不忍心看我那麼痛楚,所以祂差派了慈悲天使來接我。天使說我是限時專送的呢! 愛妳的傑米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