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Author: 編輯室
February 1, 2005
● A man’s real possession is his memory. In nothing else is he rich, in nothing else is he poor. Alexander Smith 一個人真正擁有的資產是他的回憶。在所有其他的事上,人既不富有,也無所謂貧乏。 ● Memory is the primary and fundamental power, without which there could be no other intellectual operation….
Read more
Author: 鍾惠娟
February 1, 2005
12/26-29四天三夜的冬令成長營在神的祝福中圓滿閉幕,有將近五百人參加了這次屬靈盛宴。「基督心、福音情、生活智」的主題信息,與專題講座讓大家在全人成長上有了新的認識與動力。現將主題信息精華與讀者分享如下: 從合一禱告看基督心 「合一是神對教會最大的心意,合一是一條路,合一帶來權柄與神的恩膏。」大會主題講員周神助牧師在會中一再強調合一的重要。 周牧師以主耶穌離世前,為門徒所做合一的禱告(約17:11-23),來闡釋合一的意義。信徒要「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弗4:3)並且要在真道上合而為一。 他強調,在基要真理上,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嚴謹的,不能與似是而非的異端妥協;在宗派間的做法不同上,是可相容的,例如,洗禮 ,可採用浸水或點水禮;在無關乎真理的事上都是可以通融合一的。 在「挫折中的生活智」講題裡,周牧師勉勵信徒在下列七方面成為合神心意的人: 1. 做感恩之子:選擇謝恩、喜樂。 2. 做謙柔之子:選擇光照、柔和謙卑。 3. 做智慧之子:選擇上頭來的智慧、打美好的仗 。 4. 做祝福之子:選擇彼此體恤、祝福與和睦。 5. 做合一之子:選擇竭力保守合一 、等候真道的合一 。 6. 做生命之子:選擇拒絕善惡樹、選擇生命樹。 7. 做永世之子:選擇不論斷弟兄、等主判斷 。 周牧師在「建立榮耀的教會」講道中強調,現今靠近羔羊娶新婦的日子愈加近了,我們要預備教會成為榮耀的教會。雖然現今教會似乎問題重重,但若用耶穌的眼光來看教會則是大有盼望的。 我們的態度應該要常常仰著臉看祂,以致榮上加榮;能與弟兄姐妹愈來愈合一與相愛。學習西該的態度(斯2:9):他供給香品、宮女與上好的房屋給以斯帖,預備她成為皇后;我們也要盡心盡力預備教會成為榮耀的教會。 提升你的打擊率 「蒙福的人表面看來好像是幸運兒,其實是他實踐了聖經的法則,引動神的恩惠,使他成為蒙福的吸鐵石。」飛揚協會會長李順長牧師,在「提升你的打擊率」講題中一一揭示人生蒙福的要訣在於: 1. 相信神為我的一生有個美妙的計劃,祂蓄意賜福與我(耶29:11)。 2. 給神有彈性空間,來打開我心靈的視窗,捕捉機會(賽55:9)。 3. 盡力做好現在手上的工作,下個機會就會迎面而來(太25:29)。 4. 處逆境能做出積極的思想行為反應(林後6:10)。 5. 保持樂觀正面的情緒(加5:23)。…
Read more
Author: 鄧遜知
February 1, 2005
韋后,馬后;兩種風範,兩種心地。 不同的人在環境變化時會有不同的表現,我們一起來看看歷史上兩位皇后的故事。 韋皇后是唐朝皇帝唐中宗李顯的夫人,她是歷史上有名的敗壞朝綱的人物。李顯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三子,高宗死後繼位,當皇帝不到一年就被武則天廢了。被廢後又被放逐到房州,當時身邊只有韋氏。李顯在房州時惶惶不可終日,因為他與韋氏的小命真可謂朝不保夕。 李顯知道,他母親武則天為了篡位已經親手殺了兩個兒女了:她為了嫁禍於高宗的前任皇后,曾親手扼死了自己在襁褓中的女兒;她又怕大兒子李弘會威脅到她的權力而把他毒死。李顯在房州終日想的就是這些事情,他最怕朝庭來的人了,「每使至,帝輒恐,欲自殺。」他尤其怕他們帶著盒子來,因為說不定盒子裏放的就是一條白綾或一壺鴆酒。朝庭的人一來,他就篩糠似地發抖。 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的韋后 李顯在被廢的二十一年裏沒有被嚇死,完全歸功於韋氏在心理上的支援,韋氏經常安慰和鼓勵他。 李顯很是感激,他對韋氏說:「一朝見天日,不相制。」李顯等了半輩子,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武則天因年老生病不理朝政,張諫之政變得手,逼武則天退位,李顯復辟成功。 這段歷史頗有西方童話的味道:漂亮女子在經歷千辛萬苦後,終於等到王子的出頭之日,自己又夫榮妻貴成為皇后。這是西方八股。童話的最後往往是:「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然而環境的突然變好卻是韋皇后走向邪惡的開始:她利用中宗的信任逐步培養自己的勢力,架空中宗;她重用外戚把持朝政,賣官鬻爵,濫用權力,秘密地籌劃著推翻唐室江山,效法武則天,做第二代女皇。只見一時間朝綱混亂,烏煙瘴氣。她又縱容女兒安樂公主天天去纏著中宗要當皇太女,遭到中宗的拒絕。 西元710年,韋氏與安樂公主趁中宗批閱公文時送上蒸餅,中宗吃後一命嗚呼。韋皇后親手毒死了曾經與自己休戚與共的丈夫,而她自己也因此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在中宗的侄子李隆基(日後著名的唐玄宗)發動的政變中,她被殺死。 孟子云:「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韋皇后正是這樣:她在觀念上已完全認同她的婆婆武則天的做法,行動自然就會跟進;而她的行為也就危及山河社稷,殃及平民百姓。她的前半生由於環境的限制,邪惡的一面沒有顯露出來。一等到環境許可,她那猙獰的面目便表露無遺。 才德賢慧的馬皇后 另一位也是從苦難中走過來,而最終成為皇后的女士。她的為人和做法與韋皇后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她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后。 朱元璋出身貧寒,十歲時父母雙亡,連飯都吃不飽,只好去和覺寺當和尚。他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由於生在八月初八,就叫「重八」,一個怪難聽的名字。元朝末年天下大亂,他就去投奔了起義軍領袖郭子興。 郭子興有個姓馬的養女,不知為什麼沒有裹腳。在那個年代不裹腳的女子就是異類,就算是臉蛋再好看也沒有用,都被男人視之為豬八戒。所以馬姑娘到了十七歲還找不到婆家。郭子興一咬牙,就把她嫁給朱重八。朱重八喜出望外,趕緊雙膝跪地叩頭謝恩。郭子興可能覺得叫女兒嫁給「重八」確實有點為難,就給新女婿改了個名字叫「元璋」。 朱元璋有勇有謀,加上又是郭子興的女婿,沒多久就在起義軍當中有了名氣,因而引起郭子興兩個兒子的妒忌。他們害怕朱元璋會危及到他們當繼承人的地位。有一天他們把朱元璋關了起來,斷水斷糧,想渴死餓死朱元璋。馬氏在丈夫失蹤三天後才知道他的下落,但她不知道是她的兄長幹的,還以為是郭子興的意思,只好偷偷送飯給丈夫。《明史》記載:「後竊炊餅, 懷以進,肉為焦」。她為了送飯給丈夫,灼傷了胸口的皮膚。 朱元璋稱帝後,在群臣面前提起這件事,說她跟唐太宗的長孫皇后一樣賢慧。馬氏聽了並沒有沾沾自喜,反而藉這個機會提醒丈夫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願無忘群臣同艱難。且妾何敢比長孫皇后也。」馬皇后這樣說是因為朱元璋過於防範功臣,動不動就大開殺戒。甚至連太子的老師宋濂也不想放過。有一天在吃晚飯時,馬氏拒絕進食,被皇帝問及時她說:「民家為子弟延師,尚以禮全終始,況天子乎?」說罷淚流滿面。朱元璋不敢怠慢夫人,第二天就赦免了宋濂。 馬皇后也是個成功的母親。她的兒子朱棣在繼位後每天早起晚寢,工作認真,生活節儉。他在位的二十一年間,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安定。朱棣曾公開說他這樣做是仿效他的母親。當提到他的先母時,明成祖朱棣當眾流淚。 行為──內心的表現 看完兩位皇后的故事,我們會問:既然不同的人在環境變化時會有不同的表現,那麼,是什麼因素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呢?《曾廣賢文》裏面有這麼一句:「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難改舊家風。」這麼說來,人們的行為模式其實是由他們內在的價值取向決定的,而價值的取向又由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觀而定。也就是說,人們的行為只是他們內心的表現,外部環境的變化不一定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除非這種變化首先改變他們的世界觀。 聖經明確地告訴我們:「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如果我們希望在環境變化時仍能走在正道上,我們就應該首先從心思意念上著手。實際上,人是那麼的軟弱,假如我們不首先改變自己的觀念,事到臨頭時是不可能靠意志來控制我們的行為的。 聖經上說:「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7:18-19)我們的意志常常無法控制得了我們不正當的慾望,我們唯有依靠屬天的力量:「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8:37) 願萬能的神保守我們,不論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能活在祂裏頭,不偏離左右。
Author: 李順長
February 1, 2005
美麗的記憶是人所能擁有的最寶貴資產。當我回憶起五歲時搭父親趕的牛車上田,一路上風吹鳥叫,涉水過嶺,好生快樂。數十年前的情景仍然鮮明如昨日。 美國人所回憶起來的親情,和遠東鄉下長大的我,顯然缺少了那股鄉土氣,但仍流露出一種「往事可堪回味」的美麗。在數百件佳作中,下面這十件名列前茅: 1. 我父母花時間傾聽我,我說話時他們雙眼注視我。 2. 他們經常擁抱我。 3. 我父母讓我表達我的看法。 4. 我們全家人一起外出露營。 5. 我父親帶我去教會作禮拜,並且讓我的頭靠在他肩 膀上。 6. 我母親的皮包裡,常帶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照片。 7. 我父母費心安排每個孩子都在全家福照片裡。 8. 聖誕節時,我父母總在聖誕樹上掛上每個孩子的照 片。 9. 我看見父母為我祈禱,即使我不乖,他們仍堅持不斷地代禱。 10.我父母寫了一篇短文「誕生的故事」,每一年生日唸給我聽。 做父母的所能留給兒女最有價值的資產是,美麗的回憶。從這個角度來說,刻意經營「記憶」是值得的。 兒童時期,我以為記得牢是真本事,過目不忘的大腦,真是天才啊! 中年以後,我逐漸領悟到忘得掉才是真幸福。忘不了別人的閒言閒語,人生會披上一層灰色陰影;忘不掉傷心的往事,人格會逐漸扭曲。 壯年以後,我開始向神求「健忘」之恩── ● 忘記過去的輝煌,這是謙卑。 ● 忘記已往的失敗,這是勇氣。 ● 忘記從前的創傷,這是饒恕。 ● 忘記昔日的罪過,這是感恩。 ● 忘記朋友的不週,這是大方。 ● 忘記仇敵的攻擊,這是愛心。 從這個角度來看記憶與人生是否快樂,能夠忘所該忘顯然是高貴的美德,努力忘記過去的傷感是值得學習的。…
Read more
Author: 沈賢林
February 1, 2005
最近聽說現代醫學發達,在醫藥的幫助下,一個人如果好好保養,活到九十,一百歲並不困難。身體健康的人,甚至還可活到一百二十歲。令人詫異的是,這長命百歲,一向被認為是福氣的好消息,很多聽到的人並非喜出望外,反倒是茫然若失。他們問,如果六十五歲退休,要準備多少退休金才夠生活?剩餘漫長二、三十年的歲月,要如何打發?不知道財務學家與社會學家們要如何回答這問題。但對基督徒而言,這問題卻發人深省。 萬民因亞伯拉罕得福 洪水過後,有367年的時間,神對墮落的人類似乎沒有任何計劃。但在亞伯拉罕75歲時,神顯示了祂對人類一個很重要的計劃。神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1-4)神的計劃是要從一個人──亞伯拉罕,重新開始,興起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讓萬民因他得福。 在神的這個計劃裡,亞伯拉罕是最重要的主角,可是這個亞伯拉罕到底是誰呢?他的履歷表是什麼?聖經除了說他的父親名叫他拉,對他曾做過什麼?為什麼要選他?倒是隻字不題。為什麼聖經對重要主角的過去背景三緘其口? 然而,對影響歷史深遠像亞伯拉罕這樣的人物,小說家和歷史家們是不會讓他的過去一片空白的。以色列的文獻Midrash中就記載不少有關亞伯拉罕年輕時的故事,下面的故事膾炙人口,飛揚的讀者應該不陌生。 自身難保的偶像 亞伯拉罕的父親以販賣泥土作的偶像為生。偶像店的生意很好,很多人購買回家供奉祭拜。年輕的亞伯拉罕不懂,為什麼從他手裡捏出來,摔在地上即破的泥像,會有人願意花錢買回去祭拜?他問他的父親,但是他的父親根本不理會他,只叫他多做事,少開口。 有一次,一位看來年紀不輕的人到店裡,看上了一個亞伯拉罕做的偶像。亞伯拉罕問他說,「請問先生,您多大歲數了?」客人有點驚訝,但還是回答說,「六十五歲,你為什麼問這問題呢?」亞伯拉罕說,「我只是很好奇,這泥像出爐才兩天,與你的歲數不能比,你怎麼會要買他呢?」這人一聽,二話不說,掉頭就走。為此,亞伯拉罕挨了一頓罵。 還有一次,一位家裡遭到小偷光顧,受到驚嚇的婦人唏噓的到店裡來,要買店裡最大的偶像回家保祐她。亞伯拉罕問她:「妳為什麼不偷一個偶像呢?偷偶像比偷其他的東西容易,我們店裡的偶像也是常常遭竊的。」雖然後來亞伯拉罕還是拿了一個偶像給她,但婦人沒買,轉身就走了。亞伯拉罕又挨了一頓罵。 有一個夜晚,亞伯拉罕睡不著,他看到夜空中星光閃爍,甚為美麗。星光讓他心中平靜不少,因此興起拜星星的念頭。可是他再看月亮,月亮比星星更亮更好看,要拜星星倒不如拜月亮。這麼一想,他又想起日出太陽的光芒,那麼應該拜的是太陽。可是接下來,他就困惑了,因為雲會擋住太陽,風會吹走雲。到底是誰讓太陽月亮發光,誰又造雲造風呢。這一切的背後,一定有一位主宰者計劃一切,雖然看不到也不理解,但這個主宰者才是他應崇拜的。 亞伯拉罕想到這裡,就把店裡的偶像都打爛了。第二天早上,亞伯拉罕的父親看到店裡的偶像被打得稀爛,非常憤怒,就問亞伯拉罕,「你說,這是怎麼一回事?」亞伯拉罕解釋說,「偶像們昨天夜裡吵架,互相打鬥,兩敗俱傷,你看,這偶像旁還有一把斧頭呢!」。 亞伯拉罕的父親更是氣憤地說,「胡說,偶像怎麼會吵架,他們根本連口都張不開。」亞伯拉罕看著他父親,帶著微笑點頭同意,但反問父親,「那麼,為什麼還要拜偶像呢?他們又聾又啞,沒有一點能力,為什麼要拜他們呢?」 宇宙中獨一的真神 年輕時的亞伯拉罕在一個多神論和拜偶像的環境裡,憑著入微的觀察力,細心推理,作正確的邏輯分析,得到震驚當代人的結論──世上只有一位真神,萬物只有一個主宰。這說明亞伯拉罕的確是有過人的天份和觀察力,但聖經為什麼對亞伯拉罕的過去隻字不題? 神要祝福亞伯拉罕,讓他成為多國之父,萬民因他而得福的人。但是亞伯拉罕的邏輯思考,無論怎樣聰明,怎樣正確,怎樣無懈可擊,但終究只是人的邏輯。而人的邏輯都是有限的,無法越過人自己邏輯的束縛。只有神的邏輯是無限的,沒有任何束縛。 亞伯拉罕要成為萬民的祝福,不能靠有限的人,也不能依靠人的邏輯,只有信靠無限的神。所以,聖經要我們認識的亞伯拉罕,不是憑著自己聰明智慧,邏輯推演的亞伯拉罕,而是從75歲開始信靠神,即使年紀老邁,而太太撒萊已過了生育之齡,仍能相信神應許的亞伯拉罕。 信靠神、經歷神 還有,75歲以前的亞伯拉罕,雖有正確的認識,知道世上只有一位真神,卻從沒有實際遇見神。亞伯拉罕一生真正有意義的開始,是在神向他顯現以後。為此,亞伯拉罕曾築了兩座壇:在示劍的摩利橡樹,亞伯拉罕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以後在艾,「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神的名。」 所以,75歲以後的亞伯拉罕在屬靈的經歷上與75歲以前是完全不同的。詩篇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詩90:10) 人一生飛黃騰達,聰明幹練,處處贏人的日子不過是勞苦愁煩,一下就轉眼成空,如飛而去。人的日子要活得有意義,只有像亞伯拉罕75歲以後一樣,遇見神,並因此過信靠神的日子。想想,亞伯拉罕即使長命百歲(他活到175歲),若只是庸庸碌碌,沒有遇見神,也沒經歷信心的生活,那聖經上還會特別稱許亞伯拉罕嗎? 但是,感謝神,因為神向亞伯拉罕顯現及亞伯拉罕對神的信心,許多人也能體會神的心意,知道過信靠神的生活。例如英國宣教士戴德生,就能在二十二歲(1854年)時隻身從英國到上海向中國人傳福音。他憑著信心,到1905年逝世時,在中國各處建立內地會,支持的宣教士上千,他的名言是『假如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如我有千條生命,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十分令人感佩。 神要我們學習亞伯拉罕,信靠神,經歷神「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祂的路徑都滴下脂油。」(詩65:11)然而我們這一代的人,生活舒適,尤其科學發達,醫學進步,食衣住行方便,保險退休制度健全,要經歷神而且過信心生活並不容易。但是神愛我們,既然我們花很多時間為自己的一生奮鬥,餘下來的歲月,但願我們會更珍惜,更加感恩思念我們與神的關係,會懂得「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12)
Author: 李順長
February 1, 2005
人所能獻給神的最高貴祭物是,一生服事神的珍貴記憶。 接到家裡來電,告知我父親逝世的消息,我心裡仍保持相當程度的寧靜。畢竟,九十三高齡,按人來看是蒙福的一生。何況廿年前我帶領父親歸主,在故鄉的長老會牧師手下受洗,與我同屬耶穌基督的國度,將來在神國裡仍有再見面的機會。因此,我下定決心返鄉奔喪時,仍儘可能保持鎮定,心想,息了地上勞苦也算是一大福氣啊。 記憶的威力 但當我站立在父親靈棺前,一想起父親所給我一生的恩惠,眼淚就不聽使喚。父親以一頂斗笠、一把鋤頭、一雙厚繭的手,供養我接受當代最好的教育,取得神學上的高等學位,以致今天能夠到達歐、亞、美三洲各地,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我想起大雷雨天他在水田中除草的情景,我想起烈日下他挑鳳梨回家的山路,我想起他打竹筍、我收籃的往事,淚水就像開閘的河堤一樣。 這就是記憶的威力! 美麗的往事、傷悲的往事都藏在記憶裡。父親的音容、母親的影像也都珍藏在記憶裡。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懊惱也都隱藏在記憶裡。悔改歸主的眼淚、聖靈充滿的熱情也都銘刻在記憶裡。背誦的經節、聖詩的旋律和歌詞,也都收錄在記憶裡。 帶小組查經的技巧和開長執會的領導藝術,也收藏在多年歷練服事的記憶裡,堆積成現在的你我: ● 記憶決定了我之所是(Identity) 「我是誰」是由過去的記憶所形成。 ● 記憶決定了我之所想(Thinking)。我現在的思考模式取決於過去的思想習慣(一種記憶)。 ● 記憶決定了我的反應(Response)。我過去的經驗(一種記憶),是我現在做出反應的基礎。 ● 記憶決定了我的未來(Future)。對未來的投射,相當大的幅度受限於對自己過去的理解(一種記憶)(當然 ,人有某種程度上的能力,可以超越過去的記憶)。 記憶──屬靈戰場 難怪聖經把記憶看作是一個主要的屬靈戰場,聖化記憶是全人基督化過程中的一個主要步驟。聖經千萬叮嚀我們應該記得所該記得,應該忘記所該忘記。記所該記,真基督徒也! 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詩119:11 )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2) 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22:19) 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 ) 你要記念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他從死裡復活,正合乎我所傳的福音。(提後2:8) 聖經也嘉許那些忘所該忘的信徒,真聖徒也!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3:13) 耶和華阿,求你不要大發震怒,也不要永遠記念罪孽。 (賽64:9) 我要忘記我的哀情,除去我的愁容。(伯9:27) 因為從前的患難已經忘記,也從我(神)眼前隱藏了。 (賽65:16)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饒恕就是在基督裡忘記) (太6:14) 心靈的蛻變 廿二歲大學畢業時,我被分派到前線去服兵役,看守一個砲兵陣地。每天早晚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那時我剛信主不久,初信的熱誠燃燒在我胸懷間,我就用獨處時間背誦了登山寶訓,又精讀了很多卷新約聖經。如今事隔三十幾年,當年所背誦的登山寶訓仍可朗朗上口。 我很慶幸能夠在年輕時善用記憶力,把神的道,神的話深藏在善良的心懷,作我一生的指南針。對我個人來說,這項操練引動了我心靈的蛻變,往更像耶穌基督的美好方向移動。蛻變的過程大致如下: 1.將神的話背誦進入記憶裡。 2.誠心地認同神的話是我的價值觀、我的信仰、我的生活準則。…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December 1, 2004
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是相當新的近代觀念,它指的是放射性元素的濃度及密度,一旦到達某個臨界點,就會引發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產生核爆,釋放大量能量。臨界點之前的狀態和臨界之後的狀態是全然不同的。 在一氣壓的大氣壓力下,水的沸騰點是100度C。這臨界點之前的水保持液態,加熱可以提升水的溫度。一旦到達100度C,所加的熱只被用來汽化一部份的水,尚未汽化的水仍維持100度C,兩種處境是截然不同的。 許多基督教的學者都相信,教會增長也有臨界點。一百人左右的教會,一個牧者還可以做到一腳踢,講道、行政、探訪、教主日學樣樣來。但到了四百人的臨界點,教會的財務資源、人力、恩賜、詩歌敬拜、行政組織的資源豐富了,如果善用境相轉移的原理,將可導引教會進入另一個成長的境界。 這種境相轉移的現象和例證在社會上是相當普遍的,比如: ● 一個社區,如果黑人的人口比例超過20%,白人將加速遷出,產生人口結構的快速轉移(Demographic Shift),整個社區的氣氛都改變了。 ● 夏普(Sharp)公司於1984年推出低價傳真機,引起市場的熱烈反應。到了1987年,在全美國銷售了一百萬台,人們開始領悟到傳真通訊的方便性,於是引起更大的風潮。可以說1987年是傳真通訊境相轉移的一年。 ● 1998年是美國手機普遍化的一年,幾乎人手一機,手機的流行風潮突起。 今年十月21日的US News & World Report,為了紀念愛迪生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出版了專文細述愛迪生的企業精神,如何改變了歷史。他擅長將1093項的專利轉化成商業用途,服務社會,也創造了利潤。從那以後,就掀起了美國研究發展新專利新產品的風氣,進入了一股熱潮的境界,奠下了美國富強的根基。說愛迪生引動了美國研發的境相轉移,是實至名歸的。 你我都十分關心基督的教會,關切它的增長,甚願神的兒女能找到催動教會成長的激素,善用境相轉移的方法,營造出一個聖靈同工、充滿神活潑生命力的氣氛,為教會的復興催生。 教會的境相轉移是相當新的觀念。這期飛揚雜誌探索這個概念的真實性及可行性,希望能產生拋磚引玉的效果。若有主內肢體因此受激勵,尋得能引動教會成長的新氣氛之途徑,將能造福許多基督的教會。 飛揚協會創立迄今(2004)七年,靠主恩惠一步一步向前走。感謝神幫助了眾同工,建立了雜誌、網站、廣播、影音、講座、牧家關懷等十四項事工,每一項對神的國度都有相當的貢獻。飛揚的同工們都很盡心事奉,我們很需要您禱告和財務的支持。今年春天以來的財務收支,每月平均約不足近二萬美元。懇請您代禱支持,幫助我們渡過財務上最寒冷的一年。 敬祝您聖誕快樂,新年蒙恩。
Author: 余國亮
December 1, 2004
你可知道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蝴蝶效應」? 多年前筆者尚在大學讀書。一天數學教授走進教室上課。跟過去不同的是這次他手拿一個沉甸甸的行李箱,上數學課是不需要實驗儀器的啊!他留意到已引起了我們的好奇,故作神秘地說:「你知道嗎?這個小箱的東西是可以影響到在新疆羅布泊進行的核子試驗的。」細心地想下去,世上萬物都是互為影響的,他說的話也有幾分道理。 後來才知道他要說的是新出爐的數學理論──「蝴蝶效應」。 該效應於1972年首次在首府華盛頓的美國科學進展大會中提出。至今已在不同的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作為生活在廿一世紀的現代人,我們都需要對它有起碼的認識。2004年1月就有一套由名星卡卓(Ashton Kutcher)領銜主演的電影,片名叫《蝴蝶效應》。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有不幸童年經歷的青年人。為了離開尋求自殺的苦境,他藉日記薄的幫助旅行回到自己的童年。可惜的是因為蝴蝶效應的緣故,弄巧反拙,適得其反,越弄越糟。主角的尷尬無奈當然是引起笑話連篇,妙趣橫生,讓觀眾大讚值回票價。 何謂蝴蝶效應? 羅蘭士(Ed Lorenz)是一位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天氣預報的科學家。他的氣候模式是首先輸入很多氣象資料如溫度、濕度、氣壓、風速、雲層等,然後根據物理原則預測將來的天氣變化。過去他在電腦程式中規定數目字保留小數點後五個數目。但這次採取捷徑,祇保留小數點後三個數目。常理告訴我們,當然是越精細越好。但有些數目如七分之一,如果用小數來表達的話,需要在小數點後用無窮多個數目來表示。用四捨五入的方法保存小數點後三位或五位數字,其結果應該不會相差太大。 但結果卻出乎意外,新的天氣預報與上次使用五位數字的預報完全不同。羅蘭士發現了一個震驚科學界的原理:有些系統是非常複雜的,雖然在某一部份只有微不足道的改變,卻會為另一部份帶來無法逆料的巨大變化。換句話說,巴西熱帶叢林中一隻蝴蝶擺動翅膀,可能會為美國德薩斯州帶來龍捲風。 「蝴蝶效應」的應用 平心而論,中國人早就發明了「蝴蝶效應」。因為有句人所共知的俗語:「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可惜的是古人並沒有再從這個哲理出發,尋求它的實際應用,結果是讓西方科學家捷足先登,讓它發展成為一門嶄新的科學。 既然「蝴蝶效應」是因天氣預報而被發現,它的其中一個應用是用來改良天氣預報。 有五萬億噸的空氣包圍我們生活的地球。這些氣體的流動和其成份的改變形成天氣。此外,人類的活動,火山的爆發,甚至海洋、太陽、月亮等的活動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天氣。這個體系是如此龐大、複雜,和千變萬化,難怪非洲蝴蝶的振翼也有可能影響美國的天氣。 為了應付「蝴蝶效應」,美國國家氣象並不依靠單一的電腦模式來預測天氣。好幾個略有出入的電腦模式都同時用來作天氣預報。如果這些模式都有相同的結果,都預測下雨、下雪,或天晴,則有這種天氣的或然率相當高。如果一半的模式預測下雨,但另一半的模式預測天晴,則在報告天氣預測時也說出準確性袛有百分之五十,讓用戶有心理準備。萬一預測不準時,不要責怪天氣預報員。 利用「蝴蝶效應」也可以提高天氣預測的準確性。數學家發覺全地球衹有百分之二十的地區有很顯著的「蝴蝶效應」。找出這些地區,並增加其上的氣象觀察站,自然會使天氣預報更準確。 雖然有些地區的「蝴蝶效應」比較不顯著,但如果讓它積少成多,假以時日大誤差仍會原形畢露, 這就是長遠或超過一星期的天氣預報仍是很不準確的原因。 「蝴蝶效應」也可以應用到其它的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員利用「蝴蝶效應」來研究為何一些人不能擺脫喝酒的惡習。他們把一位四十歲居民五年來的飲酒量記錄下來,結果發覺他一些突然的無規則改變很符合理論上的預測。 此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員特別檢查了七百對夫妻在超過十年期間的一些言行記錄。參加實驗的夫妻要記下向對方微笑、調侃、呼喝,或嘲弄的次數。把這些資料放進藉「蝴蝶效應」而推導出來的方程式中,便可以預測該對夫妻的婚姻能維持多久了。研究員說他們預測的成功率是高達百分之九十四哩! 「蝴蝶效應」與聖經 聖經是二千年前寫成的書,當然不可能出現「蝴蝶效應」這個近代才提出的科學名稱。但聖經的作者早就指出一些很易產生「蝴蝶效應」的東西,我們應該從這些智慧的話語中學習人生的哲理,以培養高尚的品格並避免過失。 篇幅所限,本文僅討論人身上最容易產生「龍捲風」之兩個「蝴蝶的翅膀」: 舌頭和心。 舌頭有極大的影響力。中國古語有「一言九鼎」的說法,也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俗語。聖經中有一卷書名叫雅各書,它是耶穌之弟弟雅各寫的書信。雅各把舌頭的「蝴蝶效應」描寫得入木三分。他說 :「看哪,船隻雖然甚大, 又被大風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隨著掌舵的意思轉動。這樣,舌頭在百體裏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裏點著的。」(雅3:4-6)捲動舌頭,能夠點燃地獄的火,巴西蝴蝶的翅膀實在望塵莫及哩! 舌頭的移動,常是由心,也就是由人的思想、意志、情感來指揮。故心也會產生強烈的「蝴蝶效應」。難怪大有智慧的所羅門說: 「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可惜的是,「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 」(耶17:9)我們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常有驕傲、貪婪、自私等罪念。好消息是神要除掉我們的石心而賜下肉心(見以西結書11:19)。接受神之獨生子耶穌為救主後,會「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將對一生產生良好的果效。這樣一來,「脫胎換骨」的「蝴蝶」不再產生破壞力強大的「龍捲風」,而是產生滋潤人心,幫助萬物生長的「和風細雨」了!
Author: 李潘燕
December 1, 2004
勇於面對自己的情緒,才是成熟大丈夫該有的風範。 有一段時間,我曾經以為,如果想討人喜歡,我必須非常堅強,像直布羅陀要塞一樣,不論風狂雨暴、閃電或海浪衝擊,都能固若金湯地屹立不搖。 對我而言,懼怕是懦弱的表現,發怒是不好的,所以你絕對不可表現這些情緒。堂堂大丈夫,更是應該有淚不輕彈,絕不能顯露受傷害的感覺。多年來的演練,我已很習慣於收歛自己的情緒,表面上顯得很堅強,其實內心並非如此。 然而,石頭固然堅硬,卻絲毫沒有感覺,也不真實,並無法彼此建立親密關係。像我們的始祖亞當,他犯罪後因害怕被神拒絕,而躲藏起來。我也一樣怕被人拒絕,所以乾脆將一切感覺和情緒埋藏在心底,從不向人吐露。 否認或隱瞞自己的情緒,將它積存在我們無意識的記憶銀行裡,日積月累,就會生出「不健康」的利息。結果我們要不是變成退縮,就是變成防衛自己、易怒、仇視、麻木不仁、冷酷、令人敬而遠之,或沮喪。 影響身體健康 有時,這些埋藏的情緒,會藉著破壞性的行為或身體的疾病爆發出來。醫療科學提醒我們,未處理的情緒,如懼怕、憂傷、妒嫉、憤懣和恨意,估計大約百分之六十至將近百分之百,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出毛病。 任何時候,我們若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不懂得以有創意的方式講出或寫出那些負面的感覺,無可避免地,將會導致自我摧毀性的行為。 作家和輔導專家奧斯本博士(Dr. Cecil Osborne)寫道,「許多人將那些難以啟齒或不被接受的感覺埋藏在心底,例如,我們從小被教導:恨人、貪心、妒嫉、害怕和奢求是不好的,你不應該有這些念頭,這是孩子們所接受的訊息。再者,有時我們會自欺欺人地對自己說,基督徒是從不恨人的,我是基督徒,所以我絕不會對人有恨意。而這種一般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之一部份,就被埋藏在無意識裡,一旦爆發,便不可收拾,通常在身體方面最受虧損。」 毀壞人際關係 否認自己的情緒,也變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毒素,它在彼此心裡築起一道牆垣,讓愛完全窒息了。 暢銷書的作者包爾(Dr. John Powell)相信,大部份的人會認為 ,別人必無法容忍我溝通中坦承自己的情緒。我們會辯稱自己無法坦誠,是因怕傷害他人,甚至將這樣的懼怕合理化,認為它是高貴的動機,以致與人相交止於表面化的關係。結果,自己無法成長,也不能幫助別人成長。同時,認為自己必須習於活在壓抑的情緒下──結果呢,便走向危險和自我摧毀之途。 任何關係,若要有真正的個人接觸,彼此的溝通必須基於坦誠、敞開、沒有顧忌的程度。反之,你就停留在自我的心獄裡,忍受心靈一吋一吋地死亡。 誇張的相反性格 被否定的情緒,也會造成誇張的相反性格。如過份甜蜜的人,通常心裡有激烈的敵意。畏縮的人,有時會以卑劣的方式在別人面前表達他的怒氣。退縮,其實是一種無言的抗議。武斷的人,他內心深處常有自我懷疑。過於自信的人,是缺乏安全感的。過度謙遜的人,是性無能的代償作用。其他像過份忙碌、或不斷地向前衝、倚賴性強、破壞性的行為、暴飲暴食、滔滔不絕講話、極端的宗教狂熱、偏執的神學觀、愛操控的態度等,其實內心可能有難以言喻的痛苦感覺。 有些人會將自己的過錯投射在別人身上。看見別人的過錯正是自己內心隱藏的問題,由於不能接納自己的問題,也就同樣不能接納別人。或者他們可能將自己的壞情緒發洩在某人身上,譬如弗瑞也許對他的上司生氣,但又怕講出來會被炒魷魚,便將情緒發洩在他的妻子和孩子身上。 我們也會變成非常習於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譬如當我們否認自己的懼怕時,就不自覺地破壞了與人的關係,或搞砸了某些事。然後我們會為了開脫自己的失職,而找藉口指責他人,或將這種情況歸諸於上帝的旨意。 學習坦誠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必須學習對自己誠實,對某些人而言,那是很不容易的,好像學一種新的語言一樣,不過,可以試試操練下列幾個積極的步驟: 1.首先要認知自己的情緒,一個正常人會擁有各種不同的情緒,有正面的,像愛、喜樂、平安、驚奇等。有負面的,如懼怕、傷害和生氣,都是與生俱來的情緒。缺乏這些,生活何等枯燥乏味。一個情感整全的人,就是喜、怒、哀、樂各種情感兼具的人。 2. 我們必須看到自己的需要,並誠實地面對它。 3. 我們必須承認並接受,自己所遭遇的各樣問題,都是自己該負責的。此外,也要誠懇地思量,自己在關係中的損傷,婚姻的死沉,及婚姻中性生活的不滿足、焦慮、沮喪、破壞性的習慣,或一些身體的毛病等,有可能都是由隱藏的情緒,和不坦誠的溝通而來的。 4.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學會正確的禱告,告訴上帝你不知道如何誠實面對自己,也十分惶恐、極需要祂的幫助。求祂賜你勇氣,看見並面對真實的自己。祂的答允也許是以你意料之外的方式,可能透過一本書、一位朋友、或透過個人的挫折、困難、或破裂的關係,以及其他痛苦的境遇。不幸的是,大部份人在受到嚴重傷害時,都只專注在自己的痛楚上,無法看見神的作為和美意。 5. 不斷地練習,敞開並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覺,尤其是對你十分重要的人。如果你感覺受傷、害怕 、困惑或生氣,不妨直接承認說,「我覺得很困惑。」或「我覺得很生氣。」千萬不要說「你讓我很生氣。」或「你傷害了我。」這樣就是把自己的反應、問題和責任都推給別人。要找出自己會感覺生氣或受傷的原因,譬如說「我知道我會有這感覺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也許我的反應過度了,但剛剛你對我講的話,讓我覺得很難過。」 用愛心說誠實話 如果對方不能接受你的感覺,就將這些感覺寫下,如果你覺得應交給當事人,請先將它放在一邊冷卻一下,再重新寫一遍才交給他。若是對方還是不能接受,試試看史摩利和特倫特(Gary Smalley & John Trent)的書上所建議的「愛的語言」,用圖像語言,譬如編一個故事或比喻,清楚地將你的感覺表達出來。…
Read more
Author: 高登
December 1, 2004
掌握時代脈動,先馳得點;與時俱進轉變,汰舊換新。 過去這卅年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論是消費形態、商業模式、通訊傳播、政治理念、心理教育等各領域,都大幅度地改變了它們展現和影響的模式。掌握時代脈搏的人就像搭上了順風車,在一波接一波的浪潮中鼓帆向前。與時代脈搏脫節的人,只能靠邊站,逐漸被社會所淘汰。 一九七九年我剛到美國時,王安電腦是華人在美國創業的典範,其桌上型文字處理的電腦,頗得美國上班族的熱愛,當時其股票市值如日中天。但王安拒絕承認電腦會往PC的方向走,不肯調整經營方針。不過幾年的時間,消費大眾紛紛擁抱PC,王安電腦只得宣佈破產。 這種冷酷的事實在市場競爭中發生,也在教會消長中見到。倫敦的司布真大教堂在講道王子站台時 ,每主日高達數萬人擠進來崇拜。今天,晚崇拜只有四十人出席。倒是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Community Church)在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帶領下,只有廿年時間教會從廿多人成長到四萬多會眾。這種變化可以很恰當地稱為境相轉移(Paradigm Shift)。 物換星移 過去這卅年境相的變化之大之快,令人驚嘆: ● 商業,從街角雜貨店,變成巨型 量販店。 ● 事業,從白手起家,變為經營加盟店。 ● 傳播,從電話通訊,進入網路通訊。 ● 價值觀,從為國家犧牲,轉為個人利益優先。 ●心態,從別人會怎麼想,轉為只要我喜歡。 ● 影響力,從政府的權能,轉為企業影響決策。 ● 社會,從統一性,變成多元化。 境相轉移(Paradigm Shift)這個字,根據考維(Steven Covey)所著《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這本書的說法,是甘托馬(Thomas Kuhn)所首創的,他在《科學的革命》這本巨著裡指出,每次科學上的重大突破,都從舊有的思想,舊有的境相中轉移到新思想新境相。多利買(Ptolemy),古埃及出色的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哥白尼(Copernicus)提出太陽是地球公轉的中心,引動了天文學上的境相轉移。 牛頓所提出的力學模式,準確地解釋了物質運動的現象,但在高速運動中,牛頓的古典力學失靈了 ,由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漂亮地預測了高速運動中的時間、空間、物質、能量變化,引動了物理學上的巨大境相轉移。傳統的政治體系以君王為軸心,王位由兒女世襲為當然制度。等到美國在歷史上寫下第一部民有、民治、民享的憲法,創造了民主政體的先河,引發了政治理念上的境相轉移。 Paradigm這個字可以翻譯為法則、典範、模式或地圖,本文譯為境相更加傳神。所有以上的轉變都一致地呈現出境況的展相變化。 保羅創造的境相轉移 基督教的偉大使徒保羅,成功地將猶太教轉移為基督教,他所創造的境相轉移,從下列五方面的宗教法則來看,極為明顯。…
Read more
Author: 文山
December 1, 2004
先低頭道歉,必感動對方接納包容。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語道盡要想家人和樂相處的難度是很高的。一般小家庭人口少,彼此關係單純。在尋常日子裡縱然偶有磨擦也比較容易化解。不過到了年節、假期,隨著親友間來往互訪機會的增多,家人之間起衝突、爭執的機率就隨著大增,如何妥善處理突發的事件,維護、修補良好的家人關係,就成為每一個人的大考驗了。 談到如何促進家庭和諧的智慧,同事小張在午間休息時,特別分享了他的一段波濤暗湧的經歷,其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功課值得我們學習。 話說感恩節期裡,小張妹妹、妹婿一家四口利用難得的假期,打從東部來探望與父母同住的兄嫂一家。節後的下午,孩子們相擁到樓上書房打電動遊戲;妹妹、妹夫閒坐在起居室看著電視、翻報紙廣告;張奶奶與媳婦淑珍一塊兒收拾滿廚房和餐桌上的鍋碗瓢盆。小張依照媳婦的吩咐倒空烘乾機裏一大籮衣物來摺疊,並換入第二鍋濕衣服進去烘。 張奶奶有一搭沒一搭地和女兒、兒子閒聊著家常。小張知道妹妹素來在家就不喜歡做家事,就像自己的媳婦不諳烹調,只能跟在母親後面打雜一樣,看慣了也沒什麼大不了。但在談笑間淑珍就顯得特別沉默,連母親、妹妹和自己講述的趣聞軼事都不捧場笑一笑,也許那些陳年往事非得親身經歷過,別人是無從品出個中滋味的。 無心之玩笑話 小張熟練地摺完外衣,著手處理內衣褲的部份。拿起一件7號男褲摺著,可傻眼了!都是同牌同尺碼的內褲,可分不清到底是妺夫的還是自己的了。家裡共三個大男人當然不會是老爺子的,他的尺碼是6號。小張笑謔地把手中的男褲向妹夫揚了揚,笑道:「哎,色彩豐富,準是你的沒錯!」妺夫不置可否地聳聳肩,繼續盯著電視螢冪;「叭!」一聲巨響,嚇得所有人都跳了起來。原來是妺妺生氣地將報紙重重地摔在茶几上。忿忿嚷著:「哥,我就知道你老看你妹夫不順眼,打從我們當男女朋友起,你就對他有成見。雖然他如今是沒你混得風光,可也是正正當當的男人,憑什麼要受你的羞辱?」 張奶奶見女兒動了氣,急著打圓場:「哎呀!小張,看看你搞出什麼事來?把妹妹惹惱了,還不快向他們道歉!」小張不以為然地弩了弩嘴,沒作聲。淑珍愛夫心切,就接口聲援小張:「這不能全怪小張呀!他也沒做錯什麼!」妹妹一聽,火氣更大:「我們是來看爸媽的,不是來受氣的。」說完轉身扯著妺夫衝出大門。張奶奶忿忿地沖著淑珍:「這是我們張家人的事,要你插什麼嘴?」 淑珍聽聞後實在很激動,於是嗚嗚地哭著跑回樓上自己的臥房。而張奶奶也自覺委屈:年輕時含辛茹苦的把一群孩子拉拔大,如今過個節仍是忙東忙西的,自己也不過是想圖個和樂的團聚,怎麼又不對勁了?一時悲從衷來移步入房,「砰」一聲把門關上。偌大的客廳和廚房裏只剩下愕然的小張一個人。 討論應對之道 我們急於知道下文:「哇!事情很棘手哦,後來怎麼樣了呢?」小張賣關子不直接回答,反過來問道:「你說我應該先敲誰的門才對?」老李很「沙豬」地說:「當然是先敲媽媽的門陪不是嘍。我們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父母恩深義重,妻子如衣服可以再換,母親可是只有一個!」我倒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應該先出去找妹妹、妹夫解釋清楚誤會,畢竟來者是客,以客為尊嘛。一旦妹妹息怒了,張奶奶就會沒事的;至於太太呢?反正是自已人比較好商量,她應該識大體、多忍耐些。」 小張笑了笑:「其實你們的主意啊,我都想過了,最穩當的還是先敲『上帝』的門,求祂伸手掩蓋我有意或無意中所犯的錯誤。我相信當我尋求祂的旨意時,神會幫助我,賜我智慧的心去處理目前的困境,我願意順從祂的原則和心意去做。」他接著說:「父母、夫妻、兄弟姊妹的關係中,何者是與我成為一體、共同承受生命的恩典呢?誰會與我並肩作戰共進退呢?」 「『攘外必先安內』,我知道憑我獨自一個人在今日的景況下要想面面俱到,勝算是很少的。所以我先去敲了一個會是我忠實盟友的女人之門──淑珍。我向她鄭重道歉:因著自己的無聊玩笑,不但惹得大夥不愉快,更讓她受到委屈。我感謝她一向溫順有愛心地在我們張家服侍上中下三代人,確實是神賜給我生命中的支柱。希望她能原諒我,與我聯手向神祈求聰明、智慧來平息這場家庭風波。 淑珍真是個體貼的好妻子,她感受到我的誠意,我們手牽著手跪著為對方及家人向神感恩並認錯,祈求神給我們口才和勇氣來向家人解釋誤會。接著淑珍表示她已準備好和我一起去敲婆婆的門了,要我不要擔心,只要默默為她代禱。」 誠懇的道歉 「篤!篤!篤!」張奶奶的門被敲了三下。「媽媽,我是淑珍,請開門。」張奶奶開門一看,兒子和媳婦雙雙跪在門口。聽到淑珍用不太流利的家鄉話輕聲道:「媽媽,對不起!剛才我不該惹您生氣,請原諒我。」張奶奶聽了,眼淚也忍不住掉了下來,其實今兒個也不是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怎麼自己的火氣這麼大呢?咳!難為這個懂事的好媳婦了!於是張奶奶一邊伸手扶起媳婦、兒子,一邊說出小張這輩子從未聽過自己要強的母親說過的最有智慧的話語:「淑珍,我今天脾氣不好,也請妳原諒。我們張家真幸運有妳這個好媳婦,妳比我自己的女兒還要好!」 於是婆媳倆相擁在一起痛哭起來。淑珍想起還有小姑那邊要處理,連忙向婆婆表示:自己和小張馬上出去向小姑賠不是,請婆婆不必操心。張奶奶拉住淑珍,笑著說:「不用了,自己生的女兒,『過雲雨式』的脾氣自已最清楚不過,待會讓婆婆去處理就好了。」於是這場家庭風波就這樣以喜劇收場。 主愛化解衝突聽完小張的故事後,老李和我不禁對平時文文靜靜的張嫂刮目相看。同時也一致認為小張實在是犯了家人相處時「熟不拘禮」的通病。但小張表示經歷這次的事件也並非全無好處,除了更加深夫妻間的心靈默契外,尤其是母親和太太彼此間的嫌隙一掃而空,兩個女人相處更融洽了。 譬如以前每當張奶奶聽到別人來告狀孫子不守規矩時,常會對媳婦有所微詞;現在呢,不但不會遷怒淑珍,還會反過來護著她的感受說:「對呀,我們家的男孩子真的精力超旺盛呵,不過他們比起小張小時候的頑皮勁哪,可是沒得比哦!想當年……」 誠如聖經上所說的「愛能遮掩一切過錯」,只要我們用心追求和睦,願意遵守神的教訓:「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32)互相包容、彼此寬恕,以恩慈相待,有愛的地方神必定保守、賜福,家和萬事興嘛。
Author: 江林月嬌
December 1, 2004
敬畏上帝,智慧的開端;更新心靈,生命的蛻變。 希臘人追求智慧,目標朝向認識自己,希伯來人尋求智慧,終極目的是要認識神;前者靠著省察自已、批判自我得智慧;後者以敬畏神得智慧。 舊約《聖經》箴言書是一本以「智慧」為主題的書。能「使人曉得智慧和訓誨,分辨通達的言語,使人處事領受智慧、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使愚人靈明,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使智慧人聽見,增長學問,使聰明人得著智謀。」(箴1:2~5) 智慧是探索神行事的方法,從中汲取知識、獲取洞見,並且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智慧是追求成功的藝術,唯獨神擁有完全的智慧,人真正的智慧源於神,真正聰明的是那些蒙神恩賜智慧的人。 Paradigm Shift的由來 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 AD)在1962年提出Paradigm Shift一詞。孔恩是一位基督徒,曾任MIT心理學講座教授,他認為類似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AD)的「相對論」事件,在科學研究中並非常態,而是革命性的創舉。 何謂Paradigm Shift? Paradigm Shift一詞的譯法很多,唐崇榮牧師譯為「典範轉移」,李順長牧師譯為「境相轉移」,王永信牧師譯為「思想範疇轉變」;也有「概念轉移」、「範例轉換」、「範式轉換」、「思維變遷」、「思維轉換」等翻譯。 簡言之,Paradigm Shift是指習慣的改變、觀念的突破、價值觀的移轉;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軌跡及思考模式。 基督徒信仰生活裡,Paradigm Shift是蛻變生命之靈魂所在;指以一個嶄新的角度看待原來的處境、心境、環境,擺脫原先傳統的思想框架,進而採取一個全新的思考架構之過程。 Paradigm Shift的影響 除了「相對論」事件外,另一個著名的革命性創舉是有關「地心說」與「日心說」科學發展史。主前4世紀,「地心說」的觀念,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所提出。 140年,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100~170AD)發表了13卷巨著《天文學大成》(Mathematike Syntaxis),總結前人確立的「地心說」。此一學說認為地為球形,位居宇宙之中心;地球靜止不動,其他天體都繞著地球轉動。「地心說」表面上解釋了日月星辰運行不已,東升西落周而復始的天體現象;同時又符合了上帝創造人類、地球在宇宙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之宗教情操。 「地心說」輾轉流傳長達1300餘年後,1515年,波蘭天文學家《天體運行論》創立人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473~1543AD),經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研究,提出一挑戰傳統,創新的宇宙結構體系──「日心說」。 1609年,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AD)在《新天文學》一書中指出,行星繞太陽運轉的軌道,應該是橢圓而不是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他是繼哥白尼之後第一個站出來捍衛太陽中心說,在天文學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重要人物,科學史家稱他為「天體物理的奠基者」。 1838年,德國天文學家貝賽耳(FW. Bessel, 1784-1846AD)首次利用三角方法,測出一顆名為天鵝61恆星的位置變化,並推算出它的距離為11.2光年,最終證實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動學說」成立。從此,地球的地位從一個高居宇宙中心的特殊天體,滑降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一顆普通行星。 觀念轉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