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高枕無憂的父母

多一份孩子的安全教育,少一份父母的憂慮驚懼。 你是否記得何時開始為孩子擔心?當小生命還在肚子裡時,擔心他會不會被擠到嗎?第一次離開新生兒出外走走的母親,擔心新爸爸會不會手忙腳亂?第一次把孩子放在保母家,擔心過孩子能否適應,會不會想媽媽嗎?孩子第一天上學呢? 孩子的安全 隨著年齡增長與活動增加,孩子和外界的接觸也愈來愈多,不由得叫人憂慮孩子的安全。而在這個犯罪案件層出不窮的社會,我們實在不得不擔心孩子的安全。 八零年代的統計已指出,在十八歲以前,每四個女孩或每十個男孩中,就有一個曾遭某種程度的性侵犯。讓人憂心的是在有紀錄的案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侵犯來自熟人,而非陌生人。另一項統計指出,一九九七年全國失蹤報案的八十五萬個孩子中,很多是被拐走的。 今日的孩子們,已經失去了過去那種可以整天和鄰居朋友在巷弄追逐的自由。特別是有些駭人聽聞新聞出現時,我們真是覺得日子都過得戰戰兢兢的。除了擔心,有什麼是我們能防範以保護我們的孩子嗎?兒童安全專家同意,一個有準備的孩子,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孩子。當孩子知道在什麼狀況下該怎麼辦時,他會比較勇敢、自信、也比較冷靜,因而維護了自己的安全。 安全的教育 或許我們也感受到孩子安全教育的重要,但不知道如何教導他們?一方面要裝備孩子讓他們更懂得自我保護,一方面不想嚇到孩子,使他們擔驚受怕而退縮不前。 在我們家的嚐試中,發現圖書的幫助最大。我們在圖書館找到了一些專家精心為兒童設計的圖書,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加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精美生動的插圖,讓孩子很容易就抓到了其中的訊息。 但是,紙上談兵的概念真的能用在實際生活中嗎?一些評估安全教育成效的報告指出,大部份的孩子能吸收並應用這些教導;也有少數的孩子上完安全課程後,依然毫無警覺。因此必須針對每個孩子的需要,在教材及教導方式上作適當的調整。安全教育不是打一次就終生免疫的預防針,需要再三的複習及演練,除了機會教育外,至少每年再和孩子討論一次,以提高孩子的警覺性。 下面歸納出一些原則,提供大家參考: 注意馬路和停車場的安全 意外事故中,車禍是奪去稚齡兒童寶貴生命的主凶。而正確地使用安全座椅和安全帶,是保護孩子的第一道防線。不論路程遠近,養成一上車就綁好安全帶的習慣。 幼兒使用適當的安全座椅,兒童可以使用一種安全裝置,把安全帶壓低到肩膀的位置,避免了肩帶卡住脖子的危險。另外,一百磅五呎三吋以下的孩子,是不宜坐在前座的,因為現有的安全氣囊射出時力道太大,年輕的孩子反而會被其衝力所傷,總之多一分小心,就少一分傷害。 其次是車道和停車場。雖然車子在這些地方的速度都不快,但在倒車時,駕駛會有某些角度看不到個子不高的孩子。我們要教孩子,他能看到車子,並不表示車子也能看到他。要求他儘量和大人在一起,不要貼近車子走,要注意在啟動的車子,千萬不可在停車場追逐。 預防孩童走失 在商店選購物品時,可曾有一轉眼小淘氣就不見了的經驗?還好,通常只要叫叫他,他就會從衣服堆、架子後面跑出來。可是您知道有多少孩子在購物中心、遊樂場等人多的地方走失嗎?小小孩因為沒有分辨事情和保護自己的能力,不管到那裡,都得時刻盯著他們。 大一點的孩子好動,常常會被一些東西吸引住,很難要他們時刻都在我們的視線內。通常他們並沒有跑遠,若正好被東西擋住,一眼看不到父母時,他們就會心慌,反而會為了要找媽媽,亂跑而走失。 除了叮囑孩子在外面不要隨意離開大人外,最好先和孩子討論,在他發現自己和父母失散了時,該怎麼辦?專家們建議的一般原則如下: 平時就讓孩子熟記自己和父母的全名、電話(包括區域號碼)和地址(包括城鎮和州名)。 看不到父母時不要亂跑,留在原處,大人會來找他。 決不可跟著陌生人去找父母。必要時,應該向店員或帶著孩子的母親求助。 教孩子提防陌生人 誰是陌生人? 我們不認識的人就是陌生人,即使曾經見過或看起來很和善的人,如果不知道他的姓名、地址,和個人背景資料的話,還是陌生人。所以收垃圾的清道夫、雜貨舖的店員、和賣冰淇淋的小販都是陌生人。大多數的陌生人都是友善的,不幸的是,也有少數的陌生人,就像小紅帽裡的大野狼,外表看起來很和氣,但實際上是不懷好意的,所以我們必須提防。 絕不原則(The Never, Never Rule) 絕不與陌生人同行,或搭陌生人的便車。 有陌生人說要帶你去那裡,不要答話,大叫「不」並馬上跑開。(Yell “No!” and Run.) 不要企圖躲起來,要繼續大叫,並跑到有人的地方,向警察,或帶著孩子的母親求助,或跑向商店、餐廳、辦公室等人多的地方。 網路上的陌生人 去年,有一女孩因在網路上曝露了個人資料而遭綁架,所幸正好有巡邏警察經過,才及時把她救出來。即使上網的人可能遠在重洋之外,但只要碰上一個瘋狂的人,就可能使自己陷入危險。除了再三向孩子強調,不可以把個人資料告訴任何人外,去圖書館拿由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Read more

小蝦與巨鯨

奇蹟:他的身體羸弱像是一隻小蝦,他的心靈活力卻像是一隻巨鯨。 一個終生體弱多病的人,能成就什麼大事?有廿年的歲月,他天天與藥罐為伍,遵守醫生的囑咐,靠服藥來撐過每一天。像這樣一個殘障者,還能奢望在歷史留下痕跡嗎? 威伯福斯( Wilberforce)的天良之聲,解放了英國黑奴。他一生被一件高貴的動機驅動:阻止英國的黑奴政策。這熱火日夜在他胸懷間燃燒,非到大功告成,絕不放棄。他成功地當選為國會議員,從1807年開始,在英國國會譴責蓄奴和販賣黑奴的惡習。然而,他的提案在國會不斷遭封殺。 直到1833年,英國上下議院終於立法,通過廢止蓄奴制度。這勝利的佳音,在威伯福斯臨終前送達他的病榻前,有甚麼比這好消息更適合作他離世的冠冕呢? 鮑斯威爾(Boswell)有一天聽完他的演講,作證說:「他剛站上講台,像是一隻小蝦。當他演講時,像是一隻巨鯨。」 同樣的奇蹟,也可以發生在你我身上。 這動人的歷史故事,啟示我們一項重大法則,即使我們面臨許多限制和障礙,只要我們擁有目標和夢想,我們仍可以成就大事。 本期飛揚雜誌探索一個人生有趣的題目:「活力」。我們努力想要表達一項理念──充沛的活力,主要來自心靈的積極生活態度。尋找到生命的意義意義、人生的夢想、上帝的託付,你就能生龍活虎地迎向人生。

生龍活虎迎人生

大腦操控的內分泌系統是活力之泉;信仰上帝的有目標人生是催化之劑。 隆美爾,二次大戰中著名的「沙漠之狐」孩童時代曾是班上最懶、最無精打采的學生。他的老師曾說,隆美爾一生不會有什麼出息。有個老師甚至說:「如果隆美爾能交來一份毫無錯誤的默寫,我們就僱一支樂隊繞城一圈。」 沙漠之狐的崛起 隆美爾聽了立刻坐直身子,不久就交進一份默寫,毫無錯誤,向老師證明一件事,只要有獎勵,他可以有極優秀的表現。但當所應許的獎勵並未如期兌現,他又退回原先的鬆懶。直到後來,希望出人頭地的雄心大志,在他心中燃起熊熊火燄,他轉變成活力充沛的進取者,崛起成為少有的軍事長才。(註) 一個懶洋洋的三流學生,怎麼可能蛻變成精力充沛的軍事家?活力的泉源藏在腦細胞的那個密室?每個人都能解開這活力之鑰嗎? 活力興衰的故事 先試試回答這幾個問題: 為什麼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人,和父母談話時有氣無力,和女朋友約會聊天時興高采烈? 為什麼在筆直的高速公路上開車,會睏到眼皮幾乎睜不開,在彎彎曲曲的山腰小路上開車,精神抖擻? 為什麼一大早,想到上班時將面臨的一大堆文案,就覺得像個洩了氣的皮球,五點快下班前,想到晚上世界盃籃球冠亞軍大賽的實況轉播,精神就來了。 神經中樞的解讀 原來神經中樞操控著心跳和內分泌系統,它會解讀環境對個人的意義,來調制身體功能作對等反應。當它認為環境有趣味、新鮮、有挑戰性或高度危險,它會命令腎上腺加速分泌,心臟心跳加快,腦血管擴張,使你活力頓增,來學習、享受或應付危機。 當它認為環境無趣味、老舊、無挑戰性或無風無浪,大腦會指令減少內分泌系統工作,放慢心跳節拍,腦血管收縮減少血液供應,以節約身體能源消耗。 善用以上的原理,我們可以為自己創造活力充沛的人生。適當運用上述動力的法則,我們可以天天經歷蓬勃的生機。試試下列三個方法,它是上帝所命定的活力之泉,飲於此泉是活力充沛之鑰: 有意義有目標的人生 一個攻讀高等學位的人,有活力攀爬層層關卡,以求取方帽。想到文憑到手的喜悅,多少實驗室的煎熬都能忍受。一個起步創業的青年,擁有源源不絕的活力,事業有成的盼望支撐著他,夙夜匪懈,奮力向前。 聖經新約名人保羅,一生創建了至少六間教會,寫作了十三卷聖經,足跡踏遍了當時羅馬帝國轄下的亞歐大城,無畏於江河、盜賊、饑餓、曠野的危險,為剛萌芽的基督教打下了紮實的根基。這種傲人的成就,過人的活力,就是來自他內心對信仰的委身。 蒙神所召特派傳耶穌基督福音的深刻自覺,是保羅宣教熱火長燃不息的秘訣。被神所差,叫外邦人心眼得開,從撒旦權下歸向真神的使命感,支撐著他,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徒廿六:18-19) 為你的人生定個目標吧!讀個碩士學位?好志氣!四十歲時成為百萬小富?夢想甚佳!研究玫瑰插枝技術?可喜的願景! 如果你的人生目標能夠在耶穌基督的國度裡,找到你個人的定位點,那更是好得無比。永生的盼望,天國的獎賞,基督的同在,耶穌的嘉許是你活力之泉。我們的大腦似乎對永恆、天國、上帝更能作出反應,調制我們的內分泌,注入高等生機。試試看這幾招: ‧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今年要把新約聖經讀一遍。 ‧祈求上帝幫助我,今年寫六篇文章,至少兩篇能刊登在報章雜誌上。 ‧每月多賺一百美金,奉獻支持我的宣教士朋友。 ‧今年要讀完六本基督教書籍,並教主日學。 有貢獻有價值的感覺 一個退休的人,常會自覺社會不再需要他。沒收入,又沒工作上的挑戰,就會衰老得快,並且喪失活力。自憐,自卑是一種無形的心理毒素,送出一系列信號給大腦說,沒什麼有價值的事需要關心。大腦自然就指揮內分泌系統說,放鬆吧,如此一來體力衰退更快。體力衰退得快,更加深自己沒有用的感覺,墮入惡性循環的陷阱。 即使未屆退休年齡,如果一個人不覺得自己能有所貢獻,自覺再努力也不可能改變現狀,他會放棄努力,喪失活力。 戰勝上述陷阱的方法,是創造自己有所貢獻,努力必有成果的自覺( I can make a difference!): 做一些義工服務社區,幫助有需要的人。每月做幾次個人談道,領人歸主的喜樂感覺是活力之催化劑。去探訪孤苦人家,帶去安慰鼓勵。開創第二事業,在第一事業之外,建立另一專長。 使徒保羅深信上帝的國度需要他,並深信他個人獻上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他以自信的口吻說:「羅馬人啊,我定意往你們那裡去傳福音,要在你們中間得些果子。」 (羅一:13)這種可以有所貢獻的自信心,是活力的強心針,我們的大腦會聽從自信心的鼓舞。 有趣味有挑戰的夢想 一個孩童似乎全身每一個細胞都擁有無窮的精力。他好奇的眼睛所看見的大千世界,每一樣都是新鮮的,他的心思渴望爬過另一個高欄,成長的挑戰激發他的潛力。 每一天他將自己心理上的高欄提高一公分,引動了生命的活力。成年人可以學學孩童,這種從人生細節尋找趣味的眼光,是可以鍛鍊的: 出國旅遊,將每天的新鮮見聞記在日記裡。…
Read more

忍與忍

彼「忍」,無可奈何,心境愁苦。 此「忍」,信靠上帝,卓越寬廣。 家父是個孝順的長子,妻子不能生育,祖母又急於抱長孫,母親唯恐父親娶一大家閨秀,把他打入冷宮,便請姨姨作媒,將他十五歲小丫環嫁給父親為妾,她就是我的親生母──娘。 忍氣吞聲的娘 娘目不識丁,為人善良,與世無爭。從大姊與我出生後,母親便嚴禁父親進她房內。至於後來的兩個孩子,都是在母親回娘家期間才有的。古人守寡本是愚忠不足憐,被迫守活寡更是可憐。 面對悲慘人生,她只有認命,行出來負面是忍氣吞聲,正面是投靠神明作為逆水行舟的動力,從中尋得安慰。她的身教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忍」。 八四年與先生以探親身份來美,只打算待半年。沒想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待就待了十五個春秋。看孩子們讀書、畢業、結婚、生孩子、買房子,現與兒子、媳婦、孫子住在一起。 目前我正在讀雅各書,一開始就說:在百般的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也就是說,不僅一種試煉,即使是各種試煉一齊來臨,光平靜不夠,還要大喜樂。回顧以往自己也曾經歷過不少患難,每每遇到此情,我總是迫切禱告,求神安慰、醫治、帶領。感謝神,每次都聽我的禱告,醫治我的病痛,領我度過各種難關。我在遇到困境時,雖沒有埋怨,但只停留在平靜。後來我開始思量耶穌基督既是過來人,祂對基督徒的要求不會過於我們能承擔的;沒能作到,是自己的問題。因此如何在試煉中能喜樂,對我來說確實是屬靈的成長考驗。 豁然開通的心 正在思考之際,神藉著「西塞錄的智慧」一文(飛揚98年6月)使我進一步認識,每當遇到困境時,只要信靠神,就能經歷化艱難為生命成長的祝福;透過負面事實看到神的美意;並會用感恩的心來迎接考驗。知「道」又能行「道」,就必定會喜樂。因之,我想神把我放在三代同堂的環境裡有祂的美意,要加緊塑造我成為合乎祂心意的器皿,因為我的年日不多了。三代同堂要做到和睦同居,破碎舊我是關鍵,而緊緊依靠神,蒙神賜給的力量與智慧去破碎舊我,更是關鍵的關鍵。 我和先生性格截然不同,嚴格說我原是個不切實際、愛好幻想型的人。羨慕追求桃花源似的詩意人生,及不拘性別的純友誼;而他是個理智型的人,過於一板一眼常被一些小事搞得不開心;我很珍惜共處的分秒,閒時能並肩漫步於田徑間;他則珍惜時間於研究學問、寫書。我們之間沒有共同的語言。 過去每遇到他去參加學術會議,我就從心裡不高興,他回來我也不理他。數年來神耐心在這方面教導我,讓我逐漸懂得「私」字帶來的是苦。破「私」雖苦,但隨之而來的是甜。要求別人怎樣對你,就應該怎樣對人;也就是說,希望人怎樣關心你,也要怎樣關心人。這次他去赴會,我想自己應該知行合一,靈性才會成長。我為心裡的平靜安穩感謝神。 正面積極的忍 與下一代相處,一般都以忍讓為主。但每遇問題來臨,心裡還是要嘀咕一陣。好比寄居問題,寄人籬下往往較不自由。神的話開啟了我,使我知道基督徒的家是天國,在世只是旅居,有了宏觀認識,心情也開闊了;又如二代之間說話長幼不分、也沒輕重,聽起來有時心裡覺得委屈,有時覺得不舒服。事後想想,人生在世孰能無過,所不同的只是有大有小而已。既然如此,何不化醜為美,化干戈為玉帛,快活己心呢?這不也是透過負面事實,擷取正面意義嗎?我心裡終於得以釋懷。 至於「忍」,我娘一輩子就是忍,她的心靈卻很苦,以致不到四十歲就被它吞食燬身。我也曾嚐到必須察言觀色,不斷自我檢討的苦。然而,自從信主後,參加查經班以及弟兄姊妹的關懷幫助,我認識到從家庭環境中養成的屬世的「忍」,與從神安排的試煉中,磨練而成的「忍」,本質上是有差別的。 前者苦怨,後者超越──胸懷寬廣、喜樂。因著飛揚雜誌文章的啟發,使我的想法改變,生活較快樂,家人間的互動關係也改善多了,感謝神。

清點生命的行囊

生命的行囊愈輕簡,人生的旅途愈活力充沛。 老奶奶抱著新棉襖,臉上的皺紋全笑開了。三個小孩捧著新毛毯、奶粉罐、餅乾盒、新衣服,歡呼雀躍地向欽羨不已的鄰舍展示。低矮黝黯的大雜院中,聞訊而來的住戶愈來愈多…? 偶然間心血來潮,前來探望所資助的貧童,秀敏被這總值大約一千多塊台幣的禮物所帶來的巨大歡樂,給深深震撼了。她想到,自己平日一出手就是五千、一萬,大把大把的錢花在美容、名牌衣飾、昂貴化妝品,和吃喝玩樂上,得到的是什麼? 她不是沒有拮据窘困過,讀高中時母親過世,她家連棺材也買不起。因此,她開始賺錢後,才會透過社會福利機構資助貧困的孩童。然而,另一方面,出於補償心理,也養成喜歡任意揮霍金錢的習慣。 這一回,秀敏幡然醒悟:每個人真正能吃、喝、穿、用的都十分有限,多餘的只是製造廢物,侵佔空間,招惹文明病。然而,若能把資源用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卻可以發揮極大的功效。 價值觀的扭轉,使秀敏的生活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除了保留生活的基本開銷之外,她把每個月的收入,都用來幫助有需要的機構和婦女、兒童。自己甚至搬到小小的住處,把原有的大房子捐出來,作為訓練失婚婦女謀生技能的場所。 不僅如此,她使用時間的方式和飲食型態,也做了徹底的調整。如今,她擔任台灣一家知名建築公司的副總經理、又擔任社會公益機構的理事長,除了繁忙的工作、公益活動、演講,還要照顧八十餘歲的公婆,和年幼的女兒。但朋友們都驚訝於她始終精神飽滿、心情愉快,積極主動做事、付出和關懷。 如果人生像旅途,我們該常常清點隨身攜帶的行囊,隨時評估思量:我生命的行囊中該裝些什麼?該捨棄什麼?才能幫助我順利到達目的地,且能在過程中享受到成長的樂趣。 聖經箴言四: 23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腓立比書四:12也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 願你我都能睿智地運用資源,認真地對待生命。

勁爆的活力

別讓習慣性無助感,吞噬你的生命力; 別讓習慣性的懶散,消滅你的戰鬥力。 柏林圍牆被拆毀時,1989年十一月九日晚上七點,透過衛星電視的轉播,我們目擊成千上萬的人,在倒塌的圍牆上雀躍,那是充滿了希望與未來的一刻。這個象徵拘禁、不自由、腐敗和經濟蕭條的鐵幕,在被一磚一磚地敲毀,整個東歐似乎點燃了一柱希望的火苗,明天的日子將如西歐、北美一般的自由繁榮。然而,同屬鐵幕裏的近鄰波蘭,在政經轉換的劇烈過程中,持續的高失業率,卻使波蘭人很快地又再一次跌入無助的深淵,失去了那雀躍在柏林圍牆上的活力。 波蘭的若克勞大學(Wroclaw University) 對此現象做了研究,探索人民士氣低落的原因。原來波蘭人民已習慣於共產經濟,共產經濟制度中沒有所謂失業的問題。因此波蘭人民深信,失業的問題是新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想辦法提供各種就業機會給公民,公民本身並沒有責任去找工作,或是去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另一個對波蘭人民的心態較深入的描述是,從過去的經驗中,老百姓早已認清,無論做什麼,無論是否努力,最後換來的並無任何差別。許多人乾脆放棄努力,這種心態稱為「習慣性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註1】 習慣性無助感 習慣性無助感的造成通常是因人生經驗中不斷的挫折,這些挫折使一個人以為,無論如何努力,對情況都不會有任何幫助。這種想法也是造成自我形象低落的原因,甚至形成抑鬱症。 人類行為學家撒利格曼(Seligman, 1973)曾用兩組狗來做實驗,先將第一組狗栓住,不讓牠們跑掉。然後不定時地電擊這些狗。同一過程重覆幾天後,將狗栓去掉,再施以電擊。此時這些狗本可以輕易地躲開,因為已經沒有狗栓栓住牠們,牠們甚至可以輕輕鬆鬆地一跳,就能跳出那個實驗的隔間。但是超過一半以上的狗都沒有嘗試躲開。 第二組的狗從沒有經過電擊,但一旦受到電擊,幾乎全數都即時逃離。結果明顯地表示第一組的狗已學會忍受電擊,並且接受了牠們認定的一個事實,就是即使再怎麼努力也於事無補。【註2】 活力的殺手 感覺無助往往可以使人謙卑,去尋找解決的方法。它也可能使人灰心到放棄努力。習慣性的無助感是,認定一個事實,就是自己已走到盡頭,無論做什麼,都於事無補。很自然地,活力也就隨之褪去。 活力的最大殺手是認定做了也沒用的一種心態。除了習慣性的無助感之外,還有一種類似的心態就是「習慣性的懶散」(learned laziess)。 習慣性的懶散就是認定自己事情做不做都無關緊要,反正別人都會把事做好。繼承了大量遺產,不需要工作的人,可能會有習慣性懶散的傾向,因為缺乏戰鬥力的緣故。 留心敵人的陷阱 習慣性無助感,與習慣性的懶散都是錯誤的心態,留意這種心態如何造成,會幫助我們避免掉入喪失活力的陷阱。 1.「不可能」的陷阱 當我們的思想只是以自己與外在的環境為中心時,許多事看起來就是「不可能」。 聖經中記載了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事件。一個夜裡,耶穌在水面上行走,預備到他門徒那裡。耶穌的門徒之一彼得說:「主!如果是你,就請你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但突然起了風,彼得心裡就開始害怕起來,同時身體也往下沉,就喊:「主阿!救我!」耶穌就抓住他的手,拉他起來,說:「你這個小信的人哪,為什麼懷疑呢?」﹝馬太福音14:25-31﹞ 當彼得看到自己的無助和環境的惡劣時,他覺得在水面上走是「不可能」的事,忽略了在他沉下去之前,他已經走在水上面的事實。當他覺得不可能時,他就經驗到果真不可能。然而,人的「不能」並不代表神「不能」。神不但「能」,並且應許在我們「不能」時,會為我們開一條出路﹝哥林多前書10:13﹞ 。因此使徒保羅也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13﹞ 2. 「力求完美」的陷阱 根據研究,許多女人,通常對週圍的人有很強的責任感。為了滿足親友各種的需要和要求,耗盡了自己的精力,但是,至終卻發覺無論做得再多,也永無止境,並且無法改變身邊的任何人與事。長期的無助感最後導至憂鬱症 。【註3】 「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馬書12:3﹞我們需要瞭解自己應當承擔,與能夠承擔的範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不要輕易承諾。 3.「道上有猛獅」的陷阱 聖經中形容懶惰的人是作任何事都提不起勁的人。懶惰的人伸手到盤中取食,但連把食物送進口裡都嫌累。﹝箴言26:15﹞每天坐在家中,那裡也不想去,就藉口「外面亂得很哪!」工作也不想做,理由是「看人臉色有什麼意思,我又不愁吃穿!」 然而,懶惰的人最後的去處,不是貧窮就是恥辱。﹝箴言6:11;馬太25:30﹞ 活力的泉源 活力的泉源在於認清人生努力的方向和目的。無助感和懶惰常在這個過程中混淆我們的視線。特別是在困境與失敗中,我們缺乏的通常不是活力,而是正確的認知。即使我們真的已走到人的盡頭,我們也當明白,「天無絕人之路」,人有盡頭,可是神卻是永無止境。在神沒有難成的事。我們並不孤單,神說:「我必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約翰福音14:18﹞ 戰勝無助感的方法 學習如何處理失敗。一個人若不知在失敗中如何自處,他就無法真正認識自己的能力在那裡。 ‧認清自己無助感的來源。 ‧認清責任的歸屬,為自己需要做的事設定界限。…
Read more

生命最美的殿堂

人神關係四階段: 為己而愛己 為己而愛神 為神而愛神 為神而愛己 美境何處覓? 聖經裡告訴我們只有神是創造者,是萬物的主宰,其他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生命在內,都是被造物。既然生命並非出於我們自願,我們是否該對我們的一生負責?面對創造者,我們可否說:「神阿,不要怪我,我並沒有要求來世上。」第八世紀時一個名叫 Dubno Maggid的傳道者,曾以一個比喻來回答這個問題。 馬吉德的比喻 從前有一對夫婦,丈夫耳朵失聰,長像醜陋;太太從小失明,但是聰慧伶俐。丈夫因為耳聾,所以並不知道太太牙尖嘴利,太太則因為眼瞎,也從不知先生長像難看,倆人因為必須互依互靠,因此互相恩愛,婚姻生活和諧美滿。 有一天,夫婦倆聽說外地有一位奇醫,治過許多疑難雜症。倆人決定去拜訪他,希望能醫治他們的缺陷,夫婦倆並事先商量好,不管花多少錢,他們都要試試。 他們倆的病神奇地被這醫生治好了:丈夫不再耳聾,太太不再眼瞎。但是也很不幸的,這不可思議的奇蹟卻破壞了倆口子一向甜蜜恩愛的生活。丈夫聽見太太尖酸刻薄的話後,很快的就對她失去耐心;太太第一次看到丈夫醜怪的容貌後,就再無法正視他一眼。 所以當醫生昂貴的帳單來時,他們倆一齊拒絕付賬。他們對醫生說,事實上是醫生應該賠償他們,因為醫生破壞了他們美滿快樂的婚姻。 醫生發現無法說服這對病人付款時,他嘆了口氣,對他們說:「如果我的醫療真的讓你們變得這麼不快樂,我可以試試恢復你們過去的生活。假如你願意的話,先生,我可以讓你再耳聾;而你,太太,我也可以輕易的讓你再失明。這樣,你們就可以回到以往的生活,像你們遇到我以前一樣。」 然而這對夫婦卻異口同聲地堅拒這樣的提議。 「既然你們都不願恢復到先前的樣子,」醫生說:「那麼你們對現況一定比以前更滿意,所以對於我為你們所做的,你們豈不該付我醫療費才對嗎?」 這比喻的重點是,既然我們已有了生命,不管是不是出於自願,只要在有生之年,你我不願放棄生命,回到原本無生命的狀態,那麼我們就應對神賜給我們寶貴的生命負責。 伯納德的解說 但是人的責任是什麼呢?做好人,做好事,積功德,求心裡平安?這些固然不錯,然而都是社會習俗文化價值的產物,是從人的理性發展出來的。異時異地,可能標準就完全不同。 中古時代,有一位修道院的僧侶,伯納德 Bernard of Clairvaux,他觀察數百位修道院僧侶的屬靈歷程,寫了 一本書叫《愛神論》(On Loving God),是從神的角度來看這問題的。 伯納德觀察修道院的僧侶屬靈過程有四個不同的階段。開始是「為了自己而愛自己」。沒有人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所以人活著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滿足自己的需要。中國人說的更徹底:「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這種依照人類本能需要的生活方式,下場是恐懼, 孤立,內心不能滿足,沒有平安。 魯益士的體會 魯益士(C. S. Lewis) 說他曾經夜半醒來無法入睡,一個人孤獨地在黑暗中瞪眼望天花板,心中被孤苦無依和無可奈何重重包圍,充滿恐懼無助。但是讓他更恐懼的是,他深夜無法入睡的經驗,可能也是「為了自己而愛自己」的人,要永遠承受的。 他的邏輯是,一個人永生的狀態是今生生活的延續,那麼為了自己而愛自己的人,永生就是永遠活在孤獨黑暗中,是相當可怕的。事實上,伯納德的觀察是,大多數人很快的就會放棄這個階段,進入下一階段的屬靈生活。 屬靈的第二個階段,伯納德叫做「為自己而愛神」。在這個階段裡,生命的重點仍在自己,然而人已放眼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世上除了自己還有別人存在的事實。所以人愛神,是因為希望神會幫助他解決他的困難和問題。 不錯,人知道要認識神也樂意服事神,但在這個階段,神是為了人而存在的,當神沒有照人的時間表解決人的問題時,人和神的外交關係就在人的憤怒中破裂了。無疑的,「為自己而愛神」的生活也不能滿足內心。大多數有宗教信仰的人大概都停在這個階段。 屬靈的第三個階段是「為神而愛神」。在這個階段,人體會到神的存在,認識神,敬拜神。但動機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是因為創造萬有的神是真神。認識神的奇妙和存在,是生命喜樂的動力和中心。 理論上,「為神而愛神」應是我們全力以赴最高的屬靈目標,還會有什麼比「為神而愛神」的屬靈生活更美呢? 最高等的境界…
Read more

靈命深呼吸

從上帝的真理中定義人生的場景 在上帝的誡命中深飲人生的活力 跑步可以健身,鍛鍊跑步之鑰,在於注意怎麼呼吸──每一口吸氣,吐氣要徹底完全,盡情深入。 現代人制式的生活作息,造就成「輕薄短小」的呼吸習慣。活著,但常在「缺氧」狀態,雖然攝氧是免費的。 生命航向圖 深遠厚實的「靈性攝氧」可能嗎?聖經中記載一則耶穌提出最大的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可12:30)。 乍看這是嚴苛,令人不悅的律法教條,而其實,它意含著的是一種盡情、奔放、激越、飛颺、熱烈去活的人生。 真理是為愛和熱情「背書」的。全人透徹,舒暢的靈性深呼吸──盡心、盡性、盡意、盡力,肇始在「愛神」的同時。 愛神,使人「知天命,明法則」,取得生命的航向圖和通行證,還得到萬物之主的示意背書,要盡情去活,不負此生。 真理為熱情背景 愛神,就是一切從祂而出發。真理導向出的水流,穿山越壑,奔行有方,行腳不疲,雖然「萬山不許一溪奔」,還是「堂堂溪水出前村」。真理背書的「激情」,不會半途觸礁,臨終翻覆,不隱含自毀性質,不落入「二律背反」困境。 聖經把美好的生命情態,以「誡命」來呈現。若誡命是一種硬性的邀約,要如此硬性,為的是幾樣的「恐怕」。 主體和客體 恐怕:我們在人與物的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上迷失方向,以致活在擾攘不安的淺薄呼吸中。我們先要找到祂,就會知道「人」受託治理「物」和為「物」命名的職份,把自尊從「物役」的泥淖中拔出,開始有能力去定義人生的場景。 「處卑賤」時,知道卑賤的是環境,遭遇,不是我這個人的卑賤。在豐富中,更知道要慎「處」,免得「忘了我是誰」,將自己「物化」,豐富一場,徒然只做成一件事──壓傷別人,壓傷自己。 主動對應與被動反應 恐怕:我們對真理的實踐軟弱無力,不敢堅持,以致蟄伏在生命的淺灘裡。我們必須一窺祂大光的莊嚴威儀,發現在祂掌握下行進的歷史軌跡。唯有如此,對世俗流風,才不再只有被動的反射〈react〉,而能贖回勇氣,去主動對話和回應〈respond〉。 當天國的定律,一時似乎比不上「今世之子」的智取巧奪之功時,引航的燈火不會沒滅,「價值」不在「價格」前軟弱退怯。「堅持」成了生活中的品質,成為維護價值的扭力,成為走出新路的每一步腳印。 喜樂之因與果 恐怕:我們自掘的喜樂之泉太小了,不夠支持生命的全程,灌溉大旱之逆境,心中常懷美物易逝,歡笑只容淺嚐之憾。 我們需要一聽祂的隆隆之聲,判定喜樂要從事物的依藉中分離,因它原是從神寶座源遠流出的非賣品,認識到人之「分別心」所緣起的「善惡樹」,在救贖中已被判定無效,我們就可免去貪心之苦,知道「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喜樂先於事物存在,是生活態度的原因,不是結果。 我們因此會有多一點點的經驗,就是我們能給的變多了,要求的變少了;自由變多了,限制變少了。有什麼樣的命令,比「要喜樂」的命令這麼意外難懂,但又希望它是真的呢!一直要等我們去到神面前時,才能稍窺其中奧秘。 要求或是保護 我們常注意誡命的要求性質,而忽略它的保護意義;常抱怨「愛神」,就得如何被強制、剝奪,很少注意到人生命的活力,來自對神傾注全力的信心和愛。因為在祂裡面我們「被稱義」〈beingjustified〉〈許立中〉。得到最高層次的「接納」,從那裡再流洩出的生命,自有另一番的眼光,和熱情。 回顧今天的生活,多少時候我們蜷曲在一種生命情境,是呆滯侷促,浮掠不安的。忙碌活動的底層是「一潭不流動的水」,「一串沒風吹的鈴」〈王志學〉。好久已無所愛,亦無所憎,有的只是對周遭事物,人之生死,瞬間淺近的感覺,「繼續地存在下去,只因沒有事物值得為之而死」〈Dorothy Sayers〉。 後現代主義的學者認為「人」是歷史近期,也是最後的發現,卻又發現「人」裡面所藏的並不如想像中的可貴。人獨立於神外的實驗,可以從這個時代,或更多可以從自己的身上得到反映,就是靈性的擱淺,生命氣息的微弱。 神在創造人時所設定的保護原則,近代雖然一再面臨挑戰,質疑,甚至唾棄,卻也一再被證明不但人,就是整個文明的生機活力,在於需要對造物主真心地發出追尋與探索。以致能在社交能力朽壞的過程中,得蒙救贖。

給愛第二次的機會

一個離過婚的女子,有人會給她第二次的機會嗎? 一個受過傷的弱女,可能打開自己緊閉的心扉嗎? 約翰壹書四章十九節「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一九九八年冬,在台福青年福音營的「午後音樂咖啡屋」時光中,他——「讚美之泉」的低音吉他手,大家都親熱地稱他「老麥」——與團員們一起,精心策劃了一場溫馨動人、別開生面的求婚儀式,讓我意外地經歷了生命中永遠難忘的驚喜。當他為我獻上他自己創作的詩歌「只向你敞開」,當朋友們手捧玫瑰將我環繞,當他跪下將鑽戒遞到我手中…,我們兩人淚眼對看,彼此交換心語﹕「感謝神,是祂的愛讓我們今天能用未來彼此承諾」。是的,回想我們從相識到此刻,一年多來所走過的每一步,若不是神在我們生命中動工,我們如何能明白愛的真諦呢? 破碎的愛 八六年父親去世後,我有了自己的家,原以為家的溫暖能撫平失去父愛的傷痛,卻不料在孤獨和失落中破碎了我關於家的夢。 經歷了一場生與死、愛與恨的掙扎,我離開了那個「家」,開始了真正的流浪,走遍世界尋求一個可以和我一起分享眼淚與歡笑的人,企圖重建一個真正有愛和溫暖的家,卻被傷害、欺騙和怨恨折磨得心碎如鱗。直到九七年六月認識主耶穌,並接受祂作我生命的主,纔使我幾近枯死的心靈得到天父愛的滋潤。有了教會這個屬靈的家,弟兄姐妹之間的愛讓我感到十分溫暖,神話語的供應也使我感到飽足。 單身退修會 九七年感恩節前,教會有位素不相識的弟兄打電話來,邀請我參加基督使者協會南加單身事工舉辦的單身基督徒退修會。 一聽「單身」二字,有若談虎色變,我立刻敏感到自己離婚的身份,好一個尷尬的「單身」,觸動了我內心的痛處。我本能的想拒絕,卻架不住這位弟兄的好口才和好耐性,把退修會描述得天花亂墜,我又是個抹不下面子拒絕別人的人,便答應了。 那時我信主得救剛剛五個月,從未經歷過這樣特別的聚會﹕來自加州各個不同教會的弟兄姐妹聚集在一起,這群人都是單身,都充滿了活力。有熱情洋溢的詩歌敬拜,有輕鬆恢諧的現場問答,有別開生面的聖經故事話劇比賽等等。在大會主題信息時,我發現為外國講員作現場翻譯,在敬拜讚美時彈低音吉他的,居然是那位極力鼓動我來退修會的弟兄,多才多藝的老麥。 錐心一棒 退修會結束時,開車和我同行的姐妹因有事要先走,他便主動邀我坐他的便車回家,於是一路上多了些機會彼此認識。當得知他目前正在富勒神學院唸書,畢業後將作傳道人時,心裡覺得驚訝﹕這樣一個看起來年青時髦又現代的人,與我觀念中威嚴神聖卻刻板的牧師怎麼能劃起等號來?通常和不熟識的人相處,我是很被動的,好在他很大方,一路也不沉悶。當話題談到我個人的經歷時,一股低落哀傷的情緒湧上我的心頭,他不僅不安慰,反而劈頭蓋臉批評我一頓﹕「不要因為曾經被傷害就永遠把心封閉起來,更不要因為曾經錯誤就輕看自身的價值。過去的每一個經歷都是神賜給我們的財富,說不定有一天神要用妳的經歷造福別人呢!」重重的話語如棒錘敲在我心上,一邊暗自埋怨這人好不近情理,一邊也不禁思索起他的話來,讓我開始重新面對自己。 在共同的服事中,彼此的認識和瞭解逐漸增加,愛的種子也悄然發芽。但這愛在我心裡從開始就沒有平安、沒有信心。我常常問自己﹕一個來自大陸,一無所有,只有滿身傷痕的女人,他為什麼要愛你?沒有答案。 兩極差異 相處一段時間後發現我們實在有太大的差異﹕他成長在臺灣一個基督徒家庭,環境優越,一帆風順;我生長在中國大陸傳統的讀書世家,經歷過國患家難的日子。他性格開朗直爽自信;我生來被動內向,卻外柔內剛。他喜歡搖滾,善於創新,走在時代尖端;我卻沉醉在貝多芬的「命運」中,常為「紅樓夢」裡的裙釵掬一把感懷的淚。記得有一次好容易說動他陪我去洛杉磯音樂中心,聽我最喜愛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當我正為激昂的旋律所感動時,瞥見他卻低頭背誦手中小卡片上的希伯來文單詞,差點被氣暈過去。 好幾次在我們鬧矛盾後,我流著淚向神求﹕主啊,若愛是這麼痛苦,求你讓我不要愛;若這愛不是出於你,求你讓這次的爭執成為結束。然而,往往第二天清晨,電話鈴響起,他的問候聲使心裡的結化為烏有。神藉著我們彼此的磨合,讓我回頭從歷史的鏡子裡重新審視我自己,開始認識到我自以為的「愛」是何等蒼白渺小,而神所啟示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家長舉旗 來自雙方家庭的不理解,使我們進入更大的考驗中。他父母從不認識我,但正如其他父母對離婚女人的反應一樣,希望他們從未有過婚姻經歷的兒子,不要與我交往。而在我母親──一個把青春都獻給革命事業的老共產黨員,把一生的愛都給予了丈夫和兒女,中年守寡的女人──眼裡,我是她晚年唯一的希望和支柱。 她無法接受我的未來要和一個漂流不定、衣食無靠的傳道人聯繫在一起。中國人動蕩怕了,也窮怕了,她不能明白什麼是「神的供應」、「聖靈的帶領」,只以為我是走火入魔。一向柔順的母親生氣了,在電話那端哭著說﹕「我一輩子為兒為女有什麼用?連養老送終的人都沒有!若是妳爸還在,我也用不著靠妳。」母親的話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討價還價 九八年六月,我開始申請到「華神」進行神學裝備時,更大的試煉臨到了我。首先,我就職的公司發生變故,使我在美居留的身分作廢,必須在一家新的公司重新申請,而新公司經濟又不景氣,使我幾乎陷於困境。七月,他隨「讚美之泉」去東南亞巡迴音樂佈道,為了省錢,也不敢給他多打長途電話,地域的分離使潛在的問題曝露出來,我心裡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緊接著,中國國內發生了歷史上特大洪水災害,家住長江邊的母親在電話中向我求助,嫂嫂失去了工作,母親和小侄子生病,全家三口靠母親一人的退休金無法渡日。我從戶頭中取出僅剩的兩百美元寄給母親後,找到一個餐館夜班,開始了一天廿小時兩份工的日子。 那些時,我滿腦子就是打工、賺錢、睡覺,除了主日早上去教會外,生活中幾乎沒有了神。一個人苦苦地支撐著,默默地承受著。我柔弱的肩膀幾乎被壓垮,我微弱的信心也開始搖擺。我開始和神「討價還價」﹕主啊,你知道我是愛你的,但求你別讓我這麼苦。求你賜我一個人,幫我一起奉養我的母親和兒子,讓我不必為明天吃什麼而憂慮,只要他愛主能讓我服事你就夠了,我不一定要全職事奉吧。神沒有回答。 驚魂記 就在我與神爭執的時候,一天,我開車從605號高速公路轉換60號公路,剛爬上路面,手中的方向盤突然失去控制,車身莫名其妙地自己掉頭向路邊沖去,我伸腳踩剎車,它不僅沒停住,反而旋轉180度,像脫韁的野馬迅猛地衝向路肩。我感到一只腳已踏向死亡的邊緣,情急中我大呼一聲:「主啊,求你保守!」然後,頭腦一片空白…。而在那千鈞一髮的時刻,失控的車卻如醉漢撞到牆壁一樣,奇妙地嘎然停住了。 窗外一輛接一輛的車,呼嘯而過;車內錄音機裡響起「我心旋律」中溫柔的聲音﹕「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我雖行過死陰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頓時,我的眼淚簌簌而落,我驚恐的心得到莫大的安慰。 當我小心翼翼探頭向外看去:整個車身斜掛在60和605號交叉的天橋坡上,從傾斜的車身可以判斷,兩個前輪已衝出了路的護坎,後輪勾在護坎上,坡下是605號路上滾滾如水的車流。我心裡一陣害怕﹕若非恰此停住,車一旦滾下去,我就算不被摔死,也一定被車流壓得粉身碎骨。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稍定下神來,我絲毫不敢挪動位置,抓起手機撥通求救電話,對方聽不清我的聲音,要我把音響關掉,我大聲吼叫說﹕「不,那是神的聲音,是我生命的保障,我不能關!」對方聽出我的聲嘶力竭,和我也大聲吼叫一番,總算弄清我的狀況,要我等候救援。 就在我等候的當兒,又一個聲音從天外飄來,給我驚魂未定的心重重一擊﹕「生命在我手裡!妳若失去生命,妳還能為誰憂慮呢?」我立刻向主禱告﹕「主啊,謝謝你存留我的生命,也求你饒恕我的小信之罪!」神輕輕的責備,使我想起信主後神多次應允我的呼求,帶我走出困境;想起在退修會上我多次被感動,回應神的呼召,立志奉獻的承諾;想起這些日子以來我與神之間的較量,心裡羞愧難當。經歷這次奇妙的車禍,神再一次向我顯明祂的信實,我的心向神也靠近了。 心靈天平的掂量 不久,他從台灣歸來,分離的這些日子,神分別在我們生命中都有工作,但我們還是感到困難重重﹕若我們在一起,我們暫時都沒有在美長期居留的身份,到時一個回臺灣,一個回中國,人隔天涯將如何面對呢?若我們在一起,他畢業後的服事去向,將是一個未知數,仰望神的日子是一個很美的憧憬,但真要你把未來放在未知數裡,難免會在心靈的天平上反復掂量;在我還有一個顧慮是,畏懼「師母」這個頭銜,擔心自己擔當不了這個職分,又怕將來別人知道我離過婚,而不能接納我…。 此時正好有一個條件很不錯的男生追我,並願意為了我的緣故立刻受洗信主,雖然他尚不真的明白救恩,這份痴情實在讓我的心為之所動。我開始盤算著是否要放棄了與老麥的這段感情,但一想到要分手,心裡又萬分不捨﹕我們一起參加聖詩創作比賽,我們一起在教會服事,我們一起分享神的話語…,我生命中每一個成長和進步,似乎都有他的影子。然而,在我們的個性衝突中,在雙方家庭的壓力下,我們在掙扎,神啊,我們能相愛嗎?我們在呼求﹕神啊,他(她)是你為我預備的嗎? 適切的輔導 恰在此時,使者單身協會又舉辦一年一度的退修會,我們在敬拜團中又一起服事,此時我們表面看起來很平靜,但心裡都明白有一根玄緊繃著。神藉著大會講員林國亮牧師的信息,在我們心中燃起希望之火,讓我們再一次來思想什麼是「愛」。 第一天活動結束後,我們兩人開車到半山腰看夜景。從山上遠眺山下的城市,萬家燈火閃爍,與天上的群星交相輝映,夜風徐來,格外愜意。而我們似乎毫無欣賞的興致,沉默了很久,誰也不敢開口,害怕若一句話不對,從此便成陌路。最後我們決定請林牧師為我們輔導,當我們面臨迷途的時候,藉著受過專業訓練的牧者對我們現狀的解析,能幫助我們走出困境。 這個決定對我來說極為艱難,要向一個陌生人,洩漏生命中的軟弱、掙扎,將那些陳芝麻爛穀籽般的往事合盤托出,面子上覺得實在掛不住。但聖靈就在我心中動工,不斷給我勇氣和力量,經過我們同心合一的禱告,我把自己那個老我向著十字架死掉,再一次順服在主的面前。 在神面前的每一滴眼淚都被記念,每一分痛苦都有價值,每一次試煉都有祝福,祂要帶你走到更高之處,祂要將更豐盛的生命賜給你,祂要將你磨成更像祂自己。 退修會結束後,林牧師留下來為我們輔導,用「何西阿書」中神永遠的慈愛來鼓勵我,不再為過去的罪所轄制,因為耶穌為我們一次獻上贖罪祭,祂的寶血永遠有功效。老麥也深情地對我說﹕「若今後有人用律法質疑妳的過去,請讓他們來找我,我會告訴他們﹕神的恩典大於過犯,神的愛包容一切!」…
Read more

陽光化的思想

思想令你快樂的事,而不是傷心的事。 思想人類的真善面,而不是人類的低賤面。 思想臨到你的祝福,而不是未臨的祝福。 思想你朋友的美德,而不是朋友的弱點。 思想你生意上的收益,而不是損失。 思想人所說的嘉言,而不是惡語。 思想你健康快樂的日子,而不是痛苦的日子。 思想陽光普照的日子,而不是陰雨的日子。 思想將來的希望,而不是過去的懊悔。 思想你所擁有的寶貝,而不是你所沒得著的。 思想你所能提供的服事,而不是你自己。 思想別人的快樂,你也會找到自己的快樂。

破繭

痛苦的掙扎,產生強健的翅膀;試驗的歷練,帶來生命的冠冕。 有一天,小男孩找到一條正要結繭的毛毛蟲,他小心翼翼的將毛毛蟲連著枝葉捧了回家。每天,他好奇地觀察著這隻毛毛蟲的變化,期待著他結繭、成蛹、然後成為彩蝶,在他小小的斗室中翩翩起舞。 過了些日子,果然不負他所望,那個繭上有了動靜。男孩熱切地注意著那小小的破口,每當幼蝶試圖從那洞中擠出來時,他就握緊了小拳頭,似乎他用的力氣,可以幫上點忙。一次、兩次、三次…男孩的心幾乎要隨著幼蝶的掙扎而蹦出來!終於,男孩忍不住了,他抓起一把剪刀,以臨淵履冰的心情,把那繭剪開了。 「啊!好險!幸好沒有剪到蝴蝶。」他為自己的小心慶幸著,一股大功告成的快樂感籠罩著他。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他放出來的蝴蝶並沒有在空中婆娑起舞,事實上,牠根本不能飛!牠發育不良的翅膀,架在過度臃腫的身體上,一點兒也發揮不了應有的功能。 男孩不明白自己所做的,正是扼殺了這隻毛毛蟲蛻變為一隻真正蝴蝶的機會。因為沒有一隻蝴蝶可以不經破繭而出的痛苦掙扎,就能迎風飛舞的。當幼蝶在繭中不斷掙扎時,所費的力氣,迫使許多體液流入翅膀,以致出蛹時,翅膀得完全張開,強健有力地撐持全身的重量,成為美麗的飛行工具。而男孩的好心,看來似乎將幼蝶眼前的困難挪去了,卻不料反而造成了這隻「不能飛的蝴蝶」終生的遺憾。 人生為什麼遭遇苦難?我沒有答案。但當我面對困境,遭受磨難時,我相信神都知道。我掙扎著的時候,或許祂也捏緊著拳頭,希望能拉我一把!然而,我感謝神!祂終究沒有幫我把繭剪開;祂從不剝奪任何一個讓我成長的機會。 原來聖經上早就記著說:「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雅一:12)同時也說:「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於是我明白: 在痛苦的經歷中,當更感謝神,因為我有自由飛舞的遠景。

老劉的聽覺

聽夏日蟬鳴,你用的是耳朵的聽覺; 聽上帝說話,你用的是心靈的聽覺。 聲音與聽覺 有人問「一棵樹落在森林裏,它會不會發出聲音呢?」問題的答案在於從物理或是生理的角度去看它。會不會有,不但在乎聲源,也在乎有沒有聽眾。聲音是一種波動的現象,物質的波動在一定的頻率和大小的範圍內,被聽的對象接收到。從生理的角度看,聲音的存在是因為有聽覺;從物理的角度看,聽覺的感受是因為有聲音的振動。 聽覺與胎教 聽覺是人最先發展和使用的感覺。未出生的胎兒,在母腹中已經從聽覺中學習週圍的世界,自母親的心跳到莫札特的小夜曲。雖然醫學界對胎教並沒有一致的推崇,但每一個懷胎的母親沒有不對胎兒說話的。很多的父母也相信,美妙的音樂,溫柔的語調,對孩子人格的培養、智能的發育都會有正面的影響。 聽覺對人的成長,並與社會的結合有決定性的影響。語言的能力是由聽覺而來。不幸自幼失喪聽覺的人,學習說話非常困難,並且對我們一般人所熟知的世界,所能認識的十分有限。 聲音與印象 想想在我們週遭有多少的事物是用聲音來表達傳遞,用聽覺來領受判斷。除了我們所熟悉的語言和創作表達的音樂外,擾人清夢的鬧鈴,警車的嗚咽,壺水的笛哨,不是讓我們聽見後,有所行動嗎?聲音也引發我們產生感受和印象。夏日的蟬鳴就讓人想到昏懶的午後;流水的淙淙使人彷彿看見了清澈的水底;呼嘯的風聲就引人哆嗦;嘰喳的鳥語就象徵著明亮的早晨。 自動過濾 實際上,聲音像不止息的波浪般,不斷湧入你我的耳中,聽覺自動替我們刪除大部份不需要和不引起注意的聲音。當然,它有時也「刪除」了那重要的叮嚀。不過,若不是靠聽覺的主動過濾,我們不可能在鬧市的街角看報,不可能在音樂會中打盹。聽覺是二十四小時不休息的。儘管我們在睡眠時,它仍像是個守望者,免得我們錯失了越洋的電話,或是早班的列車。 聽覺的研究 科學對聽覺的研究,直到最近的一百年,才有突破性的進展,如今科學家對聽覺形成,它的敏銳度,它的作用和它對人類的影響有了更深切的瞭解。同時也不得不讓人讚歎造物主的偉大。 聽覺的形成經過幾個重要的器官。從捲曲皺折的外耳收集空氣的振動,經耳膜將振動藉著中耳的三個小骨頭傳到耳蝸。耳蝸是一個充滿液體像海螺般的器官,它把振動的推力轉成神經的刺激。這些刺激由約三萬多束聽覺神經把聲音的強弱、高低和音質編組成密碼傳到腦裏,不同的腦部負責接收高低不同的音域。腦經過分析後,可能指示耳蝸和聽覺神經只需要將一部分重要的訊息傳回腦部。經過這樣複雜的過程我們才感受到「聲音」。聲音的辨認在腦裏完成,藉著一組龐大的儲存系統,從出生就開始收集運作,它大約可以儲存辨識四十萬種不同的聲音。 造物主精巧的構思 神創造的奇妙,使得一個似乎簡單的物理的現象,就是物體振動藉空氣傳遞,經由人的耳朵內耳膜和聽覺神經,轉成生理的感覺。這種感覺經腦的分析過濾,且由意識的領悟,認知,再由心靈的體驗感受,構成了動人心弦的樂章,知己的暢談,和大自然萬物的頌歌。從物理,生理到心靈自然而然的訊息傳達,若不是非凡的創造者,誰有此精巧卓越的構思呢? 科學家對耳朵與聽覺的構造越研究越讚嘆。舉個例吧:人們可以聽見蚊子飛轉的些微聲音,也可以聽見雷聲的霹靂巨響,二者之間強弱差距可到一萬億倍 ( 1012倍)。這個全聲道、自動音量調節、自動過慮、自動分析、自動儲存、自動聯繫中央處理系統的音響接收器,不得不使最精巧的工程師稱降。如果你仍然對剛才天文數字般的倍數有疑惑的話,試想若是你的視力也有同等的倍數,你可以輕易的數出月亮上留下的腳印,看到火星的紅沙和土星光環中的冰塊。 聖經所說的「聽」 聖經記載了一段聽見了神說話的故事。有個在神的殿裡作徒弟的孩子,名叫撒母耳,半夜聽見叫他名字的聲音。他以為是老師叫他,趕忙跑到老師那兒,老師年紀大了,睡得正香,說沒有叫他。徒弟撒母耳回去睡下不久,又聽見有聲音叫「撒母耳」。一連問了老師三次,才點醒了老師可能是神在叫撒母耳的名字。於是告訴孩子說:「若有聲音再叫你,你就說:『耶和華阿,請說,僕人敬聽。』」 (撒上 三:1-10)「請說,僕人敬聽。」這是屬神的人應有的態度。 耶穌曾比喻自己是牧羊人,祂說:「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祂,因為認得祂的聲音。」(約十:4) 聽覺帶有辨別的能力。嬰兒一出生就開始分辨母親的聲音,在母親的搖籃曲中入睡。母親也能在眾聲紛擾的育嬰室中斷定是自己的寶貝要餵奶了。屬神的兒女也要學習分辨好牧人的聲音欣然跟隨,知道牧人帶領的必是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邊。 聽與行 「凡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這句話在聖經中出現了十幾次。耳和聽代表不同的意義,「耳」是生理感官的作用,「聽」是認知意識的過程。我們的造物主,用祂精密的聽覺創造,不僅讓我們領悟訊息、學習語言、儲存知識、傳承文化,更是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聽」不只是一種感覺而已,它是帶著行動意味的領悟。當我們聽而知的時候,也是我們起而行的開始。因為那賜人耳朵的也這樣說:「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