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飛揚14期

走過紅毯

兒時特別鍾愛童話故事,尤其讀到「從此王子和公主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時,心中總會產生無窮的暇思;待稍長時,國內比較開放了,從外國電影中看到著白紗的洋人踏過紅毯,我立刻會與兒時的「王子與公主」聯繫起來,甚至幻想著自己就是那如仙似玉般的公主。 直到自己真的做了新娘,走過了紅毯,才發現童話畢竟只是童話,就好比鐘聲一響,搖身一變,從「白雪公主」變回了「灰姑娘」,現實生活卻是這般的綺麗繽紛。 先生的家人──父母、哥哥、姐姐及三歲大的小外甥,為了來美國參加我們的婚禮,專程從台灣浩浩蕩蕩地飛來。婚禮的第二天,我們七人組成「蜜月旅行團」去大峽谷等風景地遊玩了三天,一路上,那個最小的「電燈泡」光度最強,簡直形影不離。等送走老老小小,只剩下我們夫妻二人時,已是累得像兩條氣喘噓噓的狗。緊接著先生開始了最後一學期的衝刺,我也開始繁忙的工作和學習。婚後的蜜月好像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愛」是一生的功課 現實與美夢產生了差距!難怪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真的是這樣嗎?雖然在婚前輔導的時候,前輩已經給了我們許多提醒,我們似乎也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給各樣情況作了假設,以為適應不成問題的。然而當我們真正開始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一切都是新的,「愛」,實在不是情人口中的一句甜言蜜語,而是一生的功課。由於篇幅有限,以下僅分享我們所領悟的兩個功課。 一、無條件的接納:就像天父接納不完全的我們一樣。我們進入婚姻的時候,都是坐三望四的年紀了,三十多年來,由於我們不同的家庭環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更由於幾十年的單身生活,養成了獨立生活的習慣,就算兩個人談戀愛時有多麼深入的瞭解,你儂我儂、纏纏綿綿,等到新婚之夜開始,才會發現許多你從未知道的真相。 生活習慣有背景 就拿洗澡這件小事來說,我生長在湖北,按當時國家規定,不屬於夠資格安裝室內取暖設備的區,卻在冬天最冷時可達攝氏零下十多度。我父母是老師,在那個年代被稱為「臭老九」,當然也沒有條件「開小灶」,就是指有錢或有權的人家自己修建的取暖設備。所以,一到冬天,洗澡就成了一件大事。 為了省錢,我們通常是一個星期才能洗一次,要在禮拜天用整個下午或晚上的時間,在屋子裡(那時還沒有衛生間)生一盆碳火,屋外還有一個煤球爐子專門燒水,一人只有一壺開水可用,全家人輪流在大木盆裡打個滾兒,就算完成了任務,因為沒法奢侈到讓你一人在那兒慢悠悠的洗,不僅那一盆火要夠一家人用,而且坐下去還淹不到屁股的水,和透著窗戶縫兒吹進來的北風也不容你動作太慢。因此,在我的記憶中洗澡是既麻煩又討厭的事。多年以後,雖然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我還是養成了一個習慣﹕夏天熱常出汗,自然常常洗澡,但冬天可能就會三兩天才洗一次(不過,洛杉磯的氣候有點奇怪,一年四季都不會出汗)。 兩岸差異需調適 這些年我一個人過也就罷了,結婚後可遇到麻煩了。我先生的母親是作醫院護理工作的,從小對他們的衛生習慣要求特別嚴,加上台灣的經濟條件比大陸好一些,所以,天天晚上睡前洗澡在他而言就好比吃飯一樣重要。開始時他發現我的習慣是在早上洗澡,我認為早上上班或出門活動,洗個澡會比較清醒、有精神。他卻認為一身髒髒的不洗澡就上床睡覺太不可思議,於是就不高興的咕囔起來。後來,待他發現我竟然有兩天早晚都不洗,就開始和我嚷嚷,然後採取強制措施,再加上連哄帶誘,卯足了勁兒折騰了一段時間,收效甚微,並且常常為了洗澡使兩人鬧得不愉快。慢慢地,他開始學習接納,接納一個全部的我──包括了我的成長歷史、我的生活習慣、我的好與不好,不再按照他自己的習慣來強求,他知道我多年的習慣需要時間來調整。如今,若是有一天我說﹕「我要洗澡,」他會高興得合不攏嘴。若是我幾天不洗澡,他還是照樣會擁抱我、親吻我。當然,我也學習接納他夜半三更如雷灌耳的鼾聲,並且已經習慣在高昂的伴奏聲中安然入眠。 彼此接納是上策 接納,是每一個基督徒建立家庭必須學習的功課。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為神造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當你與別人相處時,接納對方才能和睦相處。那麼作為夫妻,比普通人在一起的時間更多,對對方的獨特之處也 就瞭解的更清楚,彼此接納就更顯 得重要了。很多時候,夫妻間的爭吵其實並不是什麼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而通常是一些生活中瑣碎的小事,由於習慣、方法不同,如果雙方都堅持要求對方改變,以適應自己的習慣,日子久了,小事變大,大事就無法收拾了。 捨己之道的落實 第二個功課﹕完全的捨己:就像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捨己一樣。一說到捨己,您或許會想到「英雄救美人」的畫面,很多夫妻都認為在生死關頭為對方捨命是毫不猶豫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那種驚心動魄、性命悠關的事件並不常常發生,許多時候是日常生活中一些些芝麻蒜皮的小事。當兩人意見相左的時候,如何放下自己的意見,在為對方付出了很多時,如何還願意付出更多。 婦解觀念有差距 按照一般中國人傳統的觀念,做家事通常是太太的責任,而衡量一個妻子是否盡職,也是看她能否治家理財、相夫教子。不過到了六十年代以後的中國大陸,情況有了改變,我們提倡「婦女能頂半邊天」,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當然,女人能做的男人也能做了,於是很多女人成了職業婦女,自然也就沒有「女人應該做….」的觀念。 我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的一代人,自然受到這樣的教育,但還不至於好逸惡勞,只是對家庭中夫妻雙方承擔家務的觀念上有自己的看法。我先生在台灣長大,這種「婦女解放」運動在台灣還不很流行,大多數人還是保有傳統的觀念,他自然也對妻子的職分有他的企望。然而,在結婚的開始,他的夢就破滅了,並且一路慘敗到底。 甘心樂意為主「夫」 兩人世界的第一天,先生早早醒來,原以為我會把咖啡、早點送到他手邊,卻轉身發現我還安然地躺在被子裡做著「公主夢」,又不忍心叫醒我,便又繼續閉上眼睛裝睡,直到裝得難以忍受,而我卻絲毫沒有要從夢中醒來的樣子,只好嘆了一口氣自己下樓煮咖啡。直到如今,先生常常感慨,他的「王子夢」和現實好像是不同的版本。我在一家電腦公司全職上班,還利用業餘時間在華神修課,每天上班、上課、作業、考試、報告,已經把我的體力和精力榨乾了,回到家裡只有床對我有吸引力,只想躺下睡覺,對於家裡的事就得過且過了。 開始的時候,看見家裡髒了亂了、衣服碗筷該洗了,他會一直等到我有空的時候,不動聲色的對我說﹕「我們一齊來收拾吧。」後來他發現有些事情是不能一直等下去的,於是只好自己動手做了。起初還有些怨言,後來,他看到我精疲力盡的樣子,也滿心疼的,於是便無怨無悔地做起了「家庭主夫」。捨己,其實並非太難,卻要有心。如果在生命悠關的時候,你會毫不猶豫地為對方付出生命,那麼,先嘗試一下,在夫妻日常生活中,把你的愛溶入捨己之中,因為這樣的愛,才是最有能力、最能持久、也是最真實的。

高瞻遠矚

世人活在同一穹蒼底下,但各人看見不同的地平線。凡人侷限肉眼視力之中,但偉人獨具心眼的透視力。 海倫凱勒,一個眼瞎心明的偉人。有一次有人問她:「有什麼比生來瞎眼更悲慘呢?」海倫不假思索的回答:「眼明心瞎」。 肉眼與心眼 肉眼的視力當然是無價之寶──史丹福大學研究報告說,人類的學習百分之八十九依靠視覺。你的眼睛可以捕捉春天花卉的五彩繽紛,可以欣喜於落日餘暉的豔麗。可以閱讀唐詩三百首,領你神遊於古中國詩人的情懷。可以助你導引座車,以六十五英哩的時速,馳騁於州際公路。心眼的視力更是寶中之寶──偉大的領袖都擁有心靈的透視力,他們知道他們的目標,也知道如何說服人一起達成目標。孫中山先生在帝制專權的朝代中,看見民主中國的可能性。瑪格烈特看見美國南北戰爭中人性的矛盾,將它化成《飄》(Gone with the Wind)的不朽文學鉅著。瓦特從蒸汽機所掀開的鍋蓋,看見了蒸汽引擎。 主教與校長 人類雖然活在同一個穹蒼之下,但各人並非擁有同一個地平線。有人只看見了物質世界,有人卻能洞察到精神界的天地。有人只捕捉到外表現象,有人卻能捕捉到現象背後的原理。有人只接受現在的事實,有人卻能想像未來的遠景。許多年前,有一位主教造訪中西部一所基督教大學,當夜住宿在大學校長家,那校長在該校兼任物理和化學教授。晚餐後,主教閒談間發表他的見地:「末世千禧年不遠了,因為幾乎所有大自然的定律都已發現,所有可能的發明都已經誕生。」年輕的校長禮貌地提出異議:「我認為將來還會有許多重大的發現。」主教生氣地向校長挑戰說:「舉一個可能的新發明說說看!」那校長回答說:「我很有把握五十年之內人類將可以飛行。」「胡說!」主教拂袖而起:「只有天使才可以飛!」那主教姓「萊特」,他有兩個兒子,後來發明了飛機,我們習慣稱呼這兩個發明家「萊特兄弟」。這兩個兒子比他們的主教父親更具心靈的透視力。這一家人雖活在同一個穹蒼底下,彼此所看見的卻是不同的地平線。 狄斯奈與福特 當「狄斯奈世界」揭幕時,狄斯奈已經去世,夫人被邀在開幕禮時致詞。主持人介紹時說:「狄斯奈夫人,我真希望華特能夠看見這些。」她站起來說:「他已經看見了。」「狄斯奈世界」先成形在華特狄斯奈心中,再成形在洛杉磯安那罕那塊遊樂園地上。世上偉大的事物,都是先成形在偉人心中的願景裡,再兌現在現實世界中。V8引擎是先誕生在福特的心中,工程師才把它製作出來。小兒痲痺的口服疫苗是先誕生在沙賓的心中,研究員才製成藥劑。民主和人權是先誕生在美國開國先祖的心中,政黨政治選舉才成為事實。人間偉大的發明,政治的理想,宗教的信念,科學的發現,企業的創立,都是從偉大心靈的願景中誕生的。偉大心靈在沙漠中看見農莊的可能──阿拉伯青年馬薩掘井,在乾旱的沙漠創造了綠洲。偉大心靈在砂粒中看見計算的可能──馬西安在矽土中,製造出電腦的晶片。偉大心靈在蘋果中看見物理的可能──牛頓在掉落的蘋果中,頓悟萬有引力定律。偉大心靈在罪惡中看見新生的可能──耶穌在十架寶血裡,看見感化罪人悔改的能力。 耶穌的心眼 救恩是先成形在耶穌基督的心靈願景裡──上帝的兒子犧牲生命在十架,可以感化罪人歸向神。十架所流寶血,可以洗清世人所有罪愆。神的獨生子為罪人而死,可以使信者得新生命。神子為世人奉獻所有,可以感動世人為祂而活。十架捨命的大愛,可以融化最剛硬的心悔改。復活的大能,可以改造人類經歷新生。天國的盼望,可以激勵人心為信仰而活的熱忱。 願景與神蹟 有了耶穌心中偉大的願景,才有歷史上的奇妙事實──一個迫害基督徒的狂人掃羅,悔改成為使徒保羅。一個沉淪罪惡深淵的浪子,回轉成為卓越的神學家奧古斯丁。一個販賣黑奴的大壞蛋,改變成寫出聖詩《奇異恩典》的約翰牛頓。一個吸食鴉片的煙鬼,蛻變成創辦「天招局」的福音使者席勝魔。無數的賭徒妓女,因著十架大愛被感召成為仁人君子。 經訓與遠見 耶穌基督心靈的眼睛所透視到的畫面,清晰到一個程度,可以用日常語言清楚表達出來──「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 祂看見了祂自己失喪生命,人類便得著生命的可能性。「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13:33) 祂看見了天國的福音從猶太小省,擴展到全世界的可能性。「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向我。」(約12:32)祂看見了十架代死的大愛,擁有吸引萬人歸向祂的感化力之可能性。「約拿的兒子西門,你是有福的,你要改名叫彼得(希臘文磐石的意思),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6:17-19) 祂看見了粗鄙的漁夫西門,蛻變成大使徒的可能性。「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 8) 祂看見了聖靈降臨以後,門徒被聖靈充滿,福音透過他們的熱忱傳播,從耶路撒冷小城,傳揚到地極最偏遠角落的可能性。這些遠見帶給耶穌力量,堅定地依循心中願景的藍圖,成全祂胸懷間的救贖大計。祂知道這是祂降世的目的,祂知道這是父神託付給祂一生的呼召。 人生與願景 如果你也能清楚看見上帝所給予你一生的呼召,依循它來構築你心中願景的藍圖,這成形在你心中的遠見,將會創造你嶄新的人生。你的人生擁有明確的目標。這願景帶動你生命的熱忱。你的遠見將吸引人來追隨你,一起完成美麗的夢想。上帝將會賜福你的願景成全。你為願景作的努力造福了人群。你的生活所需,也會得著適當的報償。願景成為你生命的主要推動力。論到心靈眼睛的透視力,世人大體上分為下列五種層次:1. 無知無覺──他們是死的活人。2. 不知不覺──他們是渾渾噩噩的浪子。3. 後知後覺──他們是跟隨者。4. 有知有覺──他們是成功者。5. 先知先覺──他們是領袖。你準備好迎接上帝來開啟你心靈的眼睛嗎?你準備好迎接上帝的呼召裡所要賜給你的遠見嗎?上帝正微笑地注視你,將以喜悅來完成這奇妙的工作。

王子與靴子

王子向國王,只求一雙鞋子,叫國王心酸。人類向上帝,只求幾筆財富,令上帝心疼。 傳道書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所羅門看盡了人世間豐功偉業,擁有過數不盡的財富,看透了人經歷成功富有或貧窮時的喜怒與哀樂。而到頭來,歷史只不過是不厭其煩地一再重複,一再循環,從無新鮮事。人窮盡智力,費盡力氣不斷抗爭努力,結果只是歷史不斷重演,最終是「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傳道書1:8)這豈不令人氣餒?然而,神不會毫無目的的驅動歷史的列車,正因為歷史不斷重複,我們更要問,神藉著歷史讓我們學到什麼?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大多數人都知道有神,但是「當『神』這個字在你腦中出現時,你想到的是什麼?」(陶恕博士A. W. Tozer,《認識神》The Knowledge of Holy一書的作者)。 拜土地公的人 幾年前,台灣流行六合彩,許多人去拜土地公,求籤卜卦,希望中獎發財。祈求的時候也許願,如果中獎,就要如何如何回報,然後才放心押下大注。報上說有人中了獎,真的去還願,中了小獎的,給土地公金身(上金漆),中了大獎的,給土地公雕新佛像,建新廟。但是也有不中的人,回去找土地公理論,輸小錢的,砍土地公的手或腳,輸大錢的砍土地公的頭,把土地公解體洩憤。所以每次六合彩開獎,有人建廟有人拆廟,倒讓進口檀香木的商人發了財。這些人為什麼這樣做呢?這也就是陶恕博士問的問題───「當『神』這個字在你腦中出現時,你想到的是什麼?」。對中獎去還願的人,土地公似乎是不反對賭博,喜歡裝飾門面,可賄賂的神。對輸錢去報復的人,土地公似乎是又聾又啞,沒有能力,不能保護自己,甚至連自己被砍殺都不會有反應的神。陶恕博士的重點是:一個人的行為處事,心中所想的,嘴裡所說的,反應出心裡認識的神(或是不認識),人所說所做的,不會超越他心中所認識的神。一個人心目中的「神」,反應出一個人是怎樣的「人」。 人心目中的神 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反應出人心沒有真正認識神。所以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是,「你相信有神,可是你認識祂嗎?」聖經裡的保羅,到了羅馬,被關進牢裡,支持他的人,焦急萬分,為他迫切向神禱告:「神啊,您大概弄錯了,他是您的僕人啊!請趕快行個神蹟放他出來。」反對他、嫉妒他的人,也振振有詞:「我就知道保羅有問題,要不然神怎會如此對他,神是不會錯的。」奇怪的是,保羅在他的書信裡,從未提到要別人替他禱告,求神救他出獄。保羅不想出獄嗎?當然不是,但保羅在獄中安之如貽,甚至可以說是喜樂,為什麼呢?保羅說:「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以致我受的捆鎖,在御營全軍和其他的人中,已經顯明是為基督的緣故。」 (腓立比書 4:12,13)在羅馬,奴僕可以從事很好的工作,可以當醫生,教授,律師等等。只有御林軍必須是自由人,不是奴僕。他們是特殊階級,平常不是一般人隨時可以接觸的,要向他們傳福音,更是難上加難。但是在獄中,看守保羅的全是御林軍,他們輪班看守保羅,和保羅朝夕相處。保羅喜樂,因為有難得的機會向御林軍傳福音。保羅入獄,在基督徒中就有這三種不同的反應和看法。他們都相信有神,可是反應卻大不相同,他們是否都真正認識神?保羅在牢獄裡能喜樂、能感謝神,實在因為他心裡認識的神夠大,讓他能完全信賴、完全交託。那些求神立即放保羅出獄的人,心裡的神就比保羅認識的神小多了,祂需要人的建議,需要人的指導,又要能立即解決人的困惑和煩惱,才值得信任。而反對保羅嫉妒保羅的人,心裡的神就更渺小,淪為僅是支持個人私見的神。所以相信有神還不夠,還要真正認識神。 求靴子的王子 有一個王子,從小貪玩不上進,時常闖禍。國王愛之深,責之切,為了要王子上進,廢了王子的身份,把他趕出宮門。王子開始四處遊蕩流浪,等到錢用光了,也只好去打工賺錢。因為沒有什麼技能,只能做粗活糊口。幾年過去了,他慢慢學會自食其力,適應了新的生活,幾乎忘了他王子的身份。有一年鬧饑荒,生計艱難,他窮得要赤腳在田裡工作,苦不堪言。有一天,他父親派一大臣去看他。大臣問王子,是否有什麼需要他代向國王要求的,王子說,「你是否可問問我父親,能否派人給我送一雙靴子。赤腳在田裡工作實在受不了,有一雙靴子,工作就容易得多。」王子的要求,實在令國王心酸。王子心中認識的國王是怎樣的國王,以致他只要求一雙靴子?王子若是懂國王的心意,豈不應要求回到國王的身邊,恢復王子的身份呢?同樣地,基督徒相信有神,可是對祂的認識怎樣呢?當我們有困難,要求神替我們解決困難,有委屈要求神替我們伸冤時,我常想我們是否就像王子一樣,因為不夠認識神,沒體會神的心意,以致向神要的只是「一雙靴子」,讓神心酸心痛呢? 為認識神而活 如果問你去年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是誰?去年金像獎得主是誰?去年諾貝爾獎得主是誰?不知你是否能答得出來?再問你五年前世界上最有錢的人,金像獎得主,諾貝爾獎得主又是誰?不知你是否還能答得出來? 還有二十年前,五十年前呢?我想你不會記得那些人是誰,也不會在乎知不知道。換句話說,掌聲終究要停止,名聲遲早會消聲匿跡,這就是人生。但是如果問你三個最好的知心朋友是誰,三個影響你一生的良師益友是誰?我想你不但會記得,甚至會津津樂道這些人的一切。那麼對創造我們,栽植我們,愛我們的神,我們如果不認識,豈不是枉費一生嗎?你是要追求那會停止的掌聲,會消聲匿跡的名聲,還是要追求那永恆不變的神?認識祂,讓祂也成為你津津樂道的良師益友,知心朋友。「神」在你腦海出現時,是一片空白,還是親密甘甜,攙扶著你的手與你同行的伙伴?歷史一再重複,沒有新鮮事,那是因為愛人的神,像不厭其煩的父親和朋友,以無比的耐心與愛心,等待我們能多認識祂親近祂。就像認識一位知己好友一樣。認識神,需要時間,需要經歷,需要考驗。讓我們對周遭發生的事情,不論是挫敗,潦倒,不幸,成功,快樂,心酸,眼淚,都感謝神。因為每個經歷,都會帶領我們更認識神,讓我們更親近神。讓我們的一生,為認識神而活,到見主面的時候,像是知友的相會,充滿無盡甜美的回憶。

現代人的哈巴谷書

雖然…然而,展現古先知的信仰底線。雖然…然而,寫出現代人的信心凱歌。 卓越的信心是──當一切都不順遂不如意時,仍能因救我的神喜樂。?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3:17-19 年輕的時候,被這段經文的詩 意深深吸引,並極其羨慕其中那股意氣豪情。立志要親身體會哈巴谷先知的生命經驗,要擁有那種兩袖清風、超凡脫俗的道德卓越感。背誦這些經節時,沉醉在革命家般激昂的情緒中,好像看見自己孤注一擲,放棄一切,跟隨耶穌的豪情。 結婚生子之後,才慢慢認識自 己。發現當生命中的人、事、物不照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展現時,仍能耐心等候神,安靜在祂懷中,並單靠救我的神喜樂,竟是那麼難的一件事。掙扎許久,才找到問題的癥結:信心不夠。好比雙手緊緊抓住自己認定的東西,愛情、事業、名譽、音樂、親情等,以為這些會為我帶來人生終極的滿足。 神的救恩在柴米油鹽醬醋茶此 起彼落的呼聲中,不知不覺成了錦上添花的奢侈品。當愛情褪色,青春逝去的時候,憂懼攫走了愛主的誓言,失去了這一切,生活頓時黯然失色,人生似乎再也沒有活下去的價值,遂用盡方法拼命去抓取,甚至弄得頭破血流。 直到有一天,主對我微聲呼喚 :「放手,放手。」我說:「主啊,不行,我一放手立即會粉身碎骨。主又說:「放手,放手,當你放手時我就會接住你,你若不放手,我怎能抱你到彼岸,賜你安息與恩典呢?」 生命會令人疲倦,是因我們拼 死要抓住自己認為不可沒有的世界,和它其上的一切。放手的功課很驚險,但卻是唯一得救的途徑。要能放手,必須相信上帝必接住你,且能賜你真正的滿足和安息。那樣,我們便能歡唱新哈巴谷的凱歌:「雖然婚姻不完美,先生(妻子)不懂我心,孩子也終必長大離去,家裡錢不夠,健康又不佳,事業頻受挫。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

終極願景

鷹眼神奇,願景更神奇;人眼奇妙,遠見更奇妙。 在空中翱翔的老鷹,具備非凡的視力,可以看見兩哩以外奔跑的兔子,且能準確地在一瞬間捕獲牠。 鷹眼 鷹的眼球內有兩個凹下去之處(centralis fovea),因此牠的焦點十分準確,加上眼球上的視力細胞(cones)細小而緊密,使牠對遠處的物體一目了然。鷹的眼睛位於頭部的兩邊,所以牠擁有二百七十度的廣闊視野。當鷹閉上眼睛的時候,眼瞼是一層透明的膜 (nictitating membrane),對牠的視線毫無影響。與老鷹相比,人的視野不及一百八十度,眼球上只有一個凹位,焦點的準確性限於二十呎以內,我們閉上眼睛的時候,什麼也看不見。 靈眼 人類的肉眼雖不及鷹眼來得準確和犀利,但造物主卻替我們加添了一對靈眼,使我們能看見未來的理想和景象,導引我們的全人找到生命的祭壇和人生的焦點。因著擁有願景的視力,我們可以看見從上而來的指示,展望未來的理想,跨越環境的諸般限制,透視生命中無窮的可能性,為個人不斷開拓嶄新的領域。 金恩的遠見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找到他能以死相赴的使命,他的生命就毫無意義。願景就是那個值得我們赴湯蹈火,不計代價,勇往直前的緣由。願景可說是我們心中熱切渴望實現的理想。人生難免遭遇許多事與願違的挫折,願景卻能幫助我們堅持生命的執著,不屈不撓地全力以赴。有了願景,人生便有了方向,我們的終極關懷找到了焦點,心中的豪情便有了委身的祭壇。願景更是我們信、望、愛三方面的匯集點。 耶穌的遠見 願景是「擺在前面的喜樂。」(來12:12)這未來的喜樂成為我們的盼望,不斷向我們招手,吸引我們向前。因此我們能忘記背後,不受過去的創傷轄制,不因路程上的重擔與纏累而顛仆,卻能專心積極地向前面的應許邁進。主耶穌被稱為信心的創始成終者,是因祂以自己的生命,見證了因著願景的喜樂成為信心的動力,使祂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與羞辱,完成了救贖的工程。這一幅以榮耀織成的願景,促使基督捨棄祂的生命,引動祂付出靈魂體的苦楚,也向世人展示出祂的信心,盼望與慈愛的極致。 約瑟的遠見 在奔向願景的路途中,如果我們深信神的大能與信實,祂必按祂的時候和方法引領我們達成願景,我們便能以積極喜樂的態度,面對每天的日子,也能以仁慈寬恕的心胸,對待周遭的人,正如創世記卅七至五十章所記載的約瑟一般。約瑟十七歲夢見兄長們向他下拜,這個夢卻招致他一生坎坷的命運。他的兄長因嫉妒而把他出賣到埃及,他在埃及為奴,後又輾轉被害下獄。卅歲那年,約瑟因替法老解夢而被提升為宰相,神藉著法老的夢向他啟示另一願景:七年的豐收與七年的饑荒。約瑟因此為埃及儲備充裕的糧食,使百姓免於饑荒。 當他的兄弟們到埃及購糧,向他下拜的時候,他看見第一個願景的實現。其後與兄弟們相認,兄長們羞愧難當,約瑟不但沒有苦毒報復之心,反倒以完全的寬恕接待他們。因為在約瑟的願景實現的過程中,他始終深信神的掌權,祂叫一切人的攔阻與惡意,以及坎坷的環境都互相效力,使愛神的人得到祝福。 華理克的願景 願景使我們對眼前的機會更加儆醒,敏銳地觀察環境中的每一個可能性。《直奔標竿》的作者華理克(Rick Warren)早於大學時期在一個培靈會中決志,獻身為傳道,會後講員為每一個決志者禱告,輪到理克的時候,講員感到聖靈的啟示,預言華理克將來的教會人數倍增,因而求神加添他力量。憑著這個願景,華理克在神學院時,已經為他將來的教會作祈禱及準備。即將畢業時,華理克決定要建立一所新的教會,並選擇植堂的地區,教會的對象等等策略。他的願景使他敏銳地觀察四週環境中的機會,他像衝浪者般緊緊騎在聖靈所濺出來的浪花之上,把教會帶進一個接著一個的高潮。十五年來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Community Church) 從一個家庭單位,增長到一萬五千人,成為美國歷史中增長最快的教會之一。 海倫的靈眼 願景為我們個人潛能的領域擬定疆界,超越感官與環境的限制。活在一個既無聲音又無色彩世界中的海倫凱勒,以她有限的感官,無限的意識、思想、創意和堅強的意志,為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添加了鮮明豐富的色彩與生氣。她認為世上最可悲的人,是那些只有視力,卻沒有願景的人。在「我所看見的前途」一文中,她分享自己的理想與願景。她希望獻上自己,幫助盲聾者的需要,她又為婦女發言,用文字頌揚生命。海倫凱勒終於學會了說話發聲,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獲大學畢業文憑的盲者。她留下了許多深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獲得無數的榮譽,更為盲聾者爭取到許多利益與關注。 最後,願景不僅讓我們的眼目向上看,注目神的啟示與指引;也使我們向前看,憧憬於將來的喜樂與榮美;更能讓我們向周遭的環境看,把握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以達成存在那刻的願景。 有願景的人也要向內看,以我們個人的恩賜、才幹、個性、熱情與神合作同工。使我們人生的每一個環節前呼後應,相轉相承,達成整全合一的作用。讓我們擁抱今天,展望明天,以個人的資源為代價,儘全力去獲取生命的冠冕。

遠見使命行動結果

一九六一年五月廿五日,甘迺迪總統站在國會廳裡,向國會議員和全國人民建議,送太空人登陸月球。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膽最不可思議的主意:「我相信美國應當努力,六零年代結束前,送人登陸月球,並安全返航。」 早在遠古,中國人就夢想嫦娥奔月,紀元160年希臘作家陸申(Lucian )也想像爬上廣寒宮。小說歸小說,想像歸想像,等到有人想玩真的,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被迫面對軌道、火箭、太空艙、電腦、登月小艇、返航切入角、氧氣、太空人食物,無重狀態等挑戰,人類才發現,登陸月球是有史以來最狂野的遠見。就像一個人從加州橫渡太平洋到達日本,又安全回游加州一樣的困難。 五零年代末期,美國和蘇聯之間正進行著太空競賽,美國落後一大段距離。蘇聯先成功地發射第一顆衛星進入繞行地球的軌道,接著又成功地發射載狗衛星進入太空。一九五九年蘇聯太空船首次脫離地球引力到達月亮。蘇聯在這一場競賽中領先,美國遙遙落後。 雖然有許多人懷疑登陸月球的可能性,一九六九年七月十六日,亞波羅十一號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開始了廿四萬四千九百三十英哩的星際旅程。四天以後,阿姆斯壯駕駛著登月小艇小鷹號,降落月球表面。五億的人類,當天眼睛看著阿姆斯壯的腳踏上灰色月塵覆蓋的月表,耳朵聽著他的曠古名言:「在我個人,這是一小步;在全人類,這是一大步。」 這項登月計劃許多人看為不可能,但它確實發生了。什麼力量驅動美國在八年內完成這壯舉?不是科技的進步,也不是冷戰期間蘇聯的威脅,而是一個總統的遠見,加上全國人民的努力。在事件成為事實之前,它先成形在夢想家的遠見裡。在歷史成為史實之前,它先成形在政治家的理念裡。在企圖創辦企業之前,它先成形在創業者的願景裡。偉大的人物有一種心靈的遠見能力(Vision ),從而形成他的人生使命(Mission),帶出他們的積極行動(Action ),產生歷史上的可貴結果(Realization)。 基督教的歷史可以說是這四個步驟的最佳榜樣: 遠見(Vision):耶穌看見人類認識上帝的大愛,從罪惡悔改,回轉歸向上帝,享有平安有意義人生的可能。 使命 (Mission ):祂願意自己犧牲生命,以寶血形成人類的救恩。 行動 (Action): 耶穌道成肉身為人,以三年內的時間訓練門徒,最後甘心釘死十架,成全救恩。 結果 (Realization): 兩千年歷史上萬千人類被神的大愛感化,歸依耶穌基督,成為天國子民。 我們這期的飛揚以 Vision (遠見,願景)為主軸,幾位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索遠見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所刊登的文章都符合飛揚的宗旨──生活福音化,福音生活化的前提。 您收到這期飛揚,仔細品味篇篇精彩短文,正是父親節時候,祝您們全家有個快樂的父親節團圓。

視力矯正

更新變化的心,不但能調整我們的價值觀,而且能重新詮釋輸贏成敗的定義。 有一天,和幾位尚在唸高中的孩子們聊天。 早已知道他們個個在學校都是出類拔萃、表現突出的風雲人物,不由得好奇的問問他們的志願,將來上大學準備選哪一科系。 『不知道!」一個男孩聳聳肩,毫不考慮的說。 『是不是興趣太多,一時無法決定啊?」我邊猜邊問著。 喔!是他媽媽還沒幫他決定啦!」一個女孩笑著揶揄他,引起大夥兒一陣爆笑,原本以為被取笑的男孩一定會糗得拉長了臉,沒想到他竟像遇到了知音一般興味盎然地說:「對呀,我媽一下要我將來去學醫,最好當外科醫生。一下又說還是去學尖端科技吧!因為最近新出爐的百萬富翁都是學高科技的。說不定過一陣子有人登陸月球,她大概又要我去當太空人了。」 「那麼你知道自己的興趣或神給你什麼特別的天賦才能嗎?」我好奇的問。 「誰在乎這些啊!」剛剛取笑那男孩的女孩甩了甩長髮撇撇嘴:「從小我就立志做個好老師,但我媽每次一聽到我這樣講,就會不屑一顧的說『沒出息!當老師能賺幾個錢啊!』好像賺錢多的行業才算志願似的。」 「阿姨,你的孩子將來的志願是什麼?妳看出神給他們什麼特別的天賦才能嗎?」女孩笑著反問起我來。 自我省思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不禁省思自己對兒女的志願究竟抱持什麼態度?忽然想起兒子三歲那年,有一天我開車帶他們外出,兒子指著窗外興奮的喊著:「媽,我長大以後要去開那種車。」 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天啊!那是輛又高又大的垃圾車!當時雖然力持鎮定,不動聲色的回答:「喔,好大的車啊!」心裡卻嘀咕著,這孩子怎麼這般胸無大志,不像別人家的孩子會雄心萬丈的希望將來能當美國總統。 順應潮流 和這些大孩子的一席笑談,看到他們對未來的茫然與無奈,才發現自己竟也列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近視眼父母行列中,以達到全A 成績,進入一流大學,成為對兒女的教育目標。不知不覺的便隨著世俗潮流來要求子女,卻忽略了教導孩子永恆價值的重要性。 孩子的天資各有不同,神為我們兒女所定的人生計劃也許非如我們所想的光輝燦爛,我們是否能以慈愛公正的態度來接受他們的平凡庸 碌?有智慧的循循善誘,讓孩子明白,我們基督徒的終極願景,便是讓神藉著我們的生命彰顯出祂的榮美。即使我們沒有類拔萃的才華,也無飛黃騰達的事業又有何妨? 矯正視力 首先,我要求神給我堅定的信心,讓我明白祂長闊高深的大愛,且深信祂永不失信,讓神的愛與聖靈的能力來矯正我的近視。讓我對兒女的期望不侷限在成績的好壞或表現的優劣上,當孩子向我「夢想大公開」的傾吐真心話時,即使多麼不符傳統,或不切實際,我依然能不假辭色,耐心的傾聽而不任意潑澆冷水。 抱持這樣的態度,我們便不會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與憧憬,強行套在兒女的身上。我們對兒女的尊重不但可以幫助他們建造健康的自我形象,而且能使他們確信自己在神面前的價值,而不致妄自菲薄。 倚靠神恩 藉著與兒女同心的禱告與追求,一起學習倚靠神大能的膀臂,可以漸漸挪去我們因近視而對未來的焦慮與茫然。即使前路看來崎嶇不平,我們依然能堅定不移的充滿勇氣與信心。 羅馬書12:2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若能憑著對神的信靠,矯正我們的近視,我們便不會再將兒女的志向與願景鎖定在飛黃騰達的狹窄範圍之內。經過更新變化的心,也能使你更自由寬廣,不但能適當的調整價值觀和透視力,且能重新詮釋輸贏成敗的定義。 經過這一番的省思和視力矯正,我們對兒女的期待就會較切實與合理。在日常的言行互動之中,態度便會較溫和,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融洽。讓我們與孩子在信靠神上同步成長,掙脫因近視所帶來的枷鎖與壓力,一起享受神所賜的寬廣與喜樂。

真理,相對vs絕對

相對真理,由流行時尚所決定,常因時改變。絕對真理,從耶穌基督而啟示,要求人委身。 身為一位職業病醫生,又兼具毒物學和法律的專業訓練,十五年來我經常受邀在法庭為極具挑戰性的案件作證。在每一個案件中,雙方的律師總不忘強調他們都是以合法的途徑來尋求案件的真相,每次我出庭作證也必須宣誓,願神幫助我所作的證詞句句是真。 為了在法庭作證的效力,我必須非常熟悉案件的實情,並能全盤性地澈底分析手邊的證據。我的證詞不但根據確實的證據,也必須有科學的知識支持。若是我沒有事先好好地研究,就不能讓對方的律師信服,我的證詞就毫無效用,會直接影響到真相的尋索。我有幸受過適當的專業訓練,加上實際經驗和基督徒信仰,讓我在作證之前能做充分的準備,以致不曾在法庭出過糗。 陪審員奇遇記 久前,我被地方政府徵召,在聖地牙哥高等法庭做陪審員。這次是我唯一的一次不以專家或評論員的身份,而以準陪審員身份來體驗美國的司法系統。 報到的那天早上,我等了一上午卻沒有被叫到名字。到了下午才被叫進一個法庭,坐上十二個陪審團位子中。法官對我們十分客氣,他向我們簡單地講述這個案子:有一個人正在汽車銷售處準備買車時,被該處的一輛貨車撞傷,於是他向法庭遞狀告了該汽車銷售處。 法官詢問了我們各人的工作、家庭背景等,然後原告的律師開始問我們問題。藉著各人的回答,她可以剔除那些對她的委託人有偏見的準陪審員,而只保留那些她認為對這案子較客觀、且較同情受傷者的人。另一方面,被告的律師也極力要求準陪審員要客觀。他也剔除掉那些因過去的經驗而對汽車銷售公司有偏見的人。最後該我了,一位律師問我,是否能摒棄醫師的眼光,而以一般人的眼光來分析傷勢嚴重的程度?我回答說,我無法不以醫師的角度,而以一般人的看法來面對這案件中有關醫學和科學的證據。我會用我的專業知識,客觀而誠實地分析這些證據。結果我被律師判了出局。法官指示我可以離開法庭,我就以這樣戲劇性的接觸完成了我的公民義務。 走出法庭時我心裡思忖,人人都要求真理,然而我們如何尋得真理呢?是否單單相信法官、律師、老師或專家告訴你的?我們是否盲目地相信電視廣告而買他們的產品?我們是否全盤相信新聞報章的報導?我們怎麼知道所謂的真理,是真的真理呢? 真理需要有回應 歷史和科學的研究顯示一般人根據下列的因素來判斷: 一. 知識:包括別人所研究出來的事實數據和資訊。 二. 價值:這是一個人多年來所累積的信仰體系、感覺,或態度。 三. 行動:有些人會採取行動去驗證他們所接受的知識和價值。 我們若接受某事是真的,便會調整我們的行為去配合這項真理。以日常生活為例,一個人是穿過大門進入房子而非穿牆而入的;以社交關係為例,如果一個人體驗到若能與配偶建立好的關係,生活就會和諧美滿,就不會輕言離婚;再以倫理和屬靈方面為例:我們說謊是以為自己能掌控一切,卻不知人生事實是掌握在那超乎我們之上的全能之神手中。所以真正明白真理會帶出新的態度,以致進一步影響行為,最終必帶來生命的改變。 一個認識真理的人一定會委身於它。真理是需要有回應和抉擇的,我們絕不能輕忽,不然一定會自食其果。至於一些可有可無的資訊或知識,就不能算是重要的真理了。就像今天美國的教育,只是在傳授廉價的知識和現象。這些「被認為是真的」的知識,並不要求抉擇或生活的改變。換句話說,俗世對真理的觀點,只偏重在物質和社交的範圍。 世人認為的真理 到底什麼是真理呢?真理這個字指明:1.對事實的論述一致,且與事實相符。2.事實本身(本體論的事實)。通常人們比較容易接受的真理型態有三種方式: 1.真理的價值由電視媒體和個人直覺所決定。沒什麼事是不能做的;只要你認為是對的、應該的、對自己有利的都可以做。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真理的中心在「自我」,有被害人討回公道的心態,欺善怕惡,不惜以謊騙為競爭手段。另外,只要是名人、有錢人所說的都錯不了,從不會問所聽到的論點是正確的嗎?對我們的生命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能夠帶來真正的和諧嗎? 2.第二種型態的真理是經由流行風尚、投票的結果、民主方式所決定的。自認為是這種相對主義守護神的精英份子,在文化界與社會中比比皆是。美國大學中就充斥著這種思想,芭巴拉史密斯在一九九一年三月的大西洋月刊 (Barbara Smith, Atlantic Monthly 3/91)中說:「世上沒有一種學問、準則或決定既是客觀的,又是正確無誤的。」再舉個例子:喬治巴納在他的書《老美的價值觀》(What Americans Believe) 中寫道:「有百分之六十七的美國人不相信有絕對的真理這回事。」所以,真理就變成了必須包容任何人與任何行為的相對主義。抱持這種後現代「凡事都可行」思想的人認為,所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都應該被同等看待與尊重(當然宣稱絕對真理的說法不包括在內)。連可能有「絕對」這回事都不是絕對的。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因為真理會因著時間、地點與涉及的人不同而改變。 3.第三種對「真理」的認定是把範圍設定在人能感受的感官知覺之內。對宇宙的解釋,若是超出物理與物質的認知之外是不被接受的;換句話說,超自然與所謂的靈界事物是不存在的。宇宙不過是一個巨大而反復運轉的時空體,任何東西都可能是神,當然人也可能是神。被造之物攫取了原屬於造物主的崇拜。這種自然主義的風尚,高舉並吸引了泛神主義者,同時也助長了「新世紀」異端(New Age)思潮的擴張。 耶穌基督的真理 我還發現另有一種真理,是如此的寶貴,對我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幫助,那就是基督的真理。它遠超過物理實驗或社會多數對事理真象的單純演繹推論,因為真理不應當受到我們知識範疇的侷限。因著神的存在才使得一切有了它的意義與認知的必要。法蘭西斯薛福 (Fran-cis Schaffer)把「真」理形容的很貼切,他說:「真理絕對到一個幾乎難以理解的地步。」這個真理必須要花時間思考與揣摩,它就在聖經中。當一個人面對神與世界有不同的價值觀時,他必須做一個決定,在兩者中作一個選擇。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能接觸到這個真理呢?經過多年的體會與探求,我歸納出一些追尋真理的基本步驟。這些步驟可以同時應用在真神的追尋與日常生活之中。 1.撇棄成見:抱持開放的心態,包括不喜歡的議題。 2.尋求真相:搜集詳盡資訊,即便實情可能會讓你感到不自在。 3.據實分析:以既定的程序,公正地分析得到的資訊。…
Read more

愛的神奇能力

愛擁有一種神奇的醫治能力,所以保持健康的身體,除了注意飲食,運動,食用維他命,看醫生之外,你還要在健康守則上多加一條:付出愛和接受愛。這可不是儒林外史的鄉野趣談,這是心臟科專家和譽滿全球的醫技大學多年研究的結晶呢! 賓州的卡內基美濃大學和維基尼亞大學做了個聯合研究,找來了276位健康的志願者,他們的年齡在18歲到55歲之間。把感冒細菌滴進每個人的鼻子裡,再觀察他們的身體反應如何。幾乎每個人都被感染,但不是每個人都展出感冒的症狀。那些孤獨沒朋友者,生發感冒症狀的可能,是那些被愛、人際關係活絡者的四倍。註1 瑞典曾研究了一萬七千名男士和女士,年齡介乎29歲到74歲之間。這項計劃進行了六年,瑞典研究的發現:孤獨者早死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出四倍。(註2) 以色列也做了類似的研究,找了八千五百名無心絞痛前科的男人。觀察多年,發現高度焦慮的男士,在未來五年患心絞痛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二倍。然而在問卷上──你的妻子是否愛你?回答「是」的男士患上心絞痛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愛人和被人愛似乎擁有一種奇異的能力,不但增進一個人的心靈福祉,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愛的醫治能力運作的原理,最可能依循下列途徑── 愛和被愛使人覺得生命很有意義,這樣的人通常都比較會保重自己,注意飲食起居和健康法則。 美善的人際關係使人心情愉快,內分泌系統狀態較佳,增進了身體的健康。如箴言十七章22節所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在人生困難的處境中,可以找到人傾訴,有人願意傾聽,有人同情支持,可以減少大部份的焦慮。 社交活躍的人,知道有人需要他,知道有人關懷,他們的求生意志力通常較堅強,勝過疾病的可能性較大。 根據以上的研究和解釋,聖經所揭示的幸福法則,可以在前述的醫學實驗和說明中,找到新的亮光── 1.努力經營一個親密相愛的婚姻,配偶之間的愛具有神奇的醫治能力──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你們的丈夫。(弗5:22,25) 2.和你的父母兒女保持一種美好的關係,他們的瞭解和支持是你所能得著的最大祝福──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你們作父母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弗6:14) 3.參加教會生活,歸屬其中一個團契或小組。有主內肢體可以彼此傾訴,彼此代禱,是你的寶貴資產──你們要彼此傾訴,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 4.信靠耶穌基督,相信祂對你有無微不至的愛,透過禱告把你一切的困難交託祂──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37:5) 為了你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福祉,何妨試試以上聖經的妙方。聖經不反對注意飲食、運動、看醫生和服用維他命。聖經只是耳提面命,指引我們一項簡單的幸福法則──愛上帝,被上帝所愛;愛人,被人所愛;向人傾訴,付出傾聽──可以為你創造驚人的福祉。 註1. San Gabriel Valley Tribune May 11, 1998 C3 註2. Reader’s Digest July 1998 P.46

願你是我永遠的朋友

二十年前深秋,肖君和我,結成天涯知己;兩千年前稅關,主和罪人,建立朋友情誼。 「我們要是不能做最好的朋友,就做仇敵吧。」這是我對同班同學肖君說的一句話,時在二十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那是深秋,滿城落葉,一地清風,明淨空闊的藍天上嵌著一輪白日。幾天前,我和肖君之間鬧得很不愉快,我傷害了他的感情,也傷害了我們之間建立不久的友誼,而這一份友誼正是我十分珍視的。於是,就在一天的下午,我們兩人漫步來到文科教學樓的後面,站在那裡爭論我們之間的友誼將何去何從。肖君誠懇地對我說:「我們將來就保持一般的同學關係吧。」我搖頭說﹕「不!不!」接著就有了我那一番話,「我們要是不能做最好的朋友,就變成仇敵吧。」 友情天地長 肖君苦笑﹕「你怎麼老是走極端呢?」 我嘆了一口氣,說﹕「那就是我,我也沒法子。」 肖君撓了幾下頭說﹕「好吧,好吧。」停了一下,他給了我一拳,輕輕的一拳,打在我的胸口上,然後,帶著一臉的無奈說﹕「你呀,你呀。」 就這樣,我與肖君成了最好的朋友,轉眼間,二十年過去了。 肖君,你於我亦兄亦友。在異國他鄉,與昔日的朋友相距都太遠了,只能在思緒與睡夢中相會,但我始終忘不了你。想起你的時候,我心中流動的是那一段沁透我心的美妙旋律—─友誼地久天長。隨著這旋律跳動的是我那顆赤誠的心,還有那不願言在人前的男子漢深情與惆悵。「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當斯世而同懷。」這話是魯迅先生說的吧。二十年來,我一直把你視為知己。人生知己難求,我得到了,這是上蒼對我的祝福,我感恩。 海外存知己 當年與肖君成為知己三年後,大學畢業了。別離時,我故作豪放,對他吟誦了一句中國文人都熟知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誰料到,這一句話竟被我說中了,我真的來到了天涯—美國。「海內存知己」於是變成了「海外存知己」,並且是地地道道的海外。「海外」這個詞,當年在大陸搞階級鬥爭的歲月裡,若是變成了「海外關係」,就有無窮的後患。現在雖不那麼嚴重,甚至有些吃香,但海外就是海外,隔著山重重,水重重,雲重重,人不能常相見。 好朋友落在海一角,天一邊,隔海隔山相望相憶,總有幾分無奈。不止「有朋自遠方來」成了奢望,就連有朋友之書信自遠方來,也由於其他通訊太發達而不多了。到美國七年,我曾三次回國探親,不算少了。但每一次飛機剛剛離開北京國際機場,我還是一陣心酸,忍不住問自己﹕「天哪!什麼時候我能再回來?」 知己何處覓 我那顆心牽掛的,是生我養我的故土,是在故土上生老病死的父老鄉親。活在親人中,我知道我是屬于家鄉的,我屬于你們—我的親朋好友,我的骨肉之親。無論我多麼疲倦,無論我如何傷心,只要是人在家鄉,就可以隨意地推開朋友的家門,隨意地找一個地方,然後隨意地躺下,閉上雙眼。我心知道,沒有人會怪罪我、討厭我。我知道,我旁邊會有一杯剛剛泡好的熱茶,耳邊能聽到輕輕離去的腳步。 幾十年了,走過了許多的地方,見到了許多的人,但像肖君這樣的人,我見得不多。見到了,又相知的,就更少。相知而又能掏出一顆心,以心相印,只能屈指去數了。相逢時一笑,捶一拳,拍拍肩膀,一切盡在不言中,心安寧了,知道自己到家了,這就是朋友。有這樣的朋友,不枉我二十年的思念,不枉我為得到這友誼而付出的心酸與痛苦。 我曾對肖君說:「孔夫子曰﹕『友直,友諒,友多聞。』聞多識廣,那是我心嚮往但作不到的,就像站在平原望著遠方的高山一樣。容得下「諒」字的那個心胸,我自愧不如你,心寬是你的長處,是你為人的厚道處。我與你相交,盼的就是作你的直友,經常挑你的刺,看見你的過錯就坦白地說出來,不管你願不願意聽。」 我還真的努力去作了。大學時 代,我還是個光棍,婚姻的經驗一點也沒有,但我就敢於在婚姻問題上一再向肖君提出忠告,也不在乎他聽了煩不煩。反正我認定我的角色就像一個牛虻,不時地刺好友一下。當然那也是因為我心裡有底,無論我怎麼刺肖君,他都不會往壞處裏想,即使把他刺痛了,他頂多也就是說「好了,好了」。他不會翻臉不認人,更不會絕情地大喝一聲﹕「推出去,斬了!」 傾聽的耳朵 這就是朋友,無論有多少風吹過去雨淋下來,挺直地堅立在那裡的,始終是一個堂堂的「信」字。與肖君交朋友的最大感受,也就是這一個「信」字﹕信得過,靠得住,什麼話都敢掏給他說。就像培根說的那樣﹕「對一個真心的朋友,你可以傳達你的憂愁、歡悅、恐懼、希望、疑忌、諫諍,以及任何壓在你心上的事情。」雖然肖君不是一個善於講話,用言語來安慰人的朋友,但是,當我在講述心頭的煩惱和靈魂的恐懼時,他總是用心地在聽。當我看到他目光中流露出的真誠時,我知道我是活在朋友的愛中,而非獨自在漠漠的荒原。 我想這種信得過的感受就是被人所接納吧。朋友之所以為朋友,就在於彼此能夠坦誠地接納對方,包括接納對方的缺點。 我是一個缺點非常明顯的人,特別是我的嘴,常常得罪人,自然也傷害過肖君,但他從來沒有怪罪我,更沒有懷恨在心。我也知道我的缺點是我生命中的黑影,但卻無力擺脫它們。在那次和肖君爭論之前的幾個晚上,我曾在校園旁的那片樹林中漫步了許多次,我問我的靈魂,你為什麼充滿了黑暗?為什麼你傷害最深的恰恰是對你最好的人,我似乎明白,但又不甚明白。 理解與接納 有一個周末的晚上,我和來自內蒙古的一個同學在肖君家喝酒,酒越喝越多,話越聊越長。他講起了他去世不久的父親,我說起了我那不幸被水淹死的小外甥,肖君則在廚房裡忙著,作了一道又一道的菜。我不知道我喝了多少酒,只知道最後大喊一聲﹕「不好,我要吐了!」然後就一直吐得似乎把胃裡的苦水都吐出來了。肖君那個鳥籠子大的房間被我弄得不成樣子。但肖君只是笑了笑,一邊收拾,一邊開玩笑說,「你沒有酒量,逞什麼能啊!」然後又誠懇地告訴我,不要喝悶酒,喝酒時不要老講傷心事。那時還沒有流行「理解萬歲」這個詞,但我知道這就是理解。朋友之為朋友就在於你能被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接納,就沒有朋友。 肖君家在本地,我家在外地。那時學校還常吃高粱米飯,害得南方來的同學老喊胃疼。雖然我是北方漢子,已經吃慣了高粱米,但肖君還是時常叫我在周末到他家改善改善伙食。其實我雖然饞肉,饞餃子,但我到肖君家吃飯主要不是因為解饞,而是滿足心靈的渴望,渴望家的溫馨,渴望得到兄長的愛。人心中有一種渴望,渴望被人接納。渴望在愛之中被接納,在理解和饒恕之中被接納。一個真誠的朋友,就是接納你的一個「家」。 生命之陰影 但是,無論怎麼好的朋友,也有無法接納的地方和時候。就像我和肖君,雖然我們親如兄弟,但也有不和的時候,所以有爭執,有辯解,會發火,會嘆氣。我為此也曾痛苦過、迷茫過。難道人與人之間,真的永遠不能彼此理解?高山流水般的完全接納,那只是人的一個夢嗎? 直到有一天,在生命中遇到了耶穌,我才明白了人為什麼彼此間不可能完全理解、完全接納。因為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有缺陷的人每一個生命中都帶著陰影,每一個靈魂都擺脫不了邪惡。 我也知道,我不該也沒有權利向人要求純粹的愛、完全的理解、無條件的接納。那樣的要求對於人來說是完全不可能作到的事情,簡直是強人所難。 罪人蒙接納 讀福音書,有一個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耶穌在出來傳福音時,有一次路過一個收稅的關卡,看到收稅人馬太。耶穌就對他說﹕「來跟從我!」馬太就起來跟從了他。耶穌──上帝之子,竟然要一個稅吏作他的門徒,這就是在今天的中國也是不可思議,因為我們都知道有多少貪污、受賄、敲詐勒索的事情在稅務局發生。但耶穌不僅收馬太作他的門徒,而且還到他家中吃飯,並且是和許多的稅吏及其他被認為是壞人的人一道吃飯。 耶穌知道他們是在德性上和靈性上都有病的人,知道他們是不被社會上的好人所接納的人,但他還是以慈悲的心接納了他們,願一生一世作他們的朋友,甚至為他們捨出性命。當保羅認識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禍首時,他曾深情地說:「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在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當我在祈禱中被耶穌無條件的愛所接納的時候,我知道耶穌是為我而死的,他愛我,願意作我的朋友,從今世直到永遠。 肖兄,寫到這裡,老弟恨不把我的心掏給你,讓你能看到耶穌。 好朋友耶穌 我的好朋友、好兄長,老弟對你說句心裡話﹕「雖然活了四十多年,但我們活得沒勁。我們既沒有成為我們渴望成為的人,也不能拒絕成為我們不願意成為的人;我們既不能完全地接納他人,也無法坦蕩地接納自己,更不願意被神所接納。我們似乎從來就沒有完全地接納一個人,也未曾被任何一個人所完全接納。」 不必怨命運如此殘酷,人生就是如此。我們不必對人苛刻,也不必對自己苛刻,那對自己、對別人都不公平。 但在人的絕望處有耶穌。他願意以無條件的愛來接納你我,我們所需要說的只是一句話﹕「耶穌,我願意做你的朋友。」 我的好朋友啊,有一句話,我不說你也會知道,我願你是我永遠的朋友。但有一句話,我不說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是否明白﹕「我願你我都做耶穌的朋友,這樣你就是我永遠的朋友,永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