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飛揚68期

E世代的變與不變

有個女兒、女婿懂得E世代的玩意兒,確實有它方便的地方。比如說,聯邦政府規定2009年2月起將電視訊號從類比轉成數碼化。我家十年前的老電視機因此不再能收視,我本來想,買個LCD數碼電視機來汰換,但這一換跟著來的是電視架也需要換,還須要裝有線電視網,我經常赴遠東宣教,還得每個月付月費。最後他倆把較新的淘汰下來的大銀幕電視送我,上網申請了轉換器(Converter Box) 的折扣卷,只消一個小時就把電視機裝好,讓我這老爸想看卅分鐘的新聞,有個方便的遙控器。女兒和女婿會的E世代玩意兒可不少;我去遠東宣教回來,她三兩下就把數碼資訊從照相機輸到電腦裏,看得我目瞪口呆。 我的師母陸萱是五零年代人物(俗稱四年級生),會的E世代玩意兒竟然也比我多。今天(09年3月15日) 我倆去洛杉磯基督之家主日崇拜證道,我想把講道內容「饒恕的人、自由的人」做成光碟,隨身攜帶一個大型錄音機,二支麥克風和腳架,兩大卷卡式錄音帶去。上了講台,師母神秘一笑,把個火柴盒大小的玩意兒放上講壇。回家後告訴我那50分鐘的講道,已傳輸到電腦上了。我這上一世代的「神的老僕人」,被女兒和師母在E世代科技的夾攻之下,終於下定決心要迎頭趕上。 晚上,我將醋加溫放進盆子裏,要泡我的香港腳。這腳氣病纏了我卅年,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抗戰,終於我的堅持佔了上風,腳底的皮膚還原成小孩子一般的紅潤。這二年的認真對付香港腳,E世代的藥品也都用過了。但最好的方法,還是傳統的泡醋刮腳,再抹上三合一的抗生素藥膏。 早上的E世代經驗,晚上的老世代療法,讓我聯想到,在今天世代交替的社會文化裏,哪些是可改變的基督教傳播方式,哪些是不可改變的福音本質,是教會領袖應當深思的話題。改變了不容改變的信仰內容,基督教就不成為基督教。十字架的救贖和復活的大能,是千古不變的核心真理,歷代聖徒都應堅決守道。然而不肯改變可以改變的傳道方式,基督教將被淘汰成社會邊緣文化。 哲學家尼布爾,觀察到許多基督徒活在可改變與不可改變之間的窘境,提出了很有智慧的名言來指引身處難境的聖徒。他說:「神啊,賜給我寧靜的心,來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來改變我所可以改變的事;賜給我智慧,來分辨兩者的差別。」(Lord, Grant m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尼布爾名言,為可改變與不可改變的事物,提供了高度智慧。 使徒保羅在教會初期就已看清楚,什麼是可改變的,什麼是不能改變的。他的胸懷寬大,向猶太人就作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就作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就作沒有律法的人。(林前9:2-21)對保羅來說,文化和生活是可以調適的。但關乎核心信仰,保羅護教的熱誠又顯得激昂澎湃:「有些人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他應當被咒詛。」(加1:7-8) 也許保羅的立場可以給我們最佳智慧,來面對E世代的機會和挑戰。

e世代

Change is the law of life. And those who look only to the past or present are certain to miss the future. ~John F. Kennedy 改變是生命之律。那些只定睛在過去與現在的人,當然就會錯失未來。 Fear not for the future, weep not for the past. ~Percy Bysshe Shelley 不為將來恐懼,也不為過去悲泣。…
Read more

切合時代的領導模式

E 就是成全、鼓舞、榜樣、創新。 女兒和女婿從聖地牙歌來訪,第二天陪我和師母去附近的加略教會作禮拜。唱完詩讀經時,她抽出皮包裏的手機,三兩下就找到了經文。我呢?手上一本幾百頁厚幾磅重的紙印聖經。她是E世代的頂客族(DINK:Double Income No Kid),舉凡上網、搜尋,e-mail……確實比老爸靈光多了,我家電腦的無線上網還是她和女婿裝置的呢! 過去這廿年,電腦、晶片、網路、手機……滲透進入生活的每個範圍,就連教會的生態環境也產生變遷,馬鞍峰教會崇拜的講台上空,架有三副巨大的展示螢光屏幕。許多牧師講道時備有LCD投影機。教會的通知會友們以短信互相傳送到手機。小組聚會先看卅分鐘DVD,再進行小組討論。培訓工人靠DVD及CD,可以看到聽到世界一流的神學家及牧師,在偏遠鄉鎮的某處教室裏施教。 E世代的來臨,引進了下列教會生態的蛻變: 1.網站(Web-Site)的架設:因為數位化資訊點取、傳輸的快速,以及跨距離跨國界的本質,使教會及基督教團 體紛紛架設了網站,從信仰、輔導、教育的角度,提供服事。 2.電郵(e-mail):電郵使教會領袖與會友之間的溝通,變得快速又容易。 3.網路禮拜(Web-Service):電腦及網路已經快到可以處理即時影音傳播,使網路禮拜成為可能。 4.電子聖經(Electronic Bible):手機的記憶體已擴展到4-8G,灌進整本聖經只是小意思。 5.遠距離教學:網路可以快速傳遞影音,使基督教遠距離教學成為可能,有些神學課程可以遠距離進行。 6.搜尋能力:搜尋經文詞彙使研讀聖經(Word Study)更形容易。打進詩歌名,Google(枯歌)在0.3秒內,歌詞 即展現在你的電腦上。 7.MP3及iPod:使你在飛機上仍可以聆聽聖樂。 8.手機電訊:發短信作特會通知的傳送,快速有效。 9.有聲聖經:以MP3的模式灌錄朗讀的聖經,在比手掌小的iPod裏,隨時可聆聽。 10.Skype:在一萬公里外宣教工場上的同工與總部可以對話連繫。 學會使用上述電子科技,確實可以幫助基督教工作事半功倍,達到教育上、連繫上的效果,是以前的世代無法想像的。 E世代的來臨給予每個個體有更多選擇權,有更多自由表達的機會,及有更多獨立存在的意識,後現代的挑戰,可能會影響教界的領導模式,逐步轉變成往下列的四個E 的方向移動—— 一.Empowerment(成全)的領導模式 因為E世代注重個人的特色,教會領袖必須對年輕有潛力的領袖給予個別化的輔導,幫助他們在事奉上成功。正如以弗所書4:12所說:「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為個體設計適合他的事奉機會、訓練、情境、及工場,需要大量的愛及智慧。 二‧Energize(鼓舞)的領導模式 爭取E世代人的獻身,領袖們必須掌握鼓舞他們的技巧,用使命的理想來點燃熱誠,指出可行的方法和達到目標的步驟,來創造團隊合作的倍增效果。「你(要)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提後1:6) 三‧Example(榜樣)的領導模式 要建立基督教會(或機構)的組織文化,各階層的領導人都必須具備以身作則的品德,以及樹立典範的能。一般人從所看的學習到比所聽更為深刻的功課。「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所聽見,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腓4:9) 四.Experimental(創新)的領導模式 新世代對如何有效的傳播、訴求、學習,會因時代特色而變化。允許該世代的年輕領袖,嚐試創新的方法來傳福音,是E世代教會增長的重要祕訣。就像保羅傳福音給外邦人,對初代教會來說,是極正確的創新。「雅各、磯法、約翰,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裏去,他們往受割禮的人那裏去。」(加2:9) 這四個E的領導模式,可以說是古老的,也可以說是創新的。在現今E世代的背景下,這四個品質更顯得是切合時代,可以說是變化世代中超越變化的永恆真理,值得當代教會領袖深思。

為耶穌寫博客

為耶穌寫博客 據飛揚網站的網上調查,超過六成基督徒不知道或沒有用過「博客」(Blog或稱「部落格」)。在不到四成的使用者中,幾乎有一半的人很少使用,即處於休眠狀態,僅有兩成的基督徒是積極使用博客,並使其成為傳福音的工具。 今天的社會處於「後現代」狀態,結構的解體,遊戲者有發言權。社會的規則已從少數規則製作者手中解放出來,眾人成為規則的製造者兼遵從者。博客就是後現代思潮進入我們生活的一個縮影。 教會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後現代的時代,教會內的信徒已經習慣上在網路的博客中表達信仰,表達自我。傳道人過往所特有的在話題上的優勢已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元的發展。 即使教會能成功地把各種聲音消除,並把話語的權力集中在牧師講台上,結果還是一樣,接近20%的基督徒已經活躍於世俗社會的各大網站的博客中,牧師無法也無從知道他教導下的信徒是如何表達信仰,更不可能知道他的會眾所傳的信息的內容是什麼。 按管理學的20/80原則,即每個機構中,僅有20%的人完成機構80%的工作。因此接近20%的活躍於各大網站的基督徒,成為外界社會接觸到最多的基督徒,也是最能與社會進行交流的基督徒。他們的信仰、他們的言行,就成為社會認識基督教的窗口。 因此傳道人拒絕博客最終將會與教會的會友漸脫節,以致是被拒絕。因此傳道人必須開始思考開展博客事工的可能性。已經有牧師利用博客來牧養會眾,但博客像一個深海,傳道人進入博客世界牧養信徒,有時如孤舟進入深海一般。 「為耶穌寫博客」網站的設想是,何不把海水引過來,成為一個大湖,讓眾多的魚群,有眾多的牧人去牧養他們。希望基督徒到這裏來開博客,談信仰、作見證、寫靈修小品、暢談生活,為教會、為主、為永恒作美好的見證。

上好的福份

有一種福,我渴望父親能獲得 親愛的父親: 想到您七十周歲壽辰(美式算法)快要臨近,多麼希望在您身邊,當面傾訴心中那無數的感激之情;親手烹飪一桌您愛吃的佳餚,與親朋好友同慶這美好的日子。雖然隔著千山萬水,讓我難以如願以償,但我仍可以用筆把心中的感謝和祝願傳遞給您。 最寶貴的禮物 首先,我為神賜我有您這位父親感恩。您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對自己、家人、朋友、學生和同事、鄰居、社會盡職盡責;不追求虛浮,不貪圖虛名;誠心待人,助人為樂;忠誠、謙虛、節制、儉樸;您是我所愛戴和欽佩的父親;您是上帝賜給女兒無比寶貴的禮物。 其次,感謝父親多年為這個家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如果沒有您的支撐與傾心營造,我們就不會有這樣一個完整、安全、溫馨,充滿關愛和歡樂的家。這個家給我留下許多美好回憶,無論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忘不了,這個家是您給女兒的極為寶貴的財富。 再次,我為自己這麼多年得到的父愛感恩。您給予的父愛是不帶附加條件的,不是因為我配得才給予的。您給予的父愛不是溺愛,您從不鼓勵自我為中心和自以為是的行為,您讓我常常想到別人的需要。謝謝您給予我中肯的肯定和讚揚,謝謝您在我灰心時鼓勵我、開導我,這麼多年從未間斷。這樣的父愛亦是您給女兒的難得寶貴禮物。其實,心底裡有無數值得感恩的事,如果要一一列舉,恐怕要寫一本很厚很厚的書才行。 除了感謝,我還有一個最大的心願。我知道您對現在豐衣足食的生活很知足,身體沒什麼大病,退休金足夠花了,居住環境也很滿意,親情友情也不缺乏,有充足的時間和自由去做自己喜愛的事:閱讀、彈鋼琴、公園裡畫畫、探親訪友等等。世人羨慕的各樣美好福分您都享有了,但還有一件「上好的福分」我希望父親也能得到。 不可少的福份 耶穌告訴我們,世界上有許多的福分,但「只有一件是不可少的」,是「上好的福分」(路加福音10章)。這「上好的福分」既與神的話語,又與人的福分有關,是關乎人生命與永生的福分;是最好的,也是最不可少的。這關乎永生的「上好的福分」是真實的,不是人頭腦思想出來的一個良好願望或天方夜譚般的童話,而是出自永生神親自給予人類的啟示和應許。宇宙萬物是靠神的話建立的,永生的福分也是要靠著神的話來成就,「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11:36) 神還向人保證一旦擁有「上好的福分」就不會再失去。選擇「上好的福分」之人,就像耶穌所說的把房子(生命)的「根基立在磐石上」的人。無論「雨淋、水沖、風吹,房子總不倒塌。」(太7:24-27) 不選擇「上好的福分」,就像把生命根基立在沙土上的人,結果會怎麼樣呢?耶穌說的非常清楚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兒女、事業、學歷、地位、財富、美貌、名利、才幹等等,在本質上都屬於「沙土」,既不能長存,也靠不住。然而,很多人卻把自己的生命根基建立在它們之上。 我忘不了前年夏天,最後一次在老人公寓見到高大娘那一幕。高大爺病逝了,沒人陪伴她了;女兒成家了,對她不聞不問。親人的離去和絕情令她心碎,也讓她對生命失去熱情和動力。哀莫大於心死。她的病其實不是致命的,但她自動放棄努力。 我坐在她的床前,握著她的手,跟她講話,多麼希望自己的心靈能觸摸到她的心,讓她重新燃起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生命的珍愛。但我無法進到她生命的駕駛座上,替她開動只有她才能開動的生命馬達。 一周後聽到高大娘過世的消息,我為她如此淒慘絕望地離開人世感到無比悲哀和惋惜。她生命的根基是建在高大爺和小梅身上,她的生命也是靠著這些外在的動力活著。當這些外在的支撐被移開後,她就支持不住了。高大娘真正的悲劇不是被親人遺棄,而是她把生命建在那本是靠不住的「沙土」上。 中國著名文學家魯迅,用他鋒利的筆觸,在「祝福」中刻畫了一個悲劇人物祥林嫂。他意在喚起人們的良知,如果社會上大多數人不那麼冷酷與無情,能有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環境,悲劇就可以避免。假如四叔當時能給她一點寬容,至少不要那樣冷冷地對待她;假如當時魯鎮的人們能給她一點真意的同情,至少不要那樣無情地嘲笑她,祥林嫂大概不至於就死在大年夜裡吧?魯迅看到陷於絕境的祥林嫂,也看到這個社會的無情和人性的敗壞。他的希望似乎寄託在人的生存環境之改變。但有誰相信祥林嫂周遭的人會變成另一類人,魯迅也不相信他們真的會改變,他看不到真正的出路在哪裡,所以他才感到徬徨和莫名的悲哀。 不被搖動的生命根基 耶穌用三個簡單的詞「雨淋、水沖、風吹」,形象地概括了人生旅途可能面臨的各樣壓力、困難和挑戰。有來自社會大環境的,如戰爭、飢荒、地震、經濟危機、種族階層歧視;世人的冷漠無情,諷刺挖苦,背後的中傷誹謗;來自家庭內部的,如親人的生老病死、夫妻的冷戰、離婚、親人的離棄、兒女的不孝;也有來自生存方面,工作上的壓力、競爭、失業,超負荷的工作量;來自自身健康的,如白髮的出現,皺紋的添增,身心衰殘和肉體的死亡。這些來自外在的力量和沖擊,是我們無法避免與左右的,它們隨時都會撞擊我們的生命。 人無法看到自己的出路。但神知道出路在哪裡,耶穌告訴我們,人的出路只有一個,就是把生命的根基,建在一個永不動搖的堅固「磐石」上,這個「磐石」是神的話語,也是神自己。祂是永存的,也是不會被任何「雨淋、水沖、風吹」所搖動的。 母親的轉變 在我上大學前,印象中的母親情緒憂鬱,身體多病。年幼的我常為她擔心。當她與您發生摩擦或不愉快時,很少大吵大嚷,更多的時候是自己生悶氣。看到母親傷心,我也跟著愁苦,可我卻幫不了她。 自從信了主耶穌之後,母親變了一個人,臉上的愁雲不見了,笑容常常掛在臉上,因為她得到了「那上好的福分」,所以有無比的喜樂。外在的環境並無多大變化,女兒們不在身邊,身體的毛病也不少,膽結石多年。但因為生命建立在「磐石」上,所以神所賜的力量就源源不斷地從心裡湧出。 母親常喜歡說,「沒有誰我都不怕,只怕沒有耶穌。有神保守我什麼都不怕」。這是她的心裡話,她自己沒有辦法堅強起來,別人也不能使她堅強,只有神才能讓母親堅強起來,讓她有了喜樂的力量,也有了可以面對「雨淋、水沖、風吹」的力量。我想,感覺到母親變化最大的就是您了。誠如使徒保羅所言,「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 我的生命也曾經歷過幾次大的沖擊,當我失去女兒蓓佳時,當我被所愛的人厭棄時,我才深深體會到那一股股沖擊生命的力量是何等強大和猛烈,靠著自己的力量是招架不住的。今天我能充滿喜樂和盼望地活著,不是我比高大娘堅強,而是那永不搖動的「磐石」堅固地托住我。 神在我們(母親、妹妹和我)身上顯明的恩典和大能實在是不可勝數,也是您親眼目睹的。 出於女兒心底最誠摯的愛和從神領受的愛,我迫切地懇求父親不要再觀望,不要再拖延,快快地接受主耶穌做您個人的救主,把生命的根基建在永不搖動的「磐石」上,得著那唯一不可少的「上好的福分」。這是女兒對父親最大的心願。願神親自成就這美好的願望! 願神滿滿祝福您! 女兒 小迅

生日快樂

幫兒女慶生,累癱也喜樂 有沒有聽過「生日就是母難日」的說法?這句話塵封在我腦後許久,因著一個偶然的機會,再次從記憶的深處浮上檯面。 生日是母難日? 日前在一個我偶爾會觀賞的基督教中文網站上,看到一個單親媽媽的訪談記錄。這位性情豪爽直率的演藝人員,提到自己在幼時被家人性侵,以及日後婚姻失敗的歷程。現在她與兒子相依為命,希望給孩子一個溫馨、安全,自己小時候想要,卻得不到的家庭生活。她說兒子生日當天,她興高彩烈地準備了蛋糕、餅乾等東西帶到學校去招待師生,沒想到被兒子導師的一句:「你不知道生日就是母難日嗎?」給打了回去!這位媽媽帶點羞愧的語調,不好意思地說:「這位導師是位非常重視品德的人,他的意思是我太寵孩子了!」 聽到這兒,我的心突然揪了一下!憶起了過世多年的父親。 以前每當我們想替他過生日時,他也是以這麼一句:「唉!不要麻煩了。生日就是母難日,有什麼好慶祝的?」來回擋,彷彿生日對他自己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壽星既然這麼說,大伙兒也只能面面相覷,好像不想到奶奶,就是一種罪過!父親當年隨軍隊自大陸撤退來台灣,身為公務人員的他,被迫與奶奶分隔四十年,直到解嚴後才得以回家鄉和奶奶重聚。我總是體恤地想:「母難日」,或許是父親對奶奶思念的一種表示。 但是不替他慶生,心裡又覺得怪怪地,彷彿有種失落,無法命名,也無從歸依。後來,父親走了!在一年年沒有他的日子裡,我才為我當年內心的那份「不完全感」找到答案:原來,想替他慶生,是因為我們愛他,珍惜有他同在的日子。每一個新的生命年,不僅是上帝給他的賞賜,也是我們這些圍繞在他身邊的人的一種福份。 這話,父親在世時我沒有深刻體認,當時有的只是被父親那句「母難日」哲理所引發的自責與噤聲。同樣地,到了自己生日時,也不敢太大肆宣張,常常是吃母親準備的一碗豬腳麵線了事。 世上有你多美好 直到後來,在德國留學、成家、生子後,才發現「生日」在此地,可是一件非常受重視的事。不論認不認識、熟不熟悉的人,只要得知今天是你的生日,他們都會上前給你一個擁抱,再不然也會咧開嘴來向你道賀,同你一起高興!還聽說有姊弟因為爭遺產鬧得水火不容、避不見面,但是到了彼此的生日,他們還是會放下身段,給對方打個電話,祝賀生日快樂。 在小學裡就更不用說了。家長會自備蛋糕、糖果或冰點等等點心去班上宴請同學,而老師也會準備小禮物,供過生日的小朋友挑選。生日的小朋友可以決定體育課要玩什麼遊戲或做什麼運動。除了生日快樂歌,同學和老師會對你唱:「世上有你多美好!不然我們不知會有多想你!」甚至讓你坐在椅子上,然後將你舉起來,同聲齊唱:「萬歲、萬歲、祝你萬歲!」 除了當天在學校的祝賀以外,大部分的家庭還會另選一個日期,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裡來慶生:主人準備蛋糕、餅乾、糖果、汽水,並充當一個下午的「孩子王」,陪眾多嘻嘻鬧鬧的來賓玩遊戲。生日的孩子是當天的主角,懷抱小客人帶來的各式各樣禮物,好不開心! 無巧不巧,聽見這位被兒子的導師「震嚇」住的姊妹陳述之後兩天,正好就是我小女兒九歲的生日。我忙著替她烤蛋糕、準備點心、做邀請函、買生日禮物、想全家一起出遊的地點…,說實在的,也是忙得不可開交。但是我的內心卻是充滿喜悅的!絲毫沒有當初陣痛時的「苦難」記憶。 我家兩個孩子分別十一及九歲,從老大四歲起,每年挖空心思為他們辦生日派對,到目前為止,算算也辦了十四次了!每次送走最後一個小客人後,我自己也累癱了。但是再累,看到孩子喜孜孜、很驕傲地對你說:「媽媽!我已經x歲了!」原先的疲憊就一掃而空!是啊!孩子從牙牙學語,到會坐、會爬、會走、會跑,到現在,會過來一把抱著我說:「媽媽,我非常非常愛妳!」做母親的我,一路體驗生命奇妙的變化,雖然常有因為孩子生病或意外引起的提心吊膽、徹夜難眠,但更常的,是與孩子四目交會的會心微笑,以及看著生命成長的驚嘆。孩子生日,他高興,我的興奮也溢於言表;只是孩子專心享受著「今日我最大」的特權,而我,除了祝福他來年一樣健康快樂以外,還多了對賜與這生命的造物主無限的敬畏。 生日是我們在世上生命的起始,是上帝將我們創造完成、決定把我們放在世上的日子。慶生,是尊重生命、感恩、珍惜的表現。因為上帝創造的每一個人都獨一無二!生命如此奇妙美好,難道我們不該高歌讚美上帝的偉大萬能?! 詛咒化成祝福 想到這位姊妹的心血,就這麼被一位以「品德」為由的老師給澆了一頭冷水,同時還得背負自己太寵孩子的罪名,真為她叫屈!沒錯!女人生產時總免不了承受痛苦,這是當年上帝將老祖宗夏娃逐出伊甸園時的詛咒;但是這詛咒有化成祝福的契機。所以在夏娃生下長子該隱之後,她念念不忘的不是那劇烈的陣痛,而是歡欣鼓舞的「由於上主的幫助,我得了一個兒子」的歡呼!(該隱有「得了」的意思)。而詩篇127篇也說:「兒女是上主所賞賜;子孫是他賜給我們的福份。」 在小女兒慶祝她最後一個個位數字生日的當兒,我想到九年前這個碩大健康的嬰兒的出生,以及在其後的許許多多日子裡,這孩子帶給我的,是比生產時的苦痛大得千百倍的喜樂與安慰。 同時,我自己的生命也因為孩子而更深刻且自覺。多少次,我在孩子的反應中看見自己,像一面擺在我面前的鏡子,毫無修飾地反映出自己的本相!多少次,我在心中告訴自己:要保守如孩子般的純真,但是不能停留在幼稚的任性與自私中。隨著每一個生日的到來,我們必須「保持孩童的樣式」,並要在身、心、靈各方面茁壯、成熟。 每一個生日,是上主恩賜的時間﹔而活著的每一天,都值得我們歌頌。我想我必須回應那位導師說:「不把生日當母難日的人並不是不孝,也不是寵孩子,我們只是不想去掩蓋發自內心的喜悅!至於那許久許久以前、微不足道的陣痛,誰還要去在乎或紀念?!」天下所有的母親們:妳們說是不是?

出路

土醫生變成西醫生,西醫生找到大醫生。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尋找出路,為了好一點的生存前景而不斷奔波。 不知路何方 我的中學時期「全國山河一片紅」,畢業後只有上山下鄉、扎根農村一途,沒有任何出路,大人孩子無不為前途發愁。當時我劃拉(「塗鴉」之意)的《問古人》便是明證:「素來命就苦,今朝更清楚。不受苦中窘,難為幕上賓。我欲問古人,何日苦盡方出頭?」不知路在何方,唯有藉古吁今。 因我是長子,「先出林」首當命運其衝,生路迫在眉睫。身為影像學家的父親老早就在教我醫識,閱X線片診病,指望我將來「修理地球」時懷有小技,或在鄉鎮醫院招工時能當個技術員,「混入」醫務界,再慢慢往城裏熬。不可能科班出身的,只緣我家是「黑五類」,與推薦工農兵上大學無緣。 速成一氣,我知道光理論不夠,還得有些實務經驗。大城市裏難以插足,需找個偏遠之地暗渡陳倉 。父親想起了他的一位學生、我們叫他杜叔的。杜叔原在海濱療養院行醫,文革中「把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不時下放醫師,後又傳出「支援邊疆」,發配得將更遠。與其充軍疆陲,莫如就近流放。於是一些人未雨綢繆,為自尋好一點的出路就主動請纓,自願到省?鄉野工作,先下手為強,佔據有利地形。杜叔便是其中一員。其實他的寶眷在臨淄,但那地不算貧困,故無法回鄉,順便團圓「兩不誤」,便孤身去了貧瘠的沂蒙老區。他所在的衛生院放射科僅一人,只要疏通了院長就成。果然杜叔回覆說沒問題,正好也能與我作伴。於是就學的我便翹課「下野」了。日後我所獻身之業的開端,就這?單純的源於謀生。 山鄉學徒生涯 近一天的長途車顛簸,把我送達了目的地。它依山傍水,座落在沂河邊,這溝壑丘澗或許就是《水滸》中黑旋風打假李逵之地吧。幾排磚瓦平房,土牆一圍,便成方圓幾十里山民的保命醫殿。醫生護士短缺,條件原始簡陋,跟我曾去過的杜叔的療養院相比,真有天壤之別,我暗忖杜叔是怎麼適應的。轉念不日我下了鄉務農,這吃國庫糧的小院又算天堂了,就看怎麼個比法。我受到了杜叔的熱情接待,與他住同間屋、吃食堂,開始了山鄉學徒生涯。 我頭一?穿上了白大褂,從透視、拍片、洗印,到分析、寫報告等,杜叔手把手地教我,書本知識果然活絡起來,長進日增,不久便能獨立操作了。逢集那天人多,杜叔去內科助診,便放我「單飛」。鄉民哪曉得我的來頭,不迭「醫生」叫著,我雖心虛,也將叫就叫,危襟正坐,醫貌岸然。 我平生第一次以醫者的身份面對面地接觸病人,對視著他們那充滿期盼的眸子;透過X線捕捉到外表健康的體?藏匿的病灶,隱約曉得他們有的來日無多了,不敢正視他們看到不啻是死刑判決書的報告後,那無語問天的雙目。患者對病魔束手無策、坐以待斃,醫生對病家的愛莫能助、對死神的無可奈何,交織絞割著初入行的我的心,我初懂了曾自詡「人定勝天」的人,生命是何等的脆弱,曾迷信妙手回春的郎中們的醫術其實是多麼的有限。而醫學行當是赴蹈在陰陽界線的刀尖上,沒有好的心理素質,悲天憫人的心懷,很難為之,我初嘗了此出路的艱辛難行。 不過,技術上收獲的喜悅還是沖淡了生活的枯燥,稀釋了想家的煩惱,我也跟杜叔學著喝酒、趕集,去河灘上看縣劇團的大戲,見識了社會底層人們生存的形形色色;雅趣上來、藉著酒興還揮毫潑墨個詩詞條幅等。後來杜叔回老家探親,留下我獨當一面。初生之犢不怕虎,毛孩子我居然坐住了陣,沒有出什?差錯,院長挺滿意的。 從小我就獨鍾文學,讀了許多古籍、名著,老父逼著學醫也就依順了,其實並不打心眼兒裏喜歡。而經過了這一番初體驗,我決意棄文從醫,不戀那軟虛之術,走身懷硬技之路,當時作詩一首明志:「妙手回春逍遙多,諳熟數理逞幾何?隱向蒙山從扁鵲,悄往沂水學華佗。醫高從來得尊崇,延壽扶命活神仙。自此當引倫琴線,長男始繼父衣缽。」 也許您會詫異這事未免太荒唐了,其實那時候是見怪不怪:杏林是「赤腳醫生」的天下,銀針草藥「包治百病」,連訪華的外賓都安排參觀針刺麻醉等,以展示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成果。老專家們做清潔工、接受「再教育」;醫士、護士則堂而皇之看病、開處方,叫「誰說雞毛不能上天」;招初中生就業、床邊培訓,幹護理醫技活計,稱「以工代幹」( 以工人身份代替幹部崗位 )。所以我這「渾水摸魚」之舉,又何足掛齒呢,均屬歷史造成的「新生事物」唄。 路身醫壇成朗中 直到畢業典禮前夕,我才不得不離開那裏。幸運的是,剛出臺了一項政策:多子女家庭可留一個子於父母身邊,爹娘自然先下手為強,馬上讓我抓住這個機會,誰曉得明年此規定變不變。於是我避過了下鄉的噩運,在城裏當了搬運工。而轉過年來,我的兩個弟弟便一齊「廣闊天地煉紅心」去了。我本以為一輩子就終老於「工人階級老大哥」,不料三年後風雲突變,高考恢復,給知識青年們闢開了一條嶄新的出路。我有幸「金榜題名」,光明磊落地躋身醫壇,成為了名正言順的郎中。 在我畢業留校的時候,又一次面臨專業出路的抉擇。我是打算繼承父業、重操舊行。但因家父為附屬醫院的放射科主任,校方不允「親子同室」,便未能如願以償而轉做了?科,從事臨床一線工作。然而也不算憾惜,當初偷偷摸摸學的技術並沒刀槍入庫,它不時地讓我的懸壺「別出心裁」,別有見地,漸漸地有點建樹,後來小有名氣,以至於被收入了《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字典》、《劍橋國際傳記辭典》等。這無疑歸功於父親的私塾授業、早期?蒙;杜叔從白紙開始圖畫的傳、幫、帶之結果。 出國遊學深造 我終於在大醫院作了「幕上賓」,實現了兒時的夢想,苦盡甜來。隨著見識的病種多廣,臨床經驗豐富,我發現有些病例發展到了窮途,卻莫名其妙的峰迴路轉,不治自癒,醫理無法解釋。我不由地驚嘆人的生命又是那?的頑強堅韌,越鑽研越弄不明白。人心不足,我巴望著更佳的出息,想著出國深造,載學術造詣上更高一層樓。 於是過了而立之年的我,又自費「洋插隊」了,到洋域「再吃二遍苦,遭二茬罪」。「樹挪死,人挪活」了,不假,末了也安居在流奶與蜜的最後一塊迦南地。歷經了德、英、美、加等國的著名大學醫院的遊學研究,對於生命和疾病的奧秘仍然所知有限。與此同時,杜叔也藉著政策的糾偏,尋見了坎程的新出口,終於調回到故鄉,闔家團聚了。日後他的心臟患有微疾,時有寄心電圖來會診問醫,一直到我出了國。即便在異鄉飄泊的日子裏,我們亦一直鴻雁往來,時?舊情。他後來退了休,我仍在職場奔走拼搏,尋覓再好一點的出路。 尋得救主解困惑 直至有一天我找到了人生的救主,方發現了人類的終極出路──「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耶穌!那顆驛動的心才安靜下來,生命的活水從此澆灌我歆慕的心田、再無渴涸,也不再為尋求物慾殫精竭力了,因為那是永無止境、並沒多大意義的。 我也意外地從職場以外破解了一個圈?的謎:生老病死都是在造物主的手中,「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徒17:26)。所以氣數已盡的怎麼也救活不成,命不該絕的總會逢凶化吉,醫生們的能力和技術不是保證。我終於明白了過去長年行醫始終不得其解的困惑。 趕不迭地向親人、向杜叔報佳音。收到我的信和材料,杜叔都認真?讀、思考,尤其是我發表的福音文章,看得挺重,畢竟他眼瞅著我怎樣成長、一步步走向世界的,了解我非人云亦云的主兒。以後在我得知嬸嬸信了主;常參加查經聚會時,就積極鼓勵杜叔參予。他?了,並援引夫人的話,說多半還是由於我的說勸。萬里之外的我則為能作小小見證而略感欣慰。 殊途同歸共蒙恩 今年秋天我回國省親,在望九之年、篤信基督的父母陪同下,專門去探望杜叔。時隔廿餘年,他已是白髮蒼蒼的古稀之人,但精神矍爍、不失瀟灑。他與他的尊師緊緊握手,我與我的良師熱烈擁抱,激動不已,卅多年前山坳醫所的如煙往事,一古腦湧上心頭,感觸萬千,一切卻盡在不言中。 在帶我們遊覽齊國故都的途中、筵席桌上、他的家中,我們沒少談論信仰的事。他告訴我說他信主,了卻了我的一樁大心事,俺倆的「忘年交」、「師生誼」遂又添了一層主?「兄弟情」。 杜叔還告訴我們,他仍珍藏著我當年的毛筆詩作,我頗意外自己的抓筆塗鴉得其如此重視;而今次留贈他的,是些屬靈的書刊和我的福音文集,自己靈魂甦醒、成熟的歷程記錄,應是真正值得共勉的。 呵,為了出路,杜叔從青島到沂蒙、臨淄,沿著齊魯轉;我從青島到德、英、美、加拿大,繞著地球跑,各自轉了小、大的一圈,最後卻殊途同歸,歸依於一主的名下,「再過廿年我們來相會」於同心圓點、真道上同歸於一,豈是當初所能料及的呢?一切均在神的冥冥安排中!現在俺們共同步入了永生的康莊坦途、行進在心靈世旅的正道上,將來當耶穌基督降臨時,也必聚首於新天新地,與神共享無窮無盡的喜樂怡情。

經濟逆境中的信徒

苦難可能是恩福的前奏曲 耶穌說:「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16:33) 世人多喜悅「平安」的信息而拒避「苦難」,因而多重視「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卻忽略了「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只有那些確能經歷「苦難」的人,方能真正體會在主裏有「平安」之寶貴!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 約伯的朋友提幔人以利法早就告訴我們:「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伯5:7) 歷代的先知、聖徒,哪一個能例外不飽嘗患難的苦味?「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彼前5:9) 「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14:22 ) 就是我們的主,也捨棄天上富貴,降世為人,曾經貧窮。主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8:20) 保羅說:「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林後8:9) 真正事奉神的人,一定會碰到窮,安逸順利不一定神會使用。 神會用「苦難」、「逆境」考驗信徒。約伯是完全人,亦是富者,他可算是十全十美,在東方人中稱得上是尊貴而有福的人。神要試煉約伯,結果有一連串的苦難臨到他,令他失去一切財物、兒女,證明敬畏神的人,並非只在順境與幸福時事奉神,而是在逆境與苦難中仍相信、事奉神。今日神或許要我們在生命中見證信仰,若我們經得起「苦難」,就能榮耀神! 逆境和厄運是我們時常遇到的事,也是我們需要迫切解答的問題,如果你不知怎樣面對,你要求全能的主: 一‧賜你勇氣正視逆境 信徒把逆境交託給神,就要從神的角度去看它,這常是克勝逆境的第一步。如果逆境是由不順服或犯罪引起,或是因果問題,那麼,你就要承認它,求主赦免。若果不是,則應該感謝神,而默然不語。 今日許多人一遇到逆境,就設法逃避,以致怨天尤人,悲愁不已,與神疏遠;更甚者就去喝酒、吃麻醉劑,甚至自殺。 逆境引出兩條路,一條是下到灰心的路,若繼續走下去,就會走向絕路。還有一條往上的出路──祈禱,求主引導從逆境中出來。身為信徒,必須勇敢地面對現實,不怕逆境,要能經得起考驗,做到「看得開,放得下」 。 目前全世界都受金融風暴影響,許多人遭受裁員減薪、失業打擊、樓價、股票投資失利、破產負債等等打擊。遭逢財務拮据的困境,我們要明白,世界任何物質皆不能持久存在,都是身外之物。不錯,財產損失固然是不幸的事,只好由它去吧!不必老是悔恨,悲哀無益,把這件事當作經驗和教訓;在遇風險時,更要勇敢地站起來,靠主克服逆境。最重要的還是秉持求生的勇氣,及過有意義的生活,窮而彌堅,挫而愈勇。 二‧賜你力量解決逆境 要克服逆境,我們必須有實際行動。「祂顧念你們」(彼前5:7)這應許給我們多麼大的安慰和鼓勵!主耶穌不是袖手旁觀,讓你獨自靠己力解開死結,祂乃要賜你力量作祂所要作的。 有些困難是出自神恩慈的手,為要熬煉我們,叫我們剛強。路加福音8:22-25記載,主與門徒在船上也遇著暴風。不是所有逆境都是由犯罪、悖逆造成的,有些是為要試驗、煉淨、引領我們親近主。 當試煉臨到的時候,神說:「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 所以你應該信賴祂賜你一切所需要的力量勝過難關,因為克服逆境的本錢,就是求神加力。任何大事業絕不會成功在懦夫的手中。當你面對著經濟逆境和失望,首先,需對自己說一聲:「不要怕!」這是一顆定心丸,對你突破逆境、避免失望,有著極大的幫助。不要遇到逆境就低頭畏縮;仰望主賜予力量,必能跨越過暫時的經濟逆境難關。 三‧賜你信心逢凶化吉 祂能夠作不可能的事,使經濟逆境從重擔變為祝福,也必賜你信心相信祂是行奇事的神。一個人在逆境中若沒有信心,正如在陰天時還戴上黑眼鏡一樣,使週圍的事物變得更為黑暗。處順境,我們應當歡笑;處逆境,我們也要有旋乾轉坤、轉危為安的信心和衝破黑暗重見光明的力量。逆境必有終止的一天,因為苦盡必定甘來。那為何還要悲傷?所以無論處逆境或順境,我們只應當歡笑,毋須悲傷! 信心是對抗逆境的有效藥,信任父神,對世事抱樂觀的態度,深信一切的際遇都是出於神;遇到逆境,並非神不體恤你、不愛你,患難雖是諸般,但恩典也是諸般;信心若不經過苦難,靈命就難成長。神可以透過逆境製造美事,塑造我們,使我們靈命更豐富,更合乎主用。高斯德說過:「神之福澤是由身穿黑衣者攜至。」意指信徒經過磨練後,就有精金的榮美,因此逆境是我們的恩人。 一位法國音樂家這樣說:「當神在我們生命中劃上五條黑線時,我們會覺得痛苦,但等到祂在線上加上音符時,我們的生命就會變成一首美妙的樂章。」 願你的人生奏出的是一首美妙、慰人心弦的樂曲。

奧古斯丁─ 傳奇的神學家

神學家,思想家的養成;三一論、救贖論的真義。 奧古斯丁在基督教思想史中是個經常被提到的名字,一千五百多年來,每一個神學院的學生都繞不開奧古斯丁的論述和思想。甚至那些對其個人生活持批評態度的人,也不能否認他在神學領域的學術貢獻。這是一位傳奇式的宗教人物,也是一位讓人很難理解的思想人物。 作為早期基督教會中少有創見的思想家、哲學家,奧古斯丁被尊為「聖徒」。因他對基督教有重要建樹,故被羅馬教廷封為「聖者」,因此他又被世人稱為「聖奧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奧古斯丁見證並記錄了曾經輝煌且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走向沒落的社會動盪和戰爭災難的歷史過程;同時也目睹和力促了羅馬異教向基督教轉變的歷史進程。他的學說在其身後八百年內被尊奉為基督教教義正統,對十六世紀以後的新教,乃至西方文化的發展產生著巨大影響,同時也在基督教世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殊榮,影響整個東西方教會,尤其對西方教會影響更深。 奧古斯丁的生平 奧古斯丁出生於公元354年,相當於中國的東晉時期。他出生於羅馬在北非的領地薩加斯特附近的小鎮塔加斯特城(Tagaste, 現位於阿爾及利亞境內 ),一個不太寬裕的羅馬化的柏柏爾人家庭中。奧古斯丁是家中的長子,父親名叫巴特利亞烏斯,不是基督徒,是羅馬的稅吏,是個懶惰、不上進的人,而且貪戀物慾,到臨終前才歸信基督教。母親莫尼卡(Monica)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比父親小25歲,被後世尊為基督徒婦女的典範。她溫柔賢良,以「忠貞事夫,孝順事親,誠篤治理家政,有賢德之稱」,記載於有關文獻。 奧古斯丁並非一出生就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而是歷經一番磨練。他在13歲時進入烏拉市學習雄辯術,14歲在馬道拉城就學,16歲前往迦太基就學,同年父親過世。17歲時與一鄉下女子同居,18歲生有一子阿德奧達徒。奧古斯丁的少年時代才華橫溢,但放蕩不羈。19歲那年,奧古斯丁受斯多亞學派影響,引發他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心,旋即接受摩尼教善惡二元論的信仰。 奧古斯丁20 歲時完成羅馬帝國規定的三級制教育學業,22 歲在迦太基教授雄辯術,26 歲寫了第一篇論文《美與均衡》。 他在29 歲時與摩尼教主教作神學辯論,發現這位主教徒具口才,沒有真才實學,無法解答他的疑問。後來他受新柏拉圖主義鼻祖普羅提諾的影響而放棄摩尼教。30歲那年,他跟米蘭主教安波羅修學習天主教信仰與神學。奧古斯丁在研究了各種宗教與哲學後有心信奉基督教,32 歲時生命有了悔悟,33 歲受洗禮。後來他回到北非,成為北非有名的基督徒。公元391年,37歲的奧古斯丁接受希波基督教會的推選成為神父,公元396年42 歲升為希波主教。他的宗教生涯長達卅五年,直到公元 430 年,76 歲時死於汪達爾人兵臨希坡城之際,一顆思想者的心臟才停止了跳動。 重要著作 奧古斯丁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歷時13年寫成的巨著《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主要論述了神聖的照管及人類的歷史,提醒神的國度是屬靈且永垂不朽的,不是這世界上任何一國能夠取代的。這本書在塵世間構建出了兩座城池,一座是地上之城,一座是上帝之城,他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了基督教的歷史觀,被譽為是一部有關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全部基督教歷史綱要。 奧古斯丁大約在45歲時開始寫他著名的《懺悔錄》,出於虔誠的信仰而向上帝傾訴悔改謝恩之心,以「一個人的生平故事代表了所有人類喪失方向感的故事」,與法國盧梭、俄國托爾斯泰的同名著作並稱為世界三大思想自傳,也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自傳。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自己如何在內心掙扎到極點時,突然受到上帝的引導,克服了心中的猶豫而下定決心歸依基督教。在他生命中有兩位重要的人物,深深影響了他的屬靈生命,一位是為他流淚禱告達31 年之久的母親莫妮卡,另一位是米蘭的主教安波羅修,他們將奧古斯丁引到基督的施恩座前,使他經歷到徹底的悔改。 公元382年的一天,奧古斯丁在主教的花園中散步,忽然聖靈催逼他回頭,對著他的心靈呼喊著:「要等到何時呢?何不就在此刻,結束污穢的過去?」此時他恰巧聽到鄰家兒童的讀書聲:「拿起來讀,拿起來讀。」於是他拿起身邊的新約,讀到羅馬書13:13-14的話:「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自此以後他便歸向基督,靠著神的大能戰勝過往的罪惡,並於次年受洗。 從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對他的影響,也可以看出他與母親的關係,奧古斯丁說自己的個性中,有很多母親的影子,而且說話的方式也像她。母親出生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受傳統非洲基督教的教導和訓練,過著純樸的生活,謹守安息日。這位母親深深地相信,良好的教育能使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個更好的基督徒。 在奧古斯丁的回憶中,他早期的生活與他母親息息相關。他說:「她喜歡我與她在一起,就像其他母親,但她比其他母親更加地渴望。」奧古斯丁說不論她的哪一個孩子離開時,她都好像要承受一次分娩之痛。 28 歲那一年,當奧古斯丁要坐船到羅馬時,他不敢面對身後的母親,他寫道:「說到她對我的愛,我無話可說。我也能感受到,她再次承受分娩之痛,而且比她肉體生我時更痛苦……」 奧古斯丁在神學和哲學上的主要貢獻是關於基督教的哲學論證。他改造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思想,以便服務於神學教義,賦予上帝的權威於絕對的基礎上。 奧古斯丁的三一論 奧古斯丁論述上帝(即神)創造了一切,在上帝創造一切以前,一切都不存在,包括時間。而對上帝來說,祂是獨立於時間以外的絕對存在,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上帝來說都是現在。 奧古斯丁把靈魂分為記憶、理智和意志三種官能,同時認為這三者是統一的,也就是靈魂是統一的。他在自己的第三本書《三位一體論》中強調一神真理,認為神是三位一體,父、子、聖靈雖有別,但共有一體,本質上是一。奧古斯丁以神的本性作為討論三一神的基礎,他的正統三一論是以聖經為本,發展出神是絕對存有,單一不可分的觀念。 奧古斯丁非常堅持三一聯合的關係,神不變的屬性或本體是三而一。因此他非常堅持三一聯合的關係,強調神本性合一會有幾個後果,聖父、聖子、聖靈並非分開的個體。祂們的本質相同,位格相依而不離散。神的所有本性應用單數表示,因本性是獨一的。…
Read more

月色撩人

月光環繞我,神的愛擁抱我。 上個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家坐落在半山腰上,從外觀看那是一棟顏色素雅,結構簡單的房子。我最喜歡的是這房子內沒有樓梯,因為從外面回到家以後,我希望輕鬆、自然、家裏的人彼此的距離更近。 靜享天籟之美 喫完午飯,我們帶著孩子們去離朋友的家步行只有十分鐘的一個公園。原來公園有一個湖,我驚訝於在半山腰上竟還有這麼大的一池湖水,而讓我驚喜的是這裏的安靜,沒有車聲,也沒有喧鬧的人聲,還有這裏所呈現出來的那種原始的自然,沒有一點點人為的劣跡,樹是沒有經過修剪的,花兒自然地開著,地上一些小石子散落在純樸、結實的黃色的土地上,當我的腳落在上面的時候,就彷彿一片落葉從樹上落下找到了它的歸宿。而最讓我陶醉的是這裏的音樂,聽,人們的腳步聲不是音樂嗎?穩健的馬蹄聲不是音樂嗎?(這裏有的人家養馬,他們騎著馬在這裏散步)鳥兒的歌聲不是音樂嗎?輕輕的流水聲不是音樂嗎?水面上天鵝咕咕的叫聲不是音樂嗎?還有這裏的靜謐不是最能打動我,最讓我感動的音樂嗎? 哦,我竟像一個孩子躑躅著不願離去,我走在最後,像在沙漠中饑渴地舔舐著一捧可飲的水,我不想漏掉一點點我所看見的美,我想聽見的靜。帶著那從心底裏湧起來的感動,我離開了。不,我沒有離開,我仍在這裏。 那天我竟沒有心思和朋友聊天,沒有心思仔細感受這舒適、雅致的家,我只想盡快地靜下來,打理一下已經被激發出來的那份情感。 也許是白天玩得太累了,孩子們很容易就睡著了。 我靜靜地坐在窗前,將雙膝抱在胸前,又回到了那湖邊,窗外月色撩人,想像著月色下的那一池湖水,在月亮的注視下,沒有一絲的漣漪,在月光的擁抱中明亮如鏡。就像此時此刻我的心平穩而安靜,溫暖而幸福,我望著天上的月亮,想要更準確地找到一個詞來描述這種心境,我找到了,原來那是愛,我融化在這種愛裏,我之所以喜歡安靜,是因為在那愛裏有一種終極的平安。這種愛不是來自月亮,也不是來自月色籠罩下的那一池湖水,這是一種大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種愛像是甘露吸吮著飽滿的憐憫、恩典、眷顧滋潤著我,從這種愛裏傾瀉下來的是真理的光,日日夜夜的指引著我,給我方向。這種愛來自上帝,祂是愛的源頭,只有祂能夠給愛一個完美而準確的定義──神就是愛(約壹4:16)。 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這樣深深地陷在對愛的沉思裏了,我一直都在經歷這愛,但每日的忙碌竟讓我在不經意中疏忽了去整理這愛成就了怎樣的一個生命。 感謝神,藉著今天的月色,撩撥著我的情感,使我進入對愛的思想之中。 真愛的領悟 有人說:生命的本質是愛。還有人說如果愛在這個世界裏消失,那這個世界就什麼都沒有了,我認同這種說法,這就充分說明愛在人的生命裏,在人賴以生存的關係中,在人生活的環境下是多麼地重要。每一個人都想得到愛,擁有愛,哪怕這種擁有並不是長久的。沒有一個人是不需要愛的。然而在現實的世界裏,卻是找的人多,而得到的人少。 我並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我的終極意識非常強,這種終極意識的表現在於我能及時地認識到人世間的愛是不完全的,起碼它受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且在它的裏面夾雜著自私、虛假、利用、情慾等許多雜質,但人們太饑渴了,這種饑渴就導致了某些盲目,人們爭先恐後,前仆後繼地在泛濫的愛的洪濤裏想得到一杯純淨的愛解渴,或者想在已經被罪污染的生命中尋找關於愛的定義。其實在生命迷失的同時,生命裏的愛也就迷失了。 愛不在人的裏面,愛也不在這個世界裏,愛在神的裏面,神就是愛。在神裏面愛是永恒的,愛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愛是永不止息的,祂的慈愛是存到永遠的。 愛是廣大、深厚、完全的。 愛是不變、堅固的。 愛裏充滿了能力。 愛是默然的。在你沒有察覺的時候,上帝已默然愛你。 愛是出死入生的。這愛是與你有關係的,神已將這愛藉著耶穌向你顯明,因著愛你,耶穌為你生、為你死、為你復活。 愛是真理、道路、生命。愛不是盲目的,愛發出來的光是真理,這光將照亮、引導你的生命,使你走在通往永生的道路上。 還有的人認為愛是一種奉獻,這種觀點我不太認同,我一直堅持愛是一種恩典。奉獻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有,但事實是我們沒有,如果說有也是有限的、不完全的。 恩典只能來自神,我們只需回應──接受這愛的恩典,接受是一件極容易的事,甚至不用睜開眼睛、不用伸出手你就可以得到。其實人之初不就是從接受愛開始的嗎?一個小嬰兒幸福地躺在媽媽的懷抱裏,在他(她)還沒有察覺,還不會思想愛的時候,就已經沉浸在母親愛的懷抱裏了。 但接受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你可以不伸出手,但你必須敞開你的心,像一個嬰兒一樣沒有自己,完全地信靠、交託。 在愛中成長 愛是必須要經歷的,在經歷的過程中,你會更深地認識神、認識祂的愛,你的生命也會在愛的滋養下成長、成熟。就像孩子在父母的愛裏一天天長大一樣。 經歷愛的時候,我們的自我與神的聖潔屬性會有衝突,這種衝突會暴露出我們的不順服、我們的背離。好在神的愛是不變的,祂不會因為我們的軟弱而不愛我們。但我們必須有很敏感的靈,認識到我們應該學習的生命的功課。 神因著愛賜給我們永恒的生命,這是愛的生命,這生命中有神的愛。 就像這月色籠罩下的一池湖水,寧靜、明亮,沐浴在神愛裏的生命也是充滿了平安、喜樂、溫暖、幸福。 夜深了,天越來越黑,窗外的月色越來越明亮了,我想山上的那池湖水在安詳與寧靜中該越來越美了吧!